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2024-04-18

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精选9篇)

篇1: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许多企业都以不断创新作为自己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必需手段,那么为什么企业的创新如此重要呢?

从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就说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就说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小。而企业的创新行为,就是减小其生产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亦即减小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的一种方式,通俗点讲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即使卖得很贵也会有顾客愿意购买。

需求价格弹性有一条规律是: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有另一种商品可以将其替代时,它的需求弹性就会较大,那么生产它的厂商所获得的收益就达不到最大,于是企业需要创新,需要生产出其他厂商没有的产品。像娃哈哈和康师傅,它们都生产红茶绿茶,都生产葡萄汁苹果汁,但是娃哈哈生产营养快线而康师傅没有,于是红茶绿茶果汁的价格都一样只要三块钱左右,但是营养快线却能卖到四块一瓶,原因就是营养快线在市场没有相应的替代品,于是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小了,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变大了。这就是企业创新带来的好处。

需求价格弹性的另一条规律是时间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那么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收益,就不得不创新,因为在短期内也许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会较小,即厂家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但一旦时间长了,它的需求弹性便会变大,厂家的收益随之减小。还是以营养快线为例,几年前它刚被推出的时候,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即使比其他饮品贵却还是有人买。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它的价格一直没有变,可是它的销售量在近年有所下降(没有具体数据,观察法得来的),原因就是时间框架,经过几年的时间,它的需求弹性增大了。所以厂商在去年又推出了“营养快线 幸福牵线”这一系列,使它的需求弹性减小,商家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这也是企业创新带来的。

总之,企业所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创新行为能减小其创新产品的需求弹性,这样才能使其销售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收益。所以,从需求弹性的理论来说,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

篇2: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用工荒

目前, 深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的社会水准, 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外地民工为主, 带动深圳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深圳有如此的成就, 他们功不可没。然而最近民工返乡发展热潮持续不断, 人才的大幅度离深, 导致目前深圳企业进入用工难的境地。

一、“用工荒”在深圳的现状

深圳市是一个大城市, 从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为深圳带来非常大的效益。近年来频繁出现“用工荒”, 一是深圳市政府推行户籍政策变化的举动, 使得大部分外地民工得不到保障, 继而都返乡发展。二是深圳市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 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不发达的地区转移, 导致来深求职的人数减少。三是深圳市的薪酬待遇竞争力缺乏, 深圳的待遇并不比内地的待遇好多少, 吸引力不高。深圳市的用工荒是短暂性的, 结构性的, 政府的政策改变的时候, 会有所好转。

二、企业对志愿需求性的了解

目前企业对新生一代的人的需要了解不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了解新生一代的人的需求。1.生理需求, 这是企业必须要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要求不高, 衣食住行的条件满足了, 才会脚踏实地的为企业工作。2.安全需求, 这是相对生理需求来说, 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员工要求企业给予合理的关心, 照顾和保护。3.社交需求, 员工在得到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 就会希望得到企业的领导或是同事重视的需求, 需要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和感情的联络。4.尊重需求, 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取得一定的成就, 就会希望得到领导的好评和他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一层的需要, 是所有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升华, 希望在某个领域里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他人的肯定。

三、用工局面的影响因素

1. 劳资变局

目前求职者对待遇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希望自己的绩效与待遇挂钩。然而很多情况下, 低端企业都没有办法给予员工较高的工资。不能满足在深生活的需求, 政府提出设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但真正落实却非常的困难, 很多弱势群体依然是徘徊在低水平上。企业要改变这种格局, 就必须要各企业、政府部门调整失衡的劳资关系, 提高对民工的收入水平和待遇, 提供各种福利。

2. 结构变局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缺口非常大, 这种形势促进了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步伐, 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吸收和培养高端人才。也是对“技工荒”的呼唤, 强迫企业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带来的用工上的深层次的问题。

3. 供求变局

国家要发展“城镇化”, 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 放宽户籍制度, 使得沿海地区的企业都向内地转移。国家政策的出台, 导致大部分民工都不愿离乡工作, 在家乡创业, 就业, 使得大部分企业形成了“用工荒”。而城镇却引来了相当多有技术水平高端的人才, 管理人才, 乡镇的用工可以说是供求平衡, 而沿海地区的企业却供低于求。

4. 经济变局

金融危机的发生, 让更多民工都被迫返乡, 失业。国家及时调整政策, 发展各地区的本地经济, 让更多的民工不离开家乡都可以就业, 创业。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的经济开始复苏, 各地区存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 吸引了大部分有技术, 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而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却明显加剧。

四、对用工荒采取的措施

1. 人力资源规划

出现“用工荒”的原因, 最主要的是没有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深圳大部分密集型企业都缺人, 只要合理规划人力资源, 才是解决“用工荒”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实行户籍政策, 来深圳就业, 创业的外地民工, 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成为深圳的一员, 如此来吸引大部分民工来深就职。其次针对特殊性的行业, 对技术人才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2. 聘用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聘用工人时, 根据劳动法, 来制定合同, 满足工人的需求, 提供各种福利。目前由于存在小部分企业在聘用工人时不合理, 而且非常盲目, 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因此完善聘用管理制度, 是解决“用工荒”的必要条件。

3. 制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激励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制定一套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包括系统化薪酬和个性化薪酬, 企业需要根据员工属性差异和薪酬偏好来制定薪酬激励, 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

4. 予以员工充分的职业发展机会

企业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既可以保持公司的技术水平, 也可以让员工得到锻炼, 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同时还要建立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满足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最后企业针对员工自身的才能和个性制定职业生涯, 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峰。

5. 良好雇佣关系的建立

企业与员工是相互依存的, 相互联系的, 缺一不可。企业替员工考虑, 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而员工则为企业创造利益,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需要长期发展, 那么必须要留住人才, 薪酬激励是重要手段, 建立良好的雇佣关系是必要条件。良好的雇佣关系才能使员工献身企业, 真正为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 热情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诉, 深圳市的“用工荒”是结构性的, 特殊专业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 企业的激励, 满足员工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峰赵四学:结构性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J].西北人口.2004

[2]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

[3]曾湘泉刘彩风: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J].中国劳动.2006

篇3: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关键词:虚拟经营;虚拟企业;资本效率;核心竞争力

一、 引言

虚拟经营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而备受企业关注。虚拟经营的准确含义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公司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对所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通过虚拟人员、虚拟功能和虚拟工厂三个要素来有效运行。因而虚拟经营由于突破法定组织行为的有形界限,具有控制关键资源和利用关键资源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虚拟经营相关理论的综述,探索其内在关系。

二、 虚拟经营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解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市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市场目标的增长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而这种相互排斥的竞争行为结果,导致企业对手之间恶性竞争循环。而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双赢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竞争与合作理论是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企业重组、价值链、新木桶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解释这种关系。

1.竞合理论与虚拟经营。按照竞争与合作理论的观点,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专业分工,参与市场争夺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可能变得日趋激烈,在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在这种市场状态下,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长期保持某种竞争优势,为了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进行新优势的不断培育。然而这类行为结果往往是事于愿违和得不偿失。这种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方式,导致了在竞争中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

竞合,是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组合,即竞争中有合作。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通过合作,形成合力。科技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产品同质化、趋同性增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一些存在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短期合作提供可能的条件,而且也被越来越多地公司广泛运用并取得成功。例如在沃尔玛的早期,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如宝洁公司(P&G)是很强硬的,当沃尔玛强大之后,并没有反过来对宝洁“示威”,而是与宝洁结成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共享沃尔玛的电子信息来改善彼此的业绩,实现双赢。

虚拟经营战略可以建立与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合作关系。其不仅缓解竞争压力、减少本企业非核心或薄弱环节的资源投资浪费,而且又能与被合作企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使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虚拟企业中,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动态组合的关系,虽然也有竞争,但它们更注重于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实现竞争双方的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它不同于传统的合作,虚拟经营是典型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非产权合作。通过合作完成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薄弱部分与低附加价值部分的活动,实现双方优劣势的互补。

2.企业重组理论与虚拟经营。由美国海穆(Micheal Hammer)博士提出的企业重组(Reengineering)或企业再造理论。强调企业回到创始原点,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绩效的显著改善,不是简单裁员、缩编,而是重新开创一个事业体的新生命周期。一些企业逐渐意识到自身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相对滞后,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才能重振企业雄风。

重组理论的兴起为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战略后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因此,虚拟经营战略能解决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辅助单位多、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企业的管理链延长、人浮于事、重复低效投资、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在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选择与本企业有一定互补关系的目标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对核心企业做相应的结构重组,经过适应——调整——再适应的过程,提高本企业竞争力。

虚拟经营战略按范围可分为基于项目的虚拟经营、基于产品的虚拟经营、基于服务的虚拟经营、基于管理的虚拟经营;按具体形式来分主要有虚拟生产(OEM)、虚拟研发(ODM)、虚拟销售(OBM)、虚拟共生、策略联盟、虚拟营销网络、行政部门的虚拟化几大类。相应的企业重组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重组企业管理组织的构架,重组企业生产制造系统,重组研究与开发战略,重组供应和销售渠道等。因此,企业重组理论为企业虚拟经营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 价值链理论与虚拟经营。价值链(Value Chain)是以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为核心所形成的价值链体系。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7)认为企业价值活动是竞争优势的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合成,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比较揭示了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拓展;后勤、人力资源设施、工厂资源设施、采购等等属于辅助活动。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虚拟企业中的每一个团队,都位于自己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追求自己核心功能的实现。根据能力的优劣和附加价值的高低而有选择地把部分价值链活动环节让渡出去,整个价值链将形成传统企业无法匹敌的优势。实施虚拟经营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具有垄断特点的价值链上的重要阶段来完成整个价值链必须的全部环节,突破了传统的“五脏俱全”组织模式。

虚拟生产是应用最早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虚拟形式,主要原因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品设计开发和市场拓展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主要的价值增值关键环节,而生产往往都是低价值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自己投资设备、原料,不如将企业产品制造部分实行外包,在确保企业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还能转嫁风险。像这样核心企业专心致力于位于价值链两端的设计开发和市场开拓,而将中间的低价值环节—生产进行虚拟化,所形成的企业称为“哑铃型”虚拟企业。

4. 新木桶理论与虚拟经营。新木桶理论是指原有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木板的长度,在企业中的应用,其含义引申为企业的竞争力由价值链中最薄弱环节来决定,这是由于这个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限制了其它具有高附加价值活动最大效用的发挥。此时,企业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而不是把资源投入到优势环节中。为了弥补木桶的短板,采取的解决新方法是利用外界长木板组合使用,既抛弃自身企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转而利用他人的优势来提升竞争力。

虚拟经营战略是典型的反木桶理论,认为组成木桶的木板只有一块或部分木板是自己的。企业先利用价值链分析优势环节,再与合作企业进行优势互补。相比而言,新木桶理论比竞合理论、价值链理论更清楚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必然性。

5. 交易费用理论与虚拟经营。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费用。

根据科斯的上述观点,市场和企业具有相同职能,因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行政协调,都是有成本的。当一笔交易的企业行政协调的成本低于市场机制的成本时,这笔交易将趋向采用企业行政协调进行,即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相反,市场机制的成本较低时,则倾向于将交易活动虚拟化,既用市场来代替企业。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的今天,影响交易费用的不确定性和在交易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买方企业只要通过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Internet等信息网络建立动态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业务往来就会变得非常便利。以上所有因素最终都导致了市场交易费用的大规模降低,为实施虚拟经营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企业只要通过虚拟经营的方式就能将分散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快速有效地整合,抓住瞬间即逝的市场机遇。

三、 企业虚拟经营与竞争优势

在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市场效益,就必须发展专有技术并形成独占性商品以占领市场。企业虚拟经营所强调的,不是在所有全面都具有优势,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最大优势与外部资源优势的对接或组合。这种方式,可以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形成企业自身最大优势的领域,不是将有限资源分散分配到对公司产生价值增值不高的环节,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换句话来理解,只要企业培育或控制了关键资源,就具备了整合利用其他资源的条件,而关键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在竞争环境下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能力。

按照上述要求,实施虚拟经营战略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在局部资源要素上如品牌、核心技术、关键市场、核心资产等方面首先获得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调整战略方向,将企业有限资源集中配置到产生或形成竞争优势的局部关键要素上,为企业实施虚拟经营和开展对外合作创造条件。也为企业基于核心能力的对外合作与扩张提供了环境。

企业利用存在互补型合作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开展虚拟技术合作。同时利用虚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由于距离壁垒、竞争壁垒、政府壁垒和文化壁垒带来的阻力。在成功实施虚拟经营过程中,重点要处理好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确保保护核心技术不被外露、正确界定虚拟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使企业保持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使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要素不会因为开展虚拟经营而有所丧失,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永玲.对虚拟经营的比较研究.莆田学院学报,2006,(2):24.

2.叶永玲.木桶理论对战略管理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63-65.

3.陈勇.论虚拟经营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1月.

4.叶永玲.虚拟经营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作者简介:谢守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鲁燕捷,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企业管理硕士生。

篇4: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出台了十项经济措施, 以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十条经济措施中有三条都涉及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 “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提高各种惠农补贴标准, 增加农民收入”。随后在2008年12月, 国家又扩大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试点范围, 来促进农户对家电的消费。由此可见,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 国家将拉动内需的重点放在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上。这些政策能否有效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 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 还取决于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 即农户收入的增长所能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长的状况。农户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可能会存在差异, 有效的政策干预应尽量针对那些农户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和服务, 这样有助于确定政策的优先顺序, 确保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 对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测算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拟利用线性AIDS模型, 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2006年的农户调查数据来测算农户对各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 进而针对政府农户收入支持政策的优顺先序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及数据处理

AIDS模型由Deaton和Muellbauer提出, 它不仅满足选择偏好公理, 考虑了消费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并且能够由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等,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消费行为模型, 被广泛应用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

AIDS模型的线性形式为:

这里的P由下式给出:

其中, wi为农户对各项消费品的支出占其消费总支出的份额;X为农户的消费总支出;pj为消费品价格, 在本文中以消费品的价格指数代替;αi、βi、γij为待估参数。为简化分析, 在实际研究中, P通常用Stone价格指数来代替, 即, 即将价格转换为线性形式。

根据需求理论的要求, 模型系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加总性, 即齐次性, 即;对称性, 即

该模型的支出弹性ηi、非补偿自价格弹性εii、非补偿交叉价格弹性εij分别为:

由于我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因此本文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取3个样本省, 各地区样本省的选择兼顾了南北地域平均分布, 在样本省内按照各县经济水平高低选择不同经济水平的样本县的样本农户, 最终使用的样本总数为3133户。

由于缺少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 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的价格分别以各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户消费支出项目的内容, 本文将农户生活消费支出项目归并为食品、衣着、居住 (含住房和燃料) 、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其他共8项。各项支出的价格分别以食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代替, 并都转换为以2003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

农户对某项商品或服务的支出比重除受到自身价格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外, 还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等需求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模型中加入了需求控制变量。另外对于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类消费项目来说, 农户的支出也会受到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的限制, 因此本文在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分别加入了这些服务的供给水平控制变量。

受可获得数据所限, 本文选取的需求控制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口数”;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应加入“家庭3岁以下儿童数”和“家庭60岁以上老人数”两个需求控制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支出方程中加入“家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6岁以上15岁以下) 的子女数”控制变量。在农村医疗服务支出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预防保健费投入”、“村支持农村合作医疗投入”、“村全年举办健康教育的次数”、“县级财政支出”。有研究表明, 一些私人性质的诊所没有被统计在村级医疗机构总数中, 为避免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本文没有加入“村医务室和诊所数”变量。在农村文化教育方程中加入的供给控制变量包括“村办小学的投资”、“县级财政支出”。另外, 全部方程中都加入“村庄距离公路干线距离”以及地区虚变量, 而以上控制变量中涉及到支出金额的控制变量均取对数。

三、农户需求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各消费支出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有较大差异 (见表1) 。一是食品和衣着这类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 说明农户对这类消费品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小。二是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 说明农户对这四种消费项目的支出受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两项农村公共服务消费项目的需求收入弹性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三位。三是交通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稍大于1, 高于食品和衣着的收入弹性, 但是明显低于居住、耐用品及用品、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收入弹性。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农户消费项目需求收入弹性的估计结果, 除食品和衣着外, 农户的各项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因此, 从农户的角度来看, 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内需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村文化教育的需求收入弹性明显高于交通通讯的需求收入弹性, 因此, 在制定投资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对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服务的投入, 而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可相对靠后考虑。然而中央为配合刺激内需的十项经济措施所制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 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为3700亿元, 占9%;用于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了18000亿元, 占45%;而用于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投资只有400亿元, 仅占1%。投资计划一半以上的投资被安排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

综合以上分析, 从农户需求弹性的角度来考虑, 可适当调整当前刺激内需的投资结构, 即可适当降低需求收入弹性相对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 提高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等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 配合收入支持政策以实现公共支出效率的最大化。

摘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出台了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来拉动内需的政策, 这些政策能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农户收入的增长, 还取决于农户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本文使用线性AIDS模型测算了农户的需求收入弹性, 结果显示, 农村医疗服务、农村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 且前两项的收入弹性大于后者。本文建议要刺激农村消费应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优先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才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关键词:需求收入弹性,拉动内需,AIDS模型

参考文献

[1]Deaton Angus and Muellbauer John: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3) .

[2]Halbrendt Catherine, Francis Tuan, etc.: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The Case if Guangdo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4 (11) .

[3]Fan shenggen, Eric J.wailes, Gail L.Cramer:Household De-mand in Rural China:A Two-Stage LES-AIDS Mode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 (2) .

[4]黄季焜、斯·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篇5: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关键词:二八定律 客户需求 私人银行 业务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今天,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越来越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各大外资银行凭借他们在业务管理和市场开拓以及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在客户竞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在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方面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很具优势,对客户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大,这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带来了更进一步的竞争压力。

二、“二八定律”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

“二八定律”或称“关键少数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因此,也称作帕累托定律。该定律认为,事物20%的组成部分中集中了事物80%的价值,“二八定律”之称由此而来。“二八定律”是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得来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二八定律”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二八定律”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因而,“二八定律”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原理的具体化。“二八定律”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

正因如此,二八定律自问世以来,已在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当多的企业将其做为经营以及决策的重要依据。“二八定律”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同样广泛发挥作用,其突出表现是20%的优质客户带來了80%的利润。商业银行要加强优质客户管理,面向这部分客户,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基于此理论,中国商业银行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抓住高净值客户,如何更好地服务高净值客户,从而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商业银行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了。同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往往只服务于财富金字塔高端的客户,因而往往能获取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回报。根据权威统计,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美国私人银行业务年均利润率高达35 % ,年均盈利增长一般也在12 % — 15 %之间,远远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和对公业务。因此,根据“二八定律”,发展私人业务正是目前商业银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选择。

三、从“二八定律”角度看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高净值(即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群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10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达50万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9万人,年增长率为22%,就私人财富规模而言,201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达15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2011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更是达到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20%,占中国储蓄总量的16%左右。预计在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量将达到77.2万亿。

但是,2010年针对高净值人群的中资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的总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左右,仅占可投资投资的5~6%,相比,2009年瑞银集团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额就高达1.895万亿美元,是我国所有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15倍左右。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究其原因,私人银行业务虽然作为富豪财富的“避风港”,得到越来越多富裕阶层的认同,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富裕阶层在迅速崛起后产生的金融需求也将不断提升不断多样化。以《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内容为例,超过80%的受访人表示会在未来继续加强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由于中国本土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产品导向时期,与国外领先的私人银行机构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产品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产品组合;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缺乏针对不同私人银行客户群需求及家族需要的更个性化的服务;客户经理经验相对不足,无法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更高质量的财富规划、财富管理建议。

总之,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 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阶层己经形成, 为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如何有效挖掘这个高净值客户群体的需求并积极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说是进一步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空间拓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催发私人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四、结束语

因此,根据“二八定律”探究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业务受阻的原因和业务产品创新的驱动力, 找出相应的对策, 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完善业务内容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而最终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和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亚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连建辉,走近私人银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张吉光. 差异化城商行的未来之路. 当代金融家,2010

篇6: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 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 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 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 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 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 需求是单位弹性,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 需求富有弹性,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 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 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 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 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 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 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 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 需求弹性越小。例如, 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 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 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 (如海鲜、食用蛇等) 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 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 其替代程度越大, 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 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 其需求弹性就越大, 用途越少, 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 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 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 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 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 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 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 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 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 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 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 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现出一定的刚性, 因而在一定时期内, 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 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 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 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 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 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 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 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 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 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 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 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产期集中, 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 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 但好果率只有30%, 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 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 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 且产期过于集中, 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 大力开发优质品种,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 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 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 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 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 发展优质稻米, 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 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 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 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 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 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 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 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 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 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 也就是说1/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 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 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 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 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 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 包装不标准, 质量不稳定, 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 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 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 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 加工率只有20%~30%, 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 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加工和深加工, 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 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 同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 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 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四、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篇7:从需求视角解释创业教育模式

从学生对创业需求的视角来解释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需——生存发展之需。创业教育首先是学生的渴望,哈尔滨商业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学生们的体会是:“创业学的开设无疑是一声创业的惊雷,在校园这片沃野炸响,这里有理论的学习,有实践的案例,也有商业巨子的精彩讲座。”学生们通过对创业学的学习,其心态有所转变,他们认为宁可当10元钱的老板,也不去赚100元钱的工资。该课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不落俗套,开创了学术先河。还有的学生认为创业学本身就是创新,通过创业学的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其次,创业教育也是就业导向,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世界共识。再次,创业教育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传授创业路径、常识、规律和计划以及实际操作等,为学生实现创业成功的理想、人生价值的追求搭设了桥梁。最后,创业教育是知识成果的转化,学生还能通过创业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道——社会进步之道。创业之道,首先要在认识上和观念上对创业功能有充分理解,创业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创业学课程中,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想创业、为什么可创业以及为什么能创业。在美国过去30年里出现了创业革命,而我国目前创业活动与GDP增长速度不相匹配,创业活动低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创业教育的使命,就是揭示和传播创业的规律和路径。

术——创业教育之法。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框架中主要有三个体系:人才设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支撑体系。首先在教学目标,从认知、情感、能力方面设立了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价值上认同教学内容,产生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在能力上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结构上按照素质结构和专通结合以及文理渗透的要求,设置了修身课、通识课、专才课、任选课等六个模块。 教学模式上实施动态教学模式,以创业学课程来实施动态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提高为主旨。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中、参与中、辩论中、案例中学会学习。

篇8:需求价格弹性在企业定价中的应用

(一)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理论。

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某个市场上消费者所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它受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未来一段时间内产品的期望价格及消费者数量等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研究的是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的相互关系, 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提出的,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其价格的相对变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用公式可表示为:

E=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ΔQ/QΔP/P=ΔQΔP·PQ

式中E表示价格弹性, P、Q分别表示起始价格和需求量, ΔP、ΔQ分别表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量。需求价格弹性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弧弹性和点弹性。

弧弹性E=ΔQΔP·PQ (式中P表示P的平均值, Q表示Q的平均值) 。点弹性E=ΔQΔP·PQ。弧弹性是指需求曲线 (既可以是线性的, 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某个区间的需求价格弹性, 适合于分析在较长时间内需求与价格的变化情况。

点弹性是需求量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 反映的是价格变化无穷小可近似看作在某一点时的弹性, 适合于分析某一时点需求函数具有良好性态的需求弹性。

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一是在需求量与价格两个变量中, 前者是因变量, 后者是自变量, 因此, 需求弹性反映的是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二是需求弹性系数反映的是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在一定时期, 对于一种商品来说, 其价格与销量往往成反方向变动, 即价格上升, 销量下降, 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 如战争引起的恐慌, 会导致某些生活必需品由于存量有限, 故而价格会成为供给多寡的指向标。需求弹性有五类, 若以E表示需求弹性系数, E=0, 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量为一常量, 在这一情况下, 无论价格怎么变, 需求量都保持不变;E=∞, 需求完全弹性, 表示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 需求量可以无限增加;E=1, 单位需求弹性, 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01, 需求量变动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即需求富有弹性。

(二)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有不同的原因, 是因为影响弹性的因素不同。影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一般有以下7种:一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购买欲望越强, 商品需求弹性越大。二是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消费者可利用调节时间去寻找市场上该种商品的替代品, 因此, 若调节时间越长, 则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可能性就越高, 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小。三是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商品的可替代程度越高, 则一种商品价格上涨, 消费者可考虑购买功能相近的其他商品, 因此, 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比较大。四是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越是具有广泛用途的商品, 当其价格下降时, 消费者会扩大购买量, 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而当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 即使该商品降价, 消费者考虑到其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 因此购买量也不会增长很多, 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五是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对消费者生活越重要, 则其价格弹性越小, 如大米等生活必需品, 价格的涨跌对消费者的购买量影响不大。六是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占家庭收入比例很小的商品, 其价格敏感程度较小, 因此价格弹性较小。七是商品使用寿命。一般说来, 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品质较好, 技术含量高, 价格高昂, 如汽车、电器等, 消费者在购买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反之, 使用寿命短的商品, 本身价格就比较低。商家往往根据上述七种影响因素制定各种价格策略, 以促进销售业绩的增长。

二、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我们早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在商品定价时除了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外, 更需要考虑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要想探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需要先研究在不同的弹性条件下, 企业的总收益是如何变化的。

(一)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若把保持一定产出水平情况下, 由于价格变化对于总收益的影响称为价格效应;把某种价格水平下, 由于售出量的变化而给总收益带来的效应称为产量效应, 根据价格弹性理论, 不同需求弹性的商品在不同价格变动情况下, 总收益情况如下:

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则|E|>1, |%ΔQ|>|%ΔP|, 产量效应大于价格效应。若价格升高, 则总收益会减少;若价格降低, 则总收益会增加。

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则|E|<1, |%ΔQ|>|%ΔP|价格效应大于产量效应。若提高价格, 则总收益增加;若降低价格, 则总收益降低。

如果需求是单一弹性的, 则|E|=1, |%ΔQ|>|%ΔP|产量效应等于价格效应, 两种效应互相抵消, 若该价格升降, 总收益均不变。

由此可知, 商品定价的高低与总收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低定价可能增加总收益, 而高定价可能反而使总收益降低。只有在一定需求价格弹性条件下采取相对应的定价, 才能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小决定了它的定价策略, 是企业管理者价格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些研究者归纳总结出了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下的产品定价策略, 见表1。

注:前提条件:总收益=商品总支出=P×Q

(二) 需求价格弹性在商品定价中的具体应用。

在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 必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来选择企业价格策略, 在恰当的时机灵活应用需求价格弹性, 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 要适时采取降价策略。

前面分析到, 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 产品的需求数量受价格影响较大。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可采取分阶段降价策略来调整价格, 增加销售量。例如, 新产品定价一般有两种策略:撇脂定价和渗透定价。新产品上市初期的购买者一般是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所以一般可采取撇脂定价的方法, 这样可以较多地攫取利润, 同时较高的价格对销售量的影响不大。进入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之后, 随着生产的扩大, 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 企业的价格下降空间增加, 为尽快占领市场, 扩大销售量, 可采取分阶段的降价策略。

2.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要以稳定为主并可适时采取降价策略。

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产品的需求数量受价格影响不大。特别是奢侈型消费品, 应主要以需求性定价为主, 即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比如:2010年中国成为奢侈性消费品大国, 尽管有些奢侈性商品的价格比国外的还高, 但仍阻挡不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对于食盐类等商品, 则以稳定价格为主。当然, 2011年3 月的食盐抢购属于该理论的一个意外, 或者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恐慌性心理造成的。

三、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 要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出发, 需要是消费者最终实施购买行为的基础, 消费者需要某商品, 并对某商品产生购买欲望。只有当消费者在需要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购买能力的时候, 真正的需求得以形成, 即有需求一定有需要, 而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因此, 在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时候, 要充分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二) 要充分掌握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建立在当需求弹性理论变动, 销售量就会变化的假设基础上。实际生活中, 还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者购买能力如果有限的话, 无论是富有弹性商品还是缺乏弹性商品的销售量都不会有很大改观的。

(三) 可以反向应用或者恰当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近几年,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 某些缺乏弹性商品在不得不涨价或者涨价幅度较高的情况下, 会减少该商品一定的销售量。在此情况下, 如果该商品有少量的替代品, 那么可以适当再提高该商品的价格, 同时替代品不涨价或少涨价, 从而造成替代品的销量大增, 从而实现替代品“薄利多销”的现象。

(四) 在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中, 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情况。

例如, 同一种商品一家企业价格下降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引来竞争对手的跟风降价, 甚至是过度性反应, 这样对本企业的销售量的增加也是有限的。否则难以避免由于价格畸形下降而导致此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遭受计划外的损失, 反之如果可以合理地分析竞争对手的反应则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竞争中获得先机, 取得有利的位置, 把握市场的规律与走势。

四、结语

通过对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准确分析和理解, 正确把握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能够很好地分析消费者对于价格策略的预期反应和企业价格策略的预期效果。因此, 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产品价格的制定以及产品价格的调整, 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摘要:产品价格是影响企业收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商品销售环节中, 企业非常重视制定科学的价格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永恒的经营目标。企业的收入由成本、价格和销量共同决定, 成本基本上是产品生产环节所控制的要点, 因此, 在销售环节中, 价格和销量则成为影响收入的关键因素, 价格的上升往往会带来销量的降低, 而销量的变化幅度折射的是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程度, 即需求价格弹性。有些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变动幅度比较小, 而有些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变动幅度大, 因此, 科学的价格策略的制定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 否则会导致制定的价格策略失灵, 甚至与企业目标背道而驰。

篇9:从需求弹性理论解释企业创新行为

摘要:经典的激励理论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文章从行为激励理论出发,考虑行为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力图对这些现象加以解释,并指出行为激励理论在制度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经典激励理论;行为激励;公平偏好;互惠动机

近年来,人们发现经典的激励理论无法解释诸多现实,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面临许多不解之谜。例如经典激励理论认为人们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所以要让员工更努力,必须要通过用经济手段进行激励,不过有证据表明,不恰当地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激励反而会打击人们努力的积极性;再如,经典激励理论认为委托人采用的契约应该是完全的,也就是说委托人要搜集代理人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信息要能被第三方机构比如法庭所证实,委托人要对代理人进行完全的监督与控制,不过实验却表明现实中的委托人有时更偏好不完全契约,并没有对代理人进行完全的监督与控制,而是对代理人进行一定的信任,而且信任带来的激励效率更高一些;又如,经典激励理论认为,团队生产往往会陷入囚徒困境,然而现实中人们有效合作又是普遍事实。近年来兴起的行为激励理论打破经典激励理论纯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在自利假设的基础上,引入了互惠公平等各种社会性偏好和心理动机,从而能解释许多经典激励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一、 礼物交换博弈

在礼物交换博弈里,实验者被分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進行一次性博弈。委托人给代理人发工资,代理人收到工资后,他可以选择为委托人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根据经典的博弈论可知,代理人的最优选择一定是偷懒,而委托人的最优选择的是发最低工资。其中的道理是很简单的:根据博弈论求解的逆向推理法,工资到手的代理人没有必要选择努力工作,因为一次性博弈中,不论他如何努力,都不会增加他的工资收入;相反,偷懒并不会降低他的工资收入,反而因为偷懒付出的成本较低,会为代理人带来更高的净收益。但委托人同样是理性的,他会正确地预见到代理人不会努力工作,因此最优选择就是发最低工资。所以委托人发最低工资,代理人不努力构成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可是,实验结果却是老板发的工资大大高于最低工资,员工也非常努力地工作,而且存在这样一个正比关系:老板发的工资越高,员工越努力。

这个博弈实验之所以叫礼物交换博弈,是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好像存在这样一种礼物交换关系:委托人用高工资当做礼物送给代理人,而代理人把努力工作当做礼物回馈给委托人。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类似礼物交换的行为是基于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公平互惠偏好。公平互惠偏好首先由Rabin Matthew在他1993年的一篇著名的论文里提出。他指出人们并非一味的利己,也并非一味的利他。一个在某些场合对别人友善的人在另外一些场合也会出现不善的行为。其中的缘由是人们往往会根据对方的行为去判断其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采取相应的行为。如果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善意的,那么自己也会选择善意的行为;如果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恶意的,那么自己也会选择恶意的行为,即使采取这样“争锋相对”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成本也在所不惜。所以简单的说,公平互惠偏好就是“以善对善,以恶对恶”。其中“以恶对恶”被称为消极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以善对善”被称为积极互惠(Positive Reciprocity)。在礼物交换博弈实验中,老板在正常情形下本来只需支付最低工资,但却支付更高的工资给员工,这被员工理解为“善”;员工有“以善对善”的积极互惠动机,因此愿意以努力工作来回馈老板对自己的“善”。老板虽然支付了高工资,但却因为员工努力工作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另外一个礼物交换博弈是在真实情形下发生的。20世纪初的美国汽车产业里,工人消极怠工现象非常严重,即便开除这些工人,工人也可以马上在另外一家工厂获得同样的工资。福特决定把工人的工资从2.34美元的市场工资提高到5美元,虽然工资增幅超过100%,却因为工人的积极工作,效率大增,利润也增加了。

二、 不完全契约

公平互惠偏好还可以解释激励契约的不完全性。Fehr、Klein和Schmidt在一个实验里,把实验对象分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由委托人选择契约,由代理人选择努力程度。契约包括较为完全的“激励性契约”和较不完全的“信任性契约”。“激励性契约”下代理人的努力可以观察,并且可以被第三方机构如法庭等证实。一旦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没有令委托人满意,委托人可以对代理人进行惩罚。不过惩罚是有上限的,并没有达到完全契约所要求的最佳惩罚值,因此“激励性契约”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激励性,比较完全,但并非是一个完全契约。“信任契约”则是由委托人首先向代理人宣布,如果代理人足够努力,委托人会向代理人支付一笔奖金。但该契约存在双重道德风险。一是代理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但事后委托人不兑现承诺,不向代理人支付奖金,这是委托方的道德风险;二是代理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但宣称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要委托方向自己支付奖金。之所以代理人会这样做,是因为代理人的努力虽然可以被双方所观察,但并不能为法庭所证实。这是代理方的道德风险。因此“信任契约”要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双方的相互信任。所以“信任性契约”与“激励性契约”相比,是较为不完全的。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委托人往往会选择不完全程度较高的“信任性契约”,而不是完全性程度较高的“激励性契约”。而且“信任性契约”的最终效率往往高于“激励性契约”。这是经典激励契约理论无法解释的。因为根据经典激励契约理论,人是纯粹自利的,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完全性较高的“激励性契约”才能防范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各种道德风险。而根据行为激励理论,委托人之所以选择不完全性程度较高的“信任契约”,是因为委托人相信代理人存在公平互惠偏好,通过选择“信任性契约”表示出对代理人的信任,而代理人也通过努力工作表达出委托人的信任,然后委托人通过支付高水平的奖金来回报代理人的信任。这样双方的信任关系不断被强化。如果委托人一开始就选择完全性较高的“激励性契约”,这会被具有公平互惠偏好的代理人理解为委托人对自己的不信任。由于不会担心受到完全的惩罚,因此代理人并不会付出高水平的努力水平,导致完全性程度较高的“激励性契约”的最终效率不如完全性程度较低的“信任性契约”。

三、 超完全契约

行为激励不仅能解释激励契约的不完全性,而且还可以解释激励契约的超完全性。由于外在风险的存在,企业的收入并不由代理人的努力单独决定。宏观经济进入上升通道,市场繁荣,那么即便代理人努力程度不变,企业的收入也会增加。经典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收入增加仅仅是因为宏观经济繁荣,而员工并没有更加努力,那么委托人不必向代理人支付更高的工资薪酬,因为这并不具有激励作用,委托人只应该对代理人的努力进行激励。而现实是,代理人会获得“运气支付”,也就是说既会因为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报酬,也会因为外部的好运气而获得报酬,激励契约表现出一定的“超完全性”。(Bertand & Mullainathan,2000)。行为激励理论对此的解释是,当外在好运气带来企业收入增长时,如果代理人的报酬不变,那么委托人的报酬必然增加。而具有公平偏好的代理人会比较委托人与自己的收入差距而感受到不公平,为了避免代理人因为不公平感带来的负效用,委托人有必要向代理人支付更高的工资报酬。当然,如果外在坏运气带来的企业收入减少甚至亏损时,具有公平偏好的代理人比纯粹自利偏好的代理人更能接受更低的工资报酬,甚至可以低于自己的保留工资报酬。所以不难理解在宏观经济欠佳的环境下,经常有新闻报道某公司高管愿意接受降薪甚至接受年薪1元的的工资报酬。

四、 货币激励困境

经典的激励理论认为,人们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货币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然而现实中货币有时会出现激励困境。在一次著名的智商测试实验中,实验者把实验对象分成四组:免费、答对1题奖1角钱、1元钱或3元钱。根据经典激励理论的预言,成绩从高到低的小组顺序应该是奖励3元、1元、1角、免费。实验结果出乎预料,表现最差的并不是免费的小组,而是答对一题奖1角钱的那个组。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者让孩子去筹集慈善捐款,然后分别按照慈善捐款的10%、1%和0%进行奖励。实验结果是,没奖励的小组和获得10%奖励的小组筹集到的捐款多于按照1%进行奖励的小组。

行为激励理论对此的解释是,人类的行为是由以下两种因素之一驱动的,一种是货币因素,这往往发生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另一种是伦理规范因素,这往往发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这两类因素是相互冲突的。在上述实验中,当行为是免费的时候,人们就按照社会伦理规范行事,比如义务参与智商测验,是基于为科学奉献的精神;而义务参与慈善捐款,是基于救助他人,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高尚情操。当人们的行为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根据收入成本分析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会出现“小奖不如不奖”的结果。

五、 团队生产

经典的激励契约认为,团队生产中由于个人的努力不可相互观察(或不可验证),从而大家都会偷懒,相互搭便车,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最优。(Alchian & Demsetz,1972;Holmstrom,1982)。行为激励理论表明,基于公平互惠的偏好,团队生产中的人们会相互合作。下面用一个简单模型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甲乙两人进行团队生产,两人可以选择努力,也可以选择偷懒。下面是两人进行团队生产的收益矩阵。

我们首先看个人理性选择下甲的决策。给定乙努力,甲偷懒的收益为3,努力的收益为2,因此偷懒比努力好;给定乙偷懒,甲偷懒的收益为1,努力的收益为0,因此偷懒比努力好。也就是说,不论乙如何选择,甲的最佳选择是偷懒,偷懒构成甲的占优战略;同样,偷懒也是乙的占优战略。因此(偷懒,偷懒)构成上述博弈的占优战略均衡,两人的收益分别为1。但是从集体理性的角度,两个人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各获得2的收益,这样才符合Pareto效率最优。

现在,如果两人都具有公平互惠偏好,并且假定公平系数为?滋。引入Rabin(1993)对公平偏好函数的定义,那么把融入了互惠公平偏好的效用函数写入新的收益矩阵里。

我们发现,当公平系数u>2时,上述博弈变成协调博弈,(努力,努力)和(偷懒,偷懒)构成协调博弈的两个解。其中(努力,努力)是原有博弈不存在而新出现的公平均衡。引入互惠公平偏好,从而走出了原有的囚徒困境,实现了团队的有效合作。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团队成员具有互惠公平偏好,那么可以通过激发大家的互惠公平偏好实现团队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六、 工资刚性

一个普遍的宏观经济现象就是工资具有刚性(或粘性)。工资刚性的成因很多,行为激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假设一个企业里存在互惠型和纯粹自利型两类员工。员工知道自己的类型,但企业不知道。也就是说员工的类型是其私人信息。根据Siemens(2005)的理论,当企业同时雇佣这两类员工时,企业并不能制定区别性的报酬契约来分离这两类员工。由于报酬契约无法分离,因此报酬契约在外在宏观经济繁荣时弹性大,而在外部宏观经济萧条时弹性小。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繁荣时,企业收入增加,纯粹自利型的员工的最优报酬契约是不变的(如果员工的努力程度并没有增加),但是互惠型员工的报酬契约具有超完全性,也就是说互惠型员工的报酬会随着企业的收入增加而增加(即使员工的努力水平并没有变化),否则互惠型员工会感觉到不公平。由于企业不能制定区别性的报酬契约,所有的员工工资都将因为经济繁荣而上升。

当宏观环境恶化时,企业的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如果纯粹自利型员工的努力程度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企业对员工支付的报酬也应该保持不变。但是互惠型员工的报酬契約具有超完全性,他们的工资可以随着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甚至可以接受低于保留工资的薪酬契约(因为互惠型员工获得了物质效用外的公平效用)。由于企业不能制定区别性的报酬契约,因此所有的员工工资在经济萧条时保持不变,从而表现出向下的刚性。

七、 结语

通过对以上著名实验和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经典激励理论应用中的不足,在引入行为激励中关于人的的公平互惠偏好后就能够很好的得以解释,同时也对企业的激励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Fehr指出的,我们可以把公平互惠本身当做一种新的激励要素对员工进行激励。因为公平互惠会大大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和谐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企业的员工增强组织认同感,增加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J Laffont, D Martimort,著.陈志俊,等译.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Fehr, E., Kirchsteiger, G., Riedl, A.Does Fairness Prevent Market Clearing? An Ex- 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437-460.

3.Bowles, Samuel.Microeconomics: Behavior,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4.Bertand, M ., Mullainathan, S.Do CEOs Set Their Own Pay? The Ones without Principals Do.N BER Working Papers 7604,2000.

5.Gneezy, Rustichini, Pay Enough or Don't Pay At All,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2000,(115):791-810.

6.Alchian, A.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3):777-795.

7.Holmstrom, B.Moral Hazard in Teanm.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324-340.

8.Fehr, E., Gacher, R.Cooperation and Punishments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980-994.

9.Hamilton, B.H., Nickerson, J.A., Owan, H.Team Incentives and Work Heterogene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eams on Produ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3):465-497.

10.肖文.企業激励链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

11.廖小菲.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

12.朱平辉.企业家行为的博弈分析.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2.

13.郭晔.“有限理性”框架下证券交易监管研究.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2.

14.于璐.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研究.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号:08AJY026);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项目号:2012-GX-049;2014-GX-006);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XWQ08;11XWB038)。

作者简介:孟卫东(1964-),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副校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制设计理论、战略管理;汪翔(1977-),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理论;吴国东(1973-),男,汉族,四川省仁寿县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博弈论与机制设计理论。

上一篇:海兴公司项目简介下一篇:音 乐 之 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