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初一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教学实践表明,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小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老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习环境等不适应,导致数学成绩明显退步。因此,对初一数学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初一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

第一篇:初一数学教学论文

初一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逐步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成效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師应不断加大对于学生的重视力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促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一;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引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能够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全面考虑问题,深刻认识理解数学知识,面对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突出教学主题任务目标,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一、培养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当前初中阶段开展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教学效率较低。初中阶段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若课堂缺乏变化性与逻辑性,无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且数学科目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定义,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师仅依靠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一味对学生进行公式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才是重点工作,学生无法有效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与提升。

(二)教学理念未得到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教学理念逐步发生了转变,但仍受到传统教育的限制,教师并未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学生听课并进行学习与记录”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形势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到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公式理论,忽略了学生对于各项知识点的运用。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判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思考的意识,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从而影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初一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关举措

(一)备课中注意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引入

为了能够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规划,并且在课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只有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才能够快速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提升解题速度,让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引入,能够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理解函数是中考的考试重点,所以不能急于求成,一旦课程教学速度过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无法跟随课程进度,将会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对理论知识中的逻辑思维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问题,这样才能够发挥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一些复杂的函数题目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对问题的各项条件进入深度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快速找到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理解题目的真实含义。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也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优化教学情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设立良好的课程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数学基础概念有更好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或交流的方式,体会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强化学生的学习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初中生能获得发展数学学习兴趣的机会,在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三)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实际生活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初中生来说,如果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就会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同时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数学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老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数学课堂上提供一些跟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逻辑思维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提高教学效果。

(四)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说,还是有部分老师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旧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导致班上两极分化情况严重,成绩好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成绩差的学生一直没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需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老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先从学习兴趣入手,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给他们灌输知识点,同时需要注意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清晰、准确的进行知识脉络梳理,使之条理分明,学会归纳知识点,灵活运用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习题讲解中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

数学习题讲解课程无论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还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巩固,都有着强大的辅助作用。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数学习题练习,也能够通过习题的解答准确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数学解题能力,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错误的习题记录在错题本上,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弱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方便自身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课中,通过前面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教学转化为习题教学。教师应当对习题的文字信息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字中的逻辑性,让学生快速理解题目。在学生理解题目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元一次方程例题让同学们进行计算。这种数学习题,学生不仅需要使用该节课程的相关知识,也要使用以前学习过的指数知识,通过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将这些量安置在一元一次方程公式中,利用基本运算法则就可以求出结果。

三、结语

数学教学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将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在讲解时正确引导,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理念,把握课堂教学比重,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创设起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敏.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技资讯,2020,18(27):137-138+145.

[2]徐欢,马奇.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86.

[3]刘添丁.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分析[J].学周刊,2020(23):43-44.

作者:颜天伦

第二篇:谈谈农村初一数学衔接性教学

【摘要】教学实践表明,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小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老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习环境等不适应,导致数学成绩明显退步。因此,对初一数学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初一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本文从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重视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等方面阐述个人怎样做好农村地区初一数学衔接性教学工作。

【关键词】 关爱;兴趣;教法;学法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然而, 初一学生仅仅是刚跨入中学校门的“小学生”,他们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每个初一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十多年农村教学实践及体会,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1 重关爱,促和谐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刚步入初一学习的新生,环境是全新的:新教师、新同学、新集体……对新教师的印象一片空白,此时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因素十分重要。面对这群小学阶段倍受老师关爱的学生,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他们,温暖他们的心田;关心学生(尤其寄宿生)生活,多与学生交流生活琐事,在交流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消除心理障碍,拉近师生距离,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作为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开展集体活动(如校运会、主题班会)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2 重资源,激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等素材,培养学习兴趣。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科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采取看一看、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另外,华师大版教材有一显著特点,内容叙述时适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每章开头设置导图与导入语。如第一章的导图显示了数学世界的风貌,导入语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学的精辟描述。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用数学史孕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家勤奋治学的精神,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变教学内容为生活化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教学中,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结合某些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将其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前记为正,向后记为负,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并让一位同学当场在讲台前按其他同学的说法示范 。

(学生一):我向前走了2步,再向后走3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二):我先向后走5步,再向前走5步,离起点有多远?

……

此时,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加法法则,较好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这样,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较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体验不到数学的价值。针对这一点,我教“点与线”一节,讲完线段、直线公理后便抛出问题:问题1:开挖公路时,为什么喜欢把公路设计成直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问题2: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颗钉子,为什么?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身边问题,兴趣高涨。又如讲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后,布置学生制作一个香皂包装盒,结果不少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及美术功底,设计制作出多种多样、美观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盒,将数学知识变成“产品”。像这样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重教法,求实效

课堂重视常规、明确要点,教学生会听课。不少初一新生身上留有诸多不良习惯,如上课爱说话、喜欢做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易分散等。因此,期初我事先制定好课堂管理常规,对学生提出各方面要求,开学第一堂课我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向学生讲清楚课堂常规,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课上,随时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足,督促学生专心听讲。教学上,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知识点增多,课时又明顯减少(一天一节),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度变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充足时间像小学老师那样反复强调、多次重复练习。因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明白主要学习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儿,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几类问题要懂得解答,怎样规范书写等。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黑夜里的北极星,使人们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因此初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渗透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让学生尽快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如教“有理数乘法”时,将其转化为积的符号确定及小学学过的非负数乘法,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转化。又如题目:如右图,四条直线相交, 试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讲解时,针对初一学生接触的都

是直观的、简单的图形,先按四条直线分别为截线,将稍复杂图形分解为四个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再让学生解答,学生就不会漏解,不觉得有难度。利用例习题,让学生充分体验转化、分类、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尽快内化为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学生会解题。好的解题方法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活学生进一步攻克难关的热情。因此,讲题目时,不要为讲而讲,而要挖掘题目内在的东西。如题目:任意画出四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经过每两点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一共可以画几条?不少学生通过画图能正确说出6条,若把题中“四”改为“四十”呢?学生都愣住了,我抓住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结果的契机,讲清答案6的由来(即),听完后,不少学生脸上又开始露出笑容,懂得改为四十后答案为:﹦780(条),我又尝试将40改为更大的数,问题便迎刃而解。通过深入讲清一个题目,达到弄懂一类问题(即多题一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又如有关平行线说理题,常常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充分发挥这些题目的功效,既可以复习巩固知识,又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活学习热情。

4 重学法,提效率

进入初中,学科多、内容杂、作业多。许多学生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对初一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帮助他(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其重要。课前,我指导学生先预习,课上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 “心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初一学生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复习,造成只交书面作业,而没有巩固新知,深化新知。对此,我明确要求,先复习知识,再完成作业,课前几分钟经常抽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另外,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作业、练习、考试中容易出错的题目全部收入其中,便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阶段复习、初三总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翁章捷

第三篇: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指的就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通向未来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广大一线教师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两方面对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学 学习方法 指导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与小学相比,初一数学的课本难度加深了,知识模块变宽了,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初一新生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读”法的指导

也可以称为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不能使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一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新学一个章节内容,一是先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然后教师应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二是教师要求学生细细地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三是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读,带着疑问去读。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好功课才能在听课时有的放矢。

2.“听”法的指导

“听”法即学生听课方法,学生一天主要的时间都用来听课,听课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学习,所以每天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是搞好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老师经过那么多年的大浪淘沙,他们对这个学科的把握、理解、领会比学生要高得多,再加上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探讨,最后凝结成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学生从老师这儿得到的东西应该是课下自己学习时很难得到的,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证高效率,那么他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可能课后得用三五堂课的时间来弥补损失,还不一定能弥补过来。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我觉得一个学生要学会听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记笔记。学生应该把笔记记在课本上。因为学生的课本都比较大,16开的,旁边都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个空白的部分其实就是让学生上课做笔记的。学生上课应该集中精力,以听讲为主,听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重点记什么呢?第一,老师对课本补充的内容,快速地在那个课本的旁边记下来;第二,上课时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在课本上记下来;第三,老师讲得比较快,或者学生当时课堂上开小差儿,某个问题没听懂,抓紧时间记下来,课后一定要补上。这样学生的负担不会太重,而且学生把它记在课本的旁边,到复习的时候,把书翻出来,记录就清清楚楚地融入他(她)的课本中,效果非常好。一个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会学习的学生往往是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孩子,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的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他的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学生要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必然会出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要指导学生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层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①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②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③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指导老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平时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和做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

[2]《心理学》冯忠良

[3]《数学是怎样学好的》王金战

作者:马玉兰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论文下一篇:经济发展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