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编程演讲稿

2024-04-10

有“灵魂”的编程演讲稿(精选6篇)

篇1:有“灵魂”的编程演讲稿

王胤词

就在上周日的下午,我带着电脑来到重庆市科技馆,开始机器人编程学习,为人工智能三级考试进行集中培训。大家祝福一下我吧。今天呢,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编程这个话题。

什么是编程?编程几乎能干你不想干的任何事情,如果把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就能赋予编程“灵魂”,哈哈,不是鬼魂!它可以做:拖地、洗碗、打球、开飞机、轰炸五角大楼(不过轰炸五角大楼可不是我干的哈,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妈妈也还在上大学),还有做黑客之类的事情(这个得小声点,不然FBI该来找我了),所以,编程就是告诉电脑,我们要求它做什么,因为计算机是个“笨蛋”,没有独立的思维,所以要依靠我们给它预先设定好程序,这个设定的过程就是编程了。

那为什么要编程呢?有学编程的么?举个手吧!

要学习编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方便工作,有的是为了玩….比如我初学就是为了玩,我设计一个对战游戏,两人一台电脑,通过操纵键盘进行对战,非常的好玩。

如果你是一个漫话发烧友,可以借助编程,自动选择图片,不用手动一张一张地划了,这个方法我推荐给我的好朋友小贺同学。我很喜欢飞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选择我想要的图片和视频。

还有的是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很多编程语言,如C++等,都可用于人工智能开发。

人工智能是有灵魂的编程了,你们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吗?

人工智能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都帮我们解决好多大问题呢,例如一些危险的.、高强度的、高精度的,甚至非人力可为的工作,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解决。你们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机器人来帮助呢?

写作文?做奥数?

回到正题,前不久啊,NASA研发出火山机器人,用来代替科学家在火山口内进行考察,直接深入火山底部进行测量,了解火山的内部构造。科学家的境界的确比我深远多了,哎,我就想设计一款机器人帮我做奥数!有没有说中某些童鞋的心声!

前些日子,发生了一件悲痛的事,凉山州森林大火让30多名消防员牺牲,这么危险的山火,为什么非得要人去呢?我希望能研发出一种救援机器人,有了它就不会让消防员经常置身险境了!那么,救援机器人能做什么呢?

救援机器人可以迅速出划出隔离带,部分机器人可以冲进大火中心地带灭火,飞行机器人可以飞到天上喷撒各种灭火材料,注意一点,他们还要防火,被烧焦了怎么行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编程是有“灵魂”的,有“灵魂”的编程就能铸造有“灵魂”的机器人!

谢谢大家!

篇2:有“灵魂”的编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 的,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为谁工作”这个话题。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曾茫然困惑,因为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引人深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在座的每位心里肯定也有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答案,那我为谁工作呢,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为自己工作,为我自己的灵魂工作。

工作就像人生舞台,我们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戏剧还是悲剧,自己既是演员又是编剧。还记得我刚来到这个公司的时候,一副怯弱、害羞的样子,甚至跟顾客、跟同事说话都会脸红,但是这份工作却教会了我自信、勇敢、执着。也许这份工作在白领眼里看来是卑微、低下的工作,但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份让我收获快乐、收获自信的神圣的工作。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都有差异,但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职场是人生舞台,那么岗位就是人生道具!如果你把岗位当儿戏,那么生活天天跟你“做游戏”,如果你把岗位当武器,那你在工作中练就的“独门绝技”,一定会让你在这个领域所向披靡!所以说,不一样的态度肯定有不一样的结局。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有的人把工作视为生活的代价,是无可奈何、不可避免的劳碌,但也有人把工作看作是发展人格、完善自我的工具!不管你所从事的工作高贵、神圣与否,只要你有一颗火热的滚烫的心,就一定会在工作付出中收获快乐。

“如果你能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你的工作,你的感受可能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位好友对我说的,是啊,能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关键不在于心态吗?为什么有些同事就天天工作得乐呵呵地呢?那就是兴趣和热爱。

工作质量决定生活质量。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真正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通过工作获得能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即使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乏味的工作,我们也应该以“为自己工作”的心态,认真挖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工作中享受满足,在工作中实现价值。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会让我们的工作,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乐趣。因此,当有人再问我“你为谁工作”时,我依然会响亮地、自豪地、骄傲地回答:我为自己工作!因为我深深的热爱自己的工作。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之一,所以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我也为了我的小家而工作,为了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也为我亲爱的父母工作。当然,自从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就向社会分享蓝天、白云、资源等一切,我随时都为社会在消耗,白白向社会索取。因此,我也为这个社会而工作。

总之,我为谁在工作之个问题发人深省,内涵深远,值得深思,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知识见解,浅显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事们,振奋精神吧!为了今天这份承诺,为了明天有所收获,珍惜自己的岗位,善待每一份工作,打造一个优秀自己,凝聚成一个坚强的团体,好撑得起 这面迎风招展的旗!篇二:做自己灵魂的舵手(演讲稿)做自己灵魂的舵手,用青春书写激情-----建行员工田威奇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做自己灵魂的舵手,用青春书写激情”

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发扬特色是人生选择的出发点。当选择成为一种自豪,当奉献成为一种时尚,当敬业成为一种需求,当知识成为一种资本,我们所有的正是青春的激情。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们本身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伟大的事业。如果伟人们选择的不是伟大的事业,那么,每个伟人,在今天的历史书上都不会有他们的名字。是伟大的事业才使得一个人变得伟大。

拿破仑选择了当时法国革命最能展示才干的军事指挥,才使他由一个科西嘉小子成为一代伟大的统帅;比尔?盖茨因为选择了开辟个人电脑时代,才使这个仅上过一年哈佛的准大学生成为世界首富;毛泽东因为选择了为中国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事业,才使他从一位中学教员成为伟大的革命导师。

在我们这样一个鼓励奋斗,提倡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伟大时代,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人生理念和成功概念。2006年2月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选择时,我选择了建设银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历练。在这里,我工作着,学习着,时常被感动着。

运行中心的工作是前台与后台发生联系的纽带,内外的许多工作进行协调、服务、沟通,真正做到上传下达,这就决定了运

不仅能够独立操作及报表核对,业务方面也更加熟悉了。

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每一个业务条线的岗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风险,有的容易察觉,有的却不易发现,但有一点,他们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潜伏在我们的工作之中。所以要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工作隐患可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危害,风险一旦发生,轻则会受到处罚,影响自己工作。重则会给银行资金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以及建行这个家的声誉损失。在这两年中,“仔细,谨慎”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积极参加营运管理部开展的各项活动、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在工作中找风险点,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运行中心机房贴着我们警语:我的微小失误可能给建行带来很大损失,我的微小疏忽可能给客户带巨大麻烦。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们。随着时间的飞逝,每当我讲给家人听时,都会由衷地说,在建行我学到了很多,工作更严谨、细致了,看问题也比从前全面了。独木不成林,在营运管理部这个集体当中,在与同事合作中,每位同事不仅做好自己份内事,还帮助其他同事一同干好工作,尤其在工作交流上,主动介绍自己工作中的好方法,悉心帮助业务不太熟练的同志提高操作技能,帮助他们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我们整体的服务质量。“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爱岗敬业,奉献企业”这是我对这个大集体最大的感受。运行中心是一个中后台保障部门,主要是对各业务系统进行监控、操作、维护及管理,确保各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因此,夜班

就和吃便饭一样频繁,为了报表的及时上报,我们往往要牺牲自己的节假日;为了新系统的正常运行,下班时间已过很久,依然能看到我们忙碌不知疲倦的身影。正是这种作风的激励下,部里的年轻人对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推动着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青春是读不完的历史长卷,激情是忙碌的身影,奉献是心灵深处一曲人生新的交响,是忠于职守,是敬业,是拼搏,是热爱并献身自己从事的事业。回望自己在建行的生活中,我不禁感慨:“建行就像一个熔炉,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个人发生变化并融入其中。每天和他们奋战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觉的行为。我为成为建行的一员而自豪”。我由衷地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给我们银行改革与发展添上色彩斑斓的一笔。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三:演讲稿 爱是教育的灵魂 爱是教育的灵魂

总书记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2014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典礼上,听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师爱”和“责任”,在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最美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

常宽梅老师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她常常问我们,是不是她看上去比同龄人都老,我们无言以对。她也曾年轻过,也曾美丽过,正是这份爱的事业让她秋霜染白发,让岁月在她脸上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她上有老,下有小,却从来不愿因为家里的事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当我看到她戴着老花镜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体育教师李爱萍老师是我小学年代的一位老师。那时的她,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如今却因为家庭的变故,独自一人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因身患糖尿病,瘦得和以前判若两人。是什么让她甘受清贫和病痛的折磨而无怨无悔地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呢?我想,也是缘于对这份事业的爱。

是啊,这些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染发剂遮盖不住她们满头的白发,护肤品抹不平她们满脸的皱纹,但在我心里,我觉得她们是最美的。

马琳红老师家在渭南,因孩子年幼,需要照顾,于是她每天奔波于渭南华县之间。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雨兼程、奔波劳累。尽管这样,她也不乏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每一节课总是激情饱满,每一

次活动总是激情投入。是什么让她如此热情呢?我想也依然是缘于对这份事业的爱。

原来的我,声音如银铃一般,如今,却成了破喉咙烂嗓子。原来到歌厅k歌,我是麦霸,常常一曲接一曲,当仁不让,现在却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只有羡慕别人的份了。退休教师李振玲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我所:“孩子,上课声音尽量小些,要不以后就和我一样没声了”。虽然知道嗓子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但上课时还是不由自主地放大声音,唯恐哪个孩子听不到。就在队列队形比赛的前夕,因为带一年级特别费嗓子,咽喉已经肿得连咽唾沫都疼痛难忍,尽管如此,我还是往嘴里塞了一大把消炎药,继续练,嘶哑的叫喊声每天在操场上回荡。难道这样做,就是为了那一纸奖状吗?当然不是。我曾淡然过,职称问题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算了;我也曾动摇过,想到清闲一点的单位去,每天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优雅地工作者。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心却从未淡然和动摇过。不管带哪一年级,常常看课例到深夜,想到一个好方法常常激动地半天睡不着,就连在梦里做的也常常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事情。难道这样做,就是为了这人们都说的铁饭碗吗?当然也不是,是心中那份强烈的责任感告诉我,应该这么做。

虽然鱼尾纹也悄然地爬上了我们的眼角,青丝中也夹杂着一缕一缕的银发,但我觉得我们也是最美的。

其实,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城关小学上演着。还有许多老师,为了这份事业,顾不上照顾年迈的父母、顾不上照顾年幼的孩子;承受

着病痛的折磨、承受着家庭的变故;??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却得到了学校的信任、家长的认可和孩子们的爱戴,正是在这失去与得到之中,我们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我们的最美。让我们用爱和责任去谱写城小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篇四:演讲稿不屈的灵魂

不屈的灵魂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屈的灵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听爷爷给我讲讲那段历史。在一天下午,爷爷让我自己从电视上看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我义愤填膺。

七十年前,先辈们自强不息,浴血奋战,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用八年的时间竖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过去。卢沟桥的炮声还在耳边回荡, 我们没有理由忘却一个又一个充满血腥的镜头!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然而我们的祖国毕竟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打击,命运的捉弄使她伤痕累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河山,如秋风扫落叶般留下千疮百孔。

曾记得,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国土上肆意妄为,践踏我国国土,残杀我国国民。他们每到一处就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被杀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多达30万以上。一位目击者称:码头边黑乎乎的尸体堆积如山,有100多人正将尸体丢入江里。他们不声不响地忙

个不停。完毕后,这些人被迫站在江边。一阵机枪声后。这些人一个一个,尽数倒入江中。

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可曾听到了,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灵魂在呐喊,在战争中冤死的三千五百万民众的灵魂在哭泣??这国家的懦弱,民族的耻辱,叫我们怎能遗忘!今天面对一些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企图占我钓鱼岛,扣我渔船,抓我渔民,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世界容不得他们胡作非为,中国更容不得他们肆意猖狂,他们的无耻必将遭到历史公正的审判。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此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想对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说:我们应该用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发愤图强,这才是我们庆祝胜利、祭奠英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今天,中华大地上的硝烟早已散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完待续。面向未来,把全民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同学,面对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饮水思源”,是伟大的党和人民造就了全新的中国。

我们应深深懂得:是鲜血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是汗水灌溉了神州大地繁荣的花蕊;是拼搏托起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篇五:灵魂行者,演讲稿

“灵魂行者”演绎“命运之上”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灵魂行者”演绎“命运之上” 身高1.4米、体重只有20公斤的刘大铭患有成骨不全症,由于骨

骼脆弱,4岁他就开始做手术,如今已经历9次骨折,大的手术也有十余次。然而,这个被人叫做“玻璃娃娃”的17岁少年,却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自己的追求。“你将躯干给了病魔,却把灵魂留给了生活,你将快乐分享于情感,却把悲痛留给了心窝,你将梦想给了青春,却把苦难留给了执着??”西北师大附中学生处副主任孙亮说,这首《灵魂行者》在苏州刚刚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上感动了好多人,成为当天媒体报道的焦点。7日,最后一节课是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例行班会。高一北辰班的班会主题是“惜时·感恩”,被同学称作“霍金”的刘大铭发言说,我们要感谢苦难,是它们让我们更加坚强。

刘大铭坐在教室左侧,课桌和椅子比起其他同学来,显得低矮和突兀。遇到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会不时和同桌猫着身子“交头接耳”讨论,还用自己纤瘦的小手用力鼓掌叫好。

对于班级中这名特殊的孩子,班主任伏钰从不溺爱。他说,刘大铭性格开朗,学习上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一直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希望通过生命的经历和积累,获得他所要追求的目标。刘大铭告诉记者,回忆这些年,生病住院已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有时玩得开心时不小心碰到就会骨折。“在医院的痛苦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煎熬,慢慢地我觉得没办法改变,就试着去接受。” 现在,刘大铭的生活起居每天都靠姐姐辛苦完成。闲下来时,他会看书写作,“如果没有人打扰我,一个小时就可以写5000多字的文章”,而学习总让他的身体“吃不消”,常会受到护士警告。在老师鼓励下,今年9月刘大铭开始尝试诗歌创作,《灵魂行者》就是近日完成的。

篇3:做有灵魂的教育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

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由于教育道德的缺失,使教育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追求,也就是丢失了教育的灵魂。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而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一天到晚驱使着他们做无穷无尽的所谓的功课,岂不知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虚度光阴”,孩子的灵性和自主创造力在题海中被逐渐地淹没,孩子失去了童年。

我们知道,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儿童期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最大的功能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这样才能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就把沉重的功利目标压在孩子的身上,驱赶着他们去功利的战场上浴血奋战,致使孩子失去童真、性格扭曲,这样的人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归本质。顾明远先生认为,现在的教育,忘记了培养健全人格这个最根本的目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现在大家都是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去考虑孩子将来的幸福。“我们今天仍然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把孩子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当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幸福地生活。”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当前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

从卢梭到杜威,都通过“教育即生长”这个论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而非其他,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的说教,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不需要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没有用的。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就应当研究和解决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让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这条“回家”的路上!

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心灵。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颗“心”,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归“道德”。对“教育”一词,《说文解字》有着非常精辟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的意图和努力。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也是判断一种活动或影响是否属于“教育”的道德标准。我认为,教育即道德。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有道德的校园,让高尚的道德引领学生的生活;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课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孕育道德的光辉,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一个人也许不懂得欣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懂得高等数学,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这就昭示了教育的内在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为生命奠基。成全每一个生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才是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充满着生命活力、洋溢着生命光辉的教育,发展生命才是教育的灵魂!

做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给孩子指明生命发展的方向,帮助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贴近生命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生命的成长,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既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教育人不懈的价值追求!

篇4:有“灵魂”的编程演讲稿

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后,一个人默想了很久,说不出来是难过还是不舍。我随后编写好了一个短信,准备发给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女士,但犹豫许久,还是放弃了。我想,她一定在忙乱着,而且史铁生似乎也不需要这些。

他这样一个通达、智慧的人,早已了悟生死,对于死亡何时来,是以什么方式来,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灿烂人格——无论他敏锐、深邃的文字,还是他宁静、宽厚的为人,都在述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如何把自己带到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是史铁生用文字建构起来的,也是他那种有精神体量的生存所抵达的地方。他给我说过,他喜欢读思想和哲学著作,这决定他的写作,既关注现世,也关注永恒。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他总是持续地在思索人的存在如何才能获得意义的确认。他害怕自己走失,他正视自己的迷茫,并不断地向时间发问,也不掩饰自己渴望获得终极意义上的救援——事实上,唯一能帮助他的只是他自己的思索。他的思索,不像一些思想者那样干枯,而是保留了一个作家的感性,甚至他还模仿宗教语体,在作品中用了许多比喻,从而使他的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人间气息。所以,我这几天重读他的著作,感觉他并未离去,他所深思的那些问题,和每一个人都如此贴近,且从未过时。我想,只要语言的交流在继续,肉身的隔绝就并不重要,正如我第一次见他是在10年前。这10年来,我们只是偶尔联系、见面,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他的文字中与他交谈,但我对他从未有任何的陌生感。所谓的超越性,这也是其中一种吧。

肉身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并不避讳这点。甚至,死亡对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我见过他做透析时的辛苦,写作的艰难就更是可以想象了。他的生命,似乎是不完整的,时间仿佛也是切碎的——他所能享受的,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块。所以,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活着,照常人看来,就是磨难。疾病、残缺,坐着轮椅频繁往返于医院,身体在快速恶化,死亡的邀约已经发出多次,奇怪的是,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温和地笑着。他的眼神里,传递的从来不是虚无、抱怨,而是相信——相信生命,也相信生命展开的过程。

许多人活着是关心结果,而史铁生看重的是过程。他认为,对付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重视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夺剥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过程似乎已经结束,但当我看到许多人在烛光追思会中举着史铁生的照片时,我强烈地觉得,肉身的寂灭,不过是一个影儿,灵魂的存在如此真实,它确定是在以别的方式延续着。

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史铁生说这话的时候,是在人间,如今他不过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吧;他去了天堂,但我们仍然能在文字中听到他的低语、沉吟。

我把他的书从书架里找出来。其中有一本《灵魂的事》,是我应约帮他挑选篇目并拟定书名的。灵魂的事,对于别的作家而言,或许是一种虚妄,但对史铁生,就不过是他自身的经验而已。因着长年困守于轮椅,空间的延展极度受限,他只能向内心进发,向时间索要生命的意义。“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写作是为了找路,救赎之路,通往内心之路,但在前行的路上,他又不是只重虚无和玄思,直奔彼岸,而是时刻意识到还有一个沉重的肉身——看见此岸的残缺、肉身的苦难,正视人的有限性,才能默想无限和永远。史铁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永在》: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如何在?何为永在?经过《我与地坛》的自我省思,《务虚笔记》的深沉思辨,到《病隙碎笔》,它把史铁生的存在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这本书曾经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它的厚重、深刻、警觉,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通透观察,我和评委们都曾为之深深折服。它有力地证明,史铁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有大质量心灵的人。我当时为他写的授奖辞是: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做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确实,他是当代少有的能把灵魂的力量展示出来的作家。他的写作,是有重量的,有方向的。比起当下许多作家的肤浅和轻佻,你会感觉史铁生和他们完全不在一个世界,甚至不像是同一个人类。

《病隙碎笔》作为单篇随笔,在刊物上陆续发表时,当时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这些思想的碎片,指向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疑难,也是作家对自我的一次透彻认知,但真正对他的心语有响应者,寥寥可数。所以,他一直在倾听,在追问,内心的忧思却从未释然过。史铁生说“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看得出,他的内心还有矛盾,文字中也一直背负着重担,他不愿轻易地和现世和解,而是通过一种对有限性、残缺性的省思,为人的存在如何朝向无限和不朽发出了坚定的吁求。

他是一个有自己的写作母题的作家。在他的眼中,书写那些“主要的真实”,才是唯一值得用力的,是任何别的俗世安慰所不能代替的。他为了企及这个写作目标,甚至有意采取了一种带有先锋色彩的叙事探索,而并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思力深厚,那种无处不在的超验之问,充满心灵的冒险,也充满诗意。他的语式和时下流行的文学也是不同的,他是在自我追问,也是在寻找一条切近精神本体的道路,进而确证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救赎方式。我非常着迷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但我也知道,他的方式往往是孤寂的,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时,很多人都感叹《我的丁一之旅》读不懂——他们只关注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从未想过为史铁生式的精神冥思留一个空间。现在,这个奖将永远错过史铁生了!

我忽然想起,2003年非典時期,史铁生来广州领奖,戴着几层口罩,行动不便,身体受苦,甚至在广州的几天时间,他还曾去医院做了一次透析,可他仍然客气地面对每个来访的人,安详而宁静。他上台领奖时,那么多双手不约而同地抬起他的轮椅,场面极为感人,那些在台下注视他的眼神,也都饱含钦佩和痛惜。他这样一个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人,却用自己的文字,见证了自己坚韧的生、有幸福感的活。

在今天这个庸常、实利、娱乐化的时代,我们或许能记住一个作家的文字,但很难在文字中遇见一个作家的人格,更难辨识出这种人格的光辉。史铁生是少数的例外。

他是中国当代最关注内心的磨难,进而到达了一种深渊境遇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的生命体验,也贯注着他的诘问和迷思;通过写作,他拥有了获救之舌,并成功地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居所。他是一个真正有灵魂,也是尊灵魂的大作家,他的去世,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悲伤而令人心痛的一页!

(摘自安徽教育出版社《消夏集》 作者:谢有顺)

篇5:有关于灵魂的作文

幼小时候,读的书大多是童话,神话故事类的,剩下的大概就是些古诗了。那时候读得很浅,受童话的影响,单纯的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好人一定是警察叔叔之类的,而坏人一定是穷凶极恶,杀人放火的大坏蛋。现在一想,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每个孩子都无法想象这个世界的复杂。后来读的书多了,杂了,也读得深了,便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复杂,我竟分不清善与恶了。善就是做利他的事吗?那为什么人类杀死了那么多的珍稀动物而仅为一点利益?这也可以叫善吗?恶真的只是做损人的事么?那为什么有些穷苦百姓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发动武装起义最终获得统治权,成立了新的政府,而他们当初却被称为恶匪呢?

于是,我渐渐不满足于这些书了,我又翻阅起了另一些书古代典籍,我发现了另外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历史英雄风云际会,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时代大戏;再读世界史;接着便开始读那些哲学典籍,诸子百家,哦,那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思想高峰,各家学说自成一派。结合一些古典文学小说一起,我又发现文史哲不分家。从那些经典里,我终于知道,世本无善恶,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无需刻意遵循什么,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这个世界里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在逐渐被利益腐蚀的世界里朝着自己的理想坚定地前行。于是我超越了曾经的我。

这样我便更加深刻地去读,去读书的思想,去寻找他的神。叠彩群芳,绝不只限于一家之言。我试着去追逐那些思想,抓住那点精神,但每当我跑到终点时,却发现他们早已站在终点更远处,所以,我不得不跑下去,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时间与空间,以求达到他们曾经所站的高度,看的更远。

于是,我一直都在追逐,宛如在早晨,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向着朝阳升起的地方奔跑,奔跑在天地间;仿佛在傍晚,夕阳西下,顺着夕阳慢慢行走,走在历史的烟尘古道。

世界上能超越时空的恐怕也只有书了。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丰功伟绩,前者最终化为黄土一g,后者也不过是挂个虚名留与后人钦敬,引发几声感叹而已。中国自古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在立功,其次有立言。比如说庄子,两千多年前,庄子已死,可两千多年来,你仍能在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他的呼吸,依然能感受到他在字里行间显示出的超然绝尘的步履和水击三千里的气魄。所以我们可以说庄子未死,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永生。

沉浸在书中,时而如龙翔九天,时而像蛟龙入海。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足不出户,游遍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时间不能拦我,空间无法隔我,肉体不能禁锢我,我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追逐着那一个个远去的灵魂,感受着天地的浩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万物,在青春的旷野上前行!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篇6:做有灵魂的教育

程翔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一位中学教师说:“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不要小看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是的,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的灵魂,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要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成长,孕育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这个世界。

这颗太阳应该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当下,功利主义泛滥,在有些人心中,祖国不再神圣,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用生动的爱国主义故事感染学生,在他们心中撒播爱国主义的种子。

这颗太阳应该闪耀着成功和自信的光芒。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学生心中的太阳就会慢慢升起,最终将照亮自己、照耀别人。

这颗太阳应该闪耀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光芒。让人性美放出光芒,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具有良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恻隐之心。人性美还包括尊重他人,具有平等观念,这是教育的真谛。做教师,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学生;做校长,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教师。与尊重和平等观念密切相关的,是教育的“三个不能超越”。第一,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第三,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在心。

在人性美中,独立人格也非常重要。应试教育的重压,扼杀了学生的独立精神。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当前,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重要的基础。

相对于人性美而言,人情美更具社会性。人情美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美好的情感。考试成绩差不可怕,家庭贫寒不可怕,长相丑陋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扭曲与灵魂的堕落。不能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就去作弊,不能为了当一个班干部就去搞阴谋诡计,不能为了突出自己就去贬低别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陷害别人。人情美还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人生的幸福不取决于手中的权力和金钱,而取决于是否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敬畏崇高也是人情美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曾问学生:“你们愿意做屈原这样的人吗?”“你们愿意做范仲淹这样的人吗?”一些学生说:“不愿意做。”我说:“你不愿意做是可以的,但你要知道,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景仰他们,敬畏他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该是多么可悲!

上一篇:我陪六级到天荒地老下一篇:郭村镇卫生院传染病季度自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