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024-04-0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精选6篇)

篇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什么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不同于企业法人,又不同于社会团体,也不同于行政机关,自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它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即合作化时期(从初级社到高级社);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经济合作社时期(农村改革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村建制后原来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相应地变更为乡、村和村民小组,为适应生产队的经济职能,又更名为经济合作社,村民小组和经济合作社两个名称同时存在)。

合作化时期,农民对社会主义改造成的热情比较高,自愿入社,生产积极,合作社对经营管理的自主性也比较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比较正常。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严重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虽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却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搞得农村经济几近崩溃

。经济合作社时期,普遍实行了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搞活了农村经济。但也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和集体经济的弱化。这些变化,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尚未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分析起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

首先,它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基础,其以土地为中心的主要生产资料为组织内的农民集体所有,并以宪法和法律直接予以确认。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组织保证。其次,它适应中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能够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民事法律主体的其他组织。它依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建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的财产范围内(土地所有权除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符合民事主体的资格条件,因此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它与法人相似,但在设立程序和条件、终止条件、生产经营方式和目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处分、管理职能等方面却又不同于法人。故其作为民事主体,有别于自然人和法人,只能把它作为其他组织对待。

三是重合于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组织。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组织虽然是村民委员会和其下设的村民小组,但在当前的农村基层组织中,大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作社)与村民小组或村民委员会是同一机构,即两枚印章一套机构。二者决策机制相似,实践中职能相互重叠,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服务,二者无法截然分开,具有“政社合一性”。

综上可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不同于企业法人,又不同于社会团体,也不同于行政机关,自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决定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及其成员的资格权利等重要内容。

篇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村常住人员,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本村出生且户口未迁出的;

2、与本村村民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的;3本村村民依法办理领养手续且户口已迁入本村的子女;

4、其他将户口依法迁入本村,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原户口在本村的下列人员,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1、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士官;

2、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

3、已注销户口的刑满释放回本村的人员

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通常有两种取得方式:原始取得和加入取得。

(一)、原始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的子女。只要一出生,不论年长年幼、是男是女,没有年龄和性别要求。

(二)、加入取得:《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6条第(四)款规定:其他将户口依法迁入本村,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才能被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也不是终身的,出现四种情况其资格自然消亡:一是死亡;二是己加入到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出嫁女等;三是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其成员资格自然消亡。四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在其他单位供职,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并已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其成员资格自然消亡。

篇3:浅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一) 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规不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我国《宪法》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是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 但是对这一经济形式如何开展活动, 其产权关系怎样并没有作进一步规定。我国的一些专门法规在何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 也没有更明确的规定。虽然我国于2007年7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一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专门法规, 但是法规尚不完善:一是产权边界不明, 在乡镇、村级、村民小组等方面的集体资产产权方面存在着交叉或不完全明晰的地方, 集体经济组织到底属于乡镇还是村民委员会或者是村民小组方面边界模糊;二是产权量化困难, 由于农村土地的权属不清晰, 有些地块只是习惯认为归属, 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身机制不顺畅

完善的内在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 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1.组织规范化程度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多样且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组织的自发性以及农民自身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的局限, 使得数量较大的协会、股份合作社在组织体系和制度规范方面存在很多缺陷。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形式, 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 职责不清, 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制度不完善, 致使组织运作也不规范, 进一步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完善。2.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 多以经验管理为主, 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实行不记报酬或低报酬的职务制度, 难以激发管理者的潜能和专业学习的冲动;组织的服务以对内为主, 不适合组织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组织的资本筹措渠道狭窄, 资本短缺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3.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民主管理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 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的特殊环境决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寻求来自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庇护, 导致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力支撑无保障

在城市和工业导向的金融制度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与城市相比的弱势地位, 农业与工业相比的弱质产业性质, 使其很难在政府财力方面得到大力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 但目前的政府支持只是从无农不稳的视角出发, 还没有将其与国富民强综合起来考量。所以, 国家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援还是有限的。当今的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支持农业发展,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长期以来, 我国在金融方面坚持城市和工业优先的倾斜政策,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近几年我国的支农资金在逐年增长, 但是, 一方面, 这些资金并不是由财政部一家来管理, 涉及的部门及其下属的司局很多, 资金的分散使用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 我国的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偏低, 人均占有量少。农村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成为制约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的成因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本身的不彻底

现行法律规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结果。设想一下, 如果在人民公社制度改革过程中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即农业的完全私有化———土地私有及分散经营, 那么就不可能在制度层面出现“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但是走完全私有化的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背景下是明显违背理性的选择, 因为从改革成本角度分析, 私有化的政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农业的私有化就意味着全盘否定农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这在当时无异于离经叛道。所以, 在自下而上的改革中, 农民基于理性的成本考虑选择土地集体所有而进行分散经营的相对保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显得顺理成章。但是, “因家庭承包制来势凶猛, 扩展迅速, 无论在思想上、理论上, 还是在组织上都缺乏充分的准备, 从而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安排本身来说也不可避免带有某种不足和缺陷。”

(二) 制度知识的缺乏导致理性制度设计的不可能

一方面,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其对原有人民公社制度的颠覆预先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原本就是“偷偷摸摸”开展的, 属于“非法”活动, 所以, 作为改革者的农民自然不可能从容不迫、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方案的事先论证, 之后再予以实施。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缺陷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环境有关。另一方面, 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名后, 改革就由“制度”外转入“制度”内。

1982年《宪法》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规定, 使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联的“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等也都由随后颁布的《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以及最新的《物权法》加以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概念的出现最初是在中央文件而非1982年《宪法》中, 而政策中的概念与法律概念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 两者在确定性、规范性、严密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 行政化法律制度文化的影响

集体经济组织在主体上的事实缺位和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并不会必然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体之间的职能错位, 究其原因与我国行政权力的强大和行政化法制传统有关。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属于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治性机构, 不属于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 性质上不是行政机关, 不行使行政权力。但是, 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村民委员会事实上承担着乡镇政府机构诸多的行政功能, 俨然成了“行政机关”。这种行政化的倾向使得村委会具有将“行政权力”行使程度最大化的可能性。因为“行政权力”本身具有的强烈的侵略性和腐蚀性, 其无孔不入, 在遇到任何可能的场合时它都会主动出击, 影响和侵蚀对方。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历来被认为具有浓厚的行政化倾向, 结合行政权力的以上特点, 推而广之, 在村民委员会具有了行政机构色彩的情况下, 这种行政权力对集体经济组织权利的侵蚀就成为必然。同时, 在现阶段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权力混同、不分彼此的情况下, 党支部又在事实上取代了村委会的地位, 最终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的混乱局面。

三、完善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一) 提高集体经济的服务和协调能力

由于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的服务大多是无偿或低收费的, 大部分服务费用由集体经济负担, 而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主要取决于集体经济的实力。因此, 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壮大, 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的统一服务能力。但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必须坚持依靠生产发展和自身积累, 不能以壮大集体经济的名义削弱农户家庭经营层次, 变相侵犯农民权益。同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政府与农户联系的平台,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进行组织生产, 不断增强农民低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 建立明晰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建立明晰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与发展的基础。目前, 农村集体经济应明确包括土地在内的资产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并将集体资产量化到农民个人;明确农民与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的产权的关系, 并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价值化的集体的“股权”自由转让、继承、抵押, 使农民具有自主支配“股权”的权力, 从根本上强化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管理的权力。

(三) 大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式

集体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一是要符合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规律;二是要适应所办集体经济项目的内容、规模、条件、人员素质等状况;三是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和科学决策;四是有利于监督和管理, 能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佳经营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应局限于某种形式, 应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农业生产规律、人员素质、管理水平, 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 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 主要的形式应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参考文献

[1]李瑞芬.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张延平.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6) .

[3]王享通.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6) .

[4]宋恩华.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8) .

[5]高允旺.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村集体经济[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9) .

篇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改制

目前,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所有权归属模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组织机构,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的“干部经济”与城镇化所要求的科学管理民主决策自相矛盾。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然采取原有的组织结构,只能导致“都市里的村庄”或“乡村里的都市产业”的情况出现。要在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去行政化,实现真正的农村城镇化。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历年开展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首先是互助组,再到初级社,然后发展为高级社,成立人民公社,最终演变为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功能,其组织形式和制度随着农村土地制度而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具有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之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民事主体,与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相重合,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其它生产资料行使经营管理权,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来说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城镇化必然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护,甚至会遭到抵制,引发的利益冲突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的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在转变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归属关系发生了变更,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相关成员的利益严重受损,资产流失严重。这也是部分地区出现的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顺利开展农村城镇化,就不能绕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

2.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作为我国市场主体中的主要成员,农村集体经济以土地为依托进行统一的生产和经营,参与市场竞争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积累财富。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主体。但是在实际市场经济活动中,其市场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落后的管理与决策制度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导致农村市场经济很不完善。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制,以适应不断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3.是对集体资产安全和农民利益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征体现在经济组织与行政组织的重合和对应。单一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法对集体资产行使权利,但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却能够直接处置集体资产。导致集体组织的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是虚置的。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缺乏凝聚力,对组织管理和决策缺乏关注对集体资产的保增值缺乏信心,从而导致管理者对集体资产低价变卖、挪用、平调、挥霍浪费经营资产等腐败现象丛生。这一些现象严重伤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就必须进行组织改制,破除制度性的缺陷,破解产权模糊导致的产权主体缺失以及官僚主义管理方式、监督缺失、分配无序等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与村委会等相关组织的关系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集体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集体组织有着明确的区分的,农村集体组织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自治代表和村委会的领导,由全部村民构成的生产队或村民小组。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以集体所有财产为基础,在固定的区域内,农民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在组织内实行民主管理、并服务组织内成员的经济组织,其法律人格具有企业法人和社会事业法人特征的双重性。实质上农村集体组织的外延较宽,其中包含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概念严重混同。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有着很多相似点,都是支撑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机制,在人员组织和地域上有着高度的重合性,在村民自治和社会保障方面都有着相似功能。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实行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委会是村民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属于非盈利单位,是政府基层组织的延伸,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有监督和保障职能。所以,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制的时候,必须将两者进行区分,如果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班子完全重合,那么就会缺乏监督和保障,很容易实现监守自盗。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也日益壮大,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还很落后,已经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新情况,处理一些新问题。实际生产生活中,侵害甚至是剥夺经济组织内成员的权益的行为也时常出现,因此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制,创建适合当前城镇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新的组织模式,维护农民利益。笔者认为,改制的目标首先要理清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身份关系,将两者之间纯化为经济关系,其次要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基于村或村民小组全体集体成员共同入股形成的土地合作社和通过农户个体各种形式的流转形成各种经济组织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两种路径。

参考文献:

[1]杜润生.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篇5:浅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

一、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审计。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一是审查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产权明晰与界定,存量资产台帐登记情况,资产增减变动登记管理,资产年检与清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建立与考核评价等。二是审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建设投资及管理情况,包括二三产业的基础建设、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及其他建设管理,工程预决算审计,农村其他各项集体资产购建审计。三是审查集体资产的占用与处置,包括使用者对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和经济义务是否明确,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否具备规定的手续,资产产权的转让是否合规合理,对外投资管理是否规范,资产占用与处置过程中各项防止资产可能流失的措施与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等。四是审查集体资产的收益与分配,包括各项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承包金或租赁费标准设定是否合理,到账是否全面及时,各项投资收益的收缴是否正常,收益收缴的风险控制,资产收益的分配是否符合集体资产管理规定等。

二、抓好农民合法权益审计。农民合法权益审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动后,农民应该得到的经济补偿等财务活动审计。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转换,农民承包土地的征用和流转等情况日益增多,农民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将影响到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权益审计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审计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审计。征地补偿审计,主要审查土地征用、劳力安置、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等费用的分配使用是否合规合法,土地换社保政策执行是否存在偏差。承包经营权流转审计,主要审查土地流转是否遵循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流转收益的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是否存在克扣和截留等违规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各级涉农补贴资金到户情况审计,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抓好承包合同审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承包关系是通过承包合同来实现的,这些合同不仅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与所属单位之间,以及其它经济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且也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以及本单位和外单位利益关系,进行承包分配、往来结算、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对承包合同的审计,首先要审查承包合同订立的合法性,包括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和履约能力,所签承包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订立过程是否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要审查承包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具体内容是否正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合理。最后要审查承包合同履行情况,包括查明是否按合同规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酬金、期限地点方式等履行,是否存在依法可免除责任的情况而造成的违约,以及对违约责任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及时正确有理有据等。

四、抓好各项收支审计。各项收入与支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主要体现。对各项收入的审计,重点要围绕各项承包(租赁)合同或协议等,通过审查收款收据和有关帐册凭证资料等,是否存在收入少入帐,收入不入帐,公款私存,公款私分,或拖存挪用等情况,是否存在未经合法程序批准,随意减免各项上交款,是否将各项欠交款项按制度规定予以确认并记入相应往来账目,对各项欠交款是否订立交款协议,是否建立催讨制度以及执行情况等。同时,要检查收款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考核情况。对各项支出的审计,在紧扣年初财务支出预算的前提下,重点要审查费用报支是否符合本村的经济活动,原始单据是否真实,所购货物是否合理,货据是否相符,报销手续是否齐全,大额支出是否经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对非生产性开支,除按正常的支出业务审查外,还要注意审阅报支范围标准是否超越有关规定,总量是否突破规定限额,干部奖金是否突破责任制度考核结算审批数。另外,还要对公积公益金开支、应付福利费等来源与使用的合理、合规性加以详细审核,是否存在挤占乱支等情况。

五、抓好财务公开审计。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它有利于加强村民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财务公开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公开的效果。

因此,充分发挥监督鉴证职能,加强财务公开审计,已成为非常必要。在具体的财务公开审计中,重点要审查财务公开组织领导,村民主理财小组职责履行,财务公开各项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财务公开的程序、时间是否规范,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公开的项目是否符合村民意愿和有关规定,公开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村民对财务公开中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能否得到及

时处理,以切实加强对财务公开的监督。

篇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农村土地被全部征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已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出现了不少成诉案件。由于法律法规对此无明确规定,解决此类纠纷难度挺大。征地补偿费分配问题的核心是关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问题。我们有必要共同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欲围绕征地补偿费分配问题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供审判此类案件时作为参考。

一、集体土地被征用后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享受

我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均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尽管法学界对“集体所有”的理解和解读有不同认识,但“集体所有”应为集体成员共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且已势在必行。也就是说,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拥有共同的所有权。那么进一步得出,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享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只有具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农民,才能享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被征用后,获得四项补偿,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其中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是对失地农民的生存补偿,是对依赖于集体土地进行生存,具有土地所有权资格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享有的生存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者、耕种者的补偿。因此,只有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才能享受土地被征用后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流动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依赖于土地资源,保护农村农民生存、生产、生活,在各行政村内依法确立的农民集合体,它与其他经济组织,如城市合作社,个人合伙等最大的区别就是依法所有土地资源。只要是农民,其生存依靠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即只要是该村农民就依法应成为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象其他经济组织一样其成员有相关的准入和准出制度。只要一出生是农民其生存就依赖于所在村集体的土地,也就自然取得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只要是农业户口,一旦因婚嫁等正当理由迁入到该村,就意味着其以后的生存、生活只能依赖该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那么民就自然取得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同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死亡、因故迁出、转非也就自然丧失了其资格。我们不难看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有流动性,是不固定的,是随时变动的。

三、集体经济组织属于农村户口且户籍在该村,是享有该村成员资格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对于户口的管理,主要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属城镇居民,享受着国家对城镇居民的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而农业户口的农民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依赖的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因此户口性质是农业户口是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首要和必要条件。

现我国农村依法基本以行政村为单位确立集体经济组织(特殊情况一个行政村可有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被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是相互独立的、并列的、互斥关系,那第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志员也应是各有归属。有所区分,不能兼备。农业户口的户籍在哪村,就应属于哪村的成员。因此只有农业户口的户籍该村才能享有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

以上我们分析了属于农业户口且户籍在该村是享有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必备条件,即:户口性质和忘掉籍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能成为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非农业人员不能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的非农业人员虽居住在农村,但其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不依赖于集体所有的土地,与集体经济组织已无任何缘系。其依法可成为居住地的村民,只能享有村民的各种权利,承担村民的各种义务,不能成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享受集体经济组织忝员的各种待遇。

虽是农业户口,但户籍不在该集体经济组织所在行政村内,也不能成为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应成为户籍所在地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四、关于保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

原系该集体组织成员,现为服役有义务兵,上学的大中专学生和劳改劳教人员。这些成员另将户口迁到部队,学校和劳教场所,户籍地发生了变化,但只是为了户口管理的需要,是对户口临时性的迁出,与其他原因将户口迁出但其还没有取得其他的生存保障,就业渠道将来还要或者可能还要依赖于集体的土地。并不能因为户籍地的变化面完全丧失其资格。故对这些人员的集体经济济组织成员资格应予保留。

五、关于“空挂户”问题

“空挂户”是指农业户口的户籍虽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村内,但根本或长期不在其村居住、生产、生活。这些人员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根本就不是该村人,为某种目的而将户口迁入到该村,挂在该村,属于空有户口不见人,是实实在在名符其实的“空挂户”。对这类人如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显然会严重地侵害该村真正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存权益。因此,对这类人员虽户口在该村,也绝对不应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

另一种情况是原来是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婚嫁等原因长期不在该村居住、生产、生活。这类人员的生存依靠已显然不依赖于该集体的土地,只是户口未迁走,对此类人员也应按“空挂户”对待,不应再享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至于多长时间为长期,应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只要不违反公平原则,法院不宜进行干预。

六、关于“农嫁女”问题

“农嫁女”问题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农嫁女”一般是指原系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结婚出嫁,而户口未牵出或不牵出,仍保留在原行政村内的妇女(有的连同其子女)。现农村中“出嫁女”一般有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嫁非”,即农业户口人员嫁给非农业户口人员。有的嫁给本村的非农业人员;有的嫁给其他村或城镇的非农人员。无论是嫁给本村还是嫁给外地或城镇的非农人员,由于国家户口管理制度的原因,其不具备一定条件,户口不能随意落在非农人员户口中或迁移到其他村或城镇,即其户口不能以自己的意志而转非或牵出。有一部分人员还仍在原村庄居住、生产、生活,她们的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还不能脱离集体的土地。所以这部分人员原则上还应继续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有一部分人员则不同,虽户口在该村,但长期不在该村居住,生产、生活均不在该村,应视为“空挂户”,不应再享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第二种类型是“农嫁女”。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嫁给本村农业户口人员,这种情况仍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并无争议;二是嫁给外村或外埠农业户口人员,这类人员属户口应该迁出,也能够迁出,完全可以成为迁移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不迁出。尤其是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农嫁女”人员都不愿将户口随嫁迁出,将户口留在本村,以分享集体经济权益,导致富裕村人口光进不出,不断膨胀。越富裕的村,这种现象就越严重。致使有的村人均占有土地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不但严重冲击了农业户口人员在村队之间正常流动,保持人均占有土地的平衡性,而且还严重地损害了村内其他经济组织成员的生存权益和财产权益。许多人只看到这种现象关系到男女平等和户籍自愿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即关系到依赖于土地生存的农民的生存权受到挑战的一面,对此现象采取认可或支持的态度,对农村发展和稳定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此类人员应分两种情况对待。一是对虽户口在该村,但长期不在该村居住,生产、生活均不在该村,也应视为“空挂户”不应再享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二是对其户口在该村,也在该村居住,对这些人员是否还能够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应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议定的形式来决定。只要其决定不违反公平原则,法院不宜干预。

七、关于“回迁户”问题

“回迁户”是指原系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某种原因将农业户籍迁到外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分配补偿费界定时点之前,又将户口迁回本村的人员。

这些人员户口的来回移动,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谋求某种利益,那么,他们本身必须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并付出代价。否则,无社会公平而言。因此,决定“回迁户”能否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应坚持两个原则:

1.限制投机原则;

2.不能双重资格原则。

在坚持以上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再审查其户口迁出时间的长短和其已是否具备外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两个方面,分以下三种情况对待:

1.迁出时间较长,在回迁本村时,无论在外村是否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均不再视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至于多长时间为“较长”,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按民主议定程序决定。

2.迁出时间虽短,但在回迁本村时在外村已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员,也不应再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

3.迁出时间较短,在外村是“空挂户”,可考虑是否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但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议定程序决定。

八、关于特殊原因农转非人员如何对待的问题

原是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籍也在该集体经济组织所在行政村内,并在村内居住生活。因征用土地和特殊政策(如纳税大户、引进人才)等政策农转非,当时未安置且又无稳定职业与收入的。对于此类人员,我们首先应定性,已不再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因其已是非农业户,其生存保障和就业渠道不再依赖于集体所有的土地,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待遇。如对此类人员仍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其会享受双重生存保障,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但考虑到农转非时未进行安置,可考虑应享受应得的安置补偿费,绝不应享受土地补偿费。

九、承包土地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关系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所有权是两个不同的物权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收益权。有承包经营权并不能代表同时具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由于土地承包的年限所致,对于因死亡、户口迁出、农转非等原因而丧失了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一些人员的承包关系不能及时调整,导致这些人员已丧失了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但仍承包着土地。但不能因为仍承包着土地就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和因出生、迁入虽未取得承包地,但并不影响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国《土地承包法》同样也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承包。那些户口已迁出或已转成非农人员以仍承包着集体的土地为由,要求仍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待,享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要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这是《土地承包法》对承包者因土地被征用后获得补偿的规定。不是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规定。依据《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者应得到的补偿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这部分费用才是对具有承包经营权的承包者、耕种者的损失的补偿。而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是对具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存补偿。二者是有区别的。把《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的补偿理解为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在内的所有征地补偿是错误的。

十、关于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区别问题

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是同一个概念。

村民是指户籍和居住在行政村内的公民。

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则是户籍和居住在行政村内具有农业户口,生存保障、就业渠道依赖于集体土地的公民。

显然,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包含关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村民的部分。即是村民,不一定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反之,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应该一定是村民。村民的权利义务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是不同的。村民应在该村居住、生活、享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应承担村内生活服务设施、公益、文化教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义务。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除应享有和承担村民的权利义务外,还应享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以及承包土地、参加集体生产、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等权利,并承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依法缴纳农业各种税收等义务。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概念不能混淆,权利义务不能等同。

上一篇:包装设计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开盘前重点营销策划及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