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2024-04-26

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精选10篇)

篇1: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进入汛期以来,洛南县采取五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对全县19个镇123个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全面详尽掌握存在问题,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项落实防治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体系,落实隐患点监测员,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推进防治社会化,提高防范和避让成功率。

二是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定印发了《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坚持执行县级领导包抓、镇领导主抓工作责任制,健全组织机构,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人员、责任、预案和资金“五到位”。

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利用“4.22”世界地球日等有利时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以《地质灾害预防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知识宣传活动。同时,对易发区和隐患点的监测员和责任人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

四是狠抓地质灾害治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执行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推进情况统计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由责任单位承担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的有效机制。

五是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完善和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配合,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实行会商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预警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坚持汛期24小时带值班制度,确保灾险情早发现、早报告、及时快速传递。

(采编人:任斐)

篇2: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2011年5月6日)

苍南县位于浙江南部,濒临东海,境内三分之二面积是山区,素有“七山两水一分田”之称,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是台风主要登陆地之一。苍南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县之一。苍南县现有人口130万,面积1258.18平方公里。区划调整前,36个乡镇中有31乡镇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820平方公里,占全县64%,易发区内人口约35万。全县经认定有163个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91处,崩塌43处,泥石流28处,地面塌陷1处,分布于全县28个乡镇,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410户,人口6706人,房屋333幢1525间。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积极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做法

(一)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具体要求,我县高度重视“十有县”创建工作,把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推进我县地质灾

=1= 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过程中,我县逐步健全机构、规划、预案、制度,落实经费、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地灾治理工作和避让搬迁项目的管理,获得了“十有县”的创建称号。

(二)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部署,分级负责。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也针对本辖区情况成立相应组织。二是及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将其列入县政府目标考评,形成层层抓、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认真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检查排查和地质灾害再排查工作

每年汛期来临之前,我县积极组织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单位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全县确保每个地质灾害点落实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及时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制订完善单点应急预案,制作安装温馨提示牌等。去年7月,按照上级部署,及时动员部署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再

=2= 排查工作,各乡镇共上报地质灾害隐患点355处。对上报地质灾害点,我县及时会同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专家小分队进行核查确认。

(四)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及时印发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霞关、矾山、石砰等15个乡镇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乡镇,石砰乡学校后山滑坡、霞关镇瑶洞路崩塌等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预防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明确了防治措施要求。

(五)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6.25”全国土地日、“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同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举办全县地质灾害监测人员业务培训会,对乡镇分管领导和城建办主任、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县各有关部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人,以及国土资源所(分局)分管所长进行了业务培训。

(六)积极推进地灾搬迁避让工作

搬迁避让是切身关系民生一项工程,我县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全县共需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有46处,691户,2784人。已全部搬迁的有21处302户1285人;部分搬迁的有5处138户577人;已认定搬迁尚未验收的有4处45户155人;合计搬迁30个点485户2017人。2011年计划列入搬迁

=3= 避让5处X户X人。

(七)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勘查、治理工作

到目前,我县已对35处地灾点进行应急排险处理,共投入资金205万元,减轻387户2245人安全威胁。目前,全县已经治理包括灵溪镇公园山滑坡、宜山公园山崩塌等6个地质灾害点,共投入资金1072万元,消除277户2147人安全隐患。正在治理的有石砰学校滑坡主体工程和霞关瑶洞路崩塌2处,筹划进行治理的有观美镇大路村十字路口滑坡、桥墩镇云仙村滑坡、莒溪镇大坪村大山脚滑坡3处。

(八)加强动态监测,搞好预警预报

及时升级监测系统,大力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前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目前该系统已初步完成建设,计划于6月中旬进行试运行,7月份投入使用。

二、两个较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一)桥墩镇凤岭村滑坡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灾点由乡镇于2003年发现上报县国土局,当年例入地灾点管理,2004年确定为重要地灾点。该点在暴雨等不利条件下,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易滑体约16000m3。如果发生滑坡,将直接对附件44间房屋144人的安全造成危害。2005年委托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勘测设计,并列入苍南县“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2007年由省列入欠发达地区地质灾害点搬迁项目

=4= 计划。该地灾点治理范围大,治理较困难,费用高,且居民较多,威胁大。因征地难、补助低等原因,该项目还没实施到位,目前决定该项目安置到在树村金山小区,并已进入筹建阶段。在未完成搬迁前,我县切实做好监测工作,灾户由县国土部门和乡镇出钱临时外租避让。

(二)桥墩云仙村滑坡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质灾害点位于苍南县桥墩镇云仙村,由桥墩镇于2007年上报县国土局,当年列入地灾点管理,并由温州市国土局地质监测站委托浙江地质院安装滑坡位移远程监测仪对地灾点进行实时监控。该点由于岩土较松散,修建民房时对山体进行开挖,存在滑坡隐患,隐患体方量约15000 m。2009年8月11日,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山体有滑动现象,造成村民的房屋开裂以及屋后的引水槽断裂,同时发生了小规模的崩塌,堆积于村民的屋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0元。乡镇政府和当地国土资源所十分重视该地灾点防控,积极做好避灾宣传工作,采取了划定灾害影响范围,设置警戒线,对威胁区内的居民进行了紧急避让。

经专家调查,该地灾点在在暴雨及长期降雨的作用下,滑坡会进一步移动,将会对滑坡危险区内的49人约70万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破坏。目前,我县已通过招投标由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开展勘察设计,近期将交付文本。根据勘察结果,我县将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篇3: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桦南县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气象、植被发育程度、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桦南县域地处低山丘陵区, 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是完达山余脉, 地势起伏变化较大。森林覆盖率达25%, 有林地10.4万公倾, 自然生态环境较好, 受其控制, 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不甚发育, 突发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少见。依据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编制的《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对村镇、采矿、公路交通线路、重要工程设施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桦南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桦南县孟家岗铁矿开采区和红光林场的煤矿开采区, 以及桦南县的低山丘陵区为主。其地质灾害主要有面塌陷 (潜在地面塌陷) 、不稳定边坡 (包括采石形成的人工斜坡;修建公路、建房等形成的人工削坡) 及水土侵蚀, 通过本次调查桦南县灾害发育有地面塌陷 (潜在地面塌陷17处) 20处, 不稳定边坡21处, 水土侵蚀调查点48处, 合计89处。

2 地质灾害成因机制

根据调查研究总结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种, 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工程活动。

2.1 地面塌陷

通过本次调查桦南县灾害发育有地面塌陷20处, 其中3处发生坍塌, 塌陷面积为总面积10km2。

2.1.1 客观因素

(1) 地质构造。研究区构造复杂, 断裂发育, 纵横交错, 这些断裂破坏地层原生的力学结构, 造成岩体破碎, 承载力下降。矿山在开采过程发现许多小断层, 导致围岩破碎, 支护力下降。

(2) 岩土体性质。研究区岩石多为中硬岩, 受风化作用影响, 岩层风化裂隙带较厚, 岩石软弱, 抗压能力降低, 矿区多数顶板不稳定, 易于形成塌陷区。另外, 对于地下采矿活动保留的一些矿柱, 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或水蚀作用等其他因素失去或降低支撑能力, 容易形成塌陷坑。

(3) 降雨量。研究区第四系地层多为砂砾石, 在遇到地表水丰富, 降雨量大且比较集中的地段, 由于水体的渗透力和水流携带力易于形成地面塌陷。

(4) 地形地貌。研究区塌陷多发生在低山区, 地类为林地。研究区发育20个地面塌陷, 其中18个发生在林地, 1个在山间凹地, 一个在平原。

2.1.2 人类工程活动

由于人为采矿活动, 矿石被采出, 形成地下采空区, 改变原始地应力状态, 打破了采空区的矿层周围岩 (土) 体力学平衡, 形成冒落带、沉陷带、裂隙带和沉降弯曲带。一般情况下, 岩石的单轴抗压能力和回弹强度呈正相关, 近似指数关系。在人类采矿活动作用下, 矿石被采出, 顶板卸荷, 导致围岩失稳, 单轴抗压能力下降, 回弹力下降, 产生地面塌陷现象。

2.2 不稳定边坡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众多, 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2.2.1 客观因素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基本条件, 是地质灾害孕育的母体, 是发生地质灾害的本质条件之一。斜坡的坡度和高度是决定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区的不稳定边坡的结构面部分是顺坡, 大部分是逆坡, 坡度平缓不利于发生崩塌, 相反高坡陡顺坡易于发生崩塌。本区坡度15°-50°, 坡高10m-65m, 不稳定边坡主要发生在低山丘陵地区。 (2) 岩土体类型。松散岩土体易于发生岩土体滑落。区内多松散岩土体。 (3) 地质构造。断层发育位置和发育程度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断层发育, 岩体破碎的区域易于发生岩土体崩塌、滑落。研究区内不稳定边坡发育位置距断层带较远。因此, 对本区的不稳定边坡影响程度轻微。 (4) 降雨量。大气降水是引起崩塌的自然因素之一, 它影响灾害发生的时间, 大部分灾害多发生在降雨大且集中的夏季。边坡的岩土体一般会有裂隙发育, 在达到大气降水时, 雨水顺着裂隙进入边坡内部, 使得岩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上升, 导致岩土体颗粒之间的吸力减小, 容易出现岩土体的坍塌、滑落现象。研究区内降雨量较少, 对不稳定边坡影响不大。当大气降水遇到松散岩土体或受力不均的岩土体易于发生崩塌、滑塌现象, 存在一定隐患。

2.2.2 人类工程活动

(1) 修建公路人工削坡造成。研究区的不稳定边坡大部分分布在省道S307和一些村村通公路及砂石路的两侧。削坡一般高20-35m, 坡度75°左右, 坡体节理发育, 岩性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岩石, 风化严重, 岩体为块状岩。遇有暴雨会形成坡面侵蚀和路面侵蚀并有碎石崩落, 对公路造成破坏, 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2) 采石或取料人工削坡。由于开采石料或取料形成了陡峭的人工削坡, 坡度一般65°左右, 由于开采规模的差异, 削坡宽度不等。人工削坡一般硬度较大且完整, 坡面较稳定。在裂隙水发育的部位易产生掉块崩落现象。料场附近无居民点, 但对采石工作人员及行人安全会有一定威胁。

2.3 水土侵蚀

2.3.1 客观因素

(1) 降雨量。研究区内降雨量较少, 主要是在7-9月份, 年平均降雨量约475mm, 当遇到松散土体易于携带部分松散颗粒向下游移动, 导致坡体覆盖层变薄, 形成水土侵蚀现象。另外, 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干旱和暴雨交替出现, 加剧了水土侵蚀的形成。 (2)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良好的地段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 增加土体间的固结力。遇到大气降水冲涮可以降低雨水携带砂 (土) 的能力, 达到预防或减轻水土侵蚀现象。 (3) 地形地貌。大气降水降落在高陡边坡时, 雨水容易携带砂 (土) 或松散体顺坡而下, 造成坡体水土侵蚀现象。 (4) 土体性质。区内多松散岩土体, 当遇到大气降水时松散岩土体易于发生水土侵蚀现象。

2.3.2 人类工程活动

桦南县水土侵蚀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的结果。2000年以前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大量开垦荒地和坡耕地, 致使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 减少了地面植被的覆盖, 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形成了水土侵蚀。另外, 人类进行开采矿活动时, 破坏开采区及附近影响范围内的植被, 导致大面积裸露, 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综上所述,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其形成条件及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相关, 形成条件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强度。

参考文献

[1]王存玉.人为地质灾害成因及其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 1999, 7 (3) :0231-06.

[2]朱济成.我国地质灾害概说[J].北京地质, 1994, (3) :27-30.

[3]江岳安.绵竹市绵远河地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0.

[4]Tan yong hong.A study on GIS-Based Hazard assessment about landslide Qingxing highway in Guizhou Province[D].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2010.

[5]毕晓玲.地形因子在四川省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篇4: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形成条件

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北部山区属大瑶山余脉南坡,本次工作区范围为平南县全境。平南县境内没有铁路通过,县域内交通均为水路、公路,水陆交通方便。平南县降雨充沛,各地多年平均降雨量1300~2500mm,平南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浔江横贯县境内之中部平原,境内全长44 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28亿m3。

一、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排查期全县共发现154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14204户共计81545人,设置避灾安置点445处,安排1367个监测人员,设置应急避险预案154份,近年来新增隐患点44处。本次实地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33处,其中崩塌269处、不稳定斜坡44处、滑坡205处、地面塌陷14处、泥石流1处。根据统计,平南县533处地质灾害点中处于不稳定的有338处,处于较稳定的有80处,处于稳定的有115处,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见表(表1-1)。

表1-1平南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害易发程度分区

平南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面积(km2)

发四灵村-双鱼村花岗岩高易发区302.67

高平村-大鹏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31.96

马练乡-福平村碎屑岩高易发区462.50

蒋村-金龙村碎屑岩高易发区136.23

平山镇-大坡镇碎屑岩高易发区156.09

发桂榄村-沙冲村花岗岩中易发区77.64

新利村-滕旺村碎屑岩中易发区101.03

潭龙村-供月村碎屑岩中易发区52.78

思界乡南荫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8.36

丹竹镇上湾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45.78

大新镇新和村碳酸盐岩中易发区9.59

发民安村-蓝田村低易发区496.24

新坪村-围塘村低易发区51.12

不易发思旺镇-大新镇不易发区956.69

合计2988.68

二、平南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2.1降水影响。花岗岩全风化残积土层的厚度大,全风化花岗岩土含砂颗粒,含量较大,因此其具有砂和土的特性,降雨时雨水下渗,土体含水量增大导致土的性质发生变化,土质强度降低。影响平南县水文地质的原因主要是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降水量的提升而造成的。因此,在强降雨时,在全风化残积土表层,厚度多在2m以下,易發生崩塌、滑坡。

2.2地表水渗透作用因素。砂页岩等碎屑岩分布区强-中风化残积碎石土一般厚度较小,碎石含量较高,透水性好。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水很容易穿透碎石土层,到达某一相对隔水的结构面,并在结构面上积聚,使岩土软化,自重增加,摩擦阻力减小,动水压力及静水压力升高等,从而有可能导致岩土体发生崩塌或滑坡。

2.3人类的工程活动。平南县大都地处丘陵、中低山地区,地质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基本都要人工切坡,形成高陡人工边坡,遇到原来相对平衡的土层因人为建筑的破坏造成失衡时,便松动下滑,发生滑坡或崩塌的灾害。

2.4地震的影响。据《广西地震志》记载,自1674~1937年,平南县共发生有感地震3次,各次发生的时间、位置与震级一般在3~4级之间,地震主要发生在南北向断层之间的断块上。这表明上述的这些断层近期仍在活动,但断层活动并不强烈,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按照《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本次调查,发生在断裂带上的害灾点仅零星分布,县内断裂对地质灾害影响一般。

三、平南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2006年广西第四地质队已进行了1:10万平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针对本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本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3.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在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方面,同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广西省此项工作开展还相对滞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对滑坡动态的监测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面位移监测阶段,而泥石流监测方面,还没有建立几处正规的监测点。平南县情况更是如此,对地面塌陷的监测多以目视检查为主,可见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完成。

3.3加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形成机理和致灾过程的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是地质灾害形成、发展和致灾的全过程,要正确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防、预报和有效防治,必须认真研究其形成机制。由于不同灾种、不同地点、同一灾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千差万别,要掌握规律,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只有掌握了形成机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四、结语

地质灾害在平南县区域较为发育,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大。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平南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科技投入、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几项防灾措施,进行实时监测、要科学合理的治理方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采用“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使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广西地质勘查总院.2011

[2]熊毅.广西平南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南方国土资源,2007,(8):35-37.

[3]顾茜茜.软土地基变形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J].广东科技,2010,14(6):31-33.

篇5:洛南县五条措施严防地质灾害

平沟煤矿1958年建矿至今已有56年的开采历史。矿井建井之初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 198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改扩建, 至1991年设计能力达到120万t/a, 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t/a。从建井至2014年底累计开采和损耗资源储量3209.7万t。

平沟煤矿目前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陷、矸石堆放及矿坑水的排放等。所以, 平沟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成为矿井生产活动中的重点工作。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平沟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煤田卡布其矿区, 行政区划隶属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6°50'00″~106°57'00″;北纬:39°31'00″~39°37'00″, 东西最宽约2.52km, 南北长约6.4km, 面积15.6451km2。

矿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东南约13km, 乌拉公路、乌拉铁路、临乌高速从矿区西侧通过, 距包兰铁路11km, 乌拉铁路支线为本矿铁路外运专线, 且有公路通至矿区, 交通十分方便。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2.1 自然地理

1.2.1. 1 气象

矿区属半沙漠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 日照丰富,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炎热短暂, 秋季多雨凉爽, 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干燥多风, 昼夜温差大, 最高气温达39.4℃, 最低气温-32.6℃ (一月份) , 年平均降水量247.7mm, 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 最大降雨量357.6mm,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年蒸发量3132.1mm~3919.3mm, 平均3486.1mm。常年以西北风为主, 平均风速3.2m/s, 最大风速24m/s, 最大冻土深度1.50m。

1.2.1. 2 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所在区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地表多砂质化、砾石化和有龟裂结皮, 土壤p H值在9.0-10.0左右, 呈强碱性反应,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等。土壤层土质较粗, 多为砂土、沙壤土, 地表多沙砾化, 部分地段表层为较薄的吹砂覆盖, 土壤肥力差。

平沟煤矿土地利用现状以其他草地、裸地和采矿用地为主。

1.2.2 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中山和沟谷, 总体地势呈东高西低。低中山主要分布于矿区的Ⅰ盘区和Ⅲ盘区, 地势陡峻;Ⅱ盘区以宽缓的沟谷为主, 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2 矿山采动造成地质环境灾害的评价

2.1 地面沉陷、地裂缝

平沟煤矿建矿至今分别开采9-1#、10#、14#、16-1#煤层, 开采顺序自上而下分层开采。矿井采煤顶板管理方法为自然垮落法, 采空区面积较大 (目前形成采空区面积340hm2) , 采空高度约2.5m~5.0m, 呈不规则状。

除发生地面塌陷外, 矿区主要地质灾害形态以地裂缝形式显现, 地裂缝长度一般在20m~70m之间, 宽3cm~50cm。

2.2 矿区荒漠化

平沟煤矿由于大面积和多煤层开采, 沟通或破坏了矿井主要含水层, 在矿井采掘中曾发生过2次突水事故, 分别为1986年3月29日和1986年6月21日, 均为底部奥灰出水, 初始水量分别为88.2m3/h、123m3/h。上述情况造成地面沉陷、地裂缝外, 加之矸石渣堆堆放及矿山“三废”的排放, 已经危害到矿区内及周边的植被, 导致植被枯萎、死亡。地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形成矿区土地荒漠化。

3 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措施

3.1 治理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贯穿矿山开采的整个过程, 特别对于开采历史较长的矿山, 由于早期开采过程中, 忽视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因而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较多, 且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因此, 在未来的接续生产阶段, 必须加强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预防为主的原则。

(2) 执行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3) 严格控制矿山采掘接续阶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最大限度地维持或减弱矿区的地质环境破坏程度, 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4)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 对矿山破坏区及权属不明或灭失的采矿用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方案, 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恢复治理措施, 以最少投资实现高效的恢复治理效果为原则。

(5) 边开采边治理, 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3.2 治理措施

3.2.1 目标

(1) 保护与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 加强后续矸石的合理堆放, 对已存在的矸石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设计, 避免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3) 努力减少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4) 努力创建绿色矿山, 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治理工程及治理方法

3.2.2. 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

地面塌陷、地面裂缝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因矿区地形复杂, 高差变化大, 地表变形区常表现为错动型地面裂缝或塌陷台阶。

对于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宜采用浅层平整法和排矸充填法进行处理。回填材料充分利用平沟煤矿排矸场风化稳定的矸石。

浅层平整法就是在塌陷不深或积水不多的地方 (3m以下) , 采取平整土地、修缮排灌系统的方法, 改善耕作条件, 恢复作物种植。

对沟谷出现的塌陷、裂缝, 当塌陷深度小于3m, 地裂缝宽度小于300mm的, 可就近取矸填埋、夯实。对出现的局部洼地, 因地势平整, 疏导过水通道。对损坏的草地, 适时补栽 (种) 。

3.2.2. 2 矸石堆治理

矸石是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由于历史原因, 平沟煤矿一直采用地面堆放的排放方法。随着资源开采量的加大, 平沟煤矿今后还会产生更多的煤矸石, 如果继续采用地面堆放的处理方式, 势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压覆、破坏。

对于平沟煤矿矸石堆的治理宜采用矸石综合利用和矸石堆覆土绿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在矸石综合利用上已经总结出一系列科学、合理可行的路子, 例如矸石发电、矸石制砖等等。

矸石堆覆土绿化主要是针对历史上已经产生的矸石堆而采用的方法。对于已经稳固的矸石堆, 在其表面覆土压盖, 一是可以封堵有害气体外泄, 二是在覆土面可以种植草木绿化, 达到改善矿区环境的目的。

另外, 也要重视矸石堆边坡的处理。首先将矸石堆边坡按原有的台阶面进行削减, 削减坡度不大于40°, 并在台阶面上留设一定宽度 (一般不小于2m) 马道。马道内侧设置一条排水沟, 用以排除矸石堆的雨水, 马道平台之间设置竖向排水沟连通, 保证上部雨水顺利引至山底, 矸石场底部建浆砌片石环形排水沟, 将雨水引至沟谷排水系统中。其次, 在矸石堆坡面上也要覆土, 待稳固后植草, 可以起到加固边坡的作用。

3.2.2. 3 矿山荒漠化治理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含水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矿区水土流失, 植被受损, 形成土地荒漠化。

治理主要以黄土填坑植树的方法进行治理。当然, 林木成活需要水源, 这里矿井的废水即可发挥作用。在矿井废水排出井下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浇灌林木。

4 结束语

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世纪的能源结构将逐渐改变, 到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但煤炭的绝对消费量有增无减。为了可持续发展, 要把能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煤炭作为能源的利用方式必须改变, 必须大力开发推广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转化技术, 煤炭要通过洁净转化和定向转化变成优质能源和宝贵的化工产品, 煤化工将取代石油化工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煤炭的综合利用及其共 (伴) 生矿物、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煤炭综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煤转化和煤伴生矿物的利用。因此, 应大力发展煤气化、煤液化, 并加强石煤、煤矸石、煤共 (伴) 生矿物的利用。

篇6: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产生因素

0.前言

地质灾害作为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很多人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对此,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易发条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和减损对策,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的防范措地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避免悲剧的酿成,后悔莫及。对于这种无法估计的自然灾害,只有防范于未然才是最有效的对策,如何将损失减到最少正是我们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1.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风险

1.1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灾害类型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划分为12 大类48 种。其中斜坡地質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其形成原因是由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产生,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也是重点研究防治的对象。它的形成受到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尽管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随机的,并且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造成的损失大小更是无法估量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纷繁复杂,遍布没有章法可循,活动还特别频繁,我国大部分面积为山地、丘陵地貌,是斜坡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地质灾害队公路、铁路和矿山等工程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成年平均经济损失应在80 亿以上。50 多个村县不得不搬迁或待迁。斜坡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和突发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1.2危险性要素

危险性要素是指通过对以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地质灾害综合条件的各种综合分析,用来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害性,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危害区的具体位置、一个相对精确的范围。当然有时也包括易损性要素。易损性又是指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每一项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易损性必将受限于人口(种群)密度、居住环境、财产分布、环境脆性等几方面。总而言之,当灾害频发地区人口密度和财产密度越高、环境脆性很大不可轻易复原时、人居和资源环境对于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就没有那么强,这样就会造成风险系数较高的自然灾害。

2.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尽量杜绝灾害源,确保消除或减弱灾害体活动所具有的破坏力量,缓解灾害活动造成的威胁。第二,对可能受灾的地区采取防避护措施,使免受灾害破坏,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加强地质灾害勘查可以为预警系打好基础。还有一些人为生物防治,如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使其要跟人类活动和谐发展, 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自从道家就开始推崇的境界;必要时还要根据其士龄或条件,科学地有节制的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有可能会造成危害的活动,合适放牧的地方就放牧,适合种田的就种田,在酥口沿海这种地区,尤其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珍贵的水资源,达到水动态平衡。 要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评估灾害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和技术层面支持,我们绝对不可以输在硬件这个起跑线上,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发明家张衡就制造除了地震仪。必要的话扩大覆盖率, 提高其性能。这样,才能保证灾难来临的时候,人民可以提前逃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一部分可以避免的损失伤亡。除此之外,这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高度重视。我们务必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及其相关的防治法律法规, 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伙仁匀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建议。其中对于滑坡的预防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支挡措施和扫冰措施来尽量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害,避免由于河水冲刷、以及地下水的活动过于频繁造成的滑坡灾害,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澎于深挖方作业,如果挖掘太深,也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活动,后果不堪设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和信息技术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定。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信息技术同样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模块用于浏览平台的所有应用空间展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减轻负担。其中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必须要进行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培训。网站运行户、角色信息,平台的环境配置以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各种保障应及及平台的安全日志信息等。凭借着该模块管理通道,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地点时间都非常到位。地质应急平台的建立可以需要用户登录后浏览。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治信息,有利于全方位地推进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和保护。该功能支持浏览后于全面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的进展,加强地质灾害应平台用户信息,支持管理员进行添处置能力。对于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将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4.结语

地质灾害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要采取全方位白勺应急措施来保护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总之在不远的将来,尽管我们不能绝对的控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最有效的防治和最及时的营救。因为将损失减到最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陈剑.基于整体性思维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探究——以梧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

篇7: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措施浅析

近年来,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制约了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 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 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现状

目前, 主要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措施集中在预报和预警模型的设计和应用。主要应用的模型有模糊数学评判模型、数理统计模型等[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分形理论模型等也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中[3]。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 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在时间分布上, 把每年的汛期前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的重点。在空间布局上, 把重点监测、治理工程设在人口密集地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工作安排上, 把巩固业务基础, 提高科技水平, 加强保护和监测预报、扩大科普宣传和改进规划指导作为重点, 在管理环节上, 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和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以及落实治理责任作为重点。

2.1 地质灾害监测主要措施

(1) 加强基础调查工作, 进一步查明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 明确易发区和危险区,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 集中力量搞好每年汛期前和汛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对主要灾害隐患点, 汛期前进行险情巡查, 汛期中加强监测, 汛期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 及时赶赴现场, 鉴定险情, 提出处理对策措施并制定好灾害发生时群众的撤离路线。 (3)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 在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 (4) 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广泛应用地学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 尽快改变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 (5) 争取国家和省专项预防基金, 同时加大自筹资金力度。 (6加强对矿山的规范开采, 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加快生态建设和相关投入, 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和力度。 (7) 合理规范建设用地行为矿山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 严格规范新建民宅选址, 新建民宅必须考虑地质灾害隐患。杜绝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2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根据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成因,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 (1) 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 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我国许多地方地质灾害 (特别是不稳定斜坡) 均因人工乱挖和人们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 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 减少不稳定斜坡、泥石流 (水石流) 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生物工程措施包括:a.保护现有植被;b.退耕还林还草, 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 增加林草覆盖率。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 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 具保护水土, 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林、草类, 实现开发式防治。 (2) 工程治理措施。a.崩塌 (危岩) 工程防治措施如下:开挖, 就是将不稳的岩体开挖清除, 以求得彻底消除隐患。若推移式滑坡 (滑塌) 体不大, 厚度较薄, 可以考虑在后缘进行削方开挖处理。但须注意的是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表层覆盖条件都发生变化, 因而在开挖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是否会产生新的滑坡 (滑塌) 或会引起其它链锁反映。削坡减荷, 滑坡 (滑塌) 体厚度较大, 不能全部清除, 可以考虑适当挖去一部份, 使坡度变缓以提高其稳定性。在进行稳定性计算时, 要充分考虑具体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 特别要根据基岩的裂隙、节理、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而定。截排水, 有很多边坡在正常情况下尚可稳定, 但在水的作用下受力情况有所改变, 滑带的抗剪有所削弱, 常易产生滑动。因此可用截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措施。截排水, 就是采用修沟、抹面、勾缝或喷浆的方法, 防止或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下渗, 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是一种简单易行, 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支挡、护坡, 在滑坡 (滑塌) 下部或前缘修筑一些支挡〈墙、桩〉工程, 可以提高滑体的抗滑力。支挡墙、桩可以用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 临时性的可以用木笼挡墙。这种措施也简单易行。锚固, 这种措施就是经抗滑计算后, 在滑体适当部位打井至滑床的一定深度, 将滑体锚固滑床上, 以增强抗滑性。对一些大中型基岩滑坡 (滑塌) 、崩塌 (危岩) , 常需此措施。剔危就是采用手工或定量爆破手段将危石、孤石剔除。b.泥石流防治措施。对县内泥石流 (水石流) 的防治, 主要应采取前已述及的生物工程和坡改梯工程。防治泥石流 (水石流) 主要的地质工程有拦挡坝、排导槽等。拦挡坝, 就是在泥石流 (水石流) 沟口以上修筑拦挡坝拦住泥沙、滚石, 起拦碴滞流作用, 形成泥石流 (水石流) 库。坝体的厚度、高度需从所处的历史降水量、松散物量、泥石流 (水石流) 体冲击力、於积速度等方面考虑, 避免失效工程。排导槽, 通过人工修建或改造的沟道引导泥石流顺畅通过防护区 (段) , 排向下游泄入主河道的工程。沟体可以衬砌以减少水流对沟壁的冲刷。c.海水入侵。一般产生海水入侵主要是地下水开采活动过度, 人类经济活动把海水引向家园, 加上雨水减少等自然作用形成,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形成海水倒灌漏斗;该灾害在整治中可采用限制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反抽截流、设置挡水墙 (堤坝) , 规范人类经济活动等方法综合整治。

3 认识与展望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各个因素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目前现有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毁程度, 但是如何更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在今后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不断应用新技术, 新模型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报,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和降雨等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程度。应用GPS技术,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 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化, 系统化[4]。

防灾、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与防灾方案的选择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质灾害应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地质研究基础之上, 以成灾条件为依据, 地质结构为中心, 使防灾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5]。及时在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严格遵循“针对性, 适宜性”原则, 使其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程措施发展现状, 介绍了目前主要应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措施和工程措施, 并对监测和防治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会平, 潘安定, 王艳丽等.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 (2) :101-105.[1]刘会平, 潘安定, 王艳丽等.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 (2) :101-105.

[2]陈玉, 蔺启忠, 王钦军.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2 (4) :42-45.[2]陈玉, 蔺启忠, 王钦军.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2 (4) :42-45.

[3]郑明新, 王兰生.分形理论在区域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8, 9 (3) :1-4.[3]郑明新, 王兰生.分形理论在区域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8, 9 (3) :1-4.

[4]刘兴权, 姜群鸥, 战金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设计与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3) :342-347.[4]刘兴权, 姜群鸥, 战金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设计与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3) :342-347.

篇8: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及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防治结合;措施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及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广义上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数目惊人,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中,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或失踪1090人,年均经济损失约100多亿元。201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死亡2246人、失踪669人、受伤534人。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预报防范难度大,社会危害严重。目前我国的防灾工作形势严峻,表现在:第一、我国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据预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引发局部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恶劣天气增多,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未来数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第二、不合理的人工开采和工程活动严重破坏地质构造,导致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开山劈路、挖坡造房等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仍持增长态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地面沉陷和地裂缝居多不下,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第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地质灾害数据资料不能及时更新,防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详实资料。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试点建设滞后,大部分地区还是较低水平的群测群防。③地质灾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不到位。④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队伍人员少、素质低。第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过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资源,导致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繁,对基础设施的危害日益增大。近几年,一些城市不断出现地面塌陷,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地面塌陷、地面下陷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也给铁路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据报道,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达到最高水位时容易产生滑坡和塌岸,每年水库水位周期性升降导致的地质灾害,一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第五、科学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严重滞后,技术水平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撑明显不足。一些山区的重大地质灾害的形成运动过程极为复杂,地质安全隐患探测系统、破坏模式和风险判别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理论尚不成熟,更谈不上体系建设。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成立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片资料、讲座、宣传栏、科普画廊等文化宣传阵地,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提高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严格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制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备足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着重提升遇灾避险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确保灾情发生后能第一时间掌握灾情数据,做到信息畅通。并严格按照分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检测预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防范。对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加强动态监测与管理,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高峰期值班、巡查、日报制度,保证24小时信息畅通。

5、加大避让搬迁力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避让措施又可分为一下两种:一是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易发地,采取雨天临时搬迁避让的方法,建立防灾预案,编制安全转移方案,避让时应依据就近原则,把可能受到灾害威胁的群众,及时转移安全地点。二是搬迁避让措施。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较高,超过搬迁费用,采用搬迁避让措施,做好受灾地区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

6、多错并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工程防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防治措施,这种方法适用于:建筑物切坡造成的局部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技术是指种草护坡、植树造林及合理耕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它应用范围广泛、节省投资,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这种防治措施持续时间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到效益。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的不同,发生泥石、地面塌陷及水土流失等灾害宜采用育林封山、退耕还林等防治方法,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调联动,全面参与。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治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保障地质环境脆弱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和改善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J].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9

[3]周涛发,岳书仓《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7

篇9:浅析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1矿山地质灾害种类

1.1地表环境

主要地质灾害种类: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崩塌, 滑坡, 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岩溶塌陷、采矿诱发地震。

产生原因: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爆破及震动、地下水位降低、废水排放、废渣, 尾矿排放、尾矿库溃坝、煤层自燃。

1.2水环境

主要地质灾害种类:水动力条件改变、井, 泉枯竭、海水入侵。

产生原因:地下水位降低、废水排放、废渣, 尾矿排放、水质污染。

1.3采场环境

主要地质灾害种类:粉尘、煤与瓦斯突出、突水, 崩泥、岩爆。

产生原因: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爆破及震动、地下水位降低、地下热害、坑道变形、露采边坡失稳。

2矿山与地下工程典型地质灾害

2.1岩爆

岩爆主要是指矿业生产环境周围的岩体承受巨大的地压时, 逐渐聚集了强大的弹性势能, 在平衡遭到破坏的条件下, 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 从而引起岩石飞溅的现象。

(1) 岩爆的类型和特点。围岩表部的岩石破裂引起的岩爆:在深埋隧道或其它类型地下洞室中发生的中小型岩爆多属于这种。岩爆发生时会伴随一些噼噼啪啪的响声, 如同机枪射击一般。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新的采掘工作面附近, 掘进爆破后2~3h, 不仅围岩表部岩石会发出爆破声, 同时还会有中间厚、边部薄的不规则片状岩块会从洞壁围岩中弹出或剥落。这类岩爆发生前并无明显的预兆。

矿柱围岩破坏引起的岩爆:在埋深较大的矿坑中, 由于围岩应力大, 常常使矿柱或围岩发生破坏而引起岩爆。事故发生时不仅伴有强烈的冲击波, 有可能还会出现地震等现场, 对自然环境破坏很大, 对采掘工作往往会构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威胁。

断层错动引起的岩爆:当矿业生产中洞室、坑道与潜在的活动断层相交的角度很小时, 作用于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因为生产活动变的很小, 因此降低了断面的摩擦阻力, 由于断层剧烈活动而引发了岩爆, 这类岩爆一般发生在采掘工作面的深矿井中, 具有破坏性大等特点。

(2) 岩爆的预测及防治。岩爆的监测预报:在实验室内测量煤岩或岩块的力学参数, 依据弹性变形能量指数判断岩爆的发生几率和危险程度。

防治措施:1) 在施工前, 利用现有的勘测资料, 首先利用建模工作, 通过各类的分析以及模拟工作, 一方面确定工作面地应力的数量级, 还要找到工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岩爆现象的部位, 为制定采掘工作中防治措施提供初步的数据支持;2) 在施工过程中, 对地质环境进行超前地质探测, 为了及时掌握地应力的大小, 以达到提前预报岩爆发生的目的;3) 在施工中应加强监测工作, 一方面加强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就地观察, 另一方面利用各种仪器检测洞拱顶下沉度, 注意利用多点位移计测量位移变化的趋势,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预测滞后发生的深部冲击型岩爆, 对现有的开挖和支护的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2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地下生产过程中, 在较短的时间内由煤体向巷道或采场突然喷出大量的煤炭及涌出大量瓦斯的现象, 称为煤与瓦斯突出。

(1)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1) 首先开采没有突出危险或突出危险性较小的煤层;2) 在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内通过两种方法使地应力下降、煤层强度增加, 一个是均匀布置钻孔, 另一个是提前抽放瓦斯以降低瓦斯压力与瓦斯含量, 达到降低危险程度的目的;3) 使煤层内的瓦斯提前释放, 可以通过在工作面前方的煤体内, 超前钻探一定数量的大口径钻孔的方法。

2.3瓦斯爆炸

(1) 瓦斯爆炸的三个同时存在基本条件。1) 一定的瓦斯浓度。瓦斯浓度不同, 产生的威力有很大差异。首先, 当瓦斯浓度在5%以内时, 遇火不会产生爆炸, 但能在火焰外围形成燃烧层;其次, 当瓦斯浓度达到9.5%时, 遇到明火后, 产生的爆炸威力最大;另外, 瓦斯浓度高于6%时, 遇火不会产生爆炸, 但在空气中遇火仍会燃烧;2) 一定的引火温度。点燃瓦斯的条件一是最低温度在650-750℃之间, 二是该温度存在时间必须大于瓦斯爆炸的感应期;3) 空气中充足的氧气含量。空气中氧气浓度应当高于12%。瓦斯爆炸界限是随着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时而缩小的, 当氧气浓度减少到12%以下时, 瓦斯混合气体即失去爆炸性。

(2) 瓦斯爆炸的防范措施。首先最重要的是严格杜绝瓦斯浓度提高。为了防止瓦斯瓦斯浓度提高, 加强矿井通风管理, 利用技术手段杜绝盲巷, 设置标志, 保证临时停工地点送通风, 并加强日常通风系统检修维护, 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 定期对瓦斯浓度进行检测, 保证其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其次是杜绝引火源, 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防止明火。防止电火花。防止爆破火焰。深刻查找现场隐患苗头, 深入反思事故教训, 坚决杜绝松懈麻痹、侥幸厌战思想和各类违章违纪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摩擦火花。

3结束语

及时有效的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不仅能防止造成经济财产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于石凡, 白帆, 刘明.煤矿瓦斯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0.

[2]谭以安.岩爆类型与防治[J].现代地质, 1991, 5 (04) :450-456.

篇10: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

一、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开采开山弃石,加速水土流失,引发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矿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开裂及沉陷等;矿山剥离堆土、尾矿废渣堆积引起地表环境污染,露天尾矿库漏塌、排土扬失稳滑移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等……,这些都是矿山地质灾害的具体表现。我国是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导致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市场经济使部分矿山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安全和环保意识淡化,加之开采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矿区周边大量无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导致矿山多年开采积聚的灾害隐患爆发,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冒顶片帮。冒顶片帮事故是地下矿山最为普遍,也是事故率最高的灾害之一。冒顶片帮包括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以及由于采矿和地质结构引起的各种垮塌。特别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垮落,极易引起采场冒顶和片帮事故。

2.深部岩爆。近年,部分金屬矿山进入了1 000 m以下深部开采,高应力条件下的硬岩层往往会发生地下岩爆。

3.地表塌陷。地表塌陷会造成矿区地面积水,诱发山体滑坡,还会破坏耕地。2006年5月,江西瑞昌市横港镇楼下易村由于村庄附近的苏家垅煤矿在开采时发生透水,导致村庄多处地面发生塌陷,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苏家垅煤矿位于楼下易村西北侧,由于开采历史悠久,采空区面积大,放炮时引起原来堵水的地下封墙出现松动和垮塌,村子地下老窿积水迅猛涌入矿坑内,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下溶洞土层发生崩落,使地面出现裂缝和产生塌陷。

4.井下突水。突发性大量涌水多是由于违规操作或非正常开采引起的,与采矿作业密切相关。在作业过程中一旦靠近积水的巷道和采空区,或在隔离岩层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等突然失稳的情况,就容易造成大的灾害。矿坑突水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我国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经常发生地表塌陷、山体崩塌、矿山边坡滑坡、废石场泥石流、尾矿库垮塌、采场冒顶、巷道坍塌、矿山地震、岩爆、采空区大面积地压、井下突水、深井高温等灾害,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升采矿工艺水平,以高技术、高科技为先导,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产开发之路,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区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继善·防灾减灾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3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3]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2004,18(1):62-64

[4]虎维岳,李忠明,王成绪.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4):33-35

上一篇:慕容云海经典台词下一篇:猫微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