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

2024-05-25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通用18篇)

篇1: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

1、自信心不足

无论模拟考试还是月考,学生和家长都比较关注成绩的高低。有些考生的分数不理想,就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说明考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扎实,还有很多基础知识存在空白点,这要求考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夯实基础知识。不可以总是在不自信的情绪中,要及时总结考试失败的经历,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迎接高考。

2、情绪两极分化

因为同学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考生会有意无意地将周围同学当成自己的对手,非常在意同学间的比较。其实过于强调竞争,会无形中让考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从而影响到学习状态。还有的考生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对学习感到害怕,产生退缩和逃避的心理。这种情况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3、家长如何正确鼓励

在备考冲刺阶段,家长要做到以鼓励为主。但家长不要说:“如果再努力一些就会怎么样”“你要记得你努力的目标”等这些话,这对考生一点帮助都没有,还继续增加了压力。所谓鼓励,就是帮助考生梳理担心的问题,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哪些科目的分数没有提上来,以现有的水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说考生曾经做过什么,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现在需要做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帮助考生提高心理素质,令考生也更容易接受。

最后在高考前,家长应积极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孩子的倾诉、多鼓励孩子,还应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宣泄,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开怀大笑,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状态去迎接高考。

篇2: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

家长调整情绪?没错,就是家长调节。每当要临近开始,家长就开始各种焦虑,“就差这一哆嗦了”等等这一类的话题,家长自己忧虑的无法休息,从而影响到考生的情绪,让考生患上“考前焦虑症”。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确定好正确的目标和期望。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认真分析,订立好目标,把孩子的压力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2, 家长要当好演员。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个有影响力的“演员”,要在家中表现出随意的心情,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用心里暗示的方式鼓励孩子。只有你笑了,孩子才会笑。尽可能地在高考这几天把家里的气氛调节到最好,一家人可以在饭后散散步,多陪家人聊聊天,讨论孩子未来的兴趣发展,适当帮孩子转移高考压力。这时候,孩子也容易明白,再忙的父母也会在关键时候陪着自己,这总受关爱的心情很利于稳定孩子的心态。

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记得那年我高考,父母在家中早早的烧了午饭给我吃,烧了我最爱吃的菜,因为我不爱睡午觉,饭后父亲陪着我看了会搞笑的电视,聊了很多未来的计划,我记得那天下午的考试我发挥的非常好,心态很轻松!

3, 从饮食方面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压力

考试期间,切忌大鱼大肉。根据医学分析,人处在紧张状态的时候,维生素C的消耗会急剧增加,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补充,会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出虚汗等情况,所以,在高考阶段,一定要多准备新鲜水果,孩子在吃完饭和睡前多次点新鲜水果,能有效补充维生素C。

4, 家长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倾听者”。

在高考期间,家长一定要放下手边的事,安静的听孩子讲每一句话。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什么,但倾听能够帮助孩子分忧,一两句鼓励的话语也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让孩子能更好更轻松的备考。

还有,合理的鼓励也非常重要。

“加油!考好考不好都没关系!”远比一句“孩子!你一定要认真考,多检查!多复习!”产生出的正面效果要大的多!

切记三个“不要”!

1,不要过分关爱。以往在这个时候,考生都被家长捧成了皇帝,一切的一切都答应。其实,过分关爱反而会使得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使他们本来就紧绷的神经更加难负其重。家长可以适当的帮孩子整理整理东西,多关注孩子生活上的需要。

2,不要过分关注。如果时时刻刻问他复习的如何,检查他复习的内容,每考完一科家长就喋喋不休地问“考的如何”,这会使得孩子感觉没有空间,很压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及自闭。

篇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

一、保证孩子要有良好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孩子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所进行的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持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小, 没人看, 上幼儿园主要是解决没人带孩子的难题。孩子在幼儿园主要是吃好、玩好, 至于学习, 孩子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其实不然。在一年级的适应期, 很多孩子掉队并不是他没有上幼儿园, 而是他在幼儿园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个人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提高, 而适应能力强的其他孩子, 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多, 习惯养成得好。从这里看出, 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也很重要, 孩子的习惯养成就是从幼儿园起步的。对幼儿园老师教的知识, 家长还是要关注的, 至少要让孩子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 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拼音的早期介入, 数学1~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 可根据孩子情况提前灌输、指导。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会对他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 在入学后, 会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对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也能顺利完成。而生活习惯不好的孩子, 入学后, 既不能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又不能完成老师的各项新要求, 造成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感。而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 按时上幼儿园的习惯。吃饭时要教给孩子正确拿筷子和勺子的姿势, 吃饭不掉渣, 不用大人喂。写字或画画, 握笔要正确, 看电视要坐端正, 不躺着、歪着看。玩完玩具, 能主动收拾, 并把玩具放好, 会自己收拾书包, 整理文具盒。做事有头有尾, 有条理。与小朋友玩时懂得谦让, 不霸道。不随便撕废纸, 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对人有礼貌。这些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家长不可小觑, 它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悉心培养, 孩子就会有好习惯的。

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

很多孩子刚上一年级, 就经常迟到, 没有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这样的孩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其他孩子的指责与嘲笑, 从而造成迟到孩子的心理负担, 对上学有种紧张感和排斥感, 不喜欢上学, 不愿意上学。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家长就要端正思想, 转变观念, 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

四、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刚上一年级, 有一部分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 在出操、站队、值日、收拾书桌、摆放文具、写作业、听讲等方面明显比别的孩子慢一拍, 究其原因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弱, 动手能力较差造成的。要想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最好的办法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开始, 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五、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浅显的生活常识, 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孩子们入学后, 老师往往会让每个孩子介绍一下自己及爸爸妈妈, 可总有些孩子说不上爸爸、妈妈的名字及工作单位, 甚至连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 个别孩子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不会翻书找页数, 不会拿笔写字, 不会用本子写作业等等, 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不会, 不仅让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 而且给孩子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 被别的孩子笑话。其实, 只要家长稍加注意, 平时多给孩子灌输, 多训练孩子, 孩子完全能掌握。家长不要有错误的观念, 认为这些知识和能力小学老师会培养的, 不用自己费神费力,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些老师也许会教, 但在多数孩子都会的情况下, 老师会为几个或者个别孩子再培训这些能力, 再教这些知识吗?或许老师会要求孩子记住家长的姓名和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但没有办法去教每一个孩子写自己的名字。家长只有在学前教育上提前迈出这一步,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看时间, 认识水果、蔬菜, 了解四季, 了解爸爸妈妈, 了解安全信号灯, 能区分各种课本, 会听话, 守规矩, 能够处理一些同学间的小矛盾等等, 孩子的能力就能提高, 自信心就会增强, 那么老师的任何要求都能做到, 他 (她) 还会有什么不适应呢?

六、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孩子在入学之后, 他们的心理会常常受到打击, 如当他们犯了错误时, 老师的“铁面无私”很可能使他们认为老师对他们有偏见;当他们因为小事而跟同学们争吵时, 同学的“丝毫不退步”, 促使他们开始产生怨恨情绪;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拔刀相助”, 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满;这些感受都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跟随身体一起成长而造成的。而这往往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对学校及学习的看法, 很容易促使他们厌烦情绪的产生。所以, 家长要提前帮助孩子, 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篇4: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研究表明,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并非没有一点心理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幼儿园繁重的学习、社会竞争氛围的影响、活动空间的局限以及生活中的变动与不确定性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时候,如果不能适当帮孩子缓解压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可能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除了不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不对孩子抱以过高的期望,还要善于做孩子的“减压阀”和“心理按摩师”,留心观察孩子的“压力源”,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并尽早帮助孩子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尽可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用心帮孩子减压

(黄女士,32岁,旅游用品公司职员)

小孩子也有心理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说我姐家的孩子吧,因为跳绳没小伙伴跳得好,焦躁不安,甚至吃不香睡不好。据说他们班跳得最好的孩子,一分钟能跳60多下,她只能跳40多下,因此,有几天,一从幼儿园回到家,她都会下楼练跳绳。不仅如此,我姐告诉我,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闹意见了,被老师批评了,都会因为压力而变得烦躁,甚至乱发脾气。

因为有了这些经验,我女儿渐渐长大后,我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帮孩子减压。我女儿静好活泼开朗,自理能力强,吃饭、睡觉、上厕所等都基本能够自理,原以为上幼儿园不会有啥问题,可没想到,刚入园时还是有些不适应。记得女儿第一天去幼儿园,我接她时,她一上车便开始搜寻车里能吃的东西,发现一盒放置已久的小饼干,拿起来就吃。回到家,外婆煮了皮蛋瘦肉粥,她一口气吃了两小碗,明显饿急了的样子。我问女儿中午在幼儿园吃了什么,女儿竟说没吃。我忙问:“为什么没吃饭呢?不好吃吗?”女儿竟委屈地说有小朋友推她。什么情况啊?我赶忙打电话跟幼儿园老师了解。原来,那天我离开幼儿园后,女儿一直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发呆,中午吃饭时,有个小朋友没在意,碰到了她,把饭碰洒了一些,她就哭闹发脾气,饭也不吃了。老师说:“估计孩子多少有些分离焦虑,以发脾气的方式来缓解。”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就留心观察女儿,发现那几天她总是睡不安稳,半夜会惊醒好几次,而且一大早就醒了,醒了就闹,哼哼唧唧地不知道想要怎样。以前女儿很少这样,我想跟刚入园肯定有关系。因此,再送女儿去幼儿园时,我不是把她往那儿一丢就走,而是在情绪上多给她安抚,以减轻分离焦虑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时候我还会把车停得离幼儿园远一点,然后跟女儿一起步行一段路去幼儿园,一路上跟女儿聊天、玩耍,陪女儿十来分钟。快到幼儿园时,我会蹲下来跟女儿紧紧拥抱,告诉她:“宝贝儿我爱你!”然后亲一下她的面颊。这看似肉麻的举动,其实对孩子很重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爱她,给她安全感,让她以轻松的心态走进幼儿园。渐渐地,女儿的情绪稳定了,也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我还比较注意为女儿减轻学前教育的压力。我不像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一堆兴趣班,早早地让孩子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甚至周末都不让孩子玩,拉着孩子到处“流学”,逼着孩子考这级那级。其实我女儿兴趣很广泛,画画、舞蹈、弹琴她都喜欢,但我只给她报了个画画班,还是因为事先我了解过,那个画画班注重引导孩子画画的兴趣。所以,静好非常期待上画画课,每次上课对她来说都是享受。而且,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她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画画,堪称兴趣浓厚。一张纸,几只笔,她坐在自己的小桌子前能画好半天。幼儿园老师见静好爱画画,曾动员我让她参加儿童画考级,静好也有此意,但经过考虑,我没有同意,我不想因考级而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画画兴趣。可没过多久,老师又说让静好参加画画比赛,这回我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但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静好反复问我什么是金奖,什么是银奖、铜奖,还说老师说了,让她最低要拿银奖。更让我担心的是,她画画不像过去那么快了,以前10分钟能画一幅很有创意的画,那段时间有时一个钟头也画不了两笔,烦躁起来,还会胡乱涂抹,不停地说自己画得不好,别人画得都比她好。特别是有一次,看了小朋友瑶瑶画的《美羊羊顶呱呱》,回来的路上她难过地哭了,说她没小朋友画得好。我明显感觉到,参加画画比赛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笑容少了,吃饭胃口也差了。我决定设法帮女儿减压。

我先跟老师进行沟通,希望老师不要给静好定获奖目标。然后我利用周末带女儿到外面写生,让她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寻找灵感。很快,女儿的情绪调整过来了,画画也恢复了以往的淡定和自信。参加画画比赛时,她画了一幅《雨中精灵》,真的获了银奖。

我的体会是,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反而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

要求过高成压力

(常女士,30岁,医务工作者)

我5岁的儿子小益,原本性格温和,懂事听话,爱看书,可有段时间经常无端发火,无理取闹,“不行”、“我不”、“我就不”成了他的口头禅,而且明显有暴力倾向,好用东西砸人、撕书、掰断铅笔,甚至掀翻小桌板,弄得我们很是头疼。其间,他还迷上了《植物大战僵尸》游戏,以前爱看的书都扔到了一边,一有时间就趴在电脑前打游戏。更让我不解和头疼的是,他特别热衷“打架”,经常向我或他爸挑战:“我们打架吧!”要是我们不配合,他就撒泼耍赖,没完没了地哭闹、捣乱。儿子以前很好学,英语、美术、跆拳道等几个兴趣班,他都很喜欢,而且表现出色,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可那段时间啥班他都不想上了,即便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去了,也是没精打采,没有了一丝往日的热情。跆拳道曾是小益最喜欢的,可有一天我去接他时,在教室外面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他根本不看老师的示范,做动作时懒洋洋的,典型的“消极怠工”。

我心里着急,正琢磨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召见”我了。老师告诉我,小益最近表现很异常,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跟小朋友相处很友善,现在爱欺负小女生,把小朋友的饼干扔到水里;以前学习很用心,现在上课不听讲,有时还故意捣乱,嘴里不停地发出“噗噗”的声音,很多小朋友也学他,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以前参加什么活动都很踊跃,都要争第一,现在什么活动都没兴趣参加,叫他参加才艺展示表演,他不干,尖叫着从教室跑到院子里……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把小益在家里的表现跟老师如实讲了一遍。老师听了,分析道:“这些反常表现,有可能是压力过大造成的。乱发脾气、搞破坏、迷恋电脑游戏、热衷于‘打架’等,都是发泄和缓解压力的方式。”老师提醒我,“是不是你们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给孩子带来了压力?我想起来了,有一次班里孩子练写字,我没给小益的字画圈,他很着急,非要我画圈,还说要是我不给他画圈,你就会让他写好多遍。还有一个周五,他闷闷不乐地问我,星期六、星期天可不可以也上幼儿园,我不解,问他为什么问这个,他竟说周六、周日要上好多课,累。你们是不是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我点了点头。老师很严肃地提醒我,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弄不好孩子会出问题。

nlc202309032021

这次谈话,让我开始认真反思对儿子的教育。跟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我对培养孩子特别重视,不仅给儿子报了多个兴趣班,希望他从小多才多艺,而且凡事都要求他比别人做得好——在幼儿园吃饭要第一个吃完,跑步要比别人快,回答问题要抢先,参加活动要争第一……平时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我都对孩子严格要求,背《三字经》《弟子规》不能错一个字,否则重新背10遍;用黏土捏东西,我要求他捏什么像什么,还要有创意,否则就得重捏;他用不好筷子,我就让他一遍一遍地练习夹花生米……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我只是按照自己较高的期望值去要求孩子,从没想过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好在老师及时提醒,让我意识到,这么教育孩子不行,必须尽快调整、改变。

我的最大改变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把重心放在引导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只要求好的结果和成绩。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出了错,我不再骂他笨,而是引导他尝试不同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再比如他弹钢琴时,以前我要求他一动不动地坐半个小时,全身心地练琴,现在我变得灵活了,如果弹一会儿他分心了,不在状态了,我会让他停下来玩一会儿,然后再弹。反复弹几个曲目,时间一长孩子便会失去兴趣,我为他想了个抓阄儿的方法来选择弹什么曲子。练琴因此更像是一种游戏,让小益兴趣大增。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儿子终于从重压中解放出来,渐渐恢复了以往的状态。

舒缓压力有技巧

(尹教授,男,42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孩子的压力源,除了来自家庭、幼儿园教育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压力源”家长也应重视,比如突发的家庭变故,孩子养的宠物死亡或受伤,电视上的暴力恐怖镜头或有关儿童受到伤害的相关报道,生病时打针吃药,脏乱、黑暗、陌生的环境,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意外遭遇的惊吓,等等,都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由于幼儿身心发育不成熟,认知和生活经验缺乏,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未知事物产生担忧和害怕,并形成压力。父母要注意捕捉和发现孩子的“压力源”,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年幼的孩子感到压力时,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也很难自行解除压力,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有这样一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的方法可供借鉴。

首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了压力,最糟糕的做法是憋在心里。成年人遇到困难,有了压力,会找人倾诉,所谓一吐为快,就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适合幼儿。家长应多花些时间与孩子接触和交流,多跟孩子聊幼儿园的事情,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并接纳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生气或哭闹时,不要过多地压抑或责骂他,而应循循善诱,让他说出自己的委屈和不快,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不愉快的事憋在心里。年幼的孩子很多时候还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家长可以借助其他方式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自然地释放压力。比如,发现孩子闷闷不乐或焦躁不安时,可以给孩子纸和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画;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开头,让他续编故事。当孩子从梦中惊醒时,安慰他之后,不妨让他说说都梦见了什么。而当孩子叙述时,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提建议或下结论,只要倾听就行。倾听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了解使孩子感到压力的原因,而诉说则能帮孩子减轻或解除压力。

其次,教孩子适度宣泄情绪。孩子的情绪如果没有正当的渠道释放出来,会越积越多,积攒到一定程度,也许就会以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爆发出来,或者常年压在内心深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孩子适度宣泄情绪。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机会也不敢释放这种压力。而家里的环境是孩子熟悉的,孩子会感到安全,也容易放松,有了不快,往往会发脾气,其实这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您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个固定的角落,每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温和地将他带到那个地方,允许他发泄一通。或者给他提供一些枕头、棉靠垫、沙袋、塑胶不倒翁等,让他通过击打这些东西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

再次,通过玩耍、游戏等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玩是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对付压力的最重要方法就是玩。“让我们看云去”是一个浪漫的解压方式,如果孩子因压力而紧张得大哭大叫,父母可以带他出去散步,看看天上变幻的云朵,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周围世界的开阔与美好上去;或者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找本书看,在亲子共读中,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也可以玩玩“跑跑跳跳向前冲”之类的游戏:选择一块草地,妈妈走在最前面,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兔子跳、单脚跳、张开双臂唱“啦啦啦”等,让孩子模仿,而爸爸则在孩子身后保护;也可以抱着孩子转圈圈,在草地上打滚,最后爸爸妈妈一起牵着孩子的手欢快地向前奔跑。通过这种亲子游戏,让孩子放松身心。

总之,“压力管理”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希望你能帮助孩子甩掉压力,获得正能量。

〔编辑:冯士军〕

篇5:考前心理辅导:如何减轻压力

临近高考,有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好现象。高考是一个学生人生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正如华山论剑前的郭靖一样,尊重它的人都会有压力。只有那些不抱获胜希望的人才会无所谓。20多天是长还是短?对于懦夫来说,还很漫长,因为他早已放弃了,指望早死早托生。对于那些充满希望的人来说,20多天太短,我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到位。所以有压力是好现象,有压力就有希望。

压力是动力,但如果压力太大就成了阻力。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呢?大家不妨试试以下一些方法:

一、早起时对自己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美好的前途离我更近了!我要成功也一定会成功!

二、早读时大声读书。

有的同学喜欢默默看书,这不好。大声读书有助于活跃思维和其它人体器官,还能排除自身压力和郁闷。

三、上课时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大声回答问题,很可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从而获得自信和良好的心态。

四、时间虽然紧,但每天还是要尽量做些锻炼,如早上跑步到教室,饭后和同学一起散散步或疾走,健康的体魄是成功的前提,有助于提高信心和减轻压力。

五、找老师或同学们或朋友或家人倾诉。把自己的压力和困惑说给他人听,既能排忧解难,又能获得友谊,很有好处。相反,闭关自守只会适得其反,让自己苦不堪负。

六、畅想美好的未来。

老年人才爱回顾过去,好汉常提当年勇。年轻人要多展望未来:高考是人生成功的跳板,高考会帮助我走向美好的未来。再过几个月,我就会走在武大的樱花大道上,漫步在黄浦江头,徜徉在未名湖畔„„美好的未来会让人精神一振,信心百倍!

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实力是最好的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想与高考无关的事,不想让人丧气的事。失败者才会常常盯着负面的东西,成功者只想我怎样做才会成功。

篇6: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压力

一定的压力是正常的,也是身心健康所必需的。但是,个体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长期承受过多的压力,将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不适,甚至出现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解决压力的最根本办法,就是找到压力的根源。但很多时候压力的根源是比较隐蔽的,而且不是单一的。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做出对付压力的策略。

下面是一些方法,帮助你的.孩子处理压力。

一、一吐为快。对压力的最糟糕的反应就是把一切都压在心里,独自承担这种煎熬。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年幼的孩子,由于语言表达有限, 可以借助游戏来帮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压力。比如,可给孩子纸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让孩子自由玩木偶表演,把感情表演出来;给孩子一个故事开头,让他续编故事;让孩子提出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 而且当孩子叙述时,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提建议或下结论。

二、学习自我接纳。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完美的。帮助孩子从小学习接纳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富有独立性,不易受暗示,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成功者的心态,帮助他们积极主动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学会从另为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世界真的这么槽糕吗?帮助孩子选择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告诉孩子,人有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比如,可以让孩子列一个清单,他现在已拥有哪些东西,帮助他认识到他的生命中什么东西对于他是珍贵的,以增强孩子乐观的态度。

四、制定应对个人事务计划。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这意味着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停止消极情绪和行为,着手制定计划来应对自己的不足。比如,如果孩子是学习落后,那么就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计划,重新调整安排学习时间,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五、寻求他人帮助。“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鼓励孩子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在孩子面对恐惧、沮丧、孤独、和各种困难时,学会寻求他人帮助。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往往充当帮助者这一角色,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人际关系面也会扩大,比如同伴、朋友或老师等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需要。

六、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锻炼、和游戏玩耍时间。孩子对付压力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玩。比如,年幼的孩子在玩具上投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给他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

篇7: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2、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计划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通常是主动和孩子商量,一份有效的计划也就做好了。还要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督促检查。二是开始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来。三是做好总结。最好一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可以因孩子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以激励他执行下一星期计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要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要自觉就必须自主,没有自主的自觉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方式上家长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种适应他自身喜好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4、与孩子进行必要正常的交流。和善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同时可以通过与孩子间的交流,把一些只有在孩子出错时才“教训”的道理自然而在地灌输给孩子。把对孩子的评价在日常谈话中自然地表露出来,既不会让孩子感到你是在专门“有意表扬”他,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了解你的观点和看法, 增强自我信心。与孩子谈话除了学习上的交流,还应有思想上的交流。通过平等和善的对话,要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领导。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种人格上的尊重,对于强化自律意识是有好处的。

5、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孩子不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很难的,强迫不是好办法。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成天自己坐在电视机前或是电脑前玩,而大声地呵斥孩子去看书,这其实是很难有什么说服力的,孩子从心里是不“不服气”的。因此 日常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效应。

6、父母不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大人通常情况下总认为学习只是孩子们的事,其实做家长的也要学习如何做家长。可主动上网找一些教育孩子的论坛或有关知识看看,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同时与其他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互相的学习,把每家庭教育孩子的得与失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避免很多弯路,收获更多喜悦。

7、做好与学校教师间的经常性沟通联系。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状况。这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孩子作出一个更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予以克服。此外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课程的进展情况,便于及时督促孩子按进度进行巩固复习。

篇8:如何减轻压力增强信心

我现在以悲伤的心情来执笔写这一封信, 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我是一个要强内向的男孩, 尤其对学习更是不放松。经过我不懈努力, 初二的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年组第一的成绩。可是事过不久, 我的头就开始剧烈地痛起来。原因是我想得太多, 怕成绩降下来, 既丢了面子又辜负了父母和老师。就这样耽误了两周课, 在老师的强迫下, 我又回到了班级, 参加事后第一次考试, 考试的结果出乎意料, 成绩在年组还是名列前茅。就这样上学期结束了。

新学期开始了, 我以180马力的动力向前冲, 可不到两周, 头又疼了, 我的心凉了, 以前对未来的一切憧憬消失得无影无踪, 心里只有失望和伤感。无奈下在家治病, 检查的结果竟是抑郁症, 医生要求我返回校园, 扔掉我所谓的面子, 我如实做了。

第二年我降级了, 来到新班级, 我不免有些伤心。开学一周, 我发现我的那些缺点还如数在我身上, 爱面子, 太要强甚至于自负;因为父母从小就溺爱我, 所以我很任性, 情绪不稳定, 依赖父母, 常常因为一道题没算对而影响半天的心情。

现在我又学不下去了, 因为我适应环境能力极差, 心情很糟。天天姐姐, 我怎样才能改掉缺点, 做一个独立、遇困难不退缩, 积极乐观而平和的人呢?我现在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 我到底能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考上理想的大学?

渴望你的来信。

在痛苦中挣扎的、渴望成功的小正

小正:

收到来信反复读了几遍, 因为你与我以往接到的读者来信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他们往往只是单纯的学习或生活问题, 而你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影响了精神和身体。但我想这种情况在如今的学生朋友中并不占少数。

是呀, 求学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路, 就像千军万马挤过一座独木桥, 想要领先于别人, 就要拼上所有的力气, 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日久天长的, 总有一根神经紧绷着, 总让自己处在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任谁都会感到吃不消, 更何况你还只是一个孩子。

你的心情姐姐非常理解, 你是个要强、自尊的孩子, 又非常在意自己的父亲和师长, 不想让他们操心、令他们失望。这在无形中又为你增加了许多的压力, 当你的脆弱的神经已无力承受这种压力时, 它就会反映在身体上。

抑郁的情绪很折磨人, 它是人的思想一味地走极端所造成的, 之前的你想的就是如何学好功课, 考出比所有人都好的成绩。这种想法无可厚非, 但让它成为一种心理上的重负, 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目的, 这就有些不应该了。

虽然我们处在这样的年纪, 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但没有什么人是只为一个目的而活的, 甚至没有谁是单单只为自己而活的。十几岁的我们, 不仅要学习, 更要经历成长, 感受变化的生活和心态。不会玩耍, 只是一味地学习, 你就会错过许多独属于这个年纪的美好的心境。

做完了功课, 不妨抽时间找几个朋友, 抱上篮球到球场上去疯跑一阵子;或是一个人到郊外去散散步, 留心一下四季悄无声息的变化, 万物就在这种变化中成长着、成熟着, 完成着自己的轮回;再或者培养一种轻松又不占时间的消遣, 比如夜里观察天上的繁星, 浩瀚的星空会让你认识到自身是多么的渺小, 天地又是多么的广阔无边, 一时间你就会感到心胸豁然开朗, 许多的烦恼也随之消散无踪了。

你也可以在疲惫的时候插上耳机, 听一段舒缓的音乐, 放松一下身心;在感到苦闷无助的时候, 读上一段哲人短小的散文, 在那些精妙的思想面前, 我们的那点儿小小的苦恼也将轻易地被化解掉。

总之, 有着千百种改善自己心境的方式, 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方法。多去尝试, 多去与人沟通, 抑郁的心情自然会得到改善。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 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做一些事是很容易的, 学习也一样, 相信它是一种乐趣, 一种丰富自己的过程, 而决不是任务, 是不堪其苦的负担, 这样你才有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

在这里, 姐姐衷心地希望你早日走出内心的阴影, 重新做回一个快乐上进的少年。

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随时欢迎你写信给我, 让我来与你分担, 为你解读。

篇9:如何引导家长帮助孩子

我是一名农村学校的班主任,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代上来的,对于孩子以及家长的情况我都很清楚。然而,我们是家长和学校的纽带,是家长和学校的桥梁,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为了孩子全面的发展。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帮助家长,了解农村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解决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成绩不好

有些学生把“学习无人辅导”作为造成自己学习低下的首要因素。事实上,处于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期间由于过于思念父母,导致自身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农村孩子往往无人倾诉,在生活中与学习中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难都闷在心里,这显然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在我班就读的孩子——徐××,他基本上都是在过年、过节时才有与父亲团聚的机会,平时都是生活在学校和她姑姑家,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也不和别人玩,我去找他说话,他都很少搭理我,久而久之,有些自闭。

二、如何引导家长

1.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对“农村孩子”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作用,围绕学生的教育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例如,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孩子现在的状态和学习成绩,还让家长看孩子的日记,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家长可以来学校听课等等,对在校的孩子,就经常采取走访、调查的形式。

2.增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更加严格。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懂得生活、会学习,还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三、如何引导家长帮助孩子

1.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3.家长不要做晴雨表

4.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

篇10: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识字

现在孩子识字大都很早,但是从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状况看,他们识字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热衷早教的家长们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把握最佳识字时机——孩子兴趣正浓时

当孩子对某事某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其记忆力、理解力都被唤醒和激活,此时辅之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玩具,每次给他买新玩具时,家长都可以教他认许多字。比如给男孩子买了一把手枪,他一定会爱不释手。趁他高兴之际家长可以先教他认“手枪”,接着又边讲边教他认“子弹”、“扳机”、“目标”、“瞄准”、“靶子”、“喜欢”、“爱不释手”等等。这一连串的字词在说着玩着中孩子就会说、会认、会用了。

二、自制自己制作识字用具——生字卡片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今天在校学过的生字卡,玩抽读和猜一猜的游戏。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准备许多大小不等的卡片,还有双面胶、绳子、彩笔,这些都要放在随时能拿到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家里各种物品的名称都写在卡片上,贴上去,有时还把价格也写上,家长和孩子轮流当营业员和顾客,玩购物的游戏。只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出门散步或到超市购物,就随手带上几张卡片和彩笔,以便见到孩子感兴趣和不知道的事物及时给他记下来。

三、讲究有效识字方法——组词与游戏

这种方法可以教孩子懂得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字的用法,丰富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让孩子感到认字是游戏,也有快乐。还可以做飞碟游戏,家长把卡片当飞碟向前抛一个,孩子捡一个,并迅速地认出这个字,再组一个“词”。就这样,孩子不知不觉地既背诗,又认识了许多字。

四、有心创造识字环境——生活处处有情境

教孩子识字并不仅仅局限于家中和看书,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识字的情景和教材。

1、常带孩子去菜市场和超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菜市场和超市,让他在这种真实的情境和环境中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教他分类认,对比认;认形状,认颜色。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不但把字与实物对应了,而且认得快,记得牢。

2、利用广告和商品包装。带孩子出门,见到广告就读;买任何东西先让他自己看包装,买回来后便把包装上的标志和一些有用的东西剪下来,作为孩子认字和了解各种事物的素材。广告、包装标志都设计巧妙且色彩鲜艳,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何况还有许多奇妙的想像和独到的审美在其中。

3、写下孩子认识的人的名字。家长可以把孩子认识的人的名字写在卡片上,教他认认读读。先写亲人的称呼,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然后再写亲人的姓名。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可以请老师帮助,把班上小朋友们的姓名全部写在卡片上教他认,时间不长就都会认了。姓名中有的字笔画很多,如“魏、淼、鑫”等,且单独很难教,但通过认姓名,孩子一定能轻而易举地记住。

篇11:寒假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寒假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寒假已经开始了,假期里家长和孩子的时间比较充裕,家长可以在假期里,有意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上学期所学知识不断地回顾、应用、拓展,逐步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使日常生活成为孩子学习的源头。二数上册的主要内容有:表内乘、除法口算,认识时、分、秒,认识图形,认识厘米和米,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统计和可能性。大部分知识点贴近生活,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引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让孩子更深地体验到所学知

篇12: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搭建知识架构的基础,但培养起一种良好习惯的过程都是漫长的,而对于需要将之前的不良习惯拨乱反正的同学来说,改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希望孩子在改变自己学习习惯最痛苦的时候,能有家长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学习的希望。

一、处罚

处罚是什么意思呢,处罚就是打骂的意思,这招很管用。为什么这招管用呢?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只有打骂是最管用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但乐恩特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五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滥杀无辜了:

1、处罚是最高级别惩罚。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已经成了滚刀肉了。”为什么呢?他的孩子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却一直承受最高级别的刑罚。

2、处罚的最高境界是爱自己的孩子。要爱自己的孩子,当家长准备动手的时候,要是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了就不要再打骂了,点到为止,起到威慑力就可以了。

3、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当周末家长看见孩子看电视时说:“你,写作业去。” 有很多孩子离开电视机时有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为什么家长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因为你的家里没有规矩。

4、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

5、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紧密式陪读:适于不自觉的、注意力长度低于10分钟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松散式陪读:适于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时要求他把门打开,家长把电视机关掉,保持家里安静。这扇门必须打开,有的家长说孩子房间的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都打不开。有的孩子关着门,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你相信吗?可能吗?他们把门关上以后肯定发生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一个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关上门以后形成的。

三、表扬

表扬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但要注意不能滥用。

举个例子,一个初一的孩子家长听完赏识教育以后说:听了赏识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扬了一年,也没有把学习表扬上去。所以,表扬只对弱智和小学生适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长滥用表扬的话,他们是很容易看出家长的阴谋诡计的。

四、监督

学习计划做好以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做好监督工作,以前讲过坚持21天,就可以使量变到质变,孩子学习不好,习惯没有形成,第一个放弃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能坚持21天学生也能坚持21天。

篇13:护理人员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1 护理人员职业压力的来源

护理风险较大, 责任重大: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 护理人员工作中必须加强护理病历的书写和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有关法律法规,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纠纷, 护理人员将会受到严重处罚, 聘用护士有被解聘的可能。

环境压力: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性的职业,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既要面对患者病痛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 又要面对各种各样患者和家属交往的考验, 极易导致心理负担的加重和身体疲劳。

“三班倒”工作方式:护理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 昼夜不分, 日常生活没有规律, 对身心健康不利。加之没有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定时休息, 易造成心理矛盾和家庭矛盾。

超负荷劳动强度: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 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身心疲惫, 值得医院和护理管理者们深思。

护理职业的竞争压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否则将来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这给护士造成智能上的压力。

社会心理不足:护士为患者付出的辛勤劳动, 有时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医院管理者有重医轻护现象, 错误地认为护理工作缺乏技术含量, 把护理等同于普通服务工作, 护理技术产生的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重视。而与同年资的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相比, 护士晋升机会也微乎其微, 使护士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 产生“失落感”。

性别特征:护理队伍以女性为主体, 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化周期波动以及家务劳动、生儿育女、自身求学等多方重负, 易导致护士精力不足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

综上所述, 压力的产生使护士的生活规律及睡眠状况发生改变, 经济困难、收入少、任务紧张, 对工作不满意, 被人诬告、议论、误会等使护士的人格极易发生改变, 严重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抑郁和焦虑, 所以必须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现总结如下, 以便共同讨论。

2 护理人员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改变对心理压力的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1]。认知评价不同,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反应就不同, 护士可通过转换角度去认识压力, 从而降低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护士应注意培养和塑造心胸宽广、乐观开朗、善于自我调节的人格特征。凡事不要对自己和他人要求太严格, 不要过分认真, 工作诚然重要, 但是快乐地生活更加重要, 这是最理想的调整方法。

控制和回避心理压力:通过控制和回避压力, 从根本上减少负面影响的发生, 同时也减少了某些刺激性大的压力所带来的作用。

合理释放压力:选择合适的场所, 采取恰当的方式, 选择适宜的对象, 恰如其分地宣泄负性压力, 消除某种攻击性因子, 以缓解思想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

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当面对职称晋升、进修深造、奖金福利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时, 可运用如“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机制使自己的心理达到相对的平衡。

护士长的支持可减轻护士职业压力:盖洛普的Q12研究显示, 基层护士长是创建良好工作场所的关键人物[2]。护士长通过一些支持技巧, 能够认真、真诚地倾听护士的诉说, 给她们一个宣泄的机会, 同情和理解她们的情绪变化, 引导她们采取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压力。

寻求社会支持:当护士受到紧张、恐惧、忧伤、愤怒等心理刺激而面临困境时, 可主动向同事、家庭、朋友等求助和倾诉, 得到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 了解心理压力及其为护理人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后, 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强化科学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 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护士正确对待各种压力, 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 建立最佳的身心状态, 一方面有利于生活和工作,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最终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和认可。护理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的工作, 高质量的护理对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服务于广大患者, 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履行关爱生命的职责, 使护理服务向高质量、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体现有才会有位的真正价值, 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支持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3~83

篇14: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练琴

上小学的孩子一节课也只有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幼儿时期自制力更弱,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练琴时间每次要更短一些。三到四岁,每次五至十分钟;四到五岁,每次十至二十分钟;五到六岁,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钟;六到七岁,每次三十至四十分钟,如果孩子累了,无法集中注意力了,应该允许他去稍稍休息一下或玩耍一会儿,这样可以调节视力,也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

练琴也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这样,每次练都不会负担太重,而且由于一天可以有好几次的练习机会,不断重复和巩固,加深了记忆也提高了效率。练琴要选择孩子精力充沛的时间,并尽可能固定下来,使孩子产生一定的条件反射。凡是打瞌睡、玩儿累了、身体有病、人多杂乱的时候都不要强迫孩子练琴。

一个孩子每天到底练习多长时间合适,这并没有一个界线。只要根据孩子和家长的时间、练琴的条件、孩子的身体及智力发展水平来合理安排就是很好的,如果希望孩子向专业方向发展,适当多练琴还是很有必要的。

做父母的总是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智力超常的也总归是少数,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天才,要求过高,稍一反应慢就急不可耐,大打出手,这样会使小小年纪的孩子更慌张,怎么谈得上音乐的表现呢?反之,也有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一边练琴,一边“乖乖、宝贝”地说个不停,看孩子弹好一处,抱起来就亲个没完夸个没完,孩子就借此提出各种要求:要吃的、要玩儿的,孩子总在撒娇的气氛中哄着练琴,总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和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样的家长要注意辅导时严格一些才好。教子有方的家长总是既严格又耐心,既有鼓励又有批评,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严肃而又活跃的气氛中练琴。

家长辅导时不是代替孩子的眼睛看谱、耳朵听声音、手指去弹奏,而是提醒和指导孩子去正确的看谱、听声音、动手指,不断在孩子耳边强调教师的要求,抓住重点让孩子反复巩固,往往家长有条理孩子也容易有条理。有的家长没有积极研究儿童心理,练琴时总是对孩子说:“好!现在再来一遍。”单调的重复很容易使孩子厌烦。

孩子练琴当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在辅导过程中仔细分析,对症下药。如果是由于精神紧张——怕挨打受骂,而引起弹奏上的种种问题,如不放松、拘谨、老错……那就需要家长从思想上寻求解决途径,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由于弹奏方法不对造成的困难,则要和教师一起研究如何改正的具体措施;如果是因为欠缺熟练而带来的技术问题,那就需要放慢速度多多练习,困难之处重点练,两手不独立则分手练,声部不清分声部练,难度大一些的段落反复多巩固。教师留的作业多,若时间不够完不成不要紧,主要是“质”,其次是“量”。

此外练琴前不要讓孩子玩儿的太累,也需要收收心。每次辅导孩子练琴之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最好及时肯定他的长处,指出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可以用插红旗、贴红星等形式来鼓励孩子的进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琴的程度不断加深,家长应当逐步有计划的减少辅导的次数和时间,让孩子养成自己动脑练琴的习惯,培养他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可长期让他依靠“拐杖”走路,否则容易造成离开大人就一事无成的不良后果。

篇15: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第一: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关心。也许你会说,天天让他好好上学,成绩有一点不好,就立刻想办法找个家庭教师或参加个补习班补课。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固然正确,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小小年纪就不应该有什么压力,有什么烦恼,其实不然,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心情不好时,你不能对孩子糟糕的心情置之不理,直接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好一件事情的。再者,要关心孩子的行为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孩子小的时候很乖,什么都听父母的,学习成绩也很棒,值得家长到处炫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听话了甚至家长自己都怀疑这是自家的小孩吗!其实孩子也是有主见的,只不过在小的时候还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有主见这个事实,还不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去判断事情的真假好坏,而是照着父母要求自己做的好好去做。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见”这种观念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一步一步做了,他会掺杂自己的思想去做,这时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的这一正确行为大动干戈,也不要总拿这孩子小时候如何如何乖来说事,而是要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不应该再用命令的口气告诉他,你必须做什么,而是作为一个引路人去引导孩子应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融洽相处,才能更有利的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二:要学会如何激励孩子更好的学习。如果你没有好的方法,一天到晚只是在孩子身边念叨学习,这样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要想更好的激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就要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思想道德修养。平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们都只看中孩子科学文化的学习,并不怎么对孩子灌输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孩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的关键。如果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时,他如果回答说是父母要求的,那你的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而是在父母的强压下一直被动的学习,但如果你的孩子回答说:“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要好好读书,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么你的孩子对学习是主动的。虽然这两种回答都和父母有关,但前一种回答有一种无奈蕴含在答案里,言外之意,如果父母不要求,孩子就不好好学习了;后一种回答有一种美德蕴含在里面,那就是孝敬父母,正是因为孩子懂得孝敬父母才将学习变得主动,根本不用父母的督促就能好好学习。虽然小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是很强烈,但只要家长循循善诱,您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第三:家长对老师的话要懂得取舍。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话,那么您当然不会烦恼,老师从不会说能够给他带来好名次的好学生的不是,只会把成绩差的学生大批特批一顿,有些老师甚至对家长也不客气。他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糟糕的成绩负全部责任,强烈要求家长给孩子请个家庭老师,好好补习补习,免得拖班级的后退。与其说这种老师对孩子负责,不如说他在推卸责任。如果有老师对您说这样的话时,你不应该回家后直接把气都撒在孩子身上,而是要直接反问老师的责任在哪里,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提高,为什么孩子如此害怕老师,而不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差,三天两头被

篇1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1、订立并遵守学习时间表

孩子除在校学习外,在家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每周在家至少可以学习十多个小时,家长应对孩子在家的学习时间作出安排。例如在周末就可安排7-8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上午两小时,下午和晚上各安排两小时。安排学习的时间要形成制度,每到那个时间就要叫孩子去学习,日久天长,就会形成自觉的习惯。

2、按时并认真完成作业

学校教师一般每天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作业,这些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所必须的。在完成作业的问题上,学生有两个很大的毛病,第一,一次完成作业,不愿意检查作业。第二,拖延作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家后先贪玩,此时推彼时,今日推明日。作为家长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每天放学回家,首要的任务是做好作业。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做完作业,就是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家长还要检查孩子所做的作业,主要是对学生学生的书写及量的检查,如若有能力,当然可以进行练习的纠正。

3、上课仔细听讲

篇17: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压力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用英语表达,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用英语交流沟通,英语交流可以帮助孩子牢记知识,也可以促进亲子间的关系。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学习英语,比如在家里的物品上贴上与之相关英文标签,让孩子时刻都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中,在外出的时候,看到一些熟悉的事物,可以问问孩子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篇18: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媒介

新媒体时代来临,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家长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被网络带坏了”,面对“顽皮”的孩子,许多家长采取了“断网”等严格控制措施,却无法收回孩子的心。

孩子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他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这样难教育,因为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觉得是网络带坏了孩子。

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网络技能也是目前青少年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因为现在查询资料、收集和传播信息、发送和编辑文件等都离不开网络。家长要知道,新生代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孩子们习惯的生存方式。如果硬生生地把孩子剥离这种环境,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运用新媒介,孩子需要支持型人际沟通

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有电视节目,没有电视节目的时候有电影,所以形式不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对新媒介不正确的运用是因为缺乏支持型的人际沟通。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条件下和孩子的沟通与时俱进,但只注重形式。不少父母上微信确实是为了了解孩子生活,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但效果却相去甚远。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这说明技术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所以,无论以前的日记本加锁、QQ空间设密码还是如今的微信屏蔽,都说明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能只重形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才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父母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出表率

即便认识到了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不少家长却因为不懂得怎么运用网络而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因而在如何对待新媒介的问题上并不能做出表率。学习新鲜事物和家长的年龄、学历没有关系,与家长的“教育素质”有关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心理标志。面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孩子既要发展自己,还要注重保护自己。家长既要自己主动学习,还要帮助孩子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学习新事物的主动性,二是远离网络负面影响的自制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运用网络的好习惯。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家长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比如建议孩子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网络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上一篇:大班配班教师期末总结下一篇:初中作文标题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