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目标

2024-05-23

采访目标(精选七篇)

采访目标 篇1

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 随着两岸关系的大气氛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2008年6月台湾当局“陆委会”正式恢复了民进党“执政”时暂停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两家大陆媒体的在台驻点采访工作, 同时首度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在台驻点。2008年12月18日,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林娟、翁之光, 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卫视记者叶青林、黄晟搭乘福州直航台北的首航包机飞赴宝岛, 成为大陆首批驻台采访的地方媒体记者, 这在两岸新闻交流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福建与台湾有着“五缘”优势 (“五缘”指的是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 [2]对于福建媒体赴台驻点采访, 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福建媒体赴台驻点, 率全国之先, 有着先行先试的独特意义。

一、福建媒体驻台采访的角色优势

(一) 民风相近, 福建媒体驻台采访更易走近台湾乡亲

2011年12月, 在福建两家媒体驻台三周年之际福建省台办组织驻台记者召开座谈会, 出席的有前后十余批赴台驻点采访过的记者, 他们当中许多人本身就是福建人, 有的会讲闽南话, 有的会讲客家话。他们驻台采访最大的感受是“来到台湾不陌生”, 这里的风土人情和福建很相似。有意思的是, 驻台记者经常会接到一些特殊的采访邀约, 说是福建的乡亲最近要来台湾参访, 能不能去采访一下。福建首批驻台记者在台湾过的2009年春节最有纪念意义, 四位驻台记者受邀, 出席了在台北的福州同乡会的联谊活动, 亲身感受台湾的民风民情。

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省政府新闻办前主任朱清多次访问台湾, 每次都会去看望福建驻台的记者, 他总是殷切鼓励驻台记者, 要多做一些有助于融洽两岸同胞亲情的报道, 让两岸老百姓越贴越近, 越走越亲。[3]

笔者从2009年9月18日开始驻台三个月, 多次采访过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 由于语言上相通性, 很快就能在采访的间隙和他用客家话聊家常, 甚至有次当我们提出请求, 希望他用客家话和福建的乡亲说几句祝福语时, 伯公欣然答应了 (伯公, 是台湾媒体、台湾民众对吴伯雄先生的尊称。“伯公”在客家话中是一个敬词, 如称“土地公公”为“土地伯公”) , 使得我们采访的新闻非常有亲切感。到后来, 只要看到福建东南卫视记者的话筒标, 伯公都会很自然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当年10月台北松山烟厂举办的客家义民祭活动上, 吴伯雄甚至很热情地推荐旁边的台北市长郝龙斌接受我们的采访, 说“这是我们福建来的电视记者”。

(二) 血缘相亲, 福建媒体驻台采访更加快捷方便

东南卫视驻台记者贾志瑾第一次踏上宝岛时, 碰上2009年8月6日“莫拉克”风灾重创台湾南部, 高雄甲仙乡小林村因暴发泥石流惨遭灭村。东南卫视记者在小林村罹难者的“二七”时进到小林村, 当时台湾同行看驻台记者要进村, 连连叮嘱“要踩在石头上”, 才不会陷入齐膝深的松软泥地。记者贾志瑾更在这次的采访中结识了一位失去亲人的大陆新娘, 并在采访中给予对方安慰和鼓励。当年8月10日, 赴台参访的福建省副省长陈桦率先代表福建省红十字会向台湾灾区捐款, 在台湾的舆论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反响, 认为福建红十字会的人道援助, 充分表明了福建乡亲对台湾乡亲有感情。而作为驻台媒体, 东南卫视记者用镜头见证和记录了这段历史。

无论是在2010年10月, 台湾苏花公路陆客大救援当中, 还是2011年4月台湾阿里山风景区的森林小火车事故报道当中, 东南卫视驻台记者都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以“我在现场”的角度发回报道。

(三) 文缘相近, 福建媒体驻台报道更易被受众接纳

东南卫视驻台记者的报道, 主要集中在该频道的涉台新闻节目《海峡新干线》栏目播出, 其中还包括《海峡午报》。《海峡新干线》于2004年5月推出, 2007年获得“全国十大创新栏目”奖。地处海峡东岸的福建东南卫视, 其《海峡新干线》以独有的闽台新闻资源在广大受众中创立了良好的口碑, 并得到了国台办、全国台联、台盟中央等相关部门的肯定, 在台湾岛内和广大台商、台胞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4]

正如《海峡新干线》创立伊始便立下的口号“打造海峡品牌、致力沟通两岸”那样, 东南卫视驻台时刻把它铭记在心, 心中不仅要有品牌, 更要有受众。2012年2月17日, 一辆载有大陆游客的游览车在台湾花莲县丰滨乡发生翻车事故, 车上34人多人重伤, 东南卫视驻台记者许斯影、陈彦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报道。新闻播出的第二天, 驻台记者的微博上出现了一位自称陈小昀的大陆观众寻求帮助, 寻找在这次事故中失去联系的在台旅游的舅舅黄大器。驻台记者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后, 主动伸援手, 在当地一家医院找到了黄先生, 随后通过驻台记者的手机架起了两地亲人的两岸连线, 当黄先生听到大陆亲人的声音时, 情绪激动得几乎溃堤。[5]从新闻视频中, 大家感受到了亲人失联后重获信息时的欣喜。虽然他们一再感谢驻台记者的牵线搭桥, 但记者们深知这只是驻台采访之便的举手之劳。而正因为驻台记者用心走近受众, 才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第一线的鲜活新闻。

二、福建媒体驻台应更接台湾地气, 推进涉台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这几年的驻台采访工作, 东南卫视逐渐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涉台报道记者。而借助驻台记者的报道优势, 《海峡新干线》栏目从2009年开始, 先后升级改版了节目中原有的两个小环节“专家连线”和“今日链接”。

“专家连线”主要是对当天播出的重要新闻, 及时组织两岸的相关专家进行解读。而“今日链接”, 主要是选择当日出版的台港澳主流报纸, 对两岸交流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以及岛内热点、焦点所发表的观点或评论进行概览。前者是专家观点的直击, 后者是多元观点的展示。从2011年开始, 东南卫视在地方驻台媒体中首个设立台北演播室, 将“专家连线”升级为“卫星连线”, 邀请台湾名嘴、时事评论员进入演播室, 通过与东南卫视驻台记者的现场对话, 就当天岛内、两岸热点话题进行点评。另一方面, “今日链接”也升级为“驻台观察”, 让东南卫视驻台记者以驻台观察员的形式出现, 对岛内媒体就当天的新闻热点进行观察评述。

尤其让外界和同行一亮的是, 《海峡新干线》还创设了“现在台湾”环节, 突出驻台记者“我在台湾”的概念。要求驻台记者每天就台湾热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 或者综述、评论。2011年7月20日, “现在台湾”播出了《郝龙斌邀请东南卫视记者上电台直播节目“大头斌报告”》的节目, 报道驻台记者叶青林和台北市长郝龙斌一起, 与台北市民通过电波空中对话, 节目既有现场感和故事性, 又具很强的两岸互动性, 非常鲜活生动。该节目还因此获得第十六届福建对外新闻奖一等奖。

由于充分发挥了驻台记者的多维角色, 今天的《海峡新干线》进一步定位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前进的两岸”。《海峡新干线》不再仅仅限于提供台海资讯, 更从台湾发声, 提供嘉宾观点, 向观众深度解读台海新闻, 也由此让“看台海新闻就看《海峡新干线》”的理念更加深植于大陆电视观众的心中。

三、顺应时代, 大陆媒体驻台亟需由“驻点”升级为“常驻”

2013年3月2日, 大陆海协会新闻交流团拜会台湾“中央社”时, 率队的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表示, 两岸新闻交流起步最早, 但目前有些滞后, 当前主要需解决的是两岸新闻媒体互设常驻机构问题。[6]

其实对于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 大陆对此一直持比较积极和开放的态度。最早在2009年10月28日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 大陆方面便呼吁尽早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 之后, 在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被多次提及。不过目前台湾方面对于大陆驻台记者开放的措施仅停留在2009年10月27日的政策宣示层面上。当天台当局负责两岸新闻交流的台“陆委会”宣布了三项对大陆驻台记者的开放措施:一是取消新闻采访报备制度, 驻台记者想去哪里采访就去哪里;二是每家驻台媒体记者人数由两人提高为五人;三是驻台记者可以不再租住饭店, 在台自由租屋。[7]这些举措更多地被解读为是配合第二天 (2009年10月28日) 江丙坤率海基会新闻交流团启程访问大陆, 一方面为“登陆”营造良好气氛, 另一方面也意图由此减缓大陆媒体要求在台湾设立常驻机构的压力。

尽管台湾地区“松绑”措施展现了善意, 但对大陆驻点记者的管理思维还是停留在“限制”取向上, 与大陆媒体要求在台设立常驻机构的期望还有差距。

(一) 大陆媒体在台设立常驻机构有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

常驻机构的设立, 要求相应人员配备的增加。从台“陆委会”三项对大陆驻台记者的开放措施来看, 每家驻台媒体可以增加到5人, 这也只是驻点人数的有限增加。陈斌华, 现新华社港澳台部采访室主任, 2001年大陆首批赴台驻点记者。他在回顾文章“我的八年赴台驻点生涯”中就指出, [8]在台湾驻点期间, 记者没有周末假日、没有“白班夜班”之分,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是采访, 晚上10点又开始安排第二天的日程, 这样连轴转1个月、3个月下来, 铁打的人也会觉得身心俱疲的, 现在不缺稿子就是缺人力。作为地方驻台媒体, 东南卫视同样存在人员连轴转的问题, 特别是作为电视媒体, 除了外采记者、摄像, 演播室方面还需要灯光、音响等更多的协助人员, 这些岗位目前还都是依靠聘用台湾在地人员来完成。在台常驻机构设立后, 由于驻台人员增加并相对固定, 将避免人员频繁更换造成的工作业务脱节或中断。

(二) 大陆媒体在台设立常驻机构对驻台记者提供保障

1. 有利于保障记者人身安全

由于常驻机构具有分社、记者站的性质, 常驻机构成为注册登记的公司法人, 有统一的税务登记编号, 可以租房或自行购房拥有独立馆舍。在安保机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 有利于防范“台独”等极端分子的滋扰。而独立的馆舍对于驻台电视媒体来说, 便于设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独立演播室, 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竞争力。

2. 有利于保障记者身心健康

驻台记者最怕生病, 因为目前驻台记者在台湾没有纳税, 自然也就不能参加台湾的健保。所以驻点记者共同的经验是, 每次赴台湾之前都多带点常备药, 感冒了自己吃药、捂被子扛过去, 扭伤了也只能自己买膏药贴上应付。但未来依托于在台常驻机构, 驻台记者将拥有在台居留证件, 可以参加台湾的健康保险、劳动保险, 方便在台就医。驻台记者无后顾之忧, 将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

四、练好内功, 福建媒体应为在台设立媒体常驻机构做准备

2013年1月12日, 两岸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在“两岸民间互信与媒体互动”暨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创刊百期恳谈会上迫切呼吁, 两岸民间互信由媒体一步步打开, 作为交流“先行者”, 两岸媒体应该加大互动力度互设媒体常驻机构。[9]虽然台湾方面对于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目前还在回避、观望, 但笔者认为, 驻台媒体应为在台设立常驻机构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 增强人员的培训

自2010年开始,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驻台记者扩大到5人, 其中东南卫视驻台记者由两人增加到三名, 其他两人分属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和海峡卫视。这5名在台采访的记者, 有的相对固定, 以强化在台驻点采访的能力。另外也通过轮岗, 补充新的记者赴台驻点, 以培养更多的有在台工作经历的优秀记者。

(二) 开拓新闻报道的领域和渠道, 推进涉台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作为大陆地方驻台媒体, 福建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对台优势, 全方位做足发掘闽台新闻的内功, 使得涉台报道更接台湾地气, 这样当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条件成熟的时候, 便能转而形成更强的新闻战斗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6月13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 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 其中谈到两岸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并“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10]笔者认为, 在这种两岸“增进互信”精神的指引下, 随着两岸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即将实现, [11]下一步, 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实现, 但这一过程也必然是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的过程。虽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包括东南卫视、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海峡卫视) 驻台采访也仅仅才不到五年的时间, 但依托于福建媒体在台驻点采访中的优势与发展潜力, 亦将争取成为在台设立常驻机构方面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注释

1[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 2012-11-08.

2[2]福建省委书记会见连战五缘六求概括闽台关系[EB/OL].中国台湾网, 2006-04-18.

3[3]朱清望闽记者:多了解台湾各界对海西的建议[N].海峡都市报, 2009-09-28.

4[4]成洋〈.海峡新干线〉的品牌化运作[J].东南传播, 2006 (11) .

5[5]视频:陆客游览车花莲翻车驻台记者伸援手大陆民众微博寻亲[EB/OL].http://video.sina.com.cn/v/b/71489838-1802550421.html.

6[6]王在希.希望两岸新闻媒体尽早互设常设机构[EB/OL].中新网, 2013-03-02.

7[7]新增三项开放措施[EB/OL].中评社, 2009-10-27.

8[8]陈斌华“.台湾, 美丽的土地, 我们的!”---我的八年赴台驻点生涯[J].两岸关系, 2009 (12) .

9[9]两岸人士北京恳谈:增强民间互信与媒体互动[EB/OL].中新网, 2013-01-12.

10[10]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EB/OL].新华网, 2013-06-13.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篇2

1. 求新性。

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实时的、第一手的、有利于核心发展变化的消息, 并为之采访, 保证新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会落后。

2. 突击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讲究的就是工作的实效性, 需要作者在尽可能有效且短的时间内, 将报道任务完成。新闻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突击性新闻采访能力要继续加强, 以达到新闻采访信息有效的目的。

3. 灵活性。

新闻采访灵活性较强, 通常都是把握一条重点信息, 然后按照信息特点进行周边探索加以采访, 采访时要有灵活多变的思考, 以应变不同状况。

4. 广泛性。

新闻采访涉及各行各业、各个层次以及各个领域, 新闻工作者采访工作面大, 接触范围广泛, 能通过生活中、社会中不同领域搜集新闻线索来进行新闻访问。

5. 持续性。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连接采访, 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事物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性,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 新闻工作者还要进行持续性报道。

二、新闻采访的技巧

1. 要有必要准确的采访动机

新闻采访要做到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首先就要确立采访动机并且保证采访动机对社会主体有益无害, 然后根据被采访者所述相关信息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 若带有吹捧和夸张地进行采访报道, 就会歪曲事实, 这是不被支持的采访动机。还有一种动机是采访者或者新闻工作人员对采访内容本身具有偏见和敌意, 这样采访出来的内容也是与事实相违背的。记者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以及个人色彩的采访才是正确的采访动机。

2. 要有必要的访前准备

新闻工作者需要按照采访动机进行适当的访前准备。首先, 新闻工作者要进行多线并行制, 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 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分工, 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去完成多组工作, 如果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发生, 访前准备就会显现出至关重要的地位。不同分工人员要求系统地交流和配合, 环环相扣, 减低甚至防止在现场出现的失误与纰漏, 例如在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 现场都会有事故责任人, 新闻工作者快速找出他的方法是什么呢?热线爆料者往往是与责任事故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在其爆料过程中, 与其进行一定的沟通, 往往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责任当事人的相关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这样到现场后更能以方便的语气进行沟通联系和采访。

3. 要尽量掌握第一现场的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 掌握第一现场的情况是新闻工作者掌握实事的重要途径, 离现场越近, 新闻价值也就越高, 新闻真实性也就越强, 例如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 如果只是象征性地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情况, 如大货车在高速公路撞到护栏侧翻, 这样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这时新闻工作者应该结合团队, 让摄像记者记录真实的第一现场状况。

4. 要根据不同特征的被访对象采取不同的访问策略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被访者, 这些被访者具有不同的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 新闻工作者就要根据不同特色的被访者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达到访问出新闻要素的理想答案, 这很考验记者的应对能力, 而记者的能力需在不同类型人面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对于普通的访问者, 有时候不能开门见山地进行采访, 需要通过聊天等方式, 采取迂回战术寻求问题答案, 使普通人在聊天过程中建立与工作者信任的桥梁后再进行真正的访问。

对于德高望重的人, 访问前的准备就非常重要了,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选择恰当的采访方式以及提问方式, 对此类人物的采访, 是对记者综合能力考评最有力的根据。

5. 要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应在现场进行细微和有力的观察, 大致观察出当事人员以及推断出事件的过程和起因, 不能只限于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思想, 还要从大众的思想角度出发, 思考出大众在想什么、想要的是什么结论。

6. 要在采访环节避免产生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记者要在采访环节中避免产生假新闻, 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做出相应的有自己观点的判断。

当面对突发事件时, 往往会因为事发突然、时间局限性等问题间接造成采访时产生假新闻事件。应该怎样预防假新闻在突发事件中发生呢?这首先就需要记者有着临危不乱的性格和处事不惊的态度, 再者记者也不要急于求成, 最好在现场亲眼目睹事实并拍摄下来, 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当事人的纠葛问题。要做事后的侧面性报道, 尽量还原当时情景, 避免主观判断和臆想。

对于纠葛类问题, 新闻记者应该持有公正的态度, 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判断谁对谁错, 更不要因为一面之词来随便加以判断和评价。记者应该进行实地访查, 邻里走访, 进行相应的调查, 并且向律师询问相应的法律文件和章程, 只有这样, 才能尽量降低假新闻的发生率。

三、结论

新闻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新闻采访的特征和相关新闻采访时的技巧, 才能呈现给人们一系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的表面特征是被采访者和新闻工作人员之间的谈话, 但它挖掘出来的对象是被采访者提供的新闻, 新闻工作人员必须从各个视角挖掘新闻信息, 给予被采访者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让当事人愿意自发地说出他所了解的信息详情, 然而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受时间限制的, 环境优良的, 这才能算得上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从新闻采访的特征中, 我们可以看到,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 必须有足够和娴熟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采访特征,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被采访者

参考文献

[1]丁晓萍, 戴永明.新闻采访与写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04) .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中文期刊·专业章, 2011, (09) :91.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 篇3

一、新闻采访的概述

新闻报道需要对新闻进行收集、整理, 并做好发布工作, 新闻收集是新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对新闻信息进行明确, 并做好新闻的采访工作, 对受访者的回单进行记录, 观察受访者的表情、情感等, [1]通过采访对受访者的内心进行思考, 通过写作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进行整理与阐述, 这是一种对社会事件研究的工作。

新闻采访的个性化比较强, 并且新闻采访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 新闻的传播需要对事件进行全面的掌握, 如果没有事实, 新闻信息也会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新闻传播中, 真实性是第一位的, 而新闻的传播是以全面完整的采访为基础的。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只有获得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 才能够通过新闻写作将事件还原出来。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及时性, 在采访工作中应以最快的速度抢到第一手资料。记者采访时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 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并且能够从繁多的新闻事件中找到老百姓关心新闻内容, [2]并积极地投入到采访工作中, 保证新闻的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一) 准备不足

在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中, 准备不足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这会给新闻采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使新闻报道不能真实准确充分地展现出其原本得实际意义。新闻的全面性也不强。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需要对所要采访的人、事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把握,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然后根据事件进行采访, 保证采访的内容不会偏离主题, 给被采访者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记者不能详细的了解事件的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到采访中, 导致采访信息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 甚至会使事件双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 采访提问比较肤浅

在新闻采访时, 需要对相关事件进行提问和回答, 这是采访的重要形式, 在采访过程中, 提问什么问题, 怎样提问将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这也是新闻采访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很多新闻记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采访的经验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比较肤浅, 缺乏深意, 在采访时没有抓住事件的核心内容, 问题缺乏针对性, 甚至问题偏离事件的主题。还有些记者的提出的问题大、空, 模糊不强, 被采访者不知道记者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问题缺乏特点, 这种问题得到的回答也多是比较泛泛的。还有些记者不注重场合就随意提问。例如, 在采访受灾难家属时, 一些记者不注重场合, 询问家属, 你与亲人分离时心情怎么样?[3]这种问题很明显是在往被采访者伤口上撒盐。因此, 记者应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

三、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

(一) 做好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是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 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 在新闻采访前, 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成功需要有精心的准备和策划, 更多的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前, 需要对采访的内容进行明确, 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 相关理论政策, 提出的问题等进行考究, 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问题准确、合理的提出。在采访前, 需要将事件与群众生活密切联系, 找到百姓关心的问题, 保证新闻采访的价值。同时, 还需要做好采访对象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需要根据新闻事件以及新闻播报的需要选择采访对象, 采访前, 需要详细了解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 特别是进行人物专访时, 记者需要了解受访对象的性格特点、生平履历、思想观念等, [4]对受访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保证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把握整体的节奏, 能够跟上受访者的思维, 使采访具有质感。

(二) 快速到达新闻现场

在新闻采访时, 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要想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 就需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 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新闻, 由于时效性比较短, 如果记者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 可能获得资料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 新闻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 如交通事故等, 如果记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赶到, 当事人就可能离开事故现场, 记者就没有办法从当事人口中得知原本的事件情况。因此, 新闻记者要合理高效的利用周围的环境,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了解新闻信息后, 还需要对事件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事件的经过以及发生的背景, 使新闻采访的内容更加充实, 新闻记者要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线索, 使新闻更具价值。

(三) 灵活应变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需要新闻记者摒除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 要踏实、务实, 能够对新闻采访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采访前, 需要充分的准备要采访的问题, 并且对采访过程中的思路以及模式进行调整, 更新采访的技巧。在采访过程中, 要回归新闻报道的实质, 新闻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 对新闻受访者的语言、情绪以及思想交流进行充分的分析与了解, 能够随机应变。在采访对象时, 要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的挖掘, 并且能够灵活的调整自己的采访思路, 对受访者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四) 掌握提问的技巧

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需要在采访过程中根据新闻的主题设置合理的问题, 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技巧。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正面提问, 把握住提问的契机, 根据新闻事件的关键内容进行正面的提问, 把握好问题的角度, 避免新闻采访超出了正常的交流范围, 要尊重受访者, 记者要处于客观的角度和立场。

对于不同的受访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对于一些对外界有抵触的受访者, 应避免直接式的采访, 可以围绕新闻采访的主题采用迂回的方式进行提问, 不会给受访者唐突的感觉, [5]能够对受访者进行合理的引导, 使受访者能够说出记者想要采访的内容。

四、结束语

要实现新闻采访的质量, 就需要做好新闻的采访工作, 这是新闻播报的前提和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应积极学习采访的技巧, 并且在实践中强化记者的自身的采访技巧, 记者要与受访者保持平等, 并且使受访者能够信任记者, 能够与受访者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 获取更加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使新闻播报的质量得到提高, 能够满足社会群众的需要。

摘要:新闻的播报是以新闻的采集为前提的,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 新闻的采访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新闻采访中不仅需要记者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 还需要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交流, 在采访中需要找到被采访者有兴趣的话题, 给被采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从而保证采访信息的充实。但是在实际的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的采访技巧运用并不合理, 使得新闻采访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价值。本文就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技巧,运用

参考文献

[1]孟祥飞.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运用的研究[J].新闻传播, 2013 (06) :265.

[2]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 2013 (09) :286-288.

[3]孙丽洁.试论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18) :115.

[4]杨超.新闻采访技巧在基层采访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 2015 (09) :41+47.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的采访技巧研究 篇4

一、新闻采访的特征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采访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信息的采集、挖掘、记录等环节, 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汇总处理, 形成文字进行发布。新闻采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真实性。新闻传播是人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一个主要途径, 所以新闻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群众对社会认知的程度, 如果新闻传播不能以真实性为基础, 则无法发挥新闻传播作用, 使得新闻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首要标准, 即新闻采访的生命线, 因此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遵循真实这一基本原则, 并且将其深入到采访、撰稿、编辑制作等过程, 才能保证最终形成的新闻本身是真实的, 才能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充分体现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为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也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特征, 及时、准确、快速地传递新闻信息, 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件, 使群众能够获得最及时的新闻信息。所以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来看, 不仅要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还要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 才能在生活中及时发现新闻事件或者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并且及时、准确、快速掌握其发展动态, 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的时效性也代表了新闻事件的新鲜度, 只有充满新鲜度的新闻才能激发群众的兴趣, 并且发挥新闻的社会价值。

二、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体现在采访者在采访工作中未做到充足准备。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无法有效应对采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阻碍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 是当前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很多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 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足够的了解, 仍然存在很多盲点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始采访活动, 通常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交流, 而且容易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生不愉快的现象, 不能与被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十分盲目和混乱, 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系统的认知, 就胡乱提问, 或者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批判事件本身, 容易使人产生缺乏专业素养的感觉, 这种带有主观偏见的采访也往往无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 体现在采访者在采访工作中提问方式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的层次性和技巧性是关系到新闻采访价值的关键因素, 而提问也被很多记者视为新闻采访中最难的环节, 很多记者都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事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甚至会偏离主题而无法掌握问题的关键点。比如有的记者喜欢问被访者, 针对某某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或者是您有什么感受, 这种开放式的问题经常会令受访者无从谈起, 获得的回应也大多是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另外也有些记者的提问不合时宜, 比如在采访地震灾区时, 提问“能不能描述一下您与亲人分离的感受”, 这种问题对于灾区的居民来说, 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 这种不合时宜的提问也经常出现在社会新闻的采访中, 经常使得新闻采访被迫中断。

三、基于新闻采访特征的新闻采访技巧

其一, 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通常情况下, 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时会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基层的各种受访者, 所以在进行采访之前一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针对即将采访的人物、事件做好必要的信息搜集、整理和汇总, 这样可以保证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具体来说, 采访者在采访之前需要了解采访事件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其他利益事件等等, 同时针对采访事件制定必要的采访提纲,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受访者可能拒绝回答的问题等等都要做好提前的准备, 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整个采访过程。

其二, 采访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提问技巧。采访提问是新闻采访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记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提问技巧, 不仅关系到新闻采访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也关系到采访获得的新闻信息是否具有深入挖掘的价值, 所以作为记者,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提问技巧。一方面, 在提问时要确保问题简明扼要, 受访者可以清晰的理解并且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内容, 这样受访者才乐于回答;另一方面, 在提问的过程中适于采用一些引导性的、选择性的语言语句, 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的问答形式引起受访者的无法回答和反感等情绪, 也可以提高采访的趣味性, 激发受访者的配合欲望, 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

其三, 采访者应与地方特色紧密联系。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接受者通常都是地方居民, 在此基础上才能向其他地区扩散, 所以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技巧, 就是贴近地方特色, 满足地区群众对新闻的需求, 激发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兴趣, 这样才能促进新闻价值的发挥。比如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 在这一地区进行消防安全的教育十分重要, 同时也需要关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而这些信息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可以借助森林火灾的新闻事件, 进行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的宣传、林业产业的开发与创业活动、国家在林区开发方面的新政策等等, 获得当地居民的共鸣, 有利于提高新闻采访的价值。

其四, 采访者应突出采访的新鲜性。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突出采访的新鲜性, 通常采用的技巧比如尽可能的贴近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事件的真实性,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比如报道火灾事件, 如果记者可以深入到火灾现场, 就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 并且对火灾发生的实时情况进行持续的报道, 这样的新闻不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而且可以随时为观众带来事件现场的变化情况, 同时也可以借助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注程度, 进行火灾安全知识的宣传, 也可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教育价值。

其五, 采访者需要做好相关的采访记录工作。记录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作, 记录的快慢和准确性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字语言组织能力和记录能力, 可以在采访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 及时记录下受访者的语言或者行为, 从而达到还原真实事件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记者运用的记录方式主要有笔记、录音、摄影等, 无论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首要注意尊重受访者的意愿。笔记是记者运用较为频繁的一种记录方式, 在笔记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问题的规划, 并且保证注意力集中, 能够准确地分析出被访者的回答重点, 从而进行准确记录。在实际的记录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 只要能够将采访的过程完整记录, 就可以保证采访的真实性。

其六, 采访者需要得到受访者对某一事件的证实或核实。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准确判断出真假的现象, 或者有的受访者故意回避某些话题, 这会使得新闻采访获得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时需要采访者向被访者进行必要的核实。采访者在核实的过程中要尊重受访者的心理和个人隐私等方面信息, 需要恰如其分地以巧妙和自然流畅的方式向被访者表达自己的意愿, 将核实的重点放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下。总之, 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完成新闻采访的工作, 又要照顾被访者情绪, 同时获得最准确的采访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 以此为基础开展新闻采访, 采访者需要从充足的准备工作、良好的提问技巧、与地方特色紧密联系、突出采访的新鲜性、做好信息的记录和向受访者核实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 在体现新闻采访的价值基础上, 突出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 实现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良好的沟通, 才能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 从而丰富新闻内容, 促进新闻采访工作的持续开展。

摘要:新闻是社会信息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 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与新闻采访者的采访技巧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现代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运用有效的采访技巧, 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从新闻采访特征的角度出发, 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概要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采写编, 2016 (06)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篇5

1 新闻采访相关内容概述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工作主要包括新闻信息的确定、相关受访者的采访活动以及相关记录、对采访者的形态包括表情、形体和情感变化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新闻采访工作就是通过采访对受访者的内心过程进行重现, 并且结合事件实际对新闻信息进行整理和阐述的过程。个性化、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特点, 同时也是新闻采访工作价值的重要体现, 为了实现新闻采访工作的最大价值, 就必须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用一定的采访技巧, 积极投入到新闻采访工作中, 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价值。

2 当前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采访工作准备不够完备

采访工作准备不够完备是当前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也是实际采访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 准备工作不到位, 就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同时也影响了新闻采访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准备工作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没有对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事件的过程了解不够全面, 从片面的角度开展相关采访, 影响了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其次, 采访内容偏离主题也是由于准备工作不足导致的, 这会给被采访者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两者之间产生矛盾, 后果比较严重。

2.2 采访提问的水平不高

采访提问是推动整个采访过程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获取新闻信息、提升新闻质量的重要方法, 从某个角度说, 提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采访工作的水平。但是部分新闻采访记者由于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不够, 缺乏相应的采访经验,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的问题都比较肤浅, 没有对事件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 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目的性, 甚至有些问题词不达意, 这些都无法满足有效新闻采访的要求。不注重场合、不注重采访礼仪等随意提问也是当前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新闻采访记者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强化自身的采访技巧。

3 采访技巧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3.1 做好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是一项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目的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获取真实、有效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充足的准备工作是新闻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 也是挖掘更多有价值新闻信息的重要保证。做好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 在正式开始新闻采访工作之前, 要对采访的内容、对象和相关事件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明确, 要对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 如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新闻内容等进行明确, 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牵扯到的相关理论政策等进行考究。其次, 要在充分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明确最为合适的采访问题以及合理的提问方式。另外, 在采访过程中, 还要将新闻事件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密切的连接, 找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入点, 以此来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 对新闻采访对象的相关工作要特别的关注, 新闻采访对象的选择是根据新闻事件、新闻播报的对象来确定的, 对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详细的了解, 尤其是在人物专访工作中, 要对专访对象的性格、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等进行了解, 对采访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做好新闻采访节奏的把控, 提升新闻采访工作的品质。

3.2 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

上文分析中提到, 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特点, 同时也是新闻价值体现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要求新闻采访记者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 这样才能够确保获取的新闻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为了确保采访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采访记者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环境, 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化的渠道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 在初步确定新闻信息的基本情况后, 要进一步对事件的具体时间、经过以及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来了解, 确保采访到的内容更加的真实、充实。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要求新闻采访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要随时对地的对身边的新闻线索进行留意, 提升新闻采访工作的价值。

3.3 掌握和运用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技巧的运用是保证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的关键, 也是确保新闻采访价值的重要手段。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采访记者要根据新闻的主题对提问的问题进行合理设置, 掌握和运用好问题提问的技巧。首先, 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正面的提问, 正面提问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新闻事件的关键内容是正面提问的重要依据, 在正面提问的时候, 问题角度的把握是极为关键的, 要控制好提问的“度”,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 要对受访者给与足够的尊重。其次, 要注重采访提问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对于不太情愿配合采访的受访者要尽量避免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 可以围绕着新闻主题进行迂回采访方式进行提问, 尽量避免给受访者产生唐突的感觉。提问的目的是要对受访者就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的引导, 要受访者说出采访记者想要达到的采访内容。

3.4 摆正心态

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进行删除, 要以踏实、务实的心态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要做到不卑不亢, 通过语言、清晰的思路等与被受访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摆正心态, 以客观的立场和角度进行采访工作, 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新闻采访是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和新闻报道价值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当前新闻采访工作中存在着准备工作不足、提问方式不对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新闻采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准备工作, 掌握和运用采访提问技巧、摆正心态、快速到达新闻现场, 充分利用采访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时效性、真实性, 确保新闻采访的价值, 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加可靠、科学、有效、真实的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葛静虹.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7) :128, 20, 22.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8) :11, 9.

[3]崔继英.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探微[J].科技传播, 2012 (22) :26, 25.

[4]田丽.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J].新闻传播, 2013 (9) :86-288.

[5]熊云.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新媒体研究, 2016 (3) :105-106.

采访目标 篇6

1 电视新闻采访原则

1.1 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必备要素是真实性,它是新闻存在的意义和生命源泉,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对事件要进行客观评价,在采访时一定要摸清事情真相,切忌胡编乱造。虚假的信息是对受众的不负责,对新闻事业也会造成很多影响,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为了突出个人而进行虚假信息报道,不尊重事实。

1.2 内容新颖化原则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也越来越大,首先,是由于电视制作方,对于电视内容的选取更加注重大事件,影响力较强的事件进行报道,因此新闻内容具有突变型,很难出现重复;其次,新闻记者的采访线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新闻采访不肯永远一帆风顺,这时就需要运用采访技巧价值,当一切不可预测的困难出现时,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采访范围广泛性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牵扯到很多人,每一个新闻当事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记者要获取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就要对每一个事件人员进行合理分析,让每一个受访者信任记者,通过扩大采访面积来全面了解事件的发生,完善事件的信息结构。

2 新闻节目中采访技巧创新

新闻采访技巧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节目质量,还可以为观众还原事实,全面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同时合理分析和运用受访者的心理活动,结合实际情况让受访者相信记者,保证新闻信息结构的完整性。

2.1 报道内容创新

新闻工作最重要的是新闻内容创新,在当下新闻格局改变的情况下,电视面临的竞争不断扩大,只有推出新颖的采访内容才可以保证市场竞争力。现今,受众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只有加强内容创新,才能引起受众视线,提高受众兴趣,在对事件进行采访时,要巧设问题,争取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突出内容新颖特殊。

2.2 采访渠道和方法创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遇见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由于新闻记者没有对采访工作进行合理分析和安排,没有找到合适采访途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采访中要融入当事人生活,切实体会当事人的感受,掌握其心理特征,找出内心中的薄弱点,从而保证受访者顺利配合;其次,可以从受访者的家人、朋友、邻居和同事等,从侧面了解事情的始末。

3 采访技巧的运用

3.1 深入主题

在对重大事件进行采访时,记者要针对性提问,必须抓住重点直切主题,尤其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通常记者要临时赶到现场,当事人没有足够时间接受采访,所以采访者要抓准时机,对问题的提问要直接深刻,避免对方对问题进行逃避。在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时,没有时间来进行充分准备,这时候就要依靠记者的采访技巧,对事件有个新颖独特的报道,获取特有的信息价值。

3.2 真情实感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闻效果,而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在采访时要懂得接触到对方内心,要尊重别人的故事,深入了解事件的始末。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尊重别人,他人才会信任你,才会敞开心扉说自己的故事。新闻采访节目只有感情饱满真实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每一个新闻都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采访者要有较高职业道德,这才是为百姓负责。

4 结语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的使用,形成自己的采访模式,在未来工作中要注意技巧的创新,要根据不同环境、人物和地点等,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学会尊重事实,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采访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雨.论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5(17).

采访目标 篇7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真实性原则

新闻首先要保证真实性,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必须保证采访事件的真实可靠, 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 不能为了自己的新闻受关注而做出欺骗群众的报告, 这是对新闻工作的不负责任。

1.2 内容突变性原则

近几年, 我国新闻体制发生了改革, 突变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者更倾向于采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进行报道, 在内容上可能会发生突变;二是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可能在报道的途中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 能对新闻线索进行及时的掌握, 适应报道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1.3 采访对象广泛性原则

采访的事件往往比较复杂, 牵扯的当事人也比较多, 每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 记者想要在采访中快速高效的获取采访对象所掌握的信息, 就必须要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进行很好的把控, 是采访对象产生信任感, 愿意将所了解的事情向记者说出。

2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应用

2.1 采访的前期准备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被采访者的个人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便制定出合理的采访计划, 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有一个科学的预测, 尽早做好准备以防万一。另外, 要对采访现场的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 保证采访不出现纰漏。如果说, 在采访中发生之前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情况, 要结合近期掌握的相关信息, 及时进行补救,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保证新闻报告的质量。

2.2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个人习惯以及爱好等进行必要的了解, 分析出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利用非语言符号对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神色、手势等表达给被采访者, 使被采访者在采访中能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能够与记者产生共鸣, 更真切的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和盘托出, 使采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帮助记者挖掘出更具吸引力的新闻素材, 提高新闻采访的水平。

2.3 学会察言观色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要对被采访者的讲述进行仔细的聆听, 让被采访者将采访当作一个普通的谈心, 能够放下心里防线将事件的始终原原本本的告知给记者。在聆听的过程中, 记者要对被访者所描述的信息做一个合理的总结分析, 提炼出事件的关键点, 在被访者描述完以后, 对关键点进行提问, 这个提问要注意时间场合, 以免引起被访者的不满。如果被访者不愿意对此问题进行正面的回答, 记者应采取另一种较委婉的方式, 对此问题进行提问, 以便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报道内容的创新

新闻采访的内容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行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面对新闻体制的改革, 新闻采访的内容必须必备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重视所选题材的新颖程度, 研究如何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于被多方报道的事件, 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 比如之前有一个关于“父亲杀害女儿”的事件, 所有的报告都指向了人性的泯灭, 而有一位记者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终于了解了该事件的始末, 将父亲的不易之处报道了出来,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由此可见, 采访内容的创新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在采访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被访者不愿意回答的情况, 对此, 记者应该对被访者的生活环境、亲戚朋友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寻找与被访者的共鸣之处, 在采访中, 注意察言观色, 密切注视被访者的心理变化,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确保采访的质量和效率。

3.3 采访模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 采访的模式也应该发生变化, 不应继续沿用过去的面对面、一问一答的采访模式, 记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与被访者进行联系, 在采访过程中, 善于引导被访者对想表达的事做一个全面的叙述, 在进行提问时, 不要仅局限于采访要用的问题, 应结合当时的环境和被访者的心理变化, 进行问题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新闻采访是记者写作以及进行电视报道的素材来源, 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 因此, 新闻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对日常采访中的经验和技巧进行科学的总结, 从中提炼出新的采访技巧, 在采访时注意结合当时的环境和被访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合理的提问, 保证采访的真实可靠, 对采访的内容、方式、模式等进行创新, 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伟.如何创新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窗, 2014 (02) :73-74.

[2]包育晓.《看见》节目的话语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 2014.

[3]刘飞曼.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新闻采访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中国物业管理下一篇:地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