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2024-05-04

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精选8篇)

篇1: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金坛电大2011(春)届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毕业作业要求

一、工作日程

1.2011年1月9日上午12:40进行毕业作业动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

2.2011年1月25日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定槁必须贴上照片)定题工作,并报上级电大审查。[开题报告,参考选题]

4.2011年4月1日前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表、调查报告定槁(不少于2000字,其格式见网上标准样本。)。论文初稿,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书面修改(指导教师用红笔修改并签名)。[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实施方案,调查鉴定表,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社会调查报告封面,社会调查指南,调查鉴定表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社会调查》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5.2011年4月15日前按修改要求完成二稿,并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书面修改(指导教师用红笔修改并在封面签上签名)。

6.211年4月25日前按修改要求完成定稿4份[论文封面,论文格式]

7.2011年4月27日前将“8种材料”连同论文档案袋一并交给指导教师,由其写好评语,审核通过后于当日交给组长。

二、重点说明

1.“10种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评审表(在老师处)

(3)毕业论文初稿

(4)毕业论文二稿

(5)毕业论文正稿4份

(6)实践考核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7)调查鉴定表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三选一,每样四人)

(8)《社会调查》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只要电子稿,发送到我的QQ信箱)

(9)答辩自述的正稿(论文自述稿参考打印格式)。

2.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建议

论文题目字数不超过20个字,中文摘要字数为 150-300字,关键词为3-5个,所参考的中外文文献不要少于 5 篇,且必须和论文相关,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的期刊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的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3.毕毕业论文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7000字。

4.调查报告成绩60分以下的学生不得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成绩60分以下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根据毕业论文指导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确定论文的最后成绩。

5.“9种材料”都需上级电大终审裁定。

以上任务,学生必须自觉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否则责任自负,并请指导教师严格督导和把关。

篇2: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二: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学生姓名某某 学号 055111336 指导教师

年 级 05秋 分校/学院 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07-12-10篇三:工商管理专科电大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注:

毕业生自我鉴定的撰写,简言之,就是毕业生对自己在电大学习期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总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以肯定成绩、实践能力为主,并提出今后的努力和发展方向,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希望本范文模板能给电大毕业生提供帮助。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专业毕业生自我 鉴定

光阴似箭,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从二0xx年进入xx大学工商管理专科专业就读以来,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本人各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顺利完成了学业。回首四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四年,是收获的四年,是不断汲取养分的四年,是成长的四年,是值得怀念的四年。在毕业之际,总结了这四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成长了不少,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学无止境,需要加紧步伐去完善自己,提高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工商管理专科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老师的教诲下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牢固的掌握了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等级考试已达标,除了在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专修计算机专业知识,使我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此部分可按照自己实际情况简单写一下自己在工商管理专科专业上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绩)在思想方面,通过大学四年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学会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助人为乐。在学校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

篇3: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工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医学院校2013届药学专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在其毕业返校进行论文答辩时, 对其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毕业一年后, 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每次发出问卷509份, 两次分别回收508份、505份, 回收率分别为99.8%和99.2%。

2 调查情况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认识

对就业前景的认识进行调查时, 3.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充满信心”;49.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有一定的信心”;“感到迷茫, 缺乏信心”的毕业生占38.0%;只有10.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显示, 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到本科院校继续读书和已经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占94.5%, 只有5.5%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还在观望。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客观, 但求职时有一定压力。

2.2 期望薪资与现实薪资情况 (见表1)

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较务实, 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大多数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及现实月薪都在1 000~2 500元, 少数高于2 500元, 只有极少数低于1 000元。

2.3 理想工作与实际工作情况 (见表2)

调查显示, 医院药房药师工作受到较多毕业生青睐, 但实际就业情况表明,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进入正规大医院还有一定难度, 药品企业管理和药品企业高级技工虽然也是毕业生期望的工作, 但刚毕业就从事企业管理或担任高级技工也是就业单位难以接受的,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从事科研工作, 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都不足。就业实际情况表明多数毕业生最终选择了药品营销或其他职业。

2.4 工作所在地

毕业生在工作所在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 38.5%的学生希望在本省工作, 愿意在生源所在地工作的占29.4%, 22.0%的毕业生决定去大城市, 只有10.1%的毕业生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就业一年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32.3%的学生在其家乡顺利就业, 13.4%的学生在南方城市打拼。这表明生源地的人脉资源优势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快速发展创造的较多机会和高薪待遇对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5 主要就业途径

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方面, 50.9%的毕业生选择现场招聘会, 21.8%的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 18.2%的毕业生通过亲友或熟人介绍, 9.1%的毕业生直接上门推销自己。现场招聘会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具有优势, 快速与便捷的网络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6 选择工作考虑的主要因素 (见图1)

调查显示, 在选择工作时, 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成为毕业生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次则考虑工作稳定与否, 收入高低是毕业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 然后是其他和兴趣, 创业机会大小是毕业生考虑最少的因素。

2.7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见图2)

调查显示, 缺乏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次, 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实际岗位与期望相差悬殊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再次, 不了解就业市场、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就业信息量少、缺乏就业技巧等问题的存在, 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 缺乏社会关系、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较为苦恼的问题。

2.8 就业所具备的素质能力 (见表3)

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兼职或其他社会工作,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获校级及以上奖励, 但较少学生参加过除学校设置的课程外技能培训, 获得过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少。

2.9 调查结果

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 13.5%的毕业生选择“降低标准”;81.7%的毕业生“调整期望值, 但不一定降低标准”;1.9%的毕业生不降低标准;有2.9%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如何应对。

2.1 0 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

在回答“求职择业过程中, 你最希望学校为你提供的指导服务”时, 27.7%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信息, 25.0%的毕业生希望在求职、面试技巧方面加以培训, 16.9%的毕业生希望对就业政策、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16.1%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业礼仪与形象加强指导, 14.3%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场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进行剖析。

2.1 1 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见图3)

毕业生一致认为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按重要性大小排序) , 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乐于参与竞争的品质与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结论与建议

篇4: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超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医学专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行探讨。

一、当前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

1.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就业总需求则相对减少

近几年来,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来促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形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目前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加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去向定位为城市或者县城。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择业定位在大中医院,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个人需求,能考虑社会需求,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造成学生就业误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使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做就业选择时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当然,目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也容易使毕业生滋长“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3.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存在,使一些毕业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这又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对策

1.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择业技能,信息面狭窄,心理压力大,不知从何着手,相对而言学校信息面宽,老师经验丰富,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到:①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有需求的单位可到校选择。②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拓宽新的就业渠道。③组织召开各种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双选”氛围。

2.降低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专科生来讲,在学历层次上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在学历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我欲望过高。因此要对专科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面向基层大有可为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同时,卫生部逐步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大部分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正式临床工作之前都能在大型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消除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就业教育中,向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意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旧。

4.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过分谦虚、盲目自大、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些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择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进行个别交谈等,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的职业。

5.加大贫困生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长远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结对服务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好每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篇5: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大作业

1、根据案例所提供资料,分析Y金矿爆炸事件发生的公共行政方面的原因及相关行政责

任。

答: 一是“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仍然突出。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少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和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县、乡和企业。受利益的驱动。至今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负责人认为效益风险大于安全风险。监管不到位。二是基础薄弱制约安全生产。长期投入不足,欠账较多,企业安全生产设施设备落后。三是宏观因素对安全生产具有深刻、长远影响。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总量的扩大可能导致事故增加。

2、结合我国公共行政实践,谈谈健全我国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揽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遏制煤矿等重特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

1、机构设置与工作效率是什么关系?

答:机构设置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最根本的是要把握执行力,合理的机构设置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只能降低工作效率。

2、某市将农林局一分为后为什么出现效率滑坡?

答:农、林、牧三项工作都属于农业,三者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并且三者之间良好的配合是农业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将农林局一分为三后,一方面使得农林牧三项工作在协调和配合上程序变更复杂,给开展正常工作带来诸如行文关系不通等不便;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一些重合业务就会出现一事多管或者相互推诿的情况。

3、机构设置怎样才算合理?

合理的机构目标是工作效率和成果达到最优。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第一,机构精简,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工作绝不设置两个机构;第二,要有良好的协调机制,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往往一个机构无法单独解决,这时需要平级或者上下级机构的配合或者指示,这时良好的沟通机制、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第三,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为达到最优的效果,就必须有合理的分工;第四,有效的监督。

1. 根据案例资料,T县政府“护污”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护污”事件是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的“保护”,无视法律、环境污染和人民生活,针对环境污染采取不作为的处理方式。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盲目以GDP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区的GDP盲目上马一些违反环境法规的公司或者项目;第二,政府忽略了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等更为重要的职能,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民意反馈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公益诉讼的缺失使得人民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难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第四,不排除地方政府因为贪腐而

2.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现实举措。

答:首先,政府应当明确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职责,依法执政,面对三同时都没有做到的企业应当根据法律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其次,企业要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法规,避免环境污染的产生;第三,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类侵权的公益诉讼,使得人民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有有效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1. 如果你是人事部主任,你对职工的反映做出什么解释?厂长的解释是否正确?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职工没有学习认识到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第二,制定的规章制度太复杂,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三,许多工作需要实践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单凭培训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厂长的解释比较片面。

2. 有了组织结构图,是否就能够保证有良好的组织结构?

不能。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职工接受、管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率,才算是良好的组织结构。

3. 你准备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这个厂组织结构中的问题?

第一、深入基层调查,非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认为合理的组织机构是怎样的,哪些最亟待修改;第二,拿出几套整改方案;第三,再做征询意见,选择最优方案;第四,执行新方案。

小王处理邮件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小王处理信件的做法不正确。应当先通知总经理,获得授权后才能看信封里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信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总经理,并根据指示作出相应的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张经理该怎么办呢?

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和部门的管理人员,张经理应当先及时制止争论。对全体销售部门提出以下警示和批评:第一,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之下,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对工作进行反思,作风松散;第二,对待领导布置的工作不认真不完成;第三,缺乏团队精神;第四,明确开会的纪律。之后,对销售业绩不佳的会议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大家讨论。最后做总结发言。

七、结合本单位发生的某件事情,写一个通知,要求500字左右。

放假通知

根据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2012年五一劳动节放假时间做如下安排:4月29日~5月1日放假,4月28日调休。

假期期间具体事宜做如下安排:

一、放假期间,如需正常上班的部门,请负责人提前一周将值班表报办公室备案;

二、三、放假期间全体工作人员及领导保证24小时开机状态,确保联系畅通; 放假期间,未经批准,非值班人员(除部门负责人外)一律不得进入公司,如有

特殊情况请请示部门负责人批准,经同意方可进入公司;

四、放假期间回家或者外出旅游的员工,应事先知会部门负责人,并协调处理好放假

期间的本职工作;

五、放假期间监控中心对公司财产的安全负全责,请做好防火、防盗工作。监控中值

班负责人关好办公区域的门窗等;

六、七、放假期间在公司值班人员一律禁止使用电脑以外的所有电器及办公设备。公司应给五月一日值班的工作人员三倍工资补偿;4月29日、30日值班的工作人员两倍工资补偿,或者采用调休的方式可以选择。

八、回家或外出旅游的员工应处应注意安全。

篇6: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呈现悬浮倾向,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动员和服务能力减弱、政府失信、基层矛盾上移等问题。其来源于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机制空缺、压力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发展矛盾、政府间利益权责配置失调、基层社会主体间利益链条断裂等多种因素。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合作机制、政府间协调机制、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等途径是解决基层权力悬浮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基层权力、悬浮、基层治理

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步凸显且日益复杂化,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及权力运行生态在这场改革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权力悬浮现象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

一、基层权力悬浮之现状

(一)基层政府消极行政日益明显,贯彻中央和上级决策不力。政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维护公共利益,但地方政府对其局部利益、甚至成员个人利益的考量无法排除。税费改革推行使基层政权要钱要粮传统职能已经不复存在,基层权力搭便车机会减少甚至丧失;加上政企分开进一步深化,其发展经济空间急剧减少,导致其获取局部或个体利益可能性随之减少;同时,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转型不到位,基层政府人员出现一定程度的思想迷茫和行为迷失,对自己应尽的职责因多是无利之事而显得格外消极。当基层政府行为失去利益驱动时,对中央和上级政策中软任务的执行更加消极,使中央声音有时难以深达基层。另外,税费改革后,乡村基层政权的行为正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基层政府基本成为一种依附型政权守夜人,甚至基层政府出现等靠要现象,对中央和上级政府过渡的依赖,无法激发基层政府积极性。

(二)基层政府在基层的动员和控制能力减弱。税费改革之前,基层政府为达到局部或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将国家政策过滤、阻隔甚至扭曲,力图保持在基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哪怕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来源是非正式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毕竟还在充当国家政策传话筒或代言人的角色,基层社会还能清晰感觉到政府的力量。在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基层政府失去利益激励后消极行政,不仅正式的权力难以达到基层,就是以前惯以利用的非正式的权力传递模式也急剧削弱,其在基层社会的动员、组织和控制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三)基层政府提供、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弱化。农村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肩负有提供与组织公共服务职责。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主观上的消极行政,客观上财力薄弱而无力承担其公共服务职能;综合配套改革后,中央为防止地方截留和挪用转移支付资金,不得不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进行,而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很难兼顾各地区的具体化需求,甚至出现政府出力不讨好现象;同时也排斥了基层政府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使基层政府在自己所管辖领域无所作为,导致基层政府不想作为。总之,基层政府日渐游离于供给公共服务职责之外。

(四)基层政府失信于民与失信于上级政府并存。一方面,由于之前汲取型行政造成基层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象受损,由于民众路径依赖式的思维惯性,加上上述消极行政、公共服务缺位、现实中腐败等现实因素存在,基层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象仍没有根本改观,村里是恶人,乡里是坏人、县里是好人、省里是亲人、中央是恩人是基层民众的思维常态,这种对官员不信任很自然的移嫁或泛化到政府身上;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如何有效制约仍是实践中的难题,加上基层爆出诸多腐败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对上级决策的扭曲与变形,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也不信任起来。因中央和上级对基层政府的失信,中央和上级政府无法通过、甚至不愿意通过基层政府获得基层信息;基层民众因对基层政府的失信,也不愿意、或无法将民意反映给基层政府,而多寄希望通过越级上访或将事情搞大的非常规方式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五)基层政府减压阀或过滤网功能减弱,基层社会矛盾上移。基层政府充当着社会矛盾减压阀或过滤网功能,承担着绝大部分基层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和调处任务,不仅减轻了上级或中央政府的负担,也符合矛盾解决规律。但由于诸多原因,基层政府无法、无力或者不愿意搅到复杂的矛盾冲突当中,甚至任由事态扩大,导致基层矛盾迅速向上移(最高到达中央)。矛盾上移,不仅带来有限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民众将解决矛盾的希望过多的寄于上级或中央,但由于基层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一旦上级或中央的处理结果无法让民众满意的时候,民众很容易将不满情绪、不信任之感也随之转移到上级政府身上,导致不信任的扩散和上移。简而言之,将上级或中央政府推到了社会矛盾的直接对立面、最前沿,对整个行政系统的高效运转和社会对政府的信赖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六)基层政府、村级组织与农民间利益链条断裂,彼此间失去了激励与监督的自动调节均衡机制。税费改革之前,基层政府与村级组织在汲取的同时与农民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互惠性与依赖性,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间因其利益的相关性和彼此依赖性,形成一种利益链条;各主体出于对各自利益的关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彼此互相牵制、互相约束、自动调节的均衡机制。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经济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甚至村级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通过转移支付也吃上了皇粮;农民的实惠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财政性补贴,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依赖性几乎不存在。于是,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间关系日趋淡化,彼此间的监督因没有利益相关性而失去动力。

二、基层权力悬浮之本源

(一)基层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机制空缺。基层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但离不开基层群众自治力量的有机配合。在我国实践当中,不论是在我国特有的基层社会乡土人情的意义上,还是在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已相当发展的层面上,群众自治力量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将这种基层自治力量融入到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还是将政府管理力量通过有效途径,在合理限度内渗透到基层社会中,非常关键的就是要形成有效的基层群众自治与基层政府管理的有效衔接与协调机制。而当前,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都在为基层社会发展与稳定不断努力的时候,似乎在两条道上奔走的迹象十分明显。由于二者的脱节,导致二者力量无法形成合力的同时,还可能出现二者不协调、冲突,导致有限治理力量内耗,基层权力悬浮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二)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形成了一种压力集权型的政权体系、权力运行系统及权力运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制度内外对这种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但由于制度与体制的路径依赖性及政治改革的复杂性,这种压力集权型的权力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基层群众权利与民主意识的觉醒,催发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大潮,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实现对人员的任用从由上级决定到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对基层政府考核从由上级检查考核到由基层民主测评决定。当靠上、唯上的权力与要求权力靠下、依下的基层民主力量相遇时,即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发展相矛盾时,基层权力悬浮就不足为怪了。

(三)各级政府间利益分配失衡且模糊,权能职责配置失调。因各级政府在其行为逻辑中都存在自己行政利益的考量,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定位的核心就在于各层级政府间权责利益的合理分配。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间利益和职责分配关系本来就不平衡;一方面因政府间利益和职责分配模糊,上级政府多会利用其政治上的强势,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获取权力,同时向下级推移责任。这种单向度的上收与下移必然引起基层政府权责配置失衡,责任重大而权力有限,导致行动能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当基层政府因能力不足而无法有效行政时,权力悬浮就应运而生了。

(四)基层政府转型不到位,职能定位模糊,基层政府实践中行为迷茫。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现代转型,其前提是要求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特别是具体微观领域的职能合理定位,只有政府明确知道我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后,其行使权力才会有目的而积极有效。但在当前实践中,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职能定位不明晰,转型不到位,在微观领域的职能定位更是模糊,这种模糊造成基层政府在实践中十分迷茫:一方面是旧有行政惯性与现有行政理念的冲突,一方面是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的合理边界究竟在何处还十分模糊;一方面要求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一方面却不知道转型后政府所应肩负何种合理职能;一方面基层政府从传统行政领域和职能的退出,一方面对新的职能履行还不适应,甚至认识还很模糊。当基层政府对己职能定位认识不足的时候,其权力悬浮是必然的。

(五)农村税费改革是权力悬浮的导火线。因为基层权力悬浮发生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学者认为是税费改革才引起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和基层政府失去工作积极性,才导致权力悬浮。其实,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并非是权力悬浮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税费改革触及到农村基层社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引燃了隐藏在基层社会里基层权力的矛盾和困境。从社会发展和改革趋势而言,这种矛盾迟早凸显且必须要解决。笔者同样认为,担心乡镇政权权力悬浮,不作为,使得基层治理能力弱化等,是没有必要的,恰恰是重新划分国家行政权力与民众自治权力边界的好时机,权力悬浮也许正说明乡村治理不一定非需要设立乡镇政权不可。因此,税费改革揭开了基层权力悬浮的大幕,而非内在根本原因。

三、农村基层权力悬浮的解决路径

(一)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选择适合具体国情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我们思考基层权力悬浮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理论界也意识到该框架在应用到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农村问题)时的局限性,但笔者认为,只要将国家社会框架的实体构建意义与解释模式意义,具有特定涵义的意义与常识性意义区别开来,此框架对农村基层权力悬浮现象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基层权力悬浮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性的边界与关系问题。确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必须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因素:1主体因素,既要考虑权力主体的行政能力水平,也要考虑基层群众的素质与自治能力;2是客体因素,既要考虑基层社会现状与现实需求,也要考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趋势与目标;3是制度因素,既要考虑到正式的、显性的制度作用,也要考虑基层社会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的、隐性的传统习俗力量;4是环境因素,既要考虑到国内基层社会环境的现实,也要考虑到国外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与趋势。

(二)构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的信任和互动机制。基层政府权力只有和基层自治社会力量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政府权力才能获得基层社会支持和发展的土壤,才能深入其中而不致悬浮。要形成政府权力与自治力量的信任和互动,一方面要改革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体制,特别是改革当前用人制度和财政体制,改变基层政府唯上靠上的权力行使逻辑;一方面在加强基层民主基础上有序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力量,构建基层群众有序参与的体制与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权力与群众自治力量的无缝衔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和多元社会治理结构,基层权力才不会遭遇来自基层的不信任、各式各样的阻力而悬浮。

(三)理顺各级政府间关系,构建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协调与监督机制。如前述,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存在自我扩权与赢利的动机和空间,一方面造成权能的上收和责任的下移;一方面造成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关系的非正常化,基层政府在依赖上级的同时也保持着自我利益选择的可能性。理顺各级政府间关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1要保证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有足够的、合理的控制力和动员力,以确保政令统一;2要保证基层政府拥有相当的行政权能和一定的自主性,这是激发基层政府积极行政的需要,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在权责一致基础上,构建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有机协调机制,职责权能互相配合,权力运行互相协调。只有基层权力获得整个权力系统支持时,才不会因权力内耗而悬浮。

(四)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合理配置基层政府职责,加快政府转型和政府机构改革。起始于2006年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解决税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当务之急是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一方面对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基层政府的职责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与分配,将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的同时,力争做到权能一致,权责一致;一方面加快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让服务行政理念贯穿于行政全过程,使基层政府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而不再迷茫。另要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因基层政府的反倒逼行为而使综合配套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只有当基层权力明白自己角色,并找到自己行为落脚点的时候,才不致于迷茫而悬浮。

(五)构建基层社会矛盾预防、调处与化解长效机制,解决基层权力运行重要领域的重点难题。社会稳定重在基层,基层社会矛盾的预防、调处与化解是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而基层权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预防、化解和调处基层社会矛盾。近期基层权力在调处和化解基层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无力无序和无效,不仅其自身感到无赖,而且导致社会对基层权力的失望和失信。必须构建基层社会矛盾的调处、化解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提高基层权力在调处和化解基层矛盾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另层面看,矛盾的调处和化解不仅是基层权力的应有职责,而且是基层权力有效渗透基层社会的一条最基本、最恰当的渠道,在调处和化解矛盾过程中,基层权力因其在基层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而获得社会认可与信任,不致于无为、失信而悬浮。

参考文献:

①张勇:《农村基层权力的弱化及应对路径》,《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②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第3期。

③刘祖华:《中国乡镇政府角色变迁的财政逻辑.》,华网在线

④张德元:《民心困局:信任危机根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⑤于建嵘:《后税费时代:基层权力悬浮之忧》,《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⑥侯瑞雪:《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⑦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篇7:电大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效能是指工商管理部门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公司从事的一系列工商活动进行规范化监督和管理,来达到企业在生产、销售和发展规划等方面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工商管理的目标。中小企业只有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8:财务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2 年到2013 年接受的128 例护理专业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实习生开展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28 例, 收回问卷128 例。

2. 方法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求职心理、求职途径以及求职准备, 在统一地点发放调查问卷, 以不记名的方式收回, 分析调查问卷, 总结学生就业心理。

二、结果

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 占到89. 8%, 选择深造的占7. 0%, 其他占3. 2% , 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心态; 115 例直接就业的学生中, 国有综合医院的就业占87. 0%, 选择社区医院就业占4. 3%, 选择私立医院就业占到6. 1% , 其他就业方向占2.3% ; 就业首要考虑因素方面, 以发展事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58. 6% ,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首要考虑因素占33. 6%, 其他占7. 8% ; 薪酬方面, 初始就业将薪酬定在1500 ~ 2000 的占33. 6% , 2000 ~ 2500 的占50. 8% , 2500 以上的占15. 6% 。

三、讨论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是毕业生以及护理院校在毕业季首要考虑的因素, 毕业生能够实现良好就业可以综合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就业首要考虑因素、初步就业待遇。从这几个方面对护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做一个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基于此, 从护理院校角度来看, 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就业渠道, 实现学生快速就业。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区, 多途径实现就业。目前, 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公立医院或者综合大型医院就业, 不愿意向私立医院和社区医院就业, 这会使就业面变窄。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应该先实现就业, 然后再择业, 放宽眼界, 努力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宽广。

为实现护理专业毕业生尽快就业, 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提高学生实际经验, 提高就业率。学校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应该高度重视, 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应该改变以往的实习模式, 努力做到理论、实验、病房教学、临床实习等为一体,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实行 “一对一” 的实习模式, 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 确保能够取得良好的实现效果。护理专业人员应该让实习生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将在护理院校中学到的临床护理知识更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 提高自身综合护理技能。为了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应该与一些医院签订用人合同, 使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有充分保障。学校在培养学生, 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 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护理院校应当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 使护理专业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 使自身专业素养能够获得有效提高。

护理专科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把提高自身技能放在首位, 对薪酬待遇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本次调查中, 毕业生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总体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没有过高的要求, 比较切合实际。作为刚毕业的护理专科毕业生, 就业后也会有一个较长的实习期, 在实习期中工资待遇较低, 学生对这种现实状况应该有清楚的了解, 摆正心态。有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对薪酬要求较高, 而实际情况与此有较大差距, 从而在心理上出现落差, 因此, 实习生应该利用实习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使护理水平获得有效提高。

护理专科毕业生应该树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 可以选择向基层就业。当今, 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 公立医院以及大型综合医院正式编制有限, 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就业需要, 这就需要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 实现多途径就业。护理院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当今就业现状, 使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 寻求合适的岗位。目前, 基层医疗单位往往对医疗卫生人才有大量需求, 学生就业可以选择向基层倾斜。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正在开展, 国家对基层医疗设施和条件进行不断改善, 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护理专科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灵活性, 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具有较大局限性, 只限制在某一方面, 眼界没有放开, 导致很多就业机会丧失。因此, 具有灵活的就业观念, 对提高就业率有重要帮助。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对护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开展指导。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护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就业指导意见。结果:毕业生直接就业占多数, 有89.8%, 多数学生愿意在国有医院就业, 占78.1%, 就业首要考虑因素为事业发展前景, 占58.6%, 初步就业薪酬选择在20002500元占多数, 占50.8%。结论: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使学生树立正确就就业观念, 帮助学生多途径就业。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林为平, 黄赤兵, 姜小鹰, 廖美玲.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5 (01) :19-22.

上一篇:搅拌站工作规章制度下一篇:纪录片《道德的力量》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