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2024-04-13

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通用9篇)

篇1: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1.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自主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2.学会本课9个生字。

3.引导学生收集长城、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先总写后分写,写出长城运河特点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

(一)记忆回放: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我领大家读一读”或“我给大家提个醒”。出示:

驾驶 蜿蜒 谱写 创造 曲折 不朽 诗篇 民族 绸带 3.听写。

4.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提出问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2.通过预习,你们认为应该探究哪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

(一)自主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共性问题:课文是怎样写长城和运河的?)

(二)知识和技能应用: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长城和运河的?

三、实践运用:

(一)进行应用、分析、评价

1.我们班可能有同学去过长城,到过运河;有的同学可能在电视或者画册中见过;相信大家在预习时也收集了不少资料,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长城和运河呢?(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眼中的长城和运河是多彩多姿的,那么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交流生字词。(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民族 创造奇迹 不朽 天堂 杭州

绸带(2)指名读,相机正音。(3)开火车读。

(4)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5)齐读生字词(6)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蜒 族

蜒:左窄右宽,第10画是竖折。

4.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交流,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1)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的?(2)作者是如何写长城和运河的?(3)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理请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2)学生自学后交流。

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2)作者是如何写出长城的特点? 交流、讨论

(先总写后分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指导朗读

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诗歌文字之间的韵律美,不能像以前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要学会一个词组一个词组连贯地读。

(二)迁移和调整 1.会读会背课文。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写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本文先概括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再写长城和运河奇异在哪儿,最后引出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祖先。

篇2: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与之相关的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1、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

2、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课件显示诗歌: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你们知道“银河、长龙”是指我们祖国的哪两处名胜古迹吗?

2.运用课件,出示有关图片,展示长城和运河的挂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两大奇迹。

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和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①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读破词、破句。

②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作者是从什么位置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这样看?

③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④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曲折蜿蜒”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曲”字,一个“折”字,特别是“折”还有she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①出示词语

②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及多音字“曲”“折”“行”。③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生齐读出示的生词。④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情脉络

1、课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围绕“奇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

1、比较下列句子

①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②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①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2、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3、“穿行”能否改成“爬行”?(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 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6、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7、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8、师领读

9、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篇3:《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教材第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分组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为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素材。随后教材结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 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第二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第三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想想做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倍数因数的理解, 进一步体会确定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二、目标预设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及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学重点

使学生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动画片导入, 采用情知互促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的父子关系与两数之间的倍、因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 从而对新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课上积极探索, 新知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理解、掌握的, 虽然一路走来“磕磕碰碰”, 但每位学生都会在其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又通过改变内容、练习的呈现方式, 保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六、设计思路

课前动画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于无意中渗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同时, 为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除法算式, 旨在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获得启发: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可以用乘法, 也可以用除法。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 采用边扶边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无序地交流、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时采取完全放开的教学策略。设计比赛这一环节, 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的数中体会到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 并从中探索出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快乐大转盘”融“玩”与知识的回顾、梳理、建构于一体, 让学生在玩中盘点、运用知识, 使之真切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七、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铺垫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李老师今天也带了个动画片, 想看吗?

(播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片)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段动画, 谁来说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什么关系呢? (父子关系) (大头儿子是小头爸爸的儿子) , 反过来可以怎样说? (小头爸爸是大头儿子的爸爸) , 那我和你们的关系?可以怎样说? (李老师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是李老师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 在数学中, 数与数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前动画导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何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 理解意义

师:今天, 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出了一道题:你能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取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 我们也来拼一拼, 摆一摆。

交流:

(1) 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根据他的摆法说一个乘法算式?

(2) 你拼成的长方形可以怎样列式?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我们发现, 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由此我们还得到了这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以3×4=12为例, 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师:你能根据另外两道算式照样子说一说吗?

师:这道算式 (板书:18÷3=6) 你们会说吗?同桌先商量一下。 (指名说)

师:看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为了方便,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 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操作的目的是于无意中渗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除法算式, 旨在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获得启发: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可以用乘法, 也可以用除法。]

三、探索方法, 有序思考

1. 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12是3的倍数, 18也是3的倍数, 那3的倍数就只有12和18这两个吗? (不是) 还有哪些呢? (学生可能会无序地说, 教师有序地写3的倍数) , 写得完吗? (写不完, 有无数个) 一般我们只要写出5个, 其余用省略号代替。

师:刚才同学们是随便说的, 而老师是这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出示:有序)

师:你能有序地找其它一些数的倍数吗? (请打开书本, 完成71页上的“试一试”)

观察探索:观察2、3、5的倍数, 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表格左半部分: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拟采用边扶边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无序的交流、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思考的方法;之后让学生独立找2、5的倍数, 并且通过综合观察, 比较得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2. 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我们已经会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 那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让我们一起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板书)

师:你是怎样找18的因数的? (除法、乘法口诀) 在找18的因数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探索一对一对地找的方法)

师:你能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出36的因数吗? (学生汇报, 师板书)

师:在50以内, 每人任意挑一个自然数, 比一比, 谁找的数的因数的个数最多?谁找的数的因数的个数最少? (交流)

观察探索: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右半部分: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采取完全放开的教学策略。设计比赛这一环节, 是为了让学生在众多的数中体悟到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与数的大小无关, 并从中探索出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真假我来辨。

(1) 因为2×3=6, 所以2是因数, 6是倍数。 ( )

(2) 17最小的倍数是34。 ( )

(3) 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 )

(4) 20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 ( )

(5) 3的最大倍数是18。 ( )

(6) 20以内3的最大倍数是18。 ( )

2.完成教材72页想想做做第2题, 第3题。

师作适当点评。

3. 快乐大转盘。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快乐大转盘的游戏。

游戏1:转盘指针转到哪个数, 请同学们举手抢答: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两句话表示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游戏2:接下来, 李老师想请两小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比一比, 哪组同学说得又快又对, 若碰到重复的数可以继续说 (因为尽管转到了相同的数, 但前后学生不是同一人, 同样可以进行练习)

游戏3:请同学们为李老师“转”出一个数, 然后我根据这个数出道题考考同学们。 (16) 请学号是16的因数的同学起立! (若接下来的操作中又一次转到16, 就可以出“学号是16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实际上转到16, 就可以进行两次游戏, 一个是16的因数, 一个是16的倍数。学生参与量就多了, 可多次练习)

谁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句话让全班同学都起立? (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

篇4: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1、学习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会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理解什么是分子?能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2.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与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溶液,胶头滴管、酒精灯、大小烧杯、试管、塑料凹槽,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一、构建微观概念

【导 入 部 分】题记导入

【课件出示题记】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学会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分子和原子》题记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朗读题记

【动手又动脑】分小组完成以下实验——2分钟后与大家共享实验现象,思考如何解释?

组别 实验要求 实验现象

第1组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

2-3滴品红溶液,静置观察

第2组 微微加热扎有小气球的试管

说明实验要求:

(1)阅读实验要求,(2)分组说明:四人一小组,第一,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1组实验,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2组实验,2分钟后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动手实验,两分钟之后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提问】气球为什么膨胀?品红会扩散?

【追寻学者足迹】类似的问题很久以前引起学者的探究兴趣,用一分钟时间阅读48页第二、三自然段,用2分钟时间讨论、整理学者的研究思路。

学生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示学者的研究思路

【多媒体展示】(图略)

设想: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

验证:用设想来解释上述现象,发现这一设想能够很好的解释上述现象。

结论:设想正确。

强调: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这些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等。不同物质构成它的微粒不一样。水、氧气、氮气、氨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过渡】本课题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图略)

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强调的内容,观看苯分子的图片

二、认识分子

【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

【多媒体展示】

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会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自学指导:1、按步骤完成下面实验:

①先向塑料杯的凹槽A中滴加2-3滴酚酞,再滴加1-2滴浓氨水,现象是 。②向凹槽B中滴加1—2滴酚酞。③向凹槽C中滴加2—3滴浓氨水,用塑料片盖住塑料杯。一会后观察到凹槽B的现象是 。④你对凹槽B的现象解释是 。思考后与大家共享。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

2、完成实验:①认识桌上的药品和器材;②阅读实验步骤;③开始实验;④解释现象

3、教材48页最后一段49第一、二自然段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讨论回答:①、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②、气体为什么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表述,讨论回答。

达标测试1

1、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容易晾干?

2、 25m3的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贮存在0.024m3的蓝色钢瓶中。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达标测试1,两分钟后展示,互相纠正错误。

【多媒体展示】(图略)

学习目标2

1、理解什么是分子?2、能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

自学指导:先阅读P50第一段,再以小组为单位从分子角度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电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得出分子的概念。4分钟后与大家共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按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熟悉目标的内容。按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多媒体展示】(图略)

归纳:分子的变与不变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表述,老师依据回答进行归纳展示

【达标测试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混合物和纯净物;3、“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达标测试2,两分钟后展示,互相纠正错误。

三、达标测试

1.下列粒子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碳原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和氧原子

2.“金秋十月, 桂花飘香”. 这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可再分成原子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 可用分子知识加以解释, 其中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固體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4.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

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2)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分享你的收获

(一)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很轻。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缘故。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学到的知识,老师依据回答逐条展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篇5:1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民族 绸带 嘉峪关

二、质疑讨论、精讲点拨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7)背诵全文。

四、效果呈现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篇6: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壮、曲、创、迹、华、飘、京、堂”8个生字,认识部首“小字头”。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等词语的意思。会在田字格里书写“堂、壮、创、华、京”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句子。

3、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知道长城和运河是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特点,积累描写长城和运河特点的句子。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地方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城 运河

2、问:你们谁爬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3、长城和运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教师补充介绍: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它全长1.3万里,俗称万里长城。

运河是全部由人工挖成用来运输的河道。课文中介绍的运河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全长1794公里,全称京杭大运河。学习生字:“京”“堂” 京:后鼻音。

堂:后鼻音。认识“小字头”,注意笔顺:竖、点、撇。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长城和运河。板书、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过渡: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歌中是怎样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呢?打开书,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诗歌中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能发现吗?

2、交流出示,指导朗读。(1)学习生字:壮、创、迹、华

壮:翘舌音,三拼音。注意右边是个“士”。

创:翘舌音,三拼音。书空左边:撇、点、横折钩、竖弯钩。迹:半包围结构的字,写时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华:指导上半部分右边笔顺:撇、竖弯钩(2)学生交流(3)指导朗读1、2行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后面一句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3、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完成填空。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1)交流 正音(2)学习生字曲、飘

曲:指导笔顺:竖、横折、横、竖、竖、横。飘:形声字,利用声旁和形旁记忆字形。(3)齐读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一字开花。

2、写字指导。

堂:以下半部分为主,上面写得扁一些,中间的横钩要写得长一些,比下半部分略宽。

壮: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

创:左宽右窄,左边的竖弯钩是一个“小弯钩”。

华: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横起到很关键的平衡作用,要写得长一点,竖要写得短而直。京:上宽下窄。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壮、曲、创、迹、华、飘、京、堂(每个写2遍)

2、抄写词语:长城、运河、、壮丽、曲折、创造、奇迹、中华民族、飘落、北京、天堂(每个写2遍)

篇7:《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篇8:1长城和运河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资料、文本语境, 识记和理解生字、词语。会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 会写“抹、挤、拱、批、评、价、钱、决、购”9个生字。初步理解“纷纷夸赞、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拱手”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读准课文中难读的生词和长句子, 把课文读通顺。

3.借助比较等方式感悟、运用语言, 掌握句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 体悟“画得太好了”等短语两次反复的韵味, 尝试迁移运用。

4.朗读课文, 在言意兼得中悟出戴嵩是个画技高超、虚心好学的大画家, 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热, 引发兴趣

(欣赏我国现代画家优秀的国画作品, 如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李苦禅的鹰, 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画画得好的四字词语: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教学意图:以赏析我国现代优秀的国画作品作为预热, 希望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受国画的艺术美, 同时积累描写画画得好的词语。】

(二) 出示课题, 了解“牧童”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和画有关, (板书:画家和牧童) 谁能说说牧童是干什么的?

生:放羊的、放牛的……

师:对, 放牛放羊放马的孩子都称之为牧童。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 初读课文, 读准读通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感受这个有趣的故事。第一次读课文, 要求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 请你停下脚步, 拼一拼, 记一记;遇到读不通的句子, 也请你停下脚步多读几遍, 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 就请6位同学一人读一段。 (指名分段读课文)

(生1读第1自然段。“价钱”读错了。)

师:“价钱”是个新词, “钱”在这里要读轻声。你试着读。 (指名读)

师:这段有个词组非常难读:花大价钱购买。你来试读。 (指名读)

师:不错, 增加点难度: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指名读)

师:非常棒!我请同学接着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吗?哪个字念错了?

生:“幅”。

师:对, “幅”应该念成第二声, 我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

师:这里还有几个比较难读的词语。 (出示“浓墨涂抹”, 生读。)

师:这个自然段生字新词较多, 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指名再读)

师:读得多好啊, 非常正确。把掌声送给他!

(生接着读第3、第4自然段, 无错误。)

师:第5自然段, 谁读? (指名读)

师:读得还不错。这段有许多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卡片) 谁来带领大家读?

生: (读) 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牛蝇

师:“牛蝇”的“蝇”字是第二声, 后鼻音。 (指名读。齐读。)

师:“夹在中间”的“夹”是个多音字, 在这里读ji佟。接下来, 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再送回这段课文中, 自由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非常认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无错误。)

【教学意图:生字新词在检查课文朗读的过程中确定, 并以学定教。】

(四) 深读课文, 言意兼得

师:课文读完了, 你们真了不起!课文主要写了画家和牧童两个人。那么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画家和牧童》, 而不是《牧童和画家》呢?

生:因为画家是主要人物。

师:是呀!戴嵩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戴嵩是个了不起的画家, 请把感触最深的句子画下来, 也可在句子旁边写出感受。

(生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师:好, 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感受。

生:他画画得非常好, 很了不起!

师:课文哪些地方在写他画画得好呢?你接着说。 (板书:画画得好)

生:第2自然段。从“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可看出戴嵩画牛画得很娴熟。

师:画技非常娴熟。那么究竟怎么样的画法叫“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呢?不急, 老师把戴嵩的斗牛图带到了这里, 请一个同学上来指一指。

(出示斗牛图, 一生上台指点, 师课件演示。)

师:牛身上大面积的泼墨挥毫, 就是“浓墨涂抹”;牛屁股上轻轻地用笔勾勒出来就是“轻笔细描”。谁来读好它?

(生读)

师:为什么用两个“一会儿”写, 而且意思刚好相反?

生:分两个方面写清楚。

师:是的, 分两个不同的方面写具体画画的过程, 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戴嵩的斗牛图, 体会“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意思, 不但感受到戴嵩的画技娴熟, 还了解了中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在写他画得好?

生:第1自然段。

(生读相关句子)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 这下老师搞混了, 究竟是称赞还是没称赞?不急, 我们来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我说词语, 你们做动作, 同桌之间看谁脑筋灵。

师:称赞。 (学生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师:点头称赞。 (学生边点头, 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师:不点头称赞。 (学生不做任何动作)

师:没有不点头称赞。 (学生纷纷边点头, 边做伸出大拇指的动作。) 请最后一个同学说, 你看到什么了?

生:全班都在点头称赞。

师:对, 所有的人都在点头称赞, 就叫做“没有不点头称赞的”。 (板书:没有不=全部) 看来咬文嚼字真的非常有趣!

【教学意图: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双重否定句这个言语形式, 了解其表达的意义?笔者采用了脑筋急转弯做动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玩乐过程中感受句意。】

师:咱们继续咬文嚼字。第1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说明戴嵩画画得好?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得简单点:他的画挂出来, 有许多人观赏。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他的画挂出来, 可能很长时间才有人去看。

师:对, 他的画挂出来后, 可能十天半个月才有人陆续来观赏。你看, 加上“一”和“就”可以说明———

生:说明他的画刚刚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来观赏。

师:看来呀, “一”和“就”的本领就是大。那咱们就来练一练, 先自己填, 自己练。 (出示)

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来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 有钱的人就_____。

(生练笔, 略。)

师:说明戴嵩了不起的地方还有吗?

生:围观的人看了, 纷纷夸赞。

师:课文中是怎么夸的?

(生读课文中的内容)

师:这里要先读准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绝妙之作”, 第二个是“教书先生”。

(生读, 师相机正音。)

师:我感觉这个商人很啰嗦, “画得太像了”说了两遍。说一遍不是更简洁吗? (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得太像了, 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师:读读看, 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说一遍不行, 这样程度不够深。

生2:这样就不能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了。

师:是啊,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 商人非常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句。 (指名读)

师:既然重复两遍这么有效果, 那我干脆重复三遍。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太啰嗦了。

师:看来说两遍刚刚好。请大家再读一读, 读出商人的激动心情和赞美之情。 (指名读, 齐读) 不错, 谁来读读教书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是啊, 商人在称赞, 教书先生在称赞, 我们也学着反复两次来称赞称赞, 可以用上课前谈话中积累的词语。 (出示)

“_____, _____, 这真是_____!”

生:画得太逼真了, 画得太逼真了, 这真是精美绝伦!

……

【教学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说一次和说两次的情感区别, 感受连续说三次的啰嗦, 以品悟人文之美是怎样用语言表达的。】

师:像这样, 商人在夸, 教书先生在夸, 你在夸, 我在夸, 大家都在夸, 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围观的人看了, 纷纷夸赞。

……一位商人称赞道。

……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生:全都是赞美。

师: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近义词来表达,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现在, 谁能把大家找出来的表现戴嵩画得好的地方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 再争取站起来说给大家听。说完了, 我们再来评一评。

(生说, 全班评。)

【教学意图:零星的言意结合点的解读, 比较容易。在这个基础上, 要学生串起来说一大段话, 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训练。】

师:画家戴嵩的了不起, 除了画技高超, 还有哪些?

生:他还能够虚心接受批评。课文写道在一片赞扬声中, 突然冒出了炸雷般的声音———“画错啦, 画错啦”。

师:谁的声音? (生:牧童。) 听到这样的声音, 戴嵩是怎么做的呢?请默读课文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生默读后交流, 师课件出示相应句子。)

师:什么叫“和蔼”?

生:就是很和气、很亲切。

师:是啊, 戴嵩走到牧童的身边, 亲切地弯下腰, 弓着身子, 说:“小兄弟, 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 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师弯下腰亲切地对一生说)

生:牛尾巴画错了。

师:那么戴嵩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 说:“多谢你的指教”。

师:这又是一个新的词语, 谁来表演“惭愧”的戴嵩?

(生表演读)

【教学意图:“和蔼、惭愧”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拱手”是古代特有的绅士礼仪, 通过表演读, 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理解并体会。】

(五) 感悟品质, 质疑结课

师:学到这里, 你能说说这位叫戴嵩的画家哪些地方了不起吗?

生1:我觉得他不但画画得好, 而且很虚心, 有谦虚的品质。

生2:我感觉大画家没有架子, 还很有礼貌地向一个放牛的牧童请教, 这是许多有名的人难以做到的。

……

师:是啊!这节课, 我们边读课文边学语言, 边学语言边了解了戴嵩是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来看看课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牧童, 相信大家也能在他的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

(六) 复习字词, 学写生字

师:在这篇课文中需要认识的生字非常多, 我们已经在文中认识它们了, 现在单独拿出来还能认识吗? (指名读带生字的词语, 齐读。)

师:课文中还有12个要写的生字, 能读吗? (出示“我会写”生字表, 指名读。)

师:观察一下, 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一排是上下结构, 下面三排都是左右结构。

师:这节课就先来写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先来关注提手旁的字“抹、挤、拱、批”。

师: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生1:要写得紧凑。

生2:左边写得稍微小点, 右边写得稍微大点。

师:这就叫作看宽窄。提手旁和旁边的偏旁高矮一样吗?

生3:不一样。“抹、挤”都是左矮右高, “拱、批”是左高右矮。

师:第二要看高矮, 第三要看两个部件之间的关键笔画。“抹”的撇很霸道, 伸到了提手旁的下边, 这种写法叫笔画穿插。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观察, 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一看宽窄, 二看高矮, 三看笔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写“抹”字。 (师范写, 生学写, 师点评。)

师:还有3个提手旁的字会写吗?

(师巡视指导, 生书写。展示台出示作业, 全班同学评。)

师:其他5个左右结构的字会写吗?

(师巡视指导, 生书写后同桌互评。)

【教学意图:写字板块的教学, 努力实现指导一个带动一组, 写好一组带动一类的目标。在学生自主学写、同桌评议、迁移书写的过程中, 实现写字指导数量上的突破和效率上的提高。】

【专家评析】

周一贯:

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所在是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舍此无他。也许很多人会认可这样的理念, 却至今很难在课堂的实践中扎根。其原因有很多, 课堂教学美学观的错位, 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方面。

课堂美学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审美主体、审美关系、审美意识和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课堂美不美, 有没有实现价值, 首先在于儿童有没有在主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释放生命的活力, 并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师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本质上说, 只是儿童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帮助者和服务者。

积极探索“醇美语文”教学的青年才俊叶燕芬老师, 在本课教学中对课堂美学观错位的矫正是很值得关注的。归纳其主要方面, 有三大亮点。

1.“言意兼得”之“和美”

“言”与“意”的结合点在哪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精选。在本课的教学中, 叶老师以课堂生成的需求为依归, 集中在四个“言意兼得”点上展开, 既达到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深化了课文内容的解读。两者的水乳交融, 颇得言意相生之趣, 而又是低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的。

2.“顺学而导”之“纯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结合点的选择, 并不处于教师主观设计的一厢情愿, 而是完全在学生的自然讨论中产生。教学的顺序也不处于教师的机械预设, 而是在讨论中由学生发现, 再由教师相机引发而成。从根本上说它表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爱护和提倡。

3.“反复演练”之“醇美”

“运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必须要有一个反复演练的过程。在本案中当学生讨论了“表现戴嵩画得好”之后, 在一般的课堂上总是会“到此为止”, 可叶老师并不这样处理, 而是趁热打铁, 要大家再把四个言意结合点连起来说。舍得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提难度、花时间, 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一是对学生系统解读课文能力的培养十分给力。解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等于不应培养。教师先化整为零, 让学生一处一处分开来感受, 再聚零为整, 学着连起来说, 确实是可行而有效的策略。二是这样做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历练也非常必要。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 已成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之一。因此尽可能地找机会让学生“连起来说”, 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从只能说一个词儿、一句话, 逐步学会有条理地说一段话、一篇话, 无疑, 这也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最重要的运用。

汪潮:

这是一堂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阅读课。

从教学定位看, 这是用思想在教学。语文课不能为教而教, 也不能为学而学, 应体现某一种教学思想。这才是对语文教学理性而智慧的应对。本课虽然只有一课时, 但自始至终很好地诠释了“醇美语文”追求的一种教学思想:既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又要关注这样的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从教学内容看, 这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的课。本课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精心选择了教学内容。如“一会儿……一会儿……”“双重否定句”“一……就……”“反复手法”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内容比方法更重要, 语文课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比较、选择和确定。

从教学设计看, 这是堂设计精美的课。语文课既要大气, 又要精美。请看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课始国画的欣赏与语言积累结合的设计;关于生字新词的教学环节的安排;用感悟法、比较法、脑筋急转弯法学习语言;写字的“一个带一组、一组带一类”的要求。这些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精美的, 使得本课朝着言意兼得的“醇和之美”前进了一大步。

篇9:《小草和大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草和大树》讲述的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奋发努力、脱颖而出的艰辛历程,歌颂了逆境成才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主人公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她用自己和两个妹妹的成功证明了无论是“小草”还是“大树”,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样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只要努力奋斗,在逆境中也能创造奇迹。这篇课文与本单元另两篇课文一起,共同表达了“奋斗与生存”的教育主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比喻句的含义。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夏洛蒂艰辛而又壮丽的逆境成才经历,体会夏洛蒂的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

教学过程

一、 由题生疑,带疑读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小草和大树》。乍一看课题,像是一篇童话或者寓言故事的题目,但是这篇课文既不是童话,也不是寓言,而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开门见山,三言两语,直奔课题,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上。同时由题生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课文写的是谁的经历?课文实际上写了这个人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作为课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暗示、对比、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题,开始在课堂上与“小草、大树”的精神交往,由初步的感觉开始到后来深刻的质疑,都是在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课文。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课文,为与主人公展开心灵对话打下基础。

3.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了解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吧。

二、 自学字词,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课文写的是谁?这个人是英国人,名字不好读,我们先来读一读。(出示:夏洛蒂·勃朗特)学生读。

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主人公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她的代表作《简·爱》。

2.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朗读,及时正音,读正确。

堪称 逆境 撇下 前辈

狭窄 权衡 铅笔 钢铁

(2)分组出示词语。

嗷嗷待哺 节衣缩食 惴惴不安 寥寥无几 (夏洛蒂的逆境)

要强好胜 孜孜不倦 脱颖而出 大名鼎鼎 (夏洛蒂的成功)

指名读词语,提醒学生重点注意加点的字词要读正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齐读。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交流加点字的含义,然后理解和讨论词语的含义。

教师启发:你能看出这两组词语的区别吗?说说自己对这两组词语整体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小结:对,成功前的夏洛蒂和成功后的夏洛蒂的区别,当然,我们也能从这些词语看出夏洛蒂的成功之路绝不平坦,相反却非常坎坷,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因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学生字词时不必面面俱到,重点在于教学生不会的和易错的。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了解成功前的夏洛蒂和成功后的夏洛蒂的区别之大,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多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如下:

小草——夏洛蒂三姐妹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草成为大树——夏洛蒂三姐妹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些了解,了解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当学生明确事件的发展过程后,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楚。这就为学生深入发掘课文内涵、体味精彩细节、感受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5.同学们,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那么,你现在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

文中几次提到“小草和大树”?(3处)

请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并在书上写下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指名学生读读刚才画出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听,收集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是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读完课文后,他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组织学生写批注,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课堂上,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提供了可能。

三、 深入研读,感悟精神

1.默读圈画,品读文字

课文用“小草和大树”为题,是有深刻含义的。同学们,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夏洛蒂的生活,感受夏洛蒂的内心。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夏洛蒂逆境成才的故事,就会明白题目的含义。

默读课文,提出要求:用“ _______”画出夏洛蒂遭遇的困境,用“~~~~”画出她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句子。边读边想,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下面四个方面交流。

(1)夏洛蒂生活艰辛——不放弃学习;

(2)夏洛蒂求助遭讽——不惧怕打击;

(3)夏洛蒂写诗遇挫——不退缩叹息;

(4)夏洛蒂创作艰难——不浪费时间。

3.理解课题“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出示句子: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挑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是什么?(回顾前面骚塞的话加以理解)如果骚塞听到了她们的宣战,会怎么想呢?

设计意图:只有充分了解主人公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才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才能真正被夏洛蒂的所作所为感动。此处的问题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关注事件的背景,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你能读懂这句话吗?以“小草和大树”为题的妙处在哪里呢?

四、 总结全文,链接课外

1.夏洛蒂姐妹的成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

2.课文只是夏洛蒂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要想更多地了解课文中的故事,了解夏洛蒂·勃朗特这个人,大家课后可以阅读《简·爱》这部经典著作,相信会给你很多启发。

五、 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识记本课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上一篇:灵活性培训学时折算下一篇:简历专业介绍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