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

2024-04-15

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共5篇)

篇1: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

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

思考:甲企业2009年度实际发生福利费50万元,其中30万元超过规定标准。该企业尚有50万元的教育经费余额没有使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30贷:银行存款30

问1:上述会计处理是否影响到2009年度会计利润?

答:不影响。

问2:上述会计处理是否影响到以后年度的所得税的缴纳?

答:国税函【2009】98号:企业以前年度提取的教育经费没有使用完毕的,可以继续挂账,以后年度发生的教育经费应当先冲减教育经费的余额,冲减后不足部分才能计入成本费用按规定标准扣除。

假设2010年度甲企业实际发生教育经费40万元。没有超过规定标准。借: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20管理费用等20(直接减少利润20万元,少缴所得税5万元)贷:银行存款40

如果上年度没有将30万元的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

借: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40贷:银行存款40

税务机关必须责令改正:

补提2009年度福利费:

借:管理费用等30

贷: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30

2009年度汇算清缴时纳税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将福利费余额结转到教育经费中: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30贷:应付职工薪酬——教育经费30

篇2: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经费管理

2013年初 ,在教育部下发 《教育部关于开展 “教育经费管理年 ”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中,为推动、指导各地、各校开展好 “教育经费管理年 ”活动 ,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促进事业科学发展,把2013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 怎样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已成为各高校管理者积极思考的问题。民办高校也不例外。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在教育经费管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情况, 所以对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 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不仅有利于更加认真落实教育部通知的精神,而且对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一)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

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为有限,主要由民间投资、学费收入和金融机构借款。其中学费收入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在对全国38所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 , 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学校有14所。

(二)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

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主要项目:人员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课时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包括给予学生的奖助学金等;日常公用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用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 如会议费、实训费、办公费等; 固定资产折旧与修缮方面的费用,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的支出;其他费用,包括支付的融资利息, 支付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各种费用; 用于处理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支出;固定资产购置与基建的支出。 主要包括教学、实训、科研、办公设备的采购及房屋建筑物的建设。

二、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萎缩,竞争激烈,实际学费收入降低

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与学生交的学费, 可以说生源量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办高校在面向市场进行招生时会想尽一切方法与普通高校及其他民办学校形成竞争,争夺更多的生源。 同时公立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公办院校有着优越的教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低廉的收费标准使得民办高校在生源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而人口出生率却在逐年下降,生源数量的减少已成必然,导致民办高校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一方面,没有生源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就没有了收入, 没有了学费的收入基本等同于切断了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所以一切都无从谈起。 而现实中这样的民办高校已经存在。 据了解,某省某民办高校的招生人数不足300人,将要被教育主管部门勒令停止招生。 另一方面,某些民办高校为了争夺生源, 不断增加招生的成本,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学费减免,通过减免降低了学费实际交纳金额,有的还低于公办院校收取的学费标准。 还有的民办高校对一些优秀的学生给予了免学费。 这些民办院校虽然在账面上有着较多的教育经费收入,但实际收到的金额却很少。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教育市场现状认识不足,“贪大求全”盲目铺摊子,用于购置土地、扩建校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购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等。 对教学资源缺乏共享,造成重复建设,造成了教育经费巨大的浪费。 另一方面, 高校办学条件中的相关指标是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也是每年的高校基本情况报表和每次的教育水平评估重点考量的内容之一,决定着学校的招生规模。 不达标者还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警告,已有高校因相关条件不达标受到暂停招生的处罚。 因此,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能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办学条件评估”,获得更多的招生指标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使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基建中去了。 而大量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生源的下降,使民办高校招生人数的下降,导致大量的资产被闲置,而高额的折旧和维护费用反而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支出,也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

当学费收入形成的教育经费的来源无法满足民办高校生存的发展的资金需要时, 向金融机构融资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各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筹集教育经费资金的一种形式。据了解,很多民办高校资产负债率超过了50%。然而随着随着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不断增大, 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也就越来越困难了,甚至出现了财务部门指定专人“找钱”的情况。 银行贷款审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贷款利率采用的基准利率上浮后的利率,银行定期收取一些管理费或咨询费,银行贷款时口头附加些与贷款无关的条件等。 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情况。 先不谈贷款利息的支出,这一个个要求和条件也让民办高校形成了不必要的教育经费的支出。

三、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

近两年来,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虽已达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规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4% 的目标, 但基本上都是投入公办院校 , 很好有民办院校能享受这4%中带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 希望各级政府能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经费上的支持,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二)加强教育经费捐赠机制的建立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捐赠收入占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1.2%。 这个数据表明,由捐赠形成的教育经费的收入还有待于开发。 除了一些个人和企业缺乏教育经费捐赠意识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经费捐赠机制不够健全。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社会要加大捐赠教育经费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人们认识到教育经费捐赠的重要性,建立教育经费捐赠的意识,逐步形成教育经费捐赠的观念。 第二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和积极推动教育经费捐赠机制的形成, 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对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进行捐赠。 第三方面,民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经费捐赠工作,建立教育经费捐赠制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开展捐赠工作。 并监督财务部门对捐赠的经费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三)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创收

高校汇集着各类高级人才,利用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研,服务社会等方式不但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能增加教育经费。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为社会培训人才、提供咨询、通过科研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困难,收取报酬形成教育经费的补充。 鼓励老师科研创新,将科研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教育经费的收入。

(四)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预算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是民办高校对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强化资金管理的有力手段。 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完善教育经费预算制度,积极支持预算部门和财务部门做好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编制原则,规范预算编制的程序。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把好预算调整的关,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开支的教育经费情况发生。 在预算监督方面,要实行预算公开化,使预算得到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做好教育经费预算评价工作,对教育经费预算执行的情况要做全面的总结和细致的分析, 为今后的预算执行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是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而教育经费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所以管好教育经费有助于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民办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家华.浅析我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篇3:超支福利费冲减教育经费余额存在的问题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必须专项用于职工培训, 是公民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并不得随意改变用途, 挪作他用。但是, 现实中不少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混乱, 并没有按国家规定严格执行。为此,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职工教育经费的含义, 然后分析了企业在管理职工教育经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

二、职工教育经费的含义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用于职工继续教育的一项费用。企业职工不仅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为此企业需要计提一定的教育经费。

根据2006年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财建[2006]317号《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计提的规定, 一般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可按2.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在这里, 允许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必须是实际发生数, 而不是计提数, 已计提而未发生的不能税前扣除。

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是企业的一项流动负债, 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核算。

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经营者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计提或不足额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经营者应高度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保证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为数不少的企业仍然没有按照规定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心理动机大致如下:

1.认为花钱对职工培训不划算, 需要相关的技术或人才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即可;

2.对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者故意曲解, 不愿意计提或不足额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想当然地认为已经计提了工会经费就无需再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3.出于增加企业效益、减少成本的目的故意不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4.认为社保经费压力已经够重了, 再按照规定足额计提职工教育经费有些吃不消;

5.根本不重视职工教育, 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 员工流动性大, 没有必要培训员工的想法严重。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不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 职工教育经费财务处理不规范

一些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不熟悉相关的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 也不主动去学习了解相关的政策, 在处理职工教育经费有关的业务时显得很随意, 该计入职工教育经费的, 却被放入费用中, 职工教育经费只提取不使用;该计入有关费用的, 却又挤占了职工教育经费, 使得账上应正常使用的经费余额不足。常见的几种错误有如下三点:

1.认为只有教育报班的费用才属于职工教育经费, 异地培训所涉及的来回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应作为差旅费计入相关费用。

2.把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的学费等与个人有关的费用, 计入职工教育经费, 并在税前扣除。

3.把高层管理人员国外学习考察费, 作为职工教育经费列支。

4.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矿山和建筑企业, 对农民工培训所开支的费用, 因认为农民工并非企业职工而计入其他费用中。

根据《意见》规定, 只要属于“企业发生的与培训有关的费用”, 就可以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显然, 异地培训所涉及的差旅费用、对农民工培训所开支的费用, 都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但是,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费, 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 应在管理费用中开支;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 所需的学费应由个人承担, 均不应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当然, 企业为了鼓励职工自修学历而给予的奖励款, 是应当列入职工教育经费并可在税前扣除的。

(三)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 使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及《意见》特别强调:要保证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严禁挪作他用。

然而, 现实中, 用于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的教育经费的比例总是较少, 用于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经费的比例偏大, 培训尤其是跨省培训、出境培训变相成为了企业某些人的公费旅游或某种福利。如此一来, 企业就无法达到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最初目的, 一线职工的知识更新缓慢, 极大的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也让企业无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四)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完善

有些企业的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不作为, 对企业中明显存在着的挪用职工教育经费和专款不能专用的问题视而不见;有些企业虽有监督, 但是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 即使企业不按规定计提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四、有效管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承担起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可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专业化人才, 带动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终使得企业的发展更长远更长久。

只有企业经营者真正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职责, 进而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工作。

二是企业要依法建立并完善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制度。

企业要确保职工教育经费按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提取并保证主要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职工的继续教育需求。

企业还应增加对内部培训单位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使之成为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训基地。企业每位职工都有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权利, 特别是一线职工。由于一线职工的工作性质特殊, 外部培训课程一般具有通用性, 针对性不强, 不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 也不能为职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而本企业的内部培训单位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 根据一线职工的实际需要设计课程, 对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从而使得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是建立起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企业应在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应统一管理和掌握职工教育经费,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根据企业的培训计划, 分别由企业内部培训单位和外部培训单位对本单位员工进行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门、工会和用人单位联合评估培训的效果, 并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 力争达到“学为所需”“学有所用”的效果。

四是提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与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相关的各部门人员, 如财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会人员等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并熟悉职工教育经费相关政策, 提高业务处理水平, 规范的管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如此, 既能保证企业员工每年都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又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来支付相关的费用。

五是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经费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每年应对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进行审核和监督, 督促企业不定期向职工公布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工会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利, 督促企业履行对职工的培训义务;审计、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的监督, 引导企业落实职工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任务。

企业有上级主管部门的, 上级主管部门应为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 以激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履行职工培训职责。

五、结束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可以使企业内部形成持续学习的良好氛围, 不仅可以使在职职工成为高素质人才, 还能吸引大量的外部人才流入企业, 为企业的发展增强后劲, 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企业经营者应当充分重视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摘要:规范地计提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对用人单位而言, 是《劳动法》规定的一项义务;对职工而言, 是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规范地管理本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本文在此简要地分析了企业在管理职工教育经费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工教育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 (财建[2006]317号) .

篇4:行政消耗性经费超支现象思考

一要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在预算内消费。(1)精心搞好分项预算。各单位在年底前,要按照“节约每一个铜板”的精神,对新年度哪些钱需要花、哪些钱不需要花算个细账,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开支专项预算,比如对接待费、办公杂支费、会议费、差旅费、通信费、车辆维修费等行政性开支的具体内容和数额,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并汇总形成单位行政开支总预算。各单位的其他项目预算中,不得再安排行政开支。行政开支预算以外临时增加项目,如临时安排的会议活动等必须开支的项目,实行专项预算专项核销,保证分项预算执行的独立性。(2)规范开支的具体标准。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根据往年情况和现实工作需要,制定行政消耗性经费使用标准,经本单位党委会或主管领导审议通过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经办人员公布,要求各有关人员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这样,给公款消费设立红线,界定出消费性支出的最大数额和自由度。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坚持把这一标准作为行政开支的最高限额,从严核算,按程序报销,不得随意突破。但是,如果市场物价变动情况大或确为工作需要,也可以适时调高或调低标准,以求开支标准的合理性。(3)严格按预算进行报销审查。行政开支结算报销,必须符合年度预算安排和经费开支范围,必须取得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办理。财务部门审核经费结算报销时,可增加设计预算审核一栏,由核算会计人员审核票据的合法性,预算会计人员审核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执行监管,确保在报销环节严把预算关。

二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1)加快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公务卡具有现代电子结算工具“消费留痕”的特点,公务卡上的每一笔支付信息都会被客观的记录下来,便于对公务消费进行动态监控。同时,运用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还可以减少现金结算,提高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在各事业部门推行日常公务支出公务卡结算制度,将原来使用现金支付结算的日常公务支出,统一使用公务卡结账,让经办人凭刷卡签单、发票等及时到财务核销,可以方便财务人员在报销时通过核对经办人出示的“三票”,即发票、刷卡凭证、持卡签名的消费凭条,确认报销内容与审核系统显示内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予报销,防止虚假报销问题的发生。(2)加快推进非实物性消费货币化支付。非实物性公款消费,需要通过消费发票进行报销,实践中有不少实际没有消费,而是拿假发票到财务报销的。推行非实物性消费的货币化,有利于减少隐性开支,避免虚假报销,提高消费的显性程度。从工作实践看,单位的招待费、通信费等这些非实物性消费,完全可以实行货币化支付。招待费可以采取分解到岗、责任到人的办法,实行货币指标化加以控制,保证部门不超限额,确实超支的不再增量;通信费可以采取“定额包干”的办法,根据不同类别人员,按月发放定额补助,超支部分个人自负;差旅费也可以采取限额包干的办法,根据出差地点、时间、人员类别等,测得交通、住宿等开支费用,制定统一标准,按标准进行报销。(3)加快推行实物性消费集中采购办法。对于达到一定金额的办公用品等实物性采购,实行统一采购,是加强消耗性经费监督管理,防止公务消费中腐败行为的有效办法。推行实物性消费集中采购,各单位应成立统购办,制订明确的统购标准,按照统购统配原则,统一采购办公物资。如电脑、空调、办公桌等,均可按统购形式进行。统购物品要有统一的实施办法,一般情况下,先由部门提出申请,统购部门按照统购标准进行审核后,指定专人到统购点进行集中采购,财务部门负责办理集中结算支付。特殊情况下,使用单位可自行采购,但要经过严格审批,并报统购办备案。对于招标采购,在结算时可以实行电子划拨转账支付,进一步提高结算的效率。

篇5: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浅析

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 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512号) 第40条,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3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 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未实际使用的部分, 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 属于职工权益, 如果改变用途的,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职工福利费余额财务规定

根据《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8]34号) 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 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 待结余使用完毕后, 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该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 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即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 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 待结余使用完毕后, 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 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应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 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职工福利费余额财税差异协调及实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9条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0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 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因此在处理职工福利费余额差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 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 但不必改变会计记录, 即“调表不调账”原则。 (2) 只要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不一致, 就必须调整。 (3) 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 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中, 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工资总额14%提取福利费, 但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 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 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但笔者认为, 对上述问题, 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 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 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 而应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 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即在2008年以前, 实际会计处理是按工资总额计提的, 汇算清缴时已做纳税调增, 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要与实际支出数比较。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 则形成了结余, 但该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 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例]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 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 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 (80-500×14%) ;实际使用了30万元。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 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 纳税调增金额为16万元 (100-600×14%) ;实际使用50万元。2007年计税工资800万元, 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 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112万元 (800×14%) 。截止2007年12月31日, 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 (80+100-30-50-80) 。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 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112万元 (800×14%) 。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 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 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106万元[ (500+600+800) ×14%-30-50-80], 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 (120-106) , 而会计上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 (120-20) 。2008年末, 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万元, 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 (120-20) , 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 (100-14) 。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下一篇:黄贞文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