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模块划分

2024-05-14

功能模块划分(精选十篇)

功能模块划分 篇1

一、合理划分段落模块

1、按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来划分段落模块

如某一堂试卷讲评课,在讲解试卷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没有采用以往的按照题号一题一题讲下去的方式,而是在课前先把这份试卷上的题目根据批改情况分成三类: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问题的简单题,很多同学都做错了的难题和中等题。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也把整堂课分成了三个段落模块。在第一段落模块即前十五分钟左右,趁学生比较兴奋,注意力比较集中时,讲解整理出来的难题,包括3个单项选择题和两篇阅读理解。在第二段落模块中, 学生相对容易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这时可鼓励学生讨论或自我改正、解决简单题,从而基本完成了试卷上客观题的答案订正。最后在第三段落模块,师生共同解决中等题,主要是试卷上的主观题,包括最后一篇作文。虽然作文的得分率也还可以,但是通过分析、讲解一篇范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与技巧,所以这个模块虽然不是难点却是个重点,因此放在学生一堂课中的第三个兴奋点,效果比较好。

2、按教学内容的类别来划分段落模块

如在上英语必修1第一单元的Using language语言运用课时,书本上的内容顺序是这样安排的:读一封短信——口语练习对话——读一封邮件——写一封信。 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则把整堂课划分成了三个段落模块: 第一模块“读”,第二模块“说”,第三模块“写”。

在第一段落模块中,学生花时间自主阅读了两封信,获取更多的信息内容。在第二段落模块中,学生以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练习对话,提高口语,并为下面的写作任务做铺垫。在第三段落模块中,学生模仿书本上两封信的格式,根据刚刚练习的对话内容,动笔完成写作任务。

3、按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形式来划分段落模块

以必修1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为例,这堂课是整个单元的复习课,我在备课的时候是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划分段落模块。第一段落模块“Individual work”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活动,第二段落模块“Group work”小组讨论交流活动,第三段落模块“Individual work”学生个人自主活动,第四段落模块“Class work”师生共同活动。

在第一段落模块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反思、总结本单元的重难点,完成相应的任务。在第二段落模块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两个任务:一是补充完善单元小结,力争不遗漏知识要点;二是校对预习练习的答案,找出重难点。在第三段落模块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再进行自主学习消化,进一步总结知识点并完成拓展延伸题。最后在第四段落模块中,师生共同完成最后的重难点问题并再次做好复习小结。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1、教师的引导与铺垫是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教、少灌、少填,取而代之以多启、多诱、多导。少教并不是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要善讲,知道什么时候该讲、该讲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课堂上教师的精讲点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缄默之前,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引导与铺垫, 要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完成什么任务。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 充满期待地去完成自主学习的各项任务。

2、学生的自悟环节是关键

在课堂上,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悟”环节,让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假如这是一堂阅读课,那么在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以先抛出几个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在阅读的时候自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假如这是一堂习题讲评课,那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生生交流,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多为其他同学讲解,没掌握的同学主动向其他同学请教,这样经过讨论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学习,基本弄懂知识点,体验自己找出答案的自豪感。

3、充分的缄默时间是保证

在“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并充分利用课堂缄默时间,而这个缄默时间一般要求在二十分钟左右。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缄默的时间应尽量连续成块,不要学生思考两分钟,教师讲解三分钟,然后学生再继续思考两分钟,以此循环效果肯定不理想。每次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最好能保持一个完整的过程,持续五到十分钟,学生可以在这个缄默的时间里完成习题、或讨论交流、或总结反思。只有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体验学习的快乐。

4、展示与评价是激励

在缄默环节之后,教师应该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展示,如把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从而让同学们一起来点评,同一问题也可以选多份学生的答案来展示,让学生点评哪个表达更好,这样课堂生成的东西就会比预设的更丰富;再如可以直接请学生到黑板让进行板书,写完了请其他有不同答案的学生直接上来修改订正;有时候也可以是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一则英语对话, 展示一段口语复述……总之,要按照人人参与、共同参与、有效参与等原则让全班同学有相对平等的参与机会进行板书、讲解、演示、表演、质疑、对抗、合作等,从而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激发思维碰撞,提升情感体验。

安防监控系统功能划分 篇2

安防监控系统是一门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兴专业,就目前发展看,应用普及越来越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几乎所有高新科技都可促进其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更为该专业发展提供契机.但就监控业界而言,系统组成一直没得到明确的划分,这使工程商和用户之间谈到安防监控系统时沟通很不方便.

作 者:姚健 崔鹏 作者单位:姚健(山东建工集团,山东,济南,250014)

崔鹏(山东中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00)

展位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篇3

一般说来,展位按功能分类无外乎包含以下3个区域:展示区,即用于产品展示(摆放展品)和演示的区域;洽谈区,即与客户会谈、签约,以及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区域;辅助功能区,包括储物间、厨房、衣帽间和办公设备间等。

合理规划

根据企业参展目的调整展位的功能分区是参展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以产品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参展企业,展示区占整个展位面积的比例应该超过60%,甚至70%以上。同时,在设计上应该突出展示区的展示功能。

当然,企业参展目的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正因如此,如何确定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及比例才显得更加重要。是展示区与洽谈区(辅助功能区)各占一半,还是按照其他的比例安排?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在参展之前确定。

案例分析

南方某地区一家颇有实力的机械设备企业参加励展某机械设备展会。该公司的展位为36平方米特装展位,高度较高,企业形象突出。由于机械设备运输比较困难,其展位上没有实物机械,仅有少量展品目录和宣传册。展位内有4张圆桌和若干椅子,摆放于靠近通道的位置。

从整个展位的设置来看,该企业有一定实力,对自身产品比较有自信,认为客户对企业所产机械的性能比较熟悉,参展目的明显不在于展示产品,而是侧重于与老客户沟通交流。因此,其洽谈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这是正确的。但是,展位的设计明显私密性不足,洽谈区过于开放且临近通道,不利于与客户在安静的环境里沟通。另外,辅助功能区的设计也不细致,没有用于制作饮料的厨房区。

除以上案例,中国出国参展企业在展位功能区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企业将展品堆满整个展位,这不仅使展品显得十分廉价,还使洽谈环境变得十分恶劣;有的企业不习惯设置辅助功能区,觉得太浪费,因而对展示和洽谈工作支持不足等。

总之,企业参展相关负责人一定要了解展位功能区划分和设计的常识,在出国参展前要对参展目的等情况进行反复确认,并评估展位功能区的设置是否与参展目的相符、是否充分考虑到展位设计为参展活动服务的宗旨,以及是否能够达到最佳参展效果等,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参展的“投资回报”。

面向再设计的产品模块划分方法 篇4

产品的模块划分因影响产品最终的生产成本而备受研究人员和生产厂家的关注。通常情况下,产品的模块划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设计之初,此时没有产品的物理原型,设计人员考虑客户需求和各功能单元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及物料流的流动关系,在抽象层面进行的模块划分;二是已经有了产品物理原型,根据生产要求、 维修保养要求及相关设计变更的要求,重新定义模块接口所进行的划分,此阶段属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划分。如果说创新设计时,是体现客户需求兼顾生产制造要求的模块划分,那么产品再设计时的模块划分则是蕴涵客户需求,针对生产制造、装配、维修保养 的具体要 求进行的 详细划分。

文献[1]面向广义工程更改,考虑企业生产更改、客户需求更改、供应商更改及环保需求更改等,采用模糊截取矩阵进行模块聚类;文献[2]面向产品配置,从模块组合复杂度、变形设计复杂度、配置成本等方面构建了模块优化模型,采用复合λ聚类方法进行模块划分;文献[3]面向产品设计,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模块产品设计中的横系列设计复杂度、纵系列设计复杂度和更新换代设计复杂度为优化目标,采用模糊树图法聚类进行模块划分方案优化;文献[4]基于公理设计、设计关联矩阵,采用关联距离聚类划分产品模块,并将实现产品族基本功能要求的模块定义为公用模块; 文献[5]在模块聚类分析的基础上,从绿色产品的角度进行模块划分结果的优化;文献[6]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针对每阶段的设计目标构造相关矩阵,由设计师对每一设计目标的模块划分结果进行对比和综合,得到最终的模块划分结果。综上所述,目前的模块划分方法[1,2,3,4,5,6]大都既考虑抽象层面的划分,又考虑操作层面上的详细划分,这就使得划分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模型过于复杂, 划分算法通用性和实用性较差,难以应用和推广。

本文面向产品再设计,构建了产品模块划分的数学模型和统一求解流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模型的特点,应用矩阵交叉遗传算法进行产品模块划分的优化求解,实践证明该方法快速有效, 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1模型的建立及划分流程

1.1零件模块划分数学模型

假设产品P由n个关键零件组成 , P = { P1,P2,…,Pn}(如果产品中存在多个相同的关键零件,在编号时以不同的编号加以标注),被划分成s个模块M = {M1,M2,…,Ms},每个模块内的零件数目为k i , 则

那么产品的模块划分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成如下形式:

现简记为

1.2零件的综合模糊相似矩阵

产品再设计时的模块划分,是根据现有产品物理结构,结合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和功能独立性要求,以及产品装配、制造、维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优化调整。因此,必须将这些影响产品模块划分的影响提取出来,建立零件之间的综合模糊相似矩阵:

其中,rij,k为各零件在客户需求、功能独立性、装配、制造、维修等因素上的相似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客户的期盼、并行设计的要求、装配约束(如接触连接关系、序列规划的要求、装配稳定性的要求等)、制造特点(如配作、互为基准等)和维修保养的需要(如便于拆卸、易损件的更换等)等;wk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

1.3产品模块划分的统一流程

面向产品再设计的模块划分问题,其本质是基于零件综合模糊相似矩阵和相关关联条件,求解最优模块划分矩阵(式1)的问题,其求解流程如图1所示。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或几个特定阶段提 取初始信息,设置影响权重,获取不同划分方案,以保证模块划分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2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为了评价模块划分的质量,需要构造一个适应度函数,用其来度量不同模块划分方案的优劣。 借鉴文献[7]的思想,利用聚合度和分离度来构造模块划分的优化目标函数。假设产品P由n个关键零件组成,P = {P1,P2,…,Pn},P被划分成s个模块,M = {M1,M2,…,Ms},Mi与Mj为该划分的两个模块,其中Mi中有ki个零件,Mj中有kj个零件,则优化目标函数可构建为

其中,rbd为模块Mi内两个标号为b和d的零件之间的综合模糊相似度;ref为模块Mj内标号为e的零件与模块Ml内标号为f的零件之间的综合模糊相似度;s为模块的某一个划分,s≥2;ζi为模块Mi的平均系数,当ki=1时,ζi=1,当ki>1时,; f ( s ) 的前半部分为所有模块的平均聚合度,后半部分为所有模块之间的平均分离度,显然,f(s)越大,划分模块的聚合度越大、分离度越小,模块划分的质量就越好。

3遗传算法操作

由于零件模块划分矩阵A= [aij]s×n只存在0和1两种元素,且每列只有一个1(即每个标号零件只属于一个模块)的特点,互换划分矩阵的列不仅可以改变模块的划分,而且不会违反式(1) 的约束条件,因此零件模块划分矩阵非常适宜于整体作为遗传算法的基因编码。另外遗传算法是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更表现出了比传统优化方法更加独特和优越的性能[8]。由于其具有思想简单、易于实现、应用效果明显等优点而被众多应用领域所接受,因此本文选择应用遗传算法来优化求解零件模块划分矩阵。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 1 ) 编码 。 以零件划分矩阵A = [ aij]s×n整体作为染色体的基因编码 , 其中n为待划分的产品关键零件数量 , s为划分后的模块数量 , n≥s ≥2 。满足约束 :。 初始种群随机产生 , 模块数量也随机产生 。 为了减少计算的工作量 , 可由设计人员根据经验确定一个模块数量的大致范围 。

(2)选择操作。选择操作是用来确定交叉重组的种群个体,本文采用轮盘赌的选择方法,在设定交叉概率Pc的条件下,随机选择交叉个体。

(3)交叉重组。为了保证种群的交叉效果,采用两点部分列交叉并移位重组方法。随机在两交叉的染色体中选择一个交配区域,如两父代染色体及交配区域选定为A、B,然后将B的交配区域加到A的前面,A交配区域加到B的前面,再顺次后移即得到两子代染色体A′和B′,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考虑父代染色体情况,获得的子代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异效果,有利于保持种群的多样化。

(4)变异技术。每代种群以设定的变异概率Pm进行变异,一旦发生变异,即随机产生两个互换列的位置,将染色体的对应两列进行互换。

4应用实例分析

以天文观测中经常使用的天文圆 顶产品为 例,说明面向再设计的产品模块划分过程。图3为天文圆顶的结构图,该天文圆顶产品在实施观察或跟踪任务时,首先要打开天窗做好观察准备, 同时在天文望远镜工作时会随着望远镜转动而同步转动。

表1为天文圆顶产品客户需求表,图4为天文圆顶产品功能结构图。本文综合考虑了客户需求、功能独立性、装配和制造四个因素,采用常用的5分制方法,根据表2获取原则分别获取相对于客户需求的关系矩阵X1= [xij,1]10×48、相对于功能独立性的关系矩阵X2= [xij,2]11×48,零件装配关系矩阵X3= [xij,3]48×48,零件制造关系矩阵X4= [xij,4]48×48。由图3、图4、表1知,零件数量为48,客户需求数为10,功能单元数为11。

对于X1= [xij,1]10×48和X2= [xij,2]11×48矩阵,采用数量积方法进行变换,分别获得零件相对于客户需求的相似度矩阵[rij,1]48×48和相对于功能独立性的 相似度矩 阵 [rij,2]48×48。对于X3= [xij,3]48×48和X4= [xij,4]48×48,矩阵进行规一化处理,分别获得零件装配相似度矩阵[rij,3]48×48和零件制造相似度矩阵[rij,4]48×48,最后利用式(2)进行处理 后获得零 件综合模 糊相似矩 阵R = [rij]n×n,如表3所示。

1. 轴承 1 2. 轴承轴 3. 滚轮 4. 滚轮支架座 5. 链条盒 6. 内弧筋 7. 螺杆架 8. 天窗侧梁 9. 外弧筋 10. 天窗口门楣 11. 天窗蒙板 12. 天窗截面梁 13. 减速器 14. 皮带 15. 天窗电机 16. 连轴节 1 17. 带轮 18. 传递轴 19. 连轴 2 20. 传动轴 21. 轴承 2 22. 轴承座 23. 键 1 24. 链轮 25. 防滑螺母 26. 链条 27. 减速器 28. 圆顶电机 29. 键 2 30. 连轴节 3 31. 轴 32. 轴承 3 33. 轴承支架 34. 摩擦 35. 键 3 36. 裙边斜板 37. 裙边直板 38. 外圈筋 39. 框架 40. 底盘加强筋 41. 导电环 42. 挡块 43. 站筋 44. 底板 45. 片梁 4~14 46. 环筋 47. 导轨梁 48. 内外蒙皮

客户需求、功能独立性、装配和制造四个因素的权重,由技术人员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9]确定, 考虑到本文是面向产品再设计或调整优化设计,因此弱化了客户需求和功能独立性的要求,突出了装配和制造等后期因素的影响,四个因素的影响权重分别为:w1=0.1,w2=0.2,w3=0.4,w4=0.3。

根据第3节所述的遗传算法操作方案,采用Borland C++编写了算法原型程序。表4列出了在种群大小为100,交叉概率为0.8,变异概率为0.2时算法的迭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于349代收敛,获得最优模块划分结果为:(5,6,7,8,9, 10,11,12,13,15,16),(18,19),(17,20,21),(22, 23,24,25,26,27,28,29,30),(37,38,39,40),(41, 42,43,44,45),(31,32,33,34,35,36,46,47,48), (1,2,3),(4,14)。该优化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5结语

产品的统一划分模型和求解流程揭示了零件模块划分的本质,设计人员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侧重点地提取初始信息和关联条件, 构建优化求解函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零件划分矩阵。实践证明该方法快速有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摘要:针对现有模块划分方法的不足,提出和构建了产品模块划分的统一数学模型和求解流程。在此基础上,利用零件综合模糊相似矩阵构造了基于模块聚合度和分离度的适应度函数,同时根据模块划分矩阵的特点,应用矩阵交叉遗传算法进行了产品模块划分的优化求解。最后以某天文圆顶产品为例,说明了零件综合模糊相似矩阵的获取过程,以及算法的优化求解过程。实践证明该方法快速有效。

广西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 篇5

广西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可为地下水合理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技术大纲>,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在广西共划分88个地下水二级功能区.

作 者:甘彬 GAN Bin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年,卷(期):2009“”(18)分类号:P641.8关键词:地下水 功能区 划分条件 广西

功能模块划分 篇6

关键词:县域;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熵值法;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44-03

为有效解决我国目前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系统失衡、区域开发状况混乱等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1]。在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同时[2],引发学术界对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及政策研究较多见[1-6],但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研究仍显不足。有学者认为,县域以其在行政体系中的独特性,决定了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不仅有助于依据区域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规律开展各种开发活动,也有助于提升地理学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7],但怎样进行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仍缺乏相关依据。

因此,本研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沂市各镇级地域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各镇域单元综合评价值进行归类分析,将新沂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3种区划类型,为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战略目标及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及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新沂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低平,位于苏鲁交界,下辖新安镇等16个乡镇。2010年新沂土地总面积1 616.00 km2,2010年末总人口107.15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1.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50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34.00元,分别增长17.9%、19.4%。新沂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中心节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百强县,交通发达,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目前,新沂市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对新沂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有利于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人口密度、人均GDP、地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值比重等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新沂市统计年鉴2011》;生态功能区面积数据来自《徐州市生态规划(2011—2015年);林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道路等面积提取自新沂市 1 ∶5 000 土地利用变更矢量图。

2 新沂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阐释,结合新沂市的实际情况,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和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8],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各单元区域的综合评价值。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级指标17个指标项:第1层为准则层,包括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开发潜力3个准则;第2层为因子层,将准则层分为11个因子项;第3层为指标层,分为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比重、城镇化率等17个指标(表1)。

2.2 数据归一化处理及权重确定

2.2.1 数据归一化处理

由于各评价指标无统一量纲,须对各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0,1]区间标准归一化处理。

2.4 基于聚类分析法划分主体功能区

聚类分析法是理想的多变量统计方法,在没有先验知识以及任何参考或依循的情况下,根据一批分类对象的多个观测指标,以能够度量各样品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为依据,对大数量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本研究采用K-means距离聚类分析法来进行新沂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在聚类过程中,2个指标的距离越接近,则其相似度就越大。为确保各类别间的区分度,本研究采用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测度,则2个对象之间的欧氏距离d可表示为: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主体功能区原则上划分为4类,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缺失优化开发区。针对新沂市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暂时不考虑优化开发区的划分;同时,禁止开发区即禁止开发的各类自然保護区、文化遗产保护区、重点风景区等,区域界限明确,不存在重新划分的问题。因此,根据新沂市主体功能区划实际需要,将聚类数K值设定为3,将该聚类数指定为3 类,即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基于K-means聚类的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以新安镇作为中心点,距离最近的有港头镇、邵店镇、北沟镇、瓦窑镇、双塘镇、唐店镇、马陵山镇,其次为草桥镇、合沟镇、棋盘镇、高流镇、阿湖镇、时集镇、新店镇、窑湾镇。

由于定量分析方法缺乏灵活性,分区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各评价单元内现实发展情况、其他规划成果、地区间相互关联等因素对划分结果进行修正。

新安镇作为新沂市的中心城镇,发展潜力最高,列为重点开发区,与其距离最近的港头镇、邵店镇、北沟镇、瓦窑镇、双塘镇、唐店镇与新安镇一起划分为重点开发区;草桥镇、合沟镇、棋盘镇、高流镇、阿湖镇、时集镇、新店镇划分为限制开发区;新沂市著名的风景区有国家AAAA级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国家AAAA级古镇——窑湾古镇,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各类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重点风景区等应被划为禁止开发区,所以在本研究中将马陵山镇和窑湾镇划分为禁止开发区。修正后的新沂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情况见图1。

nlc202309031503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改进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3个方面对新沂市各镇级单位地域单元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经数据分析发现,评价结果与新沂市各镇级单元实际现状及发展差异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性。

聚类分析法是一种较好的多元分类方法,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以及发展潜力催生了不同的区划以及发展模式。根据各镇级地域单元综合评价值的差异,运用 K-means 距离聚类分析法对新沂市各乡镇进行聚类,并根据新沂市及其各乡镇实际发展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情况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将新沂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3个区划类型,并根据不同区划类型制定不同的战略及发展方针。

由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复杂性、各地域单元发展外部环境以及方向的差异性,本研究所使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仍存在不够全面、存在缺陷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一个更为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等.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2007,27(2):136-141.

[2]孫久文,胡安俊. 主体功能区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实现途径与政策建议[J]. 河北学刊,2012,32(1):158-162.

[3]王振波,徐建刚. 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26-131.

[4]李宪坡,袁开国.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8(6):65-69.

[5]樊 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93-206.

[6]李 红,许露元. 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困境[J]. 经济纵横,2013,09(9):20-23.

[7]米文宝,杨茂胜,余晓霞.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以宁夏银川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9,29(8):1233-1238.

[8]吴 斌,郭 杰,殷 爽,等. 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及分区管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2):25-31,45.

功能模块划分 篇7

教学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学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共同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的核心特征, 教学团队是教师间缄默知识转化的纽带,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1]。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早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引入了协同教学法, 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 又将团队教学应用于高等学校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教学团队的构建, 并建立实验班检验团队形式的教学成果;2007年教育部提出“质量工程”;2014年, 各大教学团队的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167项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就目前的成效而言, 我们有理由相信, 教学团队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重大的影响。

模块教学法是根据培养目标, 将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的原则进行拆分和组合, 从而形成的一套由若干相对独立且统一的教学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八十年代的英国最早引入了模块课程的概念, 改善了教学系统。随后, 德国、俄罗斯、中国也相继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 将知识模块理念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模块化教学可以利用模块组合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满足外部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 教学模块的划分综合考量了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真正以能力与素质为目标, 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多数是以传统的教研室为教学基本单位的构建, 由于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综合化, 而传统的课程体系被人为划分为孤立的课程, 课程间缺乏联系与结合, 传统的培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 各高校开始探索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尝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基于知识模块的教学团队在学科定位上能够有更清晰的方向把握, 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团队的组织形式更能够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有助于高校建立起优秀的学科队伍, 提高自身的学科建设水平。同时, 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教师的个体性, 往往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实践总结途径来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不免效率低且成本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而教学团队的构建正是为成员建立了一个方便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成员间可通过互相探讨、启发来取长补短,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尤其能够实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巩固和提高专业与职业素养。

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因其更注重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且不失灵活性与多样性而被众多高校接受。而只有构建与模块化教学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集合多人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构建的原则

2.1 以知识模块为导向

以知识模块为导向, 是指教学团队的构建, 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 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 构建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全面、理念性到实践性的知识模块。例如:构建核心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知识模块,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 提高在实践中动手和思考的能力。并可以将实践部分分为单项实践模块、专业认知实践模块、综合模拟实践模块和岗位实践模块。单项实践模块就是根据知识模块划分的各个课程下分散的实践训练,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专业认知实践模块指学校组织参观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学校设立的社会调查活动, 了解机构的设立、操作及运行现场, 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和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模拟实践模块是学科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训练, 不仅考察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大局与创新思维;岗位实践模块指学生直接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的实习活动,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建立这四个阶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可以使教学流程规范化、培训内容体系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资源最优化, 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

其次, 还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读研深造或参加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师理论研究方向与实践研究方向的人数比例, 对于计划读研深造的学生, 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可以招募有意愿的学生加入课题组, 迈出本科阶段科研第一步, 利用老师的资源接触最新的文献信息、前沿的研究咨询、熟悉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而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同学, 团队里的教师可提供基本的就业指导, 通过校友资源提供部分实习机会, 或向有联系的相关企业的输送优秀实习生。

2.2 以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为重点

优化教学团队结构为重点是充分充分考虑知识模块划分基础上的团队整体结构的平衡性。首先, 选拔富有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导者和灵魂人物, 对于团队整体的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负责人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团队中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态度乃至师德师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必须做到综合考虑专业知识模块的需求, 具有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 治学严谨的教师担任。

其次, 注重职称、学历、年龄与教学经验的均衡, 形成合理的知识模块教学梯队, 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青年教师应以团队合作意识来指导实践, 把自己融入团队, 加强团结, 虚心学习, 与同事和谐相处, 既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闯劲, 又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全身心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4]。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 保持团队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发挥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最大效能。

同时, 更要注重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创新与和谐, 加强本学科的前沿研究, 同时也要建设团队的和谐风气, 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创新是保持知识模块教学团队活力的核心, 和谐是维持知识模块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将创新与和谐相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团队间人际交往的质量, 还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提高整个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科研水平。

2.3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是指注重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学习与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多方需求。首先,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应设置合理明确的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 不仅要注重知识模块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交流沟通,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知识模块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助合作关系的培养, 探究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共同探索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致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 改革教学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知识模块的合理划分,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

3 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

合理的管理模式与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够促进教学团队整体健康、向上的发展, 从而实现团队目标和培养目标。

基于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管理由外部制度要求与内部运行机制两部分构成。为了保证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正常运行, 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基于知识模块团队的各项制度准则, 加强高校职能部门的协作, 制定教学团队的考评和激励制度, 做好教学团队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建设[5]。各相关专业高校在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时, 要根据自身情况, 遵循准确性、公平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明确责任与权力范围, 规范教学团队的管理准则。

其次,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团队建设的关键, 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团队可在校级规章制度的规定下, 制定适用于团队自身的规范细则, 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相对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 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明确责任制度、竞争制度和奖惩制度。成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注意分工清晰, 调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 需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最后, 考虑到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整体性和成员的个体性, 可以以此建立一个综合的考量体系。遵循长期激励计划与短期激励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的激励原则[6], 构建学院考核、团队互评与学生网上评教为一体的考评机制。学院对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完成情况、教研、科研课题申报、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等做出合理的考评, 作为对于团队的考核;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治学态度、师德师风、工作质量等方面的互评;学生对于课程的任课老师做出教学态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 成员的互评和学生的评教结果作为团队成员的个体考核。对三部分的考核赋予不同的权重, 综合得出每个团队的考评分数,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划拨、激励与奖励的主要依据。

4 知识模块教学团队构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知识模块构建教学团队, 以知识模块的划分为构建基础, 与普通教学团队相比具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 更细致的工作划分以及更有效的交流合作方式等优点。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始组建创新班, 实为改革实验班, 将学生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推行开来, 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 在此基础上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知识模块的划分, 并对教学团队的组建进行了可行性的探讨。例如, 将会计本科的专业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会计模块 (基础、中级和高级课程) 、财务模块 (财务管理、投资等) 和税法模块 (税法、税务筹划等) 。教学团队即根据此模块的划分进行组建, 创建三大专业课教学团队, 分别对应于会计模块、财务模块和税法模块的教学。

本专业教学共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四大知识模块课程体系, 其中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秉承自由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的原则, 可由学生参考导师意见在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前提下自由选择课程。并且根据组建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原则建立学科基础理论课与课外教学实践课相结合的体系, 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单项实践模块、专业认知实践模块、综合模拟实践模块和岗位实践模块这四个部分。其中单项实践模块指对《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进行分项训练;专业认知实践模块指组织参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现场, 了解会计机构的运行;综合模拟实践模块指会计手工模拟账本及ERP沙盘对抗经营模拟实践;岗位实践模块即毕业实习。

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和知识进行了整合和划分,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于知识真正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的构建, 共同的团队目标, 卓越的团队领导人, 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氛围, 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带动着团队里每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随着新兴学科的日益增多、课程体系的日益复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突破创新, 高校模块化教学的改革便是一个尝试性的探索,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的构建改革也随之而来。本文在归纳总结传统的模块教学及教师团队构建的基础上, 探究了基于知识模块划分的教学团队构建的原则要求和管理机制, 并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会计教学改革为依托, 提出了突破了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能动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的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的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知识模块,教学团队,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7) :72.

[2]党红.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5 (28) :54.

[3]颜景佐.开放大学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2) :7.

[4]叶建鸣.大学教师团队建设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教育评论, 2008 (05) :28.

[5]乐国林, 毛淑珍, 等.多科性大学教学团队组建战略与外部管理[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61.

功能模块划分 篇8

产品模块化设计通过对不同模块的组合,以有限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品种的产品,是产品大批量定制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模块划分是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技术,也是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很多学者对模块划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献[1-4]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模块划分方法进行研究;文献[4-5]将绿色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结合来进行模块的划分研究;文献[6-10]分别提出了基于网络的模块划分方法、面向工程更改的模块化划分方法、柔性模块化划分方法、面向大批量定制的模块划分方法,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模块划分方法;文献[11]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产品模块化程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模块划分通过分析产品零部件间的关联关系形成关联矩阵,然后用模块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零部件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模块的划分。但在进行模块划分时,模块划分算法的复杂程度随着产品中零件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5]。复杂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数目繁多、关联关系错综复杂等特征,故而不适合用现有的模块划分方法进行模块划分。

产品物料清单(BOM)是企业长期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既准确地体现了复杂产品的零部件组成和关联情况,又清晰地给出了产品零部件的关联关系,而产品的层次结构和零部件的组成与关联情况,是产品进行模块化划分的很好依据。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BOM表的模块划分方法:基于BOM表建立产品结构树,建立了产品BOM表中的零部件之间的树形关联关系,然后计算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关联矩阵和关联图,提出模块化度的概念,并将模块化度的最小值和平均值作为产品模块划分的依据,在结构树所有节点进行模块划分后就可以得到复杂产品全部的模块。

1 基于BOM的模块划分方法

1.1 基于BOM表的产品结构树

在BOM表中,产品零部件的关联关系表达不明确,而复杂产品的层次结构可达7~10层且零部件众多,为便于分析复杂产品结构并进行模块的划分,可采用图1所示的产品结构树来表达产品的组成结构。图1中,产品为根节点,如果一个节点包含于另外一个节点,则称该节点为另一节点的父节点,而另一节点称为该节点的子节点,产品的零件称为结构图的叶节点。图1中的节点类型有装配件、焊接件、组合件、铆合件及零件等,在实际进行模块划分的时候,焊接件和铆合件等尽量归进同一模块,而单个零件则尽量不作为单独的模块。

得到产品结构树后,产品的模块划分转换为对结构树中的节点及其子节点进行处理:如果判断某节点的子节点属于同一模块,则该节点及其所有的子节点构成单独的模块或模块的一部分;否则,该节点的子节点属于不同的模块。

1.2 零部件关联分析

对产品的部件进行关联分析是模块划分的基本依据,影响模块划分的关联因素主要包括产品零部件的功能相关性、几何相关性和物理相关性。为便于计算,表1给出了零部件各种相关性的量化定义,并定义零部件自身的关联度均为1。其中,物理关联性是根据能量、信息流和物料流对零部件关联关系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零部件i和j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αp(i,j)、αg(i,j)、αf(i,j)分别为零部件i和j的物理关联度、几何关联度和功能关联度;ωp、ωg、ωf分别为物理关联度、几何关联度和功能关联度对应的权因子,权因子的选择需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关联度可以建立如下的关联矩阵:

式中,n为节点内零部件的数目。

根据关联矩阵建立关联图,从而判断节点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划分。考虑到零部件总是与其关联最紧密的零部件组合在一个模块内,故建立关联图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按顺序找出所有顶点的最大关联度,并将该顶点与对应的顶点相连,从而生成关联子图;然后找出关联子图内的顶点与其他关联子图的顶点的最大关联度,并将这两个顶点相连,直到所有的关联子图全部连通组成关联图。

1.3 节点模块划分的判定

进行模块划分时需要对产品结构树的节点进行分析,从而判别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分。产品模块划分的目标是使模块内部的关联度尽可能大,而模块之间的关联度尽可能小,因而节点进行模块划分的依据是划分后模块内部的关联度最大而模块之间的关联度最小。为此,引入模块化度参数:

其中,Γmin,in为关联图中同一模块零部件之间关联度的最小值,Γmax,out为关联图中模块与模块之间关联度的最大值,当模块为单个零部件时Γmin,in的值取1。

当一个节点不进行划分时,其模块化度由零部件间最小的关联度确定,故而定义关联图中零部件之间最小的关联度为其模块化度。最优的模块划分应该具有尽可能大的模块化度。

1.4 复杂产品模块划分方法基本步骤

(1)根据产品BOM表生成产品结构树。

(2)对待处理节点的子节点进行模块分析,根据式(1)计算关联度。

(3)建立如式(2)的关联矩阵并根据关联矩阵建立节点的关联图。

(4)根据式(3)计算节点不同划分的模块化度参数λ及其平均值和最小值,从而进行节点的模块划分。

(5)在整个结构树自下向上重复步骤(2)~(4),并调整之前的模块划分,直至完成产品的模块划分。

2 实例

下面以轮式装载机的工作装置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工作装置在轮式装载机产品中与其他部分的关联程度比较小,是一个比较独立的部分,因而模块划分时不会与其他部分交叉,适合单独分析。

根据轮式装载机产品的BOM表整理可以得如图2所示的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的产品结构树。从图2可知,工作装置进行模块划分时,首先要对摇臂、横梁等节点进行计算,然后再逐层向上划分。工作装置零部件的关联关系主要为几何结构关联,然后为功能关联和物理关联,因此本文中选取ωp=0.2,ωg=0.5,ωf=0.3。对下层节点处理后的工作装置节点组成如图3所示。下面以摇臂和摇臂轴套为例来说明关联度的计算,通过关联分析可得摇臂和摇臂轴套之间的功能关联度、几何关联度和物理关联度,分别为0.8、0.9、0.7,所以可以计算得Γ(1,6)=0.2×0.8+0.5×0.9+0.3×0.7=0.83。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的关联关系(表1)和关联图(图4)。

图5所示为对工作装置进行不同的模块划分时分别对应的模块化度、平均值和最小值的情况。从图5可知,当将工作装置划分为7个模块时,模块化度有最优的平均值和最小值。故工作装置的最优模块划分结果是动臂模块(3,7,8,10)、摇臂模块(1,6,9)、拉杆模块(4,5)、密封圈(2)、销轴(12)、油杯(13)和标记板(14)。

3 结语

针对复杂产品组成结构复杂、包含零部件众多的特点,本文基于产品BOM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产品的模块划分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产品BOM的信息,首先基于BOM得到产品结构树在对节点进行几何结构、功能和物理等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关联矩阵,并给出了根据关联矩阵得到关联图的方法,然后根据关联图进行模块化度的计算,最后根据模块化度对点进行是否需要模块划分及如何划分的判定,从而得到最后的模块划分。相对于现有模块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计算量小,由于采用多层次分组计算,相对于现有方法能有效地减小计算量,层次越多,效果越明显,这很适合于复杂产品的模块划分;(2)同时避免分析大型的关联矩阵(复杂产品零部件众多,采用现有方法分析时关联矩阵会很大);(3)采用层次计算把关联分析误差限制在该层次内,减少了误差对于结果的影响;(4)提出了根据模块化度来判定产品模块的划分,从而避免了人工确定模块划分阈值的主观性,模块划分更加客观、合理。

参考文献

[1]Yasushi Umeda,Shinichi Fukushiga,Keita Tonoike,etal.Product Modularity for Life Cycle Design[J].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8,57(1):13-16.

[2]吕利勇,乔立红,王田苗.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模块化分解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4):546-551.

[3]Gershenson J K,Prasad G J,Allamneni S.ModularProduct Design:A Life-cycle View[J].Journal ofDesign and Process Science,1999,3(4):13-26.

[4]Tseng Hwai-En,Chang Chien-Chen,Li Jia-Diann.Modula Design to Support Green Life-cycle Engineer-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4):2524-2537.

[5]唐涛,刘志峰,刘光复,等.绿色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1):149-154.

[6]Sosa M E,Eppinger S D,Rowles C M.A Network Ap-proach to Define Modularity of Components in ComplexProducts[J].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2007,129(11):1118-1129.

[7]章海峰,谭建荣,冯毅雄,等.面向广义工程更改的产品模块划分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8):2228-2232.

[8]祁卓娅,王建正,韩新民.模块柔性划分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87-94.

[9]王海军,孙宝元,王吉军,等.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10(10):1172-1176.

[10]宗鸣镝,蔡颖,刘旭东.产品模块化设计中的多角度、分级模块划分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5):552-556.

功能模块划分 篇9

国际传播研究是当前传播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已经因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学科。国际传播的历史、国际传播的理论、国际间的文化、新闻、数据信息流动、国际传播的渠道、国际组织与国际传播、国际法与国际传播等等都是国际传播研究绕不开的问题。在上述各种问题中, 国际传播的内涵界定与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是属于基础的研究, 基础研究对于建构国际传播的研究体系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拟从国际传播功能演变的角度对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不同的研究者, 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 因此面对同一个问题, 会衍生出不同的看法来, 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也是如此。美国国际传播学者罗伯特·福特纳在他的《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一书中, 将1835年作为国际传播的起始年代, 将国际传播史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分别是:1835—1932年的国际会议期, 1933—1969年的政治化和宣传时期, 1970年至今的多元化复杂期。福特纳指出, 每一个时期又依据期间所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来细分。从福特纳的划分中, 可以看出他时而是以新技术的出现作为划分国际传播历史阶段的标准, 时而又回归国际传播本身, 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事件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志性事件。

另一位国际传媒和国际传播理论的英国学者达雅·屠苏在他著的《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一书中提出不同于罗伯特·福特纳的划分方法。其一, 达雅·屠苏将国际传播历史的起点定在了公元前的古帝国时期;其二, 达雅·屠苏仍然将传播技术的更新当做划分国际传播历史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尽管中间掺杂着国际传播间的政治斗争, 但是这种国际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在著作中的体现又不是很明显, 仅仅在“冷战”这一章有所体现。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作者并未提及。

国内对国际传播阶段划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程曼丽的《国际传播教程》、关世杰的《国际传播学》、郭可的《国际传播导论》等著作中。国内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国际传播的起源是较早的, 人类建立国家之后就有了国际传播, 程曼丽、郭可均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部分的学者都将传播科技的更替和发展当做国际传播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 同时学者们也没有忽视掺杂国际传播期间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 关世杰、郭可均采用的是这种划分方法。因此, 在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过程中学者都很重视传播技术和政治宣传和斗争的作用。

二、以国际传播功能的演变看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

综合以上论述, 可以看出关于国际传播阶段划分, 有一个基本问题是绕不开的, 那就是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的标准问题。对这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导致对国际传播迥然不同的描述。下面笔者就以传播功能的演变为视角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国际传播史的起点直接关系到国际传播史从哪里算起。英国学者达雅·屠苏、中国学者程曼丽、郭可均认为自从人类建立国家后便开始了国际传播。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特纳认为国际传播应该从1837年电报的产生算起。笔者认为, 这两种观点都不太合理。从人类建立国家起开始计算, 明显牵强。一是因为从大的环境来讲, 当时的世界是分割的,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二是因为这种计算方法会冲淡人们对国际传播现代性的认识。笔者认为, 以新航路的开辟前后的1500年算起是比较符合传播规律的。其一, 新航路的开辟, 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这时起整个人类的历史不再是分割的历史, 近代的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完整的世界历史开始从这里起步。其二, 从新航路开辟前后, 知识的生产在加速。“在古登堡之前, 欧洲的手抄本书籍仍可以千计。当时欧洲的人口大概不满1亿, 大多人不识字。到1500年, 除了还在争夺的手抄本书籍外, 印本书籍大概有1000万本左右在流通 (有些学者提出这个数字的一倍) ”。[1]其三, 这时整个世界的信息交流开始加速, 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1450年前后产生于德国的金属活字印刷术,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几乎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1466年传入罗马, 1473年传入匈牙利, 1476年传入英国, 1502年传入美洲新大陆……这是一个商业传播与文化传播并举的过程。来自德国的手工匠以其令人惊异和敬佩的商业进取心和冒险精神, 负携着简单的设备在欧洲大陆游牧般地四处谋生。就是这小群人把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技艺传遍了欧洲, 并推广及全球”。[2]

以往的关于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 要么采用的是唯传播技术的标准, 要么是传播技术和世界格局发展的交替运用。这样导致要么关于国际传播研究的起点过于狭隘, 要么导致国际传播的阶段划分混乱, 使人们关注国际传播的重点不断发生偏移。笔者采用国际传播的功能这一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观察, 可以避免上述不足。

在不同的国际传播阶段, 各种国际传播活动发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国际传播的功能有多种, 从政治的角度看, 它可以沟通政治信息, 拓展国家的软实力, 塑造国家形象;从经济的角度看, 它可以传递经济信息,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为本国的发展谋求经济利益;从军事的角度看, 它可以引导世界舆论, 为本国的军事活动提供国际舆论的支持, 提高本国部队的士气, 瓦解敌方的军心等。从整个国际传播的历史来看, 上述这些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是同时存在的, 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复杂交替发展的整体, 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面, 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一个侧面会比较突出。因此, 笔者按照国际传播的功能划分出来的国际传播阶段, 并不具备绝对性。因为国际传播的功能是多层面的, 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一个功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已。

按照这一原则, 笔者认为, 国际传播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 知识和文化的复兴阶段

这一时期, 从1500年新航路开辟前后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新航路的开辟, 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文艺复兴如火如荼地进行, 使整个世界笼罩在知识发酵所形成的氛围中, 知识传播的速度大为加快。“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 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3]

体现在新闻事业上, 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首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其次, 由于印刷术在欧洲的扩散, 使这一时期欧洲的印刷业开始起步, 仅以英国伦敦为例, “1500年, 伦敦有出版商五家, 1523年增至23家。主要印刷书籍和小册子。”[4]而且由于英国查理三世发布鼓励外国人经营出版事业的法令, 法国、比利时、立陶宛等国的商人先后在英国经营出版业。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此时, 人类近代的新闻事业的雏形此时开始孕育。

体现在国际传播上, 由于近代的新闻事业尚在孕育之中, 因此新闻事业在传递文化与知识中的作用尚不如今天这样明显。这时的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一方面体现在由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所带来的印刷业的兴起上, 另一方面, 也体现在新航路开辟后, 新兴起的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伊利比亚国家疯狂扩张的海外事业中。伴随海外贸易和海外征服的是文化的扩张、交流和征服。笔者持这样的观点不是为这些封建的帝国扩张张目, 而是就它的客观效果而言的。

在17世纪的初期, 德意志、尼德兰等地都出现了定期出版的报纸, 并行销到邻近的国家。这一时期, 近代的新闻事业逐渐形成, 并担负起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任。在1621年8月13日, 在英国由出版商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马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的《每周新闻》, 大量刊登国外新闻。1631年5月的被称为法国新闻之父的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创办的《公报》开始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 后来增加国会消息、国王谕旨等国内新闻和广告, 还有政治评论。这只是当时众多报纸中的两例。

(二) 革命烽火中的国际传播时期

这一时期,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一阶段, 整个社会的主题就是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 并动用一切力量和资源来达到目的。伴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是这些国家的海外扩张, 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也在不断通过革命来反抗外来的侵略。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体现在国际传播方面, 欧洲的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国际交往成为必要, 并大量开始国际间的传播。工业革命的进行, 使国外的投资和贸易开始活跃, 这就要求资本家要源源不断地获取各种信息, 城市化的进行, 大量的人口流动, 为大众报业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众报业是国际传播的基础。从英国、美国、法国新闻业发展的进程来看, 在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这些国家的新闻事业都在不余遗力的鼓吹革命。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发表, 到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再到马拉的《人民之友报》莫不如此。德意志的统一战争为德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 新闻通讯社开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相互之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瓜分了世界新闻市场, 1870年, 由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发起, 后美国加入的“连环同盟”的建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宣传与斗争时期

这一时期,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国际传播最突出的功能是激烈的战争动员与战争宣传。哈罗德·拉斯维尔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宣传与战争动员曾做过精彩的评价。战争中的宣传主要有四个目标:“煽动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国的关系;保持与中立国的友谊, 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他们的合作;瓦解敌人的斗志。”[5]一战期间, 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是围绕上述目标展开自己的国际宣传的。

福特纳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场利用现代大众传播手段作为宣传工具的战争。”[6]电报、电缆、国际广播都派上了用场, 而且双方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尽力保护本国的国际传播系统, 破坏敌国的国际传播系统。英国就曾成功地切断了德国的电缆, 破坏了柏林与德国属地及其与美国之间的通讯。

而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广播又给战争宣传和传播插上了翅膀。自从荷兰1927年首先开办国际广播后, 各国陆续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机构, 利用无线电来宣传本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1929年, 德国开办国际广播, 1933年,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任用戈培尔做宣传部长, 他信奉“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把广播作为战争宣传的工具,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宣传。苏联、英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开展了国际广播, 随着战争的临近, 他们也利用电波展开了反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国际传播的战争宣传与动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二战期间的国际传播, 福特纳曾经总结出了“黑”与“白”两种宣传方式, 当然这两种宣传方式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为了争取人心, 打赢战争。

(四) 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时期

这一时期, 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起到苏联解体止。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同盟分裂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阵营。这时的国际传播的功能是意识形态的宣传。

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成为推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工具, 莫斯科广播电台在20世纪6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台, 曾用84种语言对外广播。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 此外还建立了针对苏联的自由电台, 针对欧洲的自由欧洲电台, 针对古巴的马替电台。当然双方都也都对对方的宣传进行了干扰。

当然, 同一阵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 利用广播进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前苏联针对前南斯拉夫的广播宣传, 中苏关系破裂后,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一时期, 还有一股势力是值得重视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形式。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开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当时世界的信息传播秩序时有不满, 于是便利用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提出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英先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 这一斗争陷于低潮。

(五) 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替斗争与多元发展时期

从前苏联到今天, 国际传播的功能变得日益的多元化, 今天的国际传播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宣传和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有明显的不同, 它更加复杂, 各种矛盾和利益纠葛在一起, 呈现出诸多变化。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 但是国际传播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并没有消失。冷战在形式上已经结束了,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秉持着“冷战”思维, 对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和意识形态的宣传。美国将意识形态宣传的重点从欧洲转到亚洲, 1996年美国斥资5000万美元成立的针对中国的自由亚洲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美国的《国际传播法》提出, 该台的主要任务是“对下列国家进行无线广播:中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朝鲜、西藏和越南。”[7]该法将西藏公然从中国分割出去, 足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2008年“3·14藏独事件”发生后, 西方媒体集体扭曲事实的行径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中国是这样, 西方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宣传也是如此。争取建立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努力依然在进行之中, 但是斗争场所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移到了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传播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国际间的数据资料传递日益活跃, 几万家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方面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1996年电信法》实施后, 全球媒体行业的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些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手。这种自由化、商业化、垄断化的潮流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国际传播的文化传递功能被打上了英美大众文化的烙印。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牛仔裤等为代表的商业性英美文化对各国的特别是弱小国家的文化形成较大的冲击, 即使是法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在为这些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而忧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从笔者的上述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国际传播阶段的不同描述, 它不是纯粹的对传播技术的描述, 也不是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注解, 而是回归了国际传播的本位, 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国际传播的功能是在不断演变的, 这种演变遵循的路线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传播革命思想———战争宣传与战争动员———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替斗争与多元发展。当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这些阶段之间不是线性的更替, 而是不断的叠加。每一个时期, 国际传播的功能都存在多个层面, 它是丰富多彩的,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内, 有些功能的特点比较突出, 有些则比较微弱而已。因此笔者的上述划分并不排除国际传播功能的多元性。当然笔者也承认, 上述的划分是粗浅的, 只是一些简单描述, 甚至在上述的框架下, 国际传播的一些重要事实是无法得到呈现的, 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也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和指正。

摘要:罗伯特·福特纳、达雅·屠苏、关世杰、程曼丽等人对国际传播阶段的划分, 要么采用纯粹的传播技术的标准, 要么采用将传播技术和世界格局发展结合起来的标准, 导致国际传播研究对传播技术或者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过分关注, 而忽略了国际传播本身的特性。以国际传播功能演变的视角看待国际传播, 会发现国际传播经历了知识和文化的复兴、传播革命思想、战争动员与宣传、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斗争与发展等不同的阶段。

关键词:国际传播,阶段划分,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丹尼尔·J·布尔斯廷.发现者[M].戴子钦,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762.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 (公元1500—2000年)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7.

[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 (公元1500—2000年)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5.

[4]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54.

[5]哈罗德·拉斯维尔.世界大众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 田青,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1.

[6]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刘利群, 译.华夏出版社, 2000:99.

功能模块划分 篇10

随着未来战争形式的多样化、复杂化, 油料保障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油料装备作为遂行油料保障任务的专用设备, 如何快速设计和大批量生产出能够满足不同种类勤务需求的油料装备,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大规模定制 ( mass customization, MC) 生产模式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效率, 提供能够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的产品, 成为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案[1,2]。

产品族 ( product family, PF) 是共享通用技术、组件且满足一定范围相互关联市场需求的一组产品[3,4,5]。产品族设计始于产品规划, 将现有产品进行族类划分, 构建相应的产品族体系结构和可配置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开发, 可减少产品设计时间、缩短产品制造时间, 是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有效解决方案[6]。兰林春等[7]从不同产品之间在功能、物理特征上的相似性出发, 提出基于公理化设计 ( axiomatic design, AD) , 比较产品在功能域的功能需求 ( FR) 和物理域的设计参数 ( DP) 的相似程度划分产品族, 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闫树田等[8]以不同产品结构的相似性为依据, 采用层次聚类算法对可重构制造系统中产品族的划分展开了研究。马丽梅等[9]在文献[8] 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结构模块相似性、通用性相似性、可重用性相似性指标, 以指标值构成综合相似矩阵衡量产品之间的相似性, 并运用改进的层次聚类算法处理相似矩阵, 从而得到产品族划分结果。

以上学者大多从产品结构相似性角度对产品族划分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没有从产品所具有的设计知识角度相似性出发, 考虑产品之间在市场需求、功能特征、技术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的相似性。本文以实例油料装备的功能-原理-结构 ( function-principle-structure, FPS) 映射分解模型为基础, 考虑油料装备之间在功能需求、技术原理、结构组成上的相似性, 从而将不同型号油料装备归类划分, 构建产品族。

1 油料装备的FPS模型

FPS模型能够表达油料装备产品概念设计过程的功能层、原理层和结构层逐层映射的 关系[10], 如图1所示。

功能体现产品的设计意图, 抽象化描述了产品特定的工作能力[11], 功能层用于描述油料装备所具有的功能组成。原理是实现油料装备功能的科学与技术方法, 包括物理效应和功能载体两方面的内容, 如定理、物理化学属性、几何特性、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等[12], 原理层为功能层到结构层映射提供相应的原理或解决方案, 功能层到原理层的映射一般为1: 1或互斥的1: N映射关系。结构是实现某一 ( 些) 功能、原理而采用的一组元件, 它是功能的载体, 分解得到的油料装备结构层主要指组成零部件 ( 模块) 或系统, 原理层到结构层的映射应为1: 1或n: 1的映射。如图2是某型油料装备的FPS分解模型。

2 基于FPS模型的油料装备产品族划分方法

相关市场需求、通用技术共享、相同或类似组成结构是产品族的主要特征[13]。油料装备产品族的划分是根据各型油料装备自身特征, 依据成组相似性原理对油料装备 ( 以下简称装备) 进行归类, 属于多准则决策问题。本文以产品族的特征为依据, 定义不同型号装备之间在功能需求、原理、结构组成上具有的相似性作为产品族划分的准则。

基于装备FPS模型进行产品族划分, 先在对待划分装备进行FPS模型分解的基础上, 按照功能需求相似性初步划分, 将得到划分为同族的装备依据原理相似性进行划分, 再将划分结果是同属一族的装备按照结构相似性的原则划分, 得到最终的产品族划分结果。

2. 1 基于功能需求相似性的油料装备产品族划分

油料装备是满足油料保障勤务需求的军用机械, 同族装备之间能够满足相同或相近的勤务需求。功能需求相似指装备间应具有相同 ( 相似) 的功能, 且各功能上的勤务需求水平相同 ( 相似) , 功能需求相似程度是决定多型装备是否同属一族的首要条件。

在比较装备之间功能需求的相似性时, 基本步骤如下。

2. 1. 1 构建装备功能需求矩阵

首先对所有待比较n型装备Z1, Z2, …, Zn进行功能-原理-结构的逐层映射分解, 得到各型装备的FPS模型, 将所有FPS模型中不同的m种功能记为F1, F2, …, Fm。装备功能需求矩阵是一个n×m矩阵, 记为N, 矩阵中任意元素aij是某型装备Zi ( i = 1, 2, …, n) 在功能Fj ( j = 1, 2, …, m) 的需求水平值, 由设计人员根据个人知识、专家集体评议等方法给出, 以0 ~ 5的数字表示, 如表1所示。

2. 1. 2 装备功能需求矩阵的规范化

由于2. 1. 1节得到的矩阵N中的分值是主观给定, 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得到具有客观分值的规范矩阵N'。规范处理基于两点: 在打分过程中, 所有装备具有同等重要性; 功能类型越多, 该装备越复杂, 其每项功能需求分值应更高。规范矩阵N'中的元素aij'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装备Zi所具有的功能个数:, Heavi是海维赛德函数所有装备平均功能个数:装备Zi的功能需求总分值所有装备平均功能需求分值

2. 1. 3 构建装备功能相似矩阵

为得到基于功能需求相似性的装备之间模糊相似关系矩阵G, 按照模糊数学相关原理[15]将2. 1. 2节得到的规范矩阵N'进行归一化, 由于衡量标准是功能需求程度, 所以对矩阵N'的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以最大值为归一化范数, 得到归一化矩阵N″。通过矩阵N″采用绝对值减法求矩阵G的元素:

其中:c是调节系数 (一般取0.2) 。

2. 1. 4 通过模糊相似关系矩阵对装备分类

根据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算法, 需要得到装备之间的模糊等价矩阵[15]。应用传递闭包法[15]获得模糊等价矩阵G', 作出动态聚类图, 得到装备产品族的初步分类结果为若干个族, 每个族记为Li。后文对模糊相似关系矩阵的处理方法与此相同。

2. 2 基于原理相似性的油料装备产品族划分

原理提供实现功能的方法和途径, 同一种功能的实现存在多种可行的原理方案, 所以同一族装备应该还具有原理上的相似性, 对上文得到的产品族初步划分结果, 进一步基于原理相似性方法的进行产品族划分。

2. 2. 1 构建装备原理矩阵

以L1族为例, L1族中的k型装备 ( 假定为Z1, Z2, …, Zk) 的FPS模型中的所有不同性质的原理记为Pjh, 其中: j是原理对应的功能Fj的序号 ( j≤m) , h是同一功能映射不同原理的序号。装备原理矩阵能够表达装备具有的原理类别, 记为B。B中元素bijh的取值表示装备Zi是否具有原理Pjh, 取值为1 ( 具有) 或0 ( 不具有) 。

2. 2. 2 装备原理相似矩阵

原理相似包括通用性相似性和可重用性相似性。由2. 2. 1节得到的矩阵B是一个由经典集合变型的布尔型矩阵 ( boolean matrix) , 利用经典集合中的比值运算, 和值运算, 可以计算通用性相似性和可重用性相似性。假设x是装备Zi、Zk共有的原理数目, y是装备Zi具有而装备Zk所没有的原理数目, z是装备Zk具有而装备Zi所没有的原理数目, 计算公式如下:

装备Zi、Zk通用性相似性是可重用性相似性是综合原理模糊

2. 2. 3 通过模糊相似关系矩阵对装备分类

同理采用传递闭包法得到模糊等价矩阵, 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进一步的划分结果。

2. 3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油料装备产品族划分

装备结构是原理的物理实现, 同族装备间结构的相似性体现在通用化组件、接口、工艺及装配等, 通过上节基于原理相似性进行产品族的进一步划分, 得到更为详细的划分结果, 下面以结构相似性为准则进一步进行划分。在比较装备结构相似性时, 首先选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装备 ( 或是综合众多装备结构特征的虚拟装备) 作为基装备, 以此装备的结构为参照, 考虑结构的可互换性、加工工艺相似性、装配接口相似性、几何尺寸相似性等因素, 用模糊评价法评价出其他装备对应结构的相似程度值Vi, 以下公式得到待求装备 ( 假定为Z1, Z2, …, Zk) 与基装备结构的相似性, 并构建装备结构矩阵。

其中, m是基装备所具有的结构数量。以求得的所有待划分装备相似度Ck为依据, 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得到最终的产品族划分结果。

3 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Z1型油库车、Z2型油库车、Z3型运油车、Z4型自装卸加油站、Z5型加油挂车、Z6型群车加油车、Z7型群车加油车、Z8型机场管道加油车、Z9型运油车这9个典型的在役装备进行产品族的划分。先建立如图2所示的为Z1型油库车的FPS分解模型, 由于篇幅受限, 其余装备不详细列出。

3. 1 基于功能需求相似性的产品族划分

所有装备分解的不同种功能有: F1= 运载装备 ( 支撑) ; F2= 运载装备 ( 移动) ; F3= 提供输转系统动力; F4=储存油料; F5= 油料灌桶; F6= 车辆加油; F7= 收发运油车油料; F8= 主体自装卸; F9= 储油设备装卸; F10= 加油设备装卸等。按照2. 1节中的方法构造各型装备的功能需求矩阵, 最终得到的的装备之间功能相似性模糊等价矩阵G'如表2。

作出动态聚类图, 如图3所示。选取λ = 0. 2, 将各型装备初步分为{ Z6、Z7、Z4、Z9、Z5} 、{ Z1、Z2} 、{ Z8} 、{ Z3}这5个产品族。

3. 2 基于原理相似性的产品族划分

通过上一节得到Z1型油库车和Z2型油库车的相似度为0. 8585, 由它们的FPS模型可以看出, 同种功能映射原理只有功能F7 ( 收发运油车油料) 的映射原理有差异, Z1型油库车是刚性连接, Z2型油库车是柔性连接, 故仍将Z1、Z2划分为一族。

下面对Z6、Z7、Z4、Z9、Z5型装备进一步进行划分, 分解得到的原理如: P1 _1= 垂直支承; P1_2= 水平支承; P2_1=空间移动; P3_1= 能量转换 ( 化学能转化机械能) ; P4_1= 空间密闭; P6_1= 设备承载 ( 软管回卷固定) ; P6_2= 柔性连接;P6_3= 流路启闭; P6_4= 流路换向; P6_5= 能量转换 ( 机械能转换油料动能) 等。以2. 2节的方法构造装备的原理矩阵, 最终得到Z6、Z7、Z4、Z9、Z5五型装备间的模糊等价矩阵B″如表3。

做出动态聚类图 ( 略) , 以阈值λ=0. 15, 进一步将Z6、Z7、Z4、Z9、Z5型装备分为{ Z6、Z7、Z9、Z5} 、{ Z4} 两个产品族。

3. 3 基于结构相似性的产品族划分

经过前两次的产品族划分, 仍须对已划为一族的装备进行基于结构相似性的进一步划分。不难看出Z1型、Z2型装备之间的结构相似度很大, 所以仍划为一族。下面对Z6、Z7、Z9、Z5装备进行划分, 选取Z7装备为基装备, 结构分为: S1 =方舱; S2= 底盘架; S3= 底盘; S4= 发动机; S5= 油罐; S6= 加油卷盘等。通过模糊评价法给出结构相似度评价值, 同时采用Delphi法确定结构相似度因素权重, 如表4所示为装备部分结构之间的相似度模糊评价值。

利用EPS模型的油料装配产品族划分节方法求得相对基装备的相似度, C5= 0. 26; C6= 0. 72; C9= 0. 65, 选取相似度阈值为0. 6, 则Z6、Z7、Z9、Z5装备进一步划分为{ Z6、Z7、Z9} 和{ Z5} 两个族。

综合的产品族划分结果为: 9种型号油料装备划分为5个族, { Z6, Z7, Z9} 、{ Z1, Z2} 、{ Z3} 、{ Z4} 、{ Z5} 。

4 结语

上一篇:妇科微创治疗真相下一篇:规章制度的语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