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的读后感

2024-04-18

《镜花缘》的读后感(共9篇)

篇1:《镜花缘》的读后感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晚年的一部作品,共一百回。读者读此书有何评价?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镜花缘读后感,一起来看看。镜花缘读后感篇一

第一部份是第一至六回,写《镜花缘》故事由来,铺垫出谪凡神话的框架。这样的构思在传统小说里颇为常见。最著名的当属《红楼梦》的前五回,《水浒传》的开篇也有这样的色彩。这一部分写王母做寿,各路神仙齐聚庆贺。神仙世界也不清静,尤其是女仙们聚在一起时,那言语行动中的种种算计和交锋,也比得上时下流行的后宫戏了。邀宠献媚的嫦娥,煽风点火的风姨,清高自傲的百花仙子,息事宁人的元女,宽和风趣的麻姑,洞若观火的王母,笔墨不多,塑造的形象却个性鲜明。嫦娥到底是偷吃灵药而飞仙的,仙家修养很是不足,一个争执让她记着多少年,终于她抓住天星“心月狐”下凡为武则天的机会,让其称帝之后,于寒冬下令“百花齐放”,让百花仙子违背天条,最终使得百花仙子同九十九位花仙谪降凡尘,需遍历海外,遭险逢难,方可完劫。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五十回。百花仙子托生岭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遂生出世之念,乃随妻兄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公出洋贸易,三人游海外诸国,览异闻奇景。途中经历了“君子国”、“大人国”、“淑士国”、“白民国”、“黑齿国”、“不死国”、“穿胸国”、“无肠国”、“豕喙国”、“长人国”、“伯虑国”、“劳民国”、“女儿国”、“轩辕国”等地,也遇见鲛人、蚕女、当康、果然、麟凤、狻猊等奇异生物,并见识许多奇风异俗。

旅行中见闻多出自《山海经》、《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说,其中也发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漫画式勾勒等手法,寄托了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批判。

例如书中写到无肠国的人饮食直接穿肠而过,往往有富人把粪便作为仆人的食物,循环竟然至数次,这里对那些为富不仁者的讽刺简直令人叫绝。淑士国连店小二都是满口之乎者也,酸腐之气,处处皆是。白民国的先生自诩学识高深,其实竟是满口白字。两面国的人正面对人笑脸相迎,背面狰狞可怖,现实生活中两面三刀之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讽刺的同时,作者也在一些章节中呈现了某种乌托邦的理想。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文中写到的君子国。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礼乐之邦”,从君王丞相至贩夫士卒,莫不具谦谦君子之风;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现实社会。另外如大人国的人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黑齿国人虽面貌丑陋但个个追求学问,谈吐不俗。作者对其所赞扬的风气习俗,也用了夸张的笔墨,让人读来捧腹。

对女儿国的描写更具匠心。作者设计出了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女儿国中男女的角色与传统的观念完全相反。这个构思有对《西游记》情节的借鉴,但作者的突破在于,他不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对女子的政治才能的充分肯定,而且通过率直豪爽的林之洋被果王选入后宫,承受缠足、穿耳、责罚等种种磨难和痛苦的荒诞情节,对现实中女性的地位和遭遇给予了深刻同情。

第三部份从后五十回开始,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这部分文字以才学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艺术价值。这一百个才女都是个性模糊的,百人一面。作者塑造她们一为称许女子才华,一则为逞自己的才学,游戏笔墨以自娱。鲁迅说其“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这一评价颇为恰当。其实这种倾向在黑齿国多九公和才女的谈话中就可见此端倪。

小说最后写唐功臣后代举义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财气四关,斩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于城下,天下复归李唐,中宗继位。攻克四关的文字写的很有想象力,将抽象的说教形象化为具体的情节和形象,读来颇有趣味。

最后,关于这本书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我认为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女儿国的情节和对一百个才女的刻画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女性才华和能力的肯定与赞扬。唐小山寻父那段文字中有个有趣的情节:惧内的强盗被山寨夫人设计暴露出了想纳妾的想法,结果被夫人痛斥、暴打。夫人更是提出强盗日后若要纳妾必得先让自己纳男宠。作者借此对道德体系中的双重标准做出了尖锐的嘲讽。可是,全文处处又维护班昭《女诫》的教条;对三寸金莲多有赞美;唐小山等几位才女被强盗抓去后,想到的是自刎还是投井;最后多位才女随夫殉节。总体来说,作者的思想还是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

镜花缘读后感篇二

《镜花缘》是清代神魔小说,自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评价颇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

《镜花缘》这部书,人们把它称之为小说,但它的小说味并不浓厚。说它不浓,首先是它没有塑造出一个像样的典型人物,即使像唐敖、唐小山这样的主角儿,也显得很苍白,而且在结构上也极为松散,故事与故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看上去像是由无数张美丽的图片拼凑而成。所以,艺术力量单薄,文学价值不高。

当然,这些所憾只是这部巨作的美中不足,应该说,作者耗去二十年心血写成的这部作品,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还占有着它应有的地位。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还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镜花缘》一百回,故事起于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镜花缘》由于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带有较多的社会批判意识,有时且不乏深刻之处,所以尽管成就有限,但在小说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镜花缘》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作者用漫画式的笔调,通过夸大和变形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也写出他的理想社会。但由于故事发生的场所是虚无缥缈之地而情节又是荒诞离奇的,所以作者以此揭示的现实生活,给读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在艺术上,作品的奇思异想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且思想机警和语言幽默风趣。但另一方面其幻想性的虚构情节有些分散,人物形象显得单薄;后半部分大谈学问,较为累赘。

书中对酒。色。财。气颇多微词,而参透酒、色、财、气是成仙了道的关键,在小说中,作者还别出心裁地为武后及武氏兄弟设立了名为“自诛阵”的酉水(酒)、巴刀(色)、才贝(财)、无火(气)四关以对抗勤王诸军,大凡参不透这四关的李唐将士无一幸免,而作为勤王军首领的宋素对这酒、色、财、气平素都不甚在意,因而入此四阵而得以毫发无伤。在大军攻破四座大关而大获全胜的时候,不但前来助阵的百果大仙、红孩儿等五位大仙忽然不见,连宋素亦追随五仙而去,而这一结局无疑又一次证明了小说的禁欲主义的修道观。

该书主要内容是:武则天废唐改周时,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旨不尊,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上帝就把百花仙子贬到人间。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阀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被革去功名。唐敖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弟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经商。

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花仙转世的女子,后唐敖入小蓬莱山求仙不返。

他的女儿唐小山思念父亲心切,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游历各处仙境,来到小蓬莱,从樵夫那得到父亲的信,让她改名“闺臣”,去赴才女考试,考中后父女再相聚。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

唐入小蓬莱山寻父不返。此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关,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明年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唐小山又去参加“红文宴”。

全书一百回,唐敖随妻弟林之洋出海游历是《镜花缘》一书的精彩部分,作品对两面国,无肠国、翼民国等虚幻国度的描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和种种恶俗的不满与憎恶。作者通过对五光十色的海外世界的描写,特别是对“君子国”、“大人国”的描写,表现了封建社会末世中先进的人们试图向海外寻求出路的思想。在关于“君子国”的描写里,李汝珍展示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这里,人们诚实无欺,好让不争,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在关于“大人国”的描写里,李汝珍虚构了“胸襟光明正大”的人“脚下登彩云”而“满腔奸私暗昧”的人“足下自生黑云”的奇特情节,并且宜称:“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这就是说,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的身份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的如质的好坏。这种以人的品质而不是从财富地位来衡量人的观点,是与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相抵牾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这些情节,都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彩。有一定的进步思想。

镜花缘读后感篇三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比较优秀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镜花缘》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武则天称帝,打败了唐室旧臣徐敬业、骆宾王的反叛。有一天醉后观花,令白花严冬齐放。众花神不敢违背圣旨,就齐聚皇家花园喷蕊吐艳。哪知违背了天规,被玉帝贬下凡尘成了一百个才女。众花领袖白花仙子被贬到岭南,托生为唐敖的女儿小山。唐敖殿试落第,心情沉闷,就随妹夫林之洋泛海出游,经舵工多九公导游,观览了海外异国风情,看到许多奇人异事。后来进入小蓬莱,求仙弃世,一去不返。小山思亲心切,让舅父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回家,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小蓬莱,却意外地在泣红亭中录下一卷“天书”,上面有一百名女子的事迹。并遵照父亲的意思改名为唐闺臣。第二部分写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了一百人,名次和泣红亭天书上载得分毫不差。这些才女及第后,拜见宗师,连日饮宴,赋诗游戏,表演了书、画、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术等,以及灯谜、酒令、斗草、投壶等,尽欢而散,唐闺臣也重返仙山。这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联合剑南节度使文芸,起兵反对武则天,一些才女也因姻亲关系加入军中,不少人殉难,终于打破了“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座大阵,武则天失败。后来唐中宗复辟,仍尊则天为“大圣皇帝”,则天又下新诏,宣布明年重开女试,并命前科录取的才女重赴“红文宴”。

《镜花缘》一书的思想意义十分突出,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社会观点,对嫁娶、葬殡、饮食、衣服、居家用度都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他还通过对各国风土人情的描述,无情地批判了好吃懒做、说谎、奉承、不学无术等多种社会现象,对好让不争、待人宽大的“君子之风”、大人之度则给予赞扬和肯定。然而,书中的一个更重要、更鲜明的主题,就是要求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妇女扬眉吐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虽然人们的观念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像男尊女卑的现象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位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中的作家都能打破世俗偏见,控诉封建制度,主张男女平等,这是否能引起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当代人深思呢?

篇2:《镜花缘》的读后感

其中我最喜欢破酒色财气,还大唐江山的这一部分,被作者李汝珍写得非常有趣。讲了武则天的几个侄子武三思、武四思、武五思、武六思分别镇守都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重要的关:酒色财气。然后派了许多大将去攻破这四个关,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听我来给你一一道来:比如说攻气关的时候,折了许多大将,最后也是得到仙人的提示,才成功攻破,那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非常好笑,就焚香、沐浴、然后再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字忍,最后还要供奉一个人的神像,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初唐时期的著名大巨,中国忍界的代表娄师德。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才得以攻破气关。最后三个关的攻破方法跟这个关也基本一致。

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心潮澎湃,一方面是对作者李汝珍的敬佩,另一方面便是对女性的同情。因为在科举考试后,各花仙子基本上都结婚了,而且嫁的郎君都是来攻破四关的文武百官。在攻四关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所以伤亡无数,这些才女也不知不觉的都成了寡妇。最后也都为自己的丈夫殉情了。所以我对女性有深深的同情。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常常有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的观念,详细地来说就是重视男性的权利,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甚至人身自由。在古代就有很多例子,比如皇帝传位只传给儿子,女子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大臣全部是男子,身份尊贵的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生要裹脚 其中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男子三妻四妾,所以我认为男子对女子提出忠贞要求,而男子自己不做到忠贞,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我敬佩李汝珍是因为他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因为《镜花缘》其实就是反映了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你说这是一位女子写的,倒也没错,这可能是女孩的控诉,但李汝珍是一位男子,所以他自己的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先进的。

最后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感概:作者李汝珍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与《西洲记》、《封神榜》媲美。他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了一些人,又用漫画的手法用一些例子嘲讽和批判了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

篇3:《镜花缘》的女性观

一、为闺阁立传

为了反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观念,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不仅认同而且大力赞扬女性的才华, 他一口气描写了一百个美丽智慧的女子, 她们“不惟金玉其质, 亦且冰雪为心。”个个满腹经纶, 甚至许多是文武双全。李汝珍唯恐世人不理解他的写作意图, 在泣红亭主人所题的碑记中写道:“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 尝有所见, 惜湮没无闻, 而哀群芳之不传, 因笔志之……所列百人, 莫非琼林琪树, 合璧骈珠, 故以全贞毕焉。”作者把这些才女们比喻为珍贵的珠宝, 记录她们不凡的经历, 这是李汝珍通过《镜花缘》传达出的, 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挑战。

二、巾帼奇才

《镜花缘》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展现了她们过人的才华。《镜花缘》中才女之“才”的丰富, 在第二十三回通过林之洋的嘴总括出来:“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 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 诸般酒令, 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求、斗草、投壶, 各种百戏之类。”因此, 我们将《镜花缘》中的才女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在学识方面的才能, 表现为熟读经史子集, 擅写诗文辞赋。上官婉儿才情敏捷, 她过人的诗才令众臣也不得不惊叹:“天生奇才, 自古无二。”[2]黑齿国的黎红薇和卢紫萱的在识字、辨音、正义方面让见多识广的多九公自恨“从前少读十年书”, [3]让曾中探花的唐敖落荒而逃。她们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让读者过目难忘。

其次是擅长琴棋书画等艺术才能。井尧春、田舜英、吕尧冥、孟瑶芝、卞素云五美抚瑶琴, 弹得“声清韵雅, 山虚水深”, “彩云欲停”, 让人“惊鸿照影, 长袖临风, 个个有凌云欲仙之意。”燕紫琼、易紫菱、姚芷馨、卞香云精于棋术;林书香、印巧文、谢文锦、褚月芳在书法上颇有造诣;阳墨香、祝题花、白丽娟在绘画书法方面皆有所长。

再次是通晓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众才女边品茶边谈关于喝茶的养生之道;田凤畅谈稀诸多医学奇方;董青钿、宋良箴、司徒儿、廖熙春、缁瑶钗、蒋秋辉熟悉各种数术算法;米兰芬精于筹算、笔算。

古代在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和武术等实用技艺领域几乎没有留下女性的足迹。而李汝珍却在《镜花缘》中大胆地让女性涉足这些领域, 男性会的, 女性也能够掌握, 甚而更为出色, 女性的天赋和男性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他男女平等观念最为明显的体现。

三、圣益圣, 愚益愚

韩愈的《师说》将造成“圣益圣, 愚益愚”现象的原因归之于学习的态度上, 不以地位、年龄等外在因素为择师标准, 而是以才能为择师标准, 只要学习态度端正, 不耻下问, 那么愚者也能向圣者转化。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去衡量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的情况, 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所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了男性“圣益圣”, 女性“愚益愚”。而《镜花缘》中的女统治者武则天选拔人才则是:“如有能文才女, 准其密奏, 以备召见, 量才加恩。”结果是:“外面因由这个风声, 所以数年来无论大家小户, 凡有幼女, 莫不读书。”作者还在第十八回展现了一个奇特的国度——黑齿国。“他们风俗, 无论贫富, 都以才学高的为贵, 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 也是这样, 到了年纪略大, 有了才名, 方有人求亲, 若无才学, 就是生在大户人家, 也无人同她婚配。因此, 他们国中, 不论男女, 自幼都要读书。”“每到十余年, 国母即有观风盛典。凡有能文处女, 俱准赴试, 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 或赐才女匾额, 或赐冠带荣身, 或封其父母, 或荣及翁姑, 乃吾乡胜事。因此, 凡生女之家, 到了四五岁, 无论贫富, 莫不送塾攻书, 以备赴试。”这正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有力的讽刺。

四、女尊男卑

《镜花缘》将矛头指向男尊女卑这个千百年来压抑束缚女性的性别制度上。它借助武则天的谕旨, 发表了攻击传统思想的言论, 宣扬了女子不比男子差的观点, 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颠倒了过来。

(一) 让女子走上社会, 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经济地位。

骆红蕖自从母亲被老虎吞吃以后, “终日搬弓射箭, 操练武艺”, 终于杀尽山中老虎为母报仇。她与年过八旬的祖父、乳母和老苍头相依为命, 显然, 她不得不成为家中经济支柱;廉锦枫的父亲戍死异乡, 家中钱财耗尽, 经济“母病又发”, 她勇敢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尹红萸的父亲恐受徐敬业举事的牵连, 逃至玄股国, 无以为生, 多亏尹红萸结得好网, 卖给渔人换钱;魏紫樱因徐敬业举事之祸, 全家逃至长人国碧梧岭, 父亲去世后, 因哥哥身体不好, 她苦练连珠枪, 女扮男装继承父业, 保护居民, 养活寡母。

(二) 作者通过武则天当政和女儿国女性当政的具体事例, 提出了自己的政见:

女子应同男子一样有参加科举选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李汝珍把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搬入小说中, 又设立了一个女性当政的女儿国, 这是对女子参政能力的肯定, 也是对男尊女卑性别观的有力颠覆。

篇4:浅谈《镜花缘》的女性观

关键词:镜花缘;女性意识;男权思想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原籍直隶大兴,早年随其兄移家江苏梅州,长期生活在淮南,淮北一带。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既会经史擅长音韵,又在医书,算学,琴棋书画,灯谜,酒令等领域表现出令人称道的一面。李汝珍自言"消磨了三十年层层心血"[1]才做出了这一本书。

胡适在《<镜花缘>的引论》中对该书极力赞扬"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平等的选举制度"。[2]p424《镜花缘》里面涉及到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教育问题,缠足问题,都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李汝珍《镜花缘》里没有将女子和男子区别对待,而是将她们与男子放置在同样的社会视野里。《镜花缘》里的女子不是传统被困于闺阁中的弱女子,而是具有"真性情"的人,她们可以像传统男子一样学武术,可以同猛兽斗争。她们从闺阁中走了出来,到了广阔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镜花缘》被认为是第一次把女性的活动空间从家庭的内场域转移到了社会外场域。[3]p171—179

在《镜花缘》中"凡有能文处女,俱准赴试,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或赐才女匾额,或赐冠带荣身,或封其父母或荣及翁姑(十六回)"[4]朝廷出示明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子顺利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也能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男女平等的风气,使女子能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读书识字,准许参加科举,凭才能封官加爵,进而一步步认可女性的地位。如第六回这样写到"武后与群臣赴上苑赏花饮酒,并将九十九种花名,写牙签九十九根,放于筒内。每掣一签,俱照上面花名做诗一首。令上官婉儿与群臣一同作诗。谁知一连做了几首,总是上官婉儿第一交卷。这日共做了五十首诗,上官婉儿就得了五十分赏赐。次日又同群臣做了四十九首诗,上官婉儿得了四十八分半的赏赐。"上官婉儿作为武后的一个宫女,因为文学才能突出备受武后喜爱而被封为昭仪。她能与群臣做诗,输了会受惩罚,赢了也会得到奖赏。《镜花缘》通过上官婉儿才能的表现来肯定女性的才能,来争取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这些正是作者超前的女性意识的体现,这是作者在为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而呐喊。

李汝珍在女性缠足问题上的见解也是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在第十二回借吴之和之口说:"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不为美?即如西子,王嫱皆绝世佳人,彼时又何尝将其两足削去一半?况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此圣人所以此诛,贤者所不取。"这表明他反对女子缠足,他认为缠足与"造淫具无异,"应该废除这种酷刑。缠足,给女性带来的既有身体上伤害,又有精神上的伤害,作者意识到想要给女性争取社会平等的地位,就得禁止这一酷刑,只有戒缠足才能让她们从家庭的内场域转移到社会的外场域。可以说《镜花缘》"有力地冲击了摧残妇女的缠足陋习,结束了小脚狂的时代,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进化。"[5]p81

吕晴飞认为《镜花缘》是唱给女性解放的一首赞歌。虽然《镜花缘》中有进步的女性解放意识,但是李汝珍对女性的意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一旦进入深层次的分析时,我们会发现李汝珍思想中还残留着封建男权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对武后的双重认识上。《镜花缘》中武则天当皇帝她招贤纳士,选拔得力武将平定兵祸,维护了唐朝的统治。作者在赞扬武则天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又流露贬谪意识。作者第一次是这样描写武则天的,“原来这位帝王并非须眉男子,系由太后而等大宝。按天星新月狐临凡。”[7]在这里把武后妖化为狐,从内心深处没有给予女性平等的地位。在之后又写到武则天当皇帝被正义之师推翻,武则天地位回到中宗。这显然是对女性成为君主的否定,从而从根本上否定女性应该享有社会平等地位这一超前的女性意识。女性的参政权利以及社会地位都是依附于男性的。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表现出来的超前的女性意识,为后代的女性解放起到了启蒙作用,为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它的超前性的同时,也要知道它的时代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李汝珍.镜花缘[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440.

[2]胡适.<镜花缘>的引论[A].胡适文存(2集2卷)[C].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3]管仁福,李卿.红楼镜花终虚幻,难忘世间儿女情——红楼梦、镜花缘比照解读[J].红楼梦学刊[C].2003(3).

[4][7]李汝珍.镜花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篇5:《镜花缘》读后感

俗的部分是前五十回。特好看。说的是唐中期失意文人唐敖和他小舅子林之洋还有多九公在离开天朝周游世界中所见所闻。想象力超群,可谓是奇幻大片,又如是海外游记。就是改成白话评书,也尽可吸引一干听众。

最后六七回写的是世事变迁:周变回唐,武交还李。人物结局:仙道,人道,万事皆有定数。

而中间的就是雅的那一部分了。武则天开女科,众花仙子托生纷纷考中,几十个章回写的是红花会众才女研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厌其烦地表现了文心精巧,文趣无穷。是各种学问集成,掉书袋666。尽管,今天看来,这些都是不实用的才能学问,是闲趣。不过,很多时候文化不就是闲出来的么?

篇6:镜花缘读后感

高中的时候是看过《镜花缘》的小说的,不过早已忘记,这里说读后感有点不合适了。只是记得原著中是有一些比较封建的东西的。而且当时只是略略而看。

动画片是只有四集,分别是海岛遇难,还有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原著中不好的东西肯定是已经修改了,这样看起来也轻松。这种动画的制作是比较麻烦的,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摆木偶,然后拍下来,最后连续放就是动画了。和这个类似的,《阿凡提》(不是《阿凡达》啦)应该也是这样的。其中的君子国那一集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个乞丐最后不想走,一直留在君子国白吃白喝。道德层面上的君子国实际上是失败的。

篇7:《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是清朝的李汝珍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它甚至可以与《西游记》媲美。

《镜花缘》以一段天庭上的故事开头:冬日的一天,百花仙子与麻姑下棋,由于风雪太大,未及时赶回洞中,洞里的花仙们听从了人间帝王武则天的旨意,在冰雪中将百花齐放。她们殊不知,几百年前,百花仙子曾承诺,若听取了下界帝王的旨意,自甘堕落红尘。就这样,百花仙子被贬下了凡,投胎在中原唐秀才家做了女儿,取名唐小山。

这位唐秀才,名叫唐敖,因厌倦了功名富贵,便同林之洋、多九公一起在外游山玩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游黑齿国和女儿国。三人乘船来到黑齿国,看这里的人都异常的黑,不仅身上漆黑,牙齿也是漆黑的,只有眉毛和嘴唇是鲜红的。林之洋带着货物到街上去卖,唐敖和多九公则到街上游玩。走到一个女学塾,两人停下脚步,走进去想讨杯茶喝。

一个老态龙钟的儒生和两个大约十五岁,穿着紫色和红色衣服的小姑娘,热情地接待了两人。老人介绍,穿着紫衣服的姑娘叫庐红薇,穿着红色衣服的姑娘叫黎紫萱。老人请二人指点一下两位姑娘的功课,唐敖谦虚推辞,可九公却跃跃欲试,他想:两个黑不溜秋的小丫头,才读了几年书,提出的问题,哪有回答不出的道理?

可是,九公这回可是栽在了她们的手里。两位姑娘提的问题,都无法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博学旁通,更要有独特的见解,才能回答的出。九公越发招架不住,急得老脸发红。最后还是林之洋及时赶到,才解了围。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还有一次,三人来到女儿国。这里的女儿国可不是《西游记》里的女儿国,这里有男有女,但是,男人却要打扮成女人,女人要打扮成男人。走到街上,人人都把唐敖他们当成假扮男人的女人。唐敖和九公玩了一天,回到船上,发现林之洋尚未归来。便四处搜寻,可搜了好几天,还是杳无音讯。那么,林之洋到底去哪了呢?原来,林之洋到王宫里去卖东西,可是,国王看上了林之洋,把他封为了王妃,择日就要娶回宫中。在回宫之前,林之洋要缠好足。

篇8:浅析《镜花缘》的思想内容

一、尊重妇女地位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的一部比较优秀的长篇古典小说,它的人物众多,而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它所假托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由女皇帝统治的时代。书中关于女子之论很多,胡适认为这“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这足以表明作者尊重女性的思想,本书中尊重妇女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妇女才学超群

在《镜花缘》中,没有提倡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普遍思想。有才学的女子充斥着整个小说。从贯穿全文的主人公唐小山来说,她出生的时候便不同凡响,“异香满室,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到了四五岁时,便能过目不忘 ;胆量极大,不但喜文,并且好武。长大以后,更是才学超群,在武则天举行的女试中名列前茅。

除了唐小山,小说还出现了由百花转世的一百个才女,她们不仅文采非凡,其中有些人还具有特殊的技能。黑齿国的亭亭和红红,小小年纪竟能把满腹才学的多九公问得“汗如雨下”,“抓耳搔腮”,“满面青红,恨无地缝可钻”颜紫绡就像女中剑侠,飞檐走壁,神出鬼没,枝兰音、林婉如精通音韵,米兰芬俨然是位数学家。在朝中,上官婉儿“学问非凡”,“才情敏捷”,“胸罗锦绣,口吐珠玑”,作诗又快又好,朝臣无不拜服。而且在《镜花缘》中,作者所写的男子的数量远远少于女子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把女子地位抬得很高。

(二)女性有受教育,参加科举的权利

作者把《镜花缘》的时代背景假托在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女性皇帝掌权的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安排,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是有深刻意义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女性有受教育与参加科举的权利。唐敖与多九公游历海外时,经过黑齿国,这里的人民通体是黑色,看上去非常丑陋,但是这里的人无论男女,都好读书,书中这样描写 :“他们风俗,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的为贵,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也是这样。到了年纪略大,有了才名,方有人求亲。若无才学,就是出生在大户人家,也无人同他婚配。因此,他们国中,无论男女,自幼都要读书。”。黑齿国寄寓着作者“女性受教育的理想”,这是作者理想中女子教育发达的一个乌托邦。唐敖等人在这里遇上了亭亭和红红二人,小小年纪便把满腹才学的多九公问到无话可答,这样的情节设计让读者对这个提倡教育的国家印象深刻。而且,武则天首开女科,女性也可以参加科举,这种思想在作者当时的时代也是非常先进的。

本书在描写林之洋、唐敖一行路过女儿国时写道 :“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 ;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女儿国里都是由女性掌权,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男子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相反,是作者关于男女平等思想的佐证,这是一个男人与女人社会地位完全对调的社会,虽然是作者的虚构,但是作者的思想我们一窥便知。

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一)女子缠脚的陋习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以“小脚”为美,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陋习对于女性身体和心理的残害。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越是爱惜自己的女儿,就越要为自己的女儿缠足。在《镜花缘》中,作者透过林之洋在女儿国被缠足的遭遇表露出自己对于“缠足”这一习俗的看法。林之洋在还未进入女儿国时,就说道 :“闻得他们最喜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若讲脂粉,更是不能缺的。幸亏俺生天朝,若生这里,也教俺裹脚,那才坑杀人哩!”由林之洋这句话可以看出,“裹脚”这件事在男人看来,也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封为王妃,被宫娥强迫,经历了“穿耳”“裹足”之痛。一个男人也经历了一次女子都要经历的痛苦,他也切身体验了作为女子的痛楚。本书这样描写林之洋被“穿耳”:“早有四个宫娥上来,紧紧扶住。那白须宫娥上前,先把右耳用指将那穿针之处碾了几碾,登时一针穿过。林之洋大叫一声“痛杀俺了”,望后一仰。”林之洋被缠足之后的情景更是凄惨 :“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薰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凹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这也是作者对于“裹足”这个事情的感受,读来同样也使人心惊,这种情节尖锐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恶俗的抗议。

(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镜花缘》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也写到社会风气。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一行人在路过“君子国”的时候,被君子国的人民“好让不争”的风气所打动,在君子国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而且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做买卖时,买者并不还价,却要添价。这种现象在作者所处的国度里是鲜有的。“君子国”就像一个远离世俗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这一行人在君子国里遇到了两个老者,吴之祥与吴之和。透过这二位老者的两个问题,也引起读者的思考。一个人是吴之和问到的,关于天朝的丧葬问题,子孙为何往往因为选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另一个是吴之祥问到的 :天朝有子女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杀鸡宰羊庆祝的习俗,今上天既然赐予子女与人,为何反而因为子女而宰杀许多生灵?这些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他对于这些社会习俗的不赞同与批判,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此外关于风水、送子女入空门、屠宰耕牛、后母等社会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三、作者的学术思想

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还有作者的学术思想,全书处处表现着作者的渊博知识。胡适的《< 镜花缘 > 的引论》中说李汝珍 :通音韵之学,撰《李氏音鉴》。定“春满尧天”等三十三字母。征引浩繁,浅学者多为所震。首先,《镜花缘》前一部分写唐敖一行游历海外众多国家时,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有山水虫鱼,花草鸟兽,星相历法等方面的内容。其次,《镜花缘》用了很大一部分篇章来写众才女相聚在红文馆的情景,小说第六十九回到九十三回,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叙写才女们作赋咏诗、抚琴画扇、下棋斗草、辩古音、讨论韵谱。而且往往是整篇文章都在讲述某种学问知识,他把他广博的知识,都编入了这部小说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章名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专门提到了李汝珍及其《镜花缘》,鲁迅认为这是一部“才学小说”,认为“雍乾以来,江南人士惕于文字之祸,因避史事不道,折而考证经子以至于小学,若艺术之微,亦所不废 ;惟语必正事,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逮风气既成,小说乃‘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史以为‘无可观’,故亦不屑也 ;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镜花缘》。”

篇9:胡适对《镜花缘》的“女权”解读

依我的观察,美国的妇女,无论在何等境遇,无论做何等事业,无论已嫁未嫁,大概都存一个“自立”的心。别国的妇女大概以“良妻贤母”为目的。美国的妇女大概以“自立”为目的,“自立”的意义,只是要发展个人的才性,可以不倚赖别人,自己能独立生活,自己能替社会作事。

胡适认为,“这种观念是我们中国妇女所最缺乏的观念。”这种风气,倘能传播开去,便会“渐渐的造成无数‘自立’的男女,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有该尽的义务,有可做的事业”。这些看法,虽不足以解说妇女的全部问题,但传输了女子解放发展的最基本精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后对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了考证研究,取得了极大成绩。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胡适预言“将来一定要成为世界女权史上的一篇永永不朽的大文;……将来一定要在中国女权史上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的著作,并未能引起相应的注意。这部古典名著是《镜花缘》;他研究论文的题目叫《<镜花缘>的引论》。

在“引论”开篇,胡适便写出“李汝珍”一节,从多种材料的勾沉梳理中,考证出《镜花缘》的作者是京兆大兴县人氏李汝珍。之后,胡适写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章节“《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书”。

胡适说:“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答案是”以下每字下面均有重点号)

说一位清代人氏的作品有这样的宗旨,真是石破天惊!胡适意识到可能有人会对此结论不以为然,赶紧补充一句:“我是最痛恨穿凿附会的人,但我研究《镜花缘》的结果,不能不下这样一个结论。”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用胡适为文的口吻,说一句:拿出证据来。

胡适说,“我们先要指出,李汝珍是一个留心社会问题的人。这部《镜花缘》的结构,很有点像司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笔者按:今译《格列佛游记》),是要想借一些想象出来的‘海外奇谈’来讥评中国的不良社会习惯的。”胡适的举证是《镜花缘》第十一、十二回中“君子国”的一大段,这些段落中提出了十二个社会问题。其中第十条“妇女缠足”和十一条“用算命为合婚”,胡适认为不仅是很有见解的观察,甚至是最为精彩的。胡适征引“妇女缠足”一节:

吾闻尊处向有妇女缠足之说。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足哀号,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当此之际,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种种疾病,由此而生。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为不美!试问鼻大者削之使小,额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谓为残废之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即如西子、王嫱皆绝世佳人,彼时又何尝将其两足削去一半?况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此圣人之所必诛,贤者之所不取。

对此两节,胡适认为:“这两项都是妇女问题的重要部分;我们在这里已可看出李汝珍对于妇女问题的热心了。”

《镜花缘》是一部小说,所以,“李汝珍对于女子问题,若单有君子国那样干燥枯寂的讨论,就不能算是一个文学家了”。胡适认为,《镜花缘》里最精彩的部分是女儿国的这一段。这一段的宗旨只是“要用文学的技术,诙谐的风味,极力描写女子所受的不平等的,残酷的,不人道的待遇”。胡适甚至说:“这个女儿国是李汝珍理想中给世间女子出气伸冤的乌托邦。”

这个女儿国,读过《镜花缘》原著的人都知道,是个一切以女子为主的国度。在这里,男人穿上衣裙,在家里“治内事”;而女子,穿上靴帽,在外主事。胡适认为:“这是李汝珍对于妇女问题的根本见解:今日男尊女卑的状况,并没有自然的根据,只不过是‘自古如此’的‘矫揉造作’,久久变成‘自然’了。”为了证明人是“矫揉造作”而来,书中还设计了一段绝妙的情节:一个去女儿国参观的人(林之洋),被女儿国王看中,选为王妃。可是,他不似女儿国的男子那般“矫揉造作”,所以必须加以改造治理。这个过程,描述得相当细致,足以引发对现实女子的生存状态进行反省。

首先,林之洋由宫娥预备香汤,沐浴一番,接着化妆。“穿耳”是由几个身高体壮、满嘴胡须的宫娥紧紧拽住,左耳一下,右耳一下,疼得林之洋大叫连声。接下来是缠足。这情节,笔者小时候听家里老保姆讲过,可没有《镜花缘》描述得这么细致。等到缠毕,脚便如炭火烧一般,痛不可耐。这等受虐待,最初当然是要反抗的。林之洋晚上便自行将缠布放开,结果招致一顿毒打。不过几十天的功夫,“那是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只剩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

读到这一节,让人恐怖。可以想见,胡适在文章中多引原文,只是想让人们看看,今天社会的女子,就是长期这般“矫揉造作”而成的,一切皆非天意。而《镜花缘》中:“几十天的‘矫揉造作’,居然使一个天朝上国的堂堂男子,向那女儿国的国王,颤颤巍巍的‘弯着腰儿,拉着袖儿,深深万福叩拜’了!”胡适对此感慨万端:“几千年来,中国的妇女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写的这样深刻,这样忠厚,这样怨而不怒。《镜花缘》里的女儿国一段是永远不朽的文学。”

《镜花缘》书里对于妇女问题的反映,不仅有女儿国,女权伸张的一个乌托邦,还有一个黑齿国——女子教育发达的一个乌托邦。黑齿国中,无论贫富,都以才学为高为贵,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也是这样。有一个外来的男子,看轻这里的女性,可与她们讨论学问时,结果却“面上红一阵,白一阵”,万分狼狈。看到这里,胡适高兴地说:“这样恭维黑齿国的两个女子,只是著者要我们注意那个女子教育的乌托邦。”

李汝珍在《镜花缘》的二十五回里,写了一个两面国的强盗山寨,继而提出了一个颇为重大的妇女问题:男权社会里男女贞操的“两而标准”(今天所谓“双重标准”)问题。胡适以为,此问题先前也有人谈过,但“三千年的议礼的大家,没有一个人能有李汝珍那样明白爽快的”。这还不算,《镜花缘》五十一回里,两面国的强盗头子想要收妾时,被自己夫人一顿好打,还训斥一番:“我打你只知有已不知有人。”“假如我要讨个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欢喜?”胡适认为,这强盗夫人说得有理,推己及人,用一个单纯的贞操标准:男所不欲,勿施于女;所恶于妻,毋以取于夫。这叫做“忠恕之道”!

就算这几个妇女问题的提出,似还不能说妇女问题已经触及到了根本。从《镜花缘》里,胡适还寻到了有关女学和女权的内

容。在胡适看来,《镜花缘》里,对于武则天,只有褒词,而无谤语。

李汝珍借着武则天的名义,来为女子行“德政”,有相当深刻精微的地方。例如,他设计了十二条恩旨。其中除去旌表贤孝的妇女、旌奖“悌”的妇女、旌表贞洁、赏赐高寿妇女等一般条目外,还针对大内宫女,设定出“凡入宫五年者,概行释放,听其父母自行选配”,并针对贫家女子,设造“育女堂”,“凡幼女自襁褓以至十数岁者,无论疾病残废,如贫不能育,准其送堂,派令乳母看养”。甚至还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命天下郡县延访名医。各按地界远近,设立女科,并发御医所进经验名方,配合药料,按症施舍”。这些对妇女的基本方面的尊重设置,的确如胡适认识的,“都是很重要的建议”。

保障女子的基本权益,似乎还不够。李汝珍还让武则天创办男女平等的选举制度。叙述到这里,胡适特别强调:“注意,我说的是选举制度,不单是一个两个女扮男装的女才子混入举子队里考取一名科第。李汝珍的特识在于要求一种制度,使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样用文学考取科第。”“一种女子选举制度,一方面可提供女子教育,一方面可引到女子参政。”李汝珍笔下的女子选举制度,有十二条之多。胡适称颂说:“这种制度便是李汝珍对于妇女问题的总解决。”

胡适考证,李汝珍写作《镜花缘》约在1810年至1825年之间,也就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期,一些先觉的知识分子虽然感到思想的压抑和制度的无望,可如李汝珍这样较为全面提出数千年来少有人关注的妇女问题,并加以深刻解剖,开出药方的学人,真可谓凤毛麟角。胡适看重、推崇的,正是这一点。他在文章中不吝文辞,对李汝珍及其著述作了绝高评价:

三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曾大胆的提出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来作公平的讨论。直到十九世纪的初年,才出了这个多才多艺的李汝珍,费了十数年的精力来提出这个极重大的问题。他把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大胆的提出,虚心的讨论,审慎的建议。他的女儿国一大段,将来一定要成为世界女权史上的一篇永永不朽的大文;他对于女子贞操,女子教育,女子选举等等问题的见解,将来一定要在中国女权史上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

胡适当时刚从美国回来未久,因为大力推动“文学革命”,已有声名。对于《镜花缘》提出的妇女问题,他相信会因自己的阐发而引起相当反响的,在文章末尾,他自信地说:“这是我对《镜花缘》的预言。也许我和今日的读者还可以看见这一日的实现。”

上一篇: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矿区下一篇:城乡规划法知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