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鱼采访稿件点评

2024-05-03

亚鱼采访稿件点评(共2篇)

篇1:亚鱼采访稿件点评

百花齐放满园春

——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第二次作业点评

□翟河贵

11月30日,在县委宣传部於江常务副部长的带领下,我们三十来人赴亚鱼乡集体采访,重点对亚鱼乡的特色种植业——黄桃基地和荸荠基地进行全面的综合性采访。回来后,多数人就采访要求和采访内容进行了写作,完成了布置的作业。下面,就收到的作业进行简要点评:

一、作业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印象

除宣传部人员外,共有来自各部门的20人参加了采访,交来作业16份。在16份作业中,有15份作业的作者是署实名,一人用了网名(对不起,这份作业我没看)。题材方面:亚鱼乡总体经济发展4篇、黄桃产业6篇、荸荠产业3篇、其他2篇。

体裁方面:消息6篇、通讯4篇、新闻评论2篇、产品信息2篇、其他1篇。

通过对15篇稿件的认真阅读,总体印象良好,同第一次作业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的话,第一次就像撒下种子刚刚在冒嫩芽的苗圃,单调而又杂乱,没有美感,只有希望;这次不同,则像百花齐放的花园,有形象,有姿色,有韵味,有芳香。可以这样说,稿件质量比第一次明显提升,体裁形式比第一次丰富多彩,语言运用比第一次生动准确。从稿件中还能清楚地感觉到:作者普遍视野开阔,思路清晰,采访细致,数据准确,素材真实,文风朴实,报道客观,事实可信。当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毕竟是起步阶段,有这样良好的起势,已是可欣可慰,可圈可点。

二、相对较好的几篇稿件

客观地说,这次稿件质量相对较高,固然有学习进步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因素,但更有优中选优的因素。上次是五六十人都动手写稿,起点不一,水平参差。这次是KO后的赢家亮相,光鲜光耀一些也是正常的。相对较好的稿件有:

(消息)《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通讯)《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通讯)《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通讯)《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评论)《金豆豆的艰辛》(张金华)。

这几篇稿件,总的来说主题突出,思想鲜明,事实清楚,表述顺畅。当然,也不是说就没毛病,甚至可能还有明显的毛病,特别是那些初学者常常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只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是好的,是相对优秀的稿件。

三、长足进步略有欠缺

整体上看,大多数人基本掌握了消息与通讯的一般知识,了解了新闻这两种最常用体裁的结构与要点,能使用消息与通讯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有的使用得熟练些,有的使用得还不够熟练,表现出这样与那样的长处与不足,现就稿件作一简单点评。

1、充分认识到标题的“眼睛”作用

标题之于文章,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打动编辑和读者的作用。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已成为陈词滥调了的话,那“标题是块敲门砖”应该还不滥。不管它滥与不滥,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却是已被大家不容置疑地接受了。接受是好事,有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写作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提练标题,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是一个综合性思维的智力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正文还难。标题制作,曾难倒不少大笔 杆,就连邓拓先生都说:“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特别是网络新闻的膨胀式发展,“标题党”的诞生与漫延,更是推波助澜地把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次所交的作业中,就欣喜地看到大家在标题上下的功夫,同时,起了不少富有创意的新颖的寓意深刻的好标题。

比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等标题,采用对仗形式,既朗朗上口又美观醒目,况且形象地直奔主题。尤为是林峥嵘和覃弋钊的标题,视觉效果和口感韵律都更明显,前者用典,烘托了产业发展动作的强劲气势;后者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更加突显了刘远利和黄桃的人气声望。

再如:《喜看今日桃花源》(刘娟)、《亚鱼乡“锦绣黄桃”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姚倩)、《“金豆豆”的艰辛》(张金华)、《亚鱼高坡上的金馍馍》(杨雨)等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黄桃和荸荠比喻成“金馍馍”、“金豆豆”、“钱袋子”,环境也变成了桃花源。桃花源用典于此,更增强了标题的吸力和主题的份量。

又如:《铜仁最好的荸荠在亚鱼乡》(杨勇)、《亚鱼乡打造“三乡二园一区”助推“减贫摘帽”》(张琼)、《让文化穿行玉屏》(黄仕羽)等标题,同样值得肯定与赞赏。前一个用判断的评论语气,直接 肯定了亚鱼荸荠的品质。中间一个非常清楚地表现亚鱼乡用什么样的举措,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后一个用拟人的文学手法,赋与文化以人的动作与灵魂。无论是直白表现,还是含蓄意会,都达到了吸引读者关注的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报道新闻事实

值得肯定的是,多数人对同一新闻事实,因为采访的角度、力度、深度、广度的不同,能够量体裁衣,采用不同的新闻形式进行报道。从交来的作业看,有消息、有通讯(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有新闻评论、有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有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出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避免了单

一、呆板、雷同的现象。

这是一种权变的灵活的做法,也只有能够审时度势能够灵活权变,才能掌握报道的主动权,才能不被人挤出行列。在“消息写作十大规则”中,有这样一条规则:“独家新闻标题用基本事实,多家新闻突出角度。”同理,多人写同一事实就得突出角度,运用不同的体裁形式进行报道。

同样是写黄桃写荸荠,十几篇作业(稿件),真正非常相近的几乎没有,就算是写消息,也各有各的不同,更何况还有其他不同体裁形式。切入的角度和切点不同,构成了报道的重心重点也不同。

有的是站在全乡高度看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如:《亚鱼乡打造“三乡二园一区”助推“减贫摘帽”》(张琼)、《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任维)、《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林峥嵘)和《亚鱼乡:创新推动小康进程》(陈江)等。有的是报道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如:《亚鱼乡“锦绣黄桃”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姚倩)、《喜看今日桃花源》(刘娟)和《亚鱼乡黄桃产业带动村民走致富道路》(吴配勇)等。

有的是写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的,如:《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廖超)、《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覃弋钊)和《成功源于不断的实践》(姚群)等。

还有的是对特色产品进行专题介绍和相关评论的,如《铜仁最好的荸荠在亚鱼乡》(杨勇)、《亚鱼高坡上的金馍馍》(杨雨)和《“金豆豆”的辛酸》(张金华)等。

能够根据手中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和运用不同手法报道,这正是我们培训所期待的效果,以完整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3、提练归纳,条理清晰

能将散乱的素材加以整理,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事实进行提练与归纳,从而找出共性与特性的东西,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表现主题。如《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就分别从“聚集群体智力资源,提供增收致富渠道”、“聚合党建扶贫力量,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聚力发展农村种植养殖产业,助推生态休闲旅游业”三个方面,突出亚鱼乡政府大胆而积极的作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又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用三个章节从三个层面表现了亚鱼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产业绩效。一是黄桃“一花引来百花开”和“蝴蝶效应”。二是规模化和一体化的面向市场的产业,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三是经济的增收促进了产业化的进程。递进的方式,让人看到亚鱼乡美好的发展远景。

4、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文采使文章生动生辉

天下文章,都讲究文采。最强调本真的消息,其实也讲究文采,只是文采是华而实还是华而不实。当然,这里的华,不是华丽与堆砌形容词,而是一种易为读者接受的写作技巧。正如前面提到的标题修辞,就是一种文采,用得好,文章生动生辉,读者也爽心悦目。如:《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喜看今日桃花源》和《漫山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等。

通讯和新闻评论,适当的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稿件变得更加生动。如:黄桃产业,激活了亚鱼乡发展农业这一江春水,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序幕与前奏。

又比如这样的句子:收获本来是一个喜悦的季节,但偏偏又是在冬季,还要和过春节“撞车”。别人家都围着炉子聊家常,热热闹闹置年货的时候,种荸荠的却还要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到大年30早上都还在洗荸荠。读到这里,就感到是在与人交谈,文字也一下生动与形象起来,富有了人性情感的因素;文章变得轻松与好读起来。

5、稿件中的不足之处

其一,仍然有人不太会写消息的导语。如:

亚鱼乡是2012年铜仁市45个“减贫摘帽”重点乡镇之一,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最小、贫困程度深、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最为落后的乡镇,国土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共辖4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8700余人,农业人口8244人,贫困人口3103人,贫困发生率37.6%。

导语游离于主题,或绕了一大圈才慢慢接近主题,或连续使用了太多的数据数字。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又如:

11月30日,根据新闻通讯培训的安排,有幸到亚鱼乡参观特种养殖基地。

导语写跑了题,根本就没有“参观特种养殖基地”,而只参观了两处种植基地。本来,是打算参观与采访“火鸡养殖”和“野猪养殖”两个特种养殖基地的,因时间或其他原因取消了。事先计划的行程,并不是实际的事实。写跑了写偏了题,就让人联想到到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他说小沈阳裤子穿偏了,调也跑偏了。

再如:“层层叠叠,连绵的数个山头,都是成片成片的黄桃林。”这里就是亚鱼乡沙子坳黄桃产业基地。

结合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优势,亚鱼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摸索出了一条以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的发展路线。

这条导语也同样绕得太远了。就算这是一篇通讯的开头,也还是没起到“凤头”的作用。前面的引语,就不知是引用的还是作者自身所想强调的,与第二自然段衔接不紧,过渡不圆润,也不是正文所必需。

其二,标题形式不丰富,定式化。上面所列的几篇较好稿件,就存在这样的毛病,如:《亚鱼政府勇作为,聚合资源谋发展》、《漫山 遍野黄桃树,勤劳致富带头人》、《亚鱼乡有刘远利,刘远利有大黄桃》和《产业弓鸣风劲,激活一江春水》等,全都是一个模式。对仗形式好不好,好。但都是这样,就不好了,就会给人千篇一律而没有生气的感觉。

对仗式是传统的标题模式,现在还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近滥的模式,如:《亚鱼乡:创新推动小康进程》、《玉屏:创新通讯员培训形式 走基层现场采风》等。将一个名词放在前面,打一个冒号或逗号,后面跟进实体词组或短句。这种标题形式,好像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最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及至现在仍然活跃。活跃归活跃,但这种标题的技术含量却不高,是一种简单的没有多少新意的套路。

其三,标题与正文不吻合,脱节,虽不说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但至少是内容不能表现与说明标题,就像一个贫穷病态的小个子,带了一顶奢华雍容的大帽子,极不般配。文题不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次也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喜看今日桃花源》是一个不错的标题,既有愉悦的心情,又有如诗如画的美景,真叫人赏心悦目。按说,这篇稿件可写成一篇见闻稿,也可写成一篇表情达意的评论稿,然而,文章通篇都没让人见到桃花源的美貌;也没见到所要表现的黄桃的实际内容,只有空洞的“曾经荆棘丛生的山坡如今是绵延几百亩的黄桃梯田(注:哪来的梯田),每年桃花盛开时节,黄桃基地宛若世外桃源,令游人流连忘返。”就这里突然迸出一句“世外桃源”,没有传达出任何桃花源的实质信 息,也没有黄桃基地的产业信息。

《“金豆豆”的辛酸》标题也不错,但看着看着,怎么都是荸荠的来之不易,并没发现荸荠本身有什么辛酸的,倒是看到荸荠从生产到上市再到消费者的手中有一个艰难艰辛的过程,种植人满含艰苦与辛劳。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成果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感恩。造成内容与标题的不吻合,不是作者写偏了题,而是作者没有弄清所用词语的真正含义,倘若,将“辛酸”两字改为“艰辛”,就吻合了,就扣题了,也随之变成了一篇好文章。

其四,布局结构和谴词造句上有待下大力。消息的布局,大多人已能把握,但在通讯写作方面,还不太得心应手,这不是一日功,可慢慢加强锻炼。

谴词造句,有许多明显不当,只要稍加注意和推敲,就能够避免。如:“他也随波逐流来到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用词不准确,不是“来”,而是“去”。再如:“如今,当你走进亚鱼乡沙子坳,”这里的“你”字,改成“人们”就更好了;通篇是第三人称,突然迸出来个第一人称,不统一,不协调。

如另一篇稿子,“1999年,刘远利揣着60万元血汗钱返乡创业”,这个数字的说服力就难以服众。试想,那个年代打工10年,能赚余钱60万揣回家吗?他创业投了很多钱不假,但不是一次投入的。那年月,有60万现款于身,是很富有的身价了。又如:“目前基地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投产面积300余亩。”这里的“投产”,应为“挂果”。挂果,是非人为的自然状态是客观的,而投产是人为的意志作为是主观的。如果挂果能人为地“投产”,那么谁不愿今天栽树,明天就投产结出了果实。也许,“投产”二字是基地的简介原文,但我们是搞写作的笔杆,不能人云亦云。

6、个别点评

多次点评,基本都是针对纪事性新闻的稿件而言,这次,谈谈评论稿件。其实,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因其鲜明的观点,被认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也被认为是时代风尚和社会价值的风向标。

这里选取一篇篇幅不长的文章,现全文照录如下:

成功源于不断的实践

爱迪生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实践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他,一个中年男子,相貌一般,穿着朴素,文化不高,学历不高,然而他却是亚鱼乡黄桃特色产业园区的老板,是什么让一个普通农民变身为老板?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据我们采访得知,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敢想敢为,源于他不断的实践,源于他的勤劳和坚持不懈。

他出生在60年代,经历了中国最困难的饿饭年代,80、90年代,为了生活他走出家乡,到外面谋生。外面谋生的困难与艰辛让他选择回家自己创业。但是,创业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1998年他开始 承包土地种植贡米、板栗,因为缺乏技术,他失败了。可是,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打击他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的激情,他积极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查找不足,继续搞种植。这一次,经过他的辛勤劳作与付出,种植的柑橘终于成活了,并且开花结果,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果。有希望就会有失望,由于管理技术的不足,致使满树的柑橘在没有成熟之前就掉落了,他失望了,却没有绝望,他坚信他会成功的。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和学习,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在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种植了黄桃,并且成功了。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锦绣黄桃”已成为铜仁的特色精品水果。而他也为了亚鱼黄桃特色产业园区小有名气的老板。

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人要敢想敢为,有梦想就要去实现,无论是失败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不断的实践,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机会到来之时,你才会抓得住机遇,获得成功。

肯定地说,这是一篇励志成功的好稿。立意好,论点鲜明,论据论证也大致充分和有力,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好归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倘若再加修改,就是一篇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章。不足之处,大致有:第一,文章开头不直接,开门不见山。新闻评论很短,要尽快进入正题,绕山绕水的套话没用。第二,标题强调的“不断实践”,在正文中表现不充分。写了两次实践,因为写得太实,看不出“不断”的成分。我们固然不可能写他的若干次实践,但可以通过文字交代,前后失败与挫折有多少。第三,论证的逻辑联系不太关照与呼应,过早地把结论放在前面去了。第四,乱改名人名言不好。文章一开头引用爱迪生的名言,这本身没问题,但是,却自作见解地去修改,然而,没有改出任何新意,仅仅是换了一个同义词,又调换了一下句子的先后顺序。一看到这,心情马上就坏了,就不太想往下看。第五,文章一直作为标榜的人到底是谁,无名无姓;他的公司叫什么,没有;规模多大,也没有。这样的“三无产品”,叫人怎样相信他是成功的?论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不写这些也可以,但要有条件,什么条件,那就是大家都清楚,或许正是“刘远利热”和“刘远利现象”时期。

要修改好这篇稿件,其实也并不难,因为文章有一个很好的立意和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实例。关键是要把握住要点。新闻评论,通常是先概要地写新闻事实,以事实的某个部位作为评论的切入点,从而进行论点的论证。比如这篇评论,要么就非常醒目地先推出刘远利的成功形象(不是外貌),要么就写他的产业和园区,以此生发议论。至于新闻事实和观点论述的各自篇幅,那要看具体情况,至少,在新闻事实上要让读者切实感觉到真是在“不断的”实践,这个实践,具体表现就是挫折与失败。只有这不畏失败的精神和爬起来再战斗的毅力和勇气,才能打动和征服读者。那些结论性的话语,如“他的成功源于他的敢想敢为,源于他不断的实践,源于他的勤劳和坚持不懈。”最好放在后面一点,当然,不是说前面就不能放,但在这篇稿子中,还是往后放好些。

点评不当,请各位批评指正。历时四个月的培训班就此结束了,说是漫长的四个月,其实也就三堂课和一次集体采访,能给大家的,仅仅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今后,还靠大家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大显身手,大出成就。

最后,赋七绝《新闻人》一首,我们共勉: 一支笔杆写新闻,天地之间任我奔。电闪雷鸣当灵感,五湖四海放心声。

2012年12月28日14

篇2:广播新闻稿件采访技巧探析

一、采访前做足准备

在广播电台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需要做足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报道, 或是在采访名人、成功人士的时候, 更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只有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有话题聊, 才能避免尴尬、冷场的情况出现。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 记者可以使用网络等资料查找法, 将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查找出来, 然后挑选出价值大的信息, 以便在采访时使用。[1]此外, 对于整个采访过程, 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列出大致的规划, 准备好采访提纲, 确保在采访中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在广播新闻采访中, 若是记者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则不利于后续采访的正常开展, 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个采访报道失败。例如, 在一次对某著名商业成功人士的采访中, 记者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对采访对象的情况也一知半解。在采访过程中, 提出的问题也不痛不痒, 价值不高, 导致整个采访现场的氛围极为尴尬。对于广播电台新闻记者而言, 这点应该引起重视。

二、采访中把握技巧

(一) 有效提问

在广播电台新闻采访过程中, 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尤为重要, 记者要正确引导对采访对象。记者如果要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那么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 通过一些轻松的问题, 引导采访对象进入记者设计好的思路里面。采访对象对尖锐问题一般持回避态度, 为更好地将新闻事件背后的情况挖掘出来, 记者要精心设计提问问题。可以设置如下程序, 逐步引导采访对象进入正题:一是开始阶段。记者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开放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与采访对象熟悉的内容相关, 这样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采访氛围, 有利于之后采访的顺利进行。二是引出关键问题。在做好前期铺垫以后, 记者要适时提出较为关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支撑着整个采访主题。三是提出尖锐问题。记者提出以上问题以后, 要观察采访对象的状态, 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尖锐的问题。为了让提问更加有效, 广播电台记者必须抓住提问的时机, 应敢于提问, 必要时可以追问采访对象。当然, 若是采访对象拒不回答记者的提问, 则应及时调整方法, 采用其他的提问方式。

(二) 善于倾听

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也要学会倾听采访对象的话语, 在提出问题后, 细心观察采访对象的反应, 判断其是否有所隐瞒。采访对象对某个问题进行叙述时, 记者要适当打断采访对象的思路, 并观察其反应, 通过之前准备好的资料, 判断出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合理、准确。[2]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专注地倾听, 这样才能找出采访对象叙述时的破绽, 将原来未能想到的时间线索找出来。记者在倾听时, 也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叙述是否与采访主题相关, 若是方向出现偏离, 应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调整。记者在倾听采访对象对某个事件的评论时, 还要找出其中的闪光点, 这对于提高后期采访报道制作质量很有帮助。

(三) 细心观察

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善于倾听, 还要认真观察, 了解采访对象对新闻材料的情感反应, 分析新闻事件的外在影响。在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通过用眼睛去细心观察, 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材料, 可以采集到情感丰富的场景素材。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观察, 能够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将事件本质性内涵体现出来, 从而使受众的信服。记者在深入生活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擦亮双眼, 细致深入的观察新闻现场, 了解当事人的真情实感, 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情感表达来提升新闻采访报道的水平。不仅如此, 还要在广播新闻报道过程中将自身对事件的看法体现出来, 在采访期间学会察言观色, 尤其是要把握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情感反应。

(四) 加强沟通

在广播新闻采访工作中, 记者只有加强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才能尽快与采访对象熟悉起来。若是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情况, 记者可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 聊一些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 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避免采访对象出现紧张的情绪。此外, 有些人在采访前谈话滔滔不绝, 但是在面对麦克风时就显得很局促, 说话也结结巴巴, 非常紧张。此时, 记者更要营造轻松的氛围, 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其进入采访主题, 确保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五) 认真记录

在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中, 新闻采访记录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 记者主要采取手记、脑记、录音设备记录和录像等方式。[3]其中, 录音记录被广泛应用到广播电台新闻采访中, 其次是手记。在广播新闻采访中, 记录工作不能对正常采访造成影响, 记者要讲究记录的方法, 掌握记录的要点, 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记者在广播新闻采访中将记录工作做好, 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料, 并通过对记录技巧的合理运用, 确保广播新闻采访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三、结语

在广播新闻稿件采访工作中, 记者要细心的揣摩与学习采访技巧, 要充分考虑采访事件及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 灵活的调整采访的方法和形式。此外, 记者要做好广播新闻采访各环节的工作, 采访时保持自信, 并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有效的采访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广播新闻采访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升。

摘要:在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中, 既要求记者掌握丰富的新闻理论, 还要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记者在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好各种采访技巧, 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对话, 从而提升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本文探讨了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采访技巧, 旨在通过对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 确保采访任务圆满完成。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稿件,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文江丽.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68-182.

[2]林玉麒.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2) :59.

上一篇:边检下一篇: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老虎大王的动物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