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话杂文随笔

2024-05-02

小情话杂文随笔(共14篇)

篇1:小情话杂文随笔

心若棲息,哪裡都是流浪;

你若長情,四海皆可為家;

——题记

恋爱那会,我们异地,一个东北,一个西北,相隔甚远的我们,一年见面最多不过四次,日常联络全靠电脑电话,我外表汉子,内心却是个浪漫之人,给他写诗,写信,画画。

他不爱看书,也不喜欢写字,更不善言辞,经常是我写三封,他回一封,就这一封信,还是夜半熬灯之作。每次我收到信,看到满篇如蜘蛛爬般,我笑出了眼泪。

如今,那些尘封的信件和过往,我们时常会翻出来阅览,然后相互指着对方的那些情话吐槽,笑完又会小心的收起。

恋爱到结婚,已是八年之久,走过了年少的懵懂无知,熬过了异地的艰难辛酸,习惯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却不知能否躲过婚姻的七年之痒。

我虽是个长情之人,却也知道世事多变,知道未来遥远,说长久都是大话,我们只过好当下,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平淡。

生活中,我们时常争执,也一起谈心,烦恼来得快,去的也快,我们习惯了彼此的一日三餐,就像我喜欢做饭,他习惯洗碗,就像我喜欢看书,他陪我书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个不善言辞的他,也会隔三差五的来句情话,听起来并不肉麻,还觉得异常欢心。

一起去散步,我们天南海北的聊着,说到动漫里的美女,他说,要是男人都能给自己画个媳妇多好,我盯着他看,他又说,我一定会照着你的样子画,然后我两哈哈大笑。

晚上躺着聊天,我问他喜欢我哪里,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你改了怎么办?我笑出了两道褶子。

我知道情话大多都假,但是这些假话,我并不厌烦,相反很是喜欢。

以前在一起,大多时候,都是我在说,他在听,现在回到家,我两叽叽喳喳说半夜。

离家出走篇

以前吵架,我会离家出走。

第一次离家出走,还没走到门口就被抓了回去。

第二次离家出走,躲在楼下等他来找,结果忘了猫眼这回事,我在楼下生闷气,他在楼上盯着猫眼笑半天,然后给我打电话,问我躲够了没,躲够了把猫眼让开,他下来了领我上去。

再后来,我离家出走长了心眼,在家附近等他来找我,瞅着他过来了,我就往角落里躲,他一眼就看见了我,盯着我笑,我躲无可躲,也盯着他笑,两个人笑半天,然后手拉手回家。

回去他跟我说,咱以后别这么幼稚了行不,躺着睡觉多舒服,干嘛要离家出走,我想了下,感觉他说得对,后来再没离家出走过。

生活拍照篇

女生都爱拍照,我也不能免俗,走到哪拍到哪。

一起去旅游,刚开始心情很好,走到一半,我就让他给我拍照,拍完我一看,觉得腿粗个子矮,表情也僵硬,然后就生气了。

后来很多次,他一直努力给我拍,我每次都觉得不满意,可能长得不好看的女生都这样,本身不好看,硬让别人把自己拍美了,还真是为难他了。

再后来,只要我让他给我拍照,他就低头扶额,很是无助。

现在,拍照不能停,他拿着手机,找对角度,不断摁镜头,他说,一百张里面,总有一张是我满意的。

可能是我瘦了,也可能是他水平提升了,十张里面,五张都是我满意的。

很多人给我拍过照,谁都没有他拍出来的自然。

一日三餐篇

我喜欢做饭,尤其是给家人朋友。

我关注很多美食节目,只要看见我感兴趣的菜,我都会动手去做。

闲暇之余,我要么在去菜市场的路上,要么在去厨房的路上。

以前每次饭好之后,他还没动筷子,我就问好吃不,并且屡教不改。

后来,看他喜欢吃啥,我能连续做几天。比如包子,我一次做好几种陷的,他第一天能吃八个,第二天四个,第三天就吃俩。

再后来,我做饭每次都做的太多,怕他没吃饱,结果他吃的很撑,体重未长,我把自己生生喂胖了十几斤。

现在,他会主动在饭桌上说饭做的好吃,我也不会连续几天做他爱吃的东西,体重已恢复到正常值,饭量也做的刚刚好。

日子并不富裕,两个人也会为了经济烦恼,掐掐算算过,也拙荆见肘过,我却过的很满足。

平日里,周内两人上班,周末或是三无好友相聚,或是在家养花看书,或是厨房美食,或是一起出游。

我经常跟他说,爱情的最好境界,就是两人时常在同一频道,或谈心,或畅想,或感悟,或玩笑,你说的大多我都懂,我说的基本你都明白,你尊重我的一切,我敬佩你的所有,如此,甚好。

我不知道未来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确定我们能一生相知相守,我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心里是空旷的,也是安静的,生活给我的我都接受,无论风雨,无论彩虹,我珍惜一切我所拥有的,就像我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份光阴,每一段记忆和故事。

惟愿,下一个八年,我依然如现在般,平和的坐在电脑前,书写下这期间的所有。

惟愿,八十岁的我,也能身体安康,记忆健全,文笔流利,书写这一生的日月光阴。

篇2:小情话杂文随笔

生命太短,没留时间给我们每日带着遗憾醒来;所以,我们要好好去爱身边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就是对爱我的人最好的回馈;

自从有了二宝以后,身体就越来越差了,头疼、贫血,有时会长时间的半夜醒来,失眠睡不着,这些都是产后的后遗症―产后抑郁造成的,从现在开始,要好好的爱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只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多的远方能够到达;

都说女人温柔似水,大多数女人都是温柔的,但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原本温柔可人的人儿变得更加独立,强势,这些都是因为你的角色变了,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做了妈妈以后,想尽可能的保护好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时神经紧绷着生怕孩子有什么不适,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焦虑,急躁的脾气,所以,从现在开始,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淡然,安静的女子!通过多读书增加自身内在的修养,让自己更有自信,更有内涵;

一直以来都对写作特别感兴趣的我,在去年加入了简书,让我重生,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成长,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从心里对自己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要改变就从眼前开始,简书里的齐齐老师说了一句话,要想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当你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恰好是最好的时机,不早也不晚,所以,今年要坚持在简书里持续写文看书,继续向简书里的大师们学习,向她们看齐;

结了婚的女人,要让自己过平静的生活,努力的让自己幸福;

爱自己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眼界与格局,当你从内心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为这些目标努力着,当你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的时候,实则是一种人格的独立,格局的提升,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就是自己努力带来的成就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你努力的付出,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在经济上自立,精神上懂得爱自己,只有这样的女人,才不会在婚姻里迷失,丢掉自我;

无论她的婚姻生活是甜蜜还是坎坷,她都可以在变幻莫测的生活里长久地葆有幸福,或者走出困境,实现人生的救赎与升华;

篇3:小情话杂文随笔

一、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1. 表达

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 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 非洲, 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 呼应课题, 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过渡也十分自然, 如, 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文章顺畅自然。

2. 语言

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 作者联想丰富, 如, “金灿灿的阳光, 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 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 绿海荡波, 满眼是绿色, 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 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 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完成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文资料, 根据自读提示和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写出自己的教学设想。谁写得好, 谁就当老师。学生的积极性真高!有十多个学生完成的预习作业出乎我所料。其中有两个学生的作业更胜一筹———几乎可称得上是一份比较完美的教案, 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有一份还有非洲的资料、非洲的简易地图和教学过渡语呢!于是我让这两个学生分别执教这一课。

二、两个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执教情况

第一个当“小老师”, 讲《彩色的非洲》一文的是杨德坤同学。他分三步展开教学: (1) 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 (2) 初读课文, 了解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3) 再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他的导入很有特色。他首先板书:非洲, 然后问:“同学们, 你了解非洲吗?请你介绍一下你了解的非洲。”他叫了一个学生交流非洲的资料, 自己在黑板上画非洲的简易图。画完又问:“在你的眼里非洲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彩色的。”于是他叫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彩色的”。 (遗憾的是由于紧张, 他画完非洲地图没有利用地图再介绍一下非洲。) 接着他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 自读课文思考:“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个问题。一个人有板有眼地讲了整整一节课。其他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时而思考, 时而读文, 时而讨论, 时而发言, 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下课后, 学生激动地围在我身边, 七嘴八舌地说:“廖老师, 下一节课还上语文吧!”“好!好!好!”我连声答应。杨德坤同学更加激动!他说:“廖老师, 我太高兴!太激动了!当老师的感觉真好!我以后也要当老师!”“好!我欢迎你和我将来成为同事。”我高兴地说。于是我和数学老师换了一下课, 第二节课让另一个同学接着讲这一课。

第二个当“小老师”的是董怡旻同学。她的教学过程分四步: (1)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2) 找中心句, 体会文章的结构。 (3) 再读课文,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4) 谈感受。在教学中她把杨德坤“老师”讲得详细的地方, 一带而过, 把没讲到的地方重点讲了一下。比如, 导入新课后她问:“同学们, 非洲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写非洲的一句话。”学生很快找到了开头的“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 非洲, 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两句话来回答。她说:“不错, 这两句话既首尾照应, 呼应课题, 又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接着又问:“非洲美不美?把你觉得美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好吗?”同学们读了文中的很多好词好句, 不但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 也感受了美丽的异国风情。接着她说:“课文不仅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过渡也十分自然。文中有哪些过渡句?谁来读一读。”学生读了两个过渡句。如, “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学生回答。她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最精彩。她问:“同学们,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喜欢非洲吗?”有的说:“学了课文, 我觉得非洲很美, 我喜欢非洲的服装。”有的说:“我觉得非洲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喜欢非洲的蝴蝶。”……等大家说完了, 董怡旻“老师”说:“这节课我也有一些感受, 我觉得非洲的骄阳、蓝天、绿树、红花……这里的一切都是多彩的, 都是美丽的。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篇4:《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篇5:小随笔杂文

除了画图也偶尔会写些文字。

能有人看看会很开心的。

今晚,在冷意犹劲的`寒夜,静静瑟缩于家用电暖炉旁,身上穿著说不上太厚的羽绒外套,乎觉头有些发晕。或许是暖和的迷糊了,又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是的,我其实很清楚是哪些事。

心烦。无论是内心亦或外界全都乱了套,杂乱无章。

算不上大人也算不上成熟,单纯只是比从前看得更多了点。曾经听不懂的歌如今听过后憋不住眼泪,这样而已。

大抵是对每件事都太过易感太过认真,以至于我总是顾虑过多,想要重视的每个人都好、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瑕。于是学会客观理性思考,却总忘了心底情绪还未好好发洩,时间一久,只剩一团说不上来的烦躁积压胸口。

受尽委屈想换得一丝理解,而站在那人立场上似乎也不那麽重要了,不重要。

虽深知痛苦在世界上总是必需,然而还是恨不得暴力残酷消失无形,所以尽其所能不做伤害人的事。

总为别人、为大环境一遍遍考虑,差点忘了自己也是个人。

然而又能如何呢。

看著别人痛苦自己也会悲伤的啊,虽想只好好考虑自己又总该死的忍不下心。

又能如何呢。

篇6:小电灯杂文随笔

我说好玩,还有一位姐姐陪我玩。

大人们就笑了,问我姐姐长得漂亮吗?表叔在旁边腼腆地笑,脸红到耳根了。后来那位姐姐成了我的表嫂子。

恩,有天下班回家,接到了大晨的电话。他说在家里带着他的小外甥,小外甥想去逛超市,问我能不能陪着一起。我说可以啊,我待会就在广场那儿跑步,你就在广场的球场找我呗。

他真的带着他的小外甥到球场去找我,胖嘟嘟的小男孩,上了幼儿园,好动调皮又聪明。后来在超市的时候,大晨指着我问他的小外甥,应该叫这位姐姐叫什么?那个小男孩说,叫小仙女~

他是用各种零食把他的小外甥给收买了吗?小男孩坐在推车里都要被零食给淹没了。哈哈哈哈……

不知道小孩子回到家的时候,他的妈妈有没有问他,和舅舅去哪玩啦?他会不会说和舅舅还有个姐姐一起逛超市了,还买了好多零食哈哈哈哈。大晨会不会捂脸偷笑……

篇7:生活小精彩杂文随笔

心不在焉中,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的我把两根筷子放在空碗上随意放在了书房离电脑就近的窗台上。

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筷子是圆的,或因为地球的引力在作怪,等我听到窗外有东西掉落在别人家房檐上的声音时,扭头看到窗台上的碗上只剩一根筷子了,另一根已掉到了窗户外面,声音就是那根筷子在危机的时候发出的恐惧呼喊声。

我拿起了碗和剩余的这一根筷子走进厨房,顺手把筷子扔进了垃圾筐,一切都顺其自然。

午休时,我躺在床上看《精选微型小说三百篇》。看着看着总感觉到哪儿不对劲,浑身不舒服,眼前老是晃荡着一双筷子,一会儿是垃圾篓里的一根,一会儿是掉在窗户外面的一根。它们上蹿下跳,无休止的在我脑海里闹腾,搅得我无法进入睡眠。

合上书本,静静地躺着,闭目养神。

过了好一会,安定了一下神志后,我下了床,走到厨房垃圾筐前取出了那根剩余的筷子,来到了书房放碗筷的窗台前。

冥冥之中,一切像有圣灵在牵引。

我嘴里说着:“去吧!找他去吧!不管外面怎么样都要在一起。”顺着自己的话音我抬起了手,似乎还有点仪式感,郑重其事地将手里这根筷子从当初那一根掉下去的原位置上扔了下去。

结果就是又一次听到了东西掉到人家房檐上的声音,虽然这个声音别人听起来会一模一样,但我听起来却完全不同,这次的声音并没有危机状态下的呼救声,而是顺其自然中欢快跳跃的和谐之音。

做完这些,我突然感到心里不闷了,畅快多了。

多么奇怪的心理感应啊!

万物皆有生命,筷子也有生命,并且是有灵性和感情的。

我站在窗口好一会儿,在怔怔的梦幻中仿佛看到:这根筷子欢喜中向她的伙伴扑去,并高声喊道:“我来了!”

不能把他们拆开啊!我想,虽然外面会遇到狂风暴雨,烈日风沙。但不管多么艰难,只要它们在一起就好。

筷子如人。

二、双黄蛋

轻轻地脆脆地在碗沿上磕了一下,两个大拇指汇合处打开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咕噜”一声,一个鸡蛋脱离了外壳滑溜溜地走进了刚刚买的不锈钢碗里。

“哇,双黄蛋!”我惊叫了起来。好久好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双黄蛋佳品了。

你看它们宛如亲密的恋生兄弟,同根相生其乐融融,犹如双双对对并蹄莲开的恩爱夫妻,亲密无间相依相伴。外形酷似的两个身体,黄黄的亮亮的发散着年轻的光泽,亲亲密密地融入四周晶莹剔透的蛋清里,相互凝视,心灵相通,心安理得中向世人展现出优美绝伦的身姿。

拿着筷子,犹豫再三,不忍心搅乱了它俩的美好意境,不忍心摧毁它俩完美无缺的形体。但自己的肚子“咕咕”在叫,饭厅的餐桌上有家人拭目以待。

现实所迫,感情留存在记忆中,只能忍痛割爱,拍了照留了影,下了狠心,闭着眼睛“刷刷”地用无情的筷子将它俩形象打破,骨肉融为一起,加入了少许的盐沫,黄灿灿的汤汤倒入了等待已久的油锅里。

霎时间,油晃晃的炒蛋在铁锅里徜徉,加入早已切成块的红艳艳的西红柿。就这样在眨眼之间,鸡蛋和西红柿在各不情愿的状态下不得不相遇了,黏糊在了一起。翻腾中大火改为小火,加入少许盐。用温柔的手端起铁锅充满深情地将它们倒入早已备好的淡青色花边盘子里。

红黄搭配,分中有合,合中有别,点燃着喜庆色彩的“西红柿炒蛋”被款款地端到了餐桌上。

瞬间,几双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它,垂涎欲滴中几双筷子同时刺向了它的肌肤。三下五除二,被誉为营养价值最高的一道菜转眼分刮完了,盘子见底了。

我没有吃,因为我在想念。想念那优雅的静候在碗的世界里亲密无间的双黄蛋,它们那么美,那么亲。

篇8:幻想小段杂文随笔

可是幻想终归是幻想。

现实是回忆惨淡,昔人不在,而只有她踌躇不前,心中不舍。她不断地问自己,爱是什么,喜欢又是什么,她只知道他出现得太早了,让她最不成熟,最孩子气,最狼狈,最丑的时候遇见了最让她心动的,说话不动脑子的,甘心付出一切的,难堪的,绝望的,羞耻的他。

篇9:清蒸小鲍鱼,皮皮虾杂文随笔

鲍鱼肉中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等元素,这些物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提高人体免疫力。皮皮虾的壳多肉少,但是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还富含维生素、肌苷酸、丙氨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这二种海鲜做起来相当简单,将食材洗净,佐料全凭个人喜好,我一般放上一点姜蒜,少许生抽,适当放一点小米椒。水烧开,食材上锅蒸十二分钟,然后你可以选择淋上热油,也可以选择不加油。适当加一点青蒜叶,闷锅一分钟即可食用。

高淳开海鲜馆一般都不会长久,究其原因,无非二个。一是喜好的人群有限,二是海鲜的保存时间有限。我对海鲜是有情结的,那是因为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就像三纹鱼,我不用尝,用眼睛就能看出它是否新鲜。当然,现在的物流很发达了,一般的海鲜在内陆地区也能吃到足够新鲜的。每每吃着海鲜,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也不知道那些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能偶尔想到我。

八十年代初我随父亲转业回老家,其实那时候我对老家并无概念。我甚至和父母提出来不回高淳了,想留在宁波象山继续上学。但是父母没有答应。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那些儿时的玩伴说不定再也不会相见,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大海,熟悉的每一条街道,都成了依依不舍的.理由。

人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时间久了,会产生依赖性。这好比有些人换了地方换了床就会睡不着觉是一样的道理。昨天最让人意外的消息是我一朋友从医药公司辞职了。关于辞职我无话可说,毕竟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是人到中年,还能做出如此选择,实属勇气可佳。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吧。无问西东,忠于内心,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

篇10:把小情绪埋藏杂文随笔范文

日子平淡无奇,兀自安然,坚强而勇敢。

暮色即将沉未,把灯光打开,把世界照亮,不必选择沉默,诉说心中的不甘。

温柔体贴的人儿啊!

在安静中不慌不忙,有时难过,有时抱怨,却不愿放弃……

不辞辛苦的单骑,只为挣上几块的血汗钱,填补简单的生活。

云卷云舒的小日子,安逸又舒心。

春天的天没有秋天的高,也有没有秋天的蓝,足够好的阳光,也算温暖灿烂。

小巷里的麻糊汤,干净又好喝,省去开炉点灶的麻烦。

篇11:雪地里的小画家杂文随笔

“亮亮,快吃饭,还得送你去上学,要迟到了。”

妈妈说的迟到总是带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从来就不是真的迟到,但我还是依言洗了手,坐在桌子前,碗里的小米粥冒着热腾腾的白雾,妈妈在粥里加了红糖,喝到碗底,糖还没有化尽,我不喜欢红糖,爸爸也不喜欢,但妈妈说这样冷的季节,早晨在小米粥里加一点红糖可以让人全身舒暖,所以,我和爸爸从来没有反对过在粥里加红糖这件事,但我此刻并没有看到爸爸,他像往常一样,在我起床之前就出门上班去了。

其实我完全可以自己去上学,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大孩子了,可是妈妈坚持每天接送,我拗不过她。

我们家离学校挺远的,也有点偏,校车不走这边,所以我只能跟妈妈一起搭公交,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已经接近八点。门口好多的车啊,走了一辆又停下一辆,仿佛总也走不完似的。

我看着妈妈上了回去的公交,门卫老大爷开了校门,我就钻进了一群蓝校服里。

今天有六节课,除了下午放学之前的体育课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上午第二节的语文课,因为课文里的世界也在下雪: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本来,在语文课上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下午的体育课可以去雪地里画画,不知道我画出来的会是什么,但结果让人心情郁闷,老师说这样的天气在室外活动不太安全,学校要负责任,就取消了体育课,改为室内阅读,我其实很喜欢阅读,如果不是因为被剥夺了在雪地里画画的机会,我一定还会像以前那么开心地看书,可是今天,我不太开心。

好在这样不开心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放学的时间,我冲出去,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站在雪地里的妈妈,她包裹着厚厚的羽绒服,长长的毛线围巾,雪花积在身上,妈妈像一个雪人,但是这个雪人会对我笑,我跑向妈妈,不时回头看,我自己在雪地里画出来的,原来不是竹叶不是梅花,也不是枫叶或月牙,长长的两排脚印,每一个都相差不大,看上去就像,面包房里某一种形状的面包。

公交车像一只喘着粗气的巨型毛毛虫,在铲了一半的雪路上慢悠悠爬过来,噗的一声,再狠狠吐一口长气,随即张开两张嘴,站牌下躲避风雪的男女老幼就拥挤着往毛毛虫的嘴里跑,好像那里面有从来没吃过的好东西似的。

车上的人挤成了一锅饺子,我紧紧贴在妈妈身边站着,随着周围的人晃过来晃过去,喝醉酒似的。我很开心,因为上车前妈妈说要带我去医院。医院并不是个好地方,但是我可以见到妹妹了。

妹妹刚满一岁,已经在医院待了半个月,妈妈说妹妹得了一种病,需要住院治疗,这半个月都是爸爸妈妈和奶奶轮流在医院里守着,算起来,我好像很久没见过妹妹了,如果她没生病该多好,我就像去年那样在楼下院子里堆一个大大的雪人,那时候妹妹才不过出生一个月,小小的人儿,我都不敢碰到她,生怕她像楼下的雪人似的,一碰就碎了。妈妈总是抱着她在窗子前面站着,看窗外的世界,冬天那么冷,人们极少愿意在外面逗留,何况下了雪,哪有什么风景呢,于是我就跑到楼下堆雪人,等我再跑上楼的时候,妹妹就在妈妈的怀抱里咯咯笑着,眼睛盯着院子里的雪人,她应该知道这是哥哥给她堆的吧。

在医院的过道里看到了奶奶,虽然她的眼睛里有许多血丝,但在她看到我们的那一刻,我仍然从她的脸上看到了笑容,之后我就丢下谈论什么事情的她们,自己走到一张床前,白色的床单和被子,跟雪一样,妹妹躺在上面,她还在睡觉,长长的睫毛有时候会不自觉抖动一下,让我误以为她要醒了,但她还在继续睡。

“亮亮,往后站一站,妹妹要打针了。”

奶奶拉起我的手,把我带到一旁,这时候我才看见一个白色衣服白色口罩的人走进来,两只手端着一个长方形的盘子,她把盘子往桌子上一丢,我的腿竟然跟着一哆嗦。像是有预感,妹妹睁开了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她一定认出了那个要给她打针的人,知道随即到来的是什么,睁开眼睛的同时,哇的一声,张开小嘴哭了起来。

妈妈抱着她,不住地哄,却丝毫没有减弱妹妹的哭声,奶奶顾不得我,从妈妈手里把她接过来,轻轻拍打着,嘴里不知道念叨些什么,妹妹稍微安静了一些,妈妈重又把她放回床上去。

那个人把一个玻璃瓶子挂在床头一个架子上,有一根细长的透明管子,一头连着瓶子,一头是一根针,那人就把这针扎在了妹妹的手上,我心里一紧,这东西我也扎过,好几年了,那次我也是生病,在医院里,扎针的人本来告诉我不疼,但我至今记得,很疼。

许是因为生病没有力气吧,妹妹开头哭闹一阵之后,便渐渐安稳下来,只是小小的脑袋上紧皱的眉头告诉我,她还是很疼,很难受。但她或许也知道,只有忍受这些,她才能治好病,像以前一样回到家里。

“亮亮,跟奶奶回家。”

“我也想留在这里看着妹妹,明天星期六,我又不用去上学。”

“你还小,在这里帮不上忙,有妈妈在这里就够了,听话,跟奶奶回家。”

妈妈把我推给了奶奶,我手上一暖,才发现,原来奶奶的手和妈妈的手一样暖。

从楼上下来,眼前很多人,顶着风雪,有人脸上挂着笑,有人一脸愁容,也有的就像雪地里站着的松树,都麻木了。

跟着奶奶往公交站牌的方向走,又有一群人从我身边走过,我看着他们在雪地里留下的画,已经交错杂乱在一起,分辨不出什么了,旁边树下还有几朵梅花,我知道,这一定是小狗留下的,跟课本上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样,但我没有看到小狗。

篇12:小布尔乔亚的情怀杂文随笔

它是租界时期的上海中心,它是矛盾笔下《子夜》的开篇,它是各大影视剧上海外滩的标志。

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传奇故事的历史钩沉;

见证了多少旧上海人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无数现代人的爱情与年华。

所以,赵薇跳江的是这座桥吗?

站在外白渡桥上,安静的黄浦江水从脚下流过。

倒映在江中的是,林立的现代化高楼与奋斗者的梦想。

安说:“别发呆了,外滩走一走”

“嗯”

“等我把计步开开”

“……”

外滩对面是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与上海中心。

远远望去便有高耸入云的威压感。

当你真的走到它的面前,你才发现自己究竟有多渺小。

它就像一个睥睨众生的巨人,俯瞰着你,甚至根本都看不到你。

这是上海的金融中心,这里有数不尽的奢侈品。

我问安:“在这生活压力一定很大吧?”

安说:“你以为老子天天没事来这?”

晚上安带我在猫屎咖啡厅,吹吹江风,看看江景,体验一番小布尔亚乔的情怀。

安问我:“上海什么感觉?”

我说:“就一个字,贵!”

安说:“如果不觉得贵,咱们就是布尔乔亚了。”

北上广深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小镇无处安放灵魂。

再补几张其他行程时拍摄的照片。

英伦风的天津路

七宝古镇

其实上海整座城市都充斥着小资的情怀。

无论是文艺范儿聚集的田子坊;

原创设计师品牌与网红店遍地的新天地;

已被商业化侵蚀严重的豫园;

美食遍地的人民广场;

还是去了就想疯狂买买买的南京路(就想想);

Ps:这些地方由于人太多,并没未拍照。

当你放下工作的烦闷,放下所谓梦想的执著,转而追求浅显的内心、物质、精神的享受,体验小资式虚荣与惬意,那感觉真的是……棒极了!

“喂,醒醒,赶不上回去地铁了!”安说。

我知道这里的生活并不属于现在的我。

但其实,放下紧绷的神经出去走走,给未来一些期待,也许正是旅行的意义。

篇13: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

女性小世界

饭后,依约去往图书馆,听一场讲座。

图书馆的活动,这是第二次免费参加。对于免费的事儿,我天生是会平添几分兴趣的;而这份邀约,只不过是图书馆公众号的广告,我竟当真前往。

记得上次当真前去,是去年植树节,带着娃一起参加,既涨了知识,又参与了一项不同于那些彩排过的活动,新鲜之余,更是为图书馆的人文佛系精神点赞。

一张青春美丽的笑脸指引我进场,一位小天使递过一支鲜花,微微惊叹之余,连说几声“谢谢”的我,生怕自己显得low。这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行动吧?真美!

环顾四下,来者果然人手一枝!无须多问你从哪里来、什么身份、地位……迎接你的是同样的待遇!我突然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前所未有的平等!

开讲的嘉宾,是来自某市区报社副刊的编辑、省作协的仲一晴作家,几句话出口,便可知是位感性又知性的好作家。据随后的互动介绍,其曾从事过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写作,不断努力耕耘,现在继续奋斗在纸媒。

没有洋洋洒洒,没有大灌鸡汤,仲作家用理性的言语点拨座席上的每位女性,小世界观察,文字间表达大情怀。

尤其女性写者,常以散文或随笔记录为显见。情怀不必羞见,面对美景与谁分享,那便是一种情怀。

在座位上深深点头无数次的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不是“病态”了太久,原来是真可以随处播撒情怀的种子的呀!这倒似被某位名医确诊了一般,我这儿便“豁然开朗”了——原来我没病!

仲作家又从编辑的角度,敬告愿意写作的女性朋友,文字首先取悦自己是不错,但要切忌几点一般收稿人头痛的常见病。

比如说明书式的景点游记,比如看似满纸深情的父母恩情,比如无病呻吟、正确的废话等等,如三口嚼不到馅儿的馒头,看不到主题,更不用提内核拨高再见所谓的情怀了。

我在心里一一对照她的话,暗暗思忖被其点了麻筋,这些毛病,若翻开我的日记,一抓一大把典型反面教材。谁说免费的东西没有好的,这样的指点迷津捧着钱,怕是也没谁有闲工夫嘚吧给我听。来得值啊!

仲作家在准备的材料中,只用几篇文字对照阅读给我们听,就明显感觉到了表达情怀的差距。

以小见大,普世价值隐藏其中;语中有意,意中有情,语尽情不尽,装点灵魂的文字需要不平庸的眼睛。将女性的幽香散见于得闲的文字中,即便不为名利,只是悦己般的喜欢,坚持下去又有何妨?

互动中,有勇敢的女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我想问却不好意思开口的。仲作家和其他的我所阅读过的大家名家提供的“药方”,如出一辙。唯有阅读,才是解决小世界大情怀写者们,碰到的所有疑难杂症的终极良方!

今日收获满满!

篇14:城市里的小田园杂文随笔

此处植被的丰富远超出我的想象,个人对花卉草木蕨类之流没有研究,认不得几个,更报不出那些专业术语。但果子树我可是多少知道些的。这边结了许多金桔,那边高大的树上挂着柚子。活到这把年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长在树上的柚子呢。就在惊叹连连之际,母亲神秘一笑,将我带到平时出入不会走到的小区另一块地界,竟看到了传说中的石榴树,都长得矮矮小小的,但绿色的枝叶下挂着一只只小小的石榴,远看仿佛一个个小灯笼,红彤彤的,煞是好看。我凑近了捧在手里细看,个头自是远远比不上市场贩售的那么大,但玲珑小巧很是可爱。

母亲告诉我这些都是“公家”也就是物业种的,专门给小区居民观赏用的。另外还有一些则是住在低层的居民自己辟了地种的。跟着她去看那些传说中的“自留地”,果然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诸如丝瓜、小尖椒、香菜、荚豆等等,成熟了也不摘了吃,纯粹为了好玩好看,真是太有趣了。

记得有段日子看一些文艺时尚杂志总是倡议要在城市里推广绿色生活,要懂得回归本源,要学会乐活。现在看到我们小区里的一些居民,不见得看过这些小资情调的杂志听过这些头头是道的建议,却在做法上已与这种精神不谋而合,想来中国人本来就是自有一种朴实的乐趣与实惠的性格的。

几年前还住在豫园那块的时候也看到过有居民种这类农作物,当然市中心不能太夸张,说到底也就是十几株向日葵罢了。当时看到也是相当吃惊,毕竟一是没料到有人在这里种这个,二是几乎不去乡下也鲜少去植物园的自己还是头一次在图片以外的地方看到这种叫人格外愉悦的植物了。在这种繁华闹市看到它们,不得不说非常惊喜。我每日经过,看着这些美丽的太阳花随着时光的推移一点点低下它们沉重的头,扶起来发现上面插满了瓜子(密恐患者需当心),有机会感受到这种变化与成熟,现在想来,实在难得。

对城市里的人而言,除了体感冷暖,看树叶泛黄凋零,或纯粹看日历来经历季节交替岁月流逝似乎已别无它法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对此都不甚在意,只是亲眼见识过田园里那些植物成长,开花,结出硕果的过程后,就会别有一番收货的乐趣。而这样的幸福与喜悦对如今的我们却是少之又少。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工伤保险下一篇:留学韩国的申请方式、签证程序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