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2024-04-17

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篇1: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孩子因为四肢不全被父母遗弃?有多少孩子因为迷路走散和父母失去联系?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种种原因难以与自己最最亲爱的父母团聚?他们没有亲人,没有依靠,没有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他们像一只只断翅的小鸟。像一个个断线的风筝,像一条条随波逐流的小船,那样无助,那样无奈,那样可怜。但是现在祖国强盛了、富裕了,随着一个个儿童福利院的建起,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终于有了他们温暖舒适的小窝。

一天,老师带我们去福利院。同学们非常兴奋,非常热心,个个拎着大包小包,背着大兜小兜。里面装着图书、衣服、文具、食品……大家都怀着同样真挚的祝福,给那里的孩子带去关心、带去微笑、带去祝福、带去温暖。

“看!福利院到了!”大家激动地奔出车门,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福利院大楼。哇!这里设备齐全、温暖舒适,有一种家的味道,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来到二楼,透过玻璃看到几十张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些孩子还在熟睡,有些孩子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快乐生活。从他们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可爱与快乐,但是我还是隐隐觉得他们是那么可怜。他们有的是脑瘫,有的是聋哑,有的是唇裂……这些可爱的孩子是多么不幸,身体上的缺陷让他们早早地成了孤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怎么能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呢?孩子有残疾。更需要父母精心的照顾和培养,而不是抛弃。

队伍慢慢地向前挪移着,那些孩子纯洁无邪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他们的笑是那么甜蜜、那么可爱。随后我们又来到一间大教室,这里的孤儿都有不同的残疾,他们的不幸让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我坐到他们身边,和他们交谈,想知道他们心中的感受。交谈中,我感到他们的生活很愉快,也很充实。他们虽然有残疾,但心灵却是那样纯洁、美好。当他们收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东西时,都要和伙伴们一起分享。这里的孩子不仅懂得有福同享,而且懂得回报。当我帮助一位小弟弟剥开糖纸时,他显得十分高兴。马上送给我一支棒棒糖。还有一位小弟弟两次把牛奶放入我的手中,他好像不会讲话,但不断地用手势告诉我怎样喝,我被他的真心实意所感动。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那么懂事,我感到十分欣慰、十分快乐,我真替他们感到高兴。

看到这些孩子生活得还不错,我们的心也就踏实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福利院,踏上了回校的路途。在路上,我想了很多很多,但我最希望的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在广大市民的帮助、关心下茁壮成长,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幸福、充满亲情、充满友爱的童年。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快乐、充满自信的人生!

篇2: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要想让残疾少年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给他们的生命赋予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困难中自立。

我们选择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要原因是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几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然后,以作义务教学的方式,在那当了一天的教师。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儿童福利院内,我们除了教一些他们比较缺乏的社会知识,我们还与孩子们一起画画、做游戏、聊天。孩子们很欢迎我们的到来,在于他们的亲切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只有儿童特有的纯真及快乐。通过对孩子们的了解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心态都很积极健康,没有想象中孤儿的那种自卑或者因缺少父爱母爱导致的种种拘束等等,有的孩子还非常活泼,拉着我们几个的手让我们跟他一起玩,孩子们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感到很高兴。

在闲暇之余,我们就与护育处的阿姨聊天,让我们对这里的孩子们更多了一层的了解。阿姨很欣慰的说,现在来这里做义工的人很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人过来。言谈之余,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儿童福利院的方方面面的。虽然这里的孩子有不少有先天智力障碍,但是不妨碍他们其他的天赋,阿姨很骄傲的说起一名儿童,虽然她学习其他的速度很慢,但是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甚至会懂得刺绣。

我们还交流了不少事情,诸如说这里的儿童会不会有春游秋游,阿姨说当然也是有,这里会有春游秋游,跟其他学校一样,其实这里跟其他的学校都差不多,平时都要上课的。至于春游秋游,阿姨谈及上次带孩子们秋游,小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当然,安全是最重要的”阿姨说到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忽然凝重了起来。也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特殊和工作人员的认真。

经过了一天的教学的活动后,我们依依不舍的与孩子们分开了。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但是小孩的欢乐和微笑,使得他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参

与其中。这次活动让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神经上了严肃的一课,看着孩子们残缺的身体,看着他们孤独的心灵,一种难以言表的辛酸顿时涌流而上。

不少人觉得在福利院的孩子很可怜,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有这么多关心、爱护他们的人在呵护他们,他们虽然缺少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但实际上他们收获了更伟大的爱——博爱。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尽管他们被他们的亲生父母丢弃了,但他们并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弃,他们在这世上也并不是孤独的。他们有我们的关心和关注。但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也非常有限,这对于他们来说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就如那星星之火,要想燎原,还要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大家一起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能让这条爱心之路延伸得更远。雷锋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与残障少年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一般的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的方式,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那“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深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做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

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福州市儿童福利院收养,有些儿童被好心人收养,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福州市儿童福利院。

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而我们能做只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我们应该让“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在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想也没有用。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 “没有。” “看

过雨吗?” “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他们迫切希望能走出福利院到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给予一个肯定回答:我对社会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目前,我们的社会还是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障人士。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篇3: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老人,心理咨询,干预

根据调查, 从2000年到2007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人增长到1.53亿人, 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 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 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 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面对如今老龄化的社会问题, 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养老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去养老院是不得已的办法, 只有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才去养老院, 因此住进养老院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情, 但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一个子女负担四个老人以上的现象经常出现, 年轻人在负责打拼的同时难以兼顾养老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当前的养老院少, 门槛高, 人难进, 进去了也无法寻找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老年人的心理压力过大,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的现象。于是我院针对上述情况联合一家有资质的心理研究机构—水木心理研究中心, 对福利院老人的心理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义务心理疏导和团体咨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福利院入住的60例孤残老人作为心理咨询对象, 其中女40例, 男20例, 年龄60~65岁, 生活能自理, 能与人进行有效沟通。

1.2 方法

采用团体咨询模式为主, 个别辅导为辅, 重点运用共情, 积极关注的技术, 并采用合理情绪和存在主义取向的疗法, 时间为6个月。

通过对福利院老人长期的聊天和跟踪, 福利院的老人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不够积极, 缺少沟通, 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的现象, 习惯性地把前来心理辅导的人员当作前来采访或一日工作的义工人员, 表述中多集中在“对社会主义的赞扬, 对党和人民支持的感谢”如此之类的话题之上, 老人们的话题已经成为一种惯性, 表示了老人们对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感激和得来不易之情, 另一方面, 老人们对访问之人之事形成了一种防御和应对机制。老人们相互之间缺少链接, 在小组最初, 老人们几乎很少有眼神和身体上的接触, 虽然每个老人有自己的方式, 有人喜欢听收音机, 有人喜欢来回走走, 有人喜欢在房间里发呆, 但这种每个人完全“独立”的空间, 让其产生了对“生命无意义”的孤独感, 甚至有老人直接给医护人员提出正在考虑“选择死亡”的问题, 然而医护人员能够看到, 这样的感受和思考也正是老年人渴望“活着”的最好证明。老人们会在孤独的时间里无限放大对生活里“无有”事务的理解, 如感觉没有子女是人生的缺失, 身体有病带来的生命无望, 担心外出带来的被社会不认可, 从而使这些因素增加了老人们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从而存在着自杀的倾向。

2 结果

随着几个月每周与老人们相聚和疏导, 越来越多的从老人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正向的力量。老人们更加在乎一个健康的身体对自己的重要, 积极学习健身的方式, 比如如何坚持做好扩胸运动, 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呼吸更顺畅一些;如何在天气好的情况下, 每天坚持在室外进行一下活动和锻炼;如何每天找到阳光, 让自己享受一下日光带来的钙的补充和心情的放松。老人之间开始了一些日常的沟通, 主要集中在一些养生问题的交流上, 老人们进进出出会相互搀扶, 帮忙打水、拿东西, 并且对于其他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之情, 让老人们相互之间能感受到温暖的存在。因为身体和交流渐渐存在, 老人们不再感觉孤独、无用, 将原来的“生命无意义感”逐渐转向渴望健康的身体、有意义的回顾过往时光、积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老人的积极变化说明了心理疏导的有效性,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3 讨论

篇4:走进福利院

踏进福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水池旁洗衣服、刷鞋,他们边洗边欢快地唱着歌。孩子们一看见我们就高兴地喊:“阿姨,有人来看望我们了!”几个孩子还热情地跑过来迎接。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那位老师:“他们那么小,怎么自己洗衣服呀?”老师笑着说:“这些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年龄大的还帮助小的,都很有爱心呢。”

正在这时,一个大约5、6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哥哥,你看我的鞋子刷得多干净啊!”说着脸上还露出一副自豪的表情。“妞妞真棒,赶快洗手准备吃饭吧。”老师一边夸她,一边招呼着大家吃饭,妞妞和其他孩子一起,像欢快的小鸟似的飞进餐厅。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妞妞的女孩因为身体残疾,被家人抛弃了,但在福利院她并没有遭到嫌弃,而是得到大家的关爱,成了院里的开心果。

等我把带来的蛋糕切分好,同学们都已整整齐齐地坐在那里准备开饭了。负责分饭的同学先把蛋糕拿给年龄小的孩子,然后大家一起开心地吃着蛋糕。年龄大的孩子生怕弟弟妹妹吃不饱,不停地往小同学的碗里添饭。望着他们沾满奶油的嘴角,荡漾着灿烂笑容的小脸,互相关爱和谐的情景,我觉得自己也仿佛和他们融为一体了……

吃过饭后,我们参观了孩子们的宿舍,被子和柜子里的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物品摆放井然有序。在参观图书室的时候,我发现墙上贴了很多赵静同学的奖状,老师告诉我,赵静和我同岁,她还有一个弟弟,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是姐弟俩很懂事也很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生,他们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幸福成长……

篇5:走进福利院作文

等到他们排练结束后,我把带去的好多好吃的都送给他们,并送上新年祝福。我们又跟随着那里的老师,去其他班级看望其他的小朋友。妈妈告诉我说,在这里的孩子都是有先天性疾病,然后被自己的父母抛弃,使得他们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这样导致了他们内心变得自卑和害羞。我和妈妈在福利院没有亲密的动作,因为怕那里的小朋友看见了,他们心里会很难受,会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父母,这大概也是妈妈每次来这里都不愿带着我的原因吧!我们没有在那里待得太久,妈妈不想让我们的到来打扰到他们平静的生活。

走出福利院,我的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很同情他们,另一方面又很痛恨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们。但人世间处处充满着爱,是福利院的老师们默默无闻地为这些小朋友们日夜操劳着。我想对福利院的老师们说:“你们辛苦了!”

篇6:走进福利院作文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是怎样的。

我们来到了南益儿童福利院对这些可怜的孩子进行解。

我们走进南益儿童福利院的幼儿寄托处,看着福利院院长给我们介绍的一个个孩子,心中感受到一阵阵的刺痛感,令人发寒。

那些孩子患的病有心脏病、癔病、脑积水、脑瘫、唐氏综合症等。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谢福来,一个叫谢福星。福来患有癔病,福星患有脑瘫。

我们的到来让福来感到十分的开心,看着他那开心的样子我们也有种欢乐感。福星因为脑瘫吸收不了营养,身子瘦柴如骨,只能从早到晚的在床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令人心酸。

我们来到了儿童音乐室,看到了正在翩翩起舞的孩子们,他们听着“小苹果”这首歌,跟着一位小哥哥的动作跳着,玩得不亦乐乎。

跳了一会儿的舞,又开始唱起了歌,“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听着他们悦耳动听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

虽他们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其实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但他们很阳光,没有一点自卑。

……

篇7:走进福利院作文

在众多节目中映山红的带来勾起了在座所有人,对于当年关于红色的无限回忆,英雄烈士的儿女,不畏艰难的小红军,25000里的红军长征,让在座的很多爷爷奶奶们再次唱起了当年的歌曲。

随后关于红星文化的问题提问,在座的很多爷爷奶奶们都深有感触,在座的一位奶奶家中的兄长是红军,不幸的是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一家人关于他生前的回忆,只有那么一张微微发黄的照片,奶奶说到此时声泪俱下,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当年那些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们所感到惋惜,我们这一代对于红色的认识,没有老一辈那样深刻,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感受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篇8: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 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 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让这样的激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时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注重以“情”激趣, 给他们创造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即将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景融为一体, 使“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情”当作“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让它“催”开学生的智慧, “催”放一朵朵祖国的“花儿”, 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与诱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胞, 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 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手, 让其自由操作;开放其口, 让其自由发表。以这样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保持他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

1.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竞赛。

比如, 朗读、演讲、绘画、成语接龙、编故事、猜谜语等, 可以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这种方式与其荣誉感融为一体时, 这个外部的动力就能很快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于是,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求知欲便大大增强了。

2.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尝试。

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尝试编儿歌、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这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 这样的活动顺应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3.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表演。

比如, 根据学生天性好动, 喜爱表演的特点, 将一些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或课文, 与学生一道编成课本剧或小品, 让学生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鲜明个性,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感, 理解并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4. 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游戏。

比如, 把活动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或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给学生一个“审美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作, 涉及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意境, 优美生动的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这些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 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就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例如, 《海上日出》《观潮》《桂林山水》《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文章, 还有“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它们或高山流水、或朝霞彩虹、或花鸟虫鱼, 都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 给学生带来了从多审美享受让人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飞夺泸定桥》《杏儿熟了》《养花》《你们想错了》等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它们或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 或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或展现了老一辈的人格节操之美。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 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这种体现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 善于引导, 就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透着科学美的小品, 通过文学的手段, 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让学生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中体验科学的美。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 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科学美, 评价科学美, 从而运用美的动力推动接掌技术的学习和创造。除此之外, 还有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 它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整体, 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审美并不是自发的, 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给他们一个审美的课堂, 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篇9:走进福利院

踏进福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福利院的老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水池旁洗衣服、刷鞋,他们边洗边欢快地唱着歌。孩子们一看见我们就高兴地喊:“有人来看望我们了!”几个孩子还热情地跑过来迎接我们。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那位老师:“他们那么小,怎么自己洗衣服呀?”老师笑着说:“这些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年龄大的还会帮助年龄小的,都很有爱心呢。”

正在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哥哥,你看我的鞋子刷得多干净啊!”说着,脸上还露出一副自豪的表情。“妞妞真棒,赶快洗手,准备吃饭吧。”老师一边夸她,一边招呼大家吃饭。妞妞和其他孩子一起,小鸟似的飞进了餐厅。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妞妞的女孩因为身体残疾,被家人抛弃了,但在福利院,她并没有遭到嫌弃,而是得到大家的关爱,成了院里的开心果。

等我把带来的蛋糕切分好,孩子们都已整整齐齐地坐在那里准备开饭了。负责分饭的同学先把蛋糕拿给年龄小的孩子,然后大家一起开心地吃着蛋糕。年龄大的孩子生怕弟弟妹妹吃不饱,不停地往弟弟妹妹的碗里添饭。望着他们沾满奶油的嘴角和荡漾着灿烂笑容的小脸,看着眼前和谐欢乐的情景,我觉得自己已经和他们融为一体了……

吃过饭,我们参观了孩子们的宿舍。床上的被子和柜子里的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的,物品的摆放井然有序。在参观图书室的时候,我发现墙上贴了很多赵静同学的奖状。老师告诉我,赵静和我同岁,她还有一个弟弟,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姐弟俩很懂事,也很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生,他们在福利院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幸福成长着……

听着老师的介绍,我被深深感动了,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想想自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拥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自己的事情还让爸妈操心,学习也不够努力,真惭愧啊。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0:走进福利院作文

到了福利院门口,我看见了一排银色的大字“太仓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去之后,我看见了一群小朋友在一个房间里玩,这些都是福利院的孤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躺在轮椅上的小朋友,据那里的工作人员的介绍,这是一位患有脑瘫痪的孩子。我想:这些孩子真是可怜,因为先天性的缺陷,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抛弃了他们,真是可怜啊。我们还送了一些小礼物给这些小朋友呢!还和他们玩游戏。

接下来,我们要到老人公寓的三楼看一看老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我们一路走过去,看见了许多70-90岁的老人,我们还和这些爷爷奶奶打了招呼呢!“爷爷好!”、“奶奶好!”的声音回荡在公寓的走廊之间。

到了三楼之后,我们分成了两队,一队去看一位老奶奶穿珠子,另一对去看一位老奶奶画水墨画。我先去看了老奶奶穿珠子,这位老奶奶正在穿一只狗。在书架上,有许多已经穿好的东西,有十二生肖、大象、孔雀开屏、天鹅……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鸡了,因为那个鸡有公鸡,有母鸡,母鸡可以站起来,公鸡站不起来,像真的呢!看完了之后,我又去看了水墨画,那间房间里充满了墨水的味道。我看见那位老奶奶在画牡丹,花瓣、花蕊画的都像真的。

篇11:走进福利院作文

到了那里,整个大院干干净净,寂静无声,只有我们的欢声笑语,院长阿姨告诉我们:要保持安静,这里的孩子们不同于我们,他们都有不同的残疾,容易烦躁和急躁,呆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于是,我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安静地跟随着院长来到了孩子们活动的房间。看到他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看图画书、还有个大一点的孩子坐在轮椅上看着我们。我确实看到了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我的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妈妈用眼神告诉我,让我拿出背包里的绘本给他们读个故事。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大一点的孩子,点头嗯了一声。我用小小的声音很快的就读完了,并把绘本也送给了他。这时,我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开,小男孩屏息凝视着我妈妈,然后一直拉着妈妈的手要往外走,一直走到电梯那里,要妈妈带他出去,妈妈又把他送回了房间里。我们很快出了房间,看了别的地方,又排着队来到了大院,周老师还让我们同学给在晒太阳的老爷爷表演了节目,有拉小提琴的、弹吉他的、吹葫芦丝的等等,只看得老爷爷哈哈大笑。

最后,我们又在大门口互相讲故事,做游戏,拍照留念,高高兴兴地结束了这次活动。

篇12:走进福利院活动方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孩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的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依然有很多孩子无法得到双亲的关爱,在福利院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相比别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关爱,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帮助不能弥补他们的遗憾,但我们可以让福利院的孩子们知道党和国家一直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可以和千千万万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他们的力量。

关于福利院孩子的教育,如何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如何让在他们身上实现教育的公平一直备受我国教育部门关注,相应教育部的号召,我们决定走进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去爱与温暖。

活动目的:

1. 通过走进孤儿院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唤起他们长大成人后回报社会的志向和意识。

2. 该活动也教育每一个组织部成员放眼社会,紧随热点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看到社会中有待改进的方方面面。

3. 引发大学生党员对幸福与生命的思考,培养“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觉悟。 活动主题:

心系儿童的成长,温暖社会的角落

活动宗旨:

敞开心扉,温暖儿童

活动流程: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暂定) 主要参与人员: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本科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活动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深入贯彻精神,发挥余热,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温暖。运用我们在大学校园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内容:身为运科人,我们有人体,心理,康复三个班级,运用我们的生理,心理知识,为孩子们讲解一些医学常识,保健护理,与小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心理测验,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活动需要:一些在做游戏时需要的小礼物(待定),其他由同学自备。 注意事项:

篇13:走进福利院的心得体会

一、创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 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 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 通常重结论, 轻过程, 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 再喂给学生, 学生通常被动接受, 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概念、具体的读图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 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 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 自己去体验, 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 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例如, 中东地区石油外运的课后活动, .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从波斯湾经三条石油外运线运到西欧、美国、日本。以前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通常是教师一边讲, 学生一边填, 教师讲解、强调的很到位, 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背诵记忆。这样, 学生出错率很低, 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事实上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 自己并没有去思考。如果考试时稍加变动条件, 学生就不知所向了。今年讲到这部分内容时, 以学案形式先给学生提出研究内容:首先看“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图”, 再指导学生阅读各航线经过的大洋, 明确主要的海峡、运河的位置, 强调几个关键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或地区, 并找几个小组作简要汇报, 小组之间互相点评, 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又作了强调, 随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错误相对来说较多, 教师都一一进行纠正, 纠正过程中, 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通过这一活动, 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 学习上有了成功感, 兴趣浓厚了, 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2. 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 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 跟不上, 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 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 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现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 利用导学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材施教。利用学习小组,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生生合作, 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 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 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 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落后, 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素质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这一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

1. 教师要学会利用导学案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导学案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与交流的媒体。学生在讨论活动中, 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 不仅是身体蹲下来, 心灵也要蹲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和他交流, 在和他一起学习, 完成目标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2. 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现在的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 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 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 和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 赏识学生取得的每一次成绩。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长大,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的导学案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怎样学, 教师就怎样教,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 拓展知识面, 丰富教学素材。

篇14:走进福利院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参观儿童福利院、与福利院小朋友互动等方式来触动同学们的心灵,让同学们去感恩、感激,让他们充满爱心。

二、活动特点

关爱、爱心。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来塑造小朋友的人生观。

三、活动地点:株洲市儿童福利院

四、活动时间

201X年5月4日下午(周五下午)

5月4日中午 14:15点小朋友们准时在学校前草坪集合,统一乘车出发前往市儿童福利院;活动完毕后,由于时间关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学校坐校车回家,所以请前往福利院的各位家长负责将本车辆内乘坐的小朋友送回家(我们也会合理安排,尽量安排住所近的小朋友同乘一辆车)。

五、组织及分工:家长委员会

协调: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

活动策划:组织策划部(负责活动方案的策划,并协助相关部门现场布置和组织)

后勤保障:后勤交通部(负责交通、餐饮、食品、奖品、应急药品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

宣传摄像:宣传部(负责现场横幅制作,全程照相、摄像以及后期宣传稿或宣传展板)

活动主持:文体部,其他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

六、活动行程:

5月4日下午14:15小朋友在学校集合后上车,14:30准时出发至株洲市儿童福利院,具体行车路线为庐山路---滨江路---株洲市天元大桥---1815线---儿童福利院,行车时间约20至30分钟。到院后活动为院方介绍情况、捐赠物品、联谊活动等,大概时间为1至1.5小时,活动结束后,由前往的家长将所在车的小朋友各自送回家。

七、注意事项 (还请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本活动为非盈利的组织活动,是各位家长朋友建议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组织者不承担万一发生意外的责任,这点请参加者理解。

2、参加的学生一律穿校服,戴红领巾,佩带学生证。

3、由于活动完后由帮忙的爱心家长送回各自的孩子,请未前往的家长保持通信畅通,以便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顺利送您的孩子回家。

4、家委会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附)

具体需要家长支持及配合的事情:

1、由于福利院位于市内,与学校距离也不是很远,前往的路段均为市内路段,基本无交通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租车太昂贵,为了节约班费开支,我们建议周五下午工作不是很忙的且有车辆的爱心家长参加并担当此次活动交通的重任。(采取自愿、不影响您工作的情况下参加。具体需要乘坐5人的汽车12台。请愿意参加的家长最迟在5月2日前告知吴老师,谢谢!)

2、家委会已与福利院前期进行了沟通,目前福利院正准备搬家,他们急需家电等物品,根据此情况,我们倡议(自愿原则)爱心家长能捐助部分食品(牛奶、果粒、饼干等)、小家电(热水壶、电饭煲、豆浆机、电磁炉等)、学习用品等。如您想进行捐助,请您将您拟捐助的物品尽快(5月2日前)告知吴老师,并请在5月4日早上送往学校,家委会会安排人员接收。

说明:请愿意前往福利院担任交通工作的家长及捐助物品的家长尽量提前确定,以方便我们统计及安排,谢谢!同时如果捐助的物品过少,会用班费适当购置一些支持此次活动,具体账目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也请各位家长支持、理解。

>>>下一页更多关于“福利院活动方案范文”

★ 福利院志愿者活动方案

★ 端午节活动方案

★ 开展端午节活动方案

★ 端午节促销活动方案

★ 端午节活动方案社区202

★ 端午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 大班端午节的活动方案

★ 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策划

★ 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2022

上一篇:治水重要讲话精神下一篇:读什么有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