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缘.作文

2024-04-11

花缘.作文(通用14篇)

篇1:花缘.作文

.花缘.作文

.花缘.

花儿妖娆地绽放,

点缀着诗人的记忆长河, 装扮着琴者的似水年华. 陪同上演一场扑朔迷离的闹剧.

然而----

柔美的花朵终究逃不过注定的宿命,

在萧瑟的秋风的侵蚀下纷纷凋落,埋入尘土.

然而----

天妒红颜,本不该降临到这污浊纷扰的世间,

却还是不可抗拒地来了,既然来了,

就注定要经历一世的血泪断肠,崎岖坎坷.

人出身的时候本是恰似带着棱角的锥体,

怀着最初的幸福和梦想踏入尘世,

揣着最初的单纯和愉悦步入人间,

带着最初的`甜美的笑容跨入红尘,

在经历风化,侵蚀,吞噬,磨灭之后,

这些棱角渐渐被磨平,

被扭曲成与最初的形状截然不同的物体.

惟独没有被磨灭的是琥珀般的心,

执著,信仰....

最后,我依然揣着那份波澜不惊,那份安宁知足,随秋风旋舞,躺下……

春花.夏日.秋霜.冬雪.

时间的年轮乐此不疲地转着.

我们在青春的坟头,

看星光陨落斗转星移.

默念我们儿时山冈上的歌小学作文 ,

花开花落飞满天,红烛肠断有谁怜?

-----end-----

篇2:花缘.作文

俗话说:“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说的就是我的老家板浦,我的童年时光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板浦又称“镜花缘小镇”,因李汝珍的《镜花缘》而得名。

提到古镇板浦,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美食,板浦香肠、板浦豆丹、板浦凉粉、板浦小脆饼……应有尽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板浦的猪蹄。

沿着新民路从北向南,走到古镇板浦十字街头,你就会闻到一阵阵若隐若现的猪蹄袅袅香味,这就是著名的“张七香猪蹄”。“张七香猪蹄”就在我的小学旁边,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几年了。价钱从最初的五块钱一个到现在翻了几番,但品质一直没变,味厚气香,色泽诱人,入口即化,满满的胶原蛋白,令人回味无穷,所以成为了许多外地人去板浦的首选,每次路过,总会看见有老爷爷自带一壶酒,到张七家点一盘猪蹄,开始小酌起来。猪蹄加上一壶酒,那意境,好似每一步都走在云端之上。

沿着十字街头向东五十米,就能看到“李汝珍纪念馆”了。板浦之所以叫镜花缘小镇,就是为了纪念李汝珍,也是为了赞誉他写的《镜花缘》一书。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镜花水月”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

我第一次接触到《镜花缘》的时侯,就被它的故事吸引住了。当时的我喜欢神魔小说,所以立刻就成为了它的“小书迷”。

要说板浦还有哪儿值得一看的话,就要数汪家大院了。沿着十字街头向南一百米,进入西顾巷,你就能看见古香古色的汪家大院。汪家大院是汪华公第75世汪遵所居,浧坡别墅,明国十七年孟夏、胡适题之。由于在《板浦春秋》中对汪芙蓉印象深刻,所以汪家大院也被我记在了心里。汪家大院的.景色格外好,依山傍水,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篇3:《镜花缘》的女性观

一、为闺阁立传

为了反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观念,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不仅认同而且大力赞扬女性的才华, 他一口气描写了一百个美丽智慧的女子, 她们“不惟金玉其质, 亦且冰雪为心。”个个满腹经纶, 甚至许多是文武双全。李汝珍唯恐世人不理解他的写作意图, 在泣红亭主人所题的碑记中写道:“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 尝有所见, 惜湮没无闻, 而哀群芳之不传, 因笔志之……所列百人, 莫非琼林琪树, 合璧骈珠, 故以全贞毕焉。”作者把这些才女们比喻为珍贵的珠宝, 记录她们不凡的经历, 这是李汝珍通过《镜花缘》传达出的, 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挑战。

二、巾帼奇才

《镜花缘》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展现了她们过人的才华。《镜花缘》中才女之“才”的丰富, 在第二十三回通过林之洋的嘴总括出来:“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 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 诸般酒令, 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求、斗草、投壶, 各种百戏之类。”因此, 我们将《镜花缘》中的才女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在学识方面的才能, 表现为熟读经史子集, 擅写诗文辞赋。上官婉儿才情敏捷, 她过人的诗才令众臣也不得不惊叹:“天生奇才, 自古无二。”[2]黑齿国的黎红薇和卢紫萱的在识字、辨音、正义方面让见多识广的多九公自恨“从前少读十年书”, [3]让曾中探花的唐敖落荒而逃。她们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让读者过目难忘。

其次是擅长琴棋书画等艺术才能。井尧春、田舜英、吕尧冥、孟瑶芝、卞素云五美抚瑶琴, 弹得“声清韵雅, 山虚水深”, “彩云欲停”, 让人“惊鸿照影, 长袖临风, 个个有凌云欲仙之意。”燕紫琼、易紫菱、姚芷馨、卞香云精于棋术;林书香、印巧文、谢文锦、褚月芳在书法上颇有造诣;阳墨香、祝题花、白丽娟在绘画书法方面皆有所长。

再次是通晓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众才女边品茶边谈关于喝茶的养生之道;田凤畅谈稀诸多医学奇方;董青钿、宋良箴、司徒儿、廖熙春、缁瑶钗、蒋秋辉熟悉各种数术算法;米兰芬精于筹算、笔算。

古代在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和武术等实用技艺领域几乎没有留下女性的足迹。而李汝珍却在《镜花缘》中大胆地让女性涉足这些领域, 男性会的, 女性也能够掌握, 甚而更为出色, 女性的天赋和男性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他男女平等观念最为明显的体现。

三、圣益圣, 愚益愚

韩愈的《师说》将造成“圣益圣, 愚益愚”现象的原因归之于学习的态度上, 不以地位、年龄等外在因素为择师标准, 而是以才能为择师标准, 只要学习态度端正, 不耻下问, 那么愚者也能向圣者转化。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去衡量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的情况, 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所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了男性“圣益圣”, 女性“愚益愚”。而《镜花缘》中的女统治者武则天选拔人才则是:“如有能文才女, 准其密奏, 以备召见, 量才加恩。”结果是:“外面因由这个风声, 所以数年来无论大家小户, 凡有幼女, 莫不读书。”作者还在第十八回展现了一个奇特的国度——黑齿国。“他们风俗, 无论贫富, 都以才学高的为贵, 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 也是这样, 到了年纪略大, 有了才名, 方有人求亲, 若无才学, 就是生在大户人家, 也无人同她婚配。因此, 他们国中, 不论男女, 自幼都要读书。”“每到十余年, 国母即有观风盛典。凡有能文处女, 俱准赴试, 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 或赐才女匾额, 或赐冠带荣身, 或封其父母, 或荣及翁姑, 乃吾乡胜事。因此, 凡生女之家, 到了四五岁, 无论贫富, 莫不送塾攻书, 以备赴试。”这正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有力的讽刺。

四、女尊男卑

《镜花缘》将矛头指向男尊女卑这个千百年来压抑束缚女性的性别制度上。它借助武则天的谕旨, 发表了攻击传统思想的言论, 宣扬了女子不比男子差的观点, 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颠倒了过来。

(一) 让女子走上社会, 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经济地位。

骆红蕖自从母亲被老虎吞吃以后, “终日搬弓射箭, 操练武艺”, 终于杀尽山中老虎为母报仇。她与年过八旬的祖父、乳母和老苍头相依为命, 显然, 她不得不成为家中经济支柱;廉锦枫的父亲戍死异乡, 家中钱财耗尽, 经济“母病又发”, 她勇敢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尹红萸的父亲恐受徐敬业举事的牵连, 逃至玄股国, 无以为生, 多亏尹红萸结得好网, 卖给渔人换钱;魏紫樱因徐敬业举事之祸, 全家逃至长人国碧梧岭, 父亲去世后, 因哥哥身体不好, 她苦练连珠枪, 女扮男装继承父业, 保护居民, 养活寡母。

(二) 作者通过武则天当政和女儿国女性当政的具体事例, 提出了自己的政见:

女子应同男子一样有参加科举选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李汝珍把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搬入小说中, 又设立了一个女性当政的女儿国, 这是对女子参政能力的肯定, 也是对男尊女卑性别观的有力颠覆。

篇4:《镜花缘》

1.这天,船来到东口山,唐敖、林之洋下了船。林之洋提着鸟枪,唐敖身上佩剑,两人曲曲折折地往上爬,翻过前面的山头,四周一望无际。

2.远远的山峰上蹿出一只怪兽,形状像猪,高四尺,浑身漆黑,两只大耳朵,嘴里伸出四颗长牙,似象牙一般,露在嘴外面。

3.这时,一位叫多九公的人也下船来了,他见多识广,介绍这只怪兽叫“当康”。话还没有说完,那只怪兽果然叫起“当康”来,叫了几声,蹦蹦跳跳地跑向远方。

4.一群黑鸟在山坡上啄取石块儿往下扔,把唐敖脑袋砸个正着。

5.原来,这种鸟名叫精卫。相传古时候,炎帝有个小女儿,有一次到东海游玩,淹死了。她于是就变成了这种鸟,每天叼石块儿投进海里,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6.他们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林之洋在一棵树下找着一颗大米,那米足有三寸宽,五寸长。唐敖说:“这米要是煮成饭,那岂不是要有一尺长吗?”

7.忽然,远处有一个小人,骑着一匹小马,一路蹦跳地跑着。多九公和唐敖看见了,赶快追上前去。

8.唐敖追了有半里远,立刻把小人小马抓到手上,二话没说吃进了肚里。原来,这小人小马,名叫“肉芝”。人吃了,不仅可以长寿,而且还能成神仙。

9.唐敖在路旁折了一棵青草吃了,接着,又把草籽放在掌中,轻轻一吹,立刻从籽中长出一棵青草来,连吹三次,就长到三尺长。唐敖随手放到嘴边,又吃下肚去。

10.多九公说,人要吃了它,就能站在空中,所以它叫“蹑空草”。唐敖轻轻往上一蹿,身轻如燕,蹿上去五六丈高。整个人悬在空中,就像踏在地上一样。

11.一阵清香随风吹来,三人顺着香味而去,正走着,唐敖忽然发现路旁的石缝里长着一束红草,约摸二尺来长,红艳艳的,甚是可爱。

12.这草叫“朱草”,把金或玉投在上边,立刻就变得稀烂如泥。唐敖取下玉簪,试了下,玉簪果真变成了稀烂的红泥。

13.唐敖立馬把朱草放进嘴里,只觉得一阵清香直蹿脑门,毫不费劲就举起了六百来斤重的石碑。

14.天色已晚,他们便说笑着回船,大家看到林之洋拿出的大米,都很惊讶。

篇5:镜花缘读后感作文

由父亲的书架上抓一本觊觎(jì yú) 已久的小说爬到小阁楼上,打开窗,窗外是一棵苦楝(liàn)树,绿荫撑开来遮了大半个窗户。这一天看的是《爱玛》,虽读得懵懂(měng dǒng),但我喜欢爱玛,她自信又自在,快乐得如此真实。像,像苦楝树上趴着的蝉,日日里“知呀——知呀——”快乐地唱,似乎永远不知疲倦。隔窗不足一米的苦楝树枝干上就停着一只蝉,它真有耐心,比我更有耐心。趴那儿已经半天了,一寸也没挪动,它唱歌也不动,又懒又快乐。我呢?我只剩懒了,也窝椅子上半天了,看会儿《爱玛》,看会儿蝉。苦楝子青绿青绿的,树叶子嫩绿嫩绿的,风一来,苦楝子快乐地晃晃,树叶子快乐地摇摇。我快乐吗?我也不晓得。

暑假爱落雨,明明天光好得不得了,说暗就暗了。老天根本不管你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之得就着它的高兴来。有时落雨之前还得憋闷半天,像我弟赌气,肚子憋气憋得一鼓一鼓。憋久了终于撒开来,又是雷又是雨的。

雨天最好看《镜花缘》。天光忽暗,妖风四起,烟尘乱冒,雷声滚地而来,半天里一个闪电,恍惚间天开地陷一般,雨点滚将出来。这会儿正读到两面国,那原本彬彬有礼的青衫文士猛地揭开后脑勺的文士巾露出狰狞(镜花缘读后感作文hēng níng) 的另一面。这一幕,伴着窗外电闪雷鸣的“特效”,足够当恐怖片来看了。还有啊,书里有一味药名唤“雷丸”,“得霹雳而生”,就是在雷雨天后才生出来。哪天雨后我也要上山去寻一回,万一拾得雷丸呢! 可治我弟的肚子痛。

这天的雨歇了,热气便减了,天色也灰了。一日歇了再来一日。薛刚反了唐。孙悟空跟六耳猕猴打得难分难解。司文的瞽(gǔ) 目僧又嗅了一篇臭屁文章,正对着墙壁作呕放屁。基督山伯爵终于找到了宝藏,恩仇也都了结。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正梦见狮子。蜣螂(qiāng láng) 又做了一个食物的球,把它们藏好了……一本看毕又接一本。

如今我读什么呢?苏东坡、张宗子、袁中郎、沈三白、冒辟(bì) 疆……跟老苏共赏一轮月,执一壶老酒对月一酹(lèi),问问他最爱黄州、惠州,还是儋(dān) 州?再翻出他的尺牍(dú),循着他走过的路吃过的菜,走一遭吃一遍。拉了老张又游一遍西湖,要他将如今已失传的兰雪茶重新制了我也尝尝,或者叫不擅酒的他与我饮个三大白。认识沈三白嘛,主要是为着他的芸娘,我也跟芸娘女扮男装一回,棹(镜花缘读后感作文hào) 了小舟去荷花深处窨(xūn)一布包新茶。我不爱冒辟疆,就想看看小宛去后,他是如何痛心疾首,清福折尽。

还读什么?《七侠五义》《虬髯(qiú rán) 客传》《牡丹亭》《红楼梦》……人生在世且侠义,且婉转。

再读《板桥杂记》《子不语》《酉(yǒu) 阳杂俎(镜花缘读后感作文ǔ)》《玄怪录》《长物志》《东京梦华录》……古代一切怪异好玩的都拿来翻翻,读得一口茶喷出来,笑得直揉肚子,歇会儿再读。

读读诸子,读读《史记》《汉书》,读朱熹(xī)、王阳明们,微言大义,读史明智。读读鲁迅、周作人、张爱玲、林语堂、老舍们,那一代人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命气质。

世事万象千人千面,风吹哪页读哪页。

日日读书,习惯了方能修习一些内功,写起文章来才得少一些心虚。我终究还是心虚的,书仍旧读得不够。我的修为大概如段誉初修“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亦不比段誉终究修炼成功,与他的“傻气”倒有些相通。

篇6:镜花缘名著读后感作文

对《镜花缘》最早的印象来自童年的一本小人书《百花仙子》,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便为那精湛的画风,更为那一段段紧扣着充满宿命论和神秘主义象征的情节而着迷。时过境迁,成年后只记得书里嫦娥的百般刁钻和百花仙子的无畏磐心,心月狐下凡化身作武则天,醉酒后在隆冬时节对百花仙行令令百花盛开,却让众花仙下凡受罚的情节,其他章节早已湮没在记忆深处,直到翻看新版的《镜花缘》之时,才又将儿时的记忆逐渐唤了回来。

上有百花仙子落入奸人口角后遭陷害,下有唐敖结拜叛丞不得志而周游列国。文人,手握最有利的武器便是笔杆子,对于深爱的人和事他们会竭尽所能去赞美,而对于深恶痛绝的不堪世俗也会用尽暗喻去批判。对景物细致入微的勾画,对人物深刻极致的描写,谈笑间穿插着古代传统风俗,深思中映射出进步思维,二十几年成就这一部啼血之作。

书本里描绘的三十多个异国他乡最为让人惊奇,后人总取其类似与《山海经》做比较,其中不乏有取经之处,也有对当时真实存在的异邦的写实速写。世上有多少种人性,在《镜花缘》中就有多少个国:礼乐之邦,惟善为宝的君子国;耳垂至腰,无享寿缘的聂耳国;只知吃喝,人身狗头的犬封国;参透生死名利,转世而生以土为食的无继国;一毛不拔,长毛加身的毛民国;面部无物,手生双目的深目国;通身如墨,崇尚文墨的黑齿国;行善积德,嫉恶如仇的大人国;阴阳颠倒,黑夜为昼的鬼国;心术不正,心离本位的穿胸国;善恶双性,善颜恶面的两面国;男子皆为妇人,朴素勤劳的女儿国…任思绪穿行在这一个个奇异的国,仿佛亲身经历着李汝珍那离奇的一生。

篇7:关于镜花缘读后感作文

开头部分,百花仙子等仙女去参加王母娘娘的生日宴会,掌管人间文章兴衰的魁星夫人以花容月貌的女性姿态出现,嫦娥、风姨,织女等出场人物都是女性。文中尤其写到了武则天这样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是不可缺少的。

接着写了一百位花仙被贬入凡间,而寻找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成了唐敖到海外游历的任务。这十二名花,一个个本领高强,品行高尚,令人钦佩。比如,黑齿国里的红红与亭亭两位女子,竟在学问方面,把很有学识的多九公问得张口结舌,羞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得不佩服这两位女子知识渊博,能言善辩。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作者身处封建社会,却有这样赞扬女性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到,有一百位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并名登黄榜,更体现了作者希望女性也拥有和男子同等社会地位的思想。

本领要靠自己来练就,机会要靠自己来把握,自尊、自立、自强,是做人的根本,这是这部小说给人们的启示。这部小说中的女子渊博的知识,非同寻常的本领,都是自己练出来的,是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拥有了过人的本领。

篇8:浅析《镜花缘》的思想内容

一、尊重妇女地位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的一部比较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它的人物众多,而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它所假托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由女皇帝统治的时代。书中关于女子之论很多,胡适认为这“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这足以表明作者尊重女性的思想,本书中尊重妇女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妇女才学超群

在《镜花缘》中,没有提倡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普遍思想。有才学的女子充斥着整个小说。从贯穿全文的主人公唐小山来说,她出生的时候便不同凡响,“异香满室,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到了四五岁时,便能过目不忘 ;胆量极大,不但喜文,并且好武。长大以后,更是才学超群,在武则天举行的女试中名列前茅。

除了唐小山,小说还出现了由百花转世的一百个才女,她们不仅文采非凡,其中有些人还具有特殊的技能。黑齿国的亭亭和红红,小小年纪竟能把满腹才学的多九公问得“汗如雨下”,“抓耳搔腮”,“满面青红,恨无地缝可钻”颜紫绡就像女中剑侠,飞檐走壁,神出鬼没,枝兰音、林婉如精通音韵,米兰芬俨然是位数学家。在朝中,上官婉儿“学问非凡”,“才情敏捷”,“胸罗锦绣,口吐珠玑”,作诗又快又好,朝臣无不拜服。而且在《镜花缘》中,作者所写的男子的数量远远少于女子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把女子地位抬得很高。

(二)女性有受教育,参加科举的权利

作者把《镜花缘》的时代背景假托在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女性皇帝掌权的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安排,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是有深刻意义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女性有受教育与参加科举的权利。唐敖与多九公游历海外时,经过黑齿国,这里的人民通体是黑色,看上去非常丑陋,但是这里的人无论男女,都好读书,书中这样描写 :“他们风俗,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的为贵,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也是这样。到了年纪略大,有了才名,方有人求亲。若无才学,就是出生在大户人家,也无人同他婚配。因此,他们国中,无论男女,自幼都要读书。”。黑齿国寄寓着作者“女性受教育的理想”,这是作者理想中女子教育发达的一个乌托邦。唐敖等人在这里遇上了亭亭和红红二人,小小年纪便把满腹才学的多九公问到无话可答,这样的情节设计让读者对这个提倡教育的国家印象深刻。而且,武则天首开女科,女性也可以参加科举,这种思想在作者当时的时代也是非常先进的。

本书在描写林之洋、唐敖一行路过女儿国时写道 :“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 ;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女儿国里都是由女性掌权,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男子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相反,是作者关于男女平等思想的佐证,这是一个男人与女人社会地位完全对调的社会,虽然是作者的虚构,但是作者的思想我们一窥便知。

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一)女子缠脚的陋习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以“小脚”为美,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陋习对于女性身体和心理的残害。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越是爱惜自己的女儿,就越要为自己的女儿缠足。在《镜花缘》中,作者透过林之洋在女儿国被缠足的遭遇表露出自己对于“缠足”这一习俗的看法。林之洋在还未进入女儿国时,就说道 :“闻得他们最喜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若讲脂粉,更是不能缺的。幸亏俺生天朝,若生这里,也教俺裹脚,那才坑杀人哩!”由林之洋这句话可以看出,“裹脚”这件事在男人看来,也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封为王妃,被宫娥强迫,经历了“穿耳”“裹足”之痛。一个男人也经历了一次女子都要经历的痛苦,他也切身体验了作为女子的痛楚。本书这样描写林之洋被“穿耳”:“早有四个宫娥上来,紧紧扶住。那白须宫娥上前,先把右耳用指将那穿针之处碾了几碾,登时一针穿过。林之洋大叫一声“痛杀俺了”,望后一仰。”林之洋被缠足之后的情景更是凄惨 :“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薰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凹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这也是作者对于“裹足”这个事情的感受,读来同样也使人心惊,这种情节尖锐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恶俗的抗议。

(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镜花缘》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也写到社会风气。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一行人在路过“君子国”的时候,被君子国的人民“好让不争”的风气所打动,在君子国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而且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做买卖时,买者并不还价,却要添价。这种现象在作者所处的国度里是鲜有的。“君子国”就像一个远离世俗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这一行人在君子国里遇到了两个老者,吴之祥与吴之和。透过这二位老者的两个问题,也引起读者的思考。一个人是吴之和问到的,关于天朝的丧葬问题,子孙为何往往因为选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另一个是吴之祥问到的 :天朝有子女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杀鸡宰羊庆祝的习俗,今上天既然赐予子女与人,为何反而因为子女而宰杀许多生灵?这些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他对于这些社会习俗的不赞同与批判,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此外关于风水、送子女入空门、屠宰耕牛、后母等社会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三、作者的学术思想

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还有作者的学术思想,全书处处表现着作者的渊博知识。胡适的《< 镜花缘 > 的引论》中说李汝珍 :通音韵之学,撰《李氏音鉴》。定“春满尧天”等三十三字母。征引浩繁,浅学者多为所震。首先,《镜花缘》前一部分写唐敖一行游历海外众多国家时,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有山水虫鱼,花草鸟兽,星相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其次,《镜花缘》用了很大一部分篇章来写众才女相聚在红文馆的情景,小说第六十九回到九十三回,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叙写才女们作赋咏诗、抚琴画扇、下棋斗草、辩古音、讨论韵谱。而且往往是整篇文章都在讲述某种学问知识,他把他广博的知识,都编入了这部小说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章名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专门提到了李汝珍及其《镜花缘》,鲁迅认为这是一部“才学小说”,认为“雍乾以来,江南人士惕于文字之祸,因避史事不道,折而考证经子以至于小学,若艺术之微,亦所不废 ;惟语必正事,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逮风气既成,小说乃‘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史以为‘无可观’,故亦不屑也 ;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镜花缘》。”

篇9:父亲的花缘

父亲自登台演出,就对戏装的色彩和花纹亲自设计和选择,故对养花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以培植牵牛花为主,因为牵牛花又名“勤娘子”,每天凌晨开放,父亲须早起习武练功,正好与花竞相早起。父亲偶尔起床时花已开放,他就歉意地面对牵牛花自言自语:“我起晚了!”

父亲为了改良牵牛花的品种,买了很多参考书,按图索骥地分别实验,用接枝、杂交等办法培植了三十多个品种,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因此他被友人赞誉为“牵牛主人”。每当牵牛盛开,满院五光十色,父亲就邀请程砚秋、姜妙香等友好前来观赏,共同研究哪几种色配合起来鲜艳夺目,哪几种色配合是素雅大方,哪几种色不协调不宜配合,无形之中增强了审美观念。

1919年,父亲访日演出时,看到日本园艺家培植的牵牛花达数百种,特别是有一种叫“大轮狮子笑”,形如大盘,颜色艳丽,遂向园艺师索取良种并询问了培植技术。回国后,更进一步培植,很快发展到60余种,最美的一种,浅绛而带金红,大如手掌,能与日本的“大轮狮子笑”相比美。和友人共赏时,给它起了个“彩鸾笑”的花名。

父亲到天津演出,在俄国公园中,见到地下以五色草铺种成外文字母,甚是工整美观,回京后,他也以草铺种英文“HAPPY”(欢喜),受到朋友的称赞。当时,父亲还提出一种设想:草既然能种成外文,当然花也能种成中文,用百花组成文字岂不更美!“如果在高山斜坡又花草铺成文字广告,既美化环境,又起到了宣传作用。”他都希望后人能试验成功。

父亲爱花、赏花,还喜欢了解世界各国养花的风俗。他到欧美演出,记下了不少以花交往的风俗习惯,如:人们之间互赠花束,不仅交流感情,而且寄以有趣的“花之语言”,语言分“概括”与“详细”两种。所谓“概括花语”,多以花之颜色表示,并以浓淡深浅表示层次,例如:赠红花为“热心”,青者为“亲爱”,黄者为“幸福”,紫者为“懊恼”,浓红为“不变之心”,淡青为“怜悯之爱情”,浅黄为“清静之幸福”,深紫为“绝望之懊恼”等。所谓“详细花语”,是以花的种类和颜色等表示,寓意丰富,例如:赠梅花意为“吾侪乃纯高洁之人”,赠红梅为“青春可爱,吾侪勿自弃”,赠月桂树枝为“此事已获胜利”,若仅赠月桂之叶,则为“情谊始终不变”,若所赠花中加两个花蕾,说明含有秘密寓意,必须面谈言传,赠蔷薇者,寓意更加复杂。另有以“花束代言”若以长春藤与鼓子花合为一束,长春藤表示“结婚”,鼓子花为“纽”,寓意为:“你我速将结婚之纽相结”,如以菖莆为花束,寓意是“以花朵之数为约会时间”。还有一种“单纯花语”以持花姿式表示,持于右手为代表己方,持于左手则代表对方;以花朵触唇者为赞成,将花瓣掷地为否认等等。更有趣的是以未婚少女所立的所谓“花占”,即以一人为主举行“花占会”,会员皆是未嫁少女,主人汇集各种鲜花,也可以纸花代替,不同花名代表男方的不同职业,由主人秘密掌握,然后请会员任意选取,取得某花,即是嫁给某种职业家的预兆。所定标准,各主不同,多以百合为贵族,月桂为诗人,蔷薇为美术家。父亲还搜集整理了不少关于花的神话故事。父亲还大胆作过一种设想:“各国国花,产地和盛败季节不同,如果将来科学发达、栽培技术提高,能使世界各国国花,同时同地开放,何等吉祥、何等壮观,可称之为花之国际联盟盛会。”

父亲记述花之神话及花史,意将取舍编成戏剧,虽未如愿,但足以显示他爱花之深,说明他深切体会到爱花与演剧有何等密切的关系。父亲曾说:“赏花可养性怡身,花可使舞台动作活泼准确。总之花是戏剧家的良友。”这大概就是父親爱花、养花和论花的根本原因吧!

选自“朝花时文”

篇10:花缘.作文

这,是一部歌颂了女子才华的书,反映出女子在生活中的地位上的平等要求,表现了作者尊重女子地位的民主思想。这,就是女作家李汝珍写的`《镜花缘》。这本书告诉所有人,女子也是可以很有才华,很有地位的。

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自己去等待的。书中说得好:做人要以忠,孝,顺,信仁德为本,如果我们连这几个字都做不到,怎么生存下去呢?在女儿国,是女人当政,当宰相,当大臣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女子自己争取的。这本书不仅要告诉我们要争取机会,还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忠诚;善良;宽宏仁慈;不斤斤计较;做事一步一步来;最重要的是要自信。

篇11:《镜花缘》心得

李汝珍一生中,虽未得志,但其作品《镜花缘》实可谓之为巨作,可与《格列弗游记》相媲美。文中不仅充满想象之笔、使人仿佛身历其境,沉醉在仙境及各个奇妙的岛国中;也深具让人省思的空间。

《镜花缘》描述蓬莱仙岛中,天上的百花仙子因在王母娘娘寿诞时,与嫦娥吵嘴,一时之间说错话,玉皇大帝大怒,令她到人间受罚,转世为唐敖的女儿,名日小山。唐敖因考试名落孙山,心灰意冷之余便与小山的舅父林之洋一同出海游历,散散心。

在航行途中,到了许多奇妙的岛,如:人民好礼、不慕荣利、为善互让的君子国;爱装模作样、卖弄学问,肚子里却毫无墨水的白民国;根据人之心眼好坏而脚踏不同颜色云朵的大人国等,后来唐敖在途中尝遍仙草,因而得道成仙,从此一去不复返,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小山年纪虽小,但十分孝顺,曾与舅父两度出海寻父。尽管沿途遭遇不少灾难,却都奇迹般的化险为夷,最后,百花仙子化身的小山,在受罚于人间的时间期满,重回小蓬莱,继续执行掌管百花的工作。

篇12:《镜花缘》阅读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写唐朝武则天当政之后,一日酒醉下旨诏令百花齐放,但因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不在洞中,而众仙子有恐帝皇之威,不敢抗旨,所以各自下界,之后因被玉帝知道,上天所遣,降于人间,变成女子,因百花瞎子掌管百花不严,犯下过错也落入了凡尘,穿越在山海各处寻找那被遣而变凡人的仙子。最后在经历各种艰险返回天人。而武则天也因为一些事情,也不愿再下旨百花齐放。

这部书歌颂了女子的才华,反映出她们要求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地位上平等的对待。表现了作者尊重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书中所写的女子,都是有胆识,有才华,有抱负,有才华文采的如:颇有文才的黑齿国学者黎江薇、卢紫萱、敢于和野兽搏斗的魏紫樱、骆江蕖,侠客颜紫消,数学家米兰芬,女王阴若花,辅巨枝兰音,和为寻父亲远出海外的唐山等作者对她们歌颂的意义,在于对女子长期被压迫的历史批判,对女子无才遍是德的封建乱理的否定。

篇13:女性主义视角看《镜花缘》

关键词:镜花缘,女性主义,李汝珍

一、《镜花缘》与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及主要主张

女性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妇女运动,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女性主义的涵义理解各不相同。法国学者德尼斯·雷奥姆认为,女性主义是“对妇女平等的广泛承诺,它是这样一种意识,即妇女所面对的不公正是系统的或广泛的,它也是对传统权力结构和现存事态的普遍的批判立场。”[1]女性主义强调用女性或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主不平等的根源及达到平等的条件和途径。

(二)《镜花缘》与女性主义

胡适在《(镜花缘>的引论》一文中指出,“《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书”,他认为“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2]并且胡适断言,“他对于女子贞操、女子教育、女子选举等等问题的见解,将来一定要在中国女权史上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3]

的确,这部距今近两百年的清代小说,与近现代的女性主义理论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二、《镜花缘》对女性权力的主张

(一)《镜花缘》中关于女性问题的基本态度

1、《镜花缘》对女性的基本态度

李汝珍对女性是尊重、爱护并抱有同情的。李汝珍曾借泣红亭主人的总论表达自己的心迹:“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盖主人自信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4]爱惜之情,溢于言表。书中刻画了许多聪慧灵秀、光彩照人的巾帼奇才,作者对这些女子显然是喜爱的。而对现实生活中女子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作者也表达了深厚的同情。他对缠足、穿耳、卜婚、娶妾等强加给妇女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抨击。

李汝珍借武则天的恩诏写道:“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畀;帝王辅翼,何妨破格而求。丈夫而擅辞章,固重圭璋之品;女子而娴文艺,亦增搧藻之光。……群推翘秀,古今历重名媛;慎选贤能,闺阁宜彰旷典。况今日灵秀不钟于男子,贞吉久属于坤元;阴教咸仰敷文,才藻益征竞美……”[5]他充分肯定和赞美了女性的价值,“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畀”,这种观点,在今天也不落后。

2、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是人为建构起来的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对女性处于与男性不平等地位的这一现实,男权制思想与女性主义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6]

李汝珍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女权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三十二回,唐敖一行人来到女儿国,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唐敖同多九公登岸进城,细看那些人,无老无少,并无胡须;虽是男装,却是女音;兼之身段瘦小,袅袅婷婷。唐敖道:“九公,你看:他们原是好好妇人,却要装作男人,可谓矫揉造作了。”多九公笑道:“唐兄:你是这等说;只怕他们看见我们,也说我们放着好好妇人不做,却矫揉造作,充作男人哩。”唐敖点头道:“九公此话不错。俗话说的:‘习惯成自然。’我们看她虽觉异样,无如她们自古如此;他们看见我们,自然也以我们为非。……”[7]

这段话,胡适认为,“这是李汝珍对于妇女问题的根本见解。”[8]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李汝珍并不认为男尊女卑的状况是天经地义的,这一社会现实不过是“习惯成自然”,是“‘自古如此’的‘矫揉造作’”[9]。这种见解与女权主义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二)《镜花缘》中女性的政治权利

1、女性参加科举的权利

在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时期,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它关注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10]要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必须获得政治上和男性平等的权利。西方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政治权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争取选举权上,而在古代中国,对女子的政治权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争取科举考试的权利上。

我国古代小说戏曲之中不乏女子参加科举并获取功名的成功例子,但这些女子多是女扮男装混进科举队伍里的。《镜花缘》则不相同,书中有专为女子而设的正式科举制度,她们光明正大的参加,同男子一样用文学考取科第。

2、女性的参政权

虽然作者借武则天开了女试,并取了百名才女,但她们多只得到虚荣封赠,并未真正参与政治。因此,胡适说,“参政一层,李汝珍在一百年前究竟还不敢作彻底的主张”。[11]

然而,并不能因此便说李汝珍没有女子参政的思想。《镜花缘》第七回,唐小山曾说:“想当今既是女皇帝,自然该有女秀才、女丞相,以做女君辅弼,庶男女不致混杂。所以请问一声,哪知竟是未有之事。若这样说来,女皇帝倒用男丞相,这也奇了。”[12]可见,“女秀才、女丞相”之类的想法,李汝珍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明确的提出让女子参与政事的主张而已。

女子参政的思想,在第六十八回有更明显的体现。当黎红红、卢亭亭、枝兰音三位才女要跟随阴若花到女儿国做大臣的时候,卢亭亭道:“……我同他们三位,或居天朝,或回本国,无非庸庸碌碌,虚度一生,今日忽奉太后敕旨,伴送若花姐姐回国,正是千载难逢际遇。将来若花姐姐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日后史册流芳,岂非千秋佳话。”女性不甘碌碌无为要建功立业的心情跃然纸上。

所以,李汝珍主张女子参政的思想已经萌芽,只是由于时代或自身的局限,不够彻底。

(三)《镜花缘》中女性的教育权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女性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13]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之一就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他们为争取女性与男性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做出了艰苦的斗争。

我国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时代的女子教育也只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纲。“之所以还允许女子可以有点文化,乃是为了培养温顺敦厚的德性。”[14]

而在李汝珍的笔下,一众女子都受到了全面的良好教育,其内容有:1.科举功名的经书学问;2.文学艺术,如诗赋、史学、音韵字、训诂学、音乐、绘画、书法等;3.科学知识,如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等;4.体育,如射艺、武术等。教育决不再只是教给妇女一些“闺阁闲技”,而是要教给她们借以进身的功名学问,价值重大和实用的专门性知识,还有体魄方面的锻炼。李汝珍大大宣扬“才”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他对封建传统女子教育的否定。[15]

(四)《镜花缘》中女性的社会权利

1. 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

我国古代,女性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基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者通过武则天颁发的十二条恩旨表达了他对女性的同情和关怀。这十二条恩旨,有五条是对那些孝悌、贞节、长寿的女性进行旌表,有七条是对女性的社会权益进行保障。这些保障包括:遣放入宫五年的宫娥,为年二十以上的侍婢婚配,为四旬以上的老妇建养老院,为贫家幼女设育女堂,为寡妇发生活补贴,为年达二十的贫家女置办嫁妆,在医学上注重妇科的发展,为已故的贫寒妇女置备棺木。

这些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存状况,但作者已经尽其可能的给那些受压迫的女性一个尽管是虚幻地保护了。

2. 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

婚姻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镜花缘》对这一问题也有涉及。我国长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对女性的贞节有着严格的要求。对这种似乎天经地义的现象,李汝珍有自己的思考。

书中第五十回唐小山等人在两面国遭遇强盗,强盗头目要将小山等四名女子收为小妾,不料大盗的夫人一阵大闹,并说:“假如我要讨个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欢喜?……你还只想置妾,那里有个忠恕之道!我不打你别的,我只打你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你不讨妾则己,若要讨妾,必须替我先讨男妾,我才依哩。……”[16]

当时社会,男子纳妾似乎天经地义,何况这夫人还不能生育。然而她振振有词,问丈夫若是自己也讨个男妾他可会欢喜。李汝珍写出这样一段话来也没有别的理论依据,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而已。我认为,《镜花缘》一书中的所有对女性的关怀,都出于这种把女性放在和自己同等地位上的推己及人之心。

三、从女儿国看《镜花缘》关于女性的思想局限性

女儿国内,“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17]国王以及上下官员都是女子,男子则从事家务活动。对女儿国的描写看似对女性的推崇已达极致,其实不然。就如人们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一样,李汝珍在这里“忽略了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忽略了两性的生理区别”。[18]最明显的一点是女儿国中的男子都作其他地方的女子打扮,他们梳着发髻,带着珠钗,涂脂抹粉,穿着裙子,还裹着小脚。大多数男子作这样的打扮是不符合普通人类的审美标准的,这样的装扮习惯的养成不合情理。实质上,女儿国“不过是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互相倒置,让女人来充当社会宗法所规定的‘男人’角色,内里却仍然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秩序。”[19]虽然这样可能是出于艺术手法上的考虑,为了提醒人们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合理。但这从侧面反映出作者依然带着男性中心的思想,依然从男性的角度要求女性,没有考虑到男女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不平等依然存在,女性主义应该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篇14:论《镜花缘》插图文本接受

关键词:《镜花缘》 插图 文本接受

《镜花缘》作为一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长篇章回小说,插图本众多且刊刻精美,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目前有关《镜花缘》插图的传播与接受,却少有研究专门涉及。《镜花缘》在清代有两种主要刻本:一是刊刻于清道光十二年的广东芥子园刻本《镜花缘绣像》;一是刊刻于清光绪十四年的上海点石斋石印本《绘图镜花缘》。芥子园版本共一百零八幅人物绣像,每幅绣像后配一器物图。而点石斋版本偏重情节刻画,仅二十四幅人物图,而增一百幅情境图,二者的差异显现出对文本接受的不同倾向。

一、 点石斋版本情境图分析

上海点石斋石印本插图共计一百二十四幅,王韬序言“予友李君,风雅好事,倩沪中名手,以意构思,绘图百,绘像二十有四”。

此版本以情境图胜,图文呼应,每两回前插入对应的两回情境图,正反对绘。情境两图,似卷轴一副,纳人物、环境与情节于一体,笔法细腻,虚实相生。

(一) 情境图与文本的互补

李汝珍之意趣与绘工之作业不可同一而语,《镜花缘》一文人之书,绘工之旨却在于以平民之思解读乃至社会大众接受。这一再创作过程定会产生接受美学之“第二文本”,必对原作内容进行筛选,详略安排,将抽象文字具象化。

小说原文第八回“弃嚣尘结伴游寰海 觅胜迹穷踪越远山”叙写唐敖邀林之洋结伴游于东口山,遇多九公解途中所见怪状之惑。图像整体背景为辽阔无垠的大洋。船内有五人,最左二人身材魁梧,对谈貌,当为唐敖和林之洋;中间女子为吕氏,侧坐;其旁为林婉如,身材矮小;船头应为多九公,双手握桨掌舵。船体斜前方另有一艘大船,船体豪华。插图与文本基本一致,细微有别。所绘船只规模与文字描述不符,原文“俺们海船甚大,岂在姑爷一人?”,然此图所示船较小,只容五人。

由此,绘工并非完全以文本内容为转移,其图像描绘是有选择性的,即注重典型人物,省略次要人物。情境图取文本之精,省繁杂故事与人物,便于社会大众接受与理解。

(二) 情境图构图模式

点石斋石印本画工极注重画面的构思,情境图大致分为两种构图模式:群像描摹,取典型瞬间着重描摹。

1. 群像描摹

如小说原文第八十回“打灯虎亭中赌画扇 抛气球园内舞花鞋”为叙事性内容,记叙众才女虎亭相聚互猜灯谜。文本出现60余位才女,插图入画17位,以群像与对话方式出现。图文相较,差别有三:一为群体性区分未呈现层次,如原文 “芸芝同闵兰荪每人身上穿着一件背心”,全图皆无衣着背心之人;二为人物动作神态缺失,如纪沉鱼拍桌出神,众人皆惊,图中人物表情冷漠,全无神态;三为重要之物并未呈现,紫芝赠扇,题中突显,乃整回情节之高潮,而插图未见赠扇,读者不能全凭插图领会。

以群像描摹呈现的插图,大多为人物众多,情节繁杂的回数。以此笔法绘图,即以整体叙事为主而非典型。因而绘工刻画与李汝珍思想表现有所出入,李汝珍笔下各才女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才情,然插图反映只能是面貌、穿着与姿态皆为相似的女性群像。

2. 构筑典型瞬间

如小说原文第九回“服肉芝延年益寿 食朱草入圣超凡”,记唐敖、多九公、林之洋游历山间,遇奇禽怪兽和异草仙花之事。图像以山林为背景,一小人骑小马奔走,此为“肉芝”。唐敖在后呈奔跑追逐状,腰间佩长剑一柄。图中多九公手扶林之洋远远赶来。

此插图着重呈现唐敖追赶肉芝一景,而原文笔墨铺叙清肠道稻、祝余草、蹑空草等奇珍异草。插图精妙选取最为灵动集中的动态事件进行描绘,笔者以为刻绘追赶肉芝之景是以应题。

选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之构图模式常出现于人物清晰、叙事详略得当的回数。不同于大场面的群体呈现,绘工自觉选取最为典型的瞬间成图,甚为巧妙。绘者以小说文本为依据,于插图创作中突出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对文本进行改编、剪贴、戏拟,以创造审美体验。

二、 两版本对比接受分析

《镜花缘》插图本于清代是坊间刊刻的重要文本,通过两版本的对比解读,探讨插图与文本的互文关系,认识不同版本插图对于文本接受的倾向。

(一) 插图对文本的共同接受

两版本插图基本符合文本,通过画工和刻工的想象将文本绘成直观视觉冲击的图像,实现文字与插图的互补,一定程度实现文本的增值,突显审美价值。

首先,两版本对人物绣像的处理方式一致,以初始印象的不同引导读者最初的审美接受:绣像皆置于正文之前,先入为主的方式更能引导读者。点石斋版本中,人物绣像置于目录后、第一回文字前,二十四幅绣像整体呈现饱满姿态,尤使读者感受个体独特风采;芥子园版本中人物绣像位于序文后、题词和目录前,一百零八幅人物绣像及器物图依次陈列,人物消瘦。

其次,人物绣像方式和题名一致:绣像是对单个人物的像刻画;每幅绣像均题上人物的姓名,直接表明人物身份。两版本中,各人物绣像在服饰、配饰及身姿、神情各异,展现人物“百花图”,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二) 插图对文本的接受差异

不同画家和刻工对文本的接受角度和程度各异,经艺术再创造,将自我的阅历、阅读体验和审美融插图之中,显现插图的美感差异。通过两版本插图对比,笔者发现插图对文本的接受现两种趋势:一是插图对文本进行补充;一是对文本形成挑战。插图对文本的接受程度不同以表达绘工蕴含的情感差异。

1. 总体接受差异

从总体情况来看数量差异明显,反衬出画工和刻工对文本接受的角度差。芥子园版本共一百零八幅人物绣像,包括武则天、林之洋及一百位才女。每幅绣像配一器物图,深入传达人物性情经历,此版本绣像的细致展现是对文本人物最忠实的推介。点石斋版本则偏重于情节想象,一百幅情境图完美展现连环画的基本效果。此外,点石斋版本重点刊刻女魁星、武则天、唐敖、林之洋等六位人物和十八位才女的绣像,精妙塑造典型人物。

nlc202309032240

由此,点石斋版本着重结合人物绣像和情境图形成文本概貌,将插图提升至可脱离文本的高度,对文本发起挑战。而芥子园版本插图处于辅助地位,对文本人物进行视觉补充。

2. 个体接受差异

细看人物绣像,两版本的差异十分鲜明。插图对文本进行更细致的补充,产生文本增值,也不可避免导致对文本的违背。

从人物绣像构图来看,芥子园版本主要由人像、题名和简介组成。如女魁星插图的文字简介为“瑞应奎垣,职掌文光。平月旦象垂坤兆,栽培闺秀息风狂。”点石斋版本由人像、题名和环境组成。人物置身于背景中,如插图林之洋身处、树木林立、小溪潺潺的野外环境。两版本的图像表现力存在差异,芥子园版本倾向于图像配以文字以传神;点石斋版本重绘图,摒弃文字的直接性,给读者留白。

从人物绣像来看,芥子园版本较简略,人物模式化,“于那娉婷武媚之中,带一团书卷秀气”;而点石斋版本人物极具生活气息。二者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存在传统与反传统的差异。如文中唐敖性格具两面性:“忠孝和顺”及“秉性好游”。芥子园版本绣像中突出前者,人物衣冠楚楚;点石斋版本充分体现“好游”状。又芥子园版本女性连同女仙绣像皆是小脚,武瞾绣像突出帝王气象,隐没女性特征,可见绘者将封建传统进行普适性的贯彻。点石斋版本则偏向女性的自然属性,人物女性化特征鲜明。

刻画差异传递出芥子园版本遵循传统,点石斋版本挑战传统的审美意识,其隐含的正是处于不同背景的绘工在不同社会接受传统下之于文本的态度。

三、 差异之深层指向

广东芥子园刻本插图是谢叶梅画像,麦大鹏搏云子书赞,王新摹。此版本主要为人物绣像。插图发展至明末,唯美之风盛行,人物图成为文人案头清赏的对象。至清代人物图显著增加。谢叶梅绘制《镜花缘》时,人物图大行其道,故此时对小说插图的绘制集中于人物。

然而,谢叶梅虽绘制众多女性形象,除少数辨识度高,大部分如不注释文字很难区分,此归结于谢叶梅本人对女性的体悟。谢叶梅在《自序》中曾道:“其中忠孝节义,诗赋品艺,闺阁风流,咸归于正。”可见,谢叶梅对《镜花缘》中女性的接受,虽重其美感,却跳不出“忠孝节义”的藩篱,对文本女性形象的接受有所收束。

人物图的衰落可追溯至光绪十四年,上海点石斋《绘图镜花缘》只余下二十四幅人物图。石印技术直至清末才从西方引进,可最大限度保持画稿原貌,“但将原本一照于石,数千百本咄嗟立办,而浓淡深浅,着手成春”。木刻印刷需画家与刻工配合才能将画作神韵传达。或因人力有限,雕刻繁复而无力刊刻众多场景,石印技术的传入,改变此状,使得“画报”这一新的文本传播载体兴起。

而插图本身也由“看重女性‘忠孝节义’向注重故事情节悄然转变,对插图的鉴赏跳出了早期对人物清赏的风气,对情境图的关注也意味着小说传播的广泛,并逐渐向下传播,成为一般读者更乐于或是有能力接受的偏向。”这种故事性的增强在人物图中,则表现为背景的设置,以及人物面部、姿态更为细腻生动之上,去掉大量文字注释,使人物本身更具故事性,充分发挥绘图代替文字的功能。

时至晚清,近代画家的构图与传统雕版画家重人物的风格形成巨大差异,画作多以社会生活中心题材,突破传统文人画,易于大众接受。他们将中西绘画结合,甚至融入西方透视等理念,使晚清石印画适宜宏大场景。纪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盖图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在晚清图书传播中形成“图像自觉”意识。

插图本作为清朝不同文化形式的交叉,以开创式的构图,其创作基本围绕小说的回目。多处补充文本,将虚幻场景、人物具象真实呈现,创造出了一幅幅真实可感的视觉画面,延伸出文字不可表达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汝珍.镜花缘绣像,古本小说集成[M](第2辑).芥子园雕本,清道光十二年.

[2] 李汝珍.绘图镜花缘[M].北京:中国书店,1994.

[3]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 乔光辉.江阴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9(4).

上一篇:游戚称公园的作文450字下一篇: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