威斯敏斯特 教堂墓志铭

2024-04-24

威斯敏斯特 教堂墓志铭(精选5篇)

篇1:威斯敏斯特 教堂墓志铭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国人称其为“西敏寺”)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英国王室专用的礼拜堂,也是伦敦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教堂前身是隐修院。相传公元616年由撒克逊国王塞培特创建。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959~975年在位)时期改建成了正式教堂。以后又经过多次改建扩建直到18世纪才结束。西敏寺是英国皇家教堂,也是皇家的陵墓。从1066年至今,除了两次例外,英国所有国王和女王都是在这里加冕,死后也多半长眠于此。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墓地。比如丘吉尔、牛顿、达尔文、乔叟、狄更斯等都埋葬在这里。由于教堂里的墓地比较小,想埋葬在这里的人很多,于是就把棺材竖起来埋在地下。

这座教堂里有一块圣公会主教的墓志铭,全文是:“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墓志铭,各有各的解读。有人认为主要是告诫人们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处做起,然后才可能一步步做大。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意思。我理解读,这个墓志铭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否则,人与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但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从改善自己做起,要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一步步去实现理想。同时,这个墓志铭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改造世界,首先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去改善你的家庭,去改善你的团队或者你管理的单位,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你心中的目标。

中国古代哲人的观点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再完整一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是五件事,只为一件,便是正心。心正了,其它自然而成。“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只是对统治者而言,就是说,统治者自心端正了,国家自然就治理了。端正自心,离不开克己。克己去欲,有欲则有为,无欲方无为。无为而天下治,便是大舜了。克己,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多作自我批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自我解剖”,曾子言“三省吾身”,是自己与自己为敌,首先就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更需要勇猛之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说克己很难,人多喜克人,不喜克己。平常百姓且不喜克己,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地位处人之至尊,则更加不喜克己了,理之必然。这应该是儒家的理想不能真正推行的原因所在吧。

《礼记》四十九篇,又名《小戴礼记》,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及此后学者论述先秦礼制的论文集。《礼记·大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分两个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其时间分界在公元前475年。

篇2:威斯敏斯特 教堂墓志铭

在泰晤士河畔,在钟声回荡的国会大厦西南侧,耸立着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这里长眠着从享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安息着牛顿、哈代、狄更斯、达尔文、吉卜林这些享誉世界的巨人,还有二战“不列颠之战”中牺牲的皇家空军将士。

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是英国著名大教堂之一,教堂内除了有许多礼拜堂外,还安置无数名人墓碑,包括丘吉尔、史考特、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在内的政治家、诗人、艺术家等人士,以及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都在此安息。2011年4月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也在此大婚。

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十分普通的墓碑,精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的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更是一块十分普通的墓碑,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块墓碑,却是名扬全球的一块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诸如狄更斯和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个墓碑深深震撼着,准确些说,他们都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震撼着。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他顿然有醒醐灌项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抗暴来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历经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它的最佳支点只能是自己。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 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曼德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牢中服刑了27年,在其40年的政治生涯中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代国王和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有20多位英国国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后来贵族和教堂执事人员也允许被埋葬在这里。由于英国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都被封为贵族,所以这座教堂墓地后来实际埋葬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牛顿、纳尔逊、丘吉尔、达尔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伟人之墓。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就是在牛顿墓前获得了重要启示。

在这儿长眠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诗人丁尼生和布朗宁、小说家哈代、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都葬在这里。除此之外,威斯敏斯特教堂里面还有很多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牛顿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生物学家达尔文,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威斯敏斯特教堂内还安置着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张伯伦等许多知名人士的遗骸。乔叟实际上是以王室官员而非作家的身份获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荣,并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1599年斯宾塞被埋葬在乔叟身边,开创了著名文学家埋葬在乔叟周围的传统,并为那些没有埋葬在这里的诗人设立纪念碑,最终形成了这处最受游客青睐的凭吊之地。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有狄更斯、勃朗宁、吉卜林等,莎士比亚则拥有自己的纪念碑。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英国文学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

当我年轻自由意气风发的时候,梦想改变世界。后来长大变得聪明后才发现世界很难改变,于是我把目光拉近决定只是改变我的国家,然而依然很难。当我垂暮之年,绝望中尝试只改变我的家庭,可是他们都不接受。

现在我行将就木,突然意识到:倘若当初我是只改变我自己,并作为榜样影响我的家庭;进而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或许可以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最终改变世界。

这段话很适合踌躇满志却频繁跳槽的求职者。由于在学生时代整体在教育人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因此毕业后几乎整个处在从理想到现实的降落状态。

另外当你感慨公司太大难以说服领导的时候,也应该牢记这句话。要说服部门领导,自身的业绩和绩效必须很好;而要改变公司,则应该先将自己的部门经营妥当;而要改变世界,则需要经营或运行一家成功的公司。

篇3:威斯敏斯特——英国皇家大教堂

“一日为萧晨,百卉俱靡,秋人寡欢之时,余在惠斯敏司德寺游憩可数句钟。当此荒寒寥瑟之境,益以阴沉欲雨之秋天,可云雨美合矣!

余一入寺门,已似托身于古昔,与地下鬼雄款语。门内列甬道至修广,上盖古瓦,阴森如履地洞;修墉之上作圆宝通漏光。是中隐隐见一僧,衣黑衣,徐行若魅。余一人既入是中,决所见必皆历栗之状,即亦无怖。墙壁年久,莓苔斑驳,泥土亦渐削落;壁上碑版,隐隐亦悉为苔纹所封,而镌刻之物,觚棱渐挫,但模糊留其形式而已。黄日布地,四围仍阴悄动人。高墉修直,仰望蔚蓝,直类井底观天;而本寺塔尖直上,半在云表……”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古文家。他少年敏而好学,青年时博览群书,喜读《左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是推重桐城派的古文大家。他一生研究古文,兼作诗画,著有《闽中新乐府》、《畏庐文集》、《畏庐笔记》、《畏庐漫录》、《畏庐诗存》等传世,晚年翻译英、法、德、俄、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十多国的名家小说一百八十余种。他虽然不懂外文,但凭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与友人合作:由通外文的人将原著向他细细讲述,他边听边译,用他自己的话说,能“耳受手追,声已笔止”。虽然,林纾的翻译严格地说只是一种译述,但在一百多年前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林译小说风行海内,如一股新风,吹散浑噩阴霾,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

《游英伦大寺记》的原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欧文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笔自然优雅,深受读者喜爱,是美国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文学家。他自幼喜漫游,曾旅居欧洲20年,热爱欧洲历史,与欧洲文化保持着不断的血脉联系。他特别喜爱英国美丽的乡村风景,曾写下优美的散文《英国的乡村生活》,他文化的根是深埋在英国的土壤里的。欧文著有《纽约外史》、《阿尔罕伯拉》、《草原游记》、《华盛顿传》等作品,他的散文随笔集《见闻札记》尤受人推崇,其中包含多篇关于英国生活的观感,如林纾翻译的这篇原题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游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始建于公元10世纪,原是一座本笃会隐修院,13世纪开始大规模改建,它正面的双钟楼哥特式造型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市圣母大教堂的风格,最初的设计师便是来自法国兰斯的建筑师亨利。英语中与教堂有关的几个常用词都与拉丁语或希腊语有关:abbey意为“大修道院,大教堂”,源于拉丁语的abbatia;monastery是修士们居住的隐修院,minster是重要的大教堂,如英国中部的约克大教堂,这两个词都来源于拉丁语中的monasterium;church源于希腊语,是基督徒们做礼拜的教堂,这种教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地区,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大的教堂,于是便有了cathedral,即教区的主教堂或重要的大教堂,cathedral源于希腊语kathedra,原意为seat(座位,座席),这种大教堂中设有主教座,如坎特伯雷大教堂中大主教坐的石椅。

传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原是泰晤士河一座小岛上的西隐修院(west minster),它今天的名称便可能由此而来。林纾将Westminster Abbey译为“惠斯敏司德寺”,可能是按韦氏音系的发音方法翻译;旧译“西敏寺”是意译(West,Abbey)和音译(minster)的结合,有古雅的中国韵味;现今通用的译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则基本上按音译,汉语发音与英文接近,字形也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使巍峨的大教堂更有帝王气派。英国教会有三个重要的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全英首席主教,约克大主教是处于第二位的全英格兰首席主教,而威斯敏斯特大主教则是英国罗马天主教教会的领袖。西方大教堂的历史和教堂建筑多可追溯到中世纪或更早的时期,它们在文明的发展中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教堂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它昔日的威严和光彩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大教堂可能更是一种神化的宗教象征,代表了超脱尘世的道德力量。今天,人们来到庄严的大教堂是要在这精美的建筑里去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与文化。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常被人们称为英国的皇家教堂,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征服者威廉在这里加冕为王后,历代英国国王均在此举行加冕礼;同时也因为这里是许多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最后安息之地。大教堂的设计为典型的十字形结构,穿过教堂北门,进入北耳堂,耳堂两侧墙壁上是十多位英国政治家的纪念雕像:左边有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的乔治·坎宁像,坎宁毕业于牛津大学,以推行自由主义政策而著称,执政期间使英国脱离了欧洲神圣同盟;右侧有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的雕像,皮特出身名门,求学于牛津,崇尚古典学术,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使英国赢得了七年战争(1756-1763)的胜利而成为强大的帝国。出耳堂左拐,大教堂东侧依次排列约十个祈祷室,摆放着13世纪至17世纪的国王和女王的石棺墓室:爱德华一世和三世、亨利三世、五世和七世、女王伊利莎白一世、玛丽一世等都在这里长眠。在祈祷室里和通道上,先代圣贤的石雕塑像或立或卧,有的雕像表层已脱落斑驳,有的石棺上仰卧着主人雕像,棺两侧有仆人像跪于垫子上作侍奉状。地上镶嵌着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板,板上刻有文字或图案,或雕饰凸出的镀金字,说明死者生卒年、生平或立像者的名字。祈祷室环绕的中心是国王的加冕宝座,这个木制的高背加冕椅是1301年为爱德华一世制作的,椅子下面过去曾有一块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坐的大石头,爱德华一世于1296年命人将石头运回伦敦,安置于威斯敏斯特加冕椅之中。如今这块石头已回归苏格兰,因为它是苏格兰民族的象征。加冕椅用褐色木板做成,木板上刻有花纹,椅子的四脚雕刻昂首的雄师,椅背上部呈三角形尖顶状,有威严的气派。椅子正面台阶下左右侧各两排约70把木椅,可能是贵族武士们的座位,这些椅背上装饰着印有彩色精美图案的贵族家族盾形纹章,可以想像出加冕时国王的威仪和典礼仪式之隆重。自1066年以后,除13岁被废黜的爱德华五世和为娶辛普森夫人而自愿逊位的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外,英国历代国王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的这把椅子上加冕登基。

走出帝王的墓茔,便来到南耳堂内著名的“诗人角”(Poets' Conner)。英文poet意为诗人,但广义上也指有诗人才气和想像力、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人。英国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埋葬在诗人角中,或在这里竖碑受后人仰慕敬拜,他们依据死时的地位或身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享受不同的待遇:或雕像立于墙上,或只将名字嵌在地板中。进入诗人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桂冠诗人德莱顿和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半身石雕胸像:德莱顿一脸愁苦,目光无神;朗费罗则表情蔼然庄重,作沉思状。朗费罗晚年获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是在诗人角中立像的第一位美国诗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诗人角没有雕像,只有一个外观像壁炉一样的墓穴做在墙上,乔叟安葬在这里并非因为他是诗人,而是因为他曾担任过王室的重要官职,而且他逝世前已租下大教堂庭园里的一间房子居住。布朗宁、丁尼生、劳伦斯和女作家艾略特的纪念碑只是嵌在地上的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碑版,或显示诗人埋葬的地点,或仅为建碑纪念而已,有趣的是,劳伦斯碑版上雕刻了一只鹰。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纪念碑是一块写有简单文字的白色石板,简朴的设计与诗人的声名不符,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权贵不能接受他那放浪不羁的生活与独立的思想。接下来是诗人角的中心,在朝西的一面墙壁上,装饰着众星捧月的诗人群像:莎士比亚全身像位于中央,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是济慈和雪莱的碑版;中层左侧有桂冠诗人骚塞和作家兼文学评论家约翰逊博士的胸像。约翰逊为后世留下了划时代的《英语辞典》和充满机智妙语的《莎士比亚集》、《英国诗人列传》等作品,他早年求学于牛津,因贫困而辍学,但终因世人公认的学术成就而荣获牛津大学和都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层右侧是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胸像和汤姆逊的全身像。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镶嵌着女作家简·奥斯丁和勃朗特姐妹的碑版。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全身像立于莎翁像左下角。地上还有几块黑色的碑版,其中有英国演员欧文爵士的纪念牌。欧文因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而闻名于世,他普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功不可没,于1895年被授予爵士头衔,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演员。诗人角中还有斯宾塞、琼森、弥尔顿、狄更斯、哈代等文学巨匠的墓碑和纪念碑。西南角竖立着深受英国大众喜爱的音乐家韩德尔的全身像,据说他下葬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时,3000人参加了隆重的葬礼。韩德尔是巴罗克后期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德国,后移居伦敦并入英国籍,传世作品有多部歌剧和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清唱剧。他的音乐反映了英国民族的特性,已融入英国民族的文化中,其中最受英国人喜爱的清唱剧《弥赛亚》描述耶稣诞生、受难和复活的故事,圣诞节时人们常演出《弥赛亚》,赞美基督战胜罪恶,拯救世界而永生。

诗人角西南边有一个大回廊,这是中世纪修士们生活的地方;东南边有牧师堂,修士们在这里聚会聆听隐修院的规章。大教堂西侧是宽敞的中殿,正对大教堂西门,这里有无名战士纪念碑和温斯顿·丘吉尔纪念碑。在这座十字结构的教堂中,东西南北四翼环抱的中央有圣爱德华的圣祠、内殿、高坛和一排排装饰精美的靠背椅,与国王加冕宝座一起构成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中心,王室成员的葬礼、婚礼和国王加冕礼都在这里举行。大教堂西门外有战争受难者纪念碑,西面墙上的四个塑像分别代表真理、正义、仁慈、和平,教堂拱形门的上方是20世纪10位殉难者的浮雕像。

篇4:威斯敏斯特 教堂墓志铭

纽约有一位心理医生,执业多年,成绩卓著,在他即将退休时,写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著。这本书足有1000页,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描述及其治疗方法。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有1000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种,药物1万类,但所有的内容只有几个字。”在学生的惊愕的目光中,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如果,下一次”。这位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错过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医治方法有上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如果”改为“下一次”,“下一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一次我不会错过我爱的人”„„造成自己心理障碍的,影响一个人幸福观念的,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物质上的贫乏或丰裕,而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改变。如果把心灵浸泡在后悔和遗憾的水中,痛苦就必然占据你的整个心灵。分析:在人的一生中,懊悔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在无休无止中磨灭你的意志,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你的快乐,降低你成功的几率。它又像一些蛰伏在我们生命长堤上看似渺小的蚁群,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自己造成的薄弱点吞噬。去掉“如果”,改说“下一次”,你就找回了真实的自己,它就是你的财富,包括阳光、空气和水,还有你心底的喜悦和脸上的微笑。这一切对谁都非常重要,只因为它构成了使你成功的要素。

张黎刚,舍得之美16年前,当即将得到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位时,他退学了。9年前,当即将获得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时,他回国了。8年前,当即将升任搜狐第一个副总裁时,他离职了。4年前,当6000万资金即将注入e龙网时,他不干了。这就是张黎刚。在他的人生过程中,几乎一帆风顺,良机无数,如果他选择了其中任何一条路走下去,今天都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但是张黎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如果我按照那些路线走下去,现在可能已经是很强的人,但是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道理,现在的我只能是现在这样,我只是追逐自己的梦想,并没有遗憾。”张黎刚现在有一个小女儿。他说对女儿只有三个期望:第一,是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第二,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第三,是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另外,英雄只有一种,那就是人性的英雄。”他严肃地说。分析:有舍才有得,得到的不一定是金钱,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一种勇于追求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的邮政大臣,在重男轻女的日本,成为无数现代职业女性的精神动力和学习楷模。她为什么能够如此突出?在一次演讲中她说,这全得益于她刚进入社会时的一次培训。圣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做管理,不过培训期间,她却被安排去打扫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当时,圣子的心情非常槽糕,以至到后来,她一碰到马桶就想吐。这一切都被领班看在眼里。一天,领班做示范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一大杯厕水,当着圣子的面一饮而尽。然后,领班告诉圣子:“你擦得并不是不干净,但是,如果你想做得出类拔萃,你就得永远比别人多擦一遍,让擦过的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圣子大吃一惊,从此,她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培训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擦完马桶后,也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厕水,并自豪地喝了下去。与圣子成功的原因相同,在欧洲,德国汽车普遍比法国汽车受欢迎。经著名管理大师马歇尔·多普顿深入工厂一线调查,终于发现了一点:在拧螺丝时,德国人会比标准要求的多拧一圈,而法国人由于天性浪漫,却往往是少拧一圈。积少成多,产品质量的最终差异也就出来了。马歇尔·多普顿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例发现,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一般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努力的差别很小——优秀的人就是“多拧了一圈”,但是最后,他们取得的成就和大多数人比起来却有天壤之别。这被马歇尔·多普顿总结为“多一圈定律”。分析:世间的事就是如此,没有谁比谁强多少,关键是能否用心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一丝不苟。这既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更容易成功的保证。

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一次聚会,一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舅妈更是刻毒,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你就是它的屈辱。分析:当我们战胜了苦难的时候,它才是我们的财富;可当我们被苦难战胜的时候,它却是我们的屈辱。这句话实在深刻。由此看来,某些时常把受苦受难的经历挂在嘴边的人,只是在展示他的屈辱。

誉满全球的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创业老板唐·道格拉斯,非常希望东方航空公司能购买他制造的首架喷气式飞机,因此去拜访东方航空的总裁雷肯巴克。雷肯巴克告诉他:他的飞机可以同波音707抗衡,可这种两种飞机的噪音都太大,假如道格拉斯能保证降低噪音,就可以取得订购合同。这笔生意对道格拉斯来说相当重要,假如他能签约,他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他或许就从此在行业内消失了。道格拉斯同工程师经过一番认真讨论后,再次去见雷肯巴克,头一句话就是:“老实说,我不能确保把噪音降低。”“我也不能,”雷肯巴克说,“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是不是对我诚实无欺。”最终,道格拉斯得到了1.65亿美元的订单。由于“诚实无欺”,道格拉斯的公司声名远播,他不断改进飞机的质量,信守对客户的诺言,事业越做越大。分析:诚信是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你可以做得不好,但你不能欺诈。

最近,湖北网监处在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男,25岁)、雷磊(男,25岁)等8名犯罪嫌疑人。这是中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据李俊交代,其于2006年10月16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广泛传播,并且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在网络上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导致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对互联网用户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年25岁的李俊从1999年开始自学电脑课程,并在武昌电脑一条街打工。后来开始热衷于编写计算机病毒程序,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嫌犯王磊通过贩卖“熊猫烧香”,获利后已购买一辆吉普车,他对外宣称:“用身体养活自己,还不如用大脑养活自己!”此案中6名制作和传播“熊猫烧香”病毒非法牟利的嫌犯,全部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总觉得互联网浩瀚无边,网上身份虚无缥缈,这使得网络犯罪日益猖獗。李俊等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最初的梦想或许只是用自己聪慧的大脑换取财富,但由于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的双重缺失,才一步步滑向了犯罪的泥潭。分析:才华是用来创造财富的,而不是用来犯罪的。才华一旦用于犯罪,哪结果只有一个:更快地失败。

秋子,女,23岁,河南商丘人,艾滋病公益活动志愿者。2006年11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当英语(论坛)老师。因为被该机构下属一学校负责人认为“长相有问题”,拒绝让她上班。2007年2月5日,秋子找到了上海徐汇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秋子说,如果仲裁结果不能让她满意,她将会走上法庭。秋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没有一个女子愿意承认自己丑,秋子也一样。和所有遭受相貌歧视的女孩一样,秋子被用人单位拒绝,少见的是她被对方明确指斥相貌有问题。可是与多数人的沉默不同,秋子选择了反击,她获得了录音证据并四处寻求媒体支持。她要向用人单位索赔精神损失费。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有过一次与网友论相貌的对话。他做客一家网站时,有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李肇星幽默地回答:“我妈不这样认为!”这是一个多棒的回答啊,成了“相貌问题”的经典美谈。在权利面前,没有丑陋的相貌,只有歧视者难看的心灵。当今社会中,不光是存在相貌歧视,还有例如艾滋病歧视、乙肝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各种各样的歧视。“许多人像我一样遭遇过歧视,大多数人都忍气吞声承受这种伤害,我希望我这次的行动能够使全社会关注歧视现象对人的严重伤害,使得更多受到歧视伤害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平等的权利,有对歧视说‘不’的权利!平等权利的获得,需要斗争争取。”值得欣慰的是,该机构与秋子进行了和解,秋子的权益得到了维护,伤害得到了弥补。更使我们受到鼓舞的是,该机构发表了国内企业第一个反歧视声明,在反歧视的长征中意义深远。分析:宽容相貌、尊重人格,是一个社会进入文明形态的重要标志。但以貌取人,却是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40多年后,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曾刊发了题为“古都的恩人是中国学者”的文章,盛赞了梁思成的义举。日本建筑权威福山敏男也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我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世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分析:爱是没有国界的。当爱心融进了智慧和情感,它就会超越恩怨和时空。这种爱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爱。梁思成用他博大的包容,书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彩、最动人的传奇。选择适合你的

一位公司总裁曾这样总结他拥有的财富和他获得财富的方法:我的生活很节制,因而获得了健康。我不贪求;我只渴望那些在我活着时让我活得有意义的东西。

这是甜蜜的财富,这是温暖的财富,这是幸福的财富。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能使人幸福。有的财富使人恐惧,有的财富使人不安,有的财富使人整天提心吊胆,有的财富把人送上法庭,有的财富把人送进监狱,有的财富把人送上断头台。这是使人痛苦的财富,是使人招来灾难的财富。

不会选择自己的活法,于是便有很多人活得很痛苦;选择错了活法的人,于是便活得很累。如果你活得很痛苦,如果你活得很累,如果你活得很无奈,如果你活得很没意思,如果你活得很糟糕,如果你活得很无聊,那么,你一定是不会选择或者选择错了。如果你是鱼,那就选择游泳,那就生活的水中。如果你是鸟,那你就选择翱翔,那就生活在天空中。可悲的是,本来是鱼却选择翱翔、向往蓝天;本来是鸟,却选择游泳、向往大海。不是骆驼就不要选择沙漠,不是雪莲就不要选择雪山。既然是骆驼就不要进驻大都市,既然是雪莲就不要盛开在赤道上。

如果你是花,就选择美丽的开放。如果你是树,就选择一方水土一束阳光,快乐的生长。

适合你的,就是最佳选择。

选择离你最近的,是最美的选择、最智慧的选择、最成功的选择、最幸福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答案中,一位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我们的行动最佳选择往往不是最绚丽最诱人的那一个目标,而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那一个最真实的,那一个最接近成功。

我们往往因为太多的欲望污染了我们纯净的心灵天空,我们往往因太多的欲望搅乱了我们静美的心灵。贪念,使得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贪念,使得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幸福,其实离你并不远。幸福就在不远处。我们总是感到不满足,好像生活永远是那样存有缺陷,使得我们感觉不到幸福。浮躁的世界里,有没有景致更为开阔的人生?有没有令一颗心更乐意更快慰的通途?什么是我们值得奉守的东西?对自己的超越,对肉身的超越,精神,追求,是你的人生阳光。心,是自己永远的家。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种把脉似的诊断,使得我们警醒,它唤醒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心灵困惑的心灵处方是那么的简约。关爱内心,关爱心灵,心灵便会关爱我们的一切,幸福便会弥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抛弃的幸福。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远离幸福。

有一位女士,她一身素洁,面带微笑,总是给人以恬静的感觉。我几乎没见过她什么时候焦躁过,没见过她和谁面红耳赤过。优雅,是她的写照。在这个时代里,人们行色匆匆不断奔忙,有的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人们的贪婪欲望越来越大,使得自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但是她却始终保持一种优雅的生活姿势,这让我们好生疑惑,是什么让她保持如此优美的的心境?她淡淡一笑:“人得学会知足,要量力而行,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要过适合自己的生活。过自己真实的生活,过一种有香味的生活。”

过一种有香味的生活,一生该是多么美丽!

马未都曾去过新疆阿克苏,他路过一片杏树林,满树大白杏,杏树下坐着一维族老汉,身边有几个铁皮桶,马未都诧异地问他:“杏多少钱一斤?”老汉说:“两毛钱一脚。”马未都当时还诧异两毛钱是两角,怎么是一角(脚)呢,当马未都弄清两毛钱允许向杏树踹一脚时,马未都惊喜天下有这样让人兴奋的买卖。马未都给了老汉两毛钱,拎起一支桶,走向杏林深处。马未都选择一棵硕大无朋、枝头低垂的杏树,铆足了劲儿,背过身像马尥蹶子一样,猛踹杏树,脚腕子都快肿了,结果是一颗杏未落。马未都刚想再接着踹,老汉说:“再交两毛!”这时,马未都才选择了一棵细弱的小树,不轻不重地踹了一下,掉下的杏也捡了半桶。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认清你自己,量力而行,及时调整人生的航向,不贪心,不虚妄,在最可能成功的地方行动。

城市里,有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有一闪而过的脸庞,也有忧愁抑郁的目光。生活中的快节奏在机器的喧嚣中沉积,人的精神也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中变得空虚。但倘若能够在纷繁中建造一间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叹“心远地自偏”了。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其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情。

透过左边的窗子,我看到了与清茶为伴,与书籍为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泰斗”,是“国宝”。可是您把这三顶帽子都辞掉了,您说“环顾周遭学问之深者大有人在,国学大师岂不折煞老身?”作为您的邻居,我了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不过是想专心致志地翻译《罗摩衍那》,不过是想尽心尽力地保护一些经典的文化,您却在“文革”中屡遭打击。是天欲摧人吗?我抱着疑问,却从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当上天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季老,您知道吗?以您为邻,我受益匪浅。您是我精神的邻居,用您一生的淡然与执著告诉了我什么是淡泊,又告诉了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真的,我想谢谢您!

透过右边的窗子,我看见了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请容我像您的学生一样喊您一声“师傅”。您虽患重病,但作为您的邻居,我知道您并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自我放纵自我绝望。您在昔日那般疯狂地随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迹;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时仍那么珍惜生命,坚持以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身边每个人,其中包括我。您知道吗?曾经让绿叶嘲笑颓废的我因与您为邻,受您的乐观熏染,我也勇敢面对阳光了。谢谢您!

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与您为邻,我学会了很多;与您为邻,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终于,在喧嚣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蓝天!

与你为邻,与真善美的人为邻!“余”味绵长

没完没了的会议,从早到晚的宴会,城市繁华喧嚣,畸形滋长的欲望,都使我们的生命很满而生活很空。

丹麦人和孟子有一个共同的智慧——将小鱼放回大海,经过成长繁殖,反而能带来更多的鱼。

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可我们实行的并不好,“余”仿佛一张通行证,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羊群吃草时懂得要一片一片地吃,不断迁移,使新草生长;虎豹捕猎,常常挑些老弱病残者,使猎物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不至于自己断粮。而我们人类,似乎将“有余”的哲理视为小儿科,对地下矿产无止地挖掘,对北极熊残害、杀戮。我不禁呐喊,贪婪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猎枪,咽下对野味的垂涎吧!如今频发的灾害,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抢夺,不留余地的“回报”吗?

季羡林曾将和谐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和自己的和谐。对待人生,我们切不可抱着“悬肉为林,以酒为池”的贪欲占有人生,毋宁说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因为我们迟早要将它交还。为生活留下一片“余”的天空,能让我们更豁达地玩味人生。当有人提出为钱学森盖将军楼时,他委婉拒绝,回到生活中从容的“余”;当塞林格因《麦田的守望者》走红全美时他却躲回乡间一隅,因为那是他心灵宁静的余地。留有余地,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进;留有余地,是生活中的平淡和从容,更是灵魂上的丰盈和豁达,留有余地,不仅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观,还应成为一个社会的发展观,中国的GDP正在高速增长,然而,与其一同增长的是人们的腰围,下跌的不仅有股票,还有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们的房子越住越大,而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都被迫成了房奴在外奔波,人们会在市场购物时斤斤计较,却对最珍贵的生命毫不珍惜。在中国,物质和精神的矛盾已经成为大家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民生的建设到前几天长江中华鲟的放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我们正在学会如何留有余地!

面对时代的进步,尤其是所处的这个国家取得的进步,我欣然落笔,化作墨痕,虽然前路或有许多艰辛,但只要我们对自然、对人生、对发展都留有余地,那么我们定会向阳光的方向生长。卡梅隆的智慧

篇5:威斯敏斯特:铁打的教堂流水的王

荣誉的塔尖

如今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似乎已经和华盛顿·欧文两百年前描绘的样子相去甚远。它位于伦敦最繁华的闹市中心,毗邻气势宏伟的议会大厦和每日深沉鸣响的大本钟,更远一点是王室居住的白金汉宫。它不似坎特伯雷大教堂周围绿树成荫,不远处郁郁葱葱的圣詹姆斯公园与大教堂仅存十余棵绿树对比鲜明。如果你不曾走进去,必定会被这闹市区极其现代化的氛围蒙混过去。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每年接待超过100万名游客,尤其适逢假日,参观者更加络绎不绝。至今记得伏尔泰曾说:“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伟大人物而竖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16至18世纪,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与剑桥、牛津齐名的学术中心,《圣经》的英文版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如同法国有“先贤祠”,英国的伟人身后则是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或者在此安息,或者在教堂内树立纪念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拥有一席之地,英国人形容是登上了荣誉的塔尖。

千古风流人物

教堂南翼著名的“诗人角”,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长眠于此,一扇纪念窗上描绘着他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情景。陪伴他的,还有大诗人布朗宁、丁尼生、小说家哈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以及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除了这些作家与诗人,你还能找到英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牛顿、丘吉尔、达尔文、赫谢尔……这些政治家、科学家、自然学家,音乐家,每一个都曾如灼灼恒星,在这世界散发出耀眼光芒。

从1245年亨利三世开始修建,1066年征服者威廉将其定为皇家教堂,到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历经700余年历史。以哥特式为特色的建筑风格在不同年代中马拉松式的不断推移变化,从哥特式、诺曼式,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恢弘壮丽的教堂之一 ,无论是在英国过去数个世纪的悠长年代中,还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都是极其珍贵的宝藏。它的双塔巍峨高耸,柱廊伟岸凝重,玻璃窗绚丽如画,古圣先贤多如星辰。威斯敏斯特的千古风流,借由下面一组图片,带你去瞻仰。

◎探索

威廉王子结婚的教堂

1.游人参观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他们脚下是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男爵的墓志铭。

2.教堂西大门精美的雕塑。自1919年帕特里西亚公主与亚历山大·拉姆塞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婚礼以来,这里就备受王室青睐。

3.1947年,西敏寺见证了威廉的祖父母,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的婚礼。1997年王子的母亲,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亦在此举行。

4.2010年11月23日,伊丽莎白女皇和菲利普亲王出席第九届总议会开幕式。皇室官方证实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已选择西敏教堂作为婚礼举办地。

5.院落内绿肥红瘦,似乎迎接这场王室婚礼,春意都早一步提前来到。

6.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天窗屋顶。西敏寺是新哥特式建筑的集大成者,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和象征意义。

7.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于伦敦市中心,西大门上的英国皇家标志格外醒目。自11世纪以来,所有英王的登基大典都在此举行。

8.2010年11月23日,一位风琴演奏家在开幕式上演奏。一家卫星电视信号提供商正考虑在4月29日王子大婚之日,使用3D技术来转播这场世人瞩目的皇家盛典。

9.威斯敏斯特大主教约翰·霍尔正走过这座英国最富盛名的教堂。4月29日威廉王子的婚礼预计将吸引全球10亿人的目光。

上一篇:原谅不辞而别的精彩句子下一篇:站务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