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24-04-29

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郑文凯

浙江省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5205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连续1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连续2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城乡收入比2.42∶1,差距之小居全国省区首位;城镇化率61.6%,比全国城镇化进程快约十几年,相当于一代人;社会安全满意率持续高于全国,信访总量、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森林覆盖率61%,全国第二。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快速发展且全面发展水平在全国整体领先的发达省份,其扶贫开发进程是怎么走过来的?有哪些经验和启示?这对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推动新阶段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月23-25日,我和曹洪民同志到浙江扶贫工作相对集中的温州、丽水、衢州三市,通过走访农户、察看实地、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浙江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在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水市松阳县、遂昌县和衢州市龙游县,我们先后参观了2个劳动密集型企业、3个来料加工点、2个下山脱贫安置点、1个生态农业基地、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批发市场和1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

扶贫开发长期不懈

浙江陆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0多万,人口密度大,矿产资源少,改革开放前曾长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艰巨的扶贫任务。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与全国扶贫部署同向推进。浙江的扶贫开发攻坚战30年来经历了由省到地(市)、到县、到乡镇、到村直至到户,重心逐步下沉、工作逐层深入、光圈逐渐聚焦的一个明显进程。

1978-1985年,全省整体性扶贫开发。大力推进农村改革,重点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从165元提高到548元,农村贫困人口从1200万人减少到5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6.1%下降到15.2%。

1986-1993年,确定重点区域。在全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推动开发式扶贫的大背景下,浙江确定以浙西南山区为重点,开发山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到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745元,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8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8%。

1994-2000年,主攻贫困县。按照国家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浙江共有8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全省以推进山区农业股份合作开发和扶贫搬迁为重点,兴建异地扶贫开发区,率先探索把扶贫工作融入城镇化进程。1996年浙江开始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全省8个贫困县提前三年完成脱贫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区。

2001-2010年,推进欠发达乡镇扶贫攻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浙江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百乡扶贫攻坚计划”、361个“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111万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把扶贫工作与全省快速城镇化、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

2011年,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确定29个县区、5200个村为扶贫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

经验做法富有特色

浙江扶贫工作的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使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所有县(市、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5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教育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1.5倍的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中的困难群众,低收入农户的人均教育、医疗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到2015年,所有欠发达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60%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人口布局显著优化,产业集约、人口集中、要素集聚型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2010年浙江扶贫工作主要采取了八项措施:

一是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就地增收。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农业,29县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047家,成员41.62万个;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29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80.6万人,发放加工费50.8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6300元;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29县累计发展农家乐经营户3953户,从业人数2.9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来料加工和休闲旅游已成为农民就地就业和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是培训就业帮扶农民就业增收。29县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转移9.5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8.6万人,转移5.2万人,培训来料加工经纪人200名;继续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面向欠发达地区招收农民大学生100名,加强51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援助,帮助6000余名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是异地搬迁创造农民增收条件。完成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搬迁增收致富二期工程,实施海岛县区“小岛迁、大岛建”工程。29县投入异地搬迁小区建设资金35.1亿元,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和设施,下山搬迁7.8万人。

四是金融服务支持农民生产增收。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29县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1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7万户;扩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试点村累计达到232个,吸收入会农户2.7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1.8万户),累计发放农户借款1.96亿元,入会农户年人均增收910元。

五是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欠发达地区通村公路、农村联网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里程大幅度提升,完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3251公里、联网公路891公里;全省开展3197个村环境整治,启动首批420个中心村建设,完成100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计划的编制,基本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79亿元,改善了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

六是健全公共服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省开工建设敬老院107家,投入资金1.73亿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4375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6.89%;农村“低保”对象61万人,“低保”平均标准236.5元/月•人;安排医疗救助资金4.68亿元,全省以发放助医卡、门诊住院救助等方式直接救助困难群众39.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2965多万人,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37元,所有县(市、区)人均筹资水平全部达到185元以上,住院补偿率达41.6%;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1183.5万人,体检率38.9%;全省有571万人领取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领到了政府提供的不低于60元基础养老金;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七是完善扶贫体系整合扶贫资源。扶贫工作实行“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定职定责定人,35个省级职能部门根据52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帮扶需求,规划编制了向29县倾斜的118个职能扶贫项目,突出抓好人、财、物三位一体的实施到位,在欠发达地区突出强调“普惠”服务覆盖面和“特惠”支持瞄准度;省级295个单位组成29个帮扶团组,深入到20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6000多人次,落实帮扶项目18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1.35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42亿元,带动低收入农户9.25万户,有效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断扩大区域协作,实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山海合作项目,加强双方的经济联姻和技术、教育、卫生、人才、就业等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八是特别扶持助推重点欠发达县发展。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深入景宁、泰顺、庆元等县调研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思路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针对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欠发达县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态保护任务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远的特殊县情,决定从2011年起对这6县实施特别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每县2亿元特别扶持资金,2011年实现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基本消除,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到2013年6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于12月2日召开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会议,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决定扩大特别扶持的范围,对磐安、衢江、常山、龙泉、云和、遂昌等6个比较困难的欠发达县也实施特别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每县0.8亿元特别扶持资金。

2010年浙江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39元,增长17.0%,实际增长12.8%,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家庭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低收入农户比重达到41.6%(扣除低保户,这一比重为42.8%),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比重为25.4%,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人口新增22万户、56.2万人,其中29个欠发达县区新增15.13万户、38.5万人。

启示与思考

浙江是我国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省份,在改革开放起步时,同其他省份的发展水平并无明显区别。从这个意义上,纵观这些年浙江的扶贫开发以至整个发展,会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扶贫开发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本质所在。近代以来,贫穷落后、苦难深重给中国人民心中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消除贫困、振兴中华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的最有力武器。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无论是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都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动员力、号召力。联想到近段时间以来到东部省份调研的切身感受,我们觉得,发达省份的实践生动地告诉我们,不仅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要搞扶贫开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更要重视扶贫开发。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需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不同区域、城乡、群体收入的差距问题,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的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扶贫开发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亮点,成就举世公认,历史进程已经充分证明了扶贫开发工作所具有的全局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我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生动诠释。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我们要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认识扶贫开发事业,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坚定不移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启示之二,扶贫开发体现了始终关注民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扶贫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围绕贫困人口的需求确定目标、完善战略、设计政策、落实措施。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浙江在全省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扶贫工作的不同目标,这些目标始终以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不同阶段不断赋予扶贫工作新的内涵,既始终得到了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效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也把扶贫工作密切融入了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之中,使扶贫工作拓展出了广阔的空间。

启示之三,扶贫开发探索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尽快脱贫致富的新经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的劳动密集型、市场外向型产业受到冲击。浙江扶贫系统在危机中主动调整、抢抓机遇,迅速通过支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配合企业将部分生产分散转移到村、到户,既找到了企业缓解用工压力、降低生产成本的新途径,又为贫困地区开辟了就业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还带动了一批创业者脱颖而出。今年浙江29个欠发达县区参与从事来料加工的人数将达到90万人,人均收入超过6300元,来料加工已成为浙江扶贫增收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的普遍意义在于:1.涉及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门槛低、覆盖面宽,有利于更多地吸收贫困地区劳动力;2.管理运行方式简单灵活,许多情况下可以在“没有厂房的车间”生产,生产者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增收;3.它是要素跨空间配置、产业阶梯型转移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三点,在欠发达地区,促进“来料加工”模式,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就业增收,在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开发实用人才,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保持传统产业竞争力。

来料加工、经纪人网络和异地搬迁、技能培训相结合,其实质就是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行业扶贫并举,产业开发和人才开发结合,扶贫工作和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可以说,浙江扶贫系统正在为贫困地区另辟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浙江还在全省最困难的丽水市积极筹划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大胆探索扶贫相关制度创新,力求实现跨越发展。调研期间,我们一直感受到浙江扶贫系统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干部上上下下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思想解放,个个充满活力。扶贫工作攻坚的对象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扶贫系统非常需要有创新的精神、统筹的方法和深入的作风。

着眼于新《纲要》颁布实施,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一是更加注重对东部地区扶贫工作的指导及其经验的总结推广。从不同区域看,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扶贫开发成为了东部许多省份突出的亮点和工作的主旋律之一,非常值得深思。我们要认真研究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趋势,既突出重点,又协调推进,以形成全国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群体的统筹、互动效应。前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引导东西部结对协作省建立每年一次的联席会议机制,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扶贫协作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关注和支持浙江等东部地区扶贫改革探索。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省仪陇县开展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试点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搞了不少扶贫试点。再早到上世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前,广东清远等地都搞过扶贫改革试验区试点,贵州毕节试验区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试点和试验区为探索扶贫新机制、解决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扶贫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解决试点分散、内容单

一、规划指导不够等问题。现在浙江等地正在积极筹划扶贫改革试验区,新《纲要》也明确“继续办好扶贫改革试验区”,从我国东西部地区不同实际情况出发,应考虑对东部地区建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给予鼓励支持,并加强规划指导,以期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前瞻性借鉴和政策储备。

(图片由浙江省扶贫办综合处提供)

篇2: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1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省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胜利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朝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又迈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完成财政总收入8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65元和458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3%和6.9%。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在全国率先成功地实施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59∶41,养殖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引导和支持,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类企业进一步向园区和城镇集聚,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增长22.5%,高出工业增加值增幅1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制定并实施第三产业发展纲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促销,推动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创新,引导居民扩大个人住房消费和服务消费,第三产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3%提高到38.4%,工作报告《浙江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巩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成果,全面推进省属和大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造,加大劳动关系转换力度,全省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面和劳动关系转换面分别达到96.7%和81.9%。对部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委托监管和由非经营性向经营性转化的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扩大授权经营,严格保值增值考核,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力度,保持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双增长,基本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多数市县实现新旧医疗制度的平稳过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有3万城镇居民和23.6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赋予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出口克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等困难,实现了高基数基础上的较高增长,全年出口额达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居全国沿海省市首位。抓好重点开发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项目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合同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99.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7.1%。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推动商品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带动了出口的增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中西部市场取得新的成效。

篇3:浙江省地县古籍修复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层古籍修复工作及修复人员的现状及其原因

1. 古籍修复工作意识薄弱。

暂时未开展修复工作为33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70%;已开展整理维护工作为9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9%;已开展整理维护及书页修复工作为5家,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1%。数字显示, 与过去开展修复工作的单位寥寥无几相比, 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但面对需要修复的古籍汗牛充栋, 未开展修复工作的竟高达占70% (尚不包括未交表格单位中的未开展修复工作的数据) , 确实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距。分析其原因, 许多领导古籍修复工作意识薄弱, 他们觉得, 图书馆工作千头万绪, 古籍修复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无关全局。加之受制于资金、人员、场地、工具、材料, 因此而认为不开展古籍修复工作也情有可原。

2. 古籍修复领域缺乏稳定的高素质的修复队伍。

(1) 修复人员数量:无修复人员的为2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53%;有一名修复人员的为2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43%;一人以上的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4%。 (2) 古籍修复人员职业结构情况 (以配有修复人员的22家单位为基数统计) :配有专职修复人员为7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5%;配有兼职修复人员1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32%;在这22家单位中, 1家单位配有修复人员11名, 1家单位配有5名外包修复人员。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普遍编制紧张, 尤其是地县馆古籍工作人员配置更不够, 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从事古籍修复的时间、机会, 只能是微乎其微。有的虽为修复人员, 只因编制紧张, 被挪作他用。古籍修复人员是古籍特藏保护领域的主要力量, 他们承担着抢救、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的重任。可以说, 古籍修复人员决定了古籍的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在现有条件下, 建立稳定、高素质的修复人员队伍乃当务之急。

3. 古籍修复人员“培”而不用。

古籍修复人员培训情况:接受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7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5%;接受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6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3%;同时接受国家级、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的为3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6%;接受过培训, 却未从事古籍修复或调离古籍修复岗位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百分比11%。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求经过该中心培训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须在修复岗位上服务满五年。但参加过省级培训及国家级培训后, 随即调离工作单位的, 也非个别现象。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 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以2008年国家保护中心举办的初级培训班为例, 一名学员参加一次为期72天的培训, 包括学员食宿、教师授课费用、材料工具等可见费用, 就在2万左右) 。造成的原因很清楚, 一则, 迫于人员紧缺, 领导不得已将培训人员挪作他用;二则, 修复工作艰苦、枯燥, 培训人员难以坚持, 中途跳槽。

4. 古籍外包修复现象频现。

由于自身古籍修复队伍的缺失, 或因有些领导认为“养人不如雇人”, 可以降低成本, 故受调单位中有1家聘用5名外包修复人员, 还有四五家单位不得不把比较珍贵的书籍外包给没有修复资质的个人或单位修复, 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修复质量隐患和危及古籍安全的事故发生。比如, 某图书馆外聘专人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维护, 该人却使用牛皮纸替换古籍原有封面, 全然不知p H值仅为4的牛皮纸制造出的酸性环境对古籍会产生损害。分析其原因, 系有关领导在既无专业修复人员编制, 又有修复任务必须完成的压力下, 只能冒风险借助外力, 无疑置古籍于危境。

5. 修复场地、专业修复工具及空调等设施缺失。

(1) 专用的古籍修复场地拥有情况:无专用古籍修复场地的为3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64%;有10—20平方米的为1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21%;有20—50平方米的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1%;有50平方米以上的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4%。 (2) 修复场地空调等设施安装情况:配有空调、除湿机的为1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32%;未配有空调、除湿机的为3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68%。 (3) 大型专业修复工具拥有情况:配有修复台为10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21%;配有裱画台为8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7%;配有压书机为5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11%;配有纸浆补书机为2家单位, 占总反馈单位数4%。反馈显示, 目前尚无专门修复场地的有30家单位, 占到了64%, 无修复场地, 实难开展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究其原因, 馆舍紧缺, 是地县图书馆通病, 制约了古籍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

6. 修复材料工具的匮乏。

近年来, 浙江省古籍修复中心虽向地县馆提供了一些修复材料、工具, 但毕竟僧多粥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随意的选择替代品, 无疑将直接危及古籍的保护。关键原因是如今修复材料, 特别是修复用纸张, 价格飙升, 故采购时受经费的制约;还因为地县馆既无条件开展修复材料质量的认证, 又缺乏具备选购修复材料资格的人员, 故不敢贸然采购。

7. 修复档案建立不完善。

修复档案建立情况:未建档案为37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79%;建立纸质档案为7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15%;建立电子档案为2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4%;有修复前后照片的为1家单位, 占反馈单位数2%。未建立修复档案的单位高达八成, 我们认为, 建立修复档案的意识和自觉性不强, 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纵上所述, 浙江省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或许是全国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是其中之一例, 而非特例。其中一些问题, 是可以经过努力, 得以解决或改进的;有些问题比如场地、经费, 要有待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 一时难以完全解决。为了尽可能有效地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 我们从立足自身, 发挥潜力的角度考虑, 提出如下一些应对的策略。

二、应对的策略

1. 建立修复三级阶梯式网点。

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中建立50个古籍修复点、四家省级古籍修复中心、两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这些机构将与浙江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共同构建成一个三级阶梯式古籍修复网点, 分别承担不同级别的修复任务:50个修复点能够承担起90%的基础维护工作;下级修复中心解决不了的修复问题可提交上一级修复中心完成, 从而杜绝无资质人员或单位介入古籍修复领域, 以确保古籍安全。

2. 对从事修复工作人员实行技能考核。

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修复人员建立考核制度, 定期进行技能考核, 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参加更高一级的技术培训。从源头和根基两处着手, 以改变培训后便无人问津的现状。

3. 在全省地县馆开展古籍的基本整理维护工作。

对古籍进行简单的整理、维护是古籍管理人员或修复人员的基础工作。面对古籍修复量大而修复人员奇缺这一可能会长期存在的矛盾, 全省各地县应主动积极地从最基础的保护工作做起。古籍在整理、搬运、借阅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装订线断裂、书角卷曲、封面破损、纸钉脱落等现象, 如不及时加以整理维护, 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文字信息的脱落缺失, 给古籍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 要以古籍基本整理维护 (断线更换、书页平整、封面修复) 为突破点, 改善古籍的生存环境。并将对古籍进行基本整理维护列入古籍管理人员或修复人员工作考核项目中去, 这是他们应该承担也必须承担的一项工作, 即便目前无法解决场地问题, 也应树立“只要有一套桌椅及一套最基本的修复工具就可启动修复工作”的信心, 事在人为。

4. 坚持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

篇4: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一、注重质量,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工作。委员会负责初审的立法项目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为了确保这两项立法任务的完成,委员会按照“围绕中心、突出特色、急需管用”的工作要求,有效整合立法资源,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中落实土地用途空间管制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中饮用水水源保护与补偿费用等问题,加强调研论证,充分沟通协商,抓好法规审议,提高立法质量。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分别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和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两部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省土地利用和水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做好20件法规行政强制清理和15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重点解决与行政强制法等上位法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此外,还参加了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湖泊安全立法座谈会和环境保护法修改研讨培训班,就太湖流域管理体制和环保公益诉讼等发表了意见,得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领导的好评。

二、突出重点,努力抓好执法检查审议意见的跟踪落实。执法检查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审议意见能否得到落实。委员会主要协助常委会做好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为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委员会按照“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要求,在制定跟踪检查方案、听取有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4月6日至15日,组织三个检查组,由委员会领导带队,赴杭州、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6市,会同当地人大常委会,对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目前,18个具体整改问题已全部基本得到解决。同时,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检查和满意度测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再审议、再跟踪、再落实,评审结合,互融互补,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也推进了我省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的贯彻落实。

三、深入实际,积极做好测绘管理条例执法调研工作。受常委会委托开展测绘管理执法调研是委员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确保测绘管理执法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委员会在制定调研方案、听取相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于7月上中旬组织三个调研组,由委员会领导带队,赴杭州等9个市、15个县进行了执法调研,并形成了执法调研报告,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执法调研报告既肯定了测绘管理执法成果,又指出了一些市县基层领导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认识不足、执法主体不明、投入尚未到位、成果共享不够等薄弱环节,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测绘执法工作的相关建议和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转送省政府后,得到了省政府的采纳和落实。还参加了首届“浙江生态日”活动,参与了常委会对预算审议专题询问和省国土资源厅部门预算审查,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做好提供环境保护监督相关材料工作。

四、加强沟通,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工作。为确保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任务的完成,委员会对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9件代表议案审议和常委会交办的1件重点督办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分别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意见,严格执行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的程序、时限和要求。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领衔代表“面对面”协商沟通,以提高办成率为重点,加强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工作,推动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尤其是重点督办治理浦阳江跨界水污染建议,多次召开建议重点督办工作座谈会、交办会和协调会,形成合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代表对议案审议和建议督办结果表示满意。目前,议案审议结果报告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建议重点督办报告已经第六十九次主任会议研究同意。同时,还邀请代表参加委员会相关活动,就生态补偿组织专业代表小组活动,进一步发挥了代表的作用。

五、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委员会始终把自身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一是认真学习。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等依法履职所必备的知识,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特点和规律,增强履职意识,强化履职责任,进一步提升整体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转变作风。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研,掌握实情,形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主任会议成员重点调研课题在内的一批专题调研成果,增强了委员会行使职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清白做人、明白干事,使委员会各项工作都能规范有序。四是加强了与省内外人大有关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参加全国人大环资委全体会议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城乡座谈会,接待全国人大环资委和省内外环资委(相关委员会)9批,学习和借鉴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在立法方面,如何创新立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在监督方面,如何创新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在代表工作方面,如何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在自身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委员会各项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等,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012年是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最后一年,也是为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我省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攻坚期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期。委员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举会一致,凝心聚力,继续抓好立法、监督和调研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工作。发挥好法规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列入一类项目的有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为确保这一立法任务的完成,委员会将按照“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握好立项、调研、起草、审议等各个环节,掌握并解决好立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注重法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努力把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解决在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前,确保这一法规年内按时出台,促使制定的法规更加符合实际、体现民意、切实可行、发挥作用。列入二类项目的有土地登记条例、集体土地房屋补偿条例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委员会将积极开展前期调研,为下一年度立法做好准备。同时,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做好有关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

二、协助常委会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审议。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监督法规定的重要监督形式。根据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委员会主要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做好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审议工作。为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委员会将按照“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本着把情况摸实、把问题讲透、整改落实的目的,着力抓好会前调研、会中剖析、会后反馈、跟踪督办四个关键环节,力求为常委会审议提供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切实增强审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审议意见,督促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整改。对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不得力、不到位的,要求查明原因,重新办理,推动有关问题切实有效解决。继续通过新闻媒体和人大网站公开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并适时公开常委会审议意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整改落实结果,增强透明度,促使人大监督工作更有力度、更具深度、更富实效。同时,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做好有关监督调研工作。

三、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节约集约用地问题突出的现实情况,委员会在搞好立法和監督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主任会议重点调研课题,着重抓好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调查研究。委员会力求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配置、土地利用绩效、土地利用监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尽可能翔实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同时,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将调研成果更好地运用到行使职权的实践中去,努力提高议事质量和决策水平。使调研成果在着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努力实现我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审议和建议办理工作。议案审议和建议办理是委员会联系代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委员会将从支持代表依法履职、维护代表合法权益的要求出发,认真做好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代表议案审议和常委会交办建议办理及督办工作,明确责任,严格程序,坚持以解决问题、代表满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强化议案审议结果和建议办理落实“面对面”沟通,督促各承办单位在提高“办成率”、“满意率”上下功夫,有效推动议案审议、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的转变。切实做好代表工作,邀请代表更多地参与委员会的相关活动,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和行使权力。认真开展省人大专业代表小组活动,更好地发挥代表的作用。

五、继续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委员会依法履职的保证。委员会要认真做好五年工作总结,继续在推进制度完善、能力适应、服务高效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学习。继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学习和掌握人大业务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以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求真务实。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履职的全过程,把求真务实体现在人大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委员会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富有成效。三是健全制度。继续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使委员会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四是加强联系。建立与省政府及对口联系部门的协调联系机制,加强沟通联系,营造良性互动、和谐畅通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人大系统横向交流联系制度,重视学习和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增强全省人大工作合力。

篇5: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懈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顺民意、解民忧、保民安的实事好事,切实让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以就业创业促增收。着眼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强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二是以完善机制促增收。探索促进农民普遍增收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三是以救助帮扶促增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常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等社会保险扩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发展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分配管理办法,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保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和师资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和合理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校车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快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继续做好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围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强化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机制。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区域优质医院和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控。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妇女健康素质提升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宗教事业和谐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文化是一个地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构建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浙江图书馆新馆、档案馆新馆和浙江艺术学院等重点项目工作,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产业“122”工程,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不断增强浙江文化影响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把稳定物价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完善价格调控措施,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社会各方协同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功能,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稳步解决农村务工人员融入城镇遇到的实际困难,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政策。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

大力支持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各地政府要多为驻地部队办实事。完善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我们要始终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不懈抓好各类惠民安民实事。一是在就业方面,引导和帮助30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援助一户。二是在养老保障方面,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万,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参照重度残疾人托养补助标准,对1.2万城乡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三是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万;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实施残疾幼儿抢救性康复项目。四是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1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五是在教育文化方面,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生均营养餐标准由350元提高到750元;送1万场戏、27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下乡。六是在扶贫方面,完成欠发达地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偏远海岛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将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600元,年内确保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七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完成3500

个村庄整治,综合治理农村河道2000公里,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0公里;完成农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基本实现村村建邮站。八是在饮用水保障方面,建成81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解决20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九是在污染防治方面,完成6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十是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主要堤防15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改造提升农贸市场200个;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始终紧贴群众脉搏,将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切实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新的一年,要围绕确保完成政府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充分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自觉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担当起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使命和责任。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行政效能关系人民群众满意度,也直接维系政府形象,要毫不懈怠地抓好每个环节。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弘扬优良政风,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努力建设品行过硬、敢为人先、勇挑重担、朝气蓬勃的公务员队伍,在政府机关掀起“比、学、赶、创”的热潮,形成凝心聚力抓发展、坚持不懈促转型的浓厚氛围。强化效率导向,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会议文件,简化行政流程,杜绝推诿扯皮,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服务是天职的观念,抓好“双服务”和“百组”基层调研活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扑下身子帮困解忧,切实在加强服务中改进管理,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使政府工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积极创新政府管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必须牢牢把握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健全市县政府和部门目标责任制,加强政策执行和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将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改进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可以精简的审批事项一律精简,可以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加快推行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探索有利于区域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转移支付、预算绩效、国库集中收付等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式,加强专项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合理划分事权,整合服务资源,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政府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加强重要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健全政府立法机制,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着力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着力强化行政运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审计和行政监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渠道,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清正廉洁是人民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廉政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认真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强化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监管,健全土地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治理商业贿赂,对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篇6:2012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经济调节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风险,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浙江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加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促进,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造财富与公平分配的协调,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驱动,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省份,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为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

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四)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努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开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上一篇:社团学期活动总结下一篇:描写团结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