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2024-04-16

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本次调研,按全市农村家庭总数93万户的1%进行,共发放问卷9453份,收回有效问卷9453份。其中,实地入户调查1657份,占17.53%;问卷调查7796份,占82.47%。结果大体分三种情况:近期有进城意愿的家庭3161户,占33.44%;近期没有考虑但长远考虑希望进城的家庭4728户,占50.02%;不愿意进城的家庭1541户,占16.03%。另外,还有23户家庭持观望态度,占0.24%。由此可见,大多数家庭向往城市生活。

1、青壮年家庭。这类家庭收入较高,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原始积累,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易接受新事物。这类家庭主要成员年龄在26岁至45岁之间,进入城市后,有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解决住房等问题。

2、外出务工家庭。这类家庭夫妻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积蓄,头脑灵活,习惯并融入了城市生活,渴望过上较为舒适的城市生活。

3、解决孩子读书家庭。47.93%的家庭认为农村教育水平不高,为了让孩子在城市接受良好教育,愿意尽快进城生活。

4、有稳定收入的家庭。这类家庭成员有的是干部、教师或经营食杂店、小诊所等,有稳定经济收入,创业有基础,没有多少后顾之忧,进城生活意愿比较强烈。

5、想进城打工家庭。这类家庭认为进城市打工赚钱机会较多,比在农村种地收入高。大多数技能不高、收入少(年收入2万元左右),但身体比较健康,愿意进城打工赚钱生活,改变现有经济状况。

1、老年家庭。这类家庭成员有浓重的养儿防老观念,儿女多在城里打工或将要进城,加上本身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随儿女进城养老。

2、中青年家庭。这类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主动进城意识差,对进城持观望态度,如果国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随大流进城享福。

1、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这类家庭主要是居住在交通便利的城郊、城镇周围,头脑灵活,务实能干,经济收入高,认为农村政策应用好,目前的生活条件与城镇相差并不大,如果进城,自身无技能无特长,会影响现在的经济收入,进城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2、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年以地为生,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经济较困难,已习惯了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认为农村消费水平低,城市生活成本高,又没有谋生技能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无法解决就业、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而守着土地至少可以衣食无忧。这是城镇化进程中最难解决的一类家庭。

综上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村家庭进城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家庭比45岁以上的家庭愿意进城。

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稳定收入的家庭比以土地为生的家庭更愿意进城生活。

3、从进城方式上看,进入县城和小城镇定居的比进入城市的家庭比例要大。

大多数家庭对进城生活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这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进城过程中,有一些顾虑和担心,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担心离开土地无法生存。91.22%的家庭十分关心土地问题,担心土地被收回后无法生存,认为自己最大的本事就是种地,自己的命根子没了,再没有技能,进城后无法生活,这是入户调研中存在的极其普遍的心理。

2、担心经济来源问题。调查中,有88.35%的家庭担心进入城市后,能否找到工作实现就业,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3、担心城市生活成本高。有41.57%担心在城市子女上学困难或上学费用高,有59.56%认为城市或县城房价太高。城市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要四、五十万,县城一套也要二、三十万。农民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生产资料中,手中余钱很少,如此高的.房价,他们难以承受。

4、担心能否享受市民待遇。47.45%的家庭担心进入城市后,能否同等享受城镇居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原有的优惠政策是否取消。

由此可以看出,想进城家庭希望政府在土地、宅基地、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农村家庭进城生活的意愿会更加强烈。

“三化”建设应注重科学规划,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多层次、网络化新型城市(镇)体系,因类而异,有序推进。

1、整体定位,以小撑大。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在规划时,借鉴先进地区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注意分散城市资源,建立若干个城市中心核,使其与中心城融为一体,承接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和产业转移,加快人口聚集,有效分担交通流量,避免爆发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城市病”。要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状况,同步推进城市核心区、中汇新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把我市建成宜居、宜业、品味独特的魅力城市,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积淀后劲。通过调研感觉到,小城镇建设才是基于我市的现实状况,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承接载体和最好的过渡平台,也是条件基本具备、最易被农民接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首要措施。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的连接体,使农民不远离土地,与他们的土地依赖心理不脱节,同时还可享受城市生活。因此,现阶段我市应优先发展小城镇,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三化”建设的根本支撑,以产业培育和发展为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小镇。

2、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对农村家庭进城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求,不能搞“一刀切”,要因类而异,分批推进。近期有进城意愿的家庭,由于多数处于基本脱离或半脱离农村状态,是当下最有条件、也最愿意转变为市民身份的人群。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就业、就学、开发安居社区、做好新农合与城市(镇)医保对接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吸引他们第一批进城。近期有进城意愿的收入稳定家庭,因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县城或小城镇创业,并提供服务,既解决了他们进城的生活问题,又活跃了城市(镇)经济。近期有进城意愿的打工家庭,他们经济基础较差,只能靠打工赚钱。要为他们搭建平台,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吸纳他们进城(镇)就业。近期没有考虑但长远考虑进城的老年家庭,他们进城的目的就是跟随儿女养老,在城市(镇)化进程中,养老设施要配套跟进。近期没有考虑但长远考虑进城的中青年家庭,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不宜过急,要做好铺垫工作,随着政策和城镇化配套措施的完善,逐步引导他们进城。不愿意进城的经济条件较好家庭,都有致富能力,如果进城反而失去特长,要把他们转变为合作社的“领

办人”,通过法规、管理、技能等方面培训,使他们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不愿意进城的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可以鼓励部分进行劳动力转移;对于最终选择留守农村的家庭,引导他们依靠科技致富,或者加入合作社,跟随带头人共同致富。还可通过就地打造特色小镇的方式,在农民原宅基地两公里范围内规划出产业圈、生活圈和服务圈,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用生活条件改善来吸引农民集体搬迁、聚集居住。

3、多措并举,优化环境。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优惠政策知晓率。农村家庭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只有农民自己把利益帐算明白了,才能自愿进城。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住房、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优惠政策,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是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培训。除最基础的技能培训外,还要提升合作社领办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使集约经营的效益发挥最大。开展文明礼仪培训,使农民逐步改变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教育引导,增强农民自觉进城意识。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养老就业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前景等吸引农民进城。引导进城农民将土地入合作社,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做好解疑释惑、情绪疏导工作,预防上访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在“三化”过程中,农村家庭最担心的就是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政府要在宏观上出台政策,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提供就业支持和扶助。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进城的生活问题。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定向技能培训,使培训与就业挂钩。二是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引导企业将农民逐步培养成技术娴熟的“技能工”,使农民能够稳定就业。三是鼓励进城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小额贷款、无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方式进行扶持,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2、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村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较高,大部分进城农村家庭无力承担。探索建立农村家庭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村家庭进城的核心问题。一是应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城市、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对于户口没有转变,但实际已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农村家庭来说,可通过按户申请的方式获得住房,使进城农村家庭买得起房。二是因农村宅基地不能象城市房产一样进入市场流转,从而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和成本。因此,建议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帮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解决购房资金。

3、加强社会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进城配套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稳得住、留得下”。对于25—45岁的青壮年农民来说,可通过稳定就业的方式,由所在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等规定,为他们办理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于46岁以上的农民,因为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可通过承包土地置换医疗、养老保险的方式,在城市养老。对于进城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要调整布局,保障进城子女接受并享受同等教育权利。户籍问题是农民成为市民并享受同等待遇的关键,在考虑城市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推进城乡一体化。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存、养老的保障。只有把土地问题处理好,才能给进城农民吃上“定心丸”。

1、政策先行。是否保留土地,如何做好对土地的安置和补偿是影响农民进城的关键。近期看,在不能打破城乡壁垒的前提下,农民变为市民后,以暂不收回土地为宜。但从长远看,农村家庭进城后如果长期同时享受城市待遇,又拥有土地,这侵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有失社会公平。我们可以借鉴成都、西安等城市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尽快出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让农民放心进城。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进城后,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会闲置,因此,通过组建合作社,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方式,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一是要规范合作社经营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引导合作社依法运行,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同类或同产业合作社开展生产、销售、服务等跨区域联合。二是重点培训合作社领办人,提升合作社的带动能力。目前,制约我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就是缺乏领办合作社的能人。应把不愿进城的富裕大户调动起来,对其进行培训学习考察,将他们培养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带动没有进城的家庭入社,共同致富。

三是促进土地依法流转。农民除将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转集中外,还可委托别人代耕或者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实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让农民踏踏实实地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

篇2: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林镇江 机电3班 36号

摘要:我对广州市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怎样对待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字:进城务工农民 就业行为 农民工综合服务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工进城并非—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育,农民从事非农经济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农民工就业特点总体表现为“自发性、兼业性以及低层次性”,就业方式总体表现为零散作战的“游击队”。农民工综合服务存在法律规范缺位、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一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来广州市就业务工的农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50份,回收了45份。

二结果与分析

据有关资料,我国进城农民工人数约8800万,他们每年创造的产值约两万亿元人民币。

进城务工农民情况

农村收入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快速增长的物质需要,经济需求是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动因之一。调查中有几乎百分之百的农民工认为进城务工的主要动因在于当地收入太低,希望通过进城务工增加收入。

从文化程度划分进城务工农民结构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大素质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80%。

就业找工作难

在城镇就业的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稳定工作。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以上的只占20%~30%。由于技能不高,又面对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且受到不平等对待,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多数人频繁流动。这一方面使经办的工作量倍增;另一方面,在农民工社保关系不便转移的情况下,增加了管理难度,凸现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适应需要;此外,高流动性还导致单位和本人都缺乏参保积极性,也给劳动保障部门缴费基数核定及监察执法等工作带来困难。

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工择业受其自身技能低的制约。二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严重的地区、城乡分割。一些城市为了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规定一些工种不许农民进入,有些还要求农民工办理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件作为进城务工的条件,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合理流动受到政策性刁难。

生活环境的恶劣

农民工居住处所主要有自购、租赁、自建工棚和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廉租房和免费房四种类型。自购和用人单位提供住宿房屋的条件较好,但这部分人仅占25%。这些农民工住所面积不但小,而且大多存在通风采光稳定性差、密闭性不

强、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几个人,有的甚至十几个人挤在不足八十平米的旧房屋内。

工资得不到保障

48%的人有过出门打工但拿不到工资的经历,其中30%的人有100-1000元工资没有拿到,15%的人有1000-5000元工资没有拿到,2%的人有5000元以上的工资没有拿到。原因一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淡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这两种关系难以分清,不懂得如何较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用人单位正是看准了这点,一般都不会与这些人签订合同。因为这样可以给他们留下很大的空间,足以他们钻法律的空子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减少自己的责任。二 由于雇主的素质低下,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对可怜的农民工进行残酷的欺压,反映出这个社会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和对其保护体系的不完善。

子女的教育就学难

有60%的农民工子女不在所工作地就学。其中85%的是由于就学地区的学费和暂住费太过昂贵了,难以负荷。造成如此的原因一是因为城里教育消费太高和入学条件的苛刻规定(主要表现为按居住户藉划片入学),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学困难。二是因为城市教育资源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增长速度。

医疗得不到保障

就医难。中国高昂的医疗消费,就是城里人也“望院生畏”,何况作为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调查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大都采取的“小病扛、大病拖政策”,因无力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的现象十分突出。有76%的农民工承认几乎不上医院看病,88%的人认为医院的医疗费用难以承受。这使得众多农民工的身体条件变差,有病不愿医的现象常出现。

三 建议和解决方法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农民工问题实质是就业问题。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彻底改变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国家就业计划,分类实施。近期的重点应该是,把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工作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坚决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尽快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着手组织起草关于农民工权益的法规。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治本之策。

(三)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培训农民工,实际是造就新一代产业工人。农民工输出地要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基本技能培训,主要措施是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补贴标准,试行农民工“培训券”,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之前得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民工输入地要抓好转移后的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特别要充分发挥用工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但是假如简单地将农民工由农民身份变为市民身份,弊大于利,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还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一要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二要弱化农村人口迁徙的“寻租”动机,三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这些方面的工作都要注意节奏和配套,不能操之过急或单独行动。

(五)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农民进城的“门坎”低了,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就更重了。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筹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部门,部门之间既有“各管一段”互不衔接的问题,又有“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的问题。应该从自上而下理顺农民工工作的关系,抓紧制定全国农民工就业规划、农民工工作政策措施。农民工较多的大中城市也要设立相应的农民工管理与服务机构,切实维护权益,具体指导就业,协调管理事务,提供社会服务。

(六)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平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6(6)

2、中国问题调研网

附录

1)对于现阶段进城找工作你的感受是什么?

2)进城务工,你们的生活环境如何?

3)你们的工资是否得到保障?有没拖欠工资的情况?

4)你们对也子女进城读书遇到哪些困难?

篇3: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只有统筹城乡发展, 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 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进什么样城, 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因此, 从群众意愿出发来研究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得到规划界、经济界等人士的重视。有的从全国的尺度, 有的从城市近郊的尺度、有的从县域的尺度加以研究, 但是结论都有所不同。可见, 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 不同区位的农民进城定居意愿会有所不同。从乡镇空间尺度上进行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的分析还不多。为了更好指导乡镇发展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 本文以乡镇为例, 对农民进城定居意愿进行调查, 以确定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高家营镇位于崇礼区西南部, 距张家口市区10km, 张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342平km2, 其中耕地面积1376.6hm2, 退耕还林面积1425.47hm2。镇内年平均气温5℃, 无霜期130d, 年平均降雨量465mm, 海拔956~1709m。全镇下辖38个行政村, 60个自然村, 有10512户、24174人, 其中包括6个宗教聚集村, 天主教信教群众2448人, 是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发展快速的近郊城镇。

1.2 问卷调查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设个人基本情况、经济生活状况、进城定居意愿情况3大部分, 涵盖了个人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开支、住房、家庭人数、定居城市意愿、从事职业意愿、定居城市的原因、定居城市类型等, 共21个问题。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到高家营镇沿省道张沽线的5个村庄, 问卷抽查的份数按照总人数1%左右的比例随机调查。问卷采取直接面谈方式, 调查问卷120份, 其中无效问卷7份, 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有效率占94%。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性别构成:男性占48.7%, 女性占51.3%

年龄构成:按照联合国年龄阶段的划分方法, 44岁以下的青年占39.8%;45~59岁的中年占29.2%;60岁以上的老年占31%。

文化构成:小学及以下的占40.7%;初中占31.8%;高中占15%;大专以上占3.5%。小学、初中2项合计占总数的72.5%, 占绝对优势。

职业构成:从职业身份来看, 农民占70.8%;教师占3.5%;学生占4.4%;工人占3.5%;自由职业者占3.5%;个体经商户占14.2%。

2.1.2 经济生活状况调查结果

土地经营规模:0.33hm2以下的占69%;0.33~0.6hm2占18.6%;0.67hm2及以上的占12.4%。

年总收入构成:21000元以下的占32.7%;21000~50000元的占56.6%;50000元以上的占10.6%。

年总支出构成:从统计的频率来看, 选择食品、衣着消费的两者合计达50%, 其次是居住消费, 再次是文化教育消费, 占到13%, 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消费各占9%, 其他类的消费占到2%。

2.1.3 定居城市意愿调查结果

从居民对愿意或不愿意到城市定居的回答来看, 回答愿意的有81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2%;不愿意的有32人, 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8%。

2.2 农民定居城市意愿分析

2.2.1 愿意定居城市的类型

问卷中设计了4个定居城市类型, 分为乡镇、县城、张家口市和张家口以外城市。选择乡镇的居民占19%, 县城的占19%, 张家口市的占58%, 选择外地市的占4%。由此可见本地市内的城镇化占主要地位, 移民主要流向张家口市。区政府驻地和高家营镇对居民的吸引力差别不大。

2.2.2 愿意定居城市从事的职业

问卷中主要设计了7种职业选项,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等。从回答的情况来看, 愿意在城市中从事的职业, 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人员, 占到59%, 不明确的占14%, 生产运输类的占10%, 专业技术人员占4%, 机关类占1%, 仍然愿意从事农业占12%。

2.2.3 愿意定居城市的理由

问卷中针对愿意定居城市的理由共设计了10个选项:A生活条件好B社会福利好C就业机会多D文化生活丰富E城市教育质量高F医疗水平高、看病方便G城市环境容貌美H信息通讯便捷I希望子女能在城市生活K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频率最多的选项, 从大到小依次是:生活条件好、社会福利好、就业机会多、医疗水平高、城市教育质量高、对子女的期望或随子女生活、文化生活丰富、城市环境容貌美。这几选项分别占到回答人数的69%、37%、31%、22%、20%、19%、7%和5%。

对于选择乡镇定居的理由主要设计了14个选项:A害怕失去承包地;B城里生活成本高;C怕失去宅基地;D怕找不到工作;E怕买不起房;F不适应城市生活;G人地生疏、关系冷漠;H村里自然环境好;I村离市里近;J地多、收入高;K国家惠农政策多;L村里有自己的小院;M在村里可以吃到绿色食品;N其他方面的因素。从回答的结果来看, 居民选择乡镇定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成本高、房价高、就业难、离市里近等经济方面的原因, 该理由占到了53%;因为怕不适应城市、人地关系生疏的社会因素占到了19%;因为村里环境好、有小院子的环境因素占到了16%。

3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原则

3.1.1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规划的本质是对未来预期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先规划后建设就是给建设赋予一种理性的、可控的属性。有目的的建设, 减少了盲目性, 提高人们的建设投资的信心。当然, 规划编制必须科学, 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满足当前居民及未来子孙后代的合理需求,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等方针, 保持乡村特色, 维护乡村性。

3.1.2 创新发展的原则

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坚持创新发展, 既包括科技创新, 也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主要表现在加快建立现代化农业园区、快速安全的交通等, 普及便捷的通讯网络,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土地流转制度, 发展跨边界行政联动机制等。这就要积极营造能够激发不同群体进行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3.1.3 渐次推进的原则

渐次推进的原则指建设项目分清轻重缓急, 有先有后, 优先考虑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 如大家比较关心的教育平衡、医疗保障等问题;建设项目在空间上也要有主有次。先发展交通便利、主发展轴空间上的村庄, 形成几个增长极, 然后再逐步带动次发展轴上的村庄。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缓解资金不足的限制。

3.1.4 尊重民众意愿的原则

尊重民众意愿的原则, 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什么样的项目、建设多少规模, 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民众意愿的原则, 既可以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 取得民众的大力支持, 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 民众意愿也反映了一种信息, 一种动力。尊重民众意愿, 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率, 也提高了自下而上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在发展中, 完善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当地居民公众参与的程度。

3.1.5 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的原则, 就是坚持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城乡统筹发展不能只考虑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只考虑GDP,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居民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公平享受, 保护乡村空间对缓解城市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的、城市拥挤等城市病的缓解能力。即坚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完善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统计指标, 加强对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力度, 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认知。

3.2 城乡统筹规划的对策建议

3.2.1 经济发展方面

从土地经营规模上来看, 0.33hm2以下的农户占了绝大多数, 土地经营规模小, 限制了家庭经营的收入, 使得打工经济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 从定居城市的职业意愿上来看, 商业、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例, 还有一部分不明确。这与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低, 缺乏一技之长, 低档的商业、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技术要求比较低, 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第三产业, 往往要依托一、二产业的发展, 否则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 加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加工业的发展很重要。因为, 崇礼区要发展奥运, 生态环境保护非常的重要, 加上矿产资源有限, 矿产加工一类的产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农产品加工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高家营镇位于张家口市与区政府所在地之间, 发展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很有潜力。因此, 应加强第一产业优质蔬菜种植和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 结合旅游, 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 “农业+旅游”多业融合发展模式。

3.2.2 社会发展方面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居民对医疗、教育质量的关注是定居城市的重要原因。这也反映了不同等级城镇在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方面的差距,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因此, 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 促进地区间的资源公平配置, 改善各居民点的民生。尤其是, 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 老龄化在农村十分突出, 加上一些老年人不适应城市生活, 留守农村的现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增加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另外, 子女与老年人分离两地, 电话通讯联系也越来越强, 加上农业现代化建设, “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提出, 电力通讯, 尤其是网络建设十分必要。加强本地与外地的联系, 也是吸引年轻人投身农村建设重要因素。

3.2.3 生态保护方面

城市环境容貌美是部分居民选择定居城市的重要因子。相反, 落后的农村面貌是推动青年人离开农村的因素。因此, 需要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整治农村环境, 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的设施, 集中饲养家畜, 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科学种田, 发展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以环境美好吸引农村发展的人才。人才是搞活农村经济的主要因素, 生态环境建设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3.2.4 空间发展方面

因为高家营镇距离张家口市区比较近, 所以联系方向主要在张家口市区方向。张沽线上的村镇居民点是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距离市区越近的居民点, 经济和张家口市区的联系越紧密, 迁居城市意愿越低。因为它们既能便利的享受到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有的村庄还通了公交, 又能享受低成本的生活。高家营镇也成为崇礼区一个重点发展的经济中心。具有一定的人口集聚条件。因此在这个轴线上的村镇居民点优先实现空间发展的一体化。

3.2.5 管理体制方面

高家营镇区位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发展既要考虑与区政府驻地的关系, 又要考虑与张家口市区的关系, 它的资源的配置包括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的布局修建, 都应该建立一种跨行政边界的联动管理机制。实现各方面的协调。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 是实现改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如林, 丁元.基于农民视角的城乡统筹规划[J].城市规划, 2012 (4) :71-76.

[2]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 2005, 29 (10) :9-13.

[3]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1) :24-44.

[4]未萌, 张燕, 陈志刚.城市近郊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研究——基于生存适应能力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16, 28 (4) :97-103.

[5]夏正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0) :61-65.

篇4: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33-05

Survey on the status quo of Chongqing peasant-workers to work and live in cities

MEI Hong-chang,ZHOU Li,CHEN L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Currently,because labor force market is divided into urban market and rural marke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Chongqing peasant-workers to work and live in cities. With regard to employment,the peasant-workers have low employment level,and the enterprises which employ the peasant-workers do not have standard working and managing norms,and their employing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lag behind and their employment channels are not in good condition and their working agents behaviors are not standardized and so on. With regard to accommodation,their living apartment has small areas and has bad environment and has low satisfaction degree. The peasant-workers need cheaper renting apartments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partments. The peasant-workers have strong intention to live in a city but they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rent an apartment. The housing insurance policy for the peasant-workers is not perfected and their children have big barrier to go to school in the citie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optimized for the peasant-workers to work and live in the cities.

Key words:peasant-worker entry into cities;employment;happy accommodation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要求。日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也成为我国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农民工问题的中国特色,在于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基础制度安排所带来的具有刚性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使得农民工处于“城镇就业,农村定居”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就业与安居的矛盾日益成为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焦点,而农民工问题的整体解决也日益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一、研究背景与调研方法

2007年6月,直辖十年的重庆市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起为全国统筹城乡的改革试验与经验积累任务,重庆市已将农民工问题列为试验区建设的三大重点问题之首,凸显了连接城乡的农民工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着眼于重庆市进城农民工的就业与安居问题,在走访对市内相关部门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设计对市内农民工分布相对集中的行业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就业安居政策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建议。

本次调查工作以调研和走访两种方式展开。课题组设计了《关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问题的调查问卷》,深入主城区和区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就业居住现状、进城就业安居意愿、存在的困扰及希望解决的问题、途径等。另一方面,课题组还专程走访了重庆市劳保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和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等区县劳务办,了解重庆市及区县在农民工就业安居方面的政策制度、相关规定、具体做法以及未来的构想等等。此外,课题组还对我国其他省市就业安居方面的政策制度、相关规定、具体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渝中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长寿、南充、江津、丰都等8个区县的248名农民工,被调查农民工分布在建筑安装、餐饮、加工制造、休闲娱乐等不同行业,在地区和行业选择上同时兼顾了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民工职业特征。本次调查时间从2007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历时1个月。由于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课题组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二、农民工进城就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比其他省市农民工就业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重庆市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表1 样本农民工基本情况表/%

1.就业培训与管理工作尚显滞后

针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课题组设计了是否愿意参加培训、是否参加过培训、希望参加什么培训和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建议等四个问题;针对农民工就业管理工作,问卷从相关农民工政策与规定的态度、是否接受过公共服务、当前需要政府解决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加强农民工管理的建议等四个方面展开。

(1)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民工的绝大多数(83.6%)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但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强烈(占76.8%),影响其参加培训意愿的最主要因素是培训费用(占37.8%);在培训内容上,69.3%农民工最多关注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其次是维权知识和社交礼仪等社会文化知识培训,关于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方式,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希望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农民工自主参加。所以,我们认为,重庆市农民工在就业培训方面的工作尚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现实需要。

(2)农民工就业管理工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工对政府的相关政策与规定有一定了解但仍有37.8%表示“不了解”,说明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农民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增加现时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子女进城读书问题、身份歧视问题;在农民工就业管理建议方面,33.7%的农民工建议“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输送”,34.3%的建议“由用人行业与当地农民工管理机构联动”,其余9.7%则建议“集中居住,统一管理”。

2.农民工就业层次整体较低,就业分布行业集中,直接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调查分析显示,受就业门槛的限制,农民工从业行业集中在建筑安装业、餐饮业、加工制造业及休闲娱乐业,分别占30.6%、21.9%、9.8%、6.6%,这一调查结果与2005年重庆大学肖云等人的研究结果接近。就所从事的职业和工种看,绝大多数仍然集中在一些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等社会底层职业,这一现象的直接诱因是城乡分离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也是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下、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遭遇社会歧视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调查显示,农民工直接经济收入相对低下。从月均收入看,45.4%在500元到1 000元之间,占比最高;30.1%在1 000元到1 500元,占比其次;仅3.8%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在2 000元以上,更有12%的农民工月收入500元以下。对农民工2006年家庭务工年收入的调查中发现,36.5%在5 000到10 000元之间,占比最高;17.6%在10 000元到15 000元间,居其次;15.9%在15 000到20 000元;还有15.9%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3.5%的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在30 000元以上。也有少数农民工年收入达到200 000,这说明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内部的分化也正在进行之中,需要关注的是部分农民工已经具备了自主创业的经济条件。这一点在农民工工作方式的调查结果中得到证实,12%的农民工自主创业。

3.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农民工权益受侵害严重

对于重庆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本课题组从农民工在务工中所遭受过的不公正待遇、农民工的维权方式选择、农民工与用工单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当前享受了哪些社会保险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农民工“遭受过哪些不公正待遇”看,重庆市农民工对其应该拥有的基本社会权益和经济权益有比较高的认识,超过一半的农民工认识到基本社会保险和基本劳动保护是他们应该但没能享受的,这反映了近年来农民工权益意识的觉醒。从农民工维权方式的选择看,接近60%的农民工选择趋于理性,他们或者“到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或者“借助法律手段”,或者“寻求媒体曝光支持”,但是也有超过10%的农民工选择聚众示威甚至更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说明正常状态的农民工维权意识尚未形成,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教育任重道远。关于劳动合同,仅18.2%的农民工“签了书面合同”,41.8%靠口头约定,更有40%既无书面合同也没有口头协议,这也是农民工权益屡受侵害的最直接根源。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

在对重庆市农民工“获取工作的途径”调查中,目前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或熟人介绍”获得工作的,通过“职业中介介绍”、“学校或劳动培训机构推荐”以及“家乡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力输出”获得工作的分别仅占8.7%、4.9%和3.8%。这一调查结果仍与肖云等人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这说明,近年来重庆市农民工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没有大的改变,当前重庆市农民工在就业机会的获得上仍较远地游离在社会正常渠道(职业介绍所)之外。重庆市农民工的就业信息获得绝大多数来自亲朋好友,这属于社会学上的较低级社会圈层,这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主动性,反映着城乡分离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就业渠道的束缚。此外,由于农民工务工信息来源相对单一,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利用农民工缺乏辨别能力而又求职心切的心理,屡以虚假信息骗取农民工钱财,使农民工上当受骗个案频频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影响了他们对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信任。

此外,在一直以来受各界关注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方面,课题组通过与外省市的对比研究,发现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存在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同时,调查表明,重庆市尚未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尚无制度性保障。

三、农民工进城安居存在的问题

在安居方面,课题组对现阶段重庆市农民工居住现状、住房保障方式(意向)、未来住房规划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现有住房面积小,居住环境差,自有化率和住房满意程度低

(1)在现有居住条件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住在集体宿舍内或租房居住,住房的自有率水平极低。目前有近一半(44.5%)的农民工住在单位的工棚或集体宿舍内,自己单独租房或与人合租的有42.9%,仅有7.1%的农民工已自己购房,这与市民较高的住房自有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租房农民工群体中,所租住房屋大多面积小,居住环境差。调查显示,26.8%的农民工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11-20平方米的占35.8%,21-40平方米的占22.8%,41平方米及以上的仅占14.6%。总体来看,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很不乐观。从外部环境看,课题组走访农民工聚居区发现,这些区域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房屋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甚至有些房屋是违章建筑。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突出,有的住房还存在消防隐患,环境质量堪忧。

(3)多数农民工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满意度较低。统计发现,对现有居住条件“满意”和“很满意”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7.9%,而对目前居住现状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40.6%。

2.农民工有廉租房需求,但不了解农民工公寓

在住房保障的政策意向方面,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都希望政府能够以实物廉租房或租金补贴的方式为其提供住房支持和保障,16.9%希望能够以缴纳公积金或其他形式的购房补贴。

事实上,为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目前重庆市各地已建成多种不同类型的廉租房,如农民工公寓、棒棒公寓、阳光公寓等。据统计,近年来重庆仅在主城区就先后建成“农民工公寓”36个,为1.3万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廉租住房。由于农民工公寓的数量十分有限且缺少宣传,多数农民工对此并不了解,也不知可通过何种途径入住。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农民工(57.5%)“从未听说过”农民工公寓,另有23.5%表示“听说过,但不知哪里有”。仅有19%住过农民工公寓,其中12.3%人表示“住过,但不满意”,仅有6.7%的农民工表示“住过,感觉很好”。这反映出现有的农民工公寓在适应农民工需求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走访后发现,多数农民工都希望居住地能够距离工作场所较近,从而节约交通成本,而集中修建的农民工公寓在这方面很难适应他们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湖南长沙农民工公寓受冷落的原因。因此,应积极拓宽廉租房房源,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租住房,或更多地考虑以货币补贴的方式进行,让农民工在市场上自主选择住房。

3.农民工城镇定居意向强,但租金承受能力较低

在未来住房规划中,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城镇定居意向。调查显示,虽然有42.4%的农民工表示将在未来回家建新房,但仍有超过一半(57.5%)打算在乡镇、县城甚至主城区购买新房,这反映出农民工较强的城镇安居意愿。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让这部分有意愿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稳定下来。

然而目前,多数农民工住房租金承受能力仍然很低。近一半的农民工(42.1%)仅可承受100元/月以下的租金水平,另有约1/3的农民工(33.6%)可承受100-200元/月的租金,仅有24.3%的农民工表示可承受每月200元以上的租金。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政府支持兴建的农民工公寓在租金水平上已充分考虑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如沙坪坝区建立的进城就业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小区,租金不超过10元/平方米。南岸区利用城市闲置房和老旧房屋改造成农民工阳光公寓,人均居住面积达8平方米,主要吸纳有暂住证、遵纪守法、务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入住,每晚收费一元,加上水电气等费用一月只需46元。

4.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不完善

目前,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政府正在并且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政策仍不完善。2006年10月,《重庆市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暂行办法》将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扩大到了包括人均年收入未达标准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及外地来渝常驻人员。同期,重庆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文件,将条件好的单位聘用的农民工纳入公积金缴存之列,文件规定,单位缴存比例最低不得小于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7%。这一制度尽管在政策上确立了农民工可以与城镇人口享受同等的住房公积金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不少困难。早在建设部提出“住房公积金覆盖农民工”以前,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已经针对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群体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但走访了大量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后,发现许多农民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意愿并不强烈。很多农民工希望挣钱之后回老家买门面、修房子、结婚,缴纳住房公积金在他们眼里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如果今后不在城镇购房,其缴纳的公积金就取不出来。目前,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农民工的公积金如何缴纳?按照什么标准缴纳?公积金缴纳后以什么样的方式享受贷款?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5.子女城镇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城镇安居受影响

此外,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是农民工无法安心在城市就业安居的主要原因。在被问及“您的孩子没在城里上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153名已婚且抚有1个以上学龄孩子的农民工中的119名(70.3%)选择了“负担不起”。一半以上有学龄子女的农民工在回答“您最希望政府提供哪项帮助以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时,选择了“取消赞助费”,其余农民工则希望“允许子女就近读书”或“建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问卷分析表明,目前农民工子女在城镇接受教育问题上仍存在着较高的门槛,农民工希望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以实现城镇就业安居。

四、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体制环境分析

此外,课题组也对影响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体制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户籍制度方面,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进城农民工就业安居的重要障碍;(2)土地制度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退出土地补偿(定价)机制,农民工自愿退出土地的动力不足;(3)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用工单位及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强,保险关系与保险基金流动性弱,农民工社保制度施行效果欠佳。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保险关系与保险基金流动性弱,农民工转(退)保多;保险费征收基数和农民工实际收入脱节,企业和个人都感到缴费负担太重,多数农民工难以承受;对企业依法组织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为农民工缴纳保险费的强制力度不够等问题。凸显出优化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体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

[2] 耿永志,甘玲.建立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J].实事求是,2006(5).

[3] 王小和,张艳.农民工进城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研究,2006(2).

[4] 李英东.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篇5: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镇人民政府

2011年农民进城落户工作自查报告

县农进办:

今年以来,我镇把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对照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全镇共完成农民进城落户1057人,农民进城落户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现就我镇2011年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自查如下:

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为进一步加快**镇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根据市县相关-1-

会议和文件精神,我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深入调研,以民为本,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了三个到位,即调查摸底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推进实施到位。

一、高度重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加大宣传

一是镇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吴雄镇长为组长,郝友斌副镇长、杨松副主席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社保站杨昌龙兼任。二是大力宣传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我们充分利用村级网络,印发明白卡等进行宣传,安排镇村两级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宣讲政策、倾听意愿、深入交流、摸清底子,使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基本情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为了摸清情况,吃透底子,今年元月,镇政府及时召开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会议,安排相关部门和全部村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采取逐户、逐人走访调查的方式,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了解和掌握了全镇范围内有条件农村居民进

城落户的意愿及存在的困难。

三、以民为本、多方座谈,科学制定实施办法为本、多方座谈

一是我们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进城落户的意见》和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两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和调研工作情况,初步制定出了《**镇关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印发给各相关单位讨论。二是为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和各项优惠政策,我们在学习借鉴周边镇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印发给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三是镇相关部门召开了“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座谈会”,对前期摸底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镇关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进行了再次讨论修改。四是通过多方调研讨论,科学地制定了《**镇关于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为在推进上寻求新突破,我镇对集镇规划进行了设计延伸来解决进城农民居住问题。五是我们在入户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进城重点对象为群英村居民、在城镇长期务工经商农村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高中在校生、复员退伍的农村籍义务兵,外镇、县在我镇投资经商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或在城镇既有经常居住地又有耕地的农民,以失地农民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全面铺开。该实施办法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四、周密安排、提升效率,在组织措施上提供保障周密安排、提升效率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业务学习,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理论学习,更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为开展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专门成立了**镇进城落户办公室,确定了办公地点,购买了办公设施。同时,抽调相关部门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并统一表格、统一流程,形成了方便群众办理城镇落户手续的制度。三是积极协调,要求公安、国土、规划、工商等部门分别制定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配套政策。

五、注重方法、抓住重点,在实施上力求科学平稳注重方法、抓住重点

为了把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这项好政策落实好,让群众真正明白政策,从而自愿选择是否进城落户,避免行政强迫命令和“一刀切”问题的发生,镇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相互配合、各村因地制宜等问题。一是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和重点群体,以重点区域的重点群体带动全镇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二是坚持政策引导。全方位、多形式宣传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强调只宣传不动员,充

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开展工作。三是注重程序的规范化运行。要求各成员单位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立足服务于民、让利于民的角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实行“一厅式”办理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实现在农民进城办理相关手续上的“零成本”、“零障碍”。截至目前,共办理**镇居住手续的有18户,办理城镇居民手续的有59人。

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在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前一段工作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离镇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镇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出台不久,部分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对进城落户具体补贴标准和享受优惠政策不了解,还处在观望当中。二是各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还未出台,影响了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进度。三是一些农民虽然已经进城居住并有稳定收入,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土地是自己的根本和退路,而不愿退出土地进城落户。

七、下一步打算

一是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二是利用明白卡、宣传标语等大力宣传《大力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进城落户人

员将给迁入地带来住房、治安管理、就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冲击,需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上的支持以弥补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抄送:镇社保站,分管领导

**镇党政综合办公室2011年12月15日印发

篇6: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民生决策,现就XXXD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情况作以下汇报:

一、XX省籍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总人数XX人,XX人来自XX县,XX人来自XX县;劳动关系:聘用关系;社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XX人参保,医疗保险XX;工伤保险全部参保,住房都是租凭,都有进城落户的意愿。

二、农民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作推进力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都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住房问题

目前县城房价偏高,单位无集资房,农民工主要以租凭为主,工资除了房租、伙食费、交通费和日常花销外,买房很困难。

2、配偶就业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

县城打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水平高,租凭房屋住环境不卫生和生活饮食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县城的托儿所、幼儿园收费较高,初、高中等公办学

校学杂费高,农民工经济压力大。

3、社会保险问题

养老保险基本参保,部分农民工未办理。工伤保险全部参保,医疗保险还未参保。我厂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

三、措施及意见

1、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按照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证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监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周末和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3、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证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

上一篇:阜平县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下一篇:项目部生产经理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