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转变再探

2023-01-26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大刀阔斧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纵观我县实施新课改多年以来, 还有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去身体力行, 大胆改革锐意进取,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以便更好适应新课改。

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教育理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 轻实践环节;重教育目标和模式共性, 轻学生的个性;重对传统的继承, 轻对现状的突破和面向未来的创新等,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习观等。在教学目标上, 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 从过去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 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从知识传授型向创造力激发型转变, 学生从维持型学习向自主创新型学习转变;在师生关系上, 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转变;在教与学的评价标准上, 从“传授、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效果评价”转变。因此, 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才有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之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保证

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 只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 学生体验的事独立的、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状态, 接受的是单一媒体的单向传递的信息, 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彻底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获取信息的渠道自由化、多元化、平等化, 教学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巨大变化。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型学习转变,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而是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方向发展。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 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教师角色的转换, 要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方面转变。每一种角色的失败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 影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才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

三、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石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 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 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 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 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 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 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

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 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 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

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态度和价值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 需要从人文当中吸取养料。

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 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 不能忽略人文启导。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 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 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 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石。课程的合理设置, 高考指挥棒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策略探索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的转变, 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 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 在教学方式及课堂教学设计上要有新意。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教, 还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广泛地、深层次地参与。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 让他们讲, 让他们讨论, 让讲台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全方位的参与,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愉悦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进乐学的大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 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敢于发表他们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沃土。

2.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结合各节的教学内容,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景, 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 并展开学习探究。从学生所熟知的情景引入,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同时, 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 通过问题的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他们主动思索,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究”, 并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的需要, 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数学史、课堂讨论、讲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3.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验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 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 鼓励每个学生动手, 动口, 动脑, 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4.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 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 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 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靠学生主动地思考去获取数学知识, 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学法指导既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 又涉及研究问题的策略;既涉及能力的培养, 又涉及观念的形成;既涉及课本内容的学习, 又涉及数学活动和数学以外的活动。一般来说, 学法指导可分三个层面:基本方法层面即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层面即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 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层面即培养创新意识, 应用意识, 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5.通过“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 从观念和方法的高度启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 在学生建构认知的基础上, 不断创设新的情景, 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数学教学方式必然发生彻底改变。本文从影响教学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教学方式转变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育理念,转变策略

参考文献

[1] 方民一, 关成志《中学数学教育》2004, 6。

[2] 黄新家《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与对策下一篇:个体化教育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行为与知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