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2024-05-01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共6篇)

篇1: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XX县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一、总则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防治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结合XX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区划原则

(一)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安静。

(二)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并结合城市规划用地现状的主导功能作为声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三)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

(四)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一致发展。

(五)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单块的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低于0.5km2。

(六)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噪声区划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其中,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城区、东城片区、XX片区、西北片区、XX片区和XX片区,总面积7.35平方公里。

四、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

(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四)《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五)《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六)《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

(七)其他规划等相关资料。

五、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划分以下5类声环境功能区,具体说明如下:

(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0类区。

(二)1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三)2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四)3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3类区。

(五)4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道路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4b类区。

六、各类适用区执行环境噪声标准

各声环境功能区适用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见表1。

表1 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0

4类

4a类

4b类

注:①“昼间”是指6:00至22: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昼间标准;“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夜间标准;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本方案对《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进行声环境功能区详细划分,其他区域按本方案有关说明执行。

(一)声环境功能区划结果

1.1类标准适用区。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2。

表2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1类区

东城片区

XX湖路以东,XX两厢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8

XX片区

北环路以北,XX两岸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中心城区

除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96

西北片区

位于北环路以北,106国道两厢的狭长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合计

4.76

2.2类标准适用区。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3。

表3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2类区

XX片区

XX大道、106国道的东南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5

XX片区

县城西南角,106国道西侧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1.9

中心城区

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19

合计

2.59

4.4a类标准适用区。

(1)4a类区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区域。

(2)当临街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将临街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定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

(3)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划定要求见表5,4a类区主要道路情况见表6。

表5

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的划定要求

类别

源强类型

划分距离(m)

相邻功能区类型

4a类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

1类区

2类区

3类区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

1类区

2类区

3类区

表6

4a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声功能区类别

交通干线类别

交通干线名称

4a类

城市主干道

XX大道、XX路、迎宾路、XX大道。

城市次干道

XX路、XX路。

(二)其他规定

1.乡村区域。

(1)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0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及有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指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外的地区)可局部或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集镇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4)独立于村庄、集镇之外的工业、仓储、物流集中区执行3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5)位于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参考GB/T15190第8.3条规定)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其他区域。

(1)近期内区域功能与规划目标相差较大的区域,以用地现状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城市规划的逐步实现,及时调整声环境功能区;

(2)未建成的规划区内,按其规划性质或按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可能的发展划定区域类型。

八、其他

(一)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方案由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负责解释。

篇2: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通知》(X环办字[2019]XX号)要求,改善和提高县城声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我县城区噪声污染范围和水平,维护居民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安静,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和XX省生态环境厅、XX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对XX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制定本方案。

一、划分年限

本方案基准年为2019年。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范围为XX县城区及南、北开发区,县城范围依据《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面积为22.23平方公里;开发区北区范围依据《XX经济开发区北区总体规划(2018-2035)》确定,面积为3.70平方公里;开发区南区范围依据《XX经济开发区-XX县新型建材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2014-2030)》确定,面积为13.33平方公里。其中《

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与《XX经济开发区-XX县新型建材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2014-2030)》存在部分重叠区域,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范围为城乡总规中科创路-美利大道-锦泰路-滨河西街。总划分范围总面积32.26平方公里。

三、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规定可划分为4类功能区,其中:

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四、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各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表1规定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

表1

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单位:dB(A)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1类

2类

3类

4类

4a类

4b类

备注:

(一)表1中4b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适用于2011年1月1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铁路(含新开廊道的新增铁路)干线建设项目两侧区域。

(二)在下列情况下,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按昼间70dB(A)、夜间55dB(A)执行:

1.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

2.对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改建、扩建的铁路建设项目。

既有铁路是指2010

年12

月31日前已经建成运营的铁路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铁路建设项目。

五、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一)划分方案

因XX县城区内无符合0类声环境功能区条件的区域,此次不作0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1-4类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如下:

表2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功能区编号/名称

边界或范围规定

1类区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2类区

XX小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功能区编号/名称

边界或范围规定

2类区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3类区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4a类区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4b类区

XX片区

XX

XX片区

XX

(二)其他说明

1.4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边界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划分为4类声环境功能区。距离的确定方法如下:

(1)4a类区: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次干路、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相邻区域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距离为50m;相邻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距离为35m;相邻区域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距离为20m。当临街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将临街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定为4a

类声环境功能区。

(2)4b类区:相邻区域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距离为50m;相邻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距离为35m;相邻区域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距离为20m。

2.《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未划定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因此本方案未划定0类声环境功能区。本方案发布后至下次修订前设置的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

3.《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中的未建成道路,建成前后分别按照各自道路等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内的建筑工地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5.目前XX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修编,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与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相比有较大变化,XX县人民政府将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适时对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进行修订。

六、划分说明

篇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 (以下简称“现有导则”) 规定了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其基本任务是评价建设项目引起的声环境的变化, 并提出各种噪声防治对策, 把噪声污染降低到现行标准允许的水平, 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和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

现有导则实施近十多年来, 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后, 现有导则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目前, 经国家环保总局的同意, 国家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着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修订工作, 这也为广大环评工作者全面讨论技术导则提供了一个平台。

划分评价等级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程序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 在保证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节约经费和时间。其方法是, 先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并量化、分类, 再建立评价等级和划分依据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评价等级决定了环评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 因此, 评价等级的划分决定了整个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笔者结合环评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对导则的思考, 对现有导则中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等级 (以下简称“评价等级”) 的划分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2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2]包括:①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 (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④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现行导则中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 划分的具体原则为:

(1) 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 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 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0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 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 (噪声级增高量达3dB~5dB或以上) 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 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2) 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 3096-93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 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 (噪声级增高量达3dB~5dB) 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 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3) 对处在适用GB3096-93规定的3类标准及以上的地区 (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区域) 的中型建设项目以及处在GB3096-93规定的1、2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或者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 (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内) 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 应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

(4) 对于处在非敏感区的小型建设项目, 噪声评价只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相关的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 现有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如表1所示。

3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困难

根据评价等级划分的方法和作用, 并考虑到声环评影响的具体特点,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存在以下问题:

(1) 按投资额划分的建设项目规模与噪声产生的环境影响不具有严格的相关性。既有投资规模较大而噪声影响较小的项目, 如部分IT项目;也有投资规模较小, 噪声影响却较大的项目, 如部分纺织项目。

(2) “噪声源的种类及数量”这一依据表述不够明确, 在评价等级的划分中没有实际作用。

(3) 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一般只有在预测以后才有比较准确的结果, 现作为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 从工作程序和逻辑的角度看不够合理。

(4) “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这一依据中, 对“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范围描述不清, 实际评价工作中难于确定。

按照现有导则中关于评价等级划分的具体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范围不够完整。在划分评价等级时, 应涵盖在各种声环境功能区中的所有建设项目。在现有导则的划分原则中, 未包含处在0类区的小型建设项目和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大于10dB的情形。

(2) 划分不够明确。主要是受影响人口数量的判定上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

(3) 等级不够合理。这也是由于划分依据不够合理而引起的必然结果, 如现有导则中将按投资额划分的建设项目规模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4) 评价等级划分的建议。考虑到确定评价等级是在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初步环境现状调查之后进行的工作, 并考虑噪声环境影响的特点:局域性、暂时性, 建议采用下述指标作为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1) 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通过初步的工程分析, 了解噪声源的声功率级、数量和分布, 并计算各主要噪声源在建设项目边界处的等效声功率级, 并进行叠加, 叠加结果减去边界外声功能区域类别所对应的环境噪声标准值上限, 即为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 并以此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该依据可以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2) 建设项目边界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距离 (DBO)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般是指声环境区域类别属于0类、1类以及其他类别中有人居住、办公、学习等的区域或建筑物。

根据上述两个判据, 可以明确而全面地划分声环境影响的评价等级, 具体方法见表2:

上表中LBi、DBOi的确定, 应根据目前噪声对环境 (主要是对人休息、工作、学习) 影响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大量的案例调查。

4结论

划分评价等级是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键程序之一, 现行导则中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有四个, 不仅数量多、复杂、不易取得从而可操作性不够, 而且划分的等级不够全面、合理从而导致某些情形下评价等级划分不够科学。

笔者建议仅需采用两个判据, 即建设项目边界等效声功率级增量 (LB) 、建设项目边界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距离 (DBO) 。经过初步的工程分析和初步环境现状调查之后, 可以方便地得到上述两个判据的具体数值。上述判据不仅简单、明确、易取得, 而且涵盖了所有建设项目的所有情形。更为重要的是, 上述判据考虑了噪声环境影响局域性、暂时性的特点, 从而使划分等级的结果更符合声环境影响的科学特点。 [ID:4974]

参考文献

篇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之为噪声;从环保角度而论,凡是人们所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统称为噪声[1]。在城市中,根据噪声的来源,可将噪声分为以下四类:

1、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噪声;可分为家庭噪声和公共场所噪声两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家庭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为家庭噪声的主要来源。电冰箱30~40dB,电风扇40~50dB,电视机40~60dB,洗衣机42~82dB,电吹风、换气扇80~90dB[2]。公共场所噪声包括:商业固定噪声设备、卡拉OK、露天音响、健身活动、房屋装修噪声、市场小喇叭等。这些噪声虽然一般在80dB以下,对健康无直接危害,但都能干扰人们交谈、工作、学习和休息。

2、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如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交通噪声声源。调查表明,机动车辆噪声占城市交通噪声的85%,车辆噪声的传播与道路的多少及交通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同样的噪声源在街道上较空旷地上,听起来要大5~10dB,在机动车辆中载重汽车等重型车辆的噪声在89~92dB,轿车、吉普车等轻型车辆噪声约有82~85dB。车辆行驶速度加快,轮胎与地面摩擦所产生的滚动噪声急剧增大。据统计,滚动噪声己经占全部交通噪声70%~75%。

3、工业噪声。工业噪声是指由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这种噪声一般持续时间长,其影响虽不及交通运输广,但局部地区的污染都比交通噪声严重得多,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生产规律变化而直接影响工厂职工和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车间噪声级平均在75~105dB的范围内。但也有少数的车间和机器的噪声级高达110~120dB,有的甚至超过了120dB。

4、建筑施工噪声。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力度的加大,建筑施工噪声也越来越严重。虽然施工设备的运行,噪声的产生具有暂时性,但噪声高,振动大。据有关部门测定统计,在距离建筑施工设备10m处,打桩机、铺路机等机械的噪声级分别达到105dB、88dB。这些噪声不仅严重危害操作工人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休息。

二、环境计划的作用

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先后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环境管理的中心课题,把环境管理定义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这两个目标的过程”,“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考虑生态平衡问题,而不是不予考虑或不作为防止污染的积极因素来被动应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七十年代先后把环境管理的重点由污染治理转移到环境规划及其实施上来[2]。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规划,开展了流域、区域、工业发展等环境规划,并将其作为政府管理的行政和法律行为,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每五年编制一次环境计划。环境计划实践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把环境计划作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去,使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②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经济发展的规划过程中获得。③重视环境计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要能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城市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目前国家推行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等新的环境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环境研究为基础。因而,在城市或流域环境计划的成果中,日益重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优化分配技术。④城市环境计划趋向于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运用立法、行政、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把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自觉维护环境的再生能力。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多层次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⑤环境计划以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容量研究为基础,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水、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功能区划分,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和布局规划、环境管理规划等。

三、基于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噪声控制

1、根据城市各区域的主导功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对城市市区和规划发展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根据各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现状及总体规划中各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可对各区域未来噪声污染状况进行粗略的预测,预测的重点是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的变化。

2、根据城市声环境现状,明确城市未来在噪声污染治理方面应解决的问题和城市声环境质量未来应达到的状态(程度)和标准,即制定城市声环境保护目标。然后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及发展状况,制定具体的指标,以实现城市声环境目标。

3、基于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噪声控制方案。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声学要求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规划措施,如新噪声源的布设要科学合理,工业噪声通过工厂的综合治理解决,无法治理又对群众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可考虑转产或搬迁。对城区交通噪声可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来解决。工、商、住宅、交通混杂的旧城区,布局不合理,人口稠密,噪声问题比较严重,是噪声控制的难点。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只能采取利用旧城改造工程,逐步突出各区域的主导功能,将散落在居民住宅间的小工厂相对集中,用限制商业及交通活动的时间等方法来改善其声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培英等.《环境问题案例教程》.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05~113

[2] G.H.Pandya.《Urban Noise-A Need

for Acoustic Plann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1;67

篇5: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成文日期: 1998-10-14

编号: 青政发〔1998〕168 号

标题: 关于印发《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第三条 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划分为一、二、三类区域,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第四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的范围

(一)崂山风景名胜区:从西麦窑—幸福村—梧桐涧—大河东—蛤蟆涧—黑涧—柳树台以东—柳树台—青峰顶—一水桥(沿公路向西)—大崂(向右经劈石口)—大涧(右拐沿山麓)—小山村—曲家庄—仰口湾(沿海边向南)—西麦窑;

(二)琅琊台景区:从北湾沙滩—王家台后南侧—陈家台后西侧(转东南方向)—中桃园西侧—前桃园东侧—海滨(含斋堂岛);

(三)大泽山风景名胜区:从平度与莱州分界线北侧—大泽山镇东侧—东桃山村北侧—黄山东头村西侧—龙山镇西侧—石灰陈家西侧。

第五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区的范围

李沧区西区界以东—白沙河南岸以南—小白干路—唐山路—兴城路—四流北路—四流中路—四流中支路—李村河桥—四流南路—杭州路—杭州路立交桥以东200米—孟庄路—昌乐路—胶济铁路线—小港二路—海边以北。

第六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的范围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三类区以外的区域。

第七条 青岛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提供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及不同类别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内的监测点位的分布,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采取相应措施,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保证本辖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在2002年前,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第九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青岛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篇6: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

关键词:功能区,声环境,评价,噪声,污染特征

前言

丹东地处黄海之滨, 鸭绿江畔,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 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是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 建成区面积 (不包括新城区) 为51.5km2。近年来丹东市声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较好状态, 0~5类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噪声监测年均值全部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中的对应标准限值。本文利用2013年丹东市噪声监测数据, 对不同功能区24h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分析得出不同功能区24h噪声变化情况及污染特征。

1 功能区噪声监测情况

丹东市区共布设5个噪声功能区监测点位, 分别对应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0类、1类、2类、3类和4类功能区, 监测项目为等效A声级。2013年分别在2月、5月、8月、11月进行了季度监测, 每次监测1d, 每天监测24h, 每小时监测1次, 每次连续监测10min。

2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污染特征分析

2.1 监测数据统计

利用2013年4个季度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 统计计算得到各功能区噪声监测结果平均值详见表1, 各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小时平均等效声级详见表2和表3, 各功能区24h变化曲线详见图1。

注:时段“6时”是指上午6~7点, 依次类推。

注:时段“22:00”是指夜间22~23点, 依次类推。

2.2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污染特征分析

0类区点位设在疗养区, 声环境质量最好。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35.3d B (A) , 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36.8d B (A) , 超过35 d B (A) 的有4个时段, 分别为9:00、6:00、16:00和17:00。昼间其余时段平均等效声级均在33.6d B (A) 以下, 最低为29.0d B (A) , 出现在21:00。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27.8d B (A) , 最高值出现在5:00, 为28.2d B (A) ;最低值出现在3:00, 为25.6d B (A) 。0类区的声环境质量主要受疗养区人群活动的影响, 上述分析可见, 0类区声环境质量24h变化规律同疗养人群的活动规律基本相符。

1类区点位设在居民区, 声环境质量较好。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0.7d B (A) , 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53.8d B (A) , 其次为51.7d B (A) , 分别出现在17:00和9:00。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最低为44.4d B (A) , 出现在21:00。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0.6d B (A) , 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42.3d B (A) , 出现在22:00;最低为37.3d B (A) , 出现在4:00。可见, 1类区声环境质量也与小区内居民的室外活动时段密切相关。

2类区点位设在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区, 声环境质量较好。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51.5 d B (A) 和44.3 d B (A) , 均达到1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53.5d B (A) , 其次为53.0d B (A) , 分别出现在15:00和9:00。最低为43.9d B (A) , 出现在21:00。夜间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43.8d B (A) , 出现在5:00;最低为41.6d B (A) , 出现在2:00。2类区的声环境质量的时段变化主要受居民的日常活动、小集市的商业活动及小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

3 类区点位设在工业区, 声环境质量较好。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8d B (A) , 达到1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7.5d B (A) , 达到2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各时段最高平均等效声级为56.1d B (A) , 其次为55.5d B (A) , 分别出现在9:00和17:00;最低平均等效声级为47.9d B (A) , 出现在6:00。夜间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47.3d B (A) , 出现在22:00;最低平均等效声级为42.1d B (A) , 出现在3:00。工业区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及部分企业的夜间生产是3类区声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4 类区点位设在城市主干路, 为4a类功能区, 声环境质量一般。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3.0d B (A) , 达到3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6d B (A) , 达到4a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各时段最高平均等效声级为64.6d B (A) , 超过63.0d B (A) 有8个时段, 分别出现在8:00、9:00、10:00、12:00、13:00、15:00、16:00和17:00;最低平均等效声级为58.1d B (A) , 出现在21:00。夜间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56.5d B (A) , 出现在22:00;最低为49.8d B (A) , 出现在3:00。4类区声环境质量变化主要受交通噪声的影响。

3结论及建议

2013年丹东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较好, 各功能区昼间、夜间监测均值全部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的0类、1类、2类、3类和4 a类标准。

2013年丹东市0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最好, 1类、2类、3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较好, 4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一般。昼间0~3类区各时段平均等效声级主要出现在9:00和17:00 2个时段, 主要与人群活动、商业和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明显相关。而4类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与其他功能区不同, 测量高值均出现在交通高峰期。

为了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丹东市各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 建议应结合丹东市的城市总体布局及《声环境质量标准》中每种功能区组成的多元性, 适当增加1类、2类和3类功能区的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总数达到7~10个, 使监测结果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声环境质量标准[S].GB3096-2008.

[2]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S].HJ640-2012.

上一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下一篇:窗外作文76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