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的诗词

2024-04-23

赵佶的诗词(精选6篇)

篇1:赵佶的诗词

宋徽宗赵佶的著名诗词有哪些

1、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赵佶《眼儿媚》

2、花落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赵佶《眼儿媚》

3、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赵佶《醉落魄》

4、《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年代:宋作者:赵佶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赵佶《宴山亭》

5、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赵佶

6、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畏日正长凝碧汉,薰风微度到丹楼。池荷成盖闲相倚,迳草铺裀色更柔。永昼摇纨避繁溽,杯盘时欲对清流。——赵佶《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7、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篇2:赵佶的诗词

爱书如命

爱书如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而要真正做到爱之“如命”,却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靖康之变(1126),金人攻破了汴京,到处抢掠财宝。宋徽宗看着自己平日乘坐的轿子被人抢走,自己宠爱有加的妃子被人掳去,都强作镇定,面不改色。但当听闻自己收藏的三屋子书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喟然叹气,心痛不已,可见其爱书之心远远超乎金银和美女。

《北狩行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据说有一次郑太后派人给徽宗送来十匹绢,本想给徽宗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宁可不换新衣也要看书,可见他对书的痴迷。

独创“瘦金体”

宋徽宗的书法不但在北宋的时候独步一时,而且他独创的瘦金体也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代书法艺术家。宋徽宗的书法吸收了薛稷和黄庭坚的优点,而又不落窠臼,能够在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主要特点在于笔势的飘逸,轻盈,但不纤细软弱,而是有如金石一般瘦劲,有骨气。有人称赞道:“笔势飘逸,如冲霄鹤影,高迈不凡;掠水燕翎,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整而不板”,形象地说出了瘦金体的特色。

徽宗的书法作品流传今日的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御笔题跋中,窥见其瘦金体独树一帜的风采。《牡丹帖》是徽宗瘦金体的代表作,全帖110字,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结构和行笔都恰到好处。

除了自创的瘦金体之外,徽宗的草书也可谓炉火纯青。流传至今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徽宗草书的上乘代表,这一卷长达1米多,写在整幅的描金云龙笺上,行笔如龙飞凤舞,风流潇洒,堪与一代“草书圣手”张旭媲美。

徽宗在世之时,其书法作品便广受朝野喜爱,人人都以得到一卷一轴作品为荣。据《宣和画谱》记载,有一天徽宗驾临秘书省,心情不错,便突发奇想,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凡是公卿臣子,都赐画一轴,行草书一纸。结果众人受宠若惊,蜂拥而上,“皆断佩折巾以争先”。看着这帮臣子不顾斯文地争夺自己的作品,徽宗心中自然飘飘然,便一个人在旁边哈哈大笑。

绘画大师,诸类兼擅

宋徽宗在绘画上的造诣很深,《图绘宝鉴》中称赞他“丹青卷轴,具天纵之妙,有晋、唐风韵”。他不像后世一些画家独擅某一画类,而是画路宽广、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在众多绘画门类中,宋徽宗最受人称道的当属花鸟画。这些画用笔极其细腻,所画的花鸟栩栩如生,逼真传神。据《画继》记载,他曾经画了一幅《筠庄纵鹤图》,画面上有二十只动作、神态各异的仙鹤,有的游戏于上林苑中,有的饮水于太液池里,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痴迷绘画,收集成癖

宋徽宗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他曾经受过着名画家王晋卿、赵大年等人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他有能力去遍览天下名画,仔细研究其意境笔法,这也为他画技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自己曾经说过“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在这种热情的导引下,他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搜集名画,辑成了一本包含一百多帙一千五百多件名画的《宣和睿览集》,上自三国时期的曹弗兴、下至宋初的黄居都收集在册。

除了《宣和睿览集》之外,徽宗还敕令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这些资料都是后世研究古代书画艺术的宝库。

清人王士的《池北偶谈》中也记录了一则关于徽宗绘画的小故事。传说武昌有一个姓张的人,儿媳妇被狐狸精迷惑,遍请道士法师驱除都没用。最后把徽宗所画的一幅鹰挂在堂上,狐狸精便被鹰击死在堂下。这个故事虽然荒诞夸张,却也可见宋徽宗的花鸟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除了花鸟画之外,宋徽宗的人物画也很精妙。他能够在咫尺画幅上画出上千个人物,而且连其中的宫殿、禽畜都画得栩栩如生,生动自然,丝毫没有雕琢之气,这的确不是寻常画工所能做到的。宋末元初的着名画家赵孟就曾经高度评价过徽宗的人物画,认为他可以和东晋着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比肩。

也许因为传世作品不多,徽宗的山水画常会被人忽视。其实他的山水画意境开阔深邃,也是难得的佳作。现存的一幅《雪江归棹图卷》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宏大场景,江上缀以零星行客,几片孤帆,萧瑟幽远之意尽显。有人认为这幅画可与唐代王维的画媲美。

别开生面的绘画考试

宋徽宗统治时期,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这和徽宗重视画院建设,优待画家是分不开的。画院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北宋的画院制度也是沿袭五代旧制,但其官职名称远比五代时期完备得多。徽宗在位时期,由于自己热衷绘画,所以也特别优待和尊崇画家。按照《画继》的记载,徽宗时期,画院的画家可以像官员一样佩鱼,这在前朝历代是没有的尊荣。而且在侍立站班时,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接下来才是琴、棋、玉、百工。可见当时画家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优待画家之外,宋徽宗还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与学校制度之内,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任命米元章为书画两学博士,开设官职,招收学员,一时间前来应试的人达到数百之多。

可是绘画不像策论,如何来考察考生的水平,这也是一个难题。当时的主考官宋子房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选取古人诗句作为画题,让考生自由联想,只要能用画准确地传达出诗句的意境,就可以通过考试。将抽象的文字艺术与形象的图绘艺术联系起来考察,的确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举。当时很多有名的考题直到今日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有名的考题“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多数考生都选择了春天的一些常见意象,比如百花、蜂蝶之类,着力在色彩上铺陈春色。可是就有一个考生别出心裁,在高楼矗立、绿杨掩映之处,画一美人凭栏而立,意在表现闺中少妇因春色撩人而思春的意境。这一构想自然让众人叹服。

还有题目如“竹锁桥边卖酒家”,很多考生就画了小桥、流水、酒肆,完全按照诗歌的字面义表现出来。这些画纵然惟妙惟肖,也因为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而落选了。这时候,有个叫李唐的画家独具匠心,他画了一湾潺潺的流水,一座小桥横跨水上,在桥畔岸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细看之下,竹子梢头斜挑着一幅酒帘,在风中若隐若现。这幅画的构思和平常人截然不同,他虽没有直接画出酒肆,却巧妙地通过竹林中一幅酒帘暗示了酒肆的存在,从而生动地表现出诗歌中“锁”的内涵。

类似这样的考题还有很多,大体上都是选择一些意境深远的诗歌,考察画家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宋徽宗也曾亲自担任主考官,他有一个着名的考题,就是“万年枝上太平雀”。这个题目一出,难倒一片考生,大家都不解其意,纷纷落选。后来徽宗只有派内侍来解释,原来万年枝就是冬青树,而太平雀则是梵语中的妙音鸟。

除了重视绘画的意境构思之外,画院考试非常推崇法度,重视形似。据《画继》记载,宋徽宗曾经召集画工,命大家一起来宣和殿前观赏荔枝并写生。当时恰好有一只孔雀立于殿下,画工自然也要将其画入画中。几天后,画工纷纷呈上作品,徽宗看了之后直摇头。大家四顾茫然,不知道皇帝为何不满。原来孔雀飞往藤墩的时候是先举的左脚,而画工们并没有太过关注这一细节,所以都画的右脚先举。由此可见宋徽宗对于法度的推崇有多么严格。

篇3:论赵佶词的艺术成就

一、寂寞君王, 千古词杰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 十月十日, 据说在他降生之前, 他的父亲神宗皇帝曾经到秘书省去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 观后评价说:“见其人物俨雅, 再三叹讶。”不久之后赵佶降生, “生时梦李后主来谒, 所以风流文采, 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说法自然有其玄幻的一面, 但我们必须承认, 在赵佶的身上, 我们的确能够看到李后主的影子。

作为君王, 他纵情声色犬马, 任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 大力佞道, 造成了北宋国力羸弱。而面对国内方腊、宋江的起义, 面对国外金人的欺凌, 他显现出的却是束手无策。最终被掳到边塞之地, 受尽屈辱, 郁郁而亡。

作为词人, 他继承前代文风,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宮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二家宮词》二卷提道:“凡宋徽宗三百首, 宁宗杨皇后五十首。徽宗卷末有帝姬长公主跋, 称自建中靖国二年至宣和六年, 辑熙殿所收藏御制宫词, 共三百首, 命左昭仪孔祯同嫔御章安恺等收辑, 类而成书云云。”可见, 赵佶的创作数量还是很惊人的。在这些词中, 赵佶艺术地展示了他在宫中的日常生活。

但在北掳之后, 他的词风一变, 词中多描绘了他身处异地的无可奈何, 以及对以往生活的追忆之情。或许, 这对于一位君王来说是悲惨的, 可这些经历却大大丰富了作为艺术家的情感经历, 更能让他寄情艺术, 写下许多千古名篇。在《醉落魄》中, 赵佶写道:

无言哽咽, 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 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 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 羞见旧时月。

在词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身在异乡, 作者心中的凄凉, 那“哽咽”之情何处诉说?只能看眼前景、想当年事, 所以只能“记得”那当年的车水马龙。他发出强烈的愿望, “愿月常圆, 休要暂时缺”, 但这只是空想, 再圆满的事情也是要幻灭的, 作者看着这眼前之景, 回想当年的情形, 心中无限怅惘, 一个“羞”字, 烘托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使得全词蒙上了一种感伤的色彩。

同样, 在《临江仙》中, 赵佶写道:

过水穿山前去也, 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梳梳。烟笼滩上鹭, 人买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 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牵愁心上虑, 和泪写回书。

在词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君王的落魄, “古寺幽房权且住, 夜深宿在僧房”,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无可奈何。现实的环境已经不再是他所熟悉的环境, 以往的锦衣玉食早已是过眼云烟, 他不得不承担现实给他的痛苦, 这一切无法平复他内心的伤痛, 在梦中他“惊起”, 却看到这周围的萧疏, 只能暗自“嗟吁”, 内心的愤懑只能化作心中的泪。作者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却不得, 只能“和泪写回书”, 希望可以捎回自己的家乡。

在词中,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 他渴望能够摆脱现实的纠缠继续以往的岁月, 这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这种情感的表达与作者平时的文学积累是不可分割的, 读起来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二、人生如梦, 梦醒愁来

在赵佶的词中, “梦”这一意象频繁出现, 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这些“梦”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怀念以往的生活, 二是寄托作者的美好愿望, 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燕山亭》:“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梦里的流光岁月早已远去, 但这流光的梦却时时闯入作者的思想, 与周围的萧瑟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留给作者的是无尽的痛苦, 如同璀璨烟火之后寂静的天空。又如《眼儿媚》:“花城人去今萧索, 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 忍听羌笛, 吹彻梅花。”塞外的生活是赵佶所不熟悉的, 过去的“花城”被今天的“萧瑟”所取代, 作者想要回到家乡, 却长路漫漫, 尽管望穿秋水, 也再不见那熟悉的土地, 于是作者只能“忍听羌笛”, 一个“忍”字, 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以及渴望回到故土的热切心情。“梅花”是北国的代表, 羌笛的声音都已经吹开了梅花, 而作者却依然滞留北方, 归国无望。

北掳之后, 赵佶受到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迫害。在被掳到金国后, 他被迫与其子赵恒穿上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 皇后因不想受金人凌辱而自尽身亡。金人给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的封号, 称徽宗为“昏德公”, 称钦宗为“重昏公”。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 徽宗曾在寝处自尽, 后被钦宗救下, 父子两个抱头痛哭。自身和身边人的不幸遭遇使徽宗感到了深深的无奈。

这些经历都使得“梦”的意象在赵佶的词中不断出现, 他无处排遣现实的无奈, 只能在梦中怀念故国的一切。赵佶希望他所承担了这一切也是一场梦, 在醒来的时候可以烟消云散, 但现实的残酷却将他一点点推入绝望的深渊。梦总有醒时, 梦中的欢乐在清醒的那一刻却化作了无尽的痛苦。赵佶的这种痛苦是复杂的, 有后悔, 有迷茫, 甚至还有对生命的绝望。前后的反差使他艺术家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把被虏之前的生活想成是一种梦境,

梦醒了, 目睹周遭的一切, 一股愁思袭来。《燕山亭》:“愁苦。问院落凄凉, 几番春暮。”表现了作者在梦醒后的绝望心曲。原来的生活是“十万勾陈灿锦, 钓台外、罗绮缤纷。欢声里, 烛龙街耀, 黼藻太平春” (《满庭芳》) 。同样是春, 一个是“春暮”, 一个是“太平春”, 不同的心境赋予了相同意象的不同感情色彩。

三、身后百年, 后人评说

对于宋徽宗赵佶的评价, 我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作为皇帝, 他的功过是非, 以及他对北宋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作为词人, 他对中国词坛的影响。

关于皇帝宋徽宗, 人们有很多的评价。《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 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 亦非有曹、马之篡夺, 特恃其私智小慧, 用心一偏, 疏斥正士, 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 济其骄奢淫逸之志。溺信虚无, 崇饰游观, 困竭民力。君臣逸豫, 相为诞谩, 怠弃国政, 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 又佳兵勤远, 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 遂与石晋重贵同科, 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 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贵异物贱用物, 况宣、政之为宋, 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 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 纵欲而败度, 鲜不亡者, 徽宗甚焉, 故特著以为戒。”的确, 宋徽宗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 他没有唐太宗傲视天下的霸气, 没有主宰四方的能力, 导致了北宋最后走向灭亡。但他在位期间, 把文学艺术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之上,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作为词人, 赵佶往往被人们拿来与李煜相比较。的确, 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同样出于帝王之家, 同样酷爱文学艺术, 同样不善治国, 导致王朝灭亡……这些经历使他们的诗词中多充满了哀怨之气与故国之思。但我们在赵佶的诗歌中看到了比李煜更多的帝王之气, 他不是纯文人, 在他心中存在过雄心壮志, 这种矛盾的心情更促使他的词风走向绝望之路。他在前期的词中描绘了北宋的盛世, 在后期中表现了被掳的无奈。许多后代的词人郁郁无所为的时候都走向了赵佶的词风。

可以说, 赵佶是一位词人皇帝,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政治地位上, 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帝, 拥有过皇帝的无上权威。其次, 表现在他在词坛的贡献上, 他所开创的词风引起了后世许多乱世人们的共鸣。但我们重在强调后者, 因为前者给赵佶带来的更多的是负累, 试想, 如果他不是一位帝王, 而只是一个平常的艺术家, 那么他所创造的价值定不止于此。

经受了九年的囚禁生涯, 赵佶于公元1135年4月死于五国城, 据说他死在冰冷的炕上, 当人发现时, 他的身体已经僵硬。被掳之后, 他时刻盼望能回到故土, 在诗词中屡屡发出感慨, 在其不多的存世的诗中有这样一首:“彻夜西风撼破扉, 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山南无雁飞。”这位传奇的皇帝和艺术家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不可否认, 作为君主, 他是失败的, 而这些不寻常的经历激发了他胸中的文学之火, 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尤其在他的词中, 我看到了一个凄苦的没落皇帝。或许, 我更愿意为他摘下皇帝的桂冠, 还原一个真正的词人。

参考文献

[1]丁传靖辑.宋史.中华书局, 1976.

[2]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 1976.

篇4:画画的皇帝赵佶

中国花鸟画很早就已经独立成科,五代时分为以黄筌为代表的精细派和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派,被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到了北宋时,宫廷中设立翰林图画院,推一步推动了花鸟画的大发展。这个时期,以徽宗赵佶为代表的宫廷画家将院体花鸟推向极致,而文人画的出现则将水墨花鸟带入新的境界。

花鸟画的发展一直是水墨工笔各表一枝的。到了现在,一想到花鸟画大家想到的都是水墨写意的花鸟,大家觉得工笔赋彩的花鸟不灵动,其实是我们的审美经验里没有那种精雕细琢的基因了。没有了古人那份细细品位生活的雅致了。

宋徽宗的画里有贵气,有人间的喜气,就像荒寒的日子滚上了金边。看了皇帝的画,才知道我们的日子过得多么紧迫,从精神上就输给了从容厚朴。

这位亡国的皇帝政治上无能,生活上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天才的艺术家。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作品。

他的《芙蓉锦鸡图》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幅作品。

深夜的季节,正值木芙蓉花期,富丽辉煌的花朵一朵朵压枝开放了。秋天的花朵都是沉甸甸的,开得庄重,芙蓉是这样,菊花也是这样。徽宗的画里,正好选择了这两样。芙蓉富贵,菊花素朴,一下就收买了贵族与平民的情怀。芙蓉枝头上,一只锦鸡回首斜望,一身艳丽的羽毛,长尾曳地。天然的尊贵,天然的优雅,又十二分的灵气毕现。或是嫌华丽太多了,右上角又添上两只蹁跹的花蝶,平民味出来了,喜气也出来了。

徽宗画画的时候,肯定不会这样浪费心机。我想这都是他无意中的着笔,画家的笔就是点化苍生的,画意是画家的心意里来的。

在构图上更是无懈可击,他采用了对角线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充满一种活泼的动感。两枝木芙蓉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将一张整纸破成几个大三角形,一只锦鸡栖在芙蓉枝上,长尾曳地,又破开了画面的下半部份,把画面破成了两个大三角形。左下角的一丛白菊花,与右上角的花蝶,同样是不破不立,整个画面,可以看到很多的三角形,最后的题诗与落款更见章法布局的考究。

这四句诗是好看的瘦金体,题的是:“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这样的性格为皇帝所激赏,也体现了徽宗仁慈信诚的情怀。

《芙蓉锦鸡图》是宋徽宗的代表作,在花鸟画历史上有至高的地位,这幅作品曾先后被明清两代的多位帝王收藏。

宋徽宗赵佶一生精于书画,他的艺术成就以花鸟画为最高,他的书法造诣更堪与宋四家苏黄米蔡齐名。现存徽宗比较可靠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千字文》,这幅作品也曾被乾隆所收藏。史料记载,宋徽宗作《千字文》时只有23岁,就已经到达了瘦金体书法的成熟期。

篇5:赵佶:宴山亭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

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

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赏析:

篇6:青楼天子宋徽宗赵佶的历史典故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 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 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shēn),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 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 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 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 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 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bì)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 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cùjū),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 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 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 可见一斑。

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 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 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 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7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jiǎn)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 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 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 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 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 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 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徽宗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黄河清,圣人生

三国时期曹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事实是,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

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根据《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间的三次“河清”,分别为:第一次,大观元年(11),“乾宁军、同州黄河清。”第二次,大观二年(11),“同州黄河清。”,第三次,大观三年(11),“陕州、同州黄河清。”

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续资治通鉴》)。“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

上一篇: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800字作文下一篇:灭火器维修和报废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