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师说课

2024-04-28

陆老师说课(共9篇)

篇1:陆老师说课

以读促情 走进秋天

——《秋天的雨》说课设计

开发区同升小学

陆国珍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它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的秋天总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作者抓住秋雨的特点写出秋天缤纷的颜色,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将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呈现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1. 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因此体会课文语言,运用语言,体会秋天美是本课的重难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识字教学,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秋天的美,因此,在这一课时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生动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

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体味文中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欣赏秋景,悄然入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由孩子们喜欢的雨说起,首先带她们去看秋雨。(出示课件)在美丽的秋雨里,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这样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下阶段的学习,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悟小诗,整体感知

为了延续上一环节的情景,我将生字以雨点的形状出现在画面上,让孩子们快速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巩固上节课的识

字教学,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的效率就会提高,从而训练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接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读书要求。再联系课文图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学生在反馈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找出1—4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让学生在品读小诗中去感受秋雨,这样就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句子储存到了孩子们脑海中。

(三)紧扣文眼,感受美丽。

第三个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课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了。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借助多媒体,再现文中景物来解决这一难题。

1、图文并茂,以读促情。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首先我让学生在欣赏秋景的同时,欣赏老师范读,用范读为学生打开秋天的大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的雨。在学习秋天颜色的部分,我先出示一张无颜色的银杏树图(课件),让学生想象:“秋姑娘会给它穿上什么颜色的的衣裳呢?”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填充,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再现黄色银杏树的画面(课件)。这样,让直观的画面直切孩子们的头脑中,随机出示句子(课件)。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字,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起来,不但把银杏树叶写活了,更把银杏树也写活了。这时抓住机会对“扇”字进行巩固教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样能把树叶写美、写活的句子还有吗?”让他们通过朗读找出句子(课件),指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表示动态的词语,一遍一遍有目的地朗读,让他们从读中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品味,读中悟情。

当孩子们心中对秋天已留下美好印象时,我再出示一张丰富绚丽的秋景图(课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其实他们早就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不知不觉这个词就会脱口而出。同时很自然地感悟到这一段的中心句。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直观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紧接着引导孩子们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 __ 色给了__,__ 像 __ ”这样就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及时释放出来,学以致用,实现语言内化,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3.总结学法,悟中说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本课结构相似,学生在学通学懂前面内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总结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读完课文后再欣赏丰收的秋景图(课件)。要求他们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闻到了秋雨中的哪些气味,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对积累的运用。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深秋的动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和热闹的场面(课件)。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于是

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为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我让他们看完图片后再读课文,读完后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场景的述说,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而且实现了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实现了感情的升华,实现了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

4、升华感情,拓展美丽。

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合画面,深深的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秋色用一个词说出心目中的秋天,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些词立刻从他们口中说出。这时我乘机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这样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最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漂亮的图画,也可以写一段话,让秋天的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说板书

这堂课我抓住秋天的三个特点进行板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11.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 五颜六色 香香 甜甜 冬的消息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自由、开放,弘扬了学生的个性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美的熏陶。

篇2:陆老师说课

在巨人这个学校里,处处充满温馨和快乐。对于我来说,最让我难忘的老师就是作文班的陆老师。

“妈妈,你快一点好不好?我都快要迟到了。”每个周六,我总这样催促妈妈。

我们作文班的老师,姓陆,他有一双不大不小却非常有神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笑逐颜开,满面春风,从来都那么精神,给我们上的作文课也总那么生动、有趣。他经常带着欢乐走进教室里,又带着微笑离开这个朝气蓬勃的教室。

在上课时,陆老师讲的知识要点清楚,都会渗入我们每个同学的记忆里。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作文,以此回敬陆老师。虽然我是插班来的`,但是第一节课就让我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小小的印章让同学们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的几句短短的话语竟能让同学们挥笔如有神。但凭他的第一节课足以让我感到惊奇。原来,我对作文总是害怕、紧张,甚至是畏惧;但现在,我喜欢上了作文,所以我经常催着妈妈快一点,这样就可以早到教室见到陆老师了。

在巨人这个学校里,上陆老师的作文课,不仅带给我许多知识、快乐,增强了我写作的自信心,写出了优美生动的作文,而且还能学得一些从其它地方学不到的人生道理。

篇3:陆老师说课

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来看,本文在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巩固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而细读文本之后,笔者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为突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借助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其充满着个性与哲理的话语中领会科学精神对于学习与成长的意义。同时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很朴实,但是在选材、布局谋篇上,本文却有着令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别注重对怀特森老师语言的描写,学生如能紧扣他的语言进行读悟,便能很容易地体会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确定了植根文本、拓展文本、建构文本的教学思想,从两大板块进行设计:一是体会本课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二是学习写法,深刻体会“最好的老师”不同的含义,形成一唱三叹的格调。从以下几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一、植根文本,看作者眼中“最好的老师”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怀特森老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学习提示:在作者的眼中,怀特森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认真读文,可结合其他材料或学习实际,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需要,可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学生汇报交流。因为是阅读课文,学生有了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交流体会为主,教师根据情况稍加提示。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怀特森在老师中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课上所体现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怀疑精神,却给学生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最适合学生的,是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也回应第一个环节中对“最好”的理解。

3. 提炼主题,弘扬凝练科学精神。

(1)究竟科学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如敢于质疑、坚持不懈、见微知著等。

(2)充实典型的科学家的事迹,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同时也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

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证明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物体,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

哥白尼——敢于向权威挑战,用“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自己的日心说。

二、拓展文本,寻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读名人笔下的老师,如冰心的《我的老师》、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从不同侧面体会“最好”,学习文章的写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为下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积累知识和情感。

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篇4:陆老师说课

师:你们读懂了小琦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她非常急切。

生:她盼望着时间过得快点,好早点摇桂花。

师:因为摇桂花对她是件大事,所以心急如焚呀!再读读这句话,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哪一次类似的经历?

生:记得去年期末考试前,妈妈答应我只要每门功课考到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后来我考得很好,但是放暑假好几天了,妈妈还一点都没有带我去姥姥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天天缠着妈妈,要妈妈兑现诺言。

生:因为我对写作文挺有兴趣的,总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给自己习作的批语,所以每次一写完作文,就缠着老师快点批改我的作文。

师:你们不约而同都使用了一个“缠”字,让我感受到你们和小琦君有着一样的急切心情啊。再读一读这句话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这是个问句,为什么结尾却用了一个感叹号呢?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明明是个反问句,为什么要用个感叹号呢?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小琦君的语气非常坚定,所以用感叹号。

师:有一定的道理。既然是个问句,如果改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不是更好吗?读一读,再想想自己的经历,比较一下哪句话更合乎小琦君的心理?

(生自由读,辨析)

生:我知道了,小琦君表面上是问,但是又不希望妈妈否定,所以最后用感叹号。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

生:我还发现最后的“嘛”这个字很特别,通常情况会用“呢”这个字,但是这里用了“嘛”,我觉得更像我们小孩子的语气。

师:好一个“更像小孩子”!“嘛”字是轻声,通常情况下应该读得轻而短,这里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都读得重而长)

师:这样写,才是当时情况的还原,才能突出小琦君的急切心情,才更符合小孩子的特点。你们再读一读,认真体会体会。

【评析】学生学习语言是在活生生的语言交往中“无师自通”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可见,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言语实践,只有让学生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感受,去冒险,才能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桂花雨》一课,作家琦君为了表达孩童时代的自己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心情,这样写道:“‘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话语简短,却溢满了生活的美好情趣。如何带领学生理解、品味、吸收如此灵动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言语表达呢?笔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亲历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学生在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备,去阅读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去发现言语表现的秘密,去品评平淡之中蕴藏的一份神奇。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适当性和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篇5:陆老师二三事

今天真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班主任陈老师要到外面去出差,不能帮我们上课了。哎!我真想和陈老师一起读课文、背古诗啊!

老师不在学校里,同学们一个个都那么调皮,顾周洲居然在上课的时候嬉皮笑脸的扔纸飞机。我们的教室简直乱得像一锅粥,喧哗声大的像打雷一般。班长袁典扯着嗓子喊着:“安静,安静!你 们要认真读书。”可是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教室里面还是鸡飞狗跳。

哎!老师不在的日子同学们都闹翻天了,还是陈老师在好呀。

篇6:陆老师学习心得体会

在前一天分组时,大家一起做准备,其他的学生都害怕与我们分到一组,他们怕莎莎走到一半闹情绪不走了,耽搁他们的行程,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导致拖累于他们,不能按时回来,影响排名。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忐忑极了,因为莎莎没有走过那么远的路。就莎莎的家庭条件来说,很优越,很少有艰苦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走过长途的路。但,事情来了,我们总该去勇敢地面对。虽然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但我自己也应该先充满信心,不是吗?

坚信才有可能成功!于是乎,我和莎莎在分组中,像一个橄榄球被“热情”的传来传去。呼,终于告一段落了,有一组年龄较大的孩子勉强收下了我们。毕竟有了“归处”,我还是很高兴,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可就在待出发的那一刻,我看到其他孩子的表情,我意识到了什么,心里小声嘀咕了起来,要不要不去了?现在还来得及。

“出发!!!”

洪亮的“出发”声,冲断了我犹豫的思绪,身不由己地被队伍裹挟着走出了校门。“出弓没有回头箭”,想不了那么多了,走吧!

路上我成了莎莎的导游,讲故事,看风景。也许是因为好奇,没有感觉到累,一直都走在最前面,一路上很开心,到达目的地时都没有说一句:“累了,休息会儿。”在折返休息点时,奖励一块糖、一些点心、一些水果,她很开心地忘了劳累,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

返校时,按学校规定,前三名为奖。只要每队人员都能安全到达,就算胜利。因此路线、人员都做了一些新的调整,我们和三个男生分到了一组。其中两个是大男孩,身体很健壮。迫于校长威仪,他们收留了我们。回程真是一路坎坷啊,显然他们对我们很不热情,我想,他们是“怕”我们拉他们后腿,影响拿冠军吧。因为校长安排,无法改变,才不得不接受我们。

在回去的路上,我感觉到莎莎的体力不如来时,可她一直在坚持着走,却没有说累。我们来到最后一个休息地点时,我感觉到,莎莎的体力,到了临界点。

“去鼓励她,莎莎能坚持到最后。不可以让其他孩子有异样感。我们不是累赘!莎莎,我们可以的!一定可以!要坚信!”我的心里,冲出了一个坚强的声音。

这时小A看着莎莎拖拖拉拉的步伐,好似心里明白了什么,终于控制不住他那压制已久的情绪,一脸厌恶地抱怨起来:“后面就要冲刺了,莎莎都快走不动了。分到你们真倒霉,只会拖累我们!她就是个‘废物’!”

另一个孩子也恼怒地说:“哎!真倒霉!肯定拿不到冠军了!…”

听到他们的话,我的心犹如被一根阴冷锋利的大冰刺狠狠地戳进了我的心窝里。不管我怎么努力,该来的冷嘲热讽还是来了。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孩子?我很愤怒地打断了他们,同时给予还击:“我们的拉练,目的不是比赛,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再说莎莎一直也没有落下啊!我们一直都走在最前面,走累时,都没有停下休息,就怕你们发牢骚,心生抱怨,难道她现在做的还不好吗?!”

说完,不顾莎莎的劳累,拉着莎莎头也不回的就向前走。留下三个在那里培养“大志”的男子汉!

距离目的地还有五公里时,莎莎的脚应是起了泡,走路慢慢地开始“瘸”了。走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也没休息会儿。我不禁懊悔了起来,或许我刚才可以忍一忍,休息一会儿。看着身旁的男孩子们,刚刚的那一幕又闪现了出来,不禁激起我内心的倔强。如果休息,不一定有什么更难听的要来。

“莎莎,有可能我们得不到第一。但,为了尊严。我们不可以言败!请原谅老师。忍一忍,坚持住。”

于是,我拉着莎莎艰难地继续前行。

一个小队超越了我们。同组的男孩子们开始愤怒了,有些顾虑刚才得到的“回击”,只能着急的说“老师,你们快点。他们超过了我们!”泪水滑到心里,我硬口说“你们先跑。我们一会儿追上!”于是就拉着莎莎走一会儿跑一会儿,可最终还是没有超过那个小组。看到莎莎走路,我心理很难受,也很欣慰。我能感受到,她的脚上已磨出了泡,可她不善表达,只会说“疼!不走了,一会儿走。”我铁了心了,对其充耳不闻,依然不停地走着。

当我们远远看到学校的灰色的二层楼时,莎莎不知哪来了力量,兴奋地向前冲刺着。她知道,我们就要到家了,可以休息了,看到莎莎的那股劲儿,我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们得了第二名,但我们组的同学情绪很低落。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起码对于莎莎,或许拉练、“第一”、“第二”、分组、跟谁,在莎莎心里根本就不重要。对莎莎而言,最重要的可能是她那智慧的妈妈,因为她总常说,想妈妈…

在晚上的分享总结会上,大家都分享了在拉练中、整个过程的感受。可当校长点名让我上去分享时,我的心里却不怎么愿意上去。我的心情复杂的像翻倒了五味瓶。当我那疲惫的双脚,与分享台的木地板,接触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已经从心底溢出。

“这是第一次带着莎莎出去拉练…”

当我说到小A说莎莎是“废物”时,我突然哭出声了,哽咽的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大厅里安静的真是掉根针都听得见,我含着泪水说:“去时我很没信心,怕莎莎坚持不下来。可到回来时,整个过程中,莎莎没有说一个‘累’字。她还一直都走在最前面,在回来的路上,她的脚起了水泡,她走路都开始跛了,还在坚持。而当我们看到学校时,她确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奋起前冲…

“因为她知道,只要到家就可以休息了,就可以坐下了。到宿舍时,我让莎莎脱掉鞋子,泡一泡脚,她说:‘疼…’后来我一看,她的后脚跟,磨了很大一个包,可她整个路上都在坚持。你们呢?!

“去时一位年龄大些的同学和我聊天,他问我,‘老师,您觉得是莎莎好带,还是正常的孩子好带啊?’

“说实话,我觉得莎莎好带。虽然有时候会令我很费神,常常顽皮不懂事,弄得我疲惫不堪。但莎莎的内心真的很美。她的不善表达、安静、专注,都会给予我安慰与力量,并且莎莎没有那么多烦恼,平时没有那么多杂事,大体来讲,还是很听话的。她从来不会欺负人,让她怎么做就怎么做,特教的孩子是有不如普通孩子的地方,可他们好的地方比你们都要做的好,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请不要另眼看待特教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展现出超越你们的能量!令你们惊觉赞叹!

“有很多人都不喜欢‘特教孩’,甚至排斥他们,认为他们是‘傻子’,那是因为你们不了解这种孩子。你们不知道他们内心是多么的纯洁多么的善良,上天虽然夺走了他们一些天赋,但也赐予他们另外一些天赋,而他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所要去学习的。”

以此微薄的语言,献给我的莎莎,也献给对“特教孩”有误解的孩子们。希望你们不要对“特教孩”怀有愤恨,恼怒,异样。其实他们的心灵与你们一样柔美、安详。

祝愿所有孩子们康宁安详。

也特此感恩莎莎妈妈,如此安心的把莎莎交给我这个刚刚离校的毕业生。并在我的人生路程中,给我以收获心灵祥美的果实机会。感恩您!

篇7:写给陆老师的一封信

您好!首先特别要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注和帮助,老师您知道吗?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的学习进步很大,很多老师也都表扬我了!

记得上个学期的有一天,因为我上课不认真听课,而且还影响了周围的同学,您当时特别生气,下课后您立马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在我的世界里面,这些都不算什么,都是些家常便饭罢了,以前您叫我去的时候,我也没听进去过,可是那次,您又一次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说到了我的现状,我的未来,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当时我却听进去了,您又说起您小时候上学、家里的故事,您说着说着竟有点伤感,我也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才明白,老师您的良苦用心。

从那以后我开始每天早上都起来的特别早,早上第一个进教室,然后主动拿起书读课文,还没上课的时候,或者课间休息时,就来您办公室,您有时候会帮我辅导基础的知识,有时候会检查我的作业,有时会问这几天学习的情况。上课时我也没有再故意捣乱,我努力的学习着。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学习好难啊!最近学的分数除法方面的解方程,我总是计算不对,用了各种方法,还是弄不懂,所以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的行为产生厌烦,希望老师不要放弃我,帮帮我好吗?我不会放弃的。再次感谢敬爱的老师!

此致

敬礼

篇8:勤勉少年陆颖哲

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陆颖哲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外公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妈妈也是教师。这一家庭氛围从小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陆颖哲的妈妈介绍, 小学二年级时, 家人便要求他每天晚上看半小时的课外书。对于一个刚刚上学不久、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 想要通篇阅读, 难度不小。妈妈鼓励他不要有畏难情绪, 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不断积累。就这样, 陆颖哲掌握的字词越来越丰富, 远远走在了同龄孩子的前面。更重要的是, 这为他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众不同的是, 小时候的陆颖哲对《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一般孩子所喜好的童话故事并不感兴趣, 而更喜欢《伊索寓言》等寓言、哲理类作品。他说, 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会让自己联想很多, 尽管有些地方当时并不一定能看懂, 但总能隐约感觉到些什么。长大后重新回味, 便豁然开朗了。

阅读激发了陆颖哲对文学的兴趣, 也让他在思考中明白了很多人生的真谛。他曾在作文中写道:“若人生似海, 你就是波澜;若人生似天, 你就是彩云;若人生似山, 你就是怪石。没有你的人生将索然无味, 只有拥有你, 人生才能放射出独特的魅力。文学, 和你在一起, 我懂得了许多……”陆颖哲很喜欢余秋雨的文章, 每次和妈妈去书店, 他总是径直奔向列有余秋雨著作的书架, 软磨硬泡地缠着妈妈给买上几本, 如今家里已经收藏了很多。他说, 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历史结合在一起, 对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阐发了独到的见解, 总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比如《文化苦旅》, 从对敦煌文化的反思, 折射出中华文明由盛及衰的悲哀, 让人读后油然而生浓郁的失落感, “外国研究者应该尊重历史, 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自己的学者也应当将包括敦煌文明在内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要让全世界都了解”。

他天天写日记, 反思心灵, 感悟人生, 这客观上也促进了作文水平的提升。正因为勤于阅读与思考, 陆颖哲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这种习惯, 也被他引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英语课上, 每当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时, 他总是努力联想之前学过的其他内容, 在比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数学学习中, 他善于将老师讲过的解题方法系统小结, 比如大多数同学十分头疼的几何图形中的添加辅助线问题, 在陆颖哲看来简直是小菜一碟, 因为他平时就把这些辅助线的类型一一归纳, 找出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到运用时就得心应手。如此, 学习在陆颖哲看来就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了, 用同学们的话说, 就是他学习很有“情趣”。

学习第一, 纪律性强

生活中的陆颖哲是个纪律性很强的人。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早晨, 陆颖哲正在吃早饭, 突然捂着肚子直喊“哎哟”, 爸爸妈妈见状, 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经检查, 是急性阑尾炎, 需要立即住院手术。一听“住院手术”, 他脑子里迸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手术疼不疼啊”“要打针吃药了”等等, 而是“快给老师打电话请假”!手术后, 他忍受着刀口剧烈的疼痛, 在病床上安静地躺了足足有半个月之久。这期间, 他没有喊过疼, 也没有因为行动不便而发脾气, 更没有提任何要求, 医生护士都夸他是个坚强、听话的乖孩子。老师来看望他, 问他想要什么, 他脱口而出:“我想看书!”

从小具备的这种强烈的“学习第一”的意识, 让老师和家长对陆颖哲的功课一百个放心, 因为他有足够的自控力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而他也以优异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学校宽松, 家庭民主

陆颖哲的成功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帮助, 概括而言就是“学校宽松, 家庭民主”。

陆颖哲就读的淮安外国语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 课堂上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桌椅的摆放打破常规, 以五六人为小组围坐一圈, 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除了毕业班学生, 其他年级均不留家庭作业, 而代之以“导学案”和“检测案”:前者是新课开始前的准备;后者则在每节课的后半部分温习课程内容时使用。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陆颖哲说:“这样的安排让我有更多时间自己支配, 我觉得很自由。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也非常喜欢, 虽然我不怎么喜好运动, 但像春游什么的我很乐意参加。因为平时回家后, 也没有什么时间和大家一起玩, 春游时就可以尽情和同伴疯一把了。”

而家中的氛围也是非常民主的。爸爸妈妈从来不给他下任何硬性指标, 比如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 一定要排进多少名, 只要求他试卷全部会做、题目全部弄懂就行。妈妈说:“他学习已经很辛苦了, 我们做家长的也不想给他施加太多压力。看着孩子熬夜学习, 我们真的不忍心。只要他尽力了, 我们就很满足了。”“如果生活在重压之下, 也许我反而学不好。”陆颖哲说。

宽松民主的氛围也让陆颖哲学会了宽容, 在同学眼中, 他始终是和善谦逊的, 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 几乎没有发火的时候, 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也只是一笑而过。

篇9:陆老师说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msdh@126.comendprint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msdh@126.comendprint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2.游戏:教师说表示1个物体的“1”,学生说由许多这样的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的“1”。

①具体的物体:1块饼干、1个苹果、1个学生、1张练习纸、1小组学生、1本练习本。

小结:1本练习本我们既可以看作由多张纸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一堆练习本中的一个物体,看来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是相对而言的。

②计量单位:1厘米、1千克、1分钟。

3.揭示:现实世界中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或者像1厘米、1千克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 “1”。同样的“1”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是因为计量方法或单位的不同,数学家们给它们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单位“1”。

4.儿歌:(课件: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鸡,数量不一却称“1”,都是看作单位“1”。)读一读并说一说对单位“1”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说明】认识单位“1”是抽象、概括分数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用1支粉笔、1盒粉笔等直观感知的数学事实使概念的内涵具体、明晰,学生体会到单位“1”的多样与丰富,形象地渗透了“1”具有“元素”与“集合”两种不同的意义,自然数1的确定性和单位“1”的相对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做“分数”,感悟分数的意义。

(一)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感知分数的意义。

1.用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创造分数。

①引一引:(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都可以看作什么?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后打开)长方形是单位“1”,那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这是什么数?

②试一试:你也能用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些不同的单位“1”创造出一个分数吗?可以折、量、画,边做边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动手折、量、分、画,创造不同分数。教师边巡视指导边选择后续教学需要的素材)

③比一比:(展示作品1: )你用哪个单位“1”创造了几分之几?说一说创造的过程。你认为创造分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展示作品2: )这是 吗?为什么?

强调:平均分是创造分数的前提,先平均分,再表示分数。

提问:作品1的阴影部分是 ,那空白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 ?

揭示:我们在创造分数时,把其中的1份称为分数单位。这里就是分数单位。

④想一想:(展示作品3和作品4: )你创造了几分之几?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另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用一张纸或一分米这样的单位“1”能创造出多少个不同分数?这些不同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2.用一个整体创造分数。

⑤分一分:(课件出示: )用圆圈把6个苹果圈起来表示什么意义?用这个单位“1” 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你想表示几分之几?怎么表示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 )

⑥说一说:表示的分数不同,但表示的方法是相同的。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不同教学材料的操作“做分数”,学生能充分体验“分数”是先“分”(平均分)后“数”而产生的“数”,知道了“分数”首先是“平分物体(计量单位)的行为”,有完整、严格、具体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抽象的数学“对象”,“过程”是其意义的本源,只有用数字符号来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时,“分数”才成了认识的“对象”。因此,“做分数”的过程是生成“分数意义”的过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数学化的教学。

(二)反思“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猜想分数的产生过程,领悟分数的意义。

①拓展:(出示第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 的创造过程)

小结:一张纸、一条线段、一盒棋子……都是单位“1”,不管单位“1”是谁,表示 这个分数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b份,表示出其中的a份。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有a个 。

②概括:(出示第二个分数是 )这个分数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设计说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情境去猜想、反思、抽象、概括 和 两个分数产生的过程和意义,由具体可感的实际操作过渡到学生的心理操作,是借助于动作、图像的数学理解内隐为表象化的数学思考,“过程”意义得到了“压缩”,“对象”意义得到了“提炼”,有助于学生建构具有“过程”与“对象”两重属性的“分数”概念,其意义在丰富的、逐步抽象的心理表征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凸现、提升与内化。】

2.初步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多样性和表示倍比关系的确定性。

①实践:你能用○和●两种棋子表示出分数 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分别展示:

②思考:还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怎样摆,就一定能表示出分数 呢?为什么?

③解释:同样都是 为什么黑子个数不同呢?

小结:这些 有相同之处,表示的都是2份与3份的关系,也有不同之处,代表了不同的数量。这就是说,一个分数能表示不同的数量,但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分数是不同和相同的统一。

【设计说明】分数是“过程”与“对象”的统一,又是“量”的多样性与“率”的确定性的统一,这是“分数”难以理解的缘由之一。通过数量不同的黑白棋子都能表示出同一个分数的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不同的对应 “量”与相同的“率”的辩证关系具体形象,发展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由“份数”的定义逐步向“商(比)”的定义过渡,突出了分数的本质是比率关系,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做了“伏笔”。

三、反馈拓展,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1.分数“贴图”。

①看图写分数:课本第36页“练一练”。

②给福娃找家:在直线上画出表示每个福娃(分数)的点。

2.分数“博客”: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①五年级一班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②中国用世界的 耕地养活了世界的 人口。

提问: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看到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慨或建议?

3.分数“论坛”:图中黑、白棋子共12个,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黑棋子吗?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4 个黑棋子,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看图写分数,让意义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在数轴上找分数,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对分数做了直观的几何解释,加强了分数与数轴间的联系;说出句子中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是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准确地确定分数相应的单位“1”、说出对应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同时结合具体题材进行了适当的德育;同样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暗含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看到了确定的数量和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分数单位不相同,对应的分数也不同,每个分数都有很多“替身”(等值的)也就是相同的数量,由于计量单位(标准)不同,计量的结果就不同。

四、 说收获,个性化表达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略)

责任编辑 汤金娥

上一篇:龟虽寿教案下一篇:留日学子李领伟的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