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功能区

2022-07-14

第一篇:水环境保护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实例

六安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1、功能区划分目的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保障人体健康,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结合六安市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水域功能对水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实现对不同保护对象进行分区保护,制定六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

2、划分依据

1)《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六安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

4)六安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5)六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1996-2000年)

6)六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8)《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9)《六安市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实施方案》

3、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原则

按《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规定,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设立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

2)不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原则

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划分水环境功能区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 3)按高功能保护原则

当同一水域兼有多类水环境功能时,依最高功能划分水环境功能区。

4)总量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为实现水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按陆源污染源《六安市淮河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污染源监控和总量控制指标落实,使功能区划和总量指标相协调,体现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总量目标落实在陆上。

4、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六安市区水环境功能区具体划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规划控制范围内淠河总干渠上游水质较好,是城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具体控制如下:a、淠(pì)河总干渠上游两河口—横排头—樊通桥作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执行Ⅲ 类水水质标准;

b、樊通桥至梅山路桥作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水水质标准;

c、梅山路桥 —朝阳路桥—罗管闸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Ⅲ类水水质标准。 2)淠河

淠河横排头坝下至光华厂渡口段主要功能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按最高使用功能规划为渔业用水、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光华厂渡口至新安渡口水体现状使用功能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和混合区,按最高使用功能为工业用水区,执行Ⅳ类水质标准。

3)淠东干渠市区段

该段主要使用功能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按最高使用功能为渔业用水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4)淠杭干渠市区段

该段主要使用功能为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按最高使用功能为渔业用水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第二篇:XX县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一、总则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防治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改善区域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有关规定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结合XX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二、区划原则

(一)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安静。

(二)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并结合城市规划用地现状的主导功能作为声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三)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

(四)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一致发展。

(五)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单块的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低于0.5km2。

(六)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噪声区划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其中,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城区、东城片区、XX片区、西北片区、XX片区和XX片区,总面积7.35平方公里。

四、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

(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四)《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五)《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

(六)《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

(七)其他规划等相关资料。

五、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划分以下5类声环境功能区,具体说明如下:

(一)0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0类区。

(二)1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三)2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四)3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3类区。

(五)4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区域:道路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本方案没有划定4b类区。

六、各类适用区执行环境噪声标准

各声环境功能区适用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见表1。

表1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类

4a类

70

55

4b类

70

60

注:①“昼间”是指6:00至22: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昼间标准;“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该时段执行夜间标准;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本方案对《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2014修订)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进行声环境功能区详细划分,其他区域按本方案有关说明执行。

(一)声环境功能区划结果

1.1类标准适用区。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2。

表2

1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1类区

东城片区

XX湖路以东,XX两厢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8

XX片区

北环路以北,XX两岸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中心城区

除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1.96

西北片区

位于北环路以北,106国道两厢的狭长区域

昼间55

夜间45

0.5

合计

4.76

2.2类标准适用区。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见表3。

表3

2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类别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位置

执行标准

单位:dB(A)

面积(km2)

2类区

XX片区

XX大道、106国道的东南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5

XX片区

县城西南角,106国道西侧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1.9

中心城区

解放东路以南、XX路以东、XX路以北、XX以西所环的区域

昼间60

夜间50

0.19

合计

2.59

4.4a类标准适用区。

(1)4a类区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区域。

(2)当临街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将临街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定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

(3)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划定要求见表5,4a类区主要道路情况见表6。

表5

4a类功能区两侧距离的划定要求

类别

源强类型

划分距离(m)

相邻功能区类型

4a类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

55

1类区

40

2类区

25

3类区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

50

1类区

35

2类区

20

3类区

表6

4a类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声功能区类别

交通干线类别

交通干线名称

4a类

城市主干道

XX大道、XX路、迎宾路、XX大道。

城市次干道

XX路、XX路。

(二)其他规定

1.乡村区域。

(1)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0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及有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指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外的地区)可局部或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集镇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4)独立于村庄、集镇之外的工业、仓储、物流集中区执行3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5)位于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参考GB/T15190第8.3条规定)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2.其他区域。

(1)近期内区域功能与规划目标相差较大的区域,以用地现状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城市规划的逐步实现,及时调整声环境功能区;

(2)未建成的规划区内,按其规划性质或按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可能的发展划定区域类型。

八、其他

(一)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方案由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创新发展模式

健全配套服务 全面提升农牧民群众居住环境

——在**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20**年*月**日)

2008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黄河项目指挥部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目标,统筹兼顾,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力地推进了黄河生态项目的顺利实施,三年内新建定居点**个,涉及**个乡镇**户**人;建成养殖暖棚**座,涉及**个乡镇;完成青稞基地建设*万亩,涉及*个乡镇;完成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万公顷;定居点硬化巷道*公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了黄河生态项目各项工程,特别是在游牧民定居建设方面,我们树典型,抓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成效明显,改变了牧民群众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并开创了公共配套设施及服务健全的科才模式,定居点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桑科模式以及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房建设相结合的县城定居模式,为全州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好的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县上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18个部门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立了项目办,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干部,并建立了县级干部包抓项目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成员单位间的协调配合,明确成员单位在落实政策、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我们还严格责任追究制,将项目建设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兑现奖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并组织相关人员赴青海等省考察学习后,确定了我县实施黄河生态项目的工作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狠抓游牧民定居、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农牧户养殖配套设施、青稞基地、草原鼠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建设,达到转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和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同时,主动与州黄河办联系,勤沟通,勤汇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3年间,我县计划实施黄河生态项目*个项目中的*个子项目,总投资达*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亿元。方案确定后,我们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项目实施村及时宣传相关政策,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建设积极性。

三、突出工作重点,抓好项目落实

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定居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论证。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对****等纯牧区,采取乡镇定居与县城定居相结合的方法;对**、**等半农半牧区,采取公路沿线定居和乡镇定居相结合的定居模式,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的要求,又考虑了我县不同区域的实际;既兼顾了当前的生产生活,又解决了长远发展的问题。其次是整合项目建设。游牧民定居项目量大面广,实施难度大,按照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

2 助为辅的原则,我们在原项目资金管理权限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实施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暖棚建设等项目,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负担,提高群众的建房积极性。同时,还积极争取到地方债券投资**万元,配套实施了*个定居点*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争取到**新村、**新村防洪河堤工程国家以工代赈资金**万元,正在实施当中。

四、典型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工作

在项目实施初期,由于群众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对定居后在放牧劳力不足、后续产业发展跟不上、群众长远生计无保障等方面心存顾虑,工作进展缓慢。为此,我们在总结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等乡镇开展入户调研,了解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制定方案、列出计划,决定先行抓点,把发展基础较好、农牧民群众生活相对富裕的**乡作为建设重点,确定乡镇集中定居模式,在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乡辖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共**户3368人,是典型的纯牧业乡,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广泛动员,充分调动了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实现**户2450人定居,定居率达到70%。为巩固项目入住率,我们整合各方力量,在全州牧区率先建设敬老院、幼儿园、篮球场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定居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其他乡镇定居点建设,如对桑科新村靠近旅游景区的实际,将旅游开发与定居点建设相结合,使富余劳动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为解决牧区老人、孩子就医、上学、方便宗教活动,结合廉租住房建设、易地搬迁项目,在县城附近整合新建游牧民定居点,解决牧区群众的后顾之忧。游牧民定居这一惠民措施、民生工程已被广大牧民群众热情接受,群众反响良好。

五、发展后续产业,实现稳固定居

为了使定居点群众真正实现定居,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我

3 们狠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县上组织住建、民政、公安、人社等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持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现场办理有关业务,全面落实定居农牧民的户籍迁转、保障性住房和危旧房改造补助兑现、城市低保、良种补贴、牲畜补贴和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保证定居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二是由县扶贫、人社、科技等部门开展劳动技术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定居点群众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使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比如,**乡**定居点,立足**旅游优势,组织群众发展“牧家乐”,开展乘马服务和牧民生活体验游;并鼓励能人富户带头发展小区规模养殖,组建农牧村产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定居点有牧家乐*户、服务人员*名,酸奶加工点*处,商铺*家。**的后续产业发展折射出我县定居点今后的发展路子是宽广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通过州县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县黄河生态项目特别是游牧民定居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州上对该项目的要求和兄弟县市的建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做法、好经验,按照州上的要求,围绕黄河生态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继续大力实施黄河项目,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2012年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分析1

2012年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分析

我省共有5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44个水源涵养类型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我省大小兴安岭及三江平原。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文件《关于2012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的通报(环办〔2012〕103号),我省共有5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考核。以2009年为基准年,我省逊克县、嫩江县、通河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占总数的6.0%;方正、虎林、伊春区、乌马河、瑷珲、孙吴、庆安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变好,占总数的13.7%;甘南、穆棱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好,占总数的3.9%;木兰、延寿、尚志、五常、密山、绥滨、饶河、南岔、友好、西林、翠峦、新青、美溪、金山屯、五营、汤旺河、带岭、乌伊岭、红星、上甘岭、嘉荫、铁力、抚远、同江、富锦、东宁、海林、宁安、五大连池、绥棱、加格达奇区、松岭、新林、呼中、呼玛、塔河、漠河等3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占总数的72.5%;林口县、北安市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差,占总数的3.9%。

根据文件规定,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和一般变好的我省逊克、嫩江、通河、方正、虎林、伊春区、乌马河、

1 瑷珲、孙吴、庆安10个县市区获得其转移支付额10%的奖励;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好的甘南、穆棱2个县获得其转移支付额5%的奖励;生态环境质量轻微变差的2个林口县、北安市,其2011年转移支付额增量被扣减。

根据考核结果,2011年我省5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的通河、尚志、南岔、美溪、金山屯、五营、乌马河、汤旺河、铁力、海林、宁安、穆棱、爱辉、逊克县、孙吴、加格达奇区、新林、呼中、呼玛、塔河、漠河21县市区个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方正、木兰、延寿、五常、虎林、密山、饶河、伊春区、友好、西林、翠峦、新青、带岭、乌伊岭、红星、上甘岭、嘉荫、东宁、林口、嫩江、北安市、五大连池、庆安、绥棱、松岭25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一般;甘南、绥滨、抚远、同江、富锦5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为脆弱。

建议:

一、根据环保部财政部文件要求,调查近5年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转发环保部、财政部文件文件,督促将国家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

二、编制黑龙江省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规划技术导则。指导有关县市区编制本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促进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篇:美育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北京市首届‘智慧教师’教学设计征文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校环境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育人功能的一种方式。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调节因学习繁忙而带来的紧张心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是新建校,少先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 系列活动,环境育人。

少先队系列教育法,是少先队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阶段完成一组教育活动。

我校从今年年初开始进行“每人养活一盆花,每人领养一棵树”活动,随之“我与小花一起成长、我与小树一起长大”的系列活动也拉开了帷幕。春天,同学们播下了种子,浇水、施肥、写观察日记成了他们的常规。一棵小花不幸夭折,同学们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而一朵小花的盛开,可以让他们忘掉所有的烦恼,同学间的友情变得祢足珍贵。每季度举办的“养花交流,养树交流”更使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大家共同“说花(树)、赏花(树)、评花(树)、画花(树)”。“我与小花一起成长,我与小树一起长大”的系列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增长了科学知识,还美化了校园环境,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走进校园,那一朵朵小花和学生们一样展开灿烂的笑

脸,那一棵棵小树和学生们一起茁壮成长。

二、特色活动,环境育人。

在少先队教育中,各校会涌现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我校也不例外。

我校的原址是一块菜园,土地肥沃,水源便利。大队就在校门外开辟出一块劳动实验田,师生共同种下国槐种子、甜玉米种子,校门外的一丛绿是同学们的一片心。忘不了同学们挥橇劳动的场面,忘不了同学们收获时的喜悦。那里凝聚了同学们的辛勤和汗水,他们的劳动和付出在那里得以回报,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也在那里得以施展。

校园内那一块块“育人墙”,告诫学生什么才是真善美;“文明、勤奋、诚实、健美”的校训铭记在心;“坚持锻炼身体好”、“校园生活七色光”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变得那么丰富多彩。每一块“会说话的墙壁”总透着那么一股怎么做人的味道。

校园东墙有一条“蓝色的风景线”可以让同学们大显身手。拿起手中的粉笔,写出你的心愿,画出你的理想。可以做到班班参与、人人有份。

三、 阵地建设,环境育人。

少先队阵地活动,在整个少先队教育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渴求知识的课堂,是同学学习、工作、活动的场所,是同学增长才干的天地,是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摇篮。

走进各中队,正前方端挂的红色国旗,在蓝底白字的校训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制度角时时提醒同学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卫生

角就能看出一个班卫生情况的好坏。生物角给严肃的教室气氛增添了一丝灵气。荣誉栏更是激发同学们为中队争光。黑板报不时变换着“外衣”——做环境小主人、小草的心声、大树的呼唤„„。最有特色的还是分别挂在南北两墙上的专栏,有的中队展出学生们的作业;有的中队展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有绘画、写字、国画、摄影、剪纸、蜡染„„

我校教室的布置内容由大队统一规定,布置行式由同学自己设计、制作,充分体现学生特点,既严肃而不呆板,既有学的气氛又不失玩的味道。

四、 主题活动,环境育人。

主题班队会亦是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最经常、最普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生动活泼,易于接受,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美丽的外衣”主题队会活动,可以使同学们发现自己中队的美。而“美丽的心灵”主题队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否和美丽的环境所协调。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的优美环境就成了一条无形的、流动的“教育网”。

我少先大队还进行了“做绿色奥运小天使”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小小文明工程”中的“利用再生纸”活动。每中队自备一个大尼龙口袋,把废纸攒满后交到大队统一放置,换成再生纸,作为奖品发给学生。还有收集废电池活动、垃圾分类处理等活动。

高雅清新、健康生动的学校环境,可以开拓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可以升华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化粗野为文明,变丑陋为典雅;可以陶冶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尊敬师长、互爱同学。学生徜徉在优美的校园,思接天地,情景古今。身心两方面自然而然的就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四好少年主要事迹下一篇:水果捞广告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