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工作机制

2024-04-23

论坛工作机制(精选6篇)

篇1:论坛工作机制

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主题演讲:《工作室机制与设

计教学》

作者: 曹金花 整理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9年9月21日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肖勇

主持人:大家好,现在开始下一场的演讲,来自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肖勇教授,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工作室机制与多元化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大家欢迎!

肖勇:因为名字比较长,所以改了一下叫做《工作室机制与设计教学》。我想找几个关键词,这几天每次探讨的东西,基本上谈得太相似了,但是现在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就是搞设计教育的人很大程度是要靠周边发生了什么情况,现在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

一、是“新经济”,现在跟设计相关的就是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

二、是“新媒介”、“新媒体”。我们看很多学生现在做的作品,包括招贴、书籍,怎么去引导他们,因为他们很投入,上大学之前就特别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很直观,很平面的作品。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很难找到这方面的工作,最起码来讲,比如说出版社现在很难聘长期的工作人员。报纸、杂志竞争很激烈,对设计师的需求也不像以前那么多。印刷活也越来越少,这个就是新媒介所影响的。所以现在很多平面的学生,包括我们的学生,也在向多媒体方面发展,不是转型,反正是必须要考虑新的生存和工作渠道。

三、是“全球化”。现在人才的培养,包括很多国际、国内的活动,都能看到很多国际的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非常红红火火,而中国的公司现在越来越受到很多的影响。还有就是他们设计师的构架,中国设计学校学生的比例是非常少的。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国际化的设计师和人才,很难跟现在中国的需要搭配。还有很多国外的设计师慢慢地熟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所以他们也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是我想在北京,我们的首都,我们的水平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们作为设计教育能够做一点什么样的事情,考虑一下这个地理的特征。

还有就是一个大学,一个教室,一个专业都有一个教育的定位,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很多院校、很多老师也都在探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去教学。我想这很难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是设计标准化的话,我们就不太需要去探讨了。也就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各大院校都没有标准化的设计教材,这在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来讲是觉得不可思议的。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也非常好,因为设计本身就是在不断在变化中求变化的专业。

教育定位,目前我稍微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种:

一是实践性、前瞻性、注重研究的教学。这些也就是不实用,学生可能有思想、有想法的一部分人。我觉得他们也是需要的。

二是职业型、应用型的人才,这个就是短兵相接。

三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教学。主要在教学的学科,还有课程当中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荷兰,部分的德国院校,还有北欧的院校正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包括我的母校赫尔辛基设计大学,也是要跟其它大学合并。不知道是不是受中国大学合并的影响,他们合并的是这样的,一个艺术、设计类的大学,跟赫尔辛基的经济大学、商业大学、赫尔辛基的理工大学三个学校合并。那么它合并的目的,最早是设想创立“芬兰国立创新大学”,我想这个就是从大的规模和大的教育框架当中,把艺术类跟市场类,还有技术类、理工类的学校进行合并,受益多的是老师,因为很多老师和院长要下去。受益最多的是学生,因为他们可以进入更多的教室,享受更多的新的学习机遇。这是第三个方向。

这三个也是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去考虑。就是每个学校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化模式。也就是说很难通过讨论能够找出一个方向,可能是只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多种方向。

(这个字打得不太对)这个表我很早以前就画了,但现在来讲可能还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学生进入彷徨期的时候,就是刚毕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我想技术型、技能型、素质型,还有学术型的人才,可能是需要在各个层面去展开的,因为中国原来有很多职专学校,突然升格成了大学,现在中专和职专方面的人才是非常匮乏的,都集中在大学当中,大学生出来又不愿意去干技术性或者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导致现在很多设计公司,找好的学生,实用型的学生或者是管理型、策略型的人才都非常匮乏,这是从教育结构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输出,在结构上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管理型的人才,现在几乎没有。管理型的人才,不一定都是要学设计的,像最早的伦敦商业学院是最早引入设计管理,就是把设计学科引入到设计当中去,而设计的商业学科引入到设计的学科当中去,这在中国各大院校可能开展得并不是非常及时,现在都有点晚了。据我所知,有两个方面,市场学、管理学往设计方面去融合的学校是非常少的。这一点直接导致了设计师总是单兵作战,很难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设计公司很难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在市场的竞争当中,慢慢地失去了话语权和对市场竞争的优势。包括设计师,很多设计师很难直接跟搞经济管理、市场管理的人直接去沟通,直接谈我这个设计怎么好看,怎么美,很少会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到我的设计给你创造了什么价值,这是从教学知识上的一个匮乏。

还有一个就是学生的发展方向。昨天我们看到不同的企业家、自由设计师,他们都是现在多元设计就业的现象。

这个表格可能比较全,囊括了现在毕业生所有的走向。就我的学生来讲,我接触的学生,我个人认为90%以上是可以做设计,但是做不了好设计,只有10%的人将来能够成为所谓的设计师或者是希望能够成为设计精英。这个时间要等到十几年,比如像东道设计的解总,他是我们第一届的专科生,现在他又回到我们学校来读艺术硕士,实际上这个时间是需要等待的,也证明了很多人永远找不到他的影子,想拿出一件作品参加展览,根本就找不到他。他在哪儿呢?也在北京,也在望京,也在我们学校附近。所以如果开校庆的时候,我是根本不用去通知,上街道办事处贴个通知就行了,或者是通过当地的喇叭、广播就都回来了,都在那儿。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挺遗憾,就是全国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来到北京,他们并没有到全国去落地开花,而是都集中在北京扎堆,这样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我希望学生或者是老师对他们有更多的引导。现在我很愿意帮助的是一些外地的学生和老师能够到北京,因为他们的家在那儿,他们的根在那儿,他们将来肯定会回去的。现在很多本科生基本上就是到了大城市就不愿意回去了,现在有这种现象。导致地方二、三线的城市很难有好的设计公司和设计著作。

这个就不再展开了,因为讲的东西太多。能力与素质,我想这十条,一共二十条都非常重要,后面会简单地总结一下。

我想设计师的未来应该是在设计之外,而非设计之内。就是设计师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成长为一个设计师,可能三年的时间就够,但是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长久发展,在地区或者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他的外延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他的外部支持。包括内圈的管理,就是设计管理能力;外延,就是多元的技能和知识面,比如说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的关注,对经济、市场的关系,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现代艺术,对新兴文化的了解。

平面设计师比较简单,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平面设计师,我们发现一个学生拿着笔记本就能跑单,能工作了。但是室内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是不可能的。其实他的工作结构我也总结了,但是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我讲一下平面设计师是非常单纯、单一的,他的工作模式是线性的,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一个人也能工作,两个人也能工作,三个人很难合作。因为你的想法,都是我自己的,很难跟人家去分享,你想完了找一个制作或者是加工的就可以了。但其它的专业是必须通过协作的。

平面设计师也需要协作,特别是在后期,在它的实施和市场推广上也需要协作。设计院校主要完成了中间的环节,就是创意、设计和表达、表现的发展。前期也是非常匮乏的,这是需要市场去检验的。后期是需要经验的,所以这三大块,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工作室,就是针对目前的状况或者是一些情况,还有学生自身的特点,希望做成更加开放、更加国际、更加有前瞻性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学校里面有一个聚会,这是2007年7月7号7点7分,在北京怀柔照了一张相,照出来挺奇怪,出现了这么一个彩虹。

工作室的结构跟其它的院校不太一样,因为我是95年来到中央美院的。全国所有搞设计的都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所以特别羡慕,人家随便打一个电话几十个校友都来了。我们很难去找到人,所有人都在北京,都在望京。

专业是通过这么几年的变化,基本上一年级是基础课。我们现在把基础压缩为半年,而且不是把素描、色彩独立地去划分,总的来讲是造型,搞素描、色彩都归纳为造型。第二是构成。第三是专业表现。三大块,所有老师基本上是融合的,有连带性,这样每一个课程都能够做衔接。

二年级是分专业的,就是工作室教学了。

三、四年级是在工作室是双向选择,所以学生来我们这儿,比如说老师可以选学生,学生也可以选老师这样的双向选择,所以有时候也挺尴尬的。因为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反正是选我的学生非常少,所以也特别尴尬,不要也得要,不要就没人了。但是后几年,现在的学生又特别多,有一年选我的学生达到了平面学生的一半,这个时候又不能都要,都要其他老师就不好说了,也教不过来。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选,哪个学生适合你,就会有一些考试,每个老师都会面临这种情况,学生多和学生少,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竞争机制。所以工作室必须要有特点,专业的特点,专业的特长。学生也很挑剔,他们提前能够知道学什么,从其他的毕业生身上能够了解很多信息。研究生是直接进我的工作室,这是我们工作室的一个结构。

导师,有一定的责任,能够主导一些课程,或者是请老师,或者是学生的安排,直接向学院汇报就可以了,学校没有一层层的教学管理方式。

工作室成立于2001年,前几个是后来新的专业过来的,比如说首饰或者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是有五个工作室,每个有一个方向,包括有一个外教,Amy老师是美国的一个教师,她是双语教学,她也能用中文教学,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

工作室有导师,有教辅,我们是聘的。因为北京的费用比较高,所以工作室的钱也比较少,每年的预算也就是两、三万,但是也得做事。我们的方式就是聘兼职的助理,每星期来三次,一次上午三、四个小时,通知各个学生,有事情,有课题要来,这样他的费用每学期是不到两千块钱,这个助教也是我们原来的毕业生,在国外留学回来的,这样他也兼任了其它学校的课程,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因为你要养一个老师,你给他五千块钱,那是不可能的,你给一两千,一个保姆的价格,他也不会来,所以你给他算好时间是合理的。还有一个工作室助理是研究生来担当,很多具体的事务,他们可以去安排,帮助我去协调。

学生的架构是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还有访问学者,还有其他的,像王敏老师等等还有博士生,这些老师、学生的梯队,就能够对课程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我们有一个课题,就是这个学生是相互地构成,而不是单一地给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我想他们之间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最早我看到一个建筑学院是高年级、低年级混班,上课的时候,低年级也能听高年级的课,他们这样互动是非常强的,进步也非常开,如果是把教室割裂开,这样学生的沟通能力就非常弱,直到毕业他们都不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长,所以这个就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还有每学期,我们现在也接收其他学校的一些老师和研究生,短期学习。比如说跟我的母校,山工艺,一个月换一个老师过来,这样每学期我们只有一个名额,但是可以来十个老师,这样利用率非常高,而且可以跟我们学校的教学、老师、学生达成很好的默契,包括他会带领他的学生来北京,获得一些新的资讯。这就是通过我们工作室的平台能够做大的。如果通过学校的平台,来一个进修生,要提前半年考试,要达到什么、什么资格,最后再让你上下去,第二年再申请,两三年之后就不想来了。所以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我觉得工作室就是有一定的自助性,可以帮助很多兄弟院校和同学、老师共享设计资源。

我们有四个教学的方向:

第一,实践,学以致用。

第二,注重研究。特别是我们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应该有所差异,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尝试一些新的课题。

第三,比较注重交流,因为北京的大环境还是比较好的。还有就是学生有了基本技能以后,很多程度上,他的开发能力是通过交流来产生的。

第四,就是学习。学生不同的方向、特点、缺点,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新的课程。

比如说像韩国安尚秀老师,经常跟我们有固定的编辑设计和字体设计课。他的很多教学方法就弥补了我们目前师资方面的不足,包括国内很多其它实践性的老师,还有设计师都可以过来上课。

这个架构就比较清楚,就是我刚才说的结构。这是信息图表设计,我做的,一年级、二年级到三年级,三年级主要是强调观念、意识、经验的交流。包括学生能够去参与很多会议,或者是展览等等。有一些需要他们自己去联系,有一些我们派一个主管负责每一个事情,让学生的作品能够有效地完成。

再一个是国际的交换,我想我们工作室04年通过各方努力,真正实现我们的大四的学生和研究生可以到国外任何一个院校去交换参观六个月,这个免学费的,而且是对方都有很好的安排,同时也接纳他们的学生,每学期大概有四、五个,跟欧洲、美国的学校进行交换,他们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因为从语言上,研究生一般都掌握了两门外语,到国外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去公司实习和学习,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效的。

还有就是交互性的课程,就是跟国际院校互动的课程,工作坊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从01年就开始了,目前在很多院校当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方式了。我觉得我们是一直在坚持做。

还有就是实践。我们学生也去南方、上海、东南亚很多设计公司去实习。这能够缩短他们在学校比较幼稚的思想到实践性能力的一个过度。这些我们目前设定了十几个,相对比较稳定和固定的渠道。

再总结一下,这是我们的方向定位,就是兼容并蓄,融会东西,鼓励创新和创造,还有策略、管理。这些都是通过不同课程的老师来实现的,而不是我们的一种提法。

教学特色:一是互动性。互动包括好多方面,一个是教与学的互动;一个是学与学的互动;一个是学校之间的互动;一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对学生非常有帮助的。还可以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亲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比如他们可以去下乡,可以上山,也可以出国,这个目前都不是太大的困难,去找到他们新的兴趣点。

二是跨文化和国际化。毕竟他们将来的工作环境,绝大部分是在中国,但是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注重文化、社会、生活、团队协作。这几方面都是我们传统的教育上学生很难去获得的,在工作室我们尽量地去完善。

课题的选择上,我们有这么几大类:

第一,实题虚作。比如说你做一个实际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并不是一个委托的,而是我们自己去畅想的,基本上属于注重概念的。特别是在大三的时候。

第二,虚题实作。找出一些虚拟的题目,比如在我们之前我们也做了很多和奥运相关的,实际上跟我们没有关系,但是可以去做一种联系。

第三,虚题虚作。在研究生阶段,他去探索或者去找一些更有意思的选题。

第四,实题实作。这个就是实践,就是能够直接做事,不能含糊,而且要非常注重结果。

这个案例就是我们做的很多奥运的课题,也是在前几年,通过我们做四、五年奥运的项目,老师和学生能够积累很多经验,这样奥运的景观有80%是我们设计学院来完成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完成。当时有将近大概200多个学生的参与,我觉得这个就是实战性能力的一种检验。

昨天有很多老师也谈到我们在教学上东方和西方学生的差异性,我想不一定是东西方,实际上是学生个性培养当中的差异性。我也去过一些国家上课,也发现确实有很多差异性。

我简单地总结一下,在我们的课程当中,传统教学上非常注重结果,比如说结果是不是能获奖,是不是出版,是不是展览,但是你会发现很多国外老师上完课以后没有结果,很多学生留下的是永久的思想、思考,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理解这个过程(Process)也是理解了好多年,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从开始到最后的控制力,还有思维的方法和获得,是需要一个国家的。这个过程当中是需要方法的,方法还需要方法论的支持,包括有一些具体的支持和细节的内容。

再一个从文化上,我们传统的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中庸,从学画的时候,就从临摹开始,模仿开始,千篇一律,但是在设计师,我就觉得很危险。因为你的客户不一样,你的对象不一样,你做的设计结果也不应该是一样的。一样的东西不会获得注重和认同的。

再一个,可能我们注重虚的东西,精神比较多。从西方的设计上可能更加强调理念,就是为什么,才去做。现在我觉得这种差异越来越凸显。

还有“技术不等于设计”。很多学生,特别是我接触的一些地方的学生特别强调技术,学生在一起就是谈软件或者是表现,但是思维也是很重要。还有团队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昨天一个老师就说:现在的学生不会分享,布置完作业以后,学生根本不交流,跟老师不交流,四周以后过来把东西往那儿一白,爱给不给分,让你改都不改,可能所有的老师都碰到了这个问题,你一给他提意见,要非常委婉,你说多了他不高兴,你说得太暴力了会有人身危险。这些都是。

还有一个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以后以前总是考虑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学生能不能改变,这么两三年能不能转变,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不要抱任何希望,因为他父母都改变不了他。不能分享,可能中国的教育,从小就有的。比如现在很多小孩玩玩具,拿到玩具就说:“这是我的,就不给别人。”你会发现很多这种现象,这就导致他成人以后,我的想法我没有必要给别人看,其实文化教育是长期的。

那么怎么选择学生呢?我现在有一些技巧,就是看星座。非常简单,你改变不了的时候,只有选择。具体的要保密,不公开了。

那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几个词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太难了。能力就是刚才说的。还有一个就是教育也是新知,信息、思想、意识、文化、方法。

具体的执行是在内容、课程、结构,整个过程当中,这是需要整个学校或者是科系,专业整体的配合。像我们工作室也只能通过两年的时间解决一小部分。

要去发现,要去关注。很多学生都关注什么呢?怎么去挣钱,怎么成立公司,怎么成为一个设计大师,怎么有名。我想比较麻烦,因为比较急功近利,很简单他注重结果,他没有考虑到要成为一个设计师,像靳埭强,三十多岁,三十六岁才可以有台风,他要经历几十年才能成为设计师;像陈幼坚也是从不专业到专业,都经历了很多过程。现在很多学生可能很难去想象,或者愿意去投入、付出这些代价,我想这个代价可能不需要几十年,但是我想几个月,几年很多人都不愿意付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面对现实,面对我们社会。

还有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王敏院长提出“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际上“人”是一个主体,设计师也是人,但是你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但是很多人性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去挖掘。

比如说现在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再过三、四十年,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可思议。当你在街上看到一群老头、老太太逛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欧洲就是这个状态了,所以可能要解决非常多的设计问题。从城市规划,到行为方式,到消费方式到生活都是要考虑的,等出了问题再解决就已经太晚了。

执行,就是刚才说的几个方面。

第二,就是整合国际资源,比如说很多老师能够来到北京,我们尽量去邀请他们过来,来分享他们的思想和设计成果。我想在北京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我们也跟很多地方院校达成共识,就是我们的老师能够多几天,时间长一点地我们尽量让兄弟院校也能够知道这个信息,这样他们也可以获得这些老师教育的机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学习、深化专业,每个专业方向,我看到很多学校都开动画、多媒体,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非常特别的适合自己地区或者是城市发展的专业。比如说我们民艺,现在突然转而就成为设计了,手工艺没有人管了,老师也不懂,学生也不懂,民艺的老人越来越少,很快,这些人就进博物馆了。所以这些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尽管我们也做不到,但是在专业方向上一定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特别是全国这么多的地方,应该是不能求同,而应该存异。

还有研究要有前瞻性、实验性,不要仅仅是研究历史和过去,过去就让它过去。现在的设计是面向未来的,但是有的研究是永远在过去打转转,所以我不是很赞同这种方式,可能在某些研究生层面上需要,但是在设计上,因为设计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应该更注重现实性和前瞻性。

再一个我们尽量开国际化的课程。这个国际化包括学生与老师的介入,还有一些课题的介入,更多地去了解多元文化。

再一个就是国际的互动,尽量让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的一些交流活动,其实能够受益很多,也是以前提出的“适应异常”,能够借鉴兄弟院校的一些方法,也是孵化我们中国未来的设计师。

有一些提出我们没有这种机会怎么办?我觉得参加国际竞赛、展览、项目合作是非常多的,你要非常主动地去做这些事情。

我们在01年开始网络课程,目前也在继续,就是通过网络可以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比如说这个课题,他们可以去探讨他的社会、生活、工作和学校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想法,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是跟丹麦的一个对话课题,每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或者是发现,通过一张20公分的黑白图片发给我们,然后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这对很多设计师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善于画草图或者是拍照的话,就可能把你最有兴趣的东西找出来,这就是一个沟通。这个做的叫“视觉日记”,每天要表现你做了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右下角这个,早上几点点起床、洗澡、吃饭等等,可能很小的事情,但是可以记录下来。

还请了很多国际、国内的设计师,包括做过的一些课题。这个是一个课题叫“中法交流”,是“中法文化年”的一个课题。学生在做的时候,一开始也很茫然,中国有什么?可能太熟悉一些传统的内容,但很难提炼出一个符号,当跟法国进行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的国旗,中国的国色,中国的中药,中国的建筑,中国饮食等等是那么的不一样,我觉得对比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兴趣。如果仅仅在一个地方的话,这种发现新东西的感觉并不是特别地明显。

还有讲学、讲座也很重要。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每星期去听很多的讲座,哪怕不是专业的讲座,因为现在非常多的专业也是免费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经验的传播,一个设计师做一次讲座,有可能是几十年的经验,能做一个半小时,还是很容易去获得的,这个比看书,可能要更加地直观和直接。目前北京这个环境还是非常活跃的。

交叉性的课题,我遇到很多学校,互动是非常少的。老师可能是有个人交往,但是院校之间总是同级别的很少交流,总觉得我们学校干嘛要跟你交流。我们在做的课题有这么几个,我觉得可以有必要去尝试的。

比如说我是在设计学,我们就跟建筑学院的老师,有的是平面的,有一个建筑老师,我们共同做一个课题,叫“奥运的信息站设计”,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信息站是要有信息的,有符号的,有空间的,有体量的,有距离的,我觉得这个课题的探讨就是几个老师进行互补,让很多学生形成不同的小组,他们的配合也非常好,对我也是学习,我相信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这种交互性、主动性,可能对学生很有帮助。

还有跟北大的传播学院也上过半年的课程,他们有很好的传播,市场的专业,还有很多有经验的学生,我们学生的特点就是把这种理念、想法、特点视觉化。这种设计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后来发现,市场上就是这样一种做法。一个品牌要诞生,就必须有想法、有策略,最终演化成可看、可视、可触觉,摸得到,最后才变成消费品。我想学校之间的交流,可能要比他们到社会上以后再寻找共同的语言要容易得多。

在国际上的课题,我们也做了几个,比如跟诺基亚的合作,跟丹麦的几个学校,包括意大利的几个学校,这些我们也找机会,就是特点有赞助商或者是企业介入,这样我们就可以省费用,给学生的展览,都是他们来负担。我觉得也算是他们支持发展中国家了,还能帮助很多学生。

对话,我们看第一次是网络的。第二次学生来到了北京,因为他们觉得成果非常好,来了大家很高兴。其中沟通也很重要,我们这个小组没有翻译,尽管很多老师也懂,但是学生都是哑巴,我说:“你们学了十一年英文,只能说你好、谢谢、再见。”还有“可乐”。所以放在一起,你要么就学,要么就回家。我发现两周之后,他们都基本上能讲独立的中式英语,基本上打不起架来,我想目的达到了,一旦有好的开始,就不会有结束。所以我想交流必须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如果安排翻译,他绝对请翻译的,因为我们没有钱请翻译,所以只能自己去练,每个人带着字典,所以有些时候必须是强制的。

第一课题就是“标识与符号”。这个小组到城市当中去发现北京老城有什么符号,有什么样的记号,有哪些代表着过去,哪些能够代表现在。这是过去非常多的符号,可能互相一看,现在很多符号都标准化了,浮雕。在很多老的城区也被拆掉了,这些记忆对他们来讲也是非常好的回忆。

这个符号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变化,找到了这个符号。用这个符号作为新的故事,新的发展。这个小组是《寻找花木兰》,把花木兰做了一个故事,把符号进行演绎,让丹麦学生也熟悉花木兰的故事和情景。

另外一个小组是用丹麦的符号做的叫做《皇帝的新装》,这些都经过了再设计,是以丹麦的国家符号为主体来做的。这个符号又可以重新演绎,演化成符号语言,游戏等等。

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实践项目,就是不仅能想,还要能干。其中是“奥林匹克文化节”,这个我们有九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小组,当然有一些时候,主创的形态或者是设计是我来敲定的。这个“文化节”在04年,就是奥运国际形象推出之前,并没有一个这样的形象,我们就用奥运五环的颜色,变成线,代表一种时空的变化。这是各种图像。这是CD的设计,这是音乐节的开幕式,让这个线变得律动、有节奏。

这个是在会场,在设计讲坛上,当时也让学生去看现场了,我们整个的外形不能影响建筑,他们非要做成商业性的效果。这个执行时间是十五天,学生必须作出有效的计划,包括最终的效果和控制。

这是音乐会的节目单。比如说节目单我们当时就设想,很多喜欢画这样的图形,还有小字的。我们就分析,看节目的是谁,很多是中国男人,再一个他们视力并不太好,还有音乐厅的光线一般是比较暗的,不像教室这么亮,所以这儿就不能特别小,就不能有底,这就是告诉他们为什么,而不是说我喜欢小字,我喜欢底图等等,这个就要因地制宜。考虑到你设置的对象和场景。这是背景,这一套不小心获得了全国美展的奖。

还有就是我们接的一些商业的单子来找学校设计,第一要求很高。第二给钱很少。第三免费使用老师和学生。这样来做的事,所以有时候其它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做消费的事情,比如说学生经常会创作活动,都让他们去参与。还有其它院系也举办设计大会,我们也会做一些辅助的设计,比如说这是“国际建筑交流大会”,我们设计了整个形象,这个布景是我的研究生来做的,是根据人家的灰砖元素做的。然后做了两个系统的招贴,一个是代表了公益,一个是代表了城市和街道。包括一些标签,下面是地贴,是贴在地方上的,引导受众过来参观、展览,这是美院的大门,灰色的。然后每次有大的活动,都是这样的。所以整个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得非常周到。

还有美院的导视系统,很少发现,像北大、清华都很少有完全的导视系统,当然清华因为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的介入,会把形象有一些提升,但是我们学校也是在逐渐的做,我们公司做了整个小区和设计大楼的形象。这是一开始的一些想法,想尝试一些新的材料。后面选用的是颜色,当然很多过程,我就没法再展开了。比如说我们做了调研,学生和老师喜欢什么样的颜色,一开始我的想法是设计要酷,要沉着,必须用黑色。但是很多人反对,说黑色太闷了,而且我们电梯是黑的,挺吓人的。所以楼里面是灰的,所以就做成了这样一个颜色的系统,还是能够接受的。

主体设计也是我们设计的,因为要面对很多领导,所以在学校做事很难,做好了应该的,做不好是你没能力,做砸了就是不行,所以特别麻烦,我也有一些策略。策略很重要,要不然最后事做好了,也挺麻烦的。

这个信息设计是哪层楼把哪层楼的信息拉开,特别简单。因为在学校,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破坏力是很强的,善于涂鸦、画、贴,所以我们考虑了用钢化玻璃,上面用丝网印,这样他刻、画都不会,到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只要有一个人破坏了,其他人就跟着上,这个特别有意思。从这块就能看出变化来,我希望是干干净净的。

还有这个底是空的,因为打扫卫生,运输不要磕碰。这是最终的效果,设计非常复杂,信息有时候太多,设计师必须在里面去调整一些重要的信息,还有中英文的一些表现方式。

这个是卫生间,当然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块,本来要截断。我说:干嘛要找事呢,挺傻的。所以就用了黑和灰,这个图形很大。我的工作室用的是灰,这块用的是红。还有摄影专业,摄影专业在半地下,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我的想法是用学生的影像,由学生具体去实施,就是学生拍学生,把他们每个图像坐在标识上,标识也是中英文的。后来实验出来,学生觉得挺特别,挺好玩,这个标识对于教室里边的人来讲是不会去看的,它最重要的是给新来的人,但是这些东西慢慢地都被接受了,所以很有意思。这个标识的左边和右面是不一样的,一左、一右这个图形就变了。

这是一个标牌,稍微走一步,这个图形就会发生转变,中英文就突然变了,每一个图像都不一样。这个是睁一眼,闭一眼,有的是挤眉弄眼,有了逗眼,特别好玩,你能想象的所有表情,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做,摄影师去拍,把这个素材拿来以后,我们的设计团队再去选择,这样每个教室都不一样。后来就比较麻烦,因为保安经常过来,每个学生都在那儿看,保安就过来问“你们在看什么?”他们说:“这个东西挺好玩的。”就是改变人们对小角色的一个态度。

我们做了一本小小的杂志,叫《7家》,是期刊,今年可能会变成正式出版物,原来是内部教育刊物,这个想法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做一些素材,包括编辑、设计、整理、采访等等,完全是一个小组团队,由新的人员去轮换,就是保留一个上学期的人,这样有一个交接,所以这几期都是这样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我们出了三期,尽管这个东西要花钱,然后我们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筹钱,后来决定,我们的毕业生虽然不是太多,哪个学生如果有了公司或者是工作室都给他们去发Email,说我们有杂志,你要不要去支持一下。支持一下,一个位置有500块钱的,有1000的,有3000的,有不同的位置。如果他们的生意不错的话,会比较支持。这样的话,会筹集到一些基本的经费,然后就是开印,他们还要找纸商和印刷厂赞助,目前还是良性运转,我们没有贴钱,如果将来发行量大的话,就更好办了。这样出了三期。第一期是有学生的毕业设计,有他们的想法。

还有就是学生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包括国际交换,有一些课题,还有一些访谈。比如说其中一个课题叫“信息设计”,这个课题比较成功,就把整个过程和案例,学生的想法、作品表现出来。这个课题“信息设计”最早是调查改革开放,建国以来《人民画报》的封面,通过他们的变化看出对设计的发展。《人民画报》非常配合,所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老师找的话,有时候比较麻烦。还有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和国家去实习,所以他们会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课题介绍过来。还有学生也要推广这个杂志,比如说目前学生的交流能力很差,他们就在学校里发广告,然后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人文学院的研究生,过来帮助他们校对,包括外语比较好的帮助翻译,最终可以出了一本杂志。学生其实很爱学,很爱参与,所以要找到一个契机。包括销售,他们也在网络上进行销售,作为一种交流也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其中的一些版面,也是反反复复地改,非常辛苦,学生总有三、四个人非常累,有的时候是熬夜或者是轮班去做,因为你要给他们一个日期,也挺锻炼人的,他们出来以后,做其它的项目,杂志,至少印刷品就没有任何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个设计实践的过度。比如我们去东南亚,他们去采访不同的人,他们自己要去问问题,去做访谈,然后找作品,最后整理出来。

包括前一段时间去深圳,也包括王序老师等等很多设计师对同学们很支持,也做了一些访谈,对公司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沟通能力、整合能力。这是他们学设计的招贴,特别是高考和考研期间,他们自己宣传了一下。所以这个《7刊》,现在很多学生已经比较认可,这里面有越来越多的内容,现在基本上是双语,有部分英文,还有就是跟东南亚、欧洲的学校做一种交换。每次还有毕业生的回访,包括我们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前段时间大使馆让我们做一个博物馆的设计,就是我学生做的一个作品,后来他们选中了其中的几个,当然这个学生也正好是毕业生,也得了几万块钱,通过这个大家都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所以能够有这些机会是蛮好的,而且我们做也是非常公平的。比如每个人随便做多少个,而且每个老师都不知道是谁做的,按照国际规范,把他们的名字放到信封里,信封封好,贴到后面,完全是公开的评定。

左边这个是芬兰大使馆的一个中国收藏博物馆,今年下半年就会开馆。还有我们做过奥运项目,像展台,还有景观等等,都有学生参与,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场景。我想团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在组织一些国际活动,因为有时候是学校给我们任务要去完成,最近的一个项目也希望将来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参加,叫“世界设计大会: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也在今年的10月底,在美院举办,我这里有一个网站,可以去看一下。

我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计师的素质要通过这么几个方面,在我们工作室尽量把这些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提倡智的完善,就是知识、文化、创新和智慧;眼力的拓展,就是信息、视野、审美都要变化;手,是技术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可能对没有毕业的学生来讲,他的执行力,管理能力是非常弱的,包括自我的管理能力也是非常弱的。所以通过这些项目,通过高年级到低年级的带动,就能够发生很多变化。再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心态、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不去盗版,不去抄袭,拒绝那种低价格的设计项目等等,很多学生都达成了共识,我觉得这样长期做下去的话,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包括这个过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每年都有一个小组专门去打假,就是说你这个论文当中有多少是别人做过的课题,是别人的文章,别人的素材,当然每年也会有一部分,我们很难去透露这个数字,小部分,有过度的借鉴和部分抄袭现象。所以这个是必须从心智方面去解决。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各位有问题可以提出,谢谢!

提问1:您能简单地说一下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吗?

肖勇:工作室的课程设置我没有具体讲,其实我们工作室的方向是信息设计和视觉传达、品牌设计的一个方向。我们工作室开设的课程是围绕这个方向开展的,但是其它工作室也是开设不同的课程。比如说像品牌、编辑设计,我们不叫“书籍设计”,还有像短期的课程,三、四年级这拨比较多,工作坊。所以每年也在挑战,不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总的是工作室提出两个课程,五个工作时就是提出十门课程,上学期是全进修,下学期可以同步的两个课程选其中的一个,总体不能离开视觉传达这个大的方向。

提问2:肖老师我看你的工作室是一年级、四年级,包括研究生、进修生都是在一块的。我想了解一下,本科生,包括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还有毕业答辩这块的问题。

肖勇:我工作室的学生主要是大

三、大四和研究生,这个要求不太一样。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是独立去决定课题,还是比较自由的。研究生得根据专业方向选课题,并没有一个完全限定的方向,基本上他们提出两三个方向,我们帮助他们选择。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叫毕业论文,从两年前开始叫“毕业报告”,就是所有的设计,围绕你的设计过程、方法、资料等等,可以做一个整体的毕业汇报,这个文字也是不太多的。因为本科生写论文很困难,我们也尝试过,非常不成功,不如直接写报告,就是围绕着他的毕业设计为主体。

研究生要考虑不同课题的选择来做。这块要求就不太一样,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方向,比如说有的工作室是以自己为主的,像其它的工作室更强调艺术性与设计的结合,我们主要强调信息设计包括导视设计,这几个研究生自己也都很清楚要做什么,否则太偏差了,就比较难做指导。

提问3:他的课题是单独考试还是集中考试?

肖勇:我们是这样做的,因为本科生的学生太多,所以我有一些秘招可以透露一下,你自己指导太多很麻烦,我觉得一个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5个,但是在很多学校是一个老师带20-50个,是很多的。我的方法是我之前把我们的指导老师,包括社会上的很多设计师跟学生配对,包括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这样大概三个人指导一个本科生,一个设计师,一个设计老师,一个研究生来指导一个毕业生,包括到最后的展览、执行等等,这个小组是非常严密的,我都知道他们每周做了什么,所以基本上我就脱壳了,我就不用去参与了,我只是在背后。

研究生比较紧,因为他周期比较长,所以早期是很重要的,一年级就让他们上很多本科生的课程,二年级就交流、课题,包括他自己的专业也是非常必要的。三年级主要是论文。有一些论文他们也在获得其他老师的支持,包括也出去考察、采访等等,尽量让学习的知识超越书本,是这样的一种做法。

提问4:我看您那里是标识、导视,还是什么都有。为什么没有网络设计方面的内容?我想知道,老师对网页设计怎么看待?我看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做网页设计还是平面的办法,而且没有那么多交互?

肖勇:是这样的,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所以我前边也提出新媒介对设计的影响。首先我不懂,即使懂也很难直接进入多媒体和网络设计领域。但是我们的学生有1/3是比较擅长的,他们有合作伙伴,比如他们去设计,然后制作人员帮助他们去完成网站,而且现在有几个人还开了几个公司,还是不错的。具体怎么去操作,他们去上多媒体的课程,有一些技术他们自己学,我们有一个香港老师叫马可,他上过这个课,大二的学生就了解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设计。至于他们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愿意做,就看他们将来了。我工作室的学生,目前大概两、三个也参与一些互联网的网站设计,直接做商业项目,我这里可能有两个网站。

有一个是多雅,这个是我学生的网站,专门做网络的,他们小组有一个多媒体的学生技术特别强,他本身技术也很强,也懂设计,所以他们这个团队的业务非常好,前一段时间我还想让他们帮我做一个网站,后来发现我付不起那个价格,已经很高了。

还有一个我们的研究生做的,著名的年轻摄影师,叫陈曼,在网络上可以搜索起来,她的网站是我学生做的。我没有具体看过,据说好像是不错。所以我的学生他们在跨界和信息领域确实做了很多尝试。原来我的观点是不要太冒险,走得太远。我担心他们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后来发现如果他们很感兴趣的话,也会做得很好。所以现在有几个学生在这个方面,包括今年的研究生做了一个互动媒体,做网络界面,我觉得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去了西门子、爱立信这些地方做过研究,而且做了很多案例,毕业以后让他去工作,他不屑一顾,他觉得这个公司培养不出设计师来,所以他还是希望做更多自己的事情,但是他对这个领域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觉得探索很重要,因为他会对他感兴趣的领域了解很多。这两个网站的网址如果我拼的不太对的话,大家可以在我们七工作室的网站上找到他们的链接,都能链接到。

有一个小的课题,可以给你们放一下。这是一个研究生的课题,主题是为老年人考虑的导向系统设计,当然这个不是说这个研究生设计得多么好,我觉得他是比较关注人性的一个研究课题。老年群体,可能要在导向系统当中能够对他们有更多的考虑,他有这种概念的出发。还有研究具体内容从声音、位置、材料、光、图形、符号、文字和色彩去研究的。包括案例,这个案例是跟一个公司合作的。

比如刚才这个图是一个案例,但是非常不适合老年人群体。还有尺度的变化,比如说他也研究不同群体的身高、位置、可视面积、可视角度。当然也考虑到能够出门的老人是有限的,但是老年人口增加,特别是中国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老年人就得自己去活动,必须考虑到这个群体。所以这个案例是一个社区的很多老年人作为一个主要的比例。这个设计的想法是让标识景观化。因为老年人对字不敏感,对色彩也不敏感,所以做这种设计把它变成一个景观,而且标识更加地醒目,老年人更容易去识别,参与到社区的活动当中来。这个是已经实施的,我想作为研究生研究的项目能够去实施,把一些想法带到现实当中去,同时有一定的前瞻性,我想这个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去年有一个学生研究的课题是残障儿童,就是盲人儿童玩具的设计,也去进行了解,和他们互动。我觉得这是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设计确实是跟人有关系的,无论是跟大部分群体,还是少数群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提出“设计应该是有生命,是有跳动的。”所以从开题就获得了很多老师的认可,就是要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这是平面的学生,他们也是跨学科的,包括跟工业设计的学生一起做的课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讲了。

还有一个课题是本科生的,也比较有意思,叫《自由自在》,就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生僻字,已经被废止或者不用了,日常的文字大概有三十多个,像我们互联网上的一些字,都是由于网络传播才得到认识的,否则的话早就消失掉。所以她的研究就是“让生僻字能够活下来”。出了研究和解决方案,我就不再重复了。还有就是她做的作品都是自己手工做的,这也是我们比较强调原创性的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她做的东西一定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开题的时候,有一个要求,我跟他们讲,就是你去图书馆看看以前的毕业生,只要原来毕业生做过的东西,你不要做;原来做过的课题,你不要做。就这两个要求,但是我想已经很难了,因为每个人都想创新,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她的作品也是以丝网印的方式,最后来印制的。完全是自己做的,一个小女孩。她做的田字格,作为一个基本的构架,所有的生僻字,每一个字的读音、意义写出来,转化成非常直观的,拿起来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而且她现在也在卖这些东西,直接转成商品了,没有客户,自己就是客户。这是她找的一些生僻字,非常有意思,毕业答辩,就让她把所有的生僻字念出来,挺困难的。我只认识这个字,很多字是非常蹊跷的,也非常有意思,就是你似曾相识,但是不认识。她的制作也是非常地细心,用了一些原生态的材料。还有我们的展览不允许学生破坏地面和墙面,怎么来、怎么走。因为这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你看很多毕业设计把地毯、环境弄得乱七八糟的,每年花很多钱去浪费。这个也是从绣到印,两个工艺。还有一个毕业设计算是好玩的,也不是获奖的,但是我觉得给了学生很多的空间。它叫《能吃得到纸》,就是每个作品必须有想法,找到来源,为什么要做这个,而不是我喜欢做这个。这个说的就是现在很多人坐地铁,读报纸的设计越来越短,吃饭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就想到这个报纸能够食用,能够吃。这个设计就有这个过程,有的是从小的爱好,有的是小时候的阴影,有的是很多偶然的现象,找出为什么这个课题跟他有关系,这样才能跟别人不一样。他的媒介是用威化纸,是可食用的一种淀粉制作的,原来是做甜品的,还有食用色素,都是天然蔬果色素,对身体也是无害的。选用了一张标版,08年的一个新闻版,这是原来的内容,把它转化为可食用的报纸,因为威化纸都是原形的,不是方形的,所以他把有限的信息能够印上来,都是自己印的。这个红是蕃茄酱,这个就是巧克力,这个就是柠檬,这个是菠菜汁,这些都是有来源的,都是可食用的,但是印刷精度有限。还有一些下脚料就做成新闻薯片。这是整个展场,比较简单,所以毕业设计,有的花几万块钱,有的只花几百块钱,所以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对自己很重要。这是他模拟的实验场景。谢谢各位!

主持人:感谢肖教授的精彩演讲,今天上午的论坛就到此结束。

篇2:论坛工作机制

于学强

(聊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山东 聊城 252059)

[摘要] 针对当前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新要求,亟待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主要有如下八项:第一,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第二,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第三,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第四,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第五,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第六,完善培训成效的考核机制;第七,完善培训进程的监控机制;第八,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干部培训;德才兼备;机制

干部培训(以下简称干训)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也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党9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我们拥有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也得益于我们拥有健全的干部培训体系和机制。目前,面对新的时代任务,只有不断创新干训机制,才能造就千百万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针对当前干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新要求,亟待完善如下八大机制:

第一,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干训的目标是提高参训对象的德才素养,参训者是否积极投入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根据经验,只有不断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参训者才能正确认识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来,才不会将培训当成敷衍塞责的形式化的任务来完成。完善参训对象的激励机制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其一,干训计划的科学性。对每一年度干训情况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回顾,及时查找问题和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干训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悉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拟定下一年度的干训计划,力求干训计划的科学性。其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为了增进干训工作的实效性,在选择参训干部时,应注意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比如,如果是基础理论学习班,理想信念教育班,就倾向于选择年青的参训对象;如果是市场经济理论班、经营管理班,就倾向加大在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参训对象。其三,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为了达到在确保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满足干部的个性化培训需求,体现干训的差别化,在培训内容上应推行菜单式管理,每年年初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和内容,由各单位确定的参训干部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每人从菜单中选修需求的系列。其四,培训成效的关联性。为了达到好的成效,建议确立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和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将干训工作的最终考核与工作评价、选拔任用、职务调配等方面结合起来,增强了参训对象参与干训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① 本文是于学强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实现机制研究”(10CDJ007),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实现机制研究”(20110491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二,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干训工作的成效与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一原则在干训工作中照样是适用的。只有拥有德才兼备的培训主体,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受训者。为了完善培训主体的孕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为了达到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强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不断为培训主体注入新鲜血液。其二,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将有经验的优秀培训人才留下来,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推进提升人才的条件。要有计划地选派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员到高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培训主体承担重大科研课题;要加强与党政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教师了解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把握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四,铸就客聘人才的传统。干训工作应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将聘用客座教员制度化,有规划地聘任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培训主体行列,将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训工作的师资队伍中来,让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讲授专业知识,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孕育优秀的教育主体对于提高干训工作成效的作用有目共睹,不仅如此,培训主体自身素养的提升,良好师德的影响对于参与干训者也是一种另类教育——身教。

第三,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干训工作大都局限于国内各级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没有有效地运用好国内高校的培训资源,更没有开拓国际培训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和开放程度的拓宽,这种传统、封闭、单

一、狭隘的培训阵地无以满足参训对象的多样化要求,也往往造就一种培训垄断。根据一般的规律,绝对权力造就绝对腐败,垄断权就是一种绝对权力问题。为此,进一步延展培训阵地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之需,也是有效避免干部培训工作中出现腐败的需要。完善培训阵地的延展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由党校行政学院培训阵地延展到各类高校,以充分满足培训对象对知识诉求的需要,有效地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科优势,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引入高校相关学科教师作为客座教员,另一方面直接将课堂引到高校去。从2010年3月底开始,2000多名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干部在接受组织培训时有了新选择。除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外,北大、清华等5个高校也被列入选项。这意味着我国党政干部培训形成了一种干部培训多元结构。其二,由地方培训阵地延展到区域之外、国外培训阵地,突破地方干部地方培训的局限性,到高级党校行政学院或外地培训阵地,甚至结合需要和财力,到国外学习培训,以扩大思维视野和开拓发展思路。其三,由传统的实体培训阵地延展到虚拟培训阵地,充分 2 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有效整合和利用网络资源,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使干训工作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较好地解决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

第四,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与干部自身素养状况相适应,把干部教育培训由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培训内容的设置既应重视理论学习又应重视知识更新,更要重视能力培养,还要体现党代会与党的全会精神。完善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学需相应。以学员需要为导向,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干部需要些什么,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走访座谈等形式向学员以及学员单位调查。只有加强调查研究,改变过去那种先定主题设置内容,再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才能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确保学习成效。其二,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内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参训对象,其实际需求不一样,干训工作的实践性强,而实践的突出特征是变化性大。适应实践工作的变化,干训工作要不断更新内容:一方面要结合实践变化推进理论发展,增强理论的服众性,保持理论的鲜活性,形成体现理论与时俱进品格的好教材;另一方面要结合任务要求加强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强知识的可用性,保证参训者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体现理论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的本性。其三,根据党代会与党的全会精神,不断增添培训内容。比如党的十七大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建的五项重要任务之一,说明我们党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度又大大提升了,如何在培训中体现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关注是培训中必须考虑的。加强干训既是铸就腐败心理防线的需要,也是培养较高的官德和党性的需要。

第五,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好的形式对于内容而言有积极意义。干训工作要不断的探索多样化的形式,以形式促内容,最终达到教育培训干部的目的。完善培训形式的拓进机制,应着眼于不同的视角:其一,从培训类型的视角来看,应做到长短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而言,干训有例常班次的安排和临时班次的安排,前者而言应在坚持惯例基础上拓进,如中青班、县级班、科级班每年都有,但不能采用完全一样的形式。因为很多中青班次、科级班次的也可能要经历县级班次,如果形式一样可能导致学习兴趣淡化,甚至自己不来学习,而让别人代学,这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更有甚者,可能会利用熟悉的形式钻制度的漏洞,不仅起不到培训的效果,还产生新的问题。就后者而言要结合时势,采取可长可短的培训形式,如理论宣讲骨干班、业务知识传授班等等。当然,完善培训形式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及其工作特点,强调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本着恶补所缺知识的目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二,从教学方式视角来看,应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要发挥传统讲授式优势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推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比如专题化培训要做到角度新、问题精、例证实、思路清、信息量大;案例教育应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3 提高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用培训应结合社会实践情况,增强培训内容的技能成分和可操作性,多办和快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等等。同时,还应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构筑网络教育平台,与各级培训机构共享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参训者的学习兴趣,确保培训的成效都有积极意义。

第六,完善培训成效的考核机制。加大对干训的考核力度,是确保干训成效是关键环节,是造就德才兼备人才的必须。干训工作的成效考核要结合干训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制度规定。前者是务实的,后者是务虚的。就前者而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任务,制定详细的量化要求,就后者而言就是全面学习贯彻《干部教育条例》等制度规范之规定。完善培训成效考核机制应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其一,要建立考核情况通报制度。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情况及参训人员在干部培训期间的具体表现通过某种形式反馈给干部主管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其二,要建立考核成绩入档制度。要利用计算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记录在案,全面反映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干部任用部门。其三,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要注重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考核,对参训干部的学习情况和表现随时进行评价和考核,采取书面考核、教师打分、提交论文等不同方式对参训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也可对参训干部回到工作岗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评价。其四,要加强考核的硬性规定。培训机构要硬化考试程序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采用定期考试和不定期组织理论和业务知识测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考核强度、考核频度对于有效避免干部培训工作中的腐败,提高培训工作效果有积极意义。

第七,完善培训进程的监控机制。如果说培训成效的考核主要是针对参训干部的,培训进程的监控则主要是针对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的。正如前面所言,干部培训机构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垄断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适时监控,这些机构也可能出现违规行为,而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出现问题,培训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干训工作应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领导机制,重点理顺牵头部门、主管部门及施教机构的工作关系,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克服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中出现的缺位、越位、失位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全面监控培训进程,加大对培训阵地和培训主体的监督,在实施培训成效评估的同时全面启动教学评估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做好两项大的工作:一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建立专家评审、组织考核、干部评议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定期对培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服务质量及培训质量等进行检查考核,及时掌握培训情况,确立培训机构取舍,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确保教育培训实效。二是实际教学进程的监控 4 制度,通过学员座谈、评议、向他们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合理性、培训师资的优秀性、培训结果的实效性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并对评估结果给予及时通报。

第八,完善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干部培训教育阵地大都是全额财政单位,还没有完全引入市场原则。但是依据政府财政的支持,培训阵地仅能维持培训的生产性支出如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学校教学活动费、公务费、采暖、水电费、修缮费等经常性支出;教职工的工资支出;培训设施、设备的更新费用等等。培训阵地要培训自己的人员,达到可以上岗的认证标准,推进自身水平的提升还面临着一些经费方面的约束。所以,对培训阵地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培训实践表明,如果不加大对培训阵地的投入,培训阵地里的培训主体的收入水平达不到地方平均水平,他们就不仅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培训工作之中,还有可能利用培训工作之机搞点体制外的手脚。同时,就参训人员来讲,参与培训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他们参与培训是利国中有利己。应多方面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财政、单位、个人“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尽量地将干部培训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夯实干训工作基础;要拓宽干训资金投入渠道,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单位、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种投资方式,实现干部教育经费的多元化;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大力推进院校合作,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进程,真正将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中去,从而为干部培训工作节省资金,降低成本。

当前,我们党的干部正面临新一轮的换届选举,不仅需要通过干训工作造就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也需要将这些干部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去。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不断完善培训机制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而且还要通过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干部交流机制等多方面机制来确保德才兼备用人标准的实现。

作者:于学强(1973-)山东茌平人,法学博士(党建专业),聊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3:论坛工作机制

此次论坛作为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要活动之一, 围绕“节能环保”热点, 针对领跑者制度、节能激励机制, 制冷空调领域的政策进程、标准和节能环保技术趋势等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实现了制冷空调领域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与国家“低碳排放”战略的紧密结合。其中, 来自德国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代表就“欧盟用能产品节能环保法规及促进措施”、CLASP代表就“美国SEAD最新进展介绍”、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代表就“日本领跑者制度最新进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代表就“中国领跑者制度初步设想”等节能政策和机制主题进行大会交流。在制冷空调领域4个主题分论坛上, 来自联合国开发署、CLASP、日本冷冻空调工业会、泰国能源促进局、英国德蒙特福特大学、瑞典热泵协会、中国制冷学会等机构的代表及国内外专家围绕着节能法规、能效标准、热点技术等, 探讨了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状况, 分析了相关节能环保政策的最新动向、技术进步以及能效的提升问题。论证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节能技术推广和能效水平提高的途径, 并就中国制冷空调产品能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及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作用达成了初步共识。在空调器、制冷技术、冷热水制备技术和制冷/空调供应链4个分论坛中, 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 海尔、格力、清华同方、广州万宝、山东美琳达、上海海立等一些节能环保工作的领军企业介绍了各自的最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与产品, 各论坛分别对一些亟待改进的能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明确了能效评价方法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论坛在2005、2006、2009、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会议规模不断扩大、议题不断深入和广泛, 也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关注。过去的四届论坛主要针对空调行业的节能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上空调/制冷行业的发展动向、深入推动我国空调制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发展, 本次论坛将主题扩展到节能与环保两个方面、将范围扩大到空调与制冷两个领域。其目的是在研究制冷空调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 将国内外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与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相关行业, 分析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及政策的发展趋势, 探讨促进节能市场转化方面的途径;同时, 面对我国目前相关领域的现状, 分析潜在的技术与市场障碍及解决方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资环司领导在致辞和主题发言中表示, 节能工作要立足于我国国情, 建立长效机制, 探索节能产品推广新机制, 充分发挥标准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扩大产品范围, 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高效节能产品, 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 使之成为国家扩内需和调结构两大宏观政策的有效结合点。同时, 相关政府部门还表示今年将在节能领域投入更多关注, 积极尝试新的节能机制促进节能工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代表也明确表示, 作为能效标准的制定机构和能效标识实施的技术支撑机构, 将发挥更大的凝聚力, 团结广大生产企业, 共同推进能效标准标识的开展。

本次论坛上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首次发布了联盟标准两项, 分别是《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效评价技术规范》和《钢铁工业余能利用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效评价技术规范》。这两项标准将促进我国节能减排项目的评估工作, 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将以这些标准为基础, 同时参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金融机构以及国内的经验, 指导对项目预期碳减排量或碳减排潜能的评估工作。促进联盟标准被更多的联盟内外机构了解和应用, 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篇4:论坛工作机制

关键词:城中村;家校论坛;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2-0061-02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实现非农转化的农村社区的组织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经济社会关系中延续下来,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的都市生态格局。其最大的特点是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正在融入城市化进程中,但此过程尚未完成。天河区石牌小学所在的石牌村就是广州最大、最著名的城中村。在教育方面,石牌村民极具城中村的典型特征:部分子女的学习基础较薄弱,成绩不理想,学习态度较为被动;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有心无力,特别是在亲子沟通方面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家庭教育环境参差不齐。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形成家校合力,急需一种高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来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近年來,学校在家长学校、家长义工队、家长会、学校三大节庆(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力求改变过去“一切教育靠学校”的零沟通局面。但是必须看到,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在相互的观点交锋与分享中完成。因此,我们进行了“家校论坛”的尝试。

一、开展“家校论坛”的基本原则

基于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思考,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开展“家校论坛”,创新家校合作机制要体现以下原则:

1.代表的广泛性原则

“家校论坛”要通过借助城中村亲友关系复杂、传播途径广泛这一优势,选取有代表性的家长(如对教育工作有疑问的、教育方法显著失当的、在亲友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参与,并提供家长之间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通过专家的权威解读,来改变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

2.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求有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被消减。因此,通过“家校论坛”这一平台,在信息共享、平等合作与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明确地向家长传达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同时听取家长的诉求,提高合作教育的效率。

3.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在我们的家长群体中,有不少家长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家校论坛”这一平台为他们提供宣讲的舞台;对于一些家庭教育方法失当的家长,也通过这一平台给予观念与方法上的校正,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家长最大的帮助。

二、“家校论坛”的实施

“家校论坛”通过论坛或座谈的形式,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大家就当前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拓展视野、开拓思路。

1.实话实说:自我反思

此环节话题旨在帮助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学校沟通的方式。主要针对典型案例开展反思,如家长获得的学校相关讯息失实,家长与学校通过学生搭建的联系渠道不畅,由此导致双方对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奖惩机制失当,学生的成长状况有失控趋势等。

这一环节以家长自我剖白、教育专业人士予以点拨的形式,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解读。家长首先反思自己教育方法中的不当之处,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其它家长则以建设性的方式,对落后的、失当的教育方式提出替代方案,最后由教育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2.聚焦热点:拓展视野

此环节旨在帮助家长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教育,重点聚焦在“什么是好孩子”、学业与课外兴趣的关系,以及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等问题上。该环节主要为解决亲子沟通障碍提供有力帮助。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已不适合孩子了,我们应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依据的新评判标准。但部分家长还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变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家长以自己的经历展示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合格家长形象;也有家长坦承,仍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但通过论坛获得了看问题的新视角。

3.教育故事:心灵交流

此环节旨在通过教师向家长展示教育工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以期与家长们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情感的交流不仅存在于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应该存在于本应密切合作的学校与家长之间。通过教师的讲述,很多家长不仅情感上受到触动和震撼,还去除了与学校交流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疑虑。该环节强化了家长与学校在教育合作中结成的统一阵线。

4.专家点拨:权威解读

穿插在各环节中间的法律专家、教育专家的点拨,是学校教育目标的佐证,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有力协助。站在学校与家长之外的第三方视角,专业人士为家长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的接轨。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前后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论坛的顺畅与高效。

“家校论坛”实施以来,家校合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从短期目标来看,“家校论坛”为家长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传播了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推广了家长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从长期目标来看,形成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注,家长们开始主动学习与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达成了积极与学校合作的教育意向,为真正实现家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雪莲.中小学家校合作微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刘宗南.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与思维[J].教学与管理,2010(8).

[3]欧阳利华,程永红.关于“城中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4]朱冬亮.教育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家庭教育行为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陈显平.家校合作的原则及实施策略[J].教育情报参考,2005(9).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0)

责任编辑 戴双翔

篇5:论坛工作机制

(区)两级组织部门突出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着力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一、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各级组织部门紧紧围绕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工作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1、探索初始提名办法。一是坚持“一主三辅”的提名方式。坚持将群众推荐作为干部任用提名的主渠道,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中来,制定了《个人向市委推荐担任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人选暂行办法》,规定县级领导干部个人可以署名向市委推荐县级干部人选。实行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重要岗位干部,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推荐提名的基础上,召开全体会议,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实名、定向、差额推荐提名方式,推荐提出拟任人选。试行自荐公推提名,采取个人自荐报名、竞职演讲、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实名、定向方式投票推荐正县级领导职位人选。二是组织开展初始提名试点工作。在洛南县进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探索形成了“多轮推荐、差额提名、面试答辩、民主圈选”的初始提名办法,制定完善了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工作实施办法等11项制度。在山阳县进行县委全委会提名重要干部试点,形成“三推两选八公开”的初始提名方法,对县直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乡镇党政正职的提任人选,采取发布空缺职位公告、群众海推、个人自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实名推荐、县委全委会差额投票推荐的方式选拔任用。三是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商州区推出了“三推两选一目标(区委全委扩大会实名制差额推荐、领导干部个人实名制推荐、单位干部群众民主推荐;区委全委扩大会实名制差额圈选确定初步提名人选、区委常委扩大会实名制差额圈选确定正式提名人选;制定岗位任职目标以事论岗)”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商南县采取公开选任职位、公开任职资格条件、公开选任程序方法和差额提名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三公开三差额”方式,面向基层择优选拔优秀科级干部。镇安县采取“民主推荐、差额提名、竞职演讲、集体圈选、择优确定”方式,推荐确定拟任用人选。

2、创新民主推荐制度。一是坚持把“双过半”作为民主推荐的刚性要求。市上明确提出以得推荐票“双过半”为“多数群众拥护”的标准,即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票都要达到50%以上者,方可列为考察对象,确保每位考察对象都能得到群众公认,提高民主推荐环节的公信度。二是扩大民主推荐范围。在县(区)换届中实行“三次推荐”,特别是让“两代表一委员”提前介入民主推荐中来,充分注重民意。在今年县级后备干部推荐中,采取全县(区)领导干部大会推荐、县委全委扩大会差额圈选推荐的办法,提名后备干部人选,有效扩大民主推荐环节群众参与面,把群众公认体现在“源头”上。

3、改进干部考察方法。一是增加民意调查。按照中组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试行办法》有关要求,在干部考察中通过对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进行民意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考察对象工作作风、工作成效、公众形象,为使用干部、配备班子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坚持缺点必谈。在考察谈话中,要求每名谈话对象除介绍考察对象特长、实绩、廉洁自律等外,必须谈缺点、谈不足,以全面了解干部,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同考察对象面谈。针对考察对象的具体情况,由考察组设计提出一至两个问题,集体同考察对象面谈,通过听其言面对面识人,全面客观地了解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

4、健全干部管理机制。一是开展领导班子综合研判。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研、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分析评价等形式,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性研究,动态掌握班子运行情况和党政正职履行职责情况。同时将班子研判延伸到7县(区)14个乡镇、11个部门,为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和科级领导干部日常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深化创建“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活动。制定了创建“好班子”申报评价办法,从制度层面上建立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升各级领导班子谋发展、促和谐的能力,三是实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对县级领导干部在职教育、年度考核、奖励处分、家庭购房,分管工作受表彰奖励、通报批评、履行“一岗双责”,配偶子女就业、提拔使用、违法违纪等情况,共19个方面信息纳入日常管理,要求分类及时

报告,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现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常态化。

5、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科学规范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制定了《关于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公开推荐职位、公开后备干部人选和民主推荐、差额圈选推荐“两公开两推荐”的办法,选拔县处级后备干部,为班子建设提供足够的干部储备和人才支持。二是加强选

调生的培养使用。建立选调生联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百名选调生进百村”和“选调生工作月”活动,加强跟班学习和多岗锻炼,适时使用优秀选调生,加强源头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培养锻炼干部的途径方法。采取选派锻炼、挂职锻炼、实践锻炼、交流锻炼四种形式,选派优秀干部到信访部门担任为期6个月的信访专员,提高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的思考

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必须在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中深层次的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寻突破,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上求创新。一方面要在干部选拔任用途径上进行探索,建立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突出干事创业,注重工作实绩,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建立健全涵盖干部选拔任用各个方面及环节的科学机制,从而提高干部工作服务发展、融入发展、推进发展的水平。

1、在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上,坚持扩大提名工作民主程度。提名是干部选任的第一关,也是源头,建立主体清晰、程序严格、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一要明确提名主体。在“谁提名”上体现“多元化”,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建立多渠道推荐干部制度,实行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自荐等多种干部推荐提名方式,提高提名主体的广泛性。二要明确提名范围。在“提名谁”上体现“民主化”,对干部提拔任用、平级调整、交流任职、主要岗位调整等,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科学界定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干部参加民主推荐,实行多轮推荐、民主圈选,提高提名人选的公认性。三要规范提名程序。在“怎样提名”上体现“规范化”,完善组织推荐、全面审核等工作程序,试行空岗预告制、信息公开制,适时适度公开民主推荐结果。建立民意否决制度,将提名的干部情况,反馈到所在单位进行民意测评,对测评同意提拔得票率未过半的,取消提名资格,提高提名行为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四要明确提名责任。在“如何监督提名”上体现“责任化”,建立推荐提名责任制。任何单位党组织或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提名人选,要实事求是地填写推荐表,并附上署名的推荐材料,如实反映推荐人选的优缺点,对推荐失真失实、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推荐人的责任。

2、在干部考察评价上,坚持增强真实性和科学性。考察是识别干部的关键。考察失真会导致识人不准、用人失误。一是在考察评价方式上,由定性考察为主向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相结合转变。当前对干部的考察主要是定性评价,即用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来界定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情况。但对干部的特点、个性缺乏准确表达。采用百分量化制,从德、能、勤、绩、廉、群众公认等六个大的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得出定性考察的结论。二是在考察范围上,由单层面向多层面转变。根据代表性、知情度、关联度的要求,采用“管他的”、“他管的”和“他服务的”对象的标准来划定参加人员,让知情人参与、让参与人知情。三是在考察指标体系建设上,由普遍性考察向个性化考察转变。要尽可能对干部的类别进行细化,准确把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考察重点,建立侧重点不同的考察指标体系。如对党务类干部,重点考察其政治思想素质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及成效;业务类干部主要考察其业务工作能力及其成效等。四是在考察方式上,由静态考察向动态考察转变。探索“无任用推荐、有任用复核、多形式考察、重跟踪管理”。认真贯彻《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和中组部“三个办法”,强化经常性考核和平时考核。建立健全干部考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干部考察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制度。针对考察对象“工作圈”以外情况考察难的实际,探索推行干部家属约谈制度,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3、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上,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一是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对干部的个人信息及干部工作程序进行数据化管理,规范干部管理程序,提高干部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利用电子考核管理系统,坚持完善领导干部日志填写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日常管理的19项档案信息报送、收集、整理制度,建立干部日常管理信息库,实现干部管理常态化。二是加强不同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既要坚持分级管理,又要根据岗位的重要性来考虑,特别对部门主要领导、乡镇党政正职,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选调生实行重点管理。总结推广丹凤县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试点工作的做法,探索制定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三是切实解决干部调整难的问题。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制定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办法,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规范调整的原则、程序,探索干部调整后的多种安排方式。四是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坚持在干部提拔时谈、职务变动时谈、到龄退休时谈、出现苗头性问题时谈、日常沟通工作时谈等“五谈”方式,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五是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要关心爱护干部,特别要关心基层一线干部,注重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选拔使用及交流任职。总结商州区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与使用,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4、在干部选任方式上,要加大竞争性选拔的范围和力度。一要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工作力度,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有计划地进行,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实现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二要改革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并逐步扩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适用范围,对一些重要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机关中层以下领导职位除特殊岗位外逐步做到竞争上岗为主要选拔形式。为确保竞争人选的综合素质,可适当提高公开选拔的门槛,以形成重实绩、重能力、重一贯表现的用人导向。三要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质量。按照“选什么、考什么”原则,改进笔试或面试方法,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探索实施市县联动等公选方式,拓宽视野,统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篇6:论坛举办工作流程

老师接待组(组长:电话:)

1.6:40宾馆服务人员全部着装到岗。

1)宾馆服务义工提前与餐饮组协调准备老师早餐,提醒老师起床,引领用餐。通知后

勤车辆组备车,陪同老师到会场。

【根据老师入住宾馆与会场距离,确认每天早上叫醒老师时间及安排早餐时间。叫醒老师为两次,每次间隔10分钟。叫醒老师要注意态度恭敬、语气缓和,问候方式如“老师早上好,现在时间是6点50分,请老师7点半在餐厅用餐”。

宾馆楼层内电梯处或楼梯处,每天有1-2名义工在此处迎送老师出入。老师用餐前有义工在餐厅门口迎送老师。

每天早上会有几位老师提前进入会场,及时沟通,安排好老师用车。在老师上下车时有义工迎送。】

【老师组有一人全程陪同老师,及时解决老师提出的各种需求;宾馆内固定留守4名义工,每天更换老师房间内水果、点心,并接待会议期间回宾馆的老师】

2)全程陪同老师的义工在会场时注意聆听对讲机的信息,掌握会场内课程结束的时间,提前组织车辆在场外等候,组织安保人员确保老师退场的安全,课程结束老师退场时组织义工迎送老师上车。

3)每天及时掌握老师用餐人数,提前通知餐饮组安排老师就餐,如有领导陪同老师就餐,请提前通知老师服务组负责人。

【老师用餐以清淡、素食为主,不添加味精,饭菜不油腻;菜式不做过多花样,以实用为主,如:白菜炖豆腐;为了节约时间,上菜时不用等候,饭菜一起上】

4)午餐过后及时安排老师去会场,宾馆内随时留两辆车供老师机动调用。

5)晚餐后恭送老师回房休息,晚上老师需要开会商讨课件,不要打扰老师。

6)会议进行时会有老师陆续来,陆续走,及时安排车辆接送站,安排订票。

2.6:50会场老师义工组全部着装到岗。

1)会场老师休息室义工打扫休息室及老师专用卫生间卫生,检查果品茶水等物品是否

齐备,与宾馆服务义工随时联系确定老师到达时间,提前出门列队迎接。

2)为老师准备茶水,协助老师佩戴胸花后退出休息室,在门口候立,随时关注老师需

求,老师进出引领及开门关门。

3)会场内义工检查老师就座区域卫生,检查老师所需茶水、纸笔、纸巾、毛巾等物品

是否齐备,预留老师座位。

7:50 老师入场

1)休息室义工引领老师至会场入口。

2)会场义工在会场入口迎接老师,引领老师就座。

8:00 温馨提示

1)场内义工在老师座位一侧站位两人,另一位就座于另一侧,便于休息及关照老师需

要。

2)老师上台前引领老师至上台及下台回座,按照课程表提示老师到场等候。

3)及时关注劝退学员、其他义工打扰老师。如有纸条及时递交老师组负责人。12:00 老师退场

退场时,休息室及场内义工共同恭送老师至场外停车处,并及时查验休息室、会场是否有老师遗落物品,随后迅速清理各处卫生。

12:40

午餐后及时回场内查验是否需要添加物品,恭候老师入场。

会务组—医务组(组长:电话:)

1.7:00 医务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摆放医务组牌标志,准备好常用药品及物资。

2.关注会场环境室温、通风状态及进场学员身体状况,如有身体较差者为其做相应检查以

确定是否适合进场听课。

3.准备应急药品及常见突发病药品。

会务组—卫生清洁组(组长:电话:)1.2.3.4.5.6.7:00 卫生清洁义工到达厕所等指定位置,摆放所需物资。保持场内厕所卫生,随时清理,维护公共设施。每天提前打开卫生间排风设备,晚上关闭,每晚做清楚异味处理。保证饮水处水量充足。随时关注洗手液、香皂、卫生纸、毛巾等物资,及时补充。物资管理处详细登记进出物资。

媒介新闻组(组长:电话:)

1.7:00

1)

2)

3)

4)

5)测试灯光、音频、视频设备是否正常,无线麦克是否有噪音。检查摄影摄像机位是否到位。根据老师要求在学员入场时播放音乐或视频。随时关注灯光、音响、视频效果,保障设备运转正常。资料准备发放,设计送行路线;受理现场捐赠。

义工组—学员辅导组(组长:电话:)

1.6:50在会场集合,整理着装,领取各组所需物资。

2.7:00 开始入场

1)场外举牌义工按照原定站位举牌站立,提示学员出示入场券在本组区域列队。

2)引领义工维持排队秩序,根据人数随时带队按原定路线进入会场,指引学员在本组

区域就座。

3)场内举牌人员按定位举牌站立,明确指示本组区域,引领义工带领学员进场后,协

助其安排学员秩序就座。

4)组长随时协调场内入座及场外排队入场。

【注:就座时尽量安排年长者坐在通道两侧方便进出,尽量不男女杂坐,按次序从后往前或从前往后就座,不留空位。】

3.8:00 入场完毕 诵读弟子规(由现场总指挥确定是否领诵)

接待辅导组全部入场在会场两侧通道站立(靠近本组区域)。随时关注本组学员需求,提醒学员勿吸烟、勿拍照、勿接打电话及前往老师座位处签字等行为。

4.8:20 温馨提示

各组义工在本组预留座位上就座,轮流值守、休息。

5.12:00 上午课程结束

退场老师上台指导退场,场内举牌义工于前排站位,场外举牌义工于本组区域最后一排站位,准备引领本组学员退场。其他义工于退场一侧分前后排站位,疏导先退场组别排队有序退场,安抚感谢后退场组别学员耐心等候。

场内义工提醒学员携带资料及私人物品退场,于餐饮处就餐。

6.13:00 下午入场

各组义工就位,按照上午入场次序入场。

7.最后一天结束前,准备发放资料,设计送行路线

义工组—嘉宾服务组(组长:电话:)

1.6:50所有组员在会场集合,整理着装。

2.7:00 检查所需物品是否齐备,恭候嘉宾到来。

3.与秘书处保持联系,嘉宾到场时出场迎接,帮助其佩戴胸花,引领就座,安排致开幕词

嘉宾于舞台口附近就座。

4.嘉宾上台致辞,引领至舞台口,恭候下台,引领就座。

5.12:00 退场

老师退场后,恭送嘉宾退场。

义工组—迎宾组(组长:电话:)

1.6:50所有组员在会场集合,整理着装。

2.7:00 开始入场

按原定分组位置站位,微笑,鞠躬行礼,向每一位进出会场的老师致早安。

3.8:00入场完毕 诵读弟子规(由现场总指挥确定是否领诵)

迎宾组全部入场,在会场后排站立。领读弟子规人员上台开始领读。此时迎宾组负责温馨提示举牌人员领取自己的提示牌,在前排两侧站立,准备温馨提示。

4.8:20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主持人上场时准备就位,音乐响起,主持人读温馨提示时,于中间两排通道同时举牌缓步前行,于会场后通道交叉向两侧通道前行至舞台前,绕场缓行至两遍温馨提示结束,收好温馨提示牌于后排就座。

5.11:30所有迎宾行礼退场,与后勤组协调先行就餐。

6.11:50 准备退场

所有迎宾人员到各自岗位就位,静候学员退场,鞠躬行礼。

7.13:00 下午入场

所有迎宾人员到各自岗位就位,静候学员入场,鞠躬行礼。

8.迎宾组选出10位于开课时学习《跪羊图》、《生命之河》、《感恩的心》手语。

义工组—亲友团服务组(组长:电话:)

1.亲友团接待组于论坛开始前一天在亲友团入住宾馆设立接待处,登记亲友团入住名单,并统计返程订票及时报知票务人员。

2.论坛当天,根据宾馆与会场距离,提前提醒亲友团起床用餐,带好入场券集合前往会场。

3.下午下课后组织亲友团返回宾馆,问候晚安。

4.其他会场事宜详见《义工组工作流程》。

【接待组要掌握亲友团票数,提醒大家持票入场,提前预留座位。】

义工组—预备组(组长:电话:)

1.7:00 预备组待岗义工共同在指定位置,协助维护入场秩序,随时听候调度

2.8:00 预备组候场听课义工达到指定区域有序等候,随时等候补空缺学员听课。

义工组—舞台服务组(组长:电话:)

1.7:00

1)清理舞台卫生,检查各种物资是否齐备。

2)根据课程表准备桌椅,毛巾,纸巾,水杯,席卡,纸笔,闹钟。

2.每晚喷洒鲜花,清理卫生。

报名咨询与资料组(问询组)(组长:电话:)

1.7:00 问询组全体义工到指定位置站立,面带微笑,彬彬有礼。

2.问询工作台摆放:常见问题解答、论坛方案、义工报名表、分享学员登记表、捐赠登记

表、记事本、笔、面巾纸等。

3.保持网络畅通,帮助外地学员查询往返车次。

安保组(组长:电话:)

1.7:00 安保组义工全部到达指定岗位,入场口安保义工在每个入场口两侧站立(每口4~8

人),验证、检票,维护入场秩序,同时留意学员所带随身物品,如有带小孩或穿着宗教服饰人员入场者,进行规劝解释工作。

2.检查各消防通道及紧急逃生通道是否畅通。

3.协助接待辅导组维持入场秩序。

上一篇:教师长期病假工资下一篇:对大海憧憬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