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2024-04-12

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共3篇)

篇1: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在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序展开、逐步实施以来,军报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大局、围绕中心、贴近部队,刊发许多反映全军官兵坚决拥护改革强军、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全力做好改革工作的报道。其中,2016年2月25日军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长篇通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是一篇高扬改革主旋律、传播强军正能量的好报道,可以称得上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我在反复研读这篇报道时,深感英雄部队铁心向党,真情报道感人肺腑!这说明部队做得好——我曾在这个集团军担任过某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和主任、军副政委和政委,对这支部队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和辉煌业绩是比较熟悉的,坚信他们会发扬传统、听党指挥,在改革中交出合格答卷;报道写得好——作者在采写时融入真情实感,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和精准的数据信手拈来,恰如其分的点评俯拾即是,给人以教育、激励、鼓舞和信心,让人更加“风物长宜放眼量”,坚信军队改革一定能够成功,强军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军魂意识永远鲜明如初,实战标准融入官兵血脉

这篇报道,说的是陆军第27集团军按照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高标准提前完成移防任务的故事。作者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就搬迁说搬迁,而是做到了事中有魂、魂牵事行,整篇报道虽然讲的是部队移防搬迁,但文中折射的是官兵的军魂意识,体现的是部队的实战标准。

部队在移防搬迁中,为什么能够做到“按作战行动标准组织搬迁”“走得悄无声息”“走得毅然决然”,到了新驻地又是“先战备、再办公、后生活”“确保指挥控制不断线”,做到战备工作不断档,时刻准备上战场。其根本原因是集团军从首长机关到基层连队,每一名干部战士都自觉地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铭刻在心坎上,践行在岗位上,深刻认识到这次搬迁是改革大考的组成部分,并不亚于一场战争洗礼。为此,整个部队做到了“政治大考,一兵一卒都要拥护支持投身改革,一人一事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必须以绝对服从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上上下下叫响了“撤并降改听党的,进退走留看我的”的口号,以“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义无反顾地投入改革洪流。

行动从思想来。忠诚决定行动,行动检验忠诚。这篇报道主题深刻,全面展示了部队官兵军魂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崭新境界。作者把对党忠诚的军魂意识作为一条红线贯通全篇,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思想立意,起到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作用。从压题照片“临行前官兵面对党旗发出‘坚决服从命令’的庄严誓言”,到大小标题的提炼、行文中的事例选择,处处彰显着忠诚。同时,作者在故事中讲述官兵完成任务雷厉风行,“决不讲价钱、决不打折扣、决不搞变通”,反映了实战标准已经融入官兵血脉,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

追溯红色基因传承,军史故事见证革命本色

这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老部队,在战争年代能征善战,屡建奇功,爱民守纪,名扬天下。作者在报道中,从这支部队的军史中精选了两个感人至深、流传至今的战斗故事,运用穿越的笔法行文叙事,准确精当地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前辈与后人有机相连,使报道的事件有厚重的史料支撑,官兵的行动有传统的基因构成。这种写法顺理成章地起到了温故能知新的作用,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可敬、可信、可爱、可学的情感和联想:重温传统令人肃然起敬,喜看今朝让人倍受鼓舞,展望未来使人信念如铁。

在叙述部队移防搬迁“千人千车动,搬迁寂无声”的场景时,作者深情地运用了66年前解放上海时的生动一幕——就是这支部队当年解放上海时,严守军纪,秋毫无犯,不入户、不扰民,露宿街头,传为佳话。从“露宿街头”到“搬迁寂无声”,虽然时代不同,但画面相似,本质一致;作者还选取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支部队绝对听从党的指挥,面对极端严酷的情况,官兵顽强地坚持在长津湖恶战十昼夜,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战例,联系这次移防,虽然年代不同、但季节相同,军事行动的内涵不同、但显示的政治品质相同。

从历史到今天,这种追根溯源的写法,比较厚实地反映了部队官兵“营盘可以变,传统不能丢”的精神风貌,“露宿街头不扰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变,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的红色基因没有变。这支部队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得好,在和平时期照样做得好,每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他们都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细节触动读者心灵,精准数据表现高风亮节

这篇报道不仅主题鲜明,意境高远,而且文风朴实,令人信服。全篇没有大话、空话、套话,摒弃了“八股腔”“俗套味”,在行文中运用大量的人物、故事、数据来具体反映官兵的实际行动、思想境界和精神信仰,就是作者画龙点睛的点评,也是论从史出、论从事出、论从心出,言简意赅,恰如其分,触及心灵,让人铭记。

说到人物故事,报道中出现的第27集团军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7人之多,从集团军首长、机关领导到机关的处长和参谋,从部队的团长政委到基层的班长、士兵,覆盖面广。他们中,有主要领导带头投身改革,为部队做好样子;有面对家庭困难,舍小家、顾大家,自觉腾退公寓住房;有团、营、连的干部来到新驻地后,与基层官兵同甘苦,白手创建新营区。通过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具体事例,让人看到这支部队的优良传统没有丢、革命本色没有变,广大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不是喊在口号上,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从而达到了以事感人、以实取胜的效果。

数字反映工作,细节可见精神。在这篇报道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精准的数据,像5100万营房专项经费移交给新组建单位;历时5年、耗资千万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集电视台、政工网于一体的政治工作信息中心,全部原封不动地留下;组织专人对营院143栋营房、31000多件营产营具、2673件装备器材等核实造册,图纸、表格和账本装满6个整理箱;投资130余万元改造废弃招待所,腾出66套公寓房,添置100套办公桌椅,全面检修营房库室等;他们敢啃硬骨头,先后8次协调、26次约谈当事人,彻底解决11个历史遗留问题等。这些数据,不是表态的决心,而是完成任务后的统计,把枯燥的数字与细微的工作、可贵的精神、崭新的风貌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后令人信服,令人敬佩。古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名句;今有“部队移防走,点赞传军营”的佳话。

首尾巧用军旅歌曲,前后呼应增强文化底蕴

歌声是心声的反映,军歌是战斗的号角。这篇报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贴切地选用了军旅歌曲的歌词,作为文章的“大标题”和“压轴戏”。当我拿到报纸时,那醒目的大标题“当那一天真的来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真有股军味、有股实战味!作者在肩题上鲜明地指出:“这里说的那一天,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施之日”,但“这次改革大考,不亚于一场战争洗礼”。这种联想和定位,是作者在准确把握报道主题内容和深刻理解歌词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做到的,真是妙手偶得、难能可贵。作为军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准备、所进行的各项改革,都是为了强军兴军,为了“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能打胜仗,报效国家和人民。报道结尾用军歌发出号召,又形成一个高潮,与文章标题前后呼应、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彰显血性。这种文思和歌曲的融合互补,不仅增强了报道的文化底蕴,而且更能让军营的主旋律生动形象地铭刻在官兵心里,并不断延伸。

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和部队官兵的良师益友,是传播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重要平台,我衷心期望今后能够在军报看到更多生动感人、融合渗透我军优良传统的好新闻、好照片、好文章、好作品。

篇2: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其实在奥运赛场上,最生动的不是沉甸甸的金牌和纪录,而是那些奋斗着的人和这些人带来的故事。在奥运即将到来的这一年里,我们不再更多地介绍有关奥运的知识,而是用奥运历史上那些值得记忆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来诠释奥运精神。希望教师们把这些故事传播给更多的学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提起奥运会,人们想到的总是精彩刺激的角逐,一次又一次被刷新的纪录,冠军诞生的瞬间和镁光灯下那耀眼的金牌。的确,这些都是奥林匹克盛会留给人们的经典场面,不过,奥林匹克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人类一次次冲击肉体所能达到的极限,它是对参与者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磨炼。不管是否最终登上领奖台,所有那些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在赛场上实现自我超越的运动员,都是奥运赛场上的胜利者。

作为田径比赛中距离最长的一个项目,马拉松本身就代表着一段不朽的传奇,虽然希腊英雄斐里庇得斯早已长眠地下,但是在百余年的奥运历史上,马拉松项目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英雄,而在这些奥运英雄中,从未获得一枚奥运奖牌的阿赫瓦里却是最令人尊敬的一位。

40年前,一位非洲马拉松运动员用他不屈的意志书写了奥运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一段传奇,他就是来自坦桑尼亚的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不久前,这位奥运英雄来到了北京,他也为我们重新翻开了那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1968年夏天,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迎来了第19届奥运会。在10月20日的马拉松比赛开始前,没有人知道这一天的比赛会发生什么,然而,那个“最伟大的最后一名”的故事,让这一年同那个被视为奥运英雄的阿赫瓦里一样被记入历史。

从踏上比赛场地那一刻开始,墨西哥高原超过2200米的海拔就让来自于习惯了海平面的阿赫瓦里感到一阵阵的不适,提起那时的情景,阿赫瓦里记忆犹新:“我生活在海边,可墨西哥那个地方是高原,所以我到了那里非常不适应。比赛时,我发现肌肉非常紧,腿和脚都发硬……”在马拉松这个本身就代表着人类极限的项目中,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更加让人难以承受。发令枪响后,阿赫瓦里拖着格外沉重的双腿踏上了那长达42.195公里的漫长赛道,在他心里,没有一丝退缩的念头。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阿赫瓦里坚持到了接近半程的19公里处,然而就在这时,一阵无法抵抗的眩晕击倒了他。由于跑得不慢且且肌肉僵硬,阿赫瓦里这一跤跌得很重,他右腿的膝盖和肌肉都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害。经过医护人员简单的包扎和处理,顽强的阿赫瓦里再次站了起来。医生劝他离开赛场,到场边的救护车上进行休息和治疗;看着他严重的伤势,教练都提出让阿赫瓦里放弃比赛……然而,重新站立起来的阿赫瓦里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跑道——“我从未想过自己要退出比赛,当时我知道我已经不可能取得什么好的成绩,但既然祖国派我来比赛,我就一定要完成它……”40年过去,阿赫瓦里对自己当初的抉择依旧骄傲。

重新回到赛场后,已经缠满绷带的右腿非但不能给阿赫瓦里提供前进的动力,反到几乎成了他前进路上的累赘。由于剧烈的疼痛和透支的体力,阿赫瓦里在比赛中不止一次停下来低头喘息,而在他的身前,哪怕是最接近的对手也早已绝尘而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渐渐暗了下来,在晚上7点钟的时候,已经在赛道上挣扎了接近了4个小时的阿赫瓦里终于来到了赛程的终点。在进入标志着终点的运动场前,阿赫瓦里几乎无法控制自己平衡地走下入场的斜坡,然而当他趔趄着回到平地上时,重新踏上跑道的阿赫瓦里马上又跑了起来。

看到腿上绑着绷带,还留着血的阿赫瓦里进入运动场,场内的观众都起身为这位顽强的运动员鼓掌致敬。当阿赫瓦里踉跄着迈过终点线时,数不清的记者立即围了上来,这位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的运动员受到了冠军都没有的礼遇。在人群中,面对“为什么伤成这样还不选择退出比赛的问题”,已经累得话都说不流利的阿赫瓦里用自己哽咽的声音告诉全世界:“我的祖国从两万多公里外派我来,不是让我来听发令枪声的,是要我冲过终点的。”而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了奥运历史上一段经典的宣言。

没有鲜花,也没有金牌,但是,阿赫瓦里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的真谛。他用不屈的意志和卓绝的毅力,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没有金牌与花环,却同样得到全世界尊敬的道路。此后,阿赫瓦里的马拉松道路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结束而走完,30岁的阿赫瓦里仍然坚持着他的运动生涯。随后几年中,阿赫瓦里参加过各种马拉松的比赛,更在东非地区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爱丁堡举行的国际比赛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1976年,阿赫瓦里正式退役,但热爱长跑的他还是选择了与运动有关的职业,成为了一名教练。如今,这位名载奥运史册的运动员仍然在为家乡指导着那些喜爱长跑运动的孩子们。如今,在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阿赫瓦里告诉我们:“运动已经融人了我的血液当中,这辈子我不会与之分开了。”即将70岁的阿赫瓦里每天还会坚持跑步10公里,“只要还能跑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从墨西哥到北京,虽然时间已经匆匆流过了40年,但阿赫瓦里的运动之路还要继续地走下去,在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地,这位以毅力震惊世界的运动员告诉我们他成功的秘诀:“谢谢孩子们把我当做英雄。虽然我觉得自己并不是英雄,但我从没有停止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心存希望,永不放弃。”

这就是阿赫瓦里的故事,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上,一段用毅力书写铭记的故事。

篇3: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

忆往昔,我曾作为封面人物荣登《商界名流》(《时代名流》前身)创刊号,精彩的文字记录、精巧的栏目设置、精美的版面印刷,令我记忆深刻。其后贵刊多次登载我的个人见解及企业宣传文章,甚感荣幸。去年在“名家韬略”为我开设专栏,至今已载文20余篇。

看今朝,期刊界的竞争尤其激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名流》杂志作为云南政经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逆势发展,出刊200期,堪称云南媒体界一大盛事。

谋未来。200期刊物不间断出版,彰显了过去不凡的成绩,更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值此庆典之际,祝愿《时代名流》杂志在今后的发展中一路脚踏实地,坚持办刊宗旨和服务方针,再创新高。由衷希望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与《时代名流》杂志携手同行,发展共进,共谱辉煌。

王崇亮简历

王崇亮,著名策划师、规划师 云南旅游策划第一人

North America Modern Design Co.,Ltd.(加拿大)董事长

昆明艺嘉旅游集团董事长 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昆明崇亮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云南元谋旅游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会长 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

云南省旅游营销协会副会长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会副会长

云南省旅游规划专家组专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讲好强军故事 书写改革华章】相关文章:

武警强军故事会500字06-09

强军保军生产论文题目05-04

部队强军兴军心得体会10-08

讲英雄故事04-14

讲人物故事05-04

《故事的终结》中的记忆书写09-11

讲初心故事范文05-20

讲英雄故事活动04-22

讲文明的故事04-28

讲英语小故事05-01

上一篇:在风雨中成长作文下一篇:入驻项目手续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