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作文

2024-05-07

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作文(精选8篇)

篇1: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作文

外国人中秋节过法

外国中秋节——日本“月圆节”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或是“十五夜”、“中秋明月”,日本人在这一天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人在月圆节不吃月饼,而是吃一种称为“月见团子”的点心。“月圆节”不仅是农历八月十五,九月十三也是月圆节。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外国中秋节——朝鲜“秋夕节”

朝鲜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松饼,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踩跳板、打陀螺等各种秋夕民俗活动。

外国中秋节——斯里兰卡“月圆节”

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是按“佛历”习俗流传的,每月当月亮“团圆”时,就要过一次佳节,当然以“中秋”的“月圆节”最隆重。“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才燃火掌灯,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外国中秋节——泰国“祈月节”

泰国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八月十五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用甘蔗扎成月亮形拱门,全家参拜。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大方桌上,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面目慈祥,在向祈祷者洒布“大慈大悲”;桌上还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在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瓜果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寿半人间。”在曼谷的唐人街,中秋节期间都要铺红挂彩,很有中国风味道。

我国中秋习俗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中秋节各地燃灯习俗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燃灯虽然在南通这边虽不是每个家庭都去做,但是每年的濠河边还是有不少人做这项事的。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南方民间还有燃灯习俗,燃的是宝塔形状的宝塔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搭成;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

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

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屠(佛塔)状,中置薪柴,点燃后,“四面玲珑,如火树”。

湖南宁乡儿童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篇2: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作文

中秋节就是月圆之日。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中秋节来临之际,我就忙着跟爸爸妈妈商量着怎样度过这个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准备到海陵岛烧烤,到达目的地之后,大人烧火炉,小孩子帮忙。我们一边嬉戏,一边等待着火炉里的火烧旺。终于,在秋风的吹拂下,火炉里火烧旺了,小孩子们赶紧忙活起来了,而大人们则是围住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小孩子们拿来各种食物:玉米、鸡翅等美味佳肴。我们在鸡翅上涂上香粉,在玉米上刷上一层麻辣粉,反正是烧烤都要涂上的,我们都刷一层。我们一边刷一边用手不停地翻动着手里的食物,只为了让酱油涂得更均匀和免得把食物烧焦,我们为了吃到美味佳肴而弄得手忙脚乱,大人们看了其乐融融,为我们这么勤劳而欣慰不已。

我们把烧烤好的食物递给谈天说地的大人,大人见我们这么懂事都欢喜万分。

大家一起赏月,一起吃烧烤,皎洁的月光伴随着片片云朵,真是美不胜收啊!

篇3: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作文

除夕举家团圆、贴春联、挂红灯笼、吃年夜饭的风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国家决定除夕放假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故事最早发生在2004年,主人公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从2004年的全国“两会”开始,纪宝成连续四年就调整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问题提交议案和建议,并最终在2007年12月1日被国务院正式采纳实施。

2008年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的办公室里,纪宝成校长接受了《望》新闻周刊的采访。纪宝成的观点开门见山:“现在有些人只重视GDP,连环保都不顾了,更别提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了,我提议传统节日放假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重建。今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我们现在太需要重建传统文化了。”

晚清以来的传统流散

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价值和影响的,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被国人引以为荣。但是19世纪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略等一连串的挫败,不仅使得国人颜面扫地,也使得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这一变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晚清以来,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一直做得很不好”,刘梦溪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清末民国初年,中国遭遇从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主体开始动摇,传统文化出现了衰落。当时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都表达过‘大变局’的观点, 即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崩塌耗散之势。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实际上文化传统的流失极为严重”。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当时的民族精英,如陈独秀、鲁迅等从救国图存的目的出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积弊进行了较为猛烈的批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五四”运动对传统的检讨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但“五四”时期,中国民族精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极大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对传统的拥护和传承,使得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出现了“迷茫和动摇的态度”。而普通民众如果不拥护自己的传统,势必会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生困难。

“文革”对小传统的恶劣破坏

民族的文化传统,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区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时期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比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礼仪。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组织,民间风俗丰富多彩,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

如果说“五·四”运动以来,民族精英的“反传统”潮流,使得传统文化的“大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那么,十年“文革”对“小传统”的破坏就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刘梦溪教授指出,这是一次以“革”文化“命”为目标的摧毁传统的非理性运动,以批判传统文化的名义大肆摧残传统文化,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人为的损毁,甚至连每个普通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也大都付之一炬,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遭到了严重的毁弃。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后果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了解越来越少,以至于在一次网上调查中,很多人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套用香港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的话来说,“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20世纪20年代我们不想看,80年代我们又看不见。”

今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小

刘梦溪教授认为,目前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即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但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却是非常小的,很多人对于很多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更有学者指出,目前不仅孩子们已经不了解传统风俗礼仪,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已经对此没有什么印象了,现在不少人只过“情人节”和“圣诞节”,而不过“元宵节”和“中秋节”。同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对传统知识了解甚少,也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的继承出现“断层”现象。在有着“礼仪之邦”美誉的华夏大地,却出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观念日益淡薄,而“坑蒙拐骗”、“诚信缺失”、“腐败堕落”等行为层出不穷的现象,道德水准日渐下滑,社会风气问题更是连续多年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纪宝成校长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主观层面上的普遍不重视是一个主要原因,我们长期以来强调“两手抓,两个文明都要硬”,但实际上,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长期以来,这一现象一直都未得到根本的扭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前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仓廪实而不知礼节”的现象。

对于当前市场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经济学家出身的纪宝成校长更是深有感触:“在西方,人们通过普遍的宗教文化信仰来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精神支持,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既没有西方的传统文化,又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势必会使得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自己,为所欲为,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重建工作,这对于构建净化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是我建议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节假日体系的文化魅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有很多内涵在里头,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实际上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系,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传统节假日的最重要意义还是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少是跟神联系的,跟宗教联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跟人联系的,是贵人文、重亲情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于共同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大量普适意义的精神传统,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

纪宝成认为,传统节日的作用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首先,节日是全民参与的,不论老少、贫富,也不论地域和文化程度,全民都过节,是全民族普及和宣传传统文化的良机;其次,节日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循环往复的,今年过完了明年还要过,让人们反复地体味我们的民族传统,反复地享受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然,传统节日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几千年,成为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必定有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完全可以被赋予一种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下去,而且还将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不仅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港澳台地区,像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法定假日,大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怎么过这些节日,都不将这些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又如何强调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又如何真正从现实层面上推进“一国两制”?

重建新时代的文化礼仪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过春节更多的活动就是吃饭和逛街,传统的节日风俗似乎都已忘记,“年味”淡了很多。

针对这一现象,刘梦溪教授认为,“由于近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传统礼仪几乎绝迹,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内在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了,这使得很多人认为过节就是吃吃饭、逛逛街。”因此,我们在重建自己文化传统的时候,有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重建。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怎么称谓得体”等,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的状态。我们现在应该利用恢复传统节日的契机,大力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礼仪。

刘梦溪表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都要‘制礼作乐’。我们过去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礼仪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对传统的记忆。”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股“西学”的浪潮中,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尚,在很多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从服饰到饮食,从电影到建筑,我们正在越来越“洋化”,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内克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传统脱离?”

令人欣喜的是,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回归为契机,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已经在华夏大地悄然开始。 (原载《望》)

篇4:外国人也喜欢过中秋

日本“月圆节”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越南“中秋节”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只是以孩子、鲤鱼为贵,显出自己的特点。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往受责。中秋晚上,当地彩灯齐放。传说是一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之。于是,越南人,尤其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哩!

朝鲜“秋夕节”

朝鲜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斯里兰卡“月圆节”

中秋节,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是按“佛历”习俗流传的,每月当月亮“团圆”时,就要过一次佳节,当然以“中秋”的“月圆节”最隆重。“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才燃火掌灯,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泰国祈月拜八仙

泰国人民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这是很名符其实的,且受中国民间文化影响很是明显的。八月十五,节日之夜,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大方桌上,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面目慈祥,在向祈祷者洒布“大慈大悲”。桌上还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在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寿半人间”。

柬埔寨人的“拜月节”

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上弦十五日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有的采鲜花,有的挖木薯熬汤,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欢乐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进托盘,将托盘放在房前一张大席子上,静待明月东升。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大家尽兴品尝美食而散。

缅甸辉煌的“光明节”

缅甸人在八月的“月圆日”要大张灯火,以庆祝“光明节”的来临。节日之夜,万家灯火,亮若白昼,到处是“不夜城乡”。天上皓月,地上明灯,照耀缅甸一片光明。缅王每年亲自主持庆祝活动。国王还要在卫队和文武百官簇拥下,出宫观灯并举行盛大施舍。各地还要通宵达旦放电影、演出话剧、木偶戏、跳舞唱歌,佛塔内还有大规模的布施斋饭等活动,好不热闹。

坦桑尼亚“月圆节”

在坦桑尼亚,每年公历九月的月圆之夜是坦桑尼亚的“月圆节”,各家各户的大门都轻轻地打开,人们静悄悄地走出家门,来到空旷处,围成一个个圆圈,默默地坐下。直到皎洁的月亮高悬中天,人们才打破沉默,开始热烈地交谈,并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欢度一年一度的节日。

篇5:过中秋节的小学作文

妹妹问我:“姐姐,月亮怎么没啦?”我说:“可能是天狗把月亮吃掉了吧!”妹妹有点儿失望地说:“要是天狗主人把天狗喂饱了该多好,这样天狗就不会吃掉月亮了!”我被妹妹逗得哈哈大笑。

我想:怎样才能有月亮呢?我东张西望,忽然,看到了旁边的画,有办法了!

我在纸上画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涂上色,剪下月亮,把它贴在墙上,一个月亮出现了。我叫来妹妹,给她看;“哇!月亮!”妹妹一边喊着一边跑去拿月饼。

我和妹妹坐在餐桌前,看着“月亮”,吃着月饼。我对妹妹说:“我给你讲讲天狗吃月的故事吧!”从前,有一只很听话的天狗······听完了故事,妹妹说:“天狗真厉害,能吃下月亮,我也想吃月亮。姐姐,你给我摘一个吧!”听了妹妹的话,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过了好一会儿,我对妹妹说:“那只是个传说。”“哦,那姐姐再给我讲几个!”于是,我又讲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篇6:过中秋节的小学作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到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欢庆中秋节,我妈妈准备包饺子,她先到超市买些肉,在买些白萝卜,大葱,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我不会包,只是破坏环境,呵呵!我和妹妹等呀,等呀,终于饺子熟了,我们吃上热腾腾的饺子,我很快乐,我许了一个愿望,让爸爸、妈妈身体健康。

吃完饺子之后,接着吃月饼,我最喜欢吃甜味的月饼,吃着吃着,我爸爸给我们提出一个活动,我们去平托梨园卖梨子,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于是,爸爸骑上摩托车,带我和妈妈一起去梨园买梨,当我们走到村口的时候,迷路了,经过四处打清,终于找到梨园,啊,一片望不到边的果园,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梨,看梨园的老大爷让我们自己摘梨,我们边摘边吃,太高的,够不着,我爬上梯子去摘,真好玩呀!梨子太多太大,真的是爱不释手呀!不知不觉中,我们摘了许多了,老大爷给我们称称,我爸爸付钱,好心的老大爷给我们送了一些,把梨子装好,我们就回家了,我很兴奋,因为我度过了一次有意义的中秋节!

我多么盼望明年中秋节的到来呀!

篇7:过中秋节的小学作文

叮铃铃,叮铃铃,急促的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拉起,美好的一天将会从这里开始!匆忙的换好衣服,完成了洗漱,吃了一顿美味的早餐,我们就出发去小姨家了。倒了小姨家,我连忙换上了鞋子,走了进去。

倒了小姨家,扑入眼帘的,是一座大钢琴。小姨家有四层,一层是客厅,一层是厨房,两层是卧室。走完了四层,我又重新回到了第一层。眼睛一直停留在那座钢琴上,小姨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走了过来,笑眯眯的对我说“想弹就弹啊!我兴奋的打开钢琴,找出了起点,找了一篇最简单的弹。叮咚,叮咚,我老是弹错,就不弹了,看起了电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望着满满一桌子的菜我恨不得一口气全吃光。吃过美味无比的午餐,我和妈妈又去了天虹,做饼干。美好的下午时光就在这里度过了。吃过自己做的饼干,我和妈妈就去了家里,到了家里,我和妈妈爸爸就在家里的阳台上吃起了月饼,欣赏着天空中那美丽的月亮。

篇8:中国式过马路

1.1 法不责众的误导

闯红灯过马路的人往往都在想, 别人也在闯, 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不少, 就算罚, 大家一起罚, 法不责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 法不治众, 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 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 法律对其也难以惩戒。难以惩戒不代表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法律未涉及的盲区, 我们更应该凭自己的良心做事, 做一个有道德的出行人。

1.2 法规的遗漏

“法”为何不责众?说明这“法”有欠缺, 不如看看国外的法律是如何对闯红灯等不规范过马路的现象进行惩罚的。

新加坡, 行人第一次闯红灯, 罚款金额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闯, 最重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到50美元不等, 虽然数额相对不大, 但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 终身不能抹去。德国, 没有人敢贸然闯红灯, 因为闯红灯者将会面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在买房付款时, 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 闯红灯者必须立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的贷款, 闯红灯者却不可以。银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高于不闯红灯者。德国人做出这样的规定, 是因为他们认为, 闯红灯的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是危险的人, 生命随时不保。

不难看出, 各国对于闯红灯的人进行惩罚, 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行为的违法性, 更多地考虑到了他人的安全, 其惩罚措施也与日后的工作、贷款、个人信用相挂钩。

与之相比, 中国的法律规定行人违反交通信号通行的, 行人不服从交警指挥的, 行人不在人行道内行走的, 行人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不靠边行走的, 处以5元~50元的罚款。这样的条例, 缺少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5~50元的罚款更是只具有象征意味。制定更有效的法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根治措施

2.1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不必照搬国外的惩罚力度, 但也必须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 取消罚款5~50元这种一罚了事。至于法律制定方面, 不妨参照德国的惩罚措施, 将这种闯红灯行为与日后的贷款、个人信用, 乃至就业联系在一起。想来为了更好的未来, 大多数人愿意静静地等上那一分钟。在如今闯红灯现象十分普遍的中国, 立法之后的执法力度是能否彻底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关键所在。不禁让人想起, 这些年被热议的酒驾事件。以前酒驾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时常发生, 新交规出台, 在这雷霆手段整治之后, 酒驾事故明显少了。酒驾的处理为根治中国式过马路做了一个榜样, 同时也给执法机关一个警示, 意识到执法的重要性。

2.2 提高文明出行意识

不管大人小孩, 只要稍有常识的人, 都知道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有许多人特别是成年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更有甚者, 有些大人拖着小孩闯红灯, 造成极坏的影响。可见, 加强文明交通教育是重中之重, 是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必修课程。要让大家明白, 别人的安全在你手中, 你的安全在别人手中。闯红灯只是在增加你意外死亡的几率而已。

可喜的是, 许多人在行动。小学生放学后, 志愿者在行动, 十字路口的接送提醒着来往的司机, 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多么可爱与脆弱;上下班高峰, 交警在行动, 不辞辛苦的举着示意棒, 指挥行人有序过马路。处在其中的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 用耐心的等待来告诉他人, 为了安全而等待, 这一分钟是值得而又美丽的。

2.3 提高交通规划水平

上一篇:干部在2021年迎中秋庆国庆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乡镇企业办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