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课看新课程理念范文

2024-05-02

从导课看新课程理念范文(共3篇)

篇1:从导课看新课程理念范文

从导课看新课改理念

姜堰市白米中心小学吴银根

【案例1】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24时记时法》导课

师: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准备好了。好,上课。

出示钟面(3时)(不是课件,就是普通的教具钟面)

【案例2】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中心小学夏青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

“我欣赏静悄悄地学习。”(夏青峰语)

什么是静悄悄的学习?怎样静悄悄地学习?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较少干预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虚拟的种种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纳新知,合作学习确实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数学学科,抽象思维是重要训练目标,过多的干预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蒙蔽了学生的眼睛,阻碍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准备好了的自主学习。“准备好了。好,上课!”(张齐华语)学生在学习前必须有所准备。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如各种学习物品的准备,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准备,如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有所准备。用心研读教材,用心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用心预设教学流程等。

准备好了的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效的学习。两位特级教师看似简简单单的导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真正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静悄悄的学习。

【案例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刘沿革《周长》导课

师:每周一上午我们北京各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南京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有一天升旗仪式过程中,小强突然晕倒了。

生:啊?

师:你们这儿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生:没有!

师:老师赶紧把小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碍,小强的体质比较差,只要坚持锻炼就行了。

师:爸爸为小强制定了一份锻炼计划。

出示锻炼计划:每天沿操场边线跑一圈

创设情境:三种不同的跑法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周长)。

【案例4】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学其《公顷和平方千米》导课

师:介绍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历史。(东南大学和南师附小离玄武湖很近)

出示情境图:玄武湖占地400公顷。

师:孩子们,对哪个词感到陌生?

生:公顷。

师:公顷是什么单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面积单位。因为用了“占地”这个词。

师: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呢?

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玄武湖太大了。

师:公顷是大面积单位,是土地面积单位。

揭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升旗仪式是每个小朋友最熟知和最向往的场面,玄武湖是南师附小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旅游景点。两位特级教师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刘沿革老师的升旗仪式时学生晕倒的情境设计似有商榷之处,但肯定源于生活。)

有些老师抱怨生活中缺少鲜活的情境资源,有时胡编乱造,有时机械照搬,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这个大舞台。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要善思考,用心思考。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思考是教师睿智的体现,思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思考是教师一生的目标。教师思考了,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深刻地思考。

【案例5】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刘松《乘法分配律》导课

师:我叫刘松,来自浙江。这位姑娘,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这位小伙子,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孩子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都可以成为刘松老师的朋友。

刘松老师的导课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有意铺垫,更是对师生关系的生动诠释,即师生是朋友,一对人格平等的朋友(成为老师的朋友前提是学生同意),一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朋友。

课堂本质上是师生双边的课堂。课堂上两个重要角色师和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目标和任务。正如闫勤老师所说的“动车之道”:“动车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动力源不只是车头。同样,课堂上动力源不只是老师。”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的动力源更多。

拉近师生距离,除了从心理上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注:本文选取的案例均为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课堂实录

篇2:从心理效应看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一效应来源于个古希腊神话。相传,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因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感动,变成了真人。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和策略可以从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学生就会受到莫大鼓舞,自觉提高了奋斗目标,增添学习的巨大动力,因而会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把孩子看成什么样子,他就成为什么样子!”

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鼓舞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赞扬可催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要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皮格马利翁,对不同学生,从多角度多标准选择评价方式,关注、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霍桑效应

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为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而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宣泄效应”,意思是人们尽情地宣泄抱怨和提意见,可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二是指由于受到额外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表明影响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霍桑效应来解释和理解。如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学会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诉”。“潜能有待开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产生较多的不满和困惑情绪,教师切莫压制下去,而要让它千方百计发泄出来,使“潜能有待开发的学生”身心和学习都朝健康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称心的事情时,要主动地、乐意地听其倾诉,要让学生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身心轻松地投入学习。

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

树立活动、民主、自由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就无法理解。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并发展学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切忌划分学生优劣,切勿打击学生最脆弱的一面,而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垂头丧气、自卑松懈。

三、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被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新课程中选择性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可以从霍布森选择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新课改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没有选择就等于扼杀创造。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形成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对抗的情绪,压抑激情,扼杀创造。

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存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目标自我确定、方法自我选择、过程自我调控、结果自我反馈。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是自愿的,就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就会为之积极主动地努力。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新课程强调课程选择性,改变了过去机械的统一,让学校、教师拥有相应的地方选择余地。

改变大纲为课程标准,增加了选择性。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选择性,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编写体系、切入角度、呈现方式、内容选择、教学顺序、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

评价主体、方法、标准应该多样化。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四、木桶效应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段木片。“木桶效应”是说事物要全面协调发展。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木桶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保证培养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发展的人。强调教学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学会做人。既要传承人类文明,又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既要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又要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寓言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说明在工作中,特别是做涉及人的工作时,要考虑背景、环境、时空、方式,要了解对象的特点、个性、认知水平等,要讲究策略性,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粗暴、生硬、机械。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南风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重学习过程,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重实践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量虽然比讲授要少,但作题所获得的知识深刻、保持率高,并且能得到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先成人才能成才。

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教师教育学生、课堂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时,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地改掉不良行为。教师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精力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自觉思考,充分发现自己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粗暴训斥和当众讽刺、谩骂、挖苦不但不会产生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气愤和对立情绪,有时还会产生对抗行为,从而使课堂秩序更加混乱。

六、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真切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到温暖,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他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因为这时学生已把遵守纪律看成是维持“自己人”间友好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情绪是课堂管理最严重的障碍。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时,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人”,学生就愿意与教师沟通,接受教师的意见既快又容易。教师要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解除压力,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相反,如果教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学生可能讨厌教师,听不进教师的话。很多中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讨厌教师,到厌烦学习。

篇3:从导课看新课程理念范文

关键词:语法教学听力材料处理 新课程理念 新目标 融合

一、关于“语法教学”的误读和对策

现状分析:《英语课程标准》首页前言部分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由此,现在很多英语教师不大提倡“语法教学”,翻开教学杂志,到处都有对“语法教学”进行批判的文章,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英语教师,觉得与“语法教学”沾边好像掉面子,有不入流的感觉。在省,市,区各级的教学公开课中再也找不到“语法”的影子。但是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学是离不开“语法教学的” 。我们宁波市内的初中生,大多在小学都学过几年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问题都不太大,但是很多学生语法知识薄弱,“语法”成了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拦路虎。初中阶段,一定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有一个对语言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对语法结构的初步认识,这样英语教学才可能是成功的。而且就宁波学生“中考”来讲,虽然我们一直在提“淡化语法”,而语法的考察仍是不可能消失的,所谓的“淡化”只是为了使英语试题不再是原原本本的语法陈述,而是对语境进行创新,从以前单纯的语法考察变成现在的重视对学生语法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灵活运用的测试。

然而对于英语学习的中差生来说,语法学习却成了很大的学习负担。他们好不容易记住了stop doing sth.,却又来了一个stop to do sth.,面对纷繁复杂,巧妙多变的语境的变化,他们每每在考试中只能靠25%的运气来得分。长此以往,学生哪还会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初一上时还能保持在90分左右,然而从初一下开始学过一般过去时态以后,太多的动词变化需要记忆。课本对一般过去时态的课程安排跨度又很大,中差生刚刚知道了一点,却又停下来过两个月的暑假,等到初二上册Unit8和Unit9才又来讲一般过去时态,学生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教师又只能在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目前英语教育很现实的状况是“老师上课忙着让学生完成各种任务,家教周末急着帮孩子讲解语法知识”。

对策:不能忽视语法教学,通过调整教材单元安排顺序,精心设计每一课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探究能力,使语法教学以新的形式支撑新目标的使用。

(一) 以语法为主线调整教材的单元安排

课程标准前言中说,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笔者在使用初一上册教材时,发现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对于以be动词am, is, are为主线的单元话题接受和运用起来比较容易,我便在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全册教材的学习顺序进行了调整。把Unit1 My name’s Gina.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Unit3 This is my sister. Unit4 Where’s my backpack? 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 Unit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段集中进行学习。大概在期中测试以后转入到以do/does 为主线的版块。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 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Unit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最后再到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更能让最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在初一期中考试左右就开始掉队,更不会出现学生在表达I like apples.时会错误地说成 I am like apples. 为初一下册What does he look like?单元中be like 的出现扫清障碍。

(二)精心设计每一课时,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掌握语法知识。第六届浙派名师既2007长三角初中英语经典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杭州举行。其中浙派名师曹刚阳老师的一节课让在座的300多位英语老师感触颇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Section A(1a-2c)。这节课从内容上看起来非常杂乱。虽然是以一般过去时态为主,但出现大量的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变化以及there be 结构的过去式,还有3段听力材料要处理。曹老师设计了一条任务链,从自己逛杭州水族馆说起,大量的复习一般过去时态,操练了很多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变化。对于水族馆,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曹老师抓住这一点,带着学生一起走近there be 结构的过去式。然后从自己女儿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谈起,把话语权交给了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初二学生,此时,学生的思维的兴奋点已经完全被激活。曹老师在处理两个比较大的语法项目时,不是枯燥的单纯操练过去式的变化。他把语法难点分散在各个子任务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用学过的语法去帮助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曹老师采取反复出现,分时段化解的方法,把本节课的语法难点一一突破。本节教材内容多,但对于中差学生来说,缺乏必要的可诵可读的文本材料。曹老师加强了对听力材料的听后的处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新课程理念第一条“面向全体学生”,而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写作文,让学生互相“捉虫”——即找语法错误。“写”是英语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英语词汇、语言结构与功能、技能等运用的一个综合表现。语言功能与结构是有效写作的重要条件,在掌握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功能与结构,才能写出精彩的英语短文。

新目标英语教材到了八年级(上)在读写内容编排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八年级(上)Section B部分的3a-3b-3c的编排结构上已经开始淡化3b的填空式过渡,而开始设计为句型结构的运用与语篇的模仿运用。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基本能没有语法错误的进行写作。新目标教材中大量的写作练习,让现在初二的学生作文比原来老教材时初三的同学写得还好。然而,对于中差学生来说,作文,也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他们的语法错误大量的出现在作文中,再加上现在还没有完全实行小班教学,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面批,所以有些错误就反复出现在学生的错误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级里常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 让多个同学去找一个同学的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老师每单元把典型的错误进行归纳印发给学生。另外,老师每周做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一次,对较好的作文进行表扬,张贴在班级墙上。

二、关于听力材料使用的偏差和对策

现状分析:在老教材中每个单元以对话和课文为语言材料,听力仅作为一辅助材料。听力材料也只在教学参考书中出现,教师们为使学生巩固所学语言,往往要求课后抄写这些语言材料,回家后学生再读和背。《新目标》在每单元Section A 1b, 2a, 2b; Section B 2a, 2b中俨然以“练习册”的形式把听力摆在学生面前,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对话材料似乎都渗透在听力材料中。然而在初次使用新目标教材时,教师为了表明自己很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大多数是设计五花八门的“任务链”,让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练习他们所要听的语言材料,长期下来,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未得到提高。翻开新目标教材,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整册教材完整的示范性语言材料很少。且看初一上册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除了在Section A 1a,1c中出现了语言材料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 I do. I want to see a comedy.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 I do. I want to see an action movie. 另外就只看见一幅颜色鲜艳的图片。整个单元从Section A 3a最后的self check, 语言材料中再也看不见want to do的影子,全部转到了谈论What kind of movies do/don’t you like?Why/why not?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完全回到了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强,有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对于那些小学英语学习中就已经掉队的学生来说,这其实向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使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陷入迷茫:英语学科预习什么?复习什么?读什么?背什么?更不明白考试时候该考什么。同时使一部分初次使用新目标教材的教师也陷入一个误区:简单地把教材中的听力仅当作完成听力任务处理。以至很多学生到了初二还不会用want sth., want to do sth. 这显然有悖于语言学习规律,也有悖于编者的初衷,更与课标精神背道而驰。没有语言的模仿、积累,何谈语言的综合运用?

对策:充分利用课后听力文本材料,弥补课本中语言材料量少的不足,在听后阶段进行听说读写融合训练,四项技能并进。

新目标英语非常注重听的能力的培养,每单元都有多篇听力材料,特别是Section A部分,基本以听力为主。如果老师不注重这种课的设计,整堂课只是依赖录音机,让学生反复听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多中差学生对这种听力课会感到厌倦。为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听力部分根据本班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进行整合和再设计,让枯燥的听力课堂能更加吸引学生,帮助中差生重树对英语听力的信心。特别是在听后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听力文本材料,弥补课本中语言材料量少的不足,进行听说读写融合训练,帮助学生四项技能并进。

1、在做听力前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先期输入,把听与说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先师生对话,谈论与听力材料内容有关的语言方面和背景方面的话题,然后再让学生听。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听力中出现的插图进行描述,猜测,口头回答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简单问题后再去听,听后再进行复述或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或编对话。

2、学生多模仿真实语境中的英语对话:《新目标》英语听力材料在录音处理上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各种分角色朗读都由不同年龄段人士完成,语音语调和周围的背景声音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听力练习之后,可以专门对学生进行边听边逐句模仿的练习。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语音语调肯定会有很大进步。如八上Unit2 Section B 2a2b中有四段很典型的父母,朋友关心病人的对话。在做好听力以后,我让学生能在听后加强朗读,要求读出病人生了不同的病后的痛苦语气,读出父母朋友对病人的关爱和中肯建议的语气。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把对话中的一些说法替换成其它说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trouble? What’s wrong with…? You’d better… You’d better not…可替换 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3、在听力材料的处理中,贯穿语法教学的理解与运用,还可以把写作结合起来。在新目标的教材设计中渗透了听力与写作结合的理念。如初三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Section B 2a) 中的听力信息,在3b中被要求用来写作:Complete this article us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wo or more products in 2a and 2b.在听力2a 中出现的四种产品Easy Care Shampoo, Lookout Sunglasses, Beauty Cream, Starshine Toothpaste 被3b当作写作的素材。新目标教材中多处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听和写的整合。

《新目标》教材本身也向我们传递了《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的理念,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学习及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我们作为一线使用新教材的教师要改变陈旧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以《新目标》教材为英语课程改革的依托和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把教材与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目标》教材的特点与优势,为我们的英语课程改革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盛“再探听力学习策略训练模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上一篇:印章刻制与备案所与要的资料和流程下一篇:动启新未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