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

2024-04-30

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通用10篇)

篇1: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 看图找规律 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 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 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 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 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 11-5=()

2.抽象成数 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 3.题4—5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 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 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 探讨:这样摆可以吗? 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 提问:这次成功了吗? 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 3+5=8 5+4=9 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 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 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 (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篇2: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

知识与技能: 认识单数和双数;初步了解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探求、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单数和双数。

1. 情景引入。

师:春天到了,数宝宝们手拉手排着队去森林里玩。

(板书出示主题图)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

请学生比较两个队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如果用小圆点来表示数宝宝的个数,像这样两个一列地在方格里排成的图形,就叫做数图。

2. 摆数图。

(1)教师在方格上演示摆数图。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在方格纸上摆数图。

3. 找特点,分类。 同桌合作先找所摆数图的特点,然后把这些数图按形状进行分类。 板书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分类结果。

师:右边边框是折线的数图都是单数,右边边框是直线的数图都是双数。 板书出示课题:单数和双数。

4. 反馈练习: 要求:先判断数图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说出它表示几。

二、探求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关系。

1. 提问与猜想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如果任意拿出两张数图拼成一张数图,结果会是什么数? 接着小组合作,每人拿两张数图拼一拼,并列出一道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观察小组4 个人的拼图,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了。

2. 实践与验证

小组上黑板边操作边汇报。

例如: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 〇〇

6+4=10 4+5=9 3+5=8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提示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3种结果?

(板书:单数+单数=双数 双数+双数=双数 单数+双数=单数)

3. 巩固练习书本第2大题第一行(看数图,写算式)。

三、实践与运用。

1. 计算:(第3大题)

⑴先判断和是什么数,再计算。

4+8 6+8 2+1 9+3 9+5 9+7 9+9 10+9

⑵ 独立计算。

2. 出示题4

口答:大组找规律接龙赛,每组开火车往下接5个数。

2、4、6、(8、10、12、14、16)

1、3、5、(7、9、11、13、15)

20、18、(16、14、12、10、8)

19、17、(15、13、11、9、7)

小组派代表说说接的是什么数?

3. 数宝宝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两个队伍要接成一个队伍往回走,想想,它们的队伍里有没有单个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四、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如何?谁的表现最棒呢? 和是双数 和是单数

篇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研究一得

一、做好准备工作

新课程教学首先应从教师的备课入手。每一位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都要以认真的态度深入教学内容,真正领会教学内容后用合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现。备课时,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整体的认识, 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尊重个体差异,重视每位学生,备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兴趣点的契合。备课的质量决定教师的课堂质量,同时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疲劳问题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问题,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学生通过长期的努力却发现成绩没有相应提高造成的,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使他们身心疲惫,慢慢让学生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习效率也大大下降。通过对这类现象的观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志,克服挫折和困难,学会自立,消除他们主观上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上犯的错误进行归纳,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指出转变他们的思想角度,进而达到目的,给予针对性的批评和修正错误的建议,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调整心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三、紧抓兴趣点,营造学习氛围

教育理论中有一条非常为人熟知的理论, 那就是兴趣教学理论, 但是真正把兴趣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寥寥无几,更何谈在数学这种抽象严谨的学科中进行应用。数学课堂上学生面临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对数学公式的不理解, 认为这些知识理论过于晦涩难懂。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兴趣点切入,通过各种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沉下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长久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教材同旧版相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新课标的教材在章节的安排上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往纯知识点堆砌的模式,而是对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通过专题形式进行安排,其中穿插了各类活动内容。教师应当适应这种改变,合理运用教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进行鼓励,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利用课后的“思考”“探究”“归纳”几个新栏目,让学生自行学习,鼓励一题多解,在课堂上把数学理论联系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发现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制作一些小道具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数学原理。比如在教学函数图像一课中,教师可使用计算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曲线的特征和动态变化过程, 更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

1.重视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第一次碰到新的知识 ,通常都是茫然的,由于个体差异,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相同的教学方式下, 最终教学效果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是不同的。若学生可以事先在课前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时就可以轻松得多, 更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

2.鼓励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差异,合理地将他们划分成若干学习和讨论小组,组合时遵循“取长补短”、“同中存异”的原则。保证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呈梯度结构分布, 这样就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一起讨论和学习,最终使得所有成员的默契和能力得到锻炼。

3.适当进行激励和评价。学习小组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适当的竞争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对各个小组进行评比, 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能意识到自己小组的短板效应,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发挥教师主心骨作用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下,教学理念的重心逐渐过渡到了学生身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仍旧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全程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中的一些难点和疑问。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发挥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鼓励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六、结语

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一线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与总结, 结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情,积累科学合理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研究问题,推动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建设。

摘要:社会和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往行之有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由于无法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需要新的思想和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使学生得到所需的高素质教育。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强化学生对基本数学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就需要根据新课标内容作出调整。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对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

篇4:一年级语文:“学”二年级数学?

说着李老师让面前的七八个孩子读背“方位”儿歌,并轻轻地对我说:“一年级的孩子读读背背儿歌还行,可是要他们根据提供的相关的图填方位。还真难为了他们。这不,今天上午才给他们讲过,下午他们又不清楚了,即使今天过关,明天可能又有一些学生弄不清了。”李老师讲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是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方位”,也有一些学生有困难。听我一说,李老师轻声问我:“那。我是讲还是不讲呢?”“这……”我也被李老师问住了,只好含糊其辞:“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对于方位问题,既然教材上有,就尽量耐心地给学生‘磨一磨’吧。”

离开一(2)班教室,我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第97页,(图1)同时打开苏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数学课本(上)第58页(图2)。经比较,发现语文和数学中的“方位”问题十分相近,而且,感觉二年级数学中的学习要求,比一年级语文课上的要求还要简单一些。“方位问题”让孩子在一年级学习好,还是在二年级学好呢?我为难了。

第二天,我召集任教一年级的5位语文老师、4位数学老师和任教二年级的6位老师。开了一次小型“实话实说”座谈会,就“认识方位”的教学问题,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老师们的一致意见是:把它安排在二年级数学中学习要好一些(当然二年级学生学习方位也不容易)。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年级语文中可保持“方位”儿歌的学习,把“方向的练习”取消。

篇5: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准备

课件、每同桌两人准备4只兔子、4只小羊、5只小熊、3只小猴的图片、以及一张粘贴表。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选择

(一)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部分学生已经模糊地知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认识“=”“>”、“<”这些符号,而是让学生理解“>”、“<”、“=”含义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符号。教材提供“猴子分水果”的情境过于简单,比较大小的素材过于单一。所以笔者大胆舍弃原主题图,创设了森林里4个家庭拔河比赛,丰富了比较大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比较“大小”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动物拔河”比赛中,通过让学生整理、比较,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在情境中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  教学策略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凌乱的小动物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公平”与“不公平”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参与教学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倒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物体多少。(课件)

1、出示情境: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要举行拔河比赛,你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家庭来了?

2、数一数:他们各个家庭来了几只呢?

3、理一理:现在这些小动物就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想请帮忙把每个家庭的运动员们整整齐齐排好队伍?(同桌发一张粘贴表,下图)

森林拔河比赛

4汇报:让整理又对又好的小组介绍自己的经验。(学生用的是图片)

森林拔河比赛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猴

兔 羊 熊

森林拔河比赛

兔          兔 兔 兔

羊 羊 羊 羊

熊 熊 熊 熊 熊

猴 猴 猴

二、合作操作,感知数的大小。

1、同桌设计比赛方案。

刚才我们已经整理出了4个家庭,那么哪个家庭和哪个家庭比呢?请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来说说谁和谁比。

2、反馈汇报,教师板书。(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小兔家--小羊家     方案二:小兔家--小熊家

方案三:小兔家--小猴家     方案四:小羊家--小熊家

方案五:小羊家--小猴家     方案六:小熊家--小猴家

3、认识“=”

(1)在这么多种方案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公平?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样多,都是4,最公平。

(2)你怎么知道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样多呢?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3)像这样两个物体一样多,在比较的时候就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教师并板书“=”。并跟读“4=4”。

(4)读一读“=”,说一说“=”样子,写一写“=”。

(5)你还能“=”来说一说吗?

4、认识“<”“>”

(1)在比较大小的时候,除了“=”外,你还认识哪些符号?

【备选】若学生能说出“<”“>”,教师直接让学生说说哪两个家庭比赛可用“<”或者哪两个家庭比赛可以用“>”?

若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以出示其中一个方案,如:小熊家和小猴家比赛,公平吗?为什么?引出“<”“>”。

(2)你怎么知道谁多谁少?进一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引出数字之间的比较大小。同时板书“比大小”的式子。

(3)学生说说“<”“>”的形状,并指导书写。

(4)谁能用“<”“>”来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

让学生观察板书的算式,小组讨论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6、讨论:假如你是小羊家的一员,你希望和哪个家庭进行比赛?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识。

1、补充练习。

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4个梨。  填(  )○(  )

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2、5>

3、在方框中画圆圈。

<                   <

4、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四、课堂总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进行比较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创设森林拔河比赛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数数、整理出需要比较大小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较两个物体数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对应,让学生通过整理既复习了前单元“比多少”的基本方法,又为下面教学比大小做好铺垫。

让学生说一说哪里见过“=”,不仅巩固了“=”的意义,而且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现实学习起点。

“<”“>”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加以概括。

开放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去想,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正确的即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结论的不确定性。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认识“=”

师:谁也能用“=”来说一说?

生1:1=1、2=2 、……

生2:1+1=2

生3:5-2=3

生4:学边拿出自己的手,边做手势边说,一只手+一只手=一双小手。

生4:爸爸+妈妈=我。(学生哄堂大笑,但生4仍然很自豪的坐下)

生5:我姐姐说:努力+聪明=成功

……

【片断二】认识“>”“<”

师:除了“=”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数学符号是比较大小?

生1:“>”“<”

生2:“+”“-”

生1:“+”“-”不是比大小。“>”“<”才是比大小的。

师:说的很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还可以用“>”“<”。谁能说说哪两个家庭比赛可以用“>”或者“<”?

生3:小兔和小熊家比赛,小熊家多1只,所以小熊家赢了。

师:你怎么知道小熊家多呢?怎么看出来的?

生4:5>4(教师板书)

生5:小熊和小猴家比赛,也是小熊家赢。5>3

师:那么谁输了?为什么?

生(齐):小猴家输了,它少一些。教师引导出3<5

……

生8:老师我觉得4只小兔和3只猴子比赛,不一定小兔赢了?因为小兔子人小没力气,小猴有力气的。

生9(很兴奋):小兔子力气小。那它就输了。4<3??

很多学生都笑了

师:刚才生8和生9考虑很全面,不仅想到个数还想到谁重一点,很厉害。(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如果比较谁多谁少的画,4还是(   )3。

……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素材,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家庭拔河比赛。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情境,展开了 “数一数”“理一理”“摆一摆”“比一比”活动中,将“=”“>”、“<”的教学渗透倒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

2、留给更大空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在课堂实践中,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此,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积极地探索知识海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3、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这节课中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平等对话。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用到“=”吗?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而是建立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从练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互相探讨着、交流着。对于“5>□”,学生刚开始答得比较散,后来有学生就说:我能一次说几个答案。还有学生说:我能全说出来。于是学生开始交流、讨论、总结。然后:“1<()<5”,学生有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分析交流。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有深度,智慧的火花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不断闪烁。可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放开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有更深入的发展。

4、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篇6:六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课程教案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篇7: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悯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朗读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学准备:照片、观察农民生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疑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有个建议:全班按照男女生分成两大组,我们来比赛背古诗,看哪一组背得多、背得好,好吗?

2.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的观察力,请看一张照片(出示照片):这是一个学校的食堂。

3.在雪白的墙壁上,有这样两行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课题,读题。

4.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古诗贴在食堂里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悯农》,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好吗?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注意节奏,听老师读: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范读后说: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把第二个字延长了一些,你们也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先自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三、理解诗题,练习说话

1.看课题,“锄”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锄头。读词“锄头”。注意“头”读轻声。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松土、除草)

2.课题中的“禾”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禾苗,绿油油的禾苗,多可爱呀!读词“禾苗”。

3.“锄”与“禾”连起来就是古诗的题目,“锄禾”就是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的意思。

4.出示句式,训练说话:(1)____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看图,把话说完整。

(2)_____(什么时候),___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这样就把话说得更完整了)

5.从哪里看出时间是夏天的中午?(积累词语:火辣辣、当头照。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6.你还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老爷爷满头大汗,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细读古诗,朗读感悟

1.小朋友,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悯农》。(师配乐范读)

2.学习第一二行:

(1)古诗中的哪两行直接写出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诗人看到的――“农民锄禾”的画面呢?(出示一、二行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再读读这两行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诗意)

把你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好吗?(3)联系生活加强体验(4)反复朗读: ① 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农民们依旧――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②渴了喝一口凉水,热了擦一擦汗珠,农民们每天都是这样辛苦――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为了使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们每天都不嫌脏,不怕累地劳动着――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过渡: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板书:看),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想)

2.第三四行:

(1)指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对诗中的哪些词不太理解?(估计学生会说“盘中餐”、“皆”)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试着理解这两句诗。(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2)指导朗读:

①出示“辛”: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立”就是站立,不仅要站,还要站着干活。站立了多久呢?这里的“十”就告诉我们有十个小时,比我们一天在校的时间还要多。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何止十个小时呀!你们说,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读出这种意思。(重点读好“辛苦”,要读到心里面去)

② 这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呀!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粒米等于一滴汗”,为了这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啊!――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④这米饭是多么来之不易呀!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总结古诗,解决疑问

1.同学们,诗人李绅看到了――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跟老师一起写“辛苦”。(板书: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配乐读)

3.让我们把这首古诗牢记在心中。齐背古诗(配乐)。

六、指导背诵。1.指名生背。2.比赛背。板书:

看:锄禾 想:辛苦

篇8:一年级数学经典课程教案

1、掌握一类生字的读音,结构,组词,会写一类生字。

2、认识二类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一类生字的读音、结构、组词和写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久”字和反文旁、折文旁的区别。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在面包店做苦工,他一边做工,一边坚持看书,结果被老板发现准备烧他的书,为了保护书,他毫不畏惧,最后被老板解雇了。这个小孩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一类生字及词语,划出二类生字,熟悉生字的读音、部首、结构、组词)

3、在黑板上出示一类生字卡片。

三、一类生字学习

(一)“小老师”教生字

1、师:现在我要请“小老师”上台来教生字,小老师在哪里?(学生举手上台教生字,教师旁听并及时纠错)【强调“伙计”读轻声】

2、师:谁来评一评刚才这几位小老师谁教得呢?(评出小老师)

3、齐读生字一遍。

(二)生字小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说特征,同学们说出黑板上有这个特征的字,听懂了吗?

【独体字:工、久、气 左右结构:计、块】

【前鼻音:店、分 上下结构:分 】

【半包围结构:店 】

(三)写生字

1、师:生字会读了我们还要会写,大家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呢?(教师范写生字“店”、“久”、“气”)

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用食指跟着老师边说笔画边书空。

2、(教师范写生字)

【店:部首广字头,写广字注意:横要短,左撇要长,占字的竖要写在竖中线偏右的位置】

【久:一笔的撇写在左上格,不能太长,第二笔是横撇,横要短撇要长,第三笔的捺和第二笔的 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高尔基的智慧表现。

3、学习高尔基好学的精神,懂得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教学重点:

弄懂高尔基的智慧表现,学习高尔基好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弄懂高尔基的智慧表现,体会他巧装蛋糕“巧”在哪里。

教学准备:

资料、生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走进了高尔基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聪明的高尔基到底是怎么装蛋糕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18课,巧装蛋糕。(板书课题)

二、复习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同学们看着大屏幕,都会读吗?那咱们来玩一个生字小游戏——“踩地雷”。(生字复习)

三、新课学习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导朗读“奇怪”二字。(宜重读)

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张奇怪的订货单呢?这张定货单奇怪在什么地方?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想一想。

2、师:哪位聪明的小朋友已经有答案了?(指名回答)

同学们,这个问题难不难呀?

3、师:面对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伙计们和老板是什么反应呢?

是啊,这张奇怪的订货单可让蛋糕店的老板为难了。(板书:老板 为难)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提问:正在老板为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他是谁?他说了什么?(指名回答)

指导:是啊,他说了一句“让我试试吧”。他的表现和大家可不一样了。(板书:高尔基 试试)

2、读这句话要求读出他谦虚和自信。师范读一遍。再读一遍。

师: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段,“大伙儿急了”预备读!(齐读第三段)

3、那聪明的高尔基到底是怎样按货单上的要求分蛋糕的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2、师:高尔基分蛋糕的方法你们知道了吗?他先做了什么?(指名回答)再做了什么呢?

3、谁到讲台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呢?(请一名同学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工具演示 高尔基装蛋糕的方法)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1、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2、思考:那个顾客以及店里老板和伙计对高尔基的态度是怎样的?(生答)

你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重读词语:满意 十分佩服(板书:佩服 智慧)

3、佩服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用佩服来造句?

4、师:那个顾客以及店里的老板和伙 计对高尔基的佩服说明了什么?

5、高尔基的聪明智慧是天生就有的吗?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的这句话,“他一有空就钻到书本里,伙计们都笑他是个书呆子。”书呆子是指不懂联系实际,只知道啃书本的人。同学们说高尔基真的是书呆子吗?(指名回答)

是呀,他并不是书呆子,他用书中的知识为蛋糕店解决了装蛋糕的难题,他是一个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

6、假如现在高尔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学生发言)

总结:我们也要向高尔基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并且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做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好吗?

7、一起再把课文读一遍。

四、随堂练习

师:咱们学习了高尔基的智慧,老师今天呀,也想考考你们的智慧,老师这里有一个圆形的蛋糕, 要求同学们只切三刀,把蛋糕分成七分(重复一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了吗?同学们在纸上把分蛋糕的方法画出来,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是最聪明的。

其实呀,智慧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小事上,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巧装蛋糕

大伙:为难 佩服

篇9: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经典教案

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含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常见题:已知两边长和第三边,求周长。例题:两条边长分别为2和5,求周长,注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对等角,例如:已知AB=AC,∠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等腰△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注意:只有等腰三角形才有三线合一。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ABDC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4.[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求证:AB=AC.

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B=∠C,∴AB=AC(等角对练习: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

证明:∵AD∥BC,∴∠ADB=∠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平分∠ABC,∴∠ABD=∠DBC,∴∠ABD=∠ADB,∴AB=AD(等角对等边).

BCADBCA12ED等边). AB=AD.

[例3]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ACMCDDB(1)EBN(2)E

分析: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

一、复习知识要点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不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性质是: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二、例题

例: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分析: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

证明:连接AC、AD 在△ABC和△AED中

ABA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BECFD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三、练习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顶角的平分线

B.底边上的高

C.底边上的中线

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和9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A.17cm

B.22cm

C.17cm或22cm

D.18cm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40°

B.50°

C.60°

D.30°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A.100°

B.100°或40°

C.40°

D.80°

5.如图1,C、E和B、D、F分别在∠GAH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若∠A=18°,则∠GEF的度数是()

A.80°

B.90°

C.100°

D.108°

GECABDFHEFA

如图1

答案:

BDC1.D 2.B 3.A 4.C 5.B

如图2

(二)、填空题

6.等腰△ABC的底角是60°,则顶角是________度. 7.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指___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n°,则两个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是_________.

9.如图2,△ABC中AB=AC,EB=BD=DC=CF,∠A=40°,则∠EDF•的度数是_____. 10.△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

(1)∵AD平分∠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ABC中,∠A=65°,∠B=50°,则AB:BC=_________.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12.已知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要使AD•∥BC,•则△ABC•的边一定满足________. 13.△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cm,•且DE•∥BC,•则AD=________. 答案:

6.60

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8.(90+ 1n)°

9.70°

10.略

11.1

12.AB=AC

13.2cm

14.30海里 21AB,你知道∠ACB的度数是多少吗?由

2(三)、解答题

15.如图,CD是△ABC的中线,且CD= 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请叙述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

ADC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求证:∠ABC=∠ADC.B

ABDC17.如图,△ABC中BA=BC,点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F交BC于E,• 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

DBEA答案:

FC

15.∠ACB=90°.结论: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16.连接BD,∵AB=AD,∴∠ABD=∠ADB.∵CB=CD,∴∠CBD=∠CDB. ∴∠ABC=∠ADC 17.证明∠D=∠BED

等边三角形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求证:BC=

A1AB. 2ACB

BCD

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D、DE要多长?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ED与Rt△ACB以DE=

DAECB中,由于∠A=30°,所DE=11AD,BC=AB,又由D是AB的中点,所以221AB. [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2a,∠腰AB上的高.

求:CD的长.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DC中,BDACABC=∠ACB=15°,CD是

AC=2a,而∠DAC是△ABC的一个外角,则∠DAC=15°×2=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等边三角形

一、复习知识要点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练习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一)、选择题

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

A.60°

B.90°

C.120°

D.150°

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A.等边三角形

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AFDBEC

AE1D2BC

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

A.2cm

B.4cm

C.8cm

D.16cm 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

D.不能确定形状 答案:

1.C 2.D 3.A 4.C 5.B

(二)、填空题

6.△ABC中,AB=AC,∠A=∠C,则∠B=_______.

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 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

9.△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_______. 答案:

6.60°

7.60°8.三;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9.1cm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三)、解答题

10.已知D、E分别是等边△ABC中AB、AC上的点,且AE=BD,求BE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 11.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BC=3AD.ABDC

12.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①求证:△BCE≌△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AEFBCHD

13.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BE平分∠DBC,求∠BDE的度数.(提示:连接CE)

ADEB答案:

10.60°或120°

11.∵AB=AC,∠BAC=120°,∴∠B=∠C=30°,∴在Rt△ADC中CD=•2AD,•

∵∠BAC=120°,∴∠BAD=120°-90°=30°,C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B=∠BAD,∴AD=BD,∴BC=3AD 12.①∵∠ACB=∠DCE=60°,∴∠BCE=∠ACD. 又∵BC=AC,CE=CD,∴△BCE≌△ACD; ②证明△BCF≌△ACH; ③△CFH是等边三角形.

13.连接CE,先证明△BCE≌△ACE得到∠BCE=∠ACE=30°,再证明△BDE•≌△BCE得到∠BDE=∠BCE=30° Ⅲ、随堂练习,变式训练

练习1:请同学们做课本51页的练习第一题,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补充一下题目: 求等腰三角形个角度数:

(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36°.(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的度数为110°.学生思考,练习,教师指导,并给出答案,之后引导学生对以上这种类型的题目存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其它两角时,(a)若已知角为钝角或直角,则它一定是顶角;(b)若已知角为锐角,它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本次变式训练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地窖一定是锐角;(3)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4)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练习2:已知:在△ABC中,AB=AC,BD=DC.② AD=4,BC=6时,求SABC 的能力,同②当B50时,求1的度数。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①ABAC,BCDCADBC(等腰三角形地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又AD4,BC611ADBC461222解:②ABAC,BCDCSABC又B50,ABACCB50(等边对等角)BAC180250801240解:

练习2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来解题。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Ⅳ、应用深化,巩固提高

例: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课本例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书写解答过程。

解:因为AB=AC, BD=BC=AD 所以∠ABC=∠C =∠BDA, ∠A =∠ABD(等边对等角)设∠C=x,则

∠BDA=∠A+∠ABD=2 x

从而∠ABC=∠C =∠BDA=2 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6°,∠ABC=72°,∠C=72°。

通过例题讲解,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参与意思,巩固所学性质。Ⅴ、课时小结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2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相互重合)A

D B C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请大家拿出前面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与小组同学一起结合图形指出你知道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教师重点关注:①归纳、总结能力;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③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等腰三角形(不等边)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条数总和是()A.

3B.

5C.7

D.9 2.在射线、角和等腰三角形中,它们()轴对称图形 A.都是

B.只有一个是 C.只有一个不是

D.都不是

3.如下图:△ABC中,AB=AC,∠A=36°,D是AC上一点,若∠BDC=72°,则图形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

A.

1B.

2C.

3D.4

4.三角形内有一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同时与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也都相等,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非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5.△ABC中,AB=AC,AB边的中垂线与直线AC所成的角为50°,则∠B等于()A.70°

B.20°或70° C.40°或70°

D.40°或20°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30分)

1.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

2.△ABC中,AB=AC,CD⊥AB于D,CD=3,∠B=75°,则AB=_________________ 3.如下图:△ABC 中,AB=AC,DE是AB中垂线交AB、AC于D,E,若△BCE的周长为24,AB=14,则BC=________,若∠A=50°,则∠CBE= ______________。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4.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比为1:1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下图:等边△ABC,D是形外一点,若AD=AC,则∠BDC=_____________度。

三、作图题(6分),只画图,不写作法。如左图:直线MN及点A,B。

在直线MN上作一点P,使∠APM=∠BPM。

四、解答题(第1小题12分,第2、3小题各11分)

1.已知:如图△ABC中,AB=AC,BD⊥AC,CE⊥AB,BD、CE交于H。求证:HB=HC。

2.已知:如图:等边△ABC,D、E分别是BC、AC上的点,AD、BE交于N,BM⊥AD于M,若AE=CD,求证:MN1BN。2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3.已知:如图:△ABC中,AD⊥BC于D,∠BAC=120°,AB+BD=DC。求:∠C的度数。

选作题:

已知:如图:△ABC中,D是BC上一点,P是AD上一点,若∠1=∠2,PB=PC。求证:AD⊥BC。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C2.A3.C4.D5.B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30分)1.50°或80° 2.6 3.10,15° 4.150°或60 75.30

三、作图题(6分),只画图,不写作法。

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四、解答题(第1小题12分,第2、3小题各11分)

证明:∵AB=AC,∴∠ABC=∠ACB(同一△中等边对等角)∵CE⊥AB,∴∠1+∠ABC=9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同理∠2+∠ACB=90°,∴∠1=∠2,∴HB=HC(同一△中等角对等边)

2.证明:∵等边△ABC,∴AC=BA,∠C=∠BAC=60°

在△ABE和△CAD中,∵BA=AC,∠BAC=∠C,AE=CD,∴△ABE≌△CAD(SAS)∴∠2=∠1 ∵∠BNM=∠3+∠2,∴∠BNM=∠3+∠1=∠BAC=60° ∵BM⊥AD,∴∠4+∠BNM=90°,∴∠4=30° ∵BM⊥AD,∴MN1BN(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

3.解:延长DB到E,使BE=AB,连结AE,则∠1=∠E。∵∠ABC=∠1+∠E,∴∠ABC=2∠E ∵AB+BD=DC,∴BE+BD=DC,即DE=DC ∵AD⊥BC,∴AE=AC,∴∠C=∠E,∴∠ABC=2∠C ∵∠ABC+∠C+∠BAC=180°,∠BAC=120° ∴2∠C+∠C=180°-120°=60°,燕园教育辅导中心

∴∠C=20°

答:∠C的度数是20°

选作题

证明:作PM⊥AB于M,PN⊥AC于N ∵∠1=∠2,∴PM=PN 在Rt△BPM和Rt△CPN中

PMPN PBPC∴Rt△BPM≌Rt△CPN(HL)∴∠ABP=∠ACP ∵PB=PC,∴∠PBC=∠PCB。

篇10: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班级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开始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没有很好地形成,对周围的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动好玩的天性还很明显。所以前面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主,包括上课、活动等要求要明确,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巩固。后面的学习中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踢毽子比赛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教材分析:

《人、自然、社会》一年级分册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编写的,共有26课,一上年级共有15课,各主题的课文安排如下: 校园环境:《垃圾箱在哪里》、《让教室更整洁》、《怎样洗手更干净》 校园文化:《认识新同学》、《管好我们的物品》、《我们一样吗》、《男孩和女孩》 校园活动:《我们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踢毽子》、《挑花线》 和谐校园:《下课了》、《怎么办》、《走路的安全》

编写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摆脱空洞说教模式的束缚,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创造儿童参与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条件。在实践过程的层面上实施方法指导,满足儿童实际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不要求学生认读,更不是字、词、句的教学,所以只要求学生参与并完成图文所承载的活动,2、每课的教学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完成,设计并组织好活动,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3、因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组合、难易上的弹性处理,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做适当调整。

4、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班队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提高教学效果。

1、认识新同学

课程目标:

1、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尽快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2、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大胆介绍自己,学会与别人交流 教学准备:两个电话玩具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介绍自己:

1、怎样介绍自己?

照照镜子,找找自己的外貌特点,想想自己有什么爱好、特长?

2、教师示范:介绍自己(注意礼貌用语)

3、让几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及时点评,指出优点,改正不足之处。然后分小组互相介绍自己。

二、我们来打电话 准备两个电话玩具

1、怎样打电话?怎样接电话?思考礼节

2、模拟打电话和接电话的情景:老师来电话了和给同学打电话。

3、分小组玩打电话的游戏。三,我也来玩

1、三个人表演玩游戏,再请另一个人表演想跟他们一起玩。

2、想一想:想跟他们一起玩,怎样说比较好?

3、叫几个同学模拟尝试,然后边尝试边拼议。

四、向老师介绍自己

1、设置情景:路上碰到老师,老师问我一些事情,我怎么回答?

2、表演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不敢回答、跑掉不回答、有礼貌地回答等,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3、模拟情景,让学生尝试体验并进行评议。板书设计:认识新同学

有礼貌

大方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上来介绍自己,有介绍自己的年龄、姓名、兴趣爱好,也有的小朋友还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给大家唱歌,跳舞,讲笑话,1班还有一位学生把整个《三字经》都完整地背下来了,非常精彩。学生丝毫没有害羞的情绪,表现得很大方,但个别学生说得比较简单,就说了下姓名,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中。

2、我们做游戏

课程目标:

1、让学生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游戏。

2、学会玩“石头 剪子 布”和“踢脚绊伴”两个游戏。

3、学习按规则进行游戏,逐渐建立规则意识,从游戏中学习交往。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学会玩“石头 剪子 布”和“踢脚绊伴”两个游戏,能建立规则意识。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一根小棒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学习“石头 剪子 布”游戏

1、我们玩过哪些游戏?哪个游戏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解“石头 剪子 布”游戏的规则。

3、两人一组练习这个游戏,看谁能获胜。

二、点将游戏

1、全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推选两个人,作为各自的“帅”,利用“石头 剪子 布”选出先后,分别进行“点将”,赢的人先挑选一个“将”,输的人后挑选,依次把一组的将挑完。

2、按照挑选的顺序,进行“将”对“将”的比赛,也用“石头 剪子 布”的形式,赢的则把输的一方的“将”俘虏过去,这样依次往下比赛,直到结束。

3、统计哪一队的“将”多,最后“将”多的那一队获胜。

三、玩“踢脚绊伴”游戏

1、给每组准备一根小棒,讲解游戏规则。

2、演示这个游戏,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

3、背诵“踢脚绊伴”的童谣。

4、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到各组进行指导。板书设计:石头 剪子 布

教学反思:石头 剪子 布这个游戏,课前统计了一下100%的学生都会玩,那么课堂上怎么学就不是难点了,重点是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所以先在两人小组中活动,采取三局两胜的办法,然后小组决出一个优胜者与其他组比赛。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谁都想参与。第一轮结束了教师在点评中表扬了遵守规则的同学,能文明比赛的同学。因此在玩“踢脚绊伴”游戏时,学生有较明显的进步,比赛也很秩序。

3、玩小棒

课程目标:

玩小棒是一个有较强的竞争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仔细观察判断,静心才能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手的小肌肉群。另外,对游戏结果的小棒计数与计分则具有数学的意义。

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掌握玩小棒的规则,能对游戏结果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小棒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活动的开始阶段,可以不分小棒的颜色而以小棒的根数来计分,以简化计算。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

1、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请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2、撒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小棒握在手中,一端立在桌面,松开手,让小棒自己散开倒在桌上。(2)如果撒的时候小棒掉在地上,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3)可以几个人商量自己作出新的规定。

3、捡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手捡散在桌上的小棒,也可以用一根小棒去拨开或挑开小棒后捡。(2)玩小棒时,如果移动了其他的小棒,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活动二 我们都来尝试一次“撒小棒”和“捡小棒”。每人一小把小棒,试玩几次。

活动三 分成二人小组玩。

1、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玩。

2、捡完小棒后数每人捡的小棒,取棒多的为胜。活动四 根据不同颜色记分的比赛

1、我们四人一起来玩不同颜色计分的游戏。

2、先看看每种颜色的不同得分。

3、我们来算算得分。板书设计:玩小棒

教学反思:玩小棒有一部分孩子已经学会了,知道怎么玩,怎么记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结合书本上介绍的知识请这些学生来介绍补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得比较有序,能想到用前面的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先玩,最后在记分时我们结合书上的要求先自己算一算,然后比一比,看谁的分最多。当然有学生带来的小棒记分要求有所不同,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

4、跳房子

课程目标:

锻炼与发展孩子们的腿、脚部的肌肉以及跳跃与身体平衡的能力,学会跳房子。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跳房子的游戏规则,能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沙包一个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 跳方格。

1、我们来玩跳房子的游戏。这个游戏又叫踢石子。

2、老师把大家带到跳房子的场地。

3、老师或请事先指导过的学生示范怎样玩跳房子的游戏和规定。(1)石子时不能扔出目标方格外。否则就失去本轮继续下去的资格。(2)方格时不能踩线。否则也失去本轮继续下去的资格。(3)跳房子回来时,只要求不跳出两条边线之外就可以了。

4、请几位学生试试玩跳房子的游戏。看看有什么问题。

5、分小组活动。活动二 跳圆圈。

1、跳房子还有不同的玩法。

2、我们来看看“跳圆圈”是怎样的。3、老师示范介绍跳圆圈的方法。4、让看懂的学生试试玩玩。板书设计:跳房子

教学反思:跳房子学生在小学前也接触过,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书本上介绍的房子与学生玩的有所不同,所以先请学生看书说说书上是怎么玩的,书上的跳方格,跳圈圈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看明白,最后教师补充了我们日常玩的跳房子图,请学生来介绍规则,并且实践一下。

5、挑花线

课程目标:

1、学会挑花线的游戏,能够掌握花线的基本变化。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各种变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花线的基本变化,能挑出一些基本花样。教学准备:花线一根

活动安排及过程:

1、请一位会挑花线的学生给大家表演游戏。

2、教师示范最基本的挑花线形式,套在手上,让每个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学会基本方法。

3、两人合作挑花线。

4、三四人合作挑花线,相互学习挑花线的新花样。

5、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花样多。板书设计:挑花线

教学反思:这个游戏玩过的小朋友不多,女孩子会玩的有一部分,男孩子也有几个会玩。所以课堂上先请会玩的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观察模仿,两人一组先学习,书上介绍了一些基本花样,先让学生观察图,请会玩的同学说说方法,有的花样可以有不同方法来挑。由于这个活动灵活度比较大,学生可以在课后与同学、家长一起研究,一起活动,探索花线中的奥秘。

6、踢毽子

课程目标:

1、学会踢毽子,并能在平时经常进行这个活动。

2、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孩子的腿、脚部肌肉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3、制作牵线毽子,培养保持运动的好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踢毽子的基本方法,能掌握一种踢法 教学准备:毽子一个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制作牵线毽子

1、教师出示一个牵线毽子,先自己演示踢牵线毽子,再请一位学生演示踢牵线毽子。

2、讲解牵线毽子的制作方法,演示

3、学生制作牵线毽子,教师巡回指导。

二、我们来踢牵线毽子

1、请几位会踢牵线毽子的学生表演踢牵线毽子,并说说他们的感受。

2、自己练习踢牵线毽子。

3、演示剪掉牵线之后怎样踢毽子。

4、练习踢剪掉牵线的毽子。

三、踢鸡毛毽子

1、教师演示怎样踢鸡毛毽子,要求用脚的内侧接触鸡毛毽子。

2、让会踢鸡毛毽子的学生进行演示。

3、每组提供一个鸡毛毽子,试试踢鸡毛剪子。板书设计:踢毽子

教学反思:在课前我了解了体育课老师也要求带毽子,学生也尝试着在踢,但请学生示范时发现动作不是很规范,不少学生单脚正踢时脚都是直的伸出去,因此,教师就先让学生观察书上图,介绍4种踢法,说说每种踢法的特点。重点研究单脚正踢,通过组内练习,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7、我们一样吗?

课程目标:

1、知道每个人的长相,高矮,大小,声音各不相同。

2、看一看,比一比,听一听,我们有什么不同。

3、根据声音不同听辩班里的同学。

4、根据长相不同摸辨班里的同学。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前准备:蒙脸的头巾一块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人的一些基本特点判断同学间的异同点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班所有的小朋友:我们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长相不一样,声音不一样,我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长头发有短头发,有穿红色衣服的,也有穿花衣服的,头上的蝴蝶结也不相同。

二、比比手的不同

1、同桌比比手的大小。

2、说说我的手和你的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说你的手和他的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和老师比手,说说不同。

4、画一画我的小手成长路线,可以一个学期画一幅。

三、说说XX和XX不同的地方。(大家说)

四、说说老师和XX不同的地方。

五、游戏:听声音辨人

一人上讲台,蒙上眼睛,选一位学生向他问好,猜猜他是谁。

六、游戏:瞎子摸人

一人蒙上眼睛,摸人脸蛋,猜猜他是谁。

七、小结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记住班里每个同学不同的特点,了解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和更多的人做朋友。板书设计:我们一样吗

教学反思:让学生观察小朋友之间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然后重点说一说我们哪里不一样,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说的很细致,除了长相,高矮,大小,声音各不相同,还发现女孩子有头饰,男孩子没有,女孩子之间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在游戏中学生能根据这些差别辨认。

8、男孩和女孩

课程目标:

1、知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

2、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标记记录调查内容,并能用语言表达。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前准备:挂图、记录表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看书,比较书中男孩与女孩的不同

1、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2、男孩和女孩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一样?

3、明确自己的性别。

所有的男孩请起立!所有的女孩请举手!数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

二、小小采访员

1、运用采访记录表记录男孩、女孩的不同喜好。

(男孩喜欢的记录在男孩的圈中,女孩喜欢的记录在女孩旁的圈中,共同的喜好记录在两圈交集处)

2、互相交流自己的采访内容。

3、老师出示图标,(书P17页)请学生注明这是什么地方?

三、我会画 我来画个*孩

板书设计:男孩和女孩

教学反思:学生之前已经知道了男孩和女孩这两种称呼,这节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并且会根据男孩和女孩的特点来设计特殊的标记,比如厕所,浴室的标志,并能用语言表达。

9、怎样洗手更干净

课程目标:

1、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

2、教育学生经常洗手,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正确地洗手,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教学准备:水、肥皂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活动一 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

1、看看自己的手。我的手脏吗?

2、看看同学的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

二、活动二 我们来洗手。

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我们一起来洗手。

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

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三、活动三 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2、先把手浸湿,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在肥皂盒里,两只手互相仔细地搓擦着洗手指,洗手掌,洗手背

3、再在清水里洗去肥皂。

4、仔细地看看洗过的手,仔细地看看洗过手的水。(1)问:手变干净一点了吗?

——手变干净了。

(2)问:水变怎样了? ——水变脏了。

5、讨论。

(1)手上沾着的水干净吗?手上沾着的水是盆里的水吗? 盆里的水脏了,手上留下的水也是脏的。(2)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我们的手还没有洗干净。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呢?

四、活动四 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

1、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洗。(1)用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洗手。(2)或者用舀一杯水冲的方法洗手。

2、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1)先用清水洗一洗。(2)再擦上肥皂仔细洗。(3)把肥皂冲洗干净。(4)最后把手洗干净。

板书设计:洗手的步骤

四步洗手法

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在幼儿园就学会怎样洗手,并且对搓的这一步过程非常清楚。于是我就请这些小朋友来介绍。然后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进一步学习四步洗手法。最后结合甲流要注意个人卫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正确洗手宣传卡,进行宣传和教育。

10、垃圾箱在哪里?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垃圾箱的作用,从而能用好垃圾箱,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培养学生讲卫生不随手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垃圾箱的作用,能制作简单的垃圾纸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课件出示:这样做对吗?引出课题:垃圾箱在哪里?

2、找垃圾箱。

(1)说说我们教室里的垃圾箱在哪里?学校里的垃圾箱在哪里?(2)这些垃圾箱有什么用?你用过吗?什么时候?

3、给垃圾箱找个家 老师这儿有很多垃圾箱,请你给它安排一个最适合它呆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样的垃圾箱?)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垃圾箱让学生进行选择,教师事前进行了适当的归类。

二、学文明理,交流反馈

可是,面对这么多漂亮的垃圾箱,有的人竟然视而不见。

1、看两则自拍的录相:是他们找不到垃圾箱吗? 片段一,(1、学生在喝完饮料后随手乱扔饮料瓶。

2、吃完饭后,餐巾纸扔在了地上。

3、吃完零食,把包装纸扔在了垃圾车旁。)评一评:A、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B、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说一说,你还看见过哪些不讲卫生的行为?你想对那些乱扔垃圾的人说些什么?(同桌讨论。意在引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学习小组讨论。意在引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三、以理促行,互动探究

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马上动手,给教室美容。

四、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1、课件示:一个男生在做完手工后,将桌上的纸屑吹到了课桌下。帮这个男同学出出主意:身边没有可以扔果皮纸屑的垃圾箱该怎么办? 学习小组讨论解决方案。

(1)变废为宝。用现成的纸盒做适当的改装就可以了。(2)找一个塑料袋

五、合作体验,活动汇报

板书设计:垃圾箱

可回收

不可回收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垃圾箱的作用,在课堂上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对学校、小区、公园等地方的垃圾箱进行了介绍,从形状、功能分类、颜色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可见孩子们对于垃圾箱已经有了很深入地认识,课堂上还请学生自己来设计垃圾箱,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11、让教室更整洁

课程目标:

1、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

2、初步感受参与整洁漂亮的教室创设活动的乐趣,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

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教学准备:抹布、扫帚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整洁、漂亮的教室是怎么样的?

2、我们的教室整洁、漂亮吗?为什么?

3、怎样使教室更整洁漂亮吗?为什么?

活动二:带领学生去参观其他班级,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积极情感。活动三:分组讨论

1、保持环境整洁,我能做到哪些?

出示几张图片,对照图片,说说自己哪些做到了,做到的学生发一颗五角星以表示鼓励。

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 活动四:实际行动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打扫教室。板书设计:让教室更整洁

教学反思:从每月学校进行的大扫除引入,让学生说说活动后的体会,学生都感觉大家都干得很起劲,把教室打扫干净,学习也更加开心。然后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教室,3班的孩子很会观察,把班级中特色的地方介绍的很仔细,希望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既整洁又充满活力的教室。在我为教室添光彩中,孩子们都表示要从自己做起,保护教室的环境卫生,使教室更加整洁。

12、管好我们的物品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2.学会保管书本、铅笔、钥匙、胸卡等自己的学习用具。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书包,能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收拾书包 教学准备:书包,学习用品等用具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

1、口述谜语:“身子方来耳朵长,上学背在我身上,别看它的各自小,多种知识肚里装。”猜一猜:这是什么?(板书:书包)

2、书包是我们每天学习都会用到的重要东西,那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3、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书包。

4、提问:你们知道书包的用处吗?(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纠正)。

5、小结:书包里装的东西可真多啊,它方便了我们的学习。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背着书包上学。

(二)电脑

1、(看背投: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准备好了。可是小胖却急得满头是汗,胡乱地翻书办,找书本和文具盒。)

2、提问:小胖为什么会这样呢?

3、学生交流、归纳:书包里乱糟糟,找东西困难;不认识要找的书本;可能忘记带了要用的书本„„

4、小结:为了不发生小胖这种情况,我们要认识各种书和练习本,还要学会整理书包。

5、板书:认识书本和练习本,学会整理书包

(三)活动导行

1、认识各种教科书的封面

(1)书包里有那么多书和练习本,可你能分清么?让我们先来看有哪些书本。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书么?读一读封面的字

(3)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4)(学生活动:认识数学、英语等主要的教科书,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认识不同用处的练习本

(1)还有那么多的练习本,让我们也来认识他们。

(2)对各种练习本的特点作简单介绍。

3、游戏:一人报名称,一个取书或练习本。

4、全班活动:教师根据课程表表学科名称,让学生从书包里取放书和练习本。

实践活动二:整理书包

1、提问:你们的书包是谁整理的?

2、(教师示范整理书包的程序和方法:边示范边解说,并提醒学生可以按顺序,也可以按书包的款式分“格”摆放,只要能方便自己拿就行)

3、学生展示、交流:两名学生整理书包,其余学生观察、比较、评析。

4、整理书包比赛

比一比,看谁整的既好又快。学生评议,教师引导作些点评。

(四)故事明理

1、(听录音:《伤心的书包》)

我是一只新书包,我的主人叫明明,是一名刚上学的男孩。别看我现在灰头土脸,浑身脏兮兮的。我刚到明明家时,可鲜亮了。可是明明一点也不爱惜我,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你看,他吃了油炸鸡翅,油腻腻、脏兮兮的手就往我身上擦;他和同学踢球时,就把我随手扔在地上。有一次郊游,他走累了,把我放在地上,当凳子坐„„唉,但到其他同学的书包,一个个干干净净的,我真羡慕啊!

2、议一议:听了书包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3、你能想想办法让明明的书包高兴起来么?

4、小结:爱惜书包

(五)活动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小书包,好朋友,天天陪伴我,时时方便我;

不乱涂,不乱扔,书本分层放,文具摆整齐。

自己书包自己理,大家见了笑嘻嘻。板书设计:管好我们的物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整理书包比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书包,能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

13、怎么办

课程目标:

1.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2.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幻灯片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在学校里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我们在学校里快乐地生活,但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1、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碰到了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办? 活动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1、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选择学生中碰到过的问题进行板书。活动三:我有了办法。

同学碰到过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同学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形成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板书设计:怎么办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展开,让孩子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14、下课了

课程目标:

1.知道下课了,要注意安全,不要追逐打闹。2.知道下课该做些什么安全的游戏。

3.通过交流、讨论,养成课间不追闹的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课间文明游戏,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 教学准备:课中操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

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板书设计:下课了 教学反思:

课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会很放松的去玩,但同时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通过学习孩子知道下课了,要注意安全,不要追逐打闹。知道下课该做些什么安全的游戏。并通过交流、讨论,养成课间不追闹的习惯。

15、走路的安全

课程目标:

1、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

2、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教学准备:交通标志,交通录像片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走路的安全 教学反思:

上一篇:7S现场管理下一篇:kdl是什么意思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