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24-05-26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精选9篇)

篇1: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苏教职〔2011〕23号

各市教育局:

现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1]3号)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我省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招生目标和任务

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中职招生任务数43.5万人。请各市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编制2011年江苏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苏教发〔2011〕11号)中明确的“2011年分市中等职业学校指导性招生计划”,结合本地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解落实招生任务到所属县(市、区),其中省级(三星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招生计划落实到校。

二、加强招生管理

各地要把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列入目标管理,确定工作方针、任务、措施和办法,统一部署。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要与普通高中招生统一制定招生政策和措施;统一公布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统一组织区域内初中毕业生报名和填报志愿;统一组织生源;统一安排招生录取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在录取工作中,可实行注册入学、或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灵活多样的招生办法。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初中学校要及时将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招生指南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确保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给予比较充分的选择时间。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必须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

三、规范招生秩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肃招生纪律,坚持依法监管、从严治理原则,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加大对违纪违规招生行为查处力度。

一要全面禁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布虚假招生广告和信息。对发布虚假招生宣传广告信息、招生简章的,在责令纠正的同时,要严肃追究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当争夺生源的行为。所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得通过经济手段委 托“中介”机构招生,或向组织生源的初中学校和个人给予经济报酬。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实施招生、争夺生源的学校和个人要严肃查处。严禁生源学校校长及其教职员工向招生学校索取生源组织费、各种“回扣”或实物等。

三要严格制止各种妨碍学生正常填报志愿行为。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实行年审制度,在招生工作开始前,公布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学校名单,并及时报省教育厅备案。生源学校指导学生按志愿选择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不得误导或强迫学生填报志愿;不得向学生推荐我省各市公布的当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以外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对故意隐瞒招生信息、未向学生公布、公

示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信息的,以及妨碍学生正常填报志愿,违背学生意愿强迫、包办学生填报志愿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四要全方位监管违规收费行为。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按照我省职业教育收费的有关规定申办收费许可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和家长监督。严禁超出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

五要切实改变少数地方对招生学校疏于管理、招生行为不规范、学籍管理不严格、招生数据重复统计等现象。对违反招生纪律的,要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四、加强招生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通过招生指南、新闻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教育和中职招生宣传。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要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各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初中阶段学校,深入初中毕业生家庭,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发动全体学生,现身说法,宣传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果,动员、引导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在做好每一位初中毕业生、每一位初中毕业生家长宣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宣传,营造职业教育是理性选择、理想选择的社会氛围。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推出一批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典型及毕业生典型事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根据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我省将稳步发展五年制高职,扩大对口招生规模和本科招生计划,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制度,并探索中高职贯通一体办学模式。各地要认真贯彻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要求,宣传有关方针政策。

五、落实惠民政策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助学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都要切实落实国家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不得擅自降低发放标准、改变发放范围。各类中职学校招收在职职工、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和现役军人等社会群体进行不脱产学历教育的,必须注册为“弹性学制”,不得纳入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范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的新生学籍管理和电子注册制度,严格按照招生录取审批后的新生名册建立学生学籍,保证国家助学金发放和免学费工作顺利进行。

六、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

各地要加强统筹,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在招生工作中的辐射带动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推动职业教育整体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要率先垂范,出色完成招生任务。今年对省属中职学校招生数将按生源地统计,并纳入各市招生任务统计,各地对省属中职学校的招生应给予支持,并将其招生计划纳入当地的招生计划中统筹安排,避免地方保护和招生封锁,确保优质学校能够跨地区招生。

各地要认真落实东西部职教对口支援和南北合作招生任务。把职教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职业教

育资源,不断扩大东西部联合招生规模。要为来本地就读的西部学生解决生活费资助和免学费的配套资金,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帮助。招收对口支援地区中职学生所需经费要纳入政府对口支援经费。

七、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圆满完成今年招生任务

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3.5万人的目标,是今年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地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招生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各级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分解中职招生任务,签订职教招生责任状。建立健全职教招生逐级旬报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招生情况的汇总统计工作,逐级向上级部门汇报最新招生情况,从七月上旬至十一月中旬,每十天上报一次,并确保招生汇总统计不弄虚作假。要完善招生激励机制。中央和省级职教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将与各地及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对招生措施得力,任务完成好的地方和学校将给予倾斜。

篇2: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苏教师〔2010〕11号

各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主管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12月制定下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以下简称“2009年《资格条件》”)。现就做好全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关于评审范围和申报资格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范围是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各级职业教育研究室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和教研人员。

2009年底以前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可视同具备中等职业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符合晋升条件的,可直接申报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具备工程师等其他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需同级转评中等职业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且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3年后,方可申报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具备高级工程师等其他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1年后,可申报

同级转评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

二、关于评审条件

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按照2009年《资格条件》开展评审工作。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2009年《资格条件》中首次提出的条件,在今年申报工作中可作如下过渡:

1.关于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指学校在每学年末通过学生、同行、督导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一年来教学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优秀率一般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0%左右。申报高级讲师要求近5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两次为“优秀”。近年来学校未开展此项考核工作的,可用其他形式的评教结果作为补充。

2.关于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指专业课教师本人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的时间。申报高级讲师任现职以来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同时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资格、执业证书。今年申报人员专业实践时间要求为3个月。专业实践时间不足3个月,或未能取得相关专业资格、执业证书的,可用主要参与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成果作为补充。

3.关于教科研成果要求

申报高级讲师要求同时具备主持过学校德育、专业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和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两类条件。今年申报人员其中一类条件特别强的,在推荐中可综合把握。地处县以下(不

含县)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人员教科研成果要求可适当放宽。本专业学术论文包括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论文。

4.关于中职教研员评审高级讲师要求

地处县(市、区)的教研员,若对基层学校指导成绩特别突出,承担课题和发表论文要求可适当放宽。

三、关于推荐评审程序

(一)个人申报。符合2009年《资格条件》的申报人员填写《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按规定提供有关申报材料。

(二)单位推荐。所在单位按照公开述职、成果展示、民主测评、组织推荐、公示等程序开展推荐工作。

(三)资格审查。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职称主管部门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材料核实和择优推荐。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方式择优推荐。

(四)组织评审。省教育厅组织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若评审工作需要,可通知相关申报人员到省评委会面试答辩。

(五)公示评审结果。在江苏教育网公示评审通过人员名单,时间一周。

(六)发文公布。省人社厅对省评委会评审结果审核后,正式发文公布并颁发资格证书。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各市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报送要求》报送评审材料。

(二)各市于2010年7月底前将评审材料报送省教育厅师资处设在江苏教育大厦21楼2113室中职职称材料组(联系电话:025—83335619、83335528)。

(三)根据《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同意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收费标准的复函》(苏价费函〔2002〕62号、苏财综〔2002〕61号)规定,每份评审材料收取评审费400元。各市在报送评审材料的同时,将评审费交(汇)至江苏省教育厅会计室,并注明“中职校高级教师评审费”。

开户行:农行南京市北京西路分理处

户 名:江苏省教育厅

篇3: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1.2011年中央财政拟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2011年拟进一步扩大中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由目前的12大类45小类180个品目扩到12大类49小类200个品目,最终以年度实施指导意见为准。其中,手扶拖拉机、微耕机仅限在血防区和丘陵山区补贴。玉米小麦两用收割机作为小麦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获割台分别补贴。各省可根据需要对补贴种类进行取舍。在上述补贴机具品目范围外,各省(区、市)可自行选择不超过2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果实收获机、胶带传动轮式拖拉机、运输机械、农用航空器、内燃机、装载机、燃油发电机组、风力设备、水力设备、太阳能设备、包装机械、牵引机械、设施农业土建部分(指用泥土、砖瓦、砂石料和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修砌的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以及黄淮地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暂不补贴。

2. 补贴额的确定

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拟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补贴标准。2010年补贴产品分类分档标准或补贴额在执行中没有异议的,2011年继续沿用;执行中反映较大或发现明显不合理的,要进一步完善分档办法,重新分档并合理确定补贴额。

对2010年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新增产品,参照2010年补贴目录中同类同档产品的补贴额,纳入2011年补贴目录。要充分利用支持推广目录的有关信息,如确有必要,可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国家支持推广目录新增的全国通用类机具产品,由农业部统一分类分档并确定最高补贴额;省级支持推广目录新增的全国通用类机具产品,以及国家和省级支持推广目录新增的非通用类机具产品均由各省(区市)及时纳入本省区市2011年补贴目录。鉴于玉米联合收获机购置补贴涉及省份较多,2011年拟将玉米联合收获机纳入全国通用类机具范围,由农业部分类分档并确定最高补贴额。2010年补贴目录之外新纳入补贴种类范围的品目机具,应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档后,按不超过同类同档产品2010年平均市场销售价的30%测算其补贴额。

3. 工作进度安排

补贴额确定和目录制定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明年补贴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2011年伊始即可启动实施补贴工作,补贴额确定应于2010年12月完成。2011年实施指导意见发布后,各省及时向社会公布补贴目录。近期农机化公司已启动了2011年全国通用类机具补贴额确定工作,各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也应尽快启动非通用类和其他类农业机械补贴额调整确定及目录制定等工作。

4. 相关要求

补贴额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涉及企业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购机愿望,也直接关系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做好此项工作,现提出如下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补贴额确定和目录制定作为当前重要的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组织骨干力量,抓紧研究,认真细致开展相关工作。

(2)科学分类分档。要在认真总结今年实施经验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具分类分档办法,要以农业机械的主要能力(动力、生产率等)、作业功能(多功能、单一功能)、技术性能等来划分机具档次,提高分类分档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产品的技术进步。

(3)合理确定补贴额。一要通过市场调查或补贴管理软件等途径,准确掌握各类产品的年度市场销售价,为测算补贴额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为发挥补贴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各省在确定补贴额时,可根据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需要,对趋于饱和的机具可适当降低补贴比例。特殊地区和特殊机具的补贴额按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

(4)公平公正对待企业。要将辖区补贴种类范围内并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的产品全部纳入补贴目录,供农民自主选择。主动提出销售区域不覆盖省域范围的产品或企业,可不列入本省补贴目录。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分类分档标准,对省内外企业一视同仁,同类同档产品享受定额补贴,严禁地方保护和暗箱操作。

篇4: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一、保证高考安全顺利举行。各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要强化高考安全管理,完善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协作机制,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联防联控,切实履行职责。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把高考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把试题试卷安全和考试安全作为工作重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对命题、制卷、试卷运输、保管到施考、评卷、分数合成等各个工作环节,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对可能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强化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要继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重点打击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替考和群体性舞弊等违规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密监控并及时清理通过网络、手机、校园小广告等传播涉嫌试题泄密和作弊信息,打击兜售作弊工具、帮助考生作弊、诈骗考生等违法行为。要确保高考数据信息安全,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严禁以信息发布或传递等谋取非法利益。

二、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定位,坚持导向、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积极探索高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成绩及成长记录相结合的人才选拔评价方式。要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坚持标准、严格自律、体现特色,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招生评价机制。2011年开始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已实施综合改革的省份要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加快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的步伐。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改革的省份,要完善志愿填报及录取系统,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对考生的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考生志愿满意度。

三、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中学,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不断加强招生考试诚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公示的具体要求,要会同公安、民族、体育、科协等部门,加强对考生资格或身份,特别是对申报高考加分的考生及其项目、艺术或体育等特殊类型考生的联合审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在招生信息公示和考试录取期间,要向社会公开招生考试违规举报信箱、电话及受理举报的单位和地址,安排专人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核查处理,确保公示、监督工作取得实效。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要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10号)的要求,统筹协调,研究制订本省(区、市)清理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的方案。高等学校要遵照国家有关招生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招生章程、有关特殊类型招生简章和各项具体招生办法,所有类型的招生均要明確具体要求,加强相互衔接,确保统一、完整、清晰。

四、营造良好的高考社会环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加强对高考宣传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精心策划实施,打好主动仗。要结合重要工作环节和工作时段,广泛宣传高考基本政策、改革举措、程序规则、诚信考试等各项做法、措施和要求。大力宣传高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加强教育招生考试宣传载体及网络平台建设,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适时进行高考预警或案例宣传,揭露中介欺诈伎俩,提醒考生和家长避免上当受骗。要继续做好肢体残疾、患有疾病以及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群体的考试服务和招生录取工作。落实高考体检取消乙肝项目检测,除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及学习不能自理者以外,考生的身体状况只要不影响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高校均不得仅以身体状况为由拒绝录取或加以专业限制。

五、严肃查处招生考试违规行为。要加强招生考试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为考生服务、依法治招、廉洁自律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严格执行高校招生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严肃查处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案件。严禁将录取行为与收费挂钩,严禁将提前交纳学费等任何费用作为是否录取考生或考生确认录取的依据。对未经我部核准计划擅自招收的学生或未经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的学生,一律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高校或中学,不仅要取消其相关招生或推荐资格,还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并将违规事实及处理结果予以通报,或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有关报名、考试、录取管理及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等办法,按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学〔2010〕1号文件附件)执行。

请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速将本通知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普通高校。

篇5: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做好2011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工作(以下简称普通专升本),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通专升本选拔对象及条件

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普通专升本选拔对象为:2011年湖北省普通高校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成人高校举办的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

普通专升本学生报名条件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未受任何纪律处分;修完普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良好,能如期毕业;身体健康。在此基础上,专升本举办高校可根据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报考条件和标准。

二、普通专升本举办院校、招生计划及形式

2011年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的高校为23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举办高校),全省普通专升本计划数为4610人(举办高校名单及分专业招生计划见附件1),面向全省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招生。

三、普通专升本考试

2011年普通专升本考试由举办高校负责,考试科目和录取分数线由举办高校确定。

四、工作程序

1、各举办高校收到本通知后,应按要求制定本校2011年普通专升本工作实施细则及招生简章,认真组织好普通专升本准备工作。有关工作程序、招生专业计划、报考条件、报名和考试办法、录取标准、原则及程序等有关信息应及时在校园网或工作网站上发布。

2、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普通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持申请表(表样见附件2,本表样可在湖北省教育厅政务网http://下载)和本人已修课程成绩单(经本校教务处盖章确认),到举办高校报名。举办高校在接受报名时,应认真审核申请人的专科学籍。报名时间为2011年5月5日至15日,每名学生限填报一所本科院校的一个相关专业。具体报名要求见各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的招生简章。

2、考试。全省普通专升本考试时间为2011年5月28日(确需一天以上考试时间的,则在第二天即5月29日进行),考试地点在各举办高校。

3、录取。普通专升本录取工作由举办高校负责。举办高校按事先公布的录取标准、原则和程序,根据参加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专升本计划内择优录取。未录取的学生不予调剂。

4、公示。举办高校拟录取的专升本学生名单及考试成绩必须在本校网站或社会媒体上公示7天,无异议后方能上报备案。

5、备案。公示无异议的普通专升本学生名单由举办高校报省教育厅高教处复核备案。备案通过的学生,由举办高校发放普通专升本录取通知书。

6、报到。普通专升本学生由举办高校录取并经省教育厅备案后,在举办高校规定的时间内,持举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及本人专科毕业证原件和复印件报到。普通专升本学生的档案由原所在学校集中整理后,与举办高校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转出和接收手续。

五、收费项目

普通专升本报名考试费按《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规范教育招生考试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06]107号)批准的标准执行。普通专升本学生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与举办高校2011年同一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一致,举办高校对普通专升本学生除收取报名考试费、学费、住宿费等规定费用外,不得另立其他收费项目或额外收取其他费用。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所在院校不得以普通专升本名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六、学籍管理

普通专升本学生编入本科三年级组织教学,原则上应对专升本学生单独编班教学,确无法实行的安排插班教学。专升本学生报到入学时,本科院校应认真审核其入学资格。入学后,由本科院校持专升本录取名册和省教育厅同意备案的批件到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办理本科学籍电子注册手续。普通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专业学习后,不得转专业或转学。普通专升本学生毕业证书内容按照国家规定填写,毕业证书的学习起止时间按进入本科阶段的实际时间填写,普通专升本学生达到学校学位授予要求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七、就业政策 普通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按国家有关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

八、工作要求

普通专升本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高等学校要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局出发,严格要求,精心组织,切实保证普通专升本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1、加强组织领导。各举办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做好普通专升本的工作;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监管和督查。普通全日制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所在学校要正确宣传普通专升本政策,积极协助举办高校做好学生报名资格审核工作。

2、制定周密方案。各举办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周密的普通专升本工作方案,做到标准明确、条件公开、程序规范、过程明朗、手续完备。对于报名、考试、录取工作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定工作预案。

3、严格工作纪律。各举办高校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凡能公开的信息必须在校园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要坚持标准,严格选拔,严禁超计划或游离于计划外录取。要采取得力措施,杜绝考试和录取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举办高校不得委托任何个人、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普通专升本工作。

4、严格责任追究。各举办高校的主要领导是本校普通专升本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此项工作负总责。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从中谋取利益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普通专升本工作中发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普通专升本工作不规范、存在问题较多的举办高校,将停止其普通专升本工作。

有关2011年普通专升本工作的政策、时间安排及其他相关信息,省教育厅将适时在政务网“2011年专升本”专栏公布(网址http:///list_item.php?itid=483)。各举办高校在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联系人:吴勃;联系电话:027-87328172。

附件:

篇6: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鄂教师[2011]12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各市、州、县、神农架林区教育局:

为了落实《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关于“深入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选派2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的要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计划选派4000名以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资教工作。为做好今年资教生的选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派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

2、取得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和来自贫困县(市)的毕业生优先考虑。

3、志愿到农村乡镇中小学任教,且服从组织安排。

4、身心健康,符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健康状况要求》。

二、优惠政策

1、考核合格的资教生,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对借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奖励款优先用于还贷。

2、资教生工资可提前定级,不实行试用期。

3、符合研究生推免资格的毕业生,可先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服务期满后再回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根据自愿的原则,毕业生户口档案关系可保留在原就读高校或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可转入县(市),免收托管费。

5、由省教育厅组织免费岗前培训和每年一次的在岗培训,对非师范生,免收教师资格申请考试费。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选拔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7、到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市)任教,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研究生的,可享受适当优惠。

8、表现特别优秀,服务期满愿继续留任农村学校达一定年限的,由省教育厅出资选送到国外培训。

9、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由省教育厅组织参加国家汉办选拔考试,择优选派到国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

10、省教育厅直属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时,拿出一定比例岗位用于招聘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资教生。

11、鼓励各高校每年拿出部分岗位,从服务期满的资教生中优先选招。

12、由各地教育部门统一为资教生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所需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13、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主要从资教生、免费师范生中招聘录用。

资教生在享受以上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享受国家、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三支一扶”工作的其他优惠政策。

三、选派步骤

——

1、宣传动员

省教育厅将在3月下旬组织高等学校进行动员、部署,安排高校选派计划,公布各县(市)的岗位需求计划。4月上中旬,举行湖北省第七届“播种希望与未来——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巡回报告会”,组织优秀资教生代表到各有关高校作巡回报告,请各有关高校做好组织联络工作。

各高校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层层召开毕业生动员大会,并充分利用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使广大毕业生充分了解农村资教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动员广大毕业生踊跃报名。

2、组织报名

(1)学生报名(4月1日至4 月25日)。自愿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毕业生登录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网站(网址:http:///),下载《湖北省2011年资教生(“三支一扶”支教人员)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毕业生可根据公布的各县(市)农村教师岗位需求及个人专业特长,填报3个志愿服务县(市)和2个任教学科。然后将《报名登记表》(一式两份,学校一份、学生本人一份)交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2)学校审核、录入报名信息(4月26日至4 月30日)。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将《报名登记表》汇总后,对毕业生的报名资格和报名信息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录入《湖北省2011年资教生(“三支一扶”支教人员)报名统计表》,盖章后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同时提交电子数据)。

(3)外省高校的毕业生可直接登录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网站,下载、填写《报名登记表》(两份),由本

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于4月30日之前邮寄一式一份(本人留一份)到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邮编:430070,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石牌岭东一路16号,联系人:黄建利,联系电话:027-87677785)。

(4)5月上旬,省教育厅向各市、州、县反馈报名情况和学生信息。

3、考核签约

考核主要采取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签约工作分两批进行:(1)提前面试签约。由各市(州)教育局于5月10日前,组织所辖各县(市)教育部门与市(州)所在地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面试、签约。具体组织工作由各市(州)教育局和市(州)所在的高校共同负责。请各高校、各市(州)教育局于5月10日前分别将所辖各县(市)签约情况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

(2)集中面试签约。省教育厅于5月中旬组织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和面试签约活动。请各高校届时集中组织本校已报名但尚未签约的毕业生按时参加面试和签约。各县(市)教育局届时应根据申报的需求、毕业生本人志愿以及面试考核情况与资教生现场签约,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选派任务。

已签约的毕业生不得另找单位(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除外),因特殊情况需要改派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4、岗前培训

7月上中旬,省教育厅组织签约的毕业生免费进行以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岗前培训,考试考核合格颁发《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派通知书》。培——

训结束后,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安排资教生到岗事宜。

四、有关要求

1、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名,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建立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资教政策、选招要求、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各县(市)资教生岗位需求信息;对毕业生填报信息进行认真审核、汇总和上报;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正确的导向机制。鼓励各高校对到基层资教的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和偿还部分助学贷款;鼓励各高校对赴农村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适当奖励和表彰;鼓励各高校每年拿出部分辅导员及行政岗位 , 选招服务期满的资教生;建立健全资教生跟踪服务和定期联系制度,对资教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继续给予适当的帮扶,以激励他们在农村学校更好地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2、各市(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联系,认真落实资教生的各项政策。要主动向高校通报本地资教生需求信息,采取多种形式向高校毕业生介绍本地岗位需求和开展资教生工作的情况和做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参加资教;注重了解填报本地志愿资教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察工作,切实提高选拔质量。要安排好资教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为资教生工作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

1、湖北省2011年资教生(“三支一扶”支教人员)报名登记表

2、湖北省2011年资教生(“三支一扶”支教人员)报名统计表

3、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健康状况要求 4、2011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需求情况一览表

——

篇7: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各中小学:

为做好今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工作要求和《2011中专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报送材料的说明》、市人社局《关于做好2011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经街道中心中学研究,现将评审工作有关问题安排如下。

一、严格程序,认真做好申报推荐工作

按照省、市人社部门和曲阜市教体局有关规定,继续实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推荐、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呈报部门验审的办法进行申报。根据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的特点,学校在推荐时,要成立7人以上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对申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评价,要综合考虑申报人的品德、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情况,并通过组织讲课等形式对申报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提出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经公示无异议后,填写《专家(学术)委员会推荐意见表》推荐上报。专家委员会推荐时要规范工作程序,一是不能简单地以评代推,以分取人;二是准确把握各系列的职务条件,严格履行工作程序;三是及时将推荐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公示内容要规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申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应着重体现教育教学成绩,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并将教书育人成绩做为评审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申报条件

申报评审中小学教师职务,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

(二)符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的任职条件。

(三)具备《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取得后学历 1的教师,须在取得学历后继续任教3年以上。

(四)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申报要求。

(五)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量,教育教学考核成绩合格。

(六)申报中级职务的,中学须任职4年(含)以上,小学须任职5年(含)经上。

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公示的规定。要严格实行公示制度,切实执行申报公示和异议期公示。推荐人选必须按规定期限将申报人员一览表、推荐人员情况公示表等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评审结束后,对评审结果要在单位内准确、完整的公示通过人员情况,接受社会的全面监督。

(二)申报教师职务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均须提交2010-2011学下学期(2011年上半年)的教案。学期教案一般为手写,封面注明县区及工作单位、姓名并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学校校长对申报人提交的教案真实性负全责。

(三)中小学教师申报职称评审,要组织申报人员讲授课堂教学展示课。中心中学推荐委员会根据上级要求成立不少于7人的专家组,参加听课并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择优推荐的重要依据之一。申报人员讲授课堂教学展示课的章节内容按教学计划进行,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申报人员讲授课堂教学展示课后,由专家组成员填写评价意见表并签名。学校须于当天将申报人员的展示课教案、专家组成员填写评价意见并签名的表格,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榜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三个工作日以上。公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①课堂教学展示课是否按正常教学计划进行的授课章节。②该教师课堂教学展示课教案水平与学校专家组评价意见是否对称。③学校组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课有无不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现象等。公示结束后,专家组成员已填写评价意见并签名的表格须由校长审查签字、学校盖章,同其它材料一并上报。

(四)不受理申报人员提交的各种论文获奖证书。申报人员提交的课题立项、奖励证书等,只能提交县级及以上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各级各类社会团体、民间机构颁发的证书不予审收。论文应提交在正

式刊物上发表的,非法刊物、境外刊物等发表的不予审收。

(五)申报人员填写内容、个人信息要准确规范。尤其要注意的,一是中小学教师任教学科的填写一定要规范、准确,初中英语必须完整填写“初中英语”,小学语文必须完整填写“小学语文”,幼儿园教师则统一填写为“幼儿教育”;二是申报人员的单位填写一定要使用法定全称,与学校的公章一致。

(六)各呈报学校推荐申报人选申报材料的甄别,均由呈报学校负责,如上报材料有弄虚作假问题,当事人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要负相应责任。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直接责任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要按照《关于处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违反政策纪律问题的暂行规定》(鲁人职„1994‟9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意见》(人事部令第3号)严肃查处。

四、成立职称推荐工作领导小组

中心中学成立职称推荐工作领导小组,颜世明同志任组长,徐峰、孔庆同、随立义、岳西建、于凤虎、唐峰等六名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推荐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课堂教学展示(20%):

成立7人以上的专家委员会,以展示课的形式对申报人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二)、教育教学实绩认定(60%)

(1)教学成绩(20%)

①教学质量检测依照2010—2011学年街道中心中学组织的教学成绩考评值。

②音体美教师依照2010—2011学年各级各类活动的竞赛总积分。③2010—2011学年暂时未能组织质量监测或活动竞赛的学科申报人的考试成绩取同级别申报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

④县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及以上颁发的综合奖励(三件),教学工作获奖(三件),班主任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获奖(三件),承担的教科研项

目的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等(三件)。(70%)

⑤考核(10%):近四年考核结果,“优秀”等次赋3分,“合格”等次赋2分,最高记10分。

(三)、师德师风考核(20%):师德师风考核在街道中心中学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组织实施。

(四)、根据教体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经研究在2011职称推荐评审工作中做如下规定:凡在所辖小学已支教两年以上或2010年签订借用协议在小学支教的中学教师申报人员总成绩上浮1%;现任并连续五年任班主任的申报人员总成绩上浮2%。现任并连续三年以上任职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含中心中学工作人员)总成绩上浮2%;中小学校长(正职,含中心中学正副校长)总成绩上浮3%。若出现以上兼任情况,按最高级别计分,不重复累计。

在瓦头小学连续任教五年以上的申报人员总成绩上浮2%。

六、本实施方案由街道中心中学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书院街道中心中学

篇8: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招生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进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它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做好招生工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

一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现状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出现了滑坡, 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状况。

1.报考人数下降, 报到率低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 而通过中考录取的考生报到率很低, 有些学校竟达三分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减少, 许多学校停止招生甚至停办。尽管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政策, 情况有所缓解, 但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来看, 招生难的状况依然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2.生源质量差、素质低

由于报考人数的下降, 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 除了中考统招外, 采用“注册招生”来吸引更多的学生。由于中考的失利, 许多人是“不得以而上之”, 从而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3.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

社会上本来就存在着上大学才体面的思想, 加之生源质量的降低, 使得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更大的偏见。这种偏念加上社会中用人的错误导向, 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影响, 从而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就业率低影响了招生数量, 而招生数量的锐减则又导致了招生门槛的降低, 招生门槛的降低则导致了生源质量进一步的下降……最终使得职业教育的“招生难”和“就业难”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 影响招生工作的不利因素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的发展缺少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特别是缺少教育外围的各种政策、制度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使得职业教育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 路子越走越窄, 几乎陷入了僵局。当前, 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职业技术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存在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而招生则是重中之重。仅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的实践来看, 影响招生工作的不利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比较单一,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 社会上的人才观、就业观、用人机制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无论社会还是民众, 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偏见。一方面, 社会上用人意识上的偏差, 许多用人单位大都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对高学历的过度追求无形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误导了大众。另一方面, 由于考生个人需求层次和认知程度的不同, 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足, 直接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量。

2.职业教育体制及政策上的因素

体制上, 由于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脱节, 使得行业与教育彼此独立, 条块分割。学校培养的人企业不愿意用, 出现了就业难等现象, 影响了考生的报考意愿。由于体制因素, 许多地方的保护势力, 直接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开展。

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前几年, 由于高校和高中扩招的冲击, 使得职业学校, 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减少,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管理的不统一等因素,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

3.职业学校自身的因素

一些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也是影响招生工作的重要因素。诸如, 学校的规模大小、资金投入的多少、设备设施的建设规模等, 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较强,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学校规模小, 难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学校规模过大, 则容易出现管理上的不足。资金投入不够, 就很难保障基本的办学条件, 如软件、硬件的投入等, 会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的质量。这样不仅学校办学没有活力, 就连毕业生就业也没有竞争力, 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度、知名度自然也就不高了。

三 做好招生工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

基于上述因素, 我们不难看出, 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 如何做好招生工作, 摆脱困境, 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做好招生工作。

1.明确定位, 加大宣传力度

招生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工作, 没有了招生保障, 职业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1)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们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很清楚的, 2005年11月,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强调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统观全局, 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尽管在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足, 只是流于一般地教育概念来谈发展职业教育,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 造成了职业教育举步为艰的发展现状,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大计。

(2) 科学管理, 合理规划。在充分认识招生工作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各个学校的招生及宣传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规范招生秩序, 围绕生源市场, 科学地制订招生计划、合理地设置专业和课程。要把招生工作当作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有招生才有职业教育, 才会有就业。要积极有效地调控生源、专业等资源, 指导并规范各个学校的招生工作, 避免恶性争抢生源以及盲目乱上专业等现象的发生。

(3)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学校影响。各学校应当把招生工作落到实处, 做得扎扎实实, 争取博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同时更新办学观念, 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 进一步调整专业,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投入,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2.增强办学活力, 适应社会发展

学校办学的活力直接影响着招生, 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必须千方百计地办好学校, 办出特色。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许多学校都在探索走多元化办学的道路。办学活力增强了, 招生工作也就有了活力, 办学渠道增加了, 招生工作的局面也可以多管齐下轻松地展开了。

(1) 体制机制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 要面向市场,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采取“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方式予以支持。可以是公办的、民办的、公民合办的, 也可以是校办的、企办的、校企联办的;从地域上讲, 可以是沿海与内地合作、东部与西部合作、城乡合作等地域合作, 这些都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

(2) 投资多渠道。除了要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外, 还应积极争取各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比如地方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 逐步建立起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

(3) 办学多层次。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档次的, 学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 依托市场, 多层次办学。社会需要什么专业, 学校就培养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

多元化办学, 增强了办学的活力。既有利于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利用分配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 同时, 也为招生工作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3.紧跟市场, 招生与就业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国是人口大国, 人的问题主要就是就业问题。“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因此, 检验和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就业出路。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使考生和家长都能看到好的前景, 开拓就业市场, 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以“出口”带“入口”, 扩大招生规模。

2004年起, 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应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培训的新机制。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订单”既是“入口”又是“出口”。订单培养就是学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按“订单”培养人才, 也可以为地区、为行业进行“定向”培养。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 从就业的角度看, 学生们在入学时, 学校就为他们找好了“出口”, 因此, 很容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改变了“招生难”的局面;从人才的角度来看, 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 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 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用人单位愿意接受, 也缓解了“就业难”的状况。因此, 以“出口”促“入口”, 应当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较好的途径。“出口”好则“入口”就旺, 招生与就业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单靠学校及教育部门来推进是不够的。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 国家应给予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企业和全民应积极参与。近年来, 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努力, 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为职业教育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1) 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2004年2月,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要求, 要推进制度创新, 全面推进校产结合。职业教育应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建立教育培训的新机制。一些省份对中职学校招生做出重大调整, 如2005年12月, 河北、新疆等地推出在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实行学分制、“订单”式培养和弹性学制等新的机制。

(2) 统筹高中招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冲击。2005年3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必须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有序招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做好服务工作”。2005年11月,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特别指出“在高中教育阶段, 要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 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 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就在政策上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提供了保障, 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也相应地做了调整。如河北省“确定了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带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 并逐步推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从2006年起, 就对报考中职学校和五年制 (3+2) 高职大专, 不再限制年龄;各中职学校可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制一年或一年半;中职学校录取新生计入初中学校升学率, 等等。2008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总数为46万人, 其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构成了1:1的格局。所有这一切都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为职业教育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给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3) 把握国情, 面向农村, 面向西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省, 有近7-8亿的农民。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抓住当前用工量大的行业, 如制造、建筑、餐饮、酒店、家政等, 大力开展“订单”培训, 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 推进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据报道, 我国将扩大面向农村的中职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这无疑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此外国家还鼓励东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一些中西部学生, 以调整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4)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常年来, 我国的教育资源条块分割, 比较分散, 资金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技术的手段,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型界限, 实行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对于一些办学规模偏小、教学质量较差、招生难以为继、就业需求低的学校, 可以采用“关、停、并、转”的方法, 组建各级各类的职教集团、实训基地, 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有效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

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招生, 要发展职业教育, 满足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就必须做好招生工作。只有做好招生工作, 才有人可以培养, 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 就业才有保障,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因此, 做好招生工作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2002]1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年.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3月.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5年11月7日.

[5]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公报.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3日.

[6]余祖光, 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职教论坛, 2003, (15) .

[7]导向就业服务社会——第八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8]王卫平.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中等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成才与就业, 2008年9月A版.

篇9: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08年1月11日)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要贯徹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阳光工程成果,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改革、严格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安全和有序,促进高考改革和招生管理再上新台阶。现就做好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确保考试安全,严肃考风考纪。切实抓好考试安全工作始终是高考的第一要务。各省级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严密制度、严格操作、严肃纪律,加强从命题到施考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排查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坚持并完善国家教育考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长效工作保障机制,会同公安、信息产业、保密等部门加强对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以及利用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传播涉嫌泄密、诈骗有害信息等各类危害考试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有效防范和打击,依法对涉嫌犯罪人员从快从严查处。要制订并落实有效的考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在具备条件或考务管理相对薄弱,以及考试违规事件多发的地区,所有考点要配置防范无线电信号干扰考试正常进行的相关设备及考场监控设备。针对个别考风考纪较差的省际交界地区,要加强省际协调、联合治理。加强高考报名信息采集及确认环节的管理、监督及信息公示,报名过程中基层招考部门、集体报名单位与当地公安机关等部门要加强合作,严格审查报名资格,考试期间要组织精干队伍,加大巡考、督考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考生证件和考场管理,严防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在校生和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报名考试或替考。

二、实施阳光工程,全面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把阳光工程的精神、要求和内涵切实融入到高校招生日常管理和运作之中。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阳光高考”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明确高校招生报名、考试、录取各个阶段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学费标准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完善各种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全面规范和细化各类各项资格、条件的公示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具体要求,加强对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自主选拔录取等考生资格及录取名单的规范化公示和有效监督。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规范化管理,建设国家、省两级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及查询网络平台;积极推进标准化考点建设和考务平台建设;制订完善网上评卷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在数据管理、设备管理、防范攻击和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信息管理办法。

三、从严治招,重点治理违规招生和中介诈骗。加强综合治理高校招生环境,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各种非法招生和招生录取欺诈行为,确保招生录取公正、有序。在巩固对招生乱收费、体制外招生、高考移民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校违规招生和非法招生中介诈骗等突出问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单位)须对本部门所属高校招生章程按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及项目的招生章程及广告要加强审核与监督,经核准备案的招生章程及广告方可在媒体刊发并不得更改或有意使用简称以混淆办学性质、层次等关键信息;对已公布或刊发的章程、广告,各主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复核。各省级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要协调公安机关开展打击非法招生中介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违规招生和诈骗案件及处理结果,完善招生预警制度。加强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工作,严防不法分子利用假通知书对考生进行诈骗。对于高校由于欺诈性招生、损害学生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视情节严重程度削减其下一年度招生计划或责令高校停止招生;对游离于招生录取体制外自行招收的学生,以及未经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擅自招收的考生,将一律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和今后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四、加强宣传,优化服务,进一步提高社会满意度。各省级招办、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面向考生的宣传服务工作,专门研究部署,主动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结合招生工作进程和舆论关注实际,把握宣传的时机、重点和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把政策规定、报考条件、学校情况、诚信考试、录取规则、助学通道、防欺诈警示等招生考试各个阶段考生须知、应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事求是地告知每位考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生考试服务工作,为考生考试发挥水平、实现报考意愿积极创造和谐、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各省(区、市)要进一步改进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录取批次,优化志愿设置和填报流程,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鼓励各省(区、市)采取平行志愿投档,试行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在其批次录取开始前分别单独填报志愿等办法,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率。继续妥善处理好残障等困难考生的考试和录取问题。

五、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招生工作质量。加强招生考试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始终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证。要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警示教育及业务培训。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行的招生考试岗位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和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及奖惩机制;有条件的省(区、市)还应逐步建立招生考试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对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政策落实、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招生宣传、信息数据报送等工作情况实行逐级检查和通报制度。进一步实化、细化高校招生“六不准”要求,严格落实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严肃查处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各类违规行为和渎职行为。对纵容、参与、组织考试作弊、录取舞弊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或进行行政处理;严重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坚决清除出招生考试队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统筹协调,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积极稳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市)高考综合改革,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高中新课程实验省要精心组织、平稳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未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市)要按照我部的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对本省(区、市)高考方案的调研论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要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深化高校选拔录取模式改革,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要结合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测试方法,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积极探索高考、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办法;严格测试管理,加强工作自律和监督,健全入校生跟踪评价机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份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选拔上,要在考试内容、考核方式、录取标准等方面注意把握导向、体现特色,鼓励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努力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各省、各有关高校要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改革、管理两手抓,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上一篇:新闻评论节目策划书下一篇:创新发展 用心育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