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2024-05-15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精选7篇)

篇1: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全体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性作用;“以学定教”则是重新构建“学”与“教”的关系,打破传统“以教定学”模式,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圆的面积”为例分析“以生为本”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一、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将全班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转变这一教学观念,通过以学定教,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给足学生课堂时间,将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我要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多问、多做、多思考、多练习。

如学习新课“圆的面积”时,教师则可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创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创造等。可这样创设情境:学校围墙外有一片广阔的草原,有一只小羊栓在桩子上,为了防止小羊跑丢,拿着一根绳子将其套住。已知这条绳子的长度为5米,那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呢?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圆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再创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以生为本,鼓励自主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一味地讲解,难以使学生理解透相关知识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观察、比较及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获得、理解新知识。

如在“圆的体积”一课教学中,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可通过圆的面积表示圆的大小,同时也知道圆的周长与其半径相关。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相关”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最终得到圆形面积与圆半径的关系。同时向学生再抛出一个问题:若周长是长度,而我们说的是小羊吃草的范围,它们是一样的吗?这种方法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及其验证,学生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三、以教导学,注重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更好地构建起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感知数学知识。

如在上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通过长方形公式推导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图形计算圆形的面积。例如:可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剪成8等份,利用小扇形拼成长方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通过这种方法演示后,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当不停地等分下去,就能将分成的小扇形看成三角形,圆的面积就是所有小三角形面积的和,所有小三角形的高都是圆的半径,所有小三角形边长的和是圆的周长,设圆的半径是r,圆的面积S=1/2×r×2πr=πr2。通过这一方法,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碰撞,使学生感悟新知,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自主发挥,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比教师讲解、演示的更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不仅可巩固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

如上例教学中,学习过两节圆形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圆形面积。如在上述新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栓小羊的绳子长为5米,那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绳子长可作为圆的半径,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吃草的面积。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知识,思维更加深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生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成果也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比以往更乐学、更能学。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心理、智能、技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阅读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一书,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不是纯理论的专著,而是着眼于教师掌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基本理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基准,把目前广为流行、得到公认并经过有效教学实践检验了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问题学习”、“对话学习”六大类型,分别用“教学模式”表示,每一“教学模式”下,根据学科教学实际,设置若干体现这类模式特点的具体课型,从“理论导航”、“案例精选”、“应用反思”、“实践架构”、“要点综述”五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来说明相关的理论问题,让一线教师一读就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此书专题四体验学习教学模式这章节提到的情境体验式课型让我很感兴趣。情境性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情境中观察感受、展开想象、动手实践,使他们学得快乐、主动、积极、有效。情境体验教学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通过萧红《呼兰河传》教学实例展示了情景教学的优势,在教学时以景引情,以情带声,将学生带入情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鼓励他们,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得到发挥,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创新审美的体验。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会快乐创造、共同分享。

课堂是实施有效教与学的重要舞台,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生为本”已是教师耳熟能详的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也越来越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必然的教学形态和策略,它已成为课改中出现的新模式、新课型的核心理念,成为新时期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灵活运用和善于总结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型,改进课堂,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篇3: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一、实践研究中的思考

“以学定教”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定学”的范式,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一项“学”与“教”的变革,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是一种“学”与“教”的关系的重建。这是从课堂教学本质上对“以学定教”的深刻概括。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和学习的全新教学主张,这势必要引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因为,“以学”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定教”是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以学定教”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因此,教师就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对“教”的关注转向为对“学”的关注。教师如何“教”,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特点,包括原有知识、思维状态和兴趣点来决定的。掌握了学情,教学才有引导的方法;研究了学生学情,教学才有相应的对策。“以学定教”,这不仅是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尊重,也是对教学效果的真实追求。

教学需要有品质。“有品质的教学”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最恰当的时机接受最恰当的教育;第二个层次是要明白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这就是说,一方面把握正确教育时机,有利于让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人要有事业心,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并且充分认识到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而这需要许多的能力与知识储备,更需要建立适合的目标,并坚韧不拔地完成。我们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深刻认识到,追求“有品质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校在最恰当的时机接受最恰当的教育”,在小学这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就课堂教学来说,“最恰当的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来一次革新。“教”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学”的实情出发,使“教”为“学”服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要更多地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上进行思考和应答。我校实施的《小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项市级课题,正是出于以上思考而作出的应答。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学生学情对于教学的作用,在掌握了解学生学情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在教学中如何依据学情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进行能力和知识的储备。

二、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我校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我校每一位教师身上,使他们理解和接受。管理首先应是教育思想上的引领。所以,我校一开始就在全校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构建学习性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培训方式有“宏观通识性培训”,内容包括: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程改革;教师学习有哪些有效的模式;教师如何通过行动研究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等。此外,我校还开展了“微观针对性培训”和“灵活多样性培训”,如“读现代教育论著”“听现代教育报告”“看现代教育活动”“谈理论学习心得”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校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构建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践研究能力

我校主动构建实践型和研究性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我们用团队建设的方式去影响教师的成长,全校成立了语文课题研究工作室、数学课例研究工作室、英语外教带教式工作室、美术体育团队拓展工作室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策略。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总结出了以下4条操作策略。

1. 依据学情“磨”设计

当教师对学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各学科研究工作室开始研究如何依据学情来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教学设计。但这个过程需要精心打磨,我们称之为“磨”设计。

我们强调依据学情“磨”设计,并将其分成三个步骤。首先是教研组内“磨”。组内教师各自就学情、教材理解、教学设计谈看法。这种做法旨在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其次是教师个人“磨”。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依据对班内学生情况的了解,依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进行首轮教学设计。最后是由我们将教学设计集中后提供给组内教师,请大家进行推敲,在此基础上斟酌修改,形成二次教学设计。

2. 依据学情‘善”调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情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预判学情,但不能做到完全预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出现的学习情况千变万化,具有不可预料的特点。因此,我们强调在课中教师要依据学情“善“调控。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依据学情课堂调控的五种策略:(1)借助实物,加以引导;(2)随机应变,顺水推舟;(3)通过比较,触类旁通;(4)依托需求,及时调整;(5)找出缺憾,及时调整。

3. 依据学情“重”指导

这里的指导,指学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教师要依据学情“重”指导。

我们的做法如下:

(1)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学情。

(2)每位教师根据所教班级情况,围绕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设计开场白,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关注学习是否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外显行为特征。

(4)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这应是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反馈的学习结果,确定是否要向学生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4. 依据学情“勤”反思

反思能帮助教师及时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总结,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准确把握新的学情,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所以,我们强调课后教师要依据学情“勤”反思。

我们的做法:

(1)勾画圈点。

直接在备课教案上进行圈点勾画并进行批注,能够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

(2)旁批。

许多教师都习惯在备课本上留出一点空间作旁批,旁批能够起到及时修正、强调作用。

(3)课后集中的“七记”:

一记生成;二记灵感;三记规律;四记精彩;五记败笔;六记调控;七记学情。

篇4: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关键词:分层合作学习;整合资源;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83-02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它属于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特别适应个别差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分层教学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如形式单一、模式僵化,遏制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使低层次的学生难以实现“横向平衡”的突破等。因此,这就要求在分层教学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有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集体提高。

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将分层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模式。它既由于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又有别于个别差异教学,其宗旨为:“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加强合作” 。

要想让分层合作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真正的发挥其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精备课,奏好预备曲

以学定教即是根据学生发展和学习的需要,老师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

1、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我在研究读完英语教学的标准后,根据教材内容在《标准》中的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切以学生需要,以学生已有的基础为前提,制定简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争取在课堂上没有一句废话产生。再者,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心理理状态等情况下,遵循学生认知过程和规律来确定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有效、高效的学习。

2、先学后教,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其自学能力,奏响前奏曲。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也被很多学校试验过。如:试验成功的‘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等。我校也在吸收他校的先进经验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尝试。现在,我校的英语课使用‘讲学稿进行先学后教的尝试。它的宗旨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步骤,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愉快的学,主动的学。

二、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激扬进行曲

1、自然、生动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注意。常言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新鲜,亲切的感受,还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上课之初,教师几句健康、精彩的开场,常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英语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3、巧设提问,激发思维。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而必须是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我设计提问时总是抓住教学中实质性问题。如针对新课的导入对重点句型的观察,分析,对语法的理解运用等;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提出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渐渐学会自己去总结,归纳,思索。

三、学生分层,恰当分组。合理分层是进行分层合作学习的关键和最重要的内容

1、全面考察,合理分层。为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层次,同时考虑学生可接受的心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即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习兴趣等情况把班级学生大致分为三层:A层学生为英语学优生,对英语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B层为中等生,主要是在英语方面缺乏学习方法以及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生;C层为英语学困生,主要是对英语缺乏兴趣、信心,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

2、异质合作,恰当分组。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该具有差异性;而各个小组之间应该大体均衡。这样分组可以为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又可以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成绩差别、学习能力高低、性别差异等。

四、目标分层,合作提高

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有差异,教学目标也自然不能整齐划一,也需要分层,变单一的目标为多层目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把教学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例如课文教学,C层学生首先要掌握好课文中的重点生词,识记朗读,同时要求把课文中的主要句型、短语掌握即可;B层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A层学生不仅要完成上述对B、C层的要求,还要能复述、创编。同时,根据目标将练习分层,就是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以让所有学生吃得到、吃得饱、吃得好。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因为很多B、C层学生单靠自身能力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合作与分层是相辅相成的,分层是为了适应各层次的学生,合作是各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所有的分层目标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五、精选习题,分层练习,作业批改中多表扬、常鼓励,打好协奏曲

要让每个学生学习都有实效,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在选择评价性练习题时也实行分层。对底层次学生设计巩固性练习题,如由单项选择题到词语运用题,循序渐进地提高,时时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设计深化练习题,一则充分发挥他们深入思考,刻苦攻坚的能力,再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六、动态调控,积极评价

篇5: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阅读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一书,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不是纯理论的专著,而是着眼于教师掌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基本理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基准,把目前广为流行、得到公认并经过有效教学实践检验了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问题学习”、“对话学习”六大类型,分别用“教学模式”表示,每一“教学模式”下,根据学科教学实际,设置若干体现这类模式特点的具体课型,从“理论导航”、“案例精选”、“应用反思”、“实践架构”、“要点综述”五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来说明相关的理论问题,让一线教师一读就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此书专题四体验学习教学模式这章节提到的情境体验式课型让我很感兴趣。情境性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情境中观察感受、展开想象、动手实践,使他们学得快乐、主动、积极、有效。情境体验教学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通过萧红《呼兰河传》教学实例展示了情景教学的优势,在教学时以景引情,以情带声,将学生带入情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鼓励他们,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得到发挥,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创新审美的体验。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会快乐创造、共同分享。

课堂是实施有效教与学的重要舞台,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生为本”已是教师耳熟能详的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也越来越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必然的教学形态和策略,它已成为课改中出现的新模式、新课型的核心理念,成为新时期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灵活运用和善于总结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型,改进课堂,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篇6: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关键词:以学定教;导学互动;高效课堂;主动性

“以学定教 导学互动 高效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

对于初次接触学案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是我们在学案教学中摸索前进,探寻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本人自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以来,便开始运用“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就在使用“学案”过程中的心得做几点说明:

一、精心编写设计学案

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情况,三维目标创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现学现用等都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导学问题、学习过程、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几部分。其中,学习过程包括:(1)课本中基础知识和概念,以填空或表格梳理的方式呈现;(2)学生自学课本,动笔填写;(3)对于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一攻破。

二、实施过程

参照下图,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提高自学意识

新课标新课改注重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与技能,即学会学习,这是终身受益的。课前预习虽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蓄势的功能,课堂上便能在讨论问题上,师生引起共鸣。

2.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要求学生自觉完成预习工作是很难达到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习惯进行课前预习。因此,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如此重要,让完成预习工作的学生充当高手,引导帮助没有预习的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教师主要是深入各小组检查预习情况,并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以学定教”。

3.提问竞争,展示自我

采用提问形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回答问题只要学生基本答对即给予表扬和肯定,遗漏处教师给予补充;提问时以提问中、下等学生为主;对于疑难或不太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再适当讲解,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创造情境诱导学生回答。

4.现学现用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行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精心选编有阶梯性、层次性的习题,采取学生互相批改的方法,做到当堂反馈。

5.交流评价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资深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把“只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案导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仍然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许多做法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完善,我也会乘着学校的东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洋.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才智,2010(12).

篇7: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现代教育论丛,2008(4).【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现代教育论丛,2008(4).【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即我们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如图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其他组同学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如图5)。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与H2SO4、Na2SO4等排在同一列中,如图7,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如图8)。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镇房屋拆迁计划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客户早安问候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