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国的亮点作文

2024-04-17

诗中国的亮点作文(通用6篇)

篇1:诗中国的亮点作文

初中初一作文650字:诗—中国文化的亮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文学是在不断更新变化中的,而中国的诗,不仅是现代的文学的结合,也是我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证明。诗往往给人美的享受,美好的命名,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写了在民族分裂和国家危难之时战士们收到一封家信比万金都珍贵,这头发也越来越少,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这千古名句至今在人间广为传颂,这是一代爱国忠诚人士的一腔热血呀!

可见,诗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寄情的美好对象了。而诗不仅仅是在老百姓之间传颂,更重要的是诗已经在国际中有了重要的地位。中国在世界上被列为十大古国之一,那么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将成为中国的亮点。有人说,诗是一把笤帚,能扫除人心里的障碍,把不快通通写在纸上。也有人说诗是鞭子,能鞭策你前进,鞭策我们前进,鞭策中国向世界迈向一大步。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它悠久深邃,等你领悟到它的内涵时,你也就登上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深的,浅的,都在向文学路上发展,成为句句经典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短短十四个字就把诗人心中的魄力表现出来,诗就说明他短小精悍,却字字千金。诗的真谛就在这字眼里。诗里的世界,也许充满憧憬,也许动人心魄,也许悲感交集,但是这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我们头顶上耀眼的珍珠,是中国文化的亮点。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在今天的基础下,中国诗、中国文化一定会传入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篇2:诗中国的亮点作文

诗,中国文化的亮点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中国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中国的着作文化就能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景物,诗中的春景,在叶绍翁的笔下幻化的万紫千红,这是春的灵感,这是对生命力的赞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的荷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夏的标志,是夏的生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江面,诗中的秋色,在白居易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雪,在柳宗元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是冬的乐曲。诗,是在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

渑池二小六年级:兰香221

篇3:诗中国的亮点作文

打破硬着陆猜想

2013年的全球经济冷热不均, 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稳步复苏情况下, 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经济减速。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大背景下, 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发展势头。

全年来看, 中国经济的低点出现在第二季度, 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7.7%放缓至7.5%。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2007年第二季度14.8%的经济增速相比, 下降了接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 海外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一度甚嚣尘上。例如法国兴业银行在7月的分析报告中就说, 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已不可忽视。

不过, 三季度中国经济开始重新发力, 增速回升至7.8%。虽然全年数据还要一个多月时间才能出炉, 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 中国经济全年稳定在7%-8%的区间没有问题。对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在下半年烟消云散。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中国经济主动减速以换取质量提升的理念在海内外广获好评。

在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下滑的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表现突出。世界银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高级经济学家菲利普·舒勒肯说:“虽然这两年中国经济下滑到8%左右, 但仍是新兴经济体里发展最好的。”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陆瑞安说:“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当下, 中国经济表现仍然是最抢眼的。”

改革获得全球瞩目

11月上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到全球瞩目, 中国的改革决心和计划获得海内外一致认可, 一时间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探讨成为最热门的国际经济话题。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近期一再表示, 对中国经济改革前景感到乐观。他预计, 通过改革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平衡, 增长将不只来自于出口和投资, 还来自于内部消费。而这也将为美国等正在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国家带来机遇。

舒勒肯认为, 中国经济进一步保持经济增长要继续放开金融、加强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的竞争。英国巴克莱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也认为, 金融改革是“首要任务、势在必行”。她认为, 中国金融改革目前的主要议程是支持实体经济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预计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将逐步自由化。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副教授约瑟夫·福迪说, 今年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是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稳步增长。他说:“我希望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可以降到50%以下, 但这可能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

英国渣打银行全球经济研究部经济学家严瑾说, 今年中国已推出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改革政策, 明年值得期待的改革看点包括深入解决财政、土地和国企体制等方面的顽疾。

改革风险值得警惕

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 海外经济观察人士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将更注重质量而非速度。福迪说:“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会略有放缓但会更健康, GDP增速预计在7.5%-7.8%。”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福迪认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投资比预期下降得更快, 导致经济衰退风险增加;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

陆瑞安认为, 改革一定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平衡。他说:“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局面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和出口需求相对疲软, 这就使得政策制定者在推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时需要把握节奏和平衡, 这些经济改革会带来中长期的益处, 但也会给一些企业带来短期压力。如果经济改革推进步伐过快, 将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压力。”

关于深化改革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 严瑾认为, 政府对银行信贷冲动的控制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短期负面冲击, 但这种去杠杆化的过程将是缓慢而逐步的。

篇4: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闪光点,就是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中国民营经济伴随着各种争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和科学发展。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为扩大就业,减少贫困人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民营经济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以预期,困扰中国民营经济的阻力与障碍将被冲破,从而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民营经济破茧而出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和崛起应运而生的,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出现过五种不同的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由于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呈现以下特征:(1)在意识形态方面,姓资和姓社仍然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2)国有企业不景气,对国企的改造没有真正启动;社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3)经济资源的配置不按市场规律办事。(4)农村经济极为落后。由于政府将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原始积累的来源,从农民手中剥夺了大量经济利益,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地关系紧张,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能够摆脱经济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979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性经济经营者开始出现。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国家宪法的形式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为个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民营经济的第一次发展高潮随即风生水起。苏南地区(苏、锡、常)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通过集体f主要是初期的社队到现在的乡、镇、村)在农村兴办以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实现经济繁荣。到了80年代中期。苏南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经济地位,苏南模式由此叫响全国,被誉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能人经济模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买方市场的出现)的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人们对苏南模式开始有所质疑。

家庭作坊式工业起步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开始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温州人以“千军万马办企业、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的澎湃激情,从被称为草根经济家庭作坊式工业起步,抓住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好时机,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区域经济特色的民营经济。温州几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名词。

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多地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温州农村的社队工业也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走上苏南那样以发展农村集体工业为主的道路。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温州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形成了走南闯北寻找生机的习俗。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农民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温州乡镇企业在发展非农产业中。选择了较早放开并实行市场调节的日用小商品为主导产业。小商品的产值大约占了乡镇企业产值的七成左右,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从小小的纽扣、打火机到低压电器,从走向全国市场到迈向世界市场,温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商品大市场的奇迹。改革开放近30年来。温州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一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世人瞩目的亮点,经济发展的速度令人震惊。最近十几年,以GDP的平均增速计算,温州达到17.8%,远远超过国家同期的经济增长率。2002年。温州进入了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4强。如今,民营企业已是温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撑。据统计,温州现有个体工商户20余万个,私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4万户。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温州工业90%以上,占GDP80%以上,占就业人口90%以上,占地方税收80%以上。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和曲折的过程,温州模式终于被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学习对象,在各地移植和推广。

近几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又出现一个新亮点。即由一些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出资,组建投资集团。如“中瑞财团”等。他们按照在日美大行其道的财团经

营模式来进行运作,期望能够提供资本市场与产业市场的对接通道,打破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平抑经营风险,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本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出力,进一步促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区域民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财团模式的出现,因应了民营经济内外环境巨变的需要,很有可能成长为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模式。

发展外向型企业

珠江模式的形成。其社会条件与苏南和温州不同。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全区有华侨250多万人,港澳同胞278万人。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来看,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在引进外资构成中,港澳资本占绝大部分。小部分是华侨和国际资本。珠江三角洲了解国外信息。引进各种技术设备等也主要通过港澳地区。通过大量的经济往来,联办企业等为三角洲地区的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新技术设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营高科技企业

中关村模式是依靠中国科研的最高殿堂——中科院及著名高等学府的雄厚的研究力量,以中关村的核心——电子一条街为中心,全长不过几公里的一条街。沿途却聚集着30多所大学、80多所研究院所,荟萃着4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其智力密集度之高可想而知。80年代初,中关村的一批科技人员通过“下海”创办科技企业的方式,以经营贸易和计算机应用开发与集成服务起步。带动研究与开发,实现了技术、管理和市场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就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科技企业最早的雏形。随着四通公司、联想公司等公司的相继成立,中关村已经形成了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到1987年,中关村具有法人资格的民营科技企业148家,其中从业人员3800多名,工业产值2.2亿元,营业额超过9亿元。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以中关村模式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变化。催生了更多的新兴模式。

三城模式

作为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民营化改制的三城模式(山东的诸城模式、辽宁的海城模式和兴城模式的总称)此时应运而生。90年代正是中国深化改革时期,一方面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企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势在必然。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进行改制改革,不仅仅是国有中小企业的自身问题,也可为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进行试验、创造条件。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抓大放小”战略,使得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根据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要求,各地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20几种形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城模式。三城模式中最早出现的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特征的诸城模式,是在1992年至1994年间形成的;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海城模式和以私营合伙企业为主要改制方向的兴城模式相继形成于1993—1996年间和1996—1997年间。

民营经济小区

90年代后期。沪郊模式初步形成。上海的民营经济在短短十几年中迅速崛起。其中,大量的经济小区是上海民营经济成长的沃土。依托上海,面向长三角,特有的资本、信息、制度、交通、人才优势。外加政府的强力扶植。造成政府搭台私企唱戏变得越来越红火。开发区内以当地及外地的民间投资兴办的私营企业为主,产权明晰。政府不干涉企业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加强外部环境改造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1992年7月,青浦诞生了全市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富民经济开发区,这一创新模式,当年就吸引了200多家私营企业登记注册,统计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富民模式的成功,带动上海郊区掀起私营经济创业热潮,并逐步拓展到市区。近几年来,闸北、普陀、杨浦等传统的工业聚集区也相继兴办了一批民营经济小区。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已有各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区280家,占该市私营企业80%的注册企业在这些经济小区内,这些企业上缴税收近80亿元,名列“上海百强”的私营企业,有2/3出生在这里。在今天的上海。每三名职工中,就有一人就职于民营企业……

上海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其信息与人才、科技上的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来,其巨大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蜂拥而至,上海的民菅经济也由沪郊模式升级换代为上海模式。上海模式使得民营经济涉足行业更广泛。并且开始向国有企业渗透。市区内新生的多块民营经济区,形成了市内市郊共同繁荣、均衡发展的局面。上海民营经济得到了良好的整合。对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更具吸引力和辐射力。

从不足1%到67%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从最初的不足1%。到现在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7%。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成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靠自己的实力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有权威部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到2006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7.4%;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中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436亿美元,高于全国增长率约23个百分点。2006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接近3500亿元。占全国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近10%。民营企业累计安置就业人员近500万人,累计帮助脱贫近800万人,累计捐赠财物金额为170亿元。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中国的民营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增长率仍将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占GDP的比重预计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商业周刊》曾有篇文章引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话。指出中国目前的私营部门已经占GDP总量的70%。以上的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其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达三分之二左右。

篇5:诗中国的亮点作文

习总书记谈改革决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啃硬骨头”“涉险滩”,“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

利益固化成为藩篱,突围破障满怀期待

当前改革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依赖改革的突破。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半年时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未来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为世人关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我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更需要我们大胆稳妥、小步快走、永不回头。

凝聚改革共识,让公平正义成为“最大公约数”

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包括:城乡差距、社会保障、房价物价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碰硬,敢于正视发展理念偏差带来的各种问题。

10大看点,十分期待

改革,这个当下最时髦的词汇,对普通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在日前本报微博“@军报记者”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网络调查中,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得票数位居前列。对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人们翘首以待——

1、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亮点】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表示,将协调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实施细则出台,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专家点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紧密相连,需要标本兼治。下一步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提高劳动者工资、控制高收入者不合理收入以及降低居民税收负担等,构筑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单独二孩”

【改革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据悉,北京市“单独二孩”政策已率先进入立法程序,有望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专家点评】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改善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实现人口“质”的发展、人口结构“质”的调整。同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不仅顺应了民众的期盼,而且将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打破“一考定终身”

【改革亮点】教育部发言人日前透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领域改革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为打破“一考定终身”制度,普通高校将从今年起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专家点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领域最为敏感的地带。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打破 1

一考定终身,既是广大考生选择权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改革,把考试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加大自主招生的透明度。

4、“1元钱开公司”

【改革亮点】 2013年底出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中,提出修改公司法的12个条款,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了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

【专家点评】 “1元钱开公司”、申请登记注册的材料最快一天办理完毕……这些看似做“减法”的政策法规,实则是在增质上做文章。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从体制、机制上给市场主体松绑,赋予企业和个人更多“放下包袱、追逐梦想”的机会,既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又有利于解决就业难题,增加税收。

5、新型城镇化规划

【改革亮点】 到2020年要解决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修改完善,2014年将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年。

【专家点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政府应积极为外来人口及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提供越来越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让城镇化的含金量更高。

6、不动产统一登记

【改革亮点】 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2014年,我国将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为全面发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法律依据。近日,国土资源部发言人表示将按中央部署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加快组建不动产登记局开展不动产登记。

【专家点评】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我国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建立统一登记制度,对于公众关注的抑制房价、开征房产税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建立统一登记制度将为制度反腐再添一件利器。

7、绿色政绩考核

【改革亮点】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明确部署。目前,全国十几个省份已将环保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今年初,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专家点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进入“第二季”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污染防治要把政府的“独角戏”变成社会、政府和行业的“大合唱”,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8、制度反腐

【改革亮点】 2013年,反腐败是不容忽视的字眼。不仅因为有这样一份“成绩单”:13个月内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近2万名公职人员被处理。还有这样一份“进度表”: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到整顿“会所歪风”,中央和有关部委禁令接二连三出台。

【专家点评】约束权力要靠制度。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发布反腐5年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格局悄然呈现,这将改变当前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解决腐败案件责任追究不够、纪检监督存在死角等现实问题。

9、“渐进式延迟退休”

【改革亮点】现行的退休制度,存在包括退休年龄偏低而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养老金缺口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专家点评】 “渐进式延迟退休”作为涉及多群体切身利益的政策,需要进行全面审慎的研究。这不仅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更需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兼顾不同群体感受,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延迟退休政策还需要配套改革方案,全方位做好这篇“大改革”。

10、新一轮资源价改

【改革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2014年,新一轮资源价改大幕将再次开启,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求2015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阶梯水价。

【专家点评】新一轮资源价格改革,将进一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国2014年大事前瞻

2014年,从今日开启。这一年,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履职次年,也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当下,改革已成中国各界共识。在新的一年里,诸如收入分配改革细则等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将面世,养老金并轨等“硬骨头”有望获得积极进展。改革为年满65岁的中国注入动力的同时,将为世界带来什么,各界期待。

1、建国65周年: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以公布。这份2万余字的纲领性文件,共计137次提到“改革”一词。

中共改革的决心,还体现在专设机构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即决定成立上述机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被解读为“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对深化改革的障碍”。

“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专家指出,要通过改革,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饱受争议的养老金双规制有望在今年破题。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在社会保障方面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双轨制”、“待遇差”问题。

2014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

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注: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是同学们复习的重点,最好可以背诵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014年中国改革路线图

李克强总理讲,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一宣示勾勒出了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路线图。

7.5%:一个既推进改革又保障改革的“改革速度”

关于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是7.5%左右,尤其是增加“左右”两字更是意味深长。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什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不协调的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经济驱动力、低效益的产业模式等等,所有这些叠加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国进入了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

对策:要想缩短阵痛期,减缓换挡期引发的大起大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已经刻不容缓。

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保持改革的热度

李克强总理讲,“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2014年的改革同样要紧紧围绕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展开,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什么是群众最期盼的领域?通过改革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两大底线目标,让人民群众有业可就,有业可创,更进一步要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收入是民生之源,政府工作报告把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作为改革要求。这“普遍”两字说来不难做到却实属不易,怎么办?通过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等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社保是民生之基,民生改善不能只瞻前不顾后,没有坚实的社保基础就没有真正高质量的民生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安全”这样的大众话语成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用词,以及“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等等举措,也凸显了新一届政府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的决心。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清醒面对改革的难度

全面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改的东西,如何权衡轻重缓急,如何选择切入点与突破口,让改革从宣示真正变成现实的行动,我们要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什么是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现在来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掉错装在政府身上“多余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源配置方面,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资源的价格不再是什么权威部门说了算,而是在市场中让市场定价,资源也不再是哪里级别高、哪里官位大就往哪里去,而是在市场中流动,听从市场的召唤;在市场准入方面,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昔日为非公经济所吐槽的“玻璃门”将会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从李克强总理“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以及“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等等话语中,我们看到了政府自我革命的决心。这一决心之所以可贵,在于它不仅要求政府不能再“乱干事”,还要求政府不能借机“不干事”,更要求政府必须“干好事”并且“多干好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列起来讲的深意所在。

篇6:详解“宽带中国”战略十大亮点

亮点

1首次将宽带明确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宽带中国”战略(下称“战略”)是多年来首个关于国家基础设施的战略,这无疑表明了政府对于发展宽带的空前重视。“战略”开宗明义给了宽带网络一个全新的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定位既符合国际社会对于宽带的一致认可,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余晓晖认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未来的基础设施,宽带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亮点 2

将宽带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战略”特别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宽带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适度超前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宽带网络建设规划和规范。按照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和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意味着宽带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为宽带网络的推进扫除很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有效推进宽带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亮点

3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尤其是山区面积广袤,宽带建设施工艰难。为此,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地区的宽带普及是“战略”的一大重点。

“战略”提出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提及将宽带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并辅以营改增政策、考核机制等手段推进中西部宽带的加速普及。从国外情况来看,最先推出宽带战略的一批国家已经摸索了四五年,但不容忽视的事实表明,农村地区依然是国家宽带计划中的难中之难。以欧盟国家为例,除了中央级的财政支持外,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有一些国家提出了公共私营合作模式,甚至设定了长达20~25年的投资回报期。我国政府及相关部委已经明确意识到,要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宽带普及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几大部委正在讨论具体的实施办法。

亮点

4明确宽带发展路线图

“战略”首次绘制了我国的宽带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明确的短期和中期发展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国家通常提出的是综合发展目标,即不分技术。但我国分别制定了固定宽带和无线宽带两大领域的宽带发展目标,更具操作性。

考虑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巨大差异,“战略”不仅明确了固网和无线宽带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按区域设定了不同的目标。此举是为了保证我国的宽带进度表得以更好地实施。

亮点 5

特别重视宽带建设环节

宽带建设相关内容在“战略”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表明国家希望加大对这一环节的扶持。

宽带在城乡建设中遭遇的建网、施工、维护阻力异常大。在之前大量的调研中,很多运营企业反映,在宽带网络推进中最急切希望解决的就是相关的建设规划、建设用地、管道预留、施工进场、共建共享等问题,如果这些挠头的问题能得以解决,做到宽带与楼宇统一规划、统一验收,宽带网络进场就会减少很大的阻力,加之地方政府会给予宽带发展的便利条件和资源支持,这种长效机制的效果甚至要好过一次性的资金补贴。“战略”多次提到了相关的问题,在任务中明确提出“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等通信设施与住宅区、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并预先铺设入户光纤,预留设备间,所需投资纳入相应建设项目概算。”保障措施中提出“切实执行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做好宽带网络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衔接。”“保障宽带网络设施建设与通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地铁等公共设施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对因征地拆迁、城乡建设等造成的光缆、管道、基站、机房等宽带网络设施迁移和毁损,严格按照有关标准予以补偿。”等。

我国的宽带发展在农村需要强力的政策支持,而在城市则可以主要依靠市场力推动,但前提是要保障城市宽带网建设、进场、后期维护等环节畅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战略”用了很大篇幅论述相关问题,且颇为细化,是希望通过政策层面消除相关阻力,通过改革的思路和方式解决宽带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亮点 6

提出优化共享频率

“战略”提出“尽快研究确定国家宽带无线发展各阶段的频谱需求,梳理无线频谱分布和利用状况。加快研究频谱规划方案,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促进不同无线业务类型频率的共用共享”,这正顺应了当下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飞速发展,3G呈普及之势,4G规模商用在即,频率的稀缺效应越来越明显。在国外,近两年频谱资源格外珍贵。美国、瑞典、芬兰、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印度等大量国家和地区陆续释放了模拟时代腾退的频段,用于新的数字通信技术。事实上,优化频谱并不仅仅是通信行业的事,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应对经济萧条带来的财政危机外,各国政府释放频谱的共同目的更在于提升本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地位。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明确频谱路线图。对于频谱这类稀缺资源,我国也已经意识到其不仅对宽带、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亮点 7

建立部际协调机制

“战略”在“政策措施”章节率先提到要“建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和配合,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务实推进战略的贯彻实施。”这将是宽带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宽带仅靠一个通信业推动是不可能的,而是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有效的部际协调机制建立后,有关宽带的各种既有难点将有望得以缓解或根除,而依据“战略”制定的新政策也将得以更有效地执行,会对我国宽带发展带来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亮点 8

系统提及产业创新

“战略”立足国家发展,同时也兼顾了宽带产业的发展。“重点任务”的第四章系统地提到了要促进宽带网络产业链不断完善,包括: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支撑平台建设、骨干光传输和路由交换设备研制和试点、宽带接入智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

“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宽带产业不断完善,提升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反过来也会降低产业的创新和服务成本,促进宽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亮点 9

强调应用和技能

信息时代,仅有强大的宽带网络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应用和国民必备的使用技能。“战略”着重提到了相关内容。

有关2020年目标的描述里有一句话——“国民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政府希望,下大力气发展的宽带最终能为国民带来福祉,让企业、教育机构和特殊群体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和机遇。让宽带成为国民工作、生活和发展的平台,提升国民的应用技能,让国民充分享受到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红利。为此,在配套的7项工程中,有三项均与此有关——“中小企业宽带应用示范工程”、“贫困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宽带应用示范工程”、“数字文化宽带应用示范工程”。宽带所承载的应用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结合,互联网服务最终会向生产型服务和民生型服务发展。

亮点 10

明确绘制宽带地图

上一篇:房产进度管理系统下一篇:的初一军训日记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