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

2024-04-30

模糊语言(精选8篇)

篇1: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扎德认为,自然界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进行精确分类的。他说,像星鱼、细菌这类对象,分在动物还是不分在动物类,就产生一种含混状态。“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这些概念是含混的,带有模糊性,它们不构成数学意义上的类或集;也就是说,不能给它们下精确的定义。但是这种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却仍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扎德把这个对象称为“模糊集”。

世界上有些事物和现象是确定的,有些事物和现象是不确定的。这里存在着不确定性,有两种不确定性:头一种可以下明确的定义,但它不一定出现,这种事物的不确定性称为随机性――这是控制论以及一些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已经出现或已经存在,甚至大量存在而又很难给它下精确定义的那种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模糊概念就是从模糊性出发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概念。

我们不来论证或判断这样一个原理(不兼容原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这个原理断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即人文学科(处理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且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如此复杂的现象时,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即使用最精确的数值计算,也很难掌握人类思维过程以及决策的高度复杂性。或者说,要对最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将来解决怎样能够修改或****上面所举的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

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那么,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既然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能不能认为应当绝对排斥模糊语言呢?

不能够这样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而且趋势不是走向简单化,而是更加复杂化;要适应这种复杂性,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任何语境都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是办不到的,不需要的,有时反而是不利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认为A即是A,B即是B。“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恩格斯)恩格斯批评格林的形而上学论点,德国方言不是高地德意志语,就是低地德意志语,而且认为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恩格斯经过周密的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萨利克语革新成尼德兰方言,里普利安语革新成莱茵和下莱茵的方言,这些方言部分地在不同的程度上转变为高地德意志语,部分地则依然是低地德意志语,所以法兰克语是一种既是高地德意志的又是低地德意志的方言。”(着重点是恩格斯加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社会生活中既需要精确的语言,又需要模糊语言,不能够因为在特定场合要求精确度很高的语言――甚至达到不能读出来的机器语言那样精确的程度――而一概排斥模糊语言;不只不能排斥,有时还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1.文章第一段中“这个对象”指代的是 ( )

A.星鱼、细菌

B.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

C.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

D.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东西

答案:C(A、B、D都是举例,“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才是“这个对象”所指代的内容。

2.恩格斯在自己的结论中,给“既是”、“又是”加上着重号,意在强调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不可形而上学地将德国方言分为矛盾的两部分。

B.强调法兰克语的同一性(统一性)。

C.强调高地德意志方言与低地德意志方言是不可分割的。

D.强调必须批判格林的形而上学的论点。

答案:A(“既是”、“又是”在这里表明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不是绝对矛盾的两部分。

3.下列对这篇节选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中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随机性和模糊性两类。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不兼容原理)”的认识是:现实存在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现象,将来有可能修改或****不兼容的原理。

B.在第三段中,作者要表明的主要意思是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但将来是必然能够做到的。

C.在第五段中,恩格斯说的“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恩格斯这么说,是因为格林曾断言“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其含义是法兰克方言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部分地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高地德意志语和低地德意志语而存在着。

D.作者认为不能绝对排斥模糊语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反映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是不行的;其二是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之间没有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

答案:B

1.《成熟》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木笛》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总结

3.老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4.《告别白鸽》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5.现代文《新叶》阅读答案

6.现代文病人阅读答案

7.散步现代文阅读答案

8.礼物现代文阅读答案

9.现代文春卷阅读答案

10.现代文芭蕉阅读答案

篇2: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的语用模糊性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用模糊性.语用模糊性表现为言语相对模糊,是言语本意与特定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模糊”与“非模糊”的分界上,同时还表现为模糊的程度差异.

作 者:周树江 ZHOU Shu-ji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6)分类号:H313关键词:模糊 模糊语言 相对性 语用模糊性

篇3:模糊语言语用功能刍议

一.主要的影响模糊语言使用的原则

在语言交际中, 模糊语言主要遵循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Brown和Levison (1978) 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在社会交往中, 为了保全各自的面子 (saveface) , 人们的言谈举止应该符合“黄金法则” (goldenrules) , 即“你想别人怎样待你, 你就得怎样待别人”。[2]Leech于1983年系统地提出了“礼貌原则”理论。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补充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1983:80) 。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s) 是指通过语言表达礼貌, 要使得说话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 在交际中被视为一条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这一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3]Leech的“礼貌原则”为我们分析言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也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广告、公文、新闻报道、法律、文学等语体中。为了进行成功的交际, 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更是需要大量的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 与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密切相关的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委婉礼貌功能, 得体功能,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1.委婉礼貌功能

根据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应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进行换位思考, 尽量把话说得礼貌委婉些, 需要对特定的词义给予模糊处理, 使之一般化、笼统化, 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例如在英国一家旅馆, 一位中国游客早起并敲伙伴的房门叫其一块儿出行。没想到声音有点大吵醒了隔壁的一英国老头。这英国老头开了自己的房门探出头来, 说:“Sorry, I’mtryingtosleep.”中国游客马上意识到声音太大这个问题便轻声细语。英国老头并不是直接制止, 更没有抱怨而是婉转措辞, 使用模糊语言“tryingto sleep”保护了对方的面子, 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便是成功的交际。还比如说Jackissix feettall就没有Jackismore or less six feet那样显得礼貌委婉, 用了模糊语moreorless就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有一例:小李在路上碰到熟人小王便问“你到哪儿去啊?”只听小王回答“出去一下”。可见小王不方便说明情况, 便以“出去一下”将之模糊, 这样也不会驳了小李的面子。小李听后也不便再问。

外交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保证外交活动顺利进行, 化解冲突, 增进各国间的友谊和理解等方面模糊语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周总理在1972年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说的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两国人民之间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 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总理为了适应外交礼仪, 故意使用模糊语言“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避而不谈美国对华的敌对政策, 而是缓和地、间接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采用灵活的策略, 充分照顾到了对方的面子, 使话语得体而礼貌。

2.得体功能

依据以上的原则, 在语言交际中有时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 说话人往往会运用模糊语言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Iassumethisnewsistrue.这句话表明说话人对这条消息的真实与否没有十足把握, 因此使用了模糊语assume。同时为了保证交际顺畅, 双方应说话得体, 给对方应有的尊重, 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尊重, 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例“Tosome extent, I agree with you”中的“to some extent”委婉地表明了说话者的立场。类似的词还有例如:maybe, sortof, somewhat, almost, quite, entirely, alittle bit, some, moreorless, vaguely等。

3.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面子保全论和礼貌原则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在课堂上模糊语言会很好的鼓励学生, 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总是会碰到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时对自己信心不足, 总是羞于回答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采用模糊语言以达到缓和语气和气氛的目的。如

“Whowouldliketo saysomethingaboutthis problem?”

“Isthereanyonewho cananswerthisquestion?Any volunteers?”

因为中国学生对于点名回答问题很紧张, 他们只顾紧张害怕而影响了思考问题。模糊语言“would”, “something”, “anyone”, “volunteers”的使用没有具体指谁, 就会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进而使学生放松而不至于太紧张。这样他们就会尝试着去思考并回答问题了。

模糊语言除了具有以上与面子保全论和礼貌原则密切相关的三种语用功能之外, 本身还有其它的语用功能:文学、美化功能, 言语简练功能。

4.文学、美化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往往故设模糊, 抒发一种情感, 使读者发挥联想, 产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4]如《高级英语》上册第一课TheMiddleEasternBazaar的开头写道:TheMiddleEasternbazaartakesyouback hundreds-eventhousands–of years.The one I am thinkingofparticularlyisentered byaGothic-archedgateway ofagedbrickandstone.Youpassfromtheheat andglareofabig, open squareintoacool, dark cavernwhichextendsasfar astheeyecansee, losing itselfintheshadowydistance.短短几句就用了模糊词语“hundreds-eventhousands–of years”, “aged”, “asfaras theeyecansee”, “big”, “open”, “dark”, “inthe shadowydistance”等, 寥寥数词就描绘出中东集市的悠久历史, 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从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 吸引着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则例如我们很难为“美”与“丑”给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古时候人们经常借助于“三寸金莲、杨柳细腰、樱桃小口、柳叶眉”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女子的漂亮。即只能用模糊语言“三寸”、“杨柳”、“樱桃”、“柳叶”分别用来修饰脚、腰、嘴、眉, 给人们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 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 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

5.言语简练功能

陈治安认为, “描述的不确定并不是件坏事, 相反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伍铁平先生曾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要求别人到会场去找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即可, 如:“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可如果精确地说成“那人40岁, 高1米85, 重90公斤, 鼻子高2厘米, 耳朵长7厘米, 戴300度近视眼镜”我们就不容易找了, 因为我们也不可能拿着尺子去量。而且这些模糊语言已经清晰地描述了此人。这也正说明模糊语言的妙处, 即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

三.结语

在语言交际时, 既需要精确的语言, 同时也需要相对来说模糊的语言。有时越是含蓄、模糊, 语言就越有魅力, 让人回味无穷。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模糊语言的应用更能准确而有效地实现交际的目的。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我们的交际就会成功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白海瑜, 惠春琳.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81.

[2]吴冬丽, 马云霞.外交中模糊语言的功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2) :87

[3]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徐宜良.英语词义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4) :78-80.

[5]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模糊语言的风采

孙中山机智应对头山满

孙中山先生1897年侨居日本时,日本人头山满设宴招待他。头山满特意请来几名艺妓侑酒助兴。

席间,头山满与艺妓眉来眼去,打得十分火热。孙中山先生却不时低头翻看书籍。

头山满见孙中山先生形同局外人,便指着这几名艺妓问道:“孙先生,您觉得在座的哪一位最漂亮?”

“都很漂亮。”孙中山头也不抬回答道。

“但其中谁最漂亮呢?”

孙中山继续翻看手中的书:“都一样漂亮。”

头山满不甘心,拥着身边最俏的一位追问:“是不是这一位?”

艺妓们也一齐向孙中山先生搔首弄姿,频送秋波。孙中山诙谐地说:“她十年前一定比现在更漂亮。”

事后,头山满向友人感叹:“孙先生的机智和人品真令人敬佩。”

邓小平幽默机智答记者

1979年1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华盛顿,邓小平受到国家元首般的隆重接待,同卡特总统进行了三次会谈。

在卡特看来,邓小平是一位极其令人愉快的谈判对手。在这位中国领导人的身上,和谐完美地体现出了机智、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和友善。

一次愉快的会谈结束后,邓小平在美国国务院的休息室里撞上了一大群急于打听会谈内容的记者。记者们蜂拥而上。向邓小平询问他同卡特谈论了些什么问题。

邓小平友善而诙谐地回答道:“我们无所不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风趣的回答,将记者们的提问挡得严严实实的,但他们为能亲身领略这位伟人幽默机智的风采而高兴万分。

篇5: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着重讨论模糊语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模糊语言的存在不仅是交际的需要,而且是人们审美需求和美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作 者:刘伟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H0关键词:模糊语言 美学价值 交际

篇6:翻译中的模糊语言

Fuzziness i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our language,which is one of its most perplexing and complicated features.Since it exists everywhere,there lie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rting out th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fuzzy language.

作 者:黄俐 廖伟蓉 Huang Li Liao Weirong 作者单位:黄俐,Huang Li(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廖伟蓉,Liao Weirong(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旅艺系外语组,四川,成都,610072)

篇7:模糊语言语用维度思索论文

一、模糊语言与语言的模糊性

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关注,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映射。语言表达能否具有确定的意义,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家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3]69。在语言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于语言模糊性的态度呈现出从否定到接受并肯定其合理性的态势。总的说来,以弗雷格、罗素等为代表的理想语言学派的哲学家们排斥模糊、歧义等现象,认为它们是语言的“缺陷”[4]553,追求语言的精确、完美,从形式与逻辑角度分析语言,旨在探索语言研究的科学范式,并力求将日常语言转化成为一种理想语言。而以莱尔、格莱斯、奥斯汀等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则将关注焦点转向了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经常出现歧义、含混和混乱[5]195,而是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维特根斯坦[6]49将模糊语言与朦胧相片比较,认为有时模糊和朦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舍奈尔对于模糊语言的态度及所采用的研究维度都符合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精神。舍奈尔开篇即明义,指出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于语言的模糊、歧义、含糊等现象的否定态度过于简单化[2]1,并强调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得体地使用模糊语言[2]3。她还进一步声明,对说话者和写作者如何在精确与模糊之间转换以满足交际需求的研究是她的主要目的所在[2]4。值得注意的是,舍奈尔对意义的理解与格莱斯的意义理论也有关联,她将其定义为“表示听者能够根据情境和背景知识,从对特定场合、特定话语的合理推断所能得到的所有命题意义”,即意义包括“句子意义”、“命题内容”、“蕴含”、“含义”等所有方面[2]24。换言之,意义等于语义加语用(semantics+pragmatics=meaning),意义是字面意思(whatissaid)加上含义(whatismeant)[2]29。那么语言的模糊性不仅要从语义层面来分析,而且要从语用意义上来理解。她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一个是让受试者对于不同语境中的相似模糊表达式作出推理,结果很有意思:a)…acarorsomethingcameby…b)They’vegotacarandthat…a句和b句中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及andthat这两个模糊表达式字面意思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受试者根据不同语境对两者的蕴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推理。受试者根据动词cameby将车(car)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联,对于其后的模糊用语orsomething给出的最佳例证是与“交通工具”这个语义范畴相关的概念,排在前三位的是卡车、大蓬货车、公共汽车[2]146;而b句中的动词got无疑使人更倾向于将汽车与“富人的财产”这个语用范畴相关联起来理解,而其后的模糊用语orthat则被理解为洗衣机、洗碗机、带三间卧室的半独立式房子等与财产相关的概念[2]128。因此,舍奈尔通过此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根据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这两方面才能确定一个模糊范畴标记语的范畴指称[2]128。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对于模糊语言意义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离不开语义层面的分析和语用层面的推理。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根源

对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研究者看法不一,但无不涉及哲学维度的问题,如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使用等。舍奈尔[2]5-13回顾了前人关于模糊语言根源的讨论,总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种观点: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使用的现实世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思想的模糊性,而非语言系统本身;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出于语言交际的需要。舍奈尔对于语言模糊性根源的认识则综合了不同看法,首先她认为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2]9,是语言的构成要素[2]8;其次,她也认为一些模糊语言源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或者源于人们感知世界的局限[2]7。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舍奈尔认同克里斯托和戴维的语用观,即在非正式语境中,说话人可能有意选择模糊语言实现交际目的[7]116。这一点在她对模糊语言现象的形式划分上表现得很明确。舍奈尔探讨的模糊语言主要包括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及模糊蕴含这三类模糊语言现象[2]18。我国学者对模糊性的根源也做出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区分,如伍铁平[8]141-142指出,要区别两种模糊性:本体模糊性(ontologicalfuzziness)和认识上的模糊性(epistemologicalfuzziness,或者叫观念上的模糊性),前者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系统,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后者指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性,而不是来自客观世界本身界限的不分明。如汉语称谓语“舅舅”反映的是两种亲属关系,壮语则用不同词表达。张乔[1]48则赞同舍奈尔的客观世界存在着一些感知意义上的模糊事物的观点,但不认为客观世界本身有模糊事物存在。正如布莱克所说的,颜色词模糊性的根源“在于语言或不完善的感知:存在颜色过渡的准确点,只是我们没有能力找到它罢了”[8]287。归根结底,学者们考虑更多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关系,没有像舍奈尔一样重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因素。

三、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舍奈尔充分运用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原则,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自然语言中模糊语的使用和理解进行了语用分析。她还专辟一章(第八章)概括性地讨论了模糊语言在会话中的一些典型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2]173-195:1)提供适量的信息2)刻意保留信息3)说服性使用4)词汇空缺5)缺少具体信息6)置换作用7)自我保护8)权势与礼貌9)非正式性及气氛的营造10)女士语言如下例说明了礼貌因素在模糊语言使用中的作用:Couldwe,whenyougiveusouressaysback—andgiveustitles—couldwesortofmeetorsome-thing—because(.)Imean—theremightbethingswewanttoask[2]190学生在向老师提出直接请求后,通过使用模糊语言sortofmeetorsomething,一方面缓和语气,另一方面提供选择,以减轻对老师面子的威胁。按照格莱斯的理论,说话者既可以遵守会话原则,也可以违反这些准则,说话者违反会话原则时,会产生特殊效果,即他称作的会话含义。舍奈尔分析表明,模糊表达式的使用同样能用格莱斯的理论来解释,例如在语言学会议上报告语料提供者(in-formantwork)工作的一篇论文[2]33:We’vegotaboutfiveorsixofthembutI’monlygoingtotalkaboutthreeofthemtoday.显然这位语言学家知道自己的研究中涉及的语料提供者的确切人数,他本可以遵循数量准则,告诉听众确切的数字,而不使用模糊语言。既然他违反了数量准则,我们可以假定他是要传达言外之意,例如舍奈尔将此会话含义解释为:这个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即将谈到的这三个语料提供者。品克[9]396指出,使用模糊语言是外交常用策略,他引用了一个有趣的关于女士和外交官区别的笑话:当女士说“不”时,她意思是“也许”;她说“也许”时,其实意为“是”;如果她说“是”,她就不是淑女。当外交官说“是”时,他意思是“也许”;他说“也许”时,其实意为“不”;如果他说“不”,他就不是好外交官[9]396。这个例子不仅表明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而且很好地说明了精确与模糊的辩证关系,精确语言可以表达模糊意思,模糊语言在特定情境下也能表达明确意义。在会话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很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反之亦然,创造性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可能带来消极后果,品克也给出了模糊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如某两公司签订的商业合同中的模糊用语导致耗资巨大的诉讼等[9]397。

四、结论

篇8: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并非是含糊不清的语言, 它的外延是模糊、笼统, 甚至是歧义的, 但内涵是明确的 (张乔, 1988:174—175) 。反映模糊语言的语义势必在外延上是模糊的, 而在内涵上却是清晰明确的, 那么模糊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语用功能也必然反映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具体来说,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模糊语言和某些情况下对所涉及的人和事了解不够, 或对人和事的描述不够精确有关。随便翻开一份报纸, 便可发现模糊性句子, 模糊性概念比比皆是。2006年9月19日《中国信息报》的头版《中西部投资增长偏快值得关注》内文有“尽管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丰富, 但由于资源消耗大的房地产业和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过度增长和需求, 其投资的过快增长既加重了资源消耗压力, 也加剧了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矛盾, 损害了资源的承载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其中, “偏快了”、“丰富了”、“消耗大”、“过度”、“加重了”、“损害了”等都是模糊词。《大河报》2006年9月21日河南新闻版报道:“筹备多日的‘大河科学探险考察队’安阳万宝山无人区科学探险考察行动昨日正式确定行程。从9月23日开始, 本报记者将和多名林业、动物、地质考古专家一起走进安阳西部山区一个近百平方公里的地方, 历时一周, 共同探寻那里鲜为人知的地理、自然、人文奇观。”“多日”是多少天?“多名”是几名?读者皆不得而知。很多国外媒体报道重大事故时, 常常能够听到或读到有关受伤几名、失踪几名、死亡几名的具体数字, 而我国的媒体报道重大事故时, 往往只听到或读到伤亡若干名或伤亡几名的模糊不清的数字, 让人不知道到底伤几人、死亡几人, 这对于人民群众对重大事故有知情权无疑是一种侵犯, 也不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做出正确决策。这类现象和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了解不够, 匆忙报道有关。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或能够精确说明。著名的“光头理论”和“麦粒理论”就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模糊语言, 进而说明很多事情是无法或不必精确描述的。

模糊语言的使用还和特定的环境有关。人们可能是为了避讳或出于礼貌而使用模糊语。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宴会上发表致辞时说,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两国人民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 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 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我们知道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 政治制度不同, 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包围、干涉中国内政等敌对政策, 导致中美两国长期没有往来。尼克松总统看到日益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考虑, 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来中国访问。在这个严肃而重大的场合, 周总理当然要用极巧妙的外交辞令来欢迎他, 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则照顾了双方的情绪。我们在谈到某个人的身高时, 如果他个子较矮, 我们通常说他“个头不高”, 而不说他太矮, 还有, 我们说“身高”, 而不说“身低”。可见社会是认同个头较高之人。但多高才叫高, 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一米六的姑娘找了个一米七的小伙, 这个一米七的小伙的个头就高。反之, 如果他找了个一米八的姑娘, 那么他就矮了。毋庸置疑, 姚明的个子是高, 因为能达到两米二以上的人少之又少, 可见, “高”是个模糊词, 人们在谈到和高有关的人和事时自然会适可运用模糊语。如果一个人长得不太好看, 我们往往说他相貌一般、相貌平平或长得不帅, 而不说他长得很丑。不仅“高”、“丑”是模糊词, 实际上, 汉语和英语及其它任何语言中的形容词也都可以称得上是模糊词。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和代词, 说明事物和人的性质或特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们有不同的主观判断, 这种思维的不统一造成形容词词义的模糊。汉语中用得最多的模糊词莫过于“意思”和“那个”了, 这两个词含义相当丰富, 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意义。英语中也有相当多的模糊语, 如“I’d like...”, “I’m afraid...”, “I wonder...”, “I would...”, “Would you mind if I...”等用法来礼貌地表达说话人的请求或婉拒。

模糊语言使用不精确、非定量的语言结构, 着眼于事物的主体特征, 它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往往起到精确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使所谈到的事物更具真实性, 更容易让人相信。我们知道,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告分实体承诺和虚拟承诺两种, 实体承诺因其过于真实和细化, 有时候会引起消费者的怀疑, 而虚拟承诺因其模糊性给了消费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很多建在远郊的房子, 在广告中往往说:“本小区距火车站二十分钟车程。”在方位图中刻意把很多路隐去, 拉近和市区的距离, 消费者往往被这些广告所吸引, 产生购房的欲望。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帮助的一方往往对受助的一方说:“我尽量在几天内帮你做好。”“尽量”和“几天”都是模糊词, 容易让受助的一方相信对方的诚意。如果说“我一定在三天内帮你做好。”受助者可能就会怀疑你的诚意, 甚至办事能力。而且, 万一有情况让帮助的一方无法按时履约, 岂不尴尬?因而往往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不稳定性、多意性等特点让人们使用时更加灵活, 更能出奇制胜。生活中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就会利用模糊语言的这些特点来加强事物本体的模糊性, 从而造成认识的模糊性, 如上面所说的“本小区距火车站二十分钟车程”, 二十分钟车程是开多少码的速度?是走直线距离还是走市政道路? (通常不是直线距离) 有没有把经常性的堵车耽误的时间考虑在内?很显然, 该广告把小区的位置模糊化, 利用人们认识上的模糊性来加强宣传效果。在销售中过多地使用模糊语, 则把消费者置于被动, 容易造成纠纷。2006年5月11日的工人日报报道的标题是《促销模糊语言受管制, 商务部为民所想》, 商务部公开对商家惯用的“全场特价”、“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等说“不”, 说明模糊语言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 团体、组织等对百姓息息相关的机构尤其不能滥用或错误使用。

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在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这种划分, 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在信息量、表现形式上是不对等的, 模糊语言可以通过模糊言语体现出来, 而模糊言语并非一定以模糊语言的形式体现。非模糊词含有模糊意义, 这是无疑的, 但有些精确的数字也有模糊意义。例如, “三三两两的人沿着大街向广场走去”, “和她说三五句话, 打发她走得了”,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A dozen of people are from the South.”等这些古今中外的具体数字, 无一不具有模糊意义, 其效果是模糊数字无法替代的。还有一个相声段子, 说有一个傻子, 别人问他什么他都回答说“没有”, 甲问乙:“你听过么?”乙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然后忽然明白过来, 自己中了甲的套了。“没有”本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否定词, 在这故事里既可以是特指, 也可以是泛指, 如果转移到乙, 就有了模糊意义。另外, 有些词兼具模糊和精确双重含义, 如“大锅饭”、“清明”等。“大锅饭”本意表达的是模糊概念, 多大锅做的饭是大锅饭无法界定, 但“吃大锅饭”表达的是精确概念, 是本意的延伸;“清明”既指天气晴朗, 万里无云或有少许白云, 也可指政府清政廉洁, 无贪污腐败现象, 还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这说明模糊和精确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模糊语言的使用还和说话者的文化程度及所属的社会阶层相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语言范畴要比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多得多, 他的思维也就更细腻、更清楚, 语言运用也就更灵活, 使用模糊语言时也就比后者更丰富。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商人所使用的模糊语言的方式又不相同。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范畴和概念, 反映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不同。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汉语中说“哪阵风把您吹来了?”和“您吃了吗?”都表示问候, 对中国人来说再明确不过了, 不是模糊语, 但对英美人来说就是模糊语, 是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语义模糊。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使人们使用模糊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一方面丰富了词汇意义的外延, 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沟通时更主动、更灵活。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赵亮.外语学刊[J].哈尔滨, 2004, 2.

[3]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a) .

上一篇:飞蝗产业项目分析报告下一篇:给妻子57岁生日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