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科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方法建立健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制度,明确部门管理责任,建立完善的急诊专科护理标准质量,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对工作范围、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并制定护理质量测量标准。

第一篇:工商管理专科论文

心内科风险专科护理管理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专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评估冠心病专科护理风险问题,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关注冠心病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结论:风险管理为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方法,其结果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冠心病;应用

冠心病是心内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护理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护理管理是医院护理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质量的水平高低与医院的整体形象密不可分。心内科患者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鉴于此,及时正确的发现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现的各类风险且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应是心内科护理管理所应该对待的迫切课题。面对这一崭新的迫切课题,医疗护理界的很多同仁都在努力探讨合适的医疗护理方法。本院心内科通过实施护理管理风险,认真地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可能,为寻求防范措施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做出了比较扎实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 心内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心内科病房的护理不同于其他病房的护理,它自己本身有着独特的属性,比如: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患者的死亡率较高等,外加其它的(诸如护理人员的素质、医疗机构的软件设施、社会因素等)很多因素,都首先决定了心内科就是医疗中的高危科室。具体的风险因素分析如下:

1.1 护士服务态度差:

态度问题是患者不满的最常见因素,比如护士说话语气较硬,服务态度冷漠,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护理操作敷衍了事。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者,由于身体疾病因素影响,患者更容易激怒,护士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护士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医院形象,若引起投诉案件,损害的是医院的品牌形象。

1.2 临床护士大多存在年龄小、年资低、专业知识不够、工作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够及时掌握的缺陷,从而难以适应“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心内科病房护理工作的要求,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护理服务。也有的年轻护理人员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缺乏熟练的操作、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往往导致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3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不够,没有法律意识(法律概念不强)是导致护患纠纷的很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护理人员不善于沟通,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不能够严格按照“病情、护理行为必须履行告知义务”,或履行了,但技巧不当、语言不合适,结果造成了简单问题复杂化、良性矛盾恶性化,“小事变大,大事变恶”,且又缺乏及时解决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最终导致护患纠纷甚至是严重的护患纠纷。有的护理人员法制意识薄弱(甚至严重缺乏法制观念),不能够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或者记录不准确、对记录进行随意涂改等,直到了护患纠纷发生时才后悔莫及,但悔之晚矣。

1.4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很多,比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等,这就决定了心内科病房的治疗和护理的高风险性异于其他病房,再加上一些常规的治疗措施(比如溶栓),都是高风险的治疗措施,更加加大了心内科治疗护理风险的系数。

2 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针对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问题以及规章制度执行的问题采取对策,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心培训和教育,力求解决因责任心问题而造成的护理风险。加强规章制度和工作原则的落实,讲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育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失误,无论大小都要及时汇报处理,不可以有任何隐瞒或自作主张,避免错失补救的良机。科室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检查、督促和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把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2]。

2.2 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及经验缺乏等问题采取对策,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严格进行培训,重点是对新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不只是新入院护士,还包括新调入心内科病房的老护士,不仅要对其进行护理专业常识培训,而且还要根据心内科护理的特点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执行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逐项考核,过关达标后方可安排相应的护理工作任务。培训后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常规护理专业知识及心内科疾病护理专项知识,对相关的抢救仪器熟知并熟练操作应用,能够及时正确的识别各种心律失常情况,能够自觉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效监控和干预患者病情和心情的细小变化。

2.3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以及法制意识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学会和掌握与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技巧[3]。严格杜绝护理记录不及时不清楚甚至涂改护理记录的现象,最大限度的预见和控制护患纠纷的发生。

2.4 针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特性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和管理,每位护理人员都应该具备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等重大疾病的护理急救知识,努力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3 小结

毫不讳言,心内科病房的疾病护理是高风险的,护患纠纷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只要管理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分析风险原因及可能的因素,努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4]大部分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还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祁艳玲,武晓星.心内科护理风险及控制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1102

[2]姜玲君.心内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49-250

[3]张小白.加强护患沟通避免护患纠纷[J].中国医药指南.2011(33):87-88

[4]窦丽伟.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69

作者:赵璇

第二篇: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实践与成效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方法建立健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制度,明确部门管理责任,建立完善的急诊专科护理标准质量,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对工作范围、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并制定护理质量测量标准。结果实施后,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在医疗服务满意度、危重病抢救成功率、急救物品合格率、院内感染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理投诉率降低,成效良好,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诊专科;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质量;实践与成效

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推进的一种全过程管理的新型质量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增强满足要求的一种循环活动,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更优,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不断改进,从而使产品质量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及需求[1]。在新时期下,持续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展开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应用方法是对现状进行测量与分析,并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对问题加以解决,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测量[2]。我院从2016年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对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使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临床护理效果也明显提高,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有38名,其中男护士2名,女性36名;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为(32.52±2.48)岁;学历:本科17例,大专19例,中专2名;工龄1-21年,平均工龄(15.47±3.16)年;职称:护士13名,护师19名,主管护师6名。急诊科室主要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和治疗护理与监护。

1.2方法: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成立以主管护师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在主管护师和质量控制小组领导和带领下让急诊专科所有护理人员参与到全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去,主要负责急救物品、护理操作、护理文书、教学科研及消毒隔离等工作,对其进行持续性和过程性全面管理[3]。同时制定关于急诊专科护理的质量管理标准,其中主要包括有基础标准、环节标准和终末标准等,基础标准主要是对护理人员、急救设施与急救环境的质量标准,环节标准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终末标准则是指护理结果,各项标准均按照检查、分析、改进与评价这一程序进行质量管理,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让护士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充分掌握。根据科室间与护理部的質控标准让科内的护士进行自查,并根据急诊医生及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来查找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护理管理力度不足,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与服务意识薄弱,护理操作不熟练,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等问题[4]。对于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如护理管理力度不足主要是由于急诊专科中的护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护理操作不熟练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操作技能及专业急救理论知识不足,对于危急重症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等,对科室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1.3实施对策:

①加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监理完善的护理制度:首先应明确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职责,并充分落实每一个人的责任,对护理感染控制、急救物品管理、护士操作培训与护理文书控制等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进行分工协作。同时质控小组还要每月根据护理质量标准对其进行检查和考评,将急诊专科各项工作内容都受到控制状态,科室中的护理人员还要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形成质控循环过程,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和目的[5]。除此之外,为了使质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就要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急诊管理制度、护理质量考评制度等,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落实。同时还要制定紧急预案管理,如仪器在使用中的故障应急、吸氧与吸痰故障应急、停电停水应急等,组织护士进行定期演练,确保护理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有序展开。

②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应加强对急诊专科护理人员的急诊专科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根据护理人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应予以重视,由工作责任心强,且护理操作熟练的高年资护士进行带教,为低年资护士进行针对性指导,还要结合急诊专科的护理操作特点,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急救技能进行重点培训,如心电监护仪操作,心肺复苏监护、除颤仪操作等,还有呼吸机连接、气管插管配合及其注意事项等[6]。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进行自学和继续深造,参加学术讲座,订阅相关护理杂志等,对自身的护理知识进行不断更新,提高理论水平。组织护理人员对病例文书书写规范进行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能力,对书写流程进行简化,使护理文书书写更加规范。

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消除护患纠纷的隐患问题:对于急诊科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健康与教育,做到及时安抚、解释与沟通,同时还要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及其相关治疗知识进行讲解,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家属配合,在对患者给予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同时还要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宣教、健康宣教,并对患者展开饮食指导、辅助检查与康复训练等。

1.4效果评价:分别在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对急诊专科患者及医生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对持续质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危重病抢救成功率、急救物品合格率、院内感染合格率进行观察与比较。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

实施后,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在医疗服务满意度、危重病抢救成功率、急救物品合格率、院内感染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详见表1: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循环、不间断的活动,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就要不断创新,满足患者需求,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首先需要明确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始终坚持以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作为其最终目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而在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过程中,其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及其综合素质,也是急诊专科护理质量改进的主要内容,通过以质控小组为单位,充分激发起每个人的团队管理意识,让全员都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来,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积极性,也是护理质量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7]。其中,护理质量改进核心的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又降低护理成本,由于急诊专科护理工作的工作强度大,患者发病急,病情严重等,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减少医疗缺陷,确保医疗安全,就要杜绝医疗差错的发生,这始终是护理质量改进的目标,在护理质量考核和评价中需要正视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对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同时还要对护理流程加以改进[8]。

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持续质量和改进,其要求是确保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与护理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传统管理者的角色得以转变,更加强调的是医务人员的合作性与团队精神,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管理能力,同时又使护理成本降低,从而实现高效、优质的护理管理目标。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实施,使急诊专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医疗风险减少与就医环境的安全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护理服务流程和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使护理服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为急诊专科患者提供针对性、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急诊护理服务水平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桑宝珍,叶桂香,李钰燕,王欣.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 现代临床护理,2011,10(01):53-56.

[2]邱小婷,胡敏,刘运萍,彭敏,张冰,胡利群.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2017,15(18):2188-2191.

[3]李娜.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效果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17,30(13):72-73.

[4]陈玲.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0-71.

[5]丁芬娟,毛雅琴,朱丽华,邵小平,方春春. 急診科轮转护士规范化路径培训的实践[J]. 护理与康复,2015,14(12):1161-1162.

[6]潘艳.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5):107-109.

[7]王娜娜. 急诊科护士工作环境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吉林医学,2016,37(08):2097-2100.

[8]李赛梅,岑小浴. 护士分组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01):105-106.

作者:李腊梅

第三篇: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策略探析

摘 要:完善精神专科医院的开放管理对策,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的现代化,对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大有裨益,有助于防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升部门管理衔接的紧密型,强化开放管理的实效性。本文在对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策略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 开放管理 病房管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竞争也日益加剧,心理应激因子的大量增加也为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同时也导致了社会负担的加剧。精神专科医院在精神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优越的成效,但为了充分满足精神性疾病患者的精神健康需求,着力提升精神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开放管理对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策略分析

1.1 提升病房管理的开放性

在病房的开放性管理过程中,通常将病症较轻的患者安排进开放病房,而针对不愿入住封闭病房的患者,若能够增加足够的家庭陪伴,在获取临床医师的同意后,仍可入住开放病房。同时,在患儿入住开放病房后,医务人员应为患者介绍病房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患者膳食和作息,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患者的打针和吃药工作,生活护理等内容主要由患者家属执行,护理人员只需教授患者家属生活护理技巧。同时,还可采取开放的订餐形式,注重采取院外就餐和病区订餐相结合的订餐方式,予以患者相应的饮食护理和指导,在患者就餐过程中加强巡视和督导。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着重为患者介绍医院附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为患者在诊疗之余的娱乐休闲提供方便,定期开展集体性娱乐活动,引导患者参加健身、阅读活动。

1.2 实施多样性的分配形式

为了保证精神专科医院各项开放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医院应将实施多样性的分配形式作为主要着重点,创新薪酬管理体制,结合医生和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对薪酬管理方法进行重构,结合工作岗位的等级、性质以及对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实施差异性的薪酬管理办法。例如,某医院实行了三级薪酬管理制度,针对医院的法人——院长,由于其负责医疗管理、行政管理工作,且承担着突发事件的处理责任,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其薪酬水平应处于最高级别。由于院长的工作繁多而复杂,仅仅应用常规的考核指标无法实现对院长工作任务的量化,因此,通常将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满意度和医疗安全作为评价院长工作的主要标准,并实施年薪制度。医务人员是医院薪酬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薪酬分配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因此,医院应基于按劳分配原则的指引下,参照各个工作岗位的风险和知识密集度,依据具体的岗位划定酬劳,并实施绩效工资体制。与医务人员相比,工勤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小,劳动强度较低,不需要承担较高的经营风险,因此,通常将岗位承包给个人,由个人业主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工勤人员支付相应的薪酬。通过这种形式,有效提升了精神专科医院薪酬分配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1.3 加大对周工作循环管理法的应用力度

周工作循环管理法是指将每周作为一个工作周期,对每个工作日的计划和任务进行统筹安排,管理人员只需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对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和核对,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据此制定改进策略,如此反复,提升开放管理的系统化。例如,某精神专科医院实施了周工作循环管理法,在周一,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上报,为管理人员掌握各个部门运作情况提供方便。周二,院长组织召开例会,听取管理人员针对各部门运作问题的解决建议,并制定重要工作计划。周三,开着培养和业务交流活动。周四,各部门应结合粘度工作任务,积极对各自部门进行整改。周五,应对本部门本周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周六和周日,应加强对相关科室的联系,做好交接班工作。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克服了各部门管理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1.4 重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创新人力资源开放管理机制是提升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有效性的关键举措。在日常招聘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结合各科室的实际需求,招聘高质量的人才。例如,某医院实施了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有效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为医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同时,才医院结合自身定位和特点,由年老的管理人员辅助信任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为医务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开放管理效用的最大化。

2 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

第一,通过将开放管理形式引入病房管理过程中,为患者营造了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有效克服了封闭式管理的弊端,患者的身心均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放松。同时,通过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亲情陪伴作用,予以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患者家属也能够借助于健康教育等活动,增加对疾病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的家庭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1]。

第二,精神性疾病患者虽然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但仍具有较高的求知欲望,對入住精神专科医院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心理,因此,在实施开放性管理策略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克服了对精神性疾病患者实施封闭式管理方法的弊端,在家属陪护的情况下,采取开放管理的形式,避免对患者情绪造成刺激,提升患者对院区环境的适应性[2]。

第三,在精神专科医院的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残疾和生活自理能力欠佳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家属的作用,引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实现对护理人员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的缓解,并鼓励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科学监测[3]。

第四,通过将开放管理策略引入精神专科医院,实现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速病床的周转速率,提升患者与社会的基础程度,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实现对人力资源的节约,不会对患者疾病恢复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应提升病房管理的开放性,实施多样性的分配形式,加大对周工作循环管理法的应用力度,重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邓硕.精神专科医院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2):174.

[2] 林巧云.精神专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应对策略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8(20):72-73.

[3] 冷来田,于妤.精神专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6):9-10.

作者:方圆

上一篇:建筑工程资料论文下一篇:风险投资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