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4-05-08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精选10篇)

篇1: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食品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而且食品已不仅是维持生存、发育的必需品,人们将消费食品作为一种享受,对它的色、香、味、形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便于贮放和食用、安全和营养卫生。

蜂业是衢州市农业的传统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面,被列为410产业作为推进衢州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产品蜂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随着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规模日益提高,加工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明显改善,但是蜂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碰到一系列的问题,○1产品开发缺乏科技含量,江山的蜂产品加工与开发只停留在原料加工或半成品加工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只能委托加工;○2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主和员工的文化素质都偏低,无精力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很难实现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要;○3缺乏高档次的蜂产品检测方法与机构,不利于确保蜂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符合出口要求。面对蜂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食品类专业从食品工艺、管理和检测方面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按传统的本科和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当前食品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些偏差。

食品专业是属于传统专业,在我国的本科教育院校具有较悠久的历史。技师学院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综观全国的高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忽视技师学院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力度仍然不够,与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存在相当的距离。

为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服务,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体系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联系和整合,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本课题主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食品行业情况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师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进行适合于技师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模式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强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市场要求职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基础技能坚实。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技能,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具有准确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具有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操作技能多样。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多种相关技能的培训。(3)技术知识宽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将很快被宽广的技能教育所取代,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提供宽广的技术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灵活的组织能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有研究指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业务规格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要素。也有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食品类高职教育的初步目标为: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督和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在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领域中从事食品工艺控制、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对于是否能体现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课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

高职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选用适当教材以培养出真正能为企业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在高职的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中,涉及四种类型,即本科压缩型、普通专科型、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高职专用型。根据调查,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只有极小部分课程的内容是“高职专用型”,大部分还是沿用陈旧的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课程内容及教材已难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所以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社会,结合市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实训教学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社会需要的紧缺食品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修订课程大纲

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食品工艺与检验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特别根据蜂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及时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的知识引进课堂。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模块化整合,打破学科单一性,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开发新课程,编写最适合地方与行业特色的教学讲义、习题集、案例集。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技师学院教育必需强化实训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蜂产品的开发科技含量低,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和缺乏产品检验方法和技术的问题,进行食品类专业实训内容的改革,修订实训大纲,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即认识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

1.修订各课程大纲,完成对《食品工艺》、《食品微生物技术》、《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等课程的整合、重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2.建立实训课程整体教学方案,编写《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工艺》实训教材。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理论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对技师学院教育本质与特点、技师学院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质量评价及课程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改革与实践

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立人才培养规格。建立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进行理论课程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教学时数与力度,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贯

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努力建立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平台,强化关键技术训练,以“准职工”身份,较长时间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毕业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上手快,适应性强。

选择“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途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应用于专业教学改革中。制定并完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制作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预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

对多家食品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对国内技师学院相关专业进行调查分析,学习其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

对衢州技师学院目前的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

(2)综合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0月):

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将课题细化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a.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b.技师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c.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修订课程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体系研究;

d.强化实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0月):

选择“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该课题主要参加者共5人,其中毛山莺为该课题负责人,高级讲师、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从事职业教育20多年,多年来担任办公室主任,熟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能为该题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祝伟樟,高级讲师职称,编写《浙江农家菜》教材,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在校任教《食品营养学》,并参与市营养师考证培训工作。熟悉食品专业相关政策。

胡慧群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完成《饼干流变特性及质地评价研究》课题,并在《中国粮油学报》发表《三点弯曲法测定饼干在贮藏过程中的质地变化》,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曾任教《化学分析》、《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专业课程,具较扎实的食品专业知识。

冯应斌为师范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任教《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担任食品专业班级班主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刘莎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任教《饮食文化》、《饭店管理》等课程,对中国饮食各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衢州技师学院已招收食品专业学生两届,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定的教学与实训经验。

衢州技师学院的食品工艺与检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包括:公共课,技术课和技能课。其中公共课课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计算机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等)共10门;技术课《食品微生物技术》,《化学分析》,《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肉制品工艺》,《食品工程原理》,《酿造酒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共12门;技能课《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工艺试验》3门。

校内具有食品实训室,配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生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鼓风干燥箱、水浴锅、冰箱等设备,可完成微生物方面的理论与实训教学,且学校与浙江化工技工学校合作可进行化学分析实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篇2: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1、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1指导思想

加强实践教学,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忽视理论教学,更不是削弱理论教学,而是从根本上理顺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决不是主体与从属的关系,必须根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摆正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

1.2基本思路

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素质、能力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时空组合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完善做保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强化理论教学内容;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品质目标。

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劳动课系列、认知实习系列、课程实验教学、课程综合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等,社会实践报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前期感性认识阶段,包括专业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由专业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到食品厂劳动,在第一学期的某个生产季节安排1~2周时间。集中和分散进行均可。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可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企业经营状况等内容,增加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专业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开设的第二、三学期,可分模块,在专业课教师或食品厂技术员指导下进行,同时与食品检验工、营养师等考工相结合。

课程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此时绝大部分专业课已经开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

2.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等。实施过程中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

2.4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的课程实验条件或单元操作的实验条件、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等。

3、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与手段

3.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篇3: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技工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为此,国家多个部门不断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胡锦涛同志视察珠海高级技校的讲话精神,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对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已是我院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我院电子系计算机专业最近2年遵照学院统一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在构建计算机专业一体化现代职业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调整专业方向、对接服务业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我系通过对全市IT企业 (包括多家上规模的行业企业) 进行调研,对计算机专业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访谈,在认真调查分析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和优势,对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开办新的专业方向,形成特色品牌专业。根据宁波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计算机相关岗位职责需求变化,分别推出了网络工程,网站制作,平面装潢设计和多媒体视频处理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的开办,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就读,也为企业用工难解决了燃眉之急。

3.满足职业化要求,构建一体化职业课程体系

按照“强化技能,突出能力”的培养要求,重新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技能实训大纲,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注重了以下几点[1]:

(1) 满足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每学年通过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调查,同时召开校企联谊会 (座谈会) ,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建议,使我系对企业用人规格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实习有了更为畅通的渠道,对学生实习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2) 满足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要求

在每个阶段专业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机岗位资格考核标准,包括第一学期计算机操作员中级工,第三学期网络管理员中级工,第四学期网络管理员高级工,第五到第六学期其他单项技能证书。

(3)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对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系统开设一系列课程,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 等。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构建了“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课程体系[2]。

总之,我们从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训,每个环节都确保“职业化、专业化”的渗透,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4.提炼岗位典型工作项目,重组课程实践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来选择的,充分反映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企业职业标准的要求。

学院首先建立了课程内容选择机制,包括了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定期反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交流会定期召开,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分析提取典型工作项目和任务 (每个专业方向从简单到复杂包括10个左右的项目) ,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实行了模块化工作项目知识体系的整合,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再次,就是注重技师学院教材建设:一是科学选择教材,尽量使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以及各知名出版社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合作推出的任务驱动型、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工学结合型等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二是改造和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教材,与合作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发贴近岗位技能要求的校本实训教材,搜集和整理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使教材内容紧贴同行业企业或者计算机岗位职业实际需要,满足了技师阶段教学需要。

5.对照职业标准,突出实践教学

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针对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这种现象,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每年组织各班到企业实地参观,同时为了避免教学走上“轻理论重实践”这另一个极端 (变成技校那一套教学模式) ,在教学时段安排上按照2:3的要求来设置,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时数落实到位。目前我系已与近20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IT公司形成了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实习实训、就业服务、职工培训等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共同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4]。

5.1 技师阶段教学安排

目前计算机专业技师阶段教学主要采用0.5+1.5+1+1的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由院系统一安排分别进入与计算机专业紧密相关的公司 (或者岗位) 进行工学交替认知实习 (生产实践活动)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增强劳动观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同时避免以后顶岗实习或者毕业就业后角色转变的困难;第二、三、四学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第五、六学期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校内计算机实训室 (或者使用仿真软件,在仿真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校园网实训基地和紧密型合作企业进行,采用现场教学模式,老师带教、现场指导;有了前面的铺垫,最后在第七、八学期实行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符合计算机专业需求的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根据学生需要由院系安排或者自行联系) ,与公司员工一起“摸爬滚打”,同工作,同生活,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得到进一步提高,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为了切实保障校企合作和实习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我系专职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全面负责各班级实习管理和校企合作工作,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习管理和校企合作规定,形成企业走访和毕业生回访制度,推荐实习就业岗位,定期召开校园专场招聘会,深入实习单位,收集企业专家反馈建议,全系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得以顺利落实。“做中学、学中做”,采用“任务到班、责任到人、教师指导、学生管理、阶段考核、适当补贴”的办法管理考核实习生。

5.2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此外,通过吸纳计算机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人际资源和合作企业业务资源,尝试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去年由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院首个按照企业运行机制成立了“爱瑞克工作室”,由计算机专业2009届毕业生董棋明领衔,选拔高年级在校生加入,承接校内外广告展板、各班墙报印制和摄影摄像业务,提供计算机专业实训平台和技能比赛选手梯队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后来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学院正在克服教学生活用房紧缺的现状,举办淘宝创业讲座,“螺蛳壳里做道场”,支持学生在校园 (淘宝网) 设摊开店经营,同时考虑利用校园临街房子改造为营业用房,作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学生创业孵化器。

5.3 校外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前期工学交替认知实习、校内实习实训基础上,学生对行业和企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接进入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边有企业师傅的指导,一边有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全程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生涯直接衔接起来,顶岗实习期代替正式就业试用期,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大大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企业校企合作的愿望[3]。

这种“半工半读”全实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盲目型、流动型,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企业,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用工成本。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兴趣非常浓厚,不但在企业学到了技能和工作经验,还拿到了一定的经济报酬,企业也在付出少量人力物力成本的基础上提前培养和发掘出适合公司需求的技术人才。学生毕业时,很多就留在了原实习单位工作,甚至一些企业开出高薪抢着要在该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比如计算机0601班多名同学去年在宁波规模最大的IT维修服务公司———腾达之星计算机公司实习半年后,公司就要求出高薪直接招聘) 。据统计反馈,毕业生稳定率保持在80%以上。

6.结语

通过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宗旨、以技能为本位、以实训为主线”,我们深深体会到校企合作是我们技师学院培养“双高”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合作双方通过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我们更加明确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方向,摸清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岗位群,从而正确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调整,必将培养出更多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守森.IT职业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马敏, 王坤庆.“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 2009, (3) :103-112.

篇4: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技师学院 平面设计 专业 教学 实践

网络经济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课程设置以就业作为导向,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

一、 技师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便于融会贯通

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单科教学为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如果每个老师只熟悉其中一门课进行教学,不便于融会贯通。当学生在遇到实际任务时,往往不是一个软件能解决的,但由于缺乏在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方面的锻炼,就很难完成任务。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参考了高校的课程设计,而缺乏行业人士的指导,导致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薄弱,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胜任工作,而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对企业和学生来说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2.教师队伍投身企业实践不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学生,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这对技师学院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不够,要求教师能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到企业实践,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向企业专家学习,这样才能对教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让教学不与社会脱离,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3.校内外实践基地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技师学院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来实施实践教学,学生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实践练习也局限于校内实践基地。教学与社会脱轨,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很难适应,企业也不能直接使用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和企业在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因此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迫在眉睫。

二、教学实践与探索

1.优化课程,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结合学院的特点和市场平面设计专业岗位的要求,制定适合技师学院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刻苦钻研,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制作,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这样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2.推进校企结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针对技师学院缺少实训基地的问题,平面设计专业通常采用“工作室”的方式进行实践,模拟真实的“广告公司”进行实训,让学生体验整个工作的流程。

校外实训基地尤为重要,一般需要推进校企结合,学校与企业达成一致,由学校承接部分企业的平面设计业务。学校必须保障平面设计业务完成的质量,同时聘请企业员工为指导教师来学校上课指导,促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企业的工作模式,为其正式进入社会提供经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企业提高效益,达到双赢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校企结合。同时,学校可外派平面设计的教师深入到社会、企业中去,学习企业的运行模式与运行规律,致力于创造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基地。

3.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网络时代的发展,微信、微博、微课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接受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就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进行启发和辅导,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完成作品后,教师对作品还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包括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使学生在每一次创作后都能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多种软件的应用,能将专业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设计制作中,并能进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小结

新媒体时代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师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要与社会接轨,并且课程改革、校企结合、提高师资水平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任卓.技工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

[2]叶似男.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篇5: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师范类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为例,可以通过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分专业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模式来推动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丰富认识、深化改革。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目标,则是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截止目前,全国独立学院的数量为266所,其中师范类独立学院的数量有17所,他们依托母体高校办学,形成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并行发展的模式。

河南省师范类或者开设师范专业的独立学院或同类型的学校有若干所。他们在发展模式上有相似之处,在今后的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相似的问题。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抓住关键环节并深入推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为例,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

1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黄淮学院调研时指出要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随后,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被提到议事日程,并被社会充分关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方向和趋势。

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部署,对高校的发展提出新的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许涛透露:“今后师范类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是未来主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教育的发展动态与政策调整将是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学院发展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学院办学实际

作为一所创办近十年的独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具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师范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也积淀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转型,在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上逐渐滞后。比如,在发展观念上,与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相对脱节。在人才培养上,培养模式单一化、同质化倾向严重。

三、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新联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向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命题,如何重构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直接关系着转型发展的成败。结合有关学者关于实践教学内涵的思考和其他院校关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尝试。从人才培养的过程、目标来说,应注重把握实践教学体系过程性、层次性的特点,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新联学院在未来转型发展过程中,可以探索尝试分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特点,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彰显专业类的发展功能。

四、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构建

根据人才成长的过程性特点,积极构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以及专业基本知识,是根据学科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要求设置的基础型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系统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较好的实践思维和开展实验的独立能力。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认知学习,专业实习课程,主要依托学校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完成。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包括专业课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专题调研、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含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要按照真实工作岗位要求、企业的技术标准及以使用仪器设备,设计专业技术课及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依据企业岗位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环境和构建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成,真刀真枪的实践教学应尽可能建立在生产企业车间或者工作岗位上。

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目的是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创业。包括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含课外实验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在第二课堂完成。

(二)分专业类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符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一刀切和模式化,而是应该根据专业类别和采取差异化和多元发展策略,结合专业类别的特点推进体系构建。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新乡校区)目前共有21个专业,分为8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类专业1个;法学类专业3个;教育学类专业1个;文学类专业2个;理学类专业5个;工学类专业2个;管理学类专业5个;艺术类专业2个。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差异很大。另外,从专业性质来看,师范类专业12个,非师范类专业9个。

根据专业类别与专业性质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彰显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实践环节。实现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比如: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校内注重适应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在校内实验室中逐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引进校外先进企业、公司等社会资源,强化联合培养;高年级实习环节,使学生能够到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实习。这样,培养专业发展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就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环节,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篇6: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复试时间:2013年3月20日

说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是一起进行的。学硕专业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硕专业就是食品工程,研究方向可以任选。

专业课笔试总共七道大题,总分100分,每道题的分值为15分或2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1.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述它的测定原理与注意事项。

(15分)

2.简述食品中非酶褐变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15分)

3.简述三羧酸循环的主要流程及其调控的关键酶类?(15分)

4.简述制备生物活性肽的主要工艺及其控制方法?(20分)

5.简述我国食品工业中多次出现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原因及安全隐

患?(15分)

6.一道汉译英的题目,把一段与食品专业相关的中文翻译成英文。翻译的内容是生物活性

肽的研究方面的。(10分)

7.一道英译汉的题目,把一段与食品专业相关的英文翻译成汉语。翻译的内容是一个日本

篇7: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对食品产业群内各方面人才的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 传统食品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食品人才, 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 许多人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强, 其素质、知识、能力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尤其是食品专业毕业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 这已经成为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食品科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高等食品科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创新型食品人才的培养。

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 提出了建立创新食品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 从学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和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 并引入“PBL”教学新模式, 构造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探索了一条具较强可操作性的创新食品人才的培养之路。

一、整合相关学科, 构建以化学学科为基础、食品分析为核心、食品生物技术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 按学科大类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 形成学科大类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 形成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1.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 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 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 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

充分利用我院学科的优势, 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 重新整合相关学科, 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 构建以化学学科为基础, 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艺学为核心, 食品高新技术学科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

2.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如以“化学学科”为依托, 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旧模式, 把四大化学教学融为一体构成基础化学课程, 在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 形成基础化学教学模块;打破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旧有模式, 将专业教学融为一体, 构成食品科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另外, 在模块内设立选修课程, 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深化教学改革, 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1.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以精品课程为带动, 加强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规划建设, 在原有基础之上, 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培育力度, 循着“优秀”、“样板”和“精品课程”三个建设阶段逐步推进, 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此外,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发现、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育具有“食品”特色的特色课程,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支撑体系。

2. 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特点, 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 着重选择一些特别拔尖的学生因材施教, 专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在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中, 大量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大面积采取双语授课, 大量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探究式教学方式, 通过开设专门的科研训练课、尽早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等途径更多地将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 积极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

3.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加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引入“PBL”教学新模式。

在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扩展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扩展教学时空, 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建立校内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引进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优秀教学课件;学生也可借助自己网站设留言板, 建立网络学习园地, 作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由教师确定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问题一般要求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 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及自我反思而理解实验原理、操作等。教师则起启发引导作用。

在此类实验学习中学生以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 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 并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例如:解决问题技能, 团队合作能力, 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食品人才。

明确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之后, 为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 应将理论符号和实践行为相结合, 因此, 必须强化学科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为此, 我们构建了由实验教学、毕业专题实践、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落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

1. 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 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 优化资源配置, 创建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1) 参与实验教学,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现行实验教学中, 实验内容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创新性实验内容缺乏,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非常有益, 但不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 应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的力量,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走出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 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 丰富和充实基地的实验项目, 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 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 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进行分层次培养, 避免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 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气馁, 从而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自由舞台。以学校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 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 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教师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 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 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无论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的学生, 都可以在网上预约实验,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 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 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 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 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 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精神, 而且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优秀者脱颖而出, 对培养21世纪创新食品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提供毕业实习基地,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新型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 而且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入实验中心实习后, 由导师给出基本课题, 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 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首先, 学生通过查阅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课题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 并将文献的精华和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制作成Power Point, 在seminar (小型讨论会) 上进行汇报, 不论是PPT的设计还是讲述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同学都要对其一一指出。然后, 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前提下, 确定实验内容、设计技术路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同样以seminar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进程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导师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度, 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 优化实验设计, 避免盲目和少走弯路。最后, 在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完成论文的撰写, 论文质量能明显提高。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能熟悉一流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规范使用, 为以后踏上科研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 不仅提高信息领域水平, 而且通过seminar汇报, 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 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与导师一起参与科研工作, 他们科学求实的科研态度, 严谨周密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2. 强化毕业专题实践,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重视毕业实践, 加强“模拟实践”环节。

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 因此我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进行毕业时间前, 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 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 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一小组配备一定教师根据实践单位性质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 调整教学计划, 提早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

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 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提前一学期进行, 这样, 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 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 (设计) 的撰写做准备, 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3)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扎实培养拔尖创新食品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创新型食品人才。

(1) 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食品企业及企事业单位, 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 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2)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 实践与创新并举, 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食品企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 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 实践与创新并举,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立稳固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4. 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 巩固专业知识, 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采用赴地方经济实践服务团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并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走访食品市场, 参观食品基地等活动。通过这些密切结合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四、分阶段设计多模式的专业教育体系。

学生在大一阶段按大类招生后, 在三年级明确专业。在专业教育阶段, 各学科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尽快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 在实践教学中将科研课题和高水平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法, 形成以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 多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1.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

要真正实现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目标, 必须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突出“以院系为重心”的管理重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中心。因此, 要通过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学分制选课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第一, 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 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和实施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 进一步加大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的力度的基础上, 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第二,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 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第三, 通过继续开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 为创新人才创办学生刊物提供更好的条件, 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 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 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 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同时使各类创新人才成为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典型和样板, 从而激励更多、更好的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摘要:作者通过对“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五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构建了新型创新食品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 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达到了培养创新食品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食品科学教育,创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4) :71-72.

[2]高海生.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24-27.

[3]刘国买, 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8) :132-133.

[4]蔡楚宏.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问题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9, (3) :122-125.

篇8: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食品营养 检测 专业实践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7-01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基础理论,掌控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术,可以进行食品膳食营养分析、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一些现代化食品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具备行业高品质、优专业,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合作能力、适应力强的高品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不但要具有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此种能力及素养只能透过实践教学得以实现。所以,构建及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令课程教学及职业所需相结合,变成当前高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心。

1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现状

(1)实践教学改革无法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拖延了新知识及新技术的进步;(2)一些相似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出现重复的内容;(3)通过实验效果而言,学生虽然进行了很多实验,可是不会对实验进行设计,不会观察及分析处理实验过程里产生的问题;(4)课外实验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不具备服务性学习及专业知识相融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综合评判,高职食品营养和检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够完善,这一情况和理论、实践教学相背离,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力较低,实验教学内容和生产相背离。所以,创建良好、完善的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变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重心。

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但对人才培养具备引导作用、激发作用、创新作用、决策作用,并且还是审核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成效最良好的方式。由于教育教学革新的持续推动,对于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采取了探寻及实践的方式,并获得了一些效果,逐步构成了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岗位实习等有关实践教学综合的审核评价体系。

2.1 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审核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课程的审核使用绝对评价方式。绝对评价的准则出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指标以及技能大赛的操控规范标准,并融合专业课程,规定出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使用绝对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职业标准,令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技能以及成本概念等职业素质在实践当中有所提升。

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审核内容通过开卷方式、口试、笔试相融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融合的方式,食品营养和检测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评价体系相融合,审核成绩评定时,不论自评、老师审核,还是小组评论的方式,其中任意一项成绩评定出现不达标者,总成绩则不达标[1]。

2.2 职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审核

以基本技能培训为基准,运用职业综合实训项目集中加强培训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训学生综合使用已学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则能够在加强学生操控技能的同时,融合实训知识,令学生可以再食品加工技术、品质掌控、产品研发、安全检测等层面具备一个完善、系统的训练。关于这类实训课程的审核不仅要和食品企业有关标准和工作岗位过程衔接,还要和国家职业技能判定标准衔接,审核使用过程评价法,主要在于学生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审核,要通过专业知识、技能操控过程职业素养等层面进行整体评价。评价通过自评、小组评以及老师评的方式相融合,对实训进行最终成绩评定[2]。

2.3 岗位实习课程审核

岗位实习作为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成为了食品营养和监测专业实践教学中无法欠缺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以行业为中心的观念,通过符合食品企业有关要求和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策划评价标准。通过适合食品企业有关要求及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标准及职业技能判断标准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评价主体为企业,学校评判为辅,学校企业一同融入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同参与评价过程的进行,才可保障评价和审核的科学性及真实性[3]。

3 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变成评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主要标准。在真正掌握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欠缺的状况下,有效运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校外实践基地的创建,聘用企业技术人才以及一线专家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透过转变校内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乃至传统实验室形式,构建学生培训计划,透过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整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爱梅,何新云.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203.

[2]严佩峰,桑大席,李建芳.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1):40.

[3]张滨,周凤霞,陈励.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94-96.

篇9:技师学院技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招生

尽管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6%, 但当前技工院校却普遍面临招生难窘境。原因有二:一是初高中学生生源总量锐减;二是技工院校得同中专、职高展开招生竞争。

为解决招生难问题, 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我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校长领导, 招生办负责, 各系部协助的行政机制;二是实行“诚信”招生, 在对外宣传中, 实实在在地介绍我院情况, 不作虚假宣传;三是改进工作作风, 以“勤”招生, 各系派出专业教师在招生现场答疑;四是科学划分各专业招生分数, 保障生源质量, 为培养技师打下基础。

学生分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增强专业适应性, 努力办出特色。我院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技师段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实施两次分流的教学改革实践, 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使学生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本领, 终身教育有基础。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在第三学年完成中职阶段教学后进行第一次学生分流, 在第五学年完成高职段教学后进行第二次学生分流。分流的规范性实施办法是: (1) 根据中职、高职段成绩的综合评价: (1) 在第三学年安排一次对前三学年中职段总评不及格课程毕业补考, 达到技工学校毕业标准 (课程最多有一门不及格, 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的学生才能升入高级段学习, 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生作分流处理。 (2) 在第五年安排一次高级段总评不及格课程毕业补考, 达到高级技工毕业标准 (课程最多有一门不及格, 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的学生才能升入技师段研修, 未达到上述要求的学生作分流处理。 (2) 成人高考未被录取者作分流处理。 (3) 学生表现:学生个人主观不努力, 屡有违反校纪校规, 学生处或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及其他情况对学生作分流处理。 (4) 允许学生自愿分流。

德育

学生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 必然会影响毕业时的就业和毕业后的工作。因此, 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 德育决不能被忽视。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德育可分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心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部分, 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文明生活习惯, 高尚的社交礼仪情操, 使学生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能将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文化基础课教学

文化基础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使命, 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技师学院的学生学业基础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以获得职业技能为主, 成就动机强烈但生涯规划意识弱。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方面, 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既有趣又有意义, 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 应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理念的体现。

基础课教学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上。语文课是技师学院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文化课的基础, 也是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学好语文, 能够促进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职业技能, 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职业素质, 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学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 而且能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数学课程一分为二, 一部分是基础数学, 比重约占60%, 一部分是应用数学, 比重约占40%。应用数学部分根据专业大类的不同内容有所不同, 例如, 维修电工类专业应用数学部分应以积分、微分为主体。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侧重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专业课教学

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推动着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因此, 在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学中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主体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教育理念, 以此为基础, 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

(一) 专业理论课教学

大多数专业理论课内容枯燥、抽象,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从如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精选教学内容。按“依教学大纲、因材施教、理论够用”原则, 结合生产实践和实习, 有针对性地删减、组合教材内容。 (2)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可视化。单一的说教式教学很难提高课堂效率, 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手段, 发挥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色彩鲜艳的挂图, 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 融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 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迅速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大力开发合适的专业教学项目。合适的教学项目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项目设置兴趣化, 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特色, 让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出他在学什么;要有创造性,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具有引领作用, 能让学生开阔眼界, 培养探索精神。

(二) 生产实习教学

生产实习在教学工作中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是为培养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技巧的唯一途径,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通过生产实习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实习教学以职业资格考证为导向, 强调技能训练, 我们通过如下途径来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 (1)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每隔3~5年修订一次。 (2) 实习模式小班化、小组化。 (3) 选好实习教学方法。一是“课题制”教学法。“课题制”教学就是将全部实习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和等级分成若干个课题, 以每个课题为核心, 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讲授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 每个教师仅任几个课题模块的教学。课题教学结束后的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课题实例应来自生产生活。二是产品教学法。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学习技能, 以成型产品为方向, 注重产品制造环节及过程的教学, 真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研究中学习。 (4) 要有一本好的实训指导书。各专业实习教师应注重总结和探讨教学经验、案例, 编写实训指导书。 (5) 做好考核评价。严格考核是把好生产实习质量关的重要环节。应开发试题库, 开展过程化评价和自我评价, 保证学生评价公平全面。

在生产实习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三指导”:入门指导、过程指导、结束指导, 从而规范生产实习教学。

复合工种教学

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对人才的要求既越来越细化, 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因此,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方向发展, 使学生精一门专业技能, 会几门相关技能, 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例如, 数控专业复合维修电工专业入门技能;维修电工专业复合车、铣、钳基本技能。

技师研修

学生在第二次分流后, 进入技师研修阶段。技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具备娴熟的基本功和操作能力;具有制定本专业生产加工工艺的能力, 能胜任一定范围的生产组织、安全管理;能编制相关的技术文件, 撰写技术报告或论文;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钻研岗位技能的能力;具有对本专业低层次操作人员的技术指导能力。

技师研修, 应以案例式教学为核心, 以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为载体, 采用导师制教学, 以1名导师带5~8名学生为宜。技师研修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大方面:技师专题研修和综合素质。技师专题研修包括教学实践、生产管理、前沿技术、复合技能、核心技术专题;综合素质包括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职业素质。核心技术专题主要有三种形式:模拟案例, 取材于现有成熟课题;生产实际案例, 与企业产品生产相结合;技术创新案例, 有知识产权。

技师综合评价

规范技师综合评价可使技师学院的技师培养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技师综合评价程序分为四步:第一步, 专业专题研修评价, 由各专业专家评审, 评审结果分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符合学生被淘汰。第二步, 专业综合评审, 由各专业技师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结果分为符合、不符合。不符合学生被淘汰。第三步, 学院综合评审, 由学院技师综合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结果分同意或不同意授予技师职业资格。第四步, 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颁发技师证书。

此外, 还应建立回访制度, 跟踪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 根据反馈信息, 有针对性地整改, 进而提升技师培养质量。

摘要:技师学院是以培养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提高办学质量,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技师学院必须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办学模式。我院在招生、学生分流、德育、文化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复合工种教学、技师研修、技师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关键词:技师学院,技师培养,学生分流,专业课教学,复合工种教学,技师研修,技师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6 (2) .

[3]贺应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3) .

篇10:技师学院食品类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技师班 课程开发 探索

由职业院校直接培养技师层次的技能人才,是我国职教事业的一个全新领域,需要探讨和研究的东西很多,“课程开发”就是其中重要并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就技师学院二年制技师班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一、技师能力特点分析

进行课程开发,首先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技师教学的宏观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基本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有较大发展空间,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此目标指导下,还需对技师的能力特点加以详尽分析,才能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调查和对国家职业标准的研究,笔者认为一名合格技师,其能力应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这是所有企业录用员工的前提,也是技师真正能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二,具有高超的技能和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作为技师,企业生产中本专业的操作技术问题能高质、高效地解决,当遇到特殊难题时,能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且能直接动手解决问题。

第三,具有制定该专业生产加工工艺的能力,能胜任一定范围的生产组织、安全管理,能编制相关技术文件,撰写技术报告或论文。这方面能力使技师与中、高级工相比有了较大的飞跃,也是技师在企业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能选择和设计该专业工装、夹具,能承担一般的技改、技革项目,能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项能力体现了技师与工程师在企业中作用的交叉互补性。

第五,具有对该专业低层次操作人员的技术指导能力。

上述能力特点构成了确定各专业技师培养目标的骨架,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和专业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准确制定各专业技师的培养目标。

二、技师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对技师能力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技师教学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技师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需求,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运行的滞后性,每门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需求经常调整、补充。

第二,必须开设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教育这门课。课程内容各校可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的就业趋势确定,但教学内容层次要提高,因为技师毕业生工作后很快就要做“师傅”,其职业素质要与其身份相符。

第三,尽管技师的核心能力仍然是技能,但更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要更加紧密。因此,技师教学的主体课程必须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技师的诸多能力因素必须通过充分的企业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技师教学中必须设置企业综合实践课,给予足够的学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为保证取得期望的成效,实践课要在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带课题进行。

第五,技师教学可能将是职业技能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级技师不太可能通过学校直接培养),因此课程设置中要给足技师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可考虑适当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未来的新工艺、新技术等有更好的接受力。

第六,技师课程开发应处理好与高级工课程的衔接,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重复。

三、技师课程开发案例

笔者学院根据办学需要,首先选择焊接、数控、模具、维修电工、冷作五个专业进行技师课程开发,相应制订出专业教学计划。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付诸实施。本文仅列出冷作专业教学计划表。

四、实践效果

五个专业培养预备技师数百人,深受企业欢迎,100%在大型企业稳定就业,并很快成为企业技能骨干。

上一篇:社区接收在职党员报到下一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