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与应用》教案

2024-04-28

《肌理与应用》教案(精选6篇)

篇1:《肌理与应用》教案

应用肌理的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生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了解各种制作肌理的方法,通过动手尝试过程,学会制作技巧和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制作肌理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学生制作肌理时的创意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由肌理制作而成的图画,提问:这幅画是画出来的吗?(其实画画不一定是画的)那么你觉得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图1)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揭题《应用肌理的艺术》

二、发现探索

1、摸一摸(触觉感受):

我这里有几件东西,想叫一位同学用手触摸一下,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感来说出物体的名称(海螺、贝壳、树叶、石头、布、陶瓷等)。

2、说说触摸的感受,导出肌理的概念。

师: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这些凹凸不平的的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 圈圈螺旋纹,这就是肌理。

肌理(质感):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那些纹理是随机的,自然形成的。不同的肌理会给我们不同的触觉感受、传达不同的美感。

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到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因此,不同肌理的物品,会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粗质的纹理,给人一种粗犷豪放,植被的心理感觉;光滑的质感,给人一种细腻精致、华丽严谨的心理感觉;纤细的质感,给人一种嫩弱、精细、灵巧生动的感受。

3、看一看(视觉感受):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哪些美的肌理呢? 出示大自然中的肌理图片:

树叶:那细细密密的叶脉就像蜘蛛网一样

风沙开成的自然纹理:摄影家林永基所拍摄,沙漠上强烈的大风把沙吹成波纹状的纹理,形成了有条理、有节奏、有韵律的自然图案。土墙:是客家围屋的墙壁。土墙的缝隙形成一种节律美,给人沉重的历史感。

“鸡血红”石:石质略透明,上有鲜红的斑斑块,像鸡血所凝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肌理。

大理石:表现华贵、高雅的意境 布纹:传达了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 干涸的土地、苦瓜、麻绳、贝壳、布纹等等

得出结论——肌理的美表现为纹理排列的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细腻光亮的表面,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平滑无光的表面,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感觉; 粗糙有光的表面,给人笨重、杂乱、沉重的感觉; 粗糙无光的表面,使人感到生动、稳重、悠远。

4、想一想:我们如何把这些这么美的肌理保存下来呢?——引出肌理制作的方法。

小故事:老师小时候在河边洗碗的时候,发现碗里的油花快速地扩散到河面上,在阳光中五彩缤纷,但是这种美丽一会儿就没有了,如果能长久保持该多好啊。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吸附制作法。吸附制作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上,少进行搅动(可加油),使其自然混合形成偶然性。用较能吸水的纸张,然后晾干即可。这是一种多变的偶然性,可作为仿大理石的效果。

师: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美术的肌理作品? 抗水法:

拓印制作法:

1)、利用玻璃,其蒙胧效果,变化奇妙,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象山峦、象野兽。

2)、利用些自然形象,如:干树叶、草编织物、米粒、沙石、木板花纹、硬币、钥匙、海绵等,在上面涂洒颜色后,用纸铺在上面压印所形成的图案。

教学建议:一棵树用不同色彩的拓片复制,改变大小或方向,重叠摆 放,即可变成树林。一条鱼、乌龟。

5、介绍肌理制作的其余几种方法

自流法:将水份饱和的不同颜色,涂在较光滑的纸面上,使其自然流淌,或用气吹动,使之构成不同的偶然线条,其形象自然活泼较为生动。它可表现一些较为抽象形式,似是而非的形体。

喷洒法:用墨或颜料涂洒在纸上。

刮擦法:在着色的表面有硬物刮刻而制成纹理。表现瀑布流水。

洒盐法: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征,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形成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

三、欣赏作品,再次感受

PPT出示各类肌理制作的图片,肌理在绘画中具有丰富画面视觉效果、增强装饰美感的功能,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情绪。提示学生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肌理以达到各种效果,丰富画面。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用自备的材料采用任意方法制作肌理作品,每组选一幅作品参加评比,先出班的创意之星。

要求:

1、选择合适的材料,自选方法,制作一张漂亮的肌理画。

2、画面颜色的搭配要协调 提示: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不允许在制作过程中打闹玩笑。

3、课后收拾工具,清洁教案,培养良好的习惯。

五、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1、说说你是怎么利用材料制作出来的?

2、作品给大家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六、总结

同学们开动了脑筋,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作品很美。其实,生活中美丽的事物的确很多,美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一种物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纹理,我们利用这些纹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充分利用它们。即使是废品,也能像丑陋的蛹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是复杂而多变的。莱格认为:“科学越发达,人们也就是越需要去想。”

现代人非常喜欢看科幻、恐怖、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美术作品也如此,肌理的想象空间也在这里有了它的立足之地。

肌理作品有着无穷的想像空间与艺术魅力,当你欣赏一幅装饰画时,画面中变化多端的点、线、面及色彩语言,会把你带进联想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艺术审美价值,为生活添黑加彩。

七、复习(收获)问答题:

1、物体表面都有肌理,对还是错?

2、树皮的粗糙,玻璃的光滑等都是表面肌理形成的,正确吗?

3、肌理又称为质感,是不是?

4、肌理都是自然形成的吗?

篇2:《肌理与应用》教案

教案:天然的肌理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 课题 天然的肌理 课时 1 设计人 王海红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教师运用欣赏法、讲解法、讨论法……让学生体验色彩、肌理等造型语言。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A、触摸实物,说说触摸的感觉。 B、导出肌理概念 C、出示课题:天然的肌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C、说说特别的肌理。 D、学生作业。 E、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展示一下。 F、第二次作业 三、教师巡回辅导。 布置作业: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四、收拾与整理 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都包括在肌理之中,学生对“肌理”一词比较陌生。肌理又包括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要让学生直观在感受肌理,可以采用学生动手触摸和丰富视觉感受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师通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们掌握拓印、磨印的新技法。解决教学重点。 难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通过添画,创造出新的画面。 师引导学生胆想象,突破教学难点。 保持教室的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学生触摸各种肌理(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直接感受不同的肌理。师用课件展示更多的肌理,丰富学生对肌理的视觉感受,自然引出课题:天然的肌理 师生合作探究拓印、磨印肌理的方法。 师示范拓印的方法,学生观摩学习。 学生尝试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全体尝试) 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师板示。 生第二次作业,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篇3:浅议国画技法中的肌理应用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了21世纪, 这也预示着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信息大融合与聚集的时代, 这些知识信息的融合与聚集, 使得传统的生活理念与审美的意识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使得人们对于精神与视觉方面享受的要求也愈发的多元化, 这就导致传统的绘画技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 因此, 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进行变革与创新, 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已经成为了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揉纸法

揉纸法, 又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皱纸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作画前按照自己的绘画构思先将画纸揉搓, 再展开。这样, 加工过的画纸的纹理就会因为揉搓而变得纵横交错, 产生各种各样的褶皱。因为画纸凹凸不平, 在上面用大笔挥墨或着色时会出现一些不能被预测的特殊墨色、笔触痕迹。只要用画笔微微的整理、修饰一下就可以满足作画的需求。应用皱纸法这样的肌理技法, 能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质感, 达到变化不定的效果, 却又不失自然。这是背景处理时常用的技法, 能使得做出的画的气氛达到很好的渲染。

二、拓印法

此种绘画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 根据绘画设计的需求, 将墨或者是颜色直接的涂抹到材质不同的底板上面, 例如玻璃、模板、纸片或者是布面。然后, 将绘画用的纸覆盖在地底板之上, 开始进行拓印。最后, 将通过拓印得到的纹理进行准确的整理与归纳。二是, 巧妙的借用实物上的纹理, 将一些质地不同的材料, 例如麻布、海绵、模板等材料做成拓印团, 直接蘸墨或者是颜色拓印到画纸的上面。然后, 利用选择的材料本身带有的肌理, 形成一些带有特殊痕迹的绘画。这种巧妙且灵活的利用材质自身肌理的手法, 能够使制作出的绘画的画面的画地更加的天然。色彩更加的多样。

三、吸收沉淀法

该方法通常又被业内人士称为撒盐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一些水分含量比较大的墨或者是颜色中加入肥皂水、洗涤剂或者是洗衣粉等碱性的物质调匀。然后, 根据绘画的设计需求, 将调好的色彩涂抹到对应的地方。最后, 当纸面上的水分消失时, 再撒上干燥的盐, 当画面达到了预期效果时, 用干燥的纸将画面上多雨的水分吸收干净, 从而是图形的效果能够被最好的保持下来。此外, 也可以使用水泥粉、沙粒、面包屑和木屑等材料, 使制作出的绘画作品具备较高的装饰性。

四、蜡画法

该方法利用的主要是水和油会产生排斥和分离的化学原理, 使绘画的画面效果能够被更好的表现出来。从种类上来讲, 该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 干腊法。首先, 按照绘画设计的需要, 利用固体的蜡在纸面上画出底稿;之后, 在进行上墨或者是上颜色的工作。由于油和水会产生排斥, 所以, 用干蜡画过的地方, 就不会被墨或者是其他的颜色染上, 从而使国画原来的颜色和形状能够完美的保留下来。第二, 液蜡法。根据绘画画面的需求, 将经过加热的液蜡滴在画纸的上面;等液蜡自然晾干后, 用手将其按压碎;之后, 在画面上进行墨或者是色彩的涂抹。这种肌理制作手法只要是收到了布艺蜡染技术的启发;并且, 这种办法制作出的绘画, 其肌理十分的自然流畅, 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五、浮彩法

该方法又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撞色法与织彩法。从该方法进行绘画制作的流程来看, 其主要是以画面的需求为标准, 先在画面上涂抹含有一定水分的墨或者是颜色;然后趁着颜料的湿度, 在其中注入一定的清水或者是其他颜色, 让水和颜色之间互相冲击, 是颜色的变化更加的丰富, 从而形成十分自然的斑驳痕迹。由于使用这种手法, 不会受到形态的束缚, 其变化也十分的自然, 因此, 会收获到十分意外的色彩感。

六、喷洒法

该方法主要就是在一些独特的器具, 例如喷枪、吹管和喷雾器等器具中加入不同的颜色或墨色, 使画面上被喷出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斑点, 使得色调变得复杂, 形成多中特殊的肌理效果。喷洒法多用来表现大面积的物体或是画作的背景。也可以用牙刷、小刷子等蘸不同的颜色或墨色, 再用一个小棒在画纸上划动, 进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小点。还可以使用小刷子等工具直接蘸色在铁纱等物体上直接刷。这样处理出来的画, 色调多变、风格独特, 却又不失美观。

总而言之, 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就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类型的风格与样式, 所以, 将创新性的思维同当前的科技与工具材料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 对于丰富我国绘画的语言, 全面的提高绘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将肌理制作手法应用到国画技法当中, 可以使创造出的作品能够更加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因此, 我国国画的画家应该要在学习前人绘画经验、继承优秀的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 创造出具有现代化风格的绘画技法。

摘要: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观念与审美的趣味也在随之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这就使得传统的绘画艺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审美的需要。面对此种情况, 变革我国的绘画艺术, 创新绘画技法已经是势在必行。对此, 我国的画家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将肌理制作手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绘画手法融入到了当前的国画创作中。并且, 由于肌理制作带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 所以, 它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了国画的制作中, 创造出了许多既新颖又奇特的艺术成果。本文以肌理在国画技法中的应用为研究点, 就其应用的手法进行分别的研究。

关键词:国画技法,肌理,应用手法

参考文献

[1]李敏.对现代工笔画中肌理制作的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梅洹林.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大学, 2006.

[3]张呈洁.浅析油画创作中的肌理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篇4: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肌理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引言:

作为一种较好的信息传递表达方式的肌理元素,在平面构造的设计中导入肌理元素,可较好地导入至结构表层的纹理与形象设计中,并能够按照建设设计的重要的具体要求,在進行配合和融汇时来选择适宜的肌理元素来作为应用,并显现出别具一格的肌理结构的设计风格来。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出视觉效果的完美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方可达成肌理结构应用的美学目的,并在平面设计中较好的推广应用到肌理元素,并将其较好的进行视觉传递。

1、肌理应用的重要意义

肌理即为通常所言的质感,因为差异性的物体在其表层的排列、构造都完全不一致,因此形成的光泽度和触摸感也都是不一致的,是作为表述物体的表层特征的肌理。感受肌理通常是以视觉观感来进行认知的,对于经常性接触的部分物体,由于长期认知的熟悉感,仅仅是以视觉观感即可较好认知的被称为视觉质感。肌理可给予人的各不相同的多样化感受,并可升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通常可分为触觉与视觉肌理两类肌理,可用视觉去进行感受的即为视觉肌理,例如可视的物体表层的纹路,即为二维平面的肌理;加工物体之后获得的,可用手去作为感觉的肌理即为触觉肌理。从古至今,仍然传承着肌理的语言表述成效。差异性的材质图形生产的肌理语言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怎么样来对肌理进行合理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其可使设计者来对现象作为用心观察和构想,并以平面的方式作为显现。对肌理语言进行合理的应用,方可使让平面设计的形式更趋于多元化。设计的图像、表述的文字、搭配的色彩是创新设计语言的关键形式。元素肌理体现为一种特别的图形,是可以促进学生在创新美术设计视觉语言的一种方式。在明确了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后,笔者对肌理元素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应用了肌理元素,能够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并能够以此来增强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其美学价值的存在。

2、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中肌理元素的运用是其不可或缺的处理手法,为此,设计者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肌理元素的变化,依照材料的不同,促进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对此,本文从以肌理元素的收集、选择、处理等三个环节出发来进行分析说明。

2.1汇集肌理素材

汇集肌理素材可分为三类方式:

(1)对于原本就具有的图片进行影印,在日常阅读中,可以见到有许多图片可作为肌理素材。应对其归类管理并进行影印存档再计算机上,在今后作平面设计时可作为应用的参考件。

(2)制作特殊肌理,在现有素材中无法获取到特殊肌理元素,一定要自制完成。例如,不少要求特殊形状的撕纸边缘型肌理,应按照版面设计要求,按照纸张实际作为制作,提升肌理元素所具有的特质,并更好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诠释出来,通过作品的展示将美学价值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得到对于艺术愉悦享受,并理解设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内涵。

(3)对实景的拍摄。倘若设计者已对于肌理的性能与特质具有了明确,就能够往肌理元素存有之处作为拍摄汇集,为了便于后期处理,应尽可能的拍摄正面形态,这样的展现效果将会更佳,在拍摄时必须考虑到的光线对摄影会存在的影响,通常要避免在逆光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同时还要选取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对于拍摄画面的构图应该具有深入了解,尽量让物体的影像在构图内居中,这样才能使得照片的角度存在更为合理化,并具有着清晰的画面层次感。在作为肌理元素图片的应用当中, 能够较好的提供给设计者原始的素材所用。

2.2选择肌理素料

在汇集肌理材料收集的前提下,将肌理素材作为适当的选取,特别是对制作特殊肌理与在实地摄制中取得的肌理元素更需要作为适当的选取,放弃不合格的肌理素材,对有用的肌理素料作为归纳整理。例如,能够依据裂纹、金属纹理、等来对其作为分类划分。

2.3处置肌理素材

经过汇集和选择肌理素材之后,还需要肌理素材作为前期简易处理,例如能够用Photoshop等软件肌理素材作为简易处理,以显现出优质图片的良好效果,在使用中因为照片的像素较高,在设计作品当中用作图片使用的精度和色彩的还原度较好。能够更好的传递设计作品的产品理念和美学价值。

3、肌理元素应用的合理构思

设计与构思的重点为最大化显现出所设计作品的视觉的冲击力,让受众在看到相关作品时会具有内心深处的感动。例如设计者可应用肌理元素所具有的色彩感来进行视觉传播,依据其思路去对作品进行赏析,当前以点、线、面的内容形式为主的平面设计作品较多,并以此来吸引受众的视觉关注,另外,设计者尚需想到依据空间感、比例性、光线应用等诸多元素来突出平面设计自身的主题,并且可用视觉形成的幻想效果构建起的三维空间立体感来给予受众带来较为深刻的印象。以此中构建的空间来帮助设计师认知自身在设计当中关于空间感的整体把握。

结语:

在当代平面设计中,肌理重点即为按照文字表述、图形样式、色彩显现等素材进行完备改进。设计者应将肌理要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在艺术作品中将肌理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至其中,让平面设计上更好地展现肌理元素的高水平应用,更好地服务于设计产品的视觉传递。

参考文献:

[1]聂倩雯. 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入[J]. 大众文艺,2016,01:79.

[2]盛键. 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包装工业,2015,Z2:43.

篇5:感觉肌理 教案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想不想看?不要眨眼睛。看我变出了了什么?(用硬币放在白纸上,用铅笔磨,可以魔术硬币的花纹)。

为什么我这样就可以变出来呢?为什么上面会有印子呢? 这里有一块铁皮,你可以摸一下,和另外一个比较一下。(找两个同学摸)

生:硬币上面是凹凸的,另外一个是光滑的

无论是凹凸的还是光滑的都是物体表面的纹理,那么我们把物体表面不同的纹理叫做肌理。(揭题,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肌理。

二、新授

(一)感觉肌理,触摸实物

1、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种水果,请同学来摸一摸,然后来猜出这是什么水果。

你怎么知道里面是——请你说一说你摸上去的感觉。

2、除了水果,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肌理。

(ppt树叶)树叶有什么样的肌理?(有粗、细的弧线和弯弯的小细线)

(ppt羽毛)(都是小小的细线,柔软)(ppt树皮)(粗糙、厚重)这些丰富的肌理就构成了美妙的世界,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肌理。

3、我们认识了肌理之后,运用他们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鹅卵石地面(这个地面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人走过这种地面,你有什么感觉,它能促进我们身体血液的循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盲道(这和我们平时的路面有什么不同)

看来肌理不仅可以美化装饰生活,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

(二)表现方法

刚刚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肌理,我想把它们留在画面中,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树叶拓印:这幅画是什么物体上的肌理?虽然是树叶,它们大小不一样,现状呢?仔细看看用了什么方法。

揉纸添画:这都是非常完整的画了,都是画的很饱满。猜猜这种肌理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一张纸是很光滑的,如果我们把它揉皱后,纸的肌理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再进行绘画,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三、老师范画

老师画了一张画,漂不漂亮?想不想学好现在我来问问大家我们平时画画的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起形

第二步:上颜色。

那这幅画呢?还要多一个步骤,选肌理。今天我们选的肌理是瓦楞纸。首先,我们把形起好,老师画了胡萝卜,画好了之后就要开始上颜色了,这时就可以把瓦楞纸拿出了,把它放在我们的画的下面,用彩色铅笔沿着一个方向涂,可以是从上往下也可以是从下往上,一定要涂得均匀,这种方法叫做磨印法。老师给胡萝卜的叶子上了颜色,有谁愿意做一回小助手把胡萝卜上好颜色呢?

和学生一起完成胡萝卜的上色。

四、学生作业

看了同学和老师合作完成的画,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想自己来试一试了,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创作一副你最满意的肌理画。

要求:

1、构图清晰,画面完整

2、运用揉纸法或拓印法

五、点评

让学生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来说一说。让小作者也来说一说,最后老师点评。(从画面的构图和运用的方法上来说一说)

六、拓展

篇6:第7课 巧用肌理教案

第7课 巧用肌理 教案

一、教材分析

肌理语言的学习对视觉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根据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本课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制作拼贴画,运用肌理丰富绘画表现。帮助学生发现、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的不同肌理以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想像。

篇首语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物体表面肌理的关注,提出教学任务。

活动一: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物体的表面肌理,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方法进行拓印,以此收集各种不同颜色和纹理的拓片,为拼贴作业准备材料。教材列举了一些便于课堂操作的拓印方法,以及这类拓片制作的拼贴画。

活动二:掌握拼贴画制作的一般方法,运用对比关系和对纹理的想像,调整、安排画面,锻炼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教材就制作要求和步骤作了相应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活动三:分析肌理的造型规律,利用线条和笔触的变化,尝试运用肌理纹样丰富图形,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个学习活动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情意、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均有体现。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视觉现象,认识生活与艺术表现的密切关系;了解造型媒材、手段的运用;分析研究造型表现要素的简单规律、变化以及多样性等等。在利用肌理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并能够对造型的一般规律有所发现和领悟,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和智慧。

学习屋提供了获取肌理的其他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

◆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肌理拓片进行拼贴画制作。

◆能够大致分析和理解肌理纹样的点、线、面结构以及明暗的组合规律,用图形进行简要的表现,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三、教学思路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用于拓印的物品,这些物品包括自然物和人工物,有较粗糙的表面和规律的纹理。拓印工具和材料可以选用粗铅笔、蜡笔、油画棒或水粉画工具,以及较薄的彩色纸(32开大小比较合适)。教师在课前应做多种尝试,了解使用不同材料的拓印效果,获取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拼合课桌以增大工作空间,便于学生交流、互助。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建议不使用其他锋利的刀具),不允许在制作过程中打闹玩笑。课后收拾工具,清洁教室,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分三个课时完成,基本思路为:发现与感受——认识与理解——运用与创造。

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着重了解什么是肌理,通过触摸和视觉感受,发现不同物体表面质地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拓印获得肌理,并对此进行联想和描述。通过作品欣赏,了解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的导入部分从一张纸开始,将一张表面平整光滑的纸揉成团后展开,形成了丰富的纹理,并让学生通过抚摸和观察进行想像和描述。

接下来教师进行拓印演示并讲解要领。然后,参照教材拓印方法举例,各组用自己带来的物品进行拓印。作业过程中可以交换物品和工具进行反复尝试。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两张不同肌理的拓片,卷成圆筒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同样的体积因肌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明白肌理在造型中所起的作用。紧接着展示美术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肌理的运用,进一步理解肌理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

第二课时用肌理拓片制作拼贴画。学生在课前制作了更多的拓片,教师利用这些拓片,和学生一道分析拓片纹理之间、拓片和背景之间形成的疏密关系,色彩的搭配与对比等等。学生作业可以参考教材上的拼贴画,选择相对单

一、简单的图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轮廓供学生使用。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利用拓片拼贴,有必要降低绘制的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玩味、运用肌理。作业完成后,展示一些不同形式的拼贴画作品,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课时是前两课时的延伸,通过对拓片或图片肌理的分析和运用,更进一步了解肌理的形态特征。首先,模仿教师的演示做一个小训练,以收集的拓片为蓝本,用点、线、面构成的简单图形画出肌理的示意图,归纳肌理的特点。通过小训练,力图让学生归纳出这一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用肌理丰富明暗关系和虚实关系。作业以硬笔为主要工具,可以辅助以淡彩,要求表现方法一致,疏密关系明显。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感受的深度与联想的广度,鼓励大胆的想像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独特的理解与富于个性的创造,推崇标新立异。

(3)注重制作过程,推举巧妙的制作细节,培养技术意识。

(4)注重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表彰优秀,带动班级整体。

四、教学选择

活动一的教学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发现、拓印,更亲近地感受各种物体的表面质地,功拼贴作业获取多种肌理。

小组活动的组织方式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工具互换使用,还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形成互助合作的风气。

五、教学建议

教材选用的部分图片是依据课堂条件制作的,以简单图形的丰富、变化、复制为基本方法,可以为作业提供参照。如:一棵树用不同色彩的拓片复制,改变大小或方向,重叠摆放,即可变成树林。以此类推,一条鱼、一片红叶等等。这种方法便于小组合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质量较高的作业。

参照作品《指纹拼贴》,利用拓片本身的纹理,通过改变方向和色彩,也可以尝试拼贴有趣的抽象图案。

手绘肌理以线描为主,可以有规律地加些灰色丰富画面。

三个学习活动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最好依次进行。

本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是触摸、观看结合想像,目的在于获得心理感受。

肌理语言比较抽象,应尽可能地采用直观手段,以实物为主,结合图片资料进行展示。列举的图片资料,应该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景物和用品,要避免生僻的资料。

学习可以结合学校郊游活动,或采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可以由各小组集体策划、制作,教师只需为小组提供选题、必要的资料和建议,布置一定数量、种类的任务,让学生参照教材内容独立完成。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认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

用于拓印的工具材料。

用于举例的图片和范画。

一、触觉和视觉感受,活动导入。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沙纸。蒙住一位学生的眼睛,让他用手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教师将学生摸过的材料分别拓印下来,再让这个学生猜。对号入座,并说出触摸与眼观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

实物材料和拓印工具

二、提供空 间,主动学习

1.拓一拓,找一找

请学生翻一翻自己身上,看一看自己的学习用品,有什么可以拓印的材料,找找身边有什么值得拓印的实物。

如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象棋;大实物:水泥地面,井盖,木桌椅,花玻璃,树干。

2.组织室内外活动

(1)规定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组长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三、提供材 料,探究其它拓印方法

提问学生除了摹印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拓印方法吗?

示范揉纸拓印。

教师提供几组拓印材料,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拓印肌理。

毛线,胶棒,抹布,清洁球,泥沙,绿豆,洗衣粉,胶水,颜料,水粉笔,各种色纸等。

四、感受过程,提出问题 1.整理材料

教会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工具材料。

(1)说说你是怎样利用老师的材料来拓印肌理的,你碰到了什么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的拓品有什么质感,给你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把以上问题制作成卡片,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

2.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利用起来作画面。

学生作业

五、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其他获取肌理的方法,教师提示,如选取印刷品局部纹理、用复印机复印实物或用计算机制作等等,都可以得到有趣的肌理纹样。

《巧用肌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校清晰的拓印出肌理;

2、能够创造性的利用肌理拓片进行剪贴画制作;

3、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制作比较清晰的拓片。

2、教学难点:创造性的将拓片应用于剪贴画。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受

1、拿出上节课准备的拓片,分组展示。

2、说出制作过程,谈谈制作后的感受。

3、介绍自己最得意的拓片,说说象什么,或者命个名字。

二、自主探究

1、师出示拓品范作。

2、学生猜测制作过程。

3、当学生很为难时,师再将制作所用的工具发放。

4、学生根据工具想象制作方法,尝试制作。

5、师小结,给最先完成的两小组给奖。

6、采访获奖的小组,让学生谈谈过程和感受,加深体验。

7、师继续出示更多的肌理效果范作。要求学生命名后送给他们。

三、个性应用

1课件出示剪贴画范作。

2、学生分析技巧、方法。

3、师小结剪贴画制作技巧。

4、学生自选工具。

5、小组合作,用拓片制作剪贴画。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给每张作品投票,要求每生一票,必须投完,但不许给自己投票。

3、采访票数最多的组。让学生谈谈自己获奖的秘诀,获奖的心情。

五、课题延伸

上一篇:酒缘的散文下一篇:梅老师我忘不了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