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2024-05-06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共8篇)

篇1: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摘要】近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好评如潮,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赵本山也因此多次获得春晚的“小品王”。这一方面与赵本山本身的表演才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小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文章在分析赵本山小品的修辞格的基础上,多列举文艺作品用例,浅谈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东北方言修辞手法

一、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的应用

赵本山的小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此中包含有各类东北地区当下正风行的口头语,另有各类东北传统辞汇。不仅增长了小品的诙谐幽默意义,在这同时也将东北方言推向了全国。

1.抒发情感的东北方言

(1)宋丹丹:“哎哎,你干啥呀,你这着急忙慌的,你跑啥啊。”

赵本山:“你快点的吧,马上就宣布你当奥运会火炬手了,抓紧!”2008春晚小品《火炬手》

“着急忙慌”形容一人很是焦急并且火烧睫毛地去做某件事。可以理解为平凡话中的“仓促忙活”。运用近似语汇,使小品布满白话颜色,越发接近生活。

(2)宋丹丹:“我很长时间都在寻思,为啥我火急火燎地降临了人世,为啥我与火结下了深厚感情,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08年春晚小品《火炬手》

“火急火燎”——形容很是焦急。可以遐想到被火燎着的人冒死逃跑时的焦急情绪。而放在这里,将小品演出者的生人形容为“火急火燎”,布满戏谑颜色,使人觉得诙谐活泼。

2.表现举动动作的东北方言

(1)白云:“唉!你说这小崔咋还不来呢?太不拿人当腕儿了!搁铁岭台人家等咱俩钟头,这中央台得瑟的你说,这玩意„„

(2)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了,那家伙可劲儿摇啊,“大

姐呀,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了。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

黑土:“你还得瑟上精神病医院给人讲演出。”2006年春晚小品《小崔说事》 “得瑟(得,读去声)”可以用来形容一人处处溜达,吊儿郎当;形容一人的举动不稳重,随便轻率;形容一人在大众场所过于声张,不讲究礼仪等。(1)处的“得瑟”一词可以用“穷装”一词替代;(2)处的“得瑟”一词近似可以用“瞎闹”来诠释。小品中运用近似的辞汇,让小品的情感越发传神、活泼。

3.原创经典台词

“走两步,没病走两步”;“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缘分啊。”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

这些富于诙谐颜色,却又充满哲理的原创经典台词对白,不仅加强了小品的诙谐感,并且使小品通俗易懂,活泼形象,不加诠释同样可以大好地表达出小品所要抒发的内在。而且小品被推出后,这些经典台词很快火暴一时,被愈来愈多的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丰富了现代汉语辞汇,也增加了平常的交际用语。

二、仿拟修辞

1.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1)宋丹丹:“这是我老公”。赵本山:“这是我老母”。

(2)宋丹丹:“是啊,人家倪萍都出本书叫《日子》,我这本书就叫《月子》。” 这两句对话中,都采用了仿拟的修辞格。(1)是“老母”仿“老公”;(2)是“月子”仿“日子”。这些仿拟手法,都是对平时非常熟悉的词语加以改造而成的,显得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把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赵本山小品的仿拟手法,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使群众产生极大的兴趣。

2.赵本山系列《功夫》中,范伟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造出了“忽海无涯,回头是岸”,具有风趣幽默的艺术效果。

3.《昨天•今天•明天》中,崔:“剪彩时的情况呢?”

宋:“相当热闹,锣鼓喧天,红旗飘飘,人山人海啊。”

赵:“跑到养鸡场剪彩,剪完了就得禽流感了。死了一万只鸡,人家送她一个外号叫“一剪没。”

赵本山仿“一剪梅”歌曲名很恰当,形象地把仿拟手法运用到了小品之中,而造出“一剪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只是改变了其中的一个词素而已。

仿拟手法若用在广告中可以增强语体的美感,可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仿拟手法用在相声小品中可以增强语言的新奇感和生动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仿拟手法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炼,表意准确而且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增强概括力,并使语言明快犀利,赋予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三、小品中的曲说与双关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赵本山小品中经常采用“曲说”的修辞格。所谓“曲说”就是为了言语表达的生动,故意对某个词语的意思作曲意的解释,借题发挥,使话语诙谐幽默,增加话语的轻松愉快感。这种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话,是特定的交际环境所允许的、所需要的。

如“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类似的例子还有:“猫步”解释为“猫在散步”(《红高粱模特队》),法国总统“戴高乐”曲解为“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也乐啊”(《过年》),快餐名“麦当劳”误解为“麦当娜的妹妹”(《钟点工》),“奥运火炬手的腿”缩称为“火腿”(《奥运火炬手》),“专机”解释为“拉砖的拖拉机”(《小崔说事》)等等。

双关是一种正偏离,它能够提高表达效果

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崔永元:“大叔啊,那后来怎么样了。”赵本山:“涛声依旧了。”在这个小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家喻户晓的歌名《涛声依旧》及其歌词中的内容“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来表明小品中黑土和白云婚姻关系在小波浪之后回归平静。歌词和歌名是表层意思,希望恢复稳定的婚姻关系是里层意思。如此表里相应,含蓄又不失幽默,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四、押韵手法

1.赵本山“适才我一进你们公司大门口,:好几个人把我给围上了。有的递烟,有的点头,有的哈腰,有一个女的长得挺漂亮、个儿挺高,说啥要给我当秘书兼保镖。说说话眼睛还冲我瞟,把我心瞟得乱七八糟。”1995《牛大叔提干》

2.“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作品《昨天•今天•明天》

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调和动听,让人感触到语言绕来绕去的乐律美。押韵能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便于记忆,利于流传。-

【结语】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可信,淳美自然。赵本山的小品独到新颖,独树一帜,但不会使人感到荒谬怪异,没有胡编乱造。这主要是他的作品生活底蕴很深厚,作品的情节和细节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非常典型生动又使人觉得真实可信,散发着黑土地淳朴醉人的芳馨。所以他的表演,不需要胡逗乱捧;他总是让观众先笑,自己后笑,或者自己忍住不笑,只听观众笑。的确没有哗众取宠之意,只有“实事求是”之心,完全靠真功夫来“忽悠”和征服观众。

赵本山的小品也大好的说明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广泛性和矫捷性。让中华后代们真正领会到了咱们中原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不同一般的风范。赏识赵本山的小品,除了从中获得快乐和愉快外,更多的是相识了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差异性和表现伎俩的差别。并且从他的小品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修辞学的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1.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篇2: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赵本山小品语言的修辞手法

一、创造“音乐美” 语音是具有音乐美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与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看出,语音是提高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赵本山小品正是运用了这个特点使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和幽默感。1.采用贯口 在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有一些类似顺口溜的句子,这些顺口溜一气呵成,语气流畅,又朗朗上口,其内容也汇聚了大量信息,我们借用相声的术语将其称之为“贯口”。(1)赵本山:“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昨天 今天 明天》)这段整而不齐,看似通俗随意,却包含着对民情国情、民心军心、国家和党的政策等几方面的概括总结。该小品中这种音律整齐,节奏鲜明的“贯口句段”具有多处,极大地浓缩了主题内容。贯口的关键是快速和流畅,顺口而又整齐的句子,再加上表演时流利的说辞,特别富于情趣。人物出场时,一段顺溜的开场白,瞬间烘托出了幽默的气氛,并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了铺垫作用。而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贯口又成为丰富人物性格、进一步创造幽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贯口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它是形成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的表达手段,它是形成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2.谐音的运用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这在实际口语交际中都会因其缺少形式上的标志而引起理解上的歧义。同形同音词:(2)范:“爸,感谢您老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已经读博士后啦!” 赵:“你得往前领啊,不能老在后边。”(《送水工》)(3)高:“啊,拐了。拐啦!” 范:“你知道我上哪你就让我拐啊!”(《卖拐》)

例(2)中“博士后”的“后”和“落后”的“后”同形同音,但意义不同;而例(3)中范伟误将高口中的“拐”理解为“拐弯”之义,继而顺着她喊的方向将车拐弯,造成了喜剧效果。异形同音词:(4)范:“大家就管我叫小范吧。” 赵:“哎,不行,小贩是绝对不行的。”(《红高粱模特队》)(5)赵:“是,她剪完就禽流感了,第二天,当时,死了一万多只鸡,最后送她个外号,叫‘一剪没’。”(《说事》)例(4)中的“小范”和“小贩”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上的关联,而在此编剧却故意“将错就错”;例(5)是故意运用白字,“梅”与“没”谐音,正是这些辞格的运用使小品中的台词更具有感染力,达到了喜剧效果。另外,赵本山的小品还善于运用各种语音条件创造音乐美,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最为观众所熟悉的莫过于小沈阳的“娘娘腔”,通过改变相对音色,使小沈阳的声音有所改变,具有女性声音特点,高而细,特别是一句“为什么呢”更是加入男性语音基本不会有的嗲声嗲气,为观众所惊喜。

二、故意误用词语 在交际时如果误用词语,可能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但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正是这种词语的“误用”,歪打正着有了幽默的效果。1.“误用”缩略语 6)宋:“这不是一条一般的腿,这是一条奥运火炬手的左腿。”(赵:“火腿吧。”(《火炬手》)(7)宋:“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 赵:“唉呀妈呀,三陪啊!”(《钟点工》)例(6)和例(7)中,前后两种表达方式,显然后一种更简洁明了。但是进行缩略时词义要明确,不能引起误解。把“奥运火炬手的腿”缩略成“火腿”,词语意思已经完全改变;而“三陪”显然与“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不同,这在语法上是错误的缩略语,但在小品中,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才让人发笑。2.词义别解 词义别解是忽略词语本身的意义,根据它的读音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这一含义往往出乎意料,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人们明明知道这种新含义并非词的原意,但却乐

于接受并能在其所创设的幽默氛围中发出会心的笑声。(8)宋:“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

今天 明天》)(9)小沈阳:“谢谢大爸。” 赵:“大坝,你谢谢三峡去吧你!”(《同桌的你》)例(8)中,“秋波”,有其固定的含义,但在小品中都有了新的含义,显示了新意创造者的聪明才智;例(9)中,误将“大爸”认为“大坝”,符合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对听众来说也比较新鲜,很幽默,另外,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3.颠倒语序 赵本山在小品中有时会将词语的顺序颠倒,成为另外一个词,而这个新词又能带来幽默效果。(8)宋:“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 赵:“你白云什么名人,那就是个人名!”(《说事儿》)(9)赵:“这不,苏格兰调情(tiáoqíng)” 毛毛:“你念反了,那苏格兰情调(qingdiao)”(《不差钱》)

(10)牛群:“大妈都有自个的博客啦?” 赵:“名人嘛,都刻薄!”(《策划》)以上三个例子只是改变了语素的顺序就有了新意,这种改变语素顺序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是汉语独有的,既幽默又耐人寻味。在后一例中,还有语音上的改变。

三、利用“偏离”手段 在言语交际时,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运用特殊结构,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这便是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这些手法,在赵本山小品中俯拾皆是。1.改变正常组合规则(11)宋:“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昨天

今天

明天》)(12)村:有钱了?富婆阿!赵:还富婆,过去就是个泼妇。村:哥,毕竟是富婆,是吧,现在有钱了,(干啥)你能不能呢,是对他的五官进行一下综合治理。(《有钱了》)在现实生活中“下岗”的通常用来形容人,而例(11)中把无生命的事物“门牙”与人的行为“下岗”结合在一起,合语法却不合语义,但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例(12)

中,把“综合治理”和“五官”结合在一起,这些看似合乎语法不合语义的搭配,由小品主人公在“不经意间”说出来时,却达到了使观众忍俊不禁的效果。2.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偏离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适时地运用歇后语、俗语、歌词、名言、诗歌等,或者对其进行改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落差之间引人发笑。

(13)崔:“二老是哪一年结婚的?”

赵:“我们相约五八。”

宋:“大约在冬季。”(《昨天今天明天》)(14)赵:“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你要不勤擦,整不好就得脏。”(《送水工》)

(15)宋:“于是乎,它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下自己的蛋,让别人去说吧!”(《策划》)以上这些台词,都是对人们熟悉的原有表达形式的再加工,这里既有时尚新潮的流行歌词,又有严肃经典的名言警句。如例(15)戏仿了诗人但丁的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例(13)借用了歌曲名称《相约九八》和《大约在冬季》,这将将两人结婚的年份和季节说得很清楚;例(14)更是对著名诗歌《静夜思》的改造加工。这种在小品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套用原有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新内容,使观众听到这些台词时,既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更有打破既有体验的新奇感,加之使用者一本正经、真心实意地表达,笑料迭出,使人忍俊不禁。同时这种表达手段对塑造小品中人物机智幽默的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结语 赵本山的小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幽默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其中修辞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赵本山的小品,尤其是他的语言,一来可以让人们对赵本山的小品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中国小品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

篇3: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一、无处不在的比喻

之所以说《劝学》中的比喻无处不在,是因为比喻是该篇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修辞手法。《劝学》作为《荀子》第一卷的开篇,仅仅千字中就出现了近六十条运用比喻手法的语料。文章中的比喻变化丰富,形式多样,明喻、暗喻、比喻和对比兼用等形式使得其文章突增异彩,并且使文意更加突出明了。

(一)形象自然的喻体

《劝学》中对比喻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荀子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目的喻于各种事物之中。从花鸟虫鱼到车马工具,从鼓瑟抚琴到自然现象,无不成为喻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相呼应。王先谦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1]就是运用颜色和自然现象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即王先谦所谓的学习从而质变。

再如通过视觉和听觉“登高而招,臂非家长也,而见者远;顺丰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来比喻“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修身在于学习这个道理。

(二)比喻方式多样

这里所说的多样,是指荀子善用暗喻和兼用的方式进行比喻说理。

暗喻是荀子最擅长的修辞手法。《劝学》中很多例子看似与主旨毫无关系,却是在比喻君子安身立命的原则和道理。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已发,系之以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上述三个例子看似与君子“近中正”和“慎其所立”没有关系。但实则将这两个道理都暗藏在例子中,以达到说教明理的效果,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且例一和例二从上下文的角度看是散句间的对偶,这种暗喻和对偶使得并列关系的文意能够层层递进,为之后的“君子居必择乡,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打下基础,容易被读者接受。

此外,荀子还纯熟的将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兼用,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令语段富有层次美。就拿最著名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例,典型的对偶、比喻、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连用。古今很多优秀作品在综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时,十分注意文章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做到灵活变通,浑然一体。《劝学》一文,虽说是一篇阐述浅显道理的说理文,却能表述得如此深刻明白、鞭辟入里,这就要归功于荀子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娴熟程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

二、酣畅淋漓的对偶

对偶是古代文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形式,究其根本,对偶有着强烈鲜明的视听效果,因而被广泛使用。所谓对偶,既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荀子作为儒学大家,更善于运用对偶来达到精确、明朗、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大量的对偶运用于整句和散句中,两部分或此开彼合或相辅相成,韵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体现出语言的均衡美。荀子在笔者看来可谓对偶手法运用的集大成者。他在对于该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高明之处。

(一)句中对偶

句中的对偶在《劝学》中表现为整句中的对偶、散句中的对偶。

整句也就是形式整齐均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整句中运用对偶是古文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形式。荀子在开篇就运用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首句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主张。

荀子对对偶的运用经常是放在比喻等修辞手法列出的例子之后来归纳总结其主张的。例如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后做陈辞“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也就表明了荀子坚持做学问要专默精诚的原则。

此外,除了通过正面对偶来递进文意,荀子还善用反面对偶来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其治学主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两根整句的分句间进行反面对偶,在说明再好的马跳一步也不可能跳得很远的同时,突出表现了资质平庸的马走万里路在于坚持这个道理。除了在例子之后进行归纳总结之外,《劝学》中直接用对偶句抒发议论,表明态度的例子也很多。

1、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2、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中,荀子将对偶运用于散句之中,散句的结构和形式都不甚整齐均匀,但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的效果。

3、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上述几个例子中,荀子都是用对偶句直接发表议论,简单直接,使人一目了然。

(二)句子间对偶

句子间的对偶在《劝学》中多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兼用作为阐发道理前的例子。比如前文中比喻方式多样性的例一和例二就是典型的句与句的对偶。句子间的对偶使得文章的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更深入的表达作者的态度。

三、恰到好处的引用

《劝学》中的引用集中于对《诗经》的引用。全篇中有三处结论式的语句引自《诗经》,分别为:

1、诗曰:“嗟爾君子,无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爾景福。”该句出自《诗经•小雅•小明》。表达的是要谋恭其位,好正直之道,这样神明才会庇佑。荀子引用此句,完美的概括了《劝学》篇第一段中所讲述的道理,劝勉世人不辍学习。

2、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义一兮。其义一兮,心如结兮。”引自《诗经•曹风•鸤鸠》。用鸤鸠喂养幼鸟的平均来比喻君子应该用心坚固才能学有所成。

3、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引自《诗经•小雅•采菽》。言与人交往,不敢舒缓,因此受到天子的赐予。从而成为荀子坚持的为君子之道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荀子坚持“诗言志”的观点。因为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因此在他的论著中必然会呈现出以“圣人之道”来统摄,有“文以载道”的观念。在荀子的观念中,《诗》的论断首先都是正确的,其次是可以为己所用的。因此《荀子》中大量引用《诗经》作为其理论支撑,从而使其观点被广泛接受。可以说,《诗经》是《劝学》的理论基础,荀子利用《诗经》使其主张得到了升华与肯定。

除了上述几个特点外,《劝学》中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作为《荀子》中最著名的篇章,《劝学》在行文构思上的造诣自是不必多说,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可谓是炉火纯青。荀子正是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阐发道理,说明主张,使得其治学态度和为人原则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荀子》中的《劝学》可以说是集荀子修辞观和修辞特点的代表作品。《劝学》作为《荀子》的第一篇,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将以《荀子》中《劝学》的修辞手法为例,从比喻、引用、对偶、排比以及连用和兼用几个方面讨论其修辞特点。

关键词:劝学,比喻,引用,对偶,排比,连用,兼用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一版.

[2]王海天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杨新生略论《荀子》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二期.

[4]何兰《劝学》的比喻手法赏析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一期.

篇4:赵本山小品语言的修辞手法

一、创造“音乐美”

语音是具有音乐美的。在日常说话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注意节奏匀称和音韵和谐,可以使话说得顺口动听,便于记忆。赵本山小品的语言就注意到了这些,同时还有排比句式,形成了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

1、采用贯口

在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有一些类似顺口溜的句子,这些顺口溜一气呵成,语气流畅,又朗朗上口,其内容也汇聚了大量信息,我们借用相声的术语将其称之为“贯口”。

(1)赵本山:“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拜年》)

(2)赵本山:“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昨天•今天•明天》)

贯口的关键是快速和流畅,顺口而又整齐的句子,再加上表演时流利的说辞,特别富于情趣。人物出场时,一段顺溜的开场白,瞬间烘托出了幽默的气氛,并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了铺垫作用。而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贯口又成为丰富人物性格、进一步创造幽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贯口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它是形成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2、巧用语音近似

在小品中利用前后句的语音近似,再结合当时的语境,字里行间透露着说话人不方便明说的意图。

(3)高秀敏:“那就拿着吧,要多少是多呀!”

赵本山:“要什么自行车呀?要啥自行车?”(《卖拐》)

(4)高秀敏:“那就拿着吧,不少啦!”

赵本山:“嗯?戴表了?戴什么表了?”(《卖车》)

小品中这些话一出口,观众立刻爆笑,幽默效果十分明显。“要多少是多”与“要什么自行车”、“不少啦”与“戴表了”,听起来十分相近,并且后一句都委婉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即把自行车和表留下。从语言上表现了说话者爱占小便宜的性格。

二、故意误用词语

在交际时如果误用词语,可能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但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正是这种词语的“误用”,歪打正着有了幽默的效果。

1、“误用”缩略语

缩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化短,成为缩略语。赵本山小品中就用到了缩略语:

(5)宋丹丹:“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

赵本山:“哎呀,妈呀,三陪啊!” (《钟点工》)

(6)宋丹丹:“这不是一条一般的腿,这是一条奥运火炬手的左腿。”

赵本山:“火腿吧。” (《火炬手》)

前后两种表达方式,显然后一种更简洁明了。但是进行缩略时词义要明确,不能引起误解。“三陪”一词,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涉嫌色情服务,再用“三陪”做前一句的缩略语就犯了大忌。另外,对词语进行缩略前后其含义应保持一致。把“奥运火炬手的腿”缩略成“火腿”,词语意思已经完全改变。这在语法上讲是错误的缩略语,但在小品中,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才让人发笑。

2、词义别解

词义别解是忽略词语本身的意义,根据它的读音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这一含义往往出乎意料,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人们明明知道这种新含义并非词的原意,但却乐于接受并能在其所创设的幽默氛围中发出会心的笑声。

(7)高秀敏:“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戴高乐么。”(《拜年》)

(8)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

“戴高乐”、“秋波”这些词语,有其固定的含义,但在小品中都有了新的含义,显示了新意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对听众来说也比较新鲜,很幽默。

3、颠倒语序

赵本山在小品中有时会将词语的顺序颠倒,成为另外一个词,而这个新词又能带来幽默效果:

(9)宋丹丹:“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

赵本山:“你白云什么名人,那就是个人名!”(《说事儿》)

(10)赵本山:“这不,苏格兰调情(tiáoqíng)”

毛毛:“你念反了,那苏格兰情调(qíngdiào)”(《不差钱》)

以上两例只是改变了语素的顺序就有了新意,这种改变语素顺序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是汉语独有的,既幽默又耐人寻味。在后一例中,还有语音上的改变。

三、利用“偏离”手段

在言语交际时,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运用特殊结构,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这便是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这些手法,在赵本山小品中俯拾皆是。

1、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偏离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适时地运用歇后语、俗语、歌词、名言、诗歌等,或者对其进行改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落差之间引人发笑。

(11)赵本山:“完了完了,产房传喜讯,人家升了!该!我说不让你来你偏来,这回咋样?我叫你耗子给猫当三陪,你挣钱不要命啊!”(《拜年》)

(12)范伟:“忽海无边,回头是岸!”(《功夫》)

(13)宋丹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昨天•今天•明天》)

(14)宋丹丹:“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策划》)

(15)赵本山:“ 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你要不勤擦,整不好就得脏。”(《送水工》)

以上这些台词,都是对人们熟悉的原有表达形式的再加工,这里既有严肃经典的名言警句,也有时尚新潮的流行歌词,还有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在小品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套用原有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新内容,使观众听到这些台词时,既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更有打破既有体验的新奇感,加之使用者一本正经、真心实意地表达,笑料迭出,使人忍俊不禁。同时这种表达手段对塑造小品中人物机智幽默的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对话语交际原则的偏离

赵本山小品中往往有一些内容上前后不搭调的台词,但它又是交际双方努力合作的结果。

(15)高秀敏:“儿子你读博士后了,(拍赵)你咋不吱声呢?儿子都读博士后了!”

赵本山:“你得往前赶哪,不能老在后边!”

赵本山:“她说是人头马面。”

范伟:“不是,人头马,没面。”

赵本山:“是,就是这酒,把我弄没面子了。”(《送水工》)

这类台词抓住句中一两个词,采取“听文生意”的方法,对小品中人物不熟悉但观众熟悉的词语,表演者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与原来的意思不同。这种上下句的衔接是出人意料的,表面上是遵循了合作原则,只是由于知识背景、职业等原因,不能准确把握对方的意思。这种知识的断层,使得小品中人物的语言显得“驴唇不对马嘴”,正是这样才使人觉得滑稽可笑。

结语

赵本山的小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幽默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其中修辞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赵本山的小品,尤其是他的语言,一来可以让人们对赵本山的小品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中国小品带来一些借鉴和启发。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04.

篇5:浅析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段

在当今文艺舞台上,喜剧小品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本山小品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具有代表性,特色化的语言是其作品魅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在看本山大叔的小品时,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就被他的精湛表演以及独特的幽默给折服,他小品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更是为我们创造笑声的法宝。

我认为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小品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密切相关,以下对赵本山小品为获得独特的幽默效果而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一、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用之于小品中,其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1998年春节晚会《拜年》中,徐老蔫和媳妇去村长范伟家“拜年”,结果闹出一系列笑话,在小品快结束时,徐老蔫形容自己今天的行为说道(1)“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连用了四个“自制歇后语”,尽管用了一些方言俗语,如“瞎么杵子”“够不着嘴”等,而且语言也完全通俗化、口语化的,而观众却可以感受到俗中见雅,句式齐整,押韵和谐,结构整齐,把一个质朴、幽默的农民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了。

又如在2005年春晚上,大忽悠来到范厨师的门前说道(2)“听说他不当厨师,改开防忽悠热线了,竟敢扬言再也不上当受骗了,残酷的现实已直逼我心理防线了,今年我要不卖他点啥,承诺三年的话题我就没法跟观众兑现了。”(《功夫》)此例中尽管句式结构不完全一致,但每个复句的末句都是相同的,而且押韵整齐、自然,也造成酣畅顺达的效果,幽默诙谐之趣显明。

排比的关键是快速和流畅,顺口而又整齐的句子,再加上表演时流利的说辞,特别富于情趣。人物出场时,一段顺溜的开场白,瞬间烘托出了幽默的气氛,并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了铺垫作用。而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排比又成为丰富人物性格、进一步创造幽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排比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它是形成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二、巧用语音近似

在小品中利用前后句的语音近似,再结合当时的语境,字里行间透露着说话人不方便明说的意图。

(3)高秀敏:“那就拿着吧,要多少是多呀!”

赵本山:“要什么自行车呀?要啥自行车?”(《卖拐》)

(4)高秀敏:“那就拿着吧,不少啦!”

赵本山:“嗯?戴手表了?戴啥手表了?”(《卖车》)

小品中这些话一出口,观众立刻爆笑,幽默效果十分明显。“要多少是多”与“要什么自行车”、“不少啦”与“戴表了”,听起来十分相近,并且后一句都委婉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即把自行车和表留下。从语言上表现了说话者爱占小便宜的性格。

三、飞白

飞白这种修辞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绝对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所谓飞白就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语言,故意实录或仿效的修辞格。“白”就是白字的白,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飞白属于一种积极修辞,其解说道:“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名叫飞白。所谓白就是白字的‘白’。白字本应如《后汉书•伊敏传》那样写做‘别字’,但我们平常却都叫做白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赵本山小品的人物常常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朴实、健康向上、风趣爽快,这就为这种修辞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在作品中成为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5)高秀敏“儿子你读博士后了,(拍赵)你咋不吱声呢?儿子都读博士后了!”赵本山:“你得往前赶哪,不能老在后边!”(《送水工》)

(6)范伟:“等„„等一下,等一下啊,先不急着换衣服,在训练之前呢,我想看看大家的基功。”

赵本山:“基功(鸡公),带来没?”

范伟:“基功不是带来的,基功就是基本功,就是模特行走的基本步伐,从仿生学的角度讲呢?就是猫步。”

赵本山:“猫在散步。”(《红高粱模特队》)这类台词抓住句中一两个词,采取“听文生意”的方法,对小品中人物不熟悉但观众熟悉的词语,表演者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与原来的意思不同。这种上下句的衔接是出人意料的,表面上是遵循了合作原则,只是由于知识背景、职业等原因,不能准确把握对方的意思。这种知识的断层,使得小品中人物的语言显得“驴唇不对马嘴”,正是这样才使人觉得滑稽可笑。

四、词义别解

词义别解是忽略词语本身的意义,根据它的读音赋予它另一种的含义,这一含义往往出乎意料,修辞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人们明明知道这种新含义并非词的原意,但却乐于接受并能在其所创设的幽默氛围中发出会心的笑声。

(7)高秀敏:“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戴高乐么。”(《拜年》)

(8)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

“戴高乐”、“秋波”这些词语,有其确定的含义,但在小品中都有了新的含义,显示了新意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对听众来说也比较新鲜,很幽默。

(9)司机:“你明白不?这是平镜。”

老汉:“这车开成这样,你还平镜!你能平静不?”

司机:“人家问的是机动车!”

老汉:“知道是机动车!你老激动啥?我问你,大炮车是不是机动车?” 司机:“谢谢你啦。”

老汉:“不用谢,赶紧帮我卸驴!”(《三鞭子》)

“平镜”“机动车”以及动词“谢”都被说话人故意临时按境曲解,不仅文风轻快活泼,也恰当巧妙的是限量语义的转移,像从“平镜”到转而说心情“不平静”,与小品情节发展衔接起来。

五、仿拟

仿拟是一种有意模仿特定既有的词语、语句、名篇的结构形式而更替以全新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赵本山小品的语言,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适时地运用歇后语、俗语、歌词、名言、诗歌等,或者对其进行改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落差之间引人发笑。

(10)范伟:“忽海元边,回头是岸!”(《功夫》)

(11)宋丹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昨天·今天·明天》)

(12)宋丹丹:“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策划》)

(13)赵本山:“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你要不勤擦,整不好就得脏。”(《送水工》)

以上这些台词,都是对人们熟悉的原有表达形式的再加工,这里既有严肃经典的名言警句,也有时尚新潮的流行歌词,还有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在小品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套用原有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新内容,使观众听到这些台词时,既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更有打破既有体验的新奇感,加之使用者一本正经、真心实意地表达,笑料百出,使人忍俊不禁。同时这种表达手段对塑造小品中人物诙谐幽默的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六、对偶

(14)大叔:“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齐心协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昨天·今天·明天》)

(15)大叔:“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撵跑。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儿个内阁下台,明儿个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昨天·今天·明天》)

汉语运用中还经常出现字数(或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格式,通常称为对偶或对仗。这三段都出自1999年春节晚会中《昨天·今天·明天》的一段台词,比较接近严整的新体格律诗。例14、15两段从修辞角度看,这段属于宽式对偶,整而不齐。看似通俗随意,却包蕴着普通农民对国家、对党的认识和感情,其中有对民情国情,民心军心,国家和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的概括总结,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被战胜了,不但没有饥荒而且粮食获得了丰收,老百姓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能够“安居乐业”就感激人民军队、“齐夸党的领导”;还通过对比国际形势来衬托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富强,富有启发性的告诉人们“稳定”的重要性,与我党全面抓局势稳定的政治目标相一致,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小品的思想性,达到了文艺作品的为社会宣传服务的目的。

七、换序

换序就是有意把两个语言单位的位置加以对调,以求新颖别致、令人称奇的效果。赵本山在小品中有时会将词语的顺序颠倒,成为另外一个词,而这个新词又能带来幽默效果:

(16)宋丹丹:“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

赵本山:“你白云什么名人,那就是个人名!”(《说事儿》)

(17)赵本山:“这不,苏格兰调情”

毛毛:“你念反了,那苏格兰情调”(《不差钱》)

(18)毕福剑:精辟。

赵本山:精辟啥,他是屁精。(《不差钱》)

以上两例只是改变了语素的顺序就有了新意:例16“名人”说成“人名”既达到讽刺宋丹丹的目的,也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例17赵本山故意将餐馆名-“苏格兰情调”说成“苏格兰调情”,因为“调情”二字带有一点庸俗的味道,但这样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表演“笑”果;例18中故意将“精辟”说成“屁精”,因为在人们的认识中,“屁精”是贬义词,而“精辟”是褒义词,这样将词语的两个语素调换位置,这是换序当中的词内换序,换序之后语义突变,词语色彩也改变,诙谐逗趣效果突出。这种改变语素顺序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是汉语独有的,既幽默又耐人寻味。在后一例中,还有语音上的改变。

篇6: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赵本山小品十多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甚至出现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就不叫春晚的言论。这不光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功底和才能的凸显,还有小品中台词所用的大量修辞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灵活运用语言中的修辞,加上演员自身的表演才能和功底,是赵本山小品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我们试从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分析修辞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同一个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比如小品中赵本山的台词:“改革东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协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还有宋丹丹的台词:“改革东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疙瘩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他们的台词都用到了押韵。其中,赵本山所说的每句最后一个字“地”、“气”、“纪”、“地”都是同一个韵脚。而宋丹丹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门”“神”“心”“人”用的也是同一个韵脚。这个押韵使台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台词的风格搞笑,既符合实际,又带有搞笑的成分。使表达效果更加深化和加强。另外在小品的另一处也用到了押韵,这就是赵本山台词:“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这里面韵脚也是相同的,与上面修辞方法相同。

比喻,指的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例如小品中的台词:“这叫鞋拔子脸啊,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这条破船。”都用到了比喻。用”鞋拔子”、”猪腰子”来比喻人的脸型,用“旧船票”、“破船“来比喻人的境况,使形象生动,引人联想。

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如小品中的台词“我们相约58”、“大约在冬季”、“涛声依旧”。这些本来就是歌曲的歌名,但是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就又表示另一种不同的意义了。像“我们相约 58”、“大约在冬季”表示的就是他们相识的时间,而“涛声依旧”表示的不是原来的意思,变成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没有因为一点矛盾就分开。这种双关的修辞方法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用上当时比较耳熟能详的歌名更能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小品中,还有些是一句话用到不止一种修辞,例如宋丹丹说的台词:“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雪白的门牙,往年也光荣下岗了。”既用到了拟人,好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门牙拟人化,光荣下岗是人的事,这里用门牙拟人,使其形象生动,引人大笑。另外还用到了夸张,把门牙掉了夸大化,使人更好的理解其意义。还有小品中“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到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的吴老二,看我一眼就浑身发抖。”这句台词既用到了押韵,还用到了夸张。“眉”、“瞅”、“抖”都是同一个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看一眼就浑身发抖,就明显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了,把自己的美貌夸大,让听众一听就知道了当年是怎么个美法。试想一个能让人看了就会发抖的不是丑就是美了,这里当然是表现美了,通过夸张突出地表现自己的美貌。

篇7: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手法

一、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语言理解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要在懂得意思的程度上,还要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会欣赏和体会语言的文学之美。比方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对于这句话非常简单,也容易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这里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意“夸大其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表达效果“鱼多”。这就是中华文学语言之精美,中华文字之精美。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只仅仅谈到或讲解到这句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词语的恰当运用及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效果,从不让学生仔细地去体会,更谈不上学生在写作时的灵活应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语言理解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修辞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语文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言的运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一些,尤其是书面语言。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只要求我们对语言运用做到通顺,词语准确就行了。可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就要求语言准确,词语丰富,不能出现病句病例。这样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多体会一些美文中的美的语言,争取将书面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随学随用,随时仿句造句,写小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修辞手法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功不可没,中小学课本中编选的课文,都是文章的精华,是语言的精华。课文中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应有尽有,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下面我就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一)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中好几种修辞手法综合起来应用,而不是单一出现的,例如在《春》这篇散文中,作者朱自清在抒写春天的景色时,综合运用了这几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春风似如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综合运用,给人回味无穷。给读者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优美。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作者不由自主地写出了初春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地描写出春天的气息和风貌,情境交融。在此作者用了三个拟人句和比喻句,组成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也表现了初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二)通过对比修成几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所遇到的课文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好多优美的文章都是通过对比来体现另外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初一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安塞腰鼓》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使读者仿佛接触到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热烈、豪迈、壮阔火热之美,以及安塞腰鼓舞蹈之美中所蕴藏的魅力、宏伟力量。作者用“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这些反义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之庞大,独一无二的韵味。接着作者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渲染“安塞腰鼓”的气势离不开音乐之美,他们是相关联的。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力量,场面气吞山河,阵势震撼人心,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把陕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与艺术特点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

(三)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修辞学是书面语言运用的艺术。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应有尽有,修辞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丰富多彩,而贴切、生动的比喻,是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鲁迅笔下的八年级课文《故乡》中这样写道:“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圆规”,把杨二嫂一个当年被称为“豆腐西施”而如今年老色衰的内心苦楚的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之卑贱。还有鲁迅笔下的“闰土”,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些比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受物质和精神折磨的中年闰土,他悲剧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毒害与专制社会的压迫。

总而言之,修辞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修辞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张凌.现代汉语语序与修辞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8:浅谈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 赵本山小品语音修辞 艺术魅力

小品是当今舞台上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是表演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在各类小品中,赵本山的小品非常具有代表性。综观他的小品,除演员表演技艺外,小品语言也是构成赵氏小品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小品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其中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赵本山的许多小品中,都充分运用了同韵相协、同音多解、语音飞白、节奏突变、方音土语等多种语音修辞手段,凸显了其滑稽幽默的喜剧效果,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这也是赵本山小品在近二十年来常盛不衰,形成了稳定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同韵相协,朗朗上口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1](P157)可见韵律美在语义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提高表达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意义,就离不开语音的配合,和谐优美的语言韵律,听起来悦耳动听,给人以美感,声音的美妙同押韵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本山出演的小品正是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 形成了大量平仄相对,音节单双交替的“上口段子”,这些段子利用语音上的同韵相押形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段子,让观众感受到赵本山小品特有的韵律感,来渲染气氛、强调主题、增添语言的艺术情趣,使小品语言极具音乐性,而且这些“上口段子”不只注重形式,而是和内容相协调,使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语音修辞的内涵,而且“乐音化的语音形式与其所负载的丰富内涵,使得喜剧小品的语言远远高于生活中的插科打诨,使之区别于滑稽搞笑而充满哲理,蕴涵深意。”[2]例如:

(1)赵本山: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相亲》)

“跳、抱、靠”同属“遥条”辙。“连蹦带跳”、“又搂又抱”、“只能干靠”四字格连用,念起来节拍和谐匀称,十分上口。

(2)宋丹丹: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钟点工》)

“喝、歌、摩、看、嗑”押“坡梭”辙韵。一出场就把人物的身份、工作交待清楚,用押韵的方式让人记忆深刻。

大量“上口段子”的运用不仅使小品语言有趣有味,而且好听动听,便于吟诵和记忆。它的运用不仅使小品语言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这些貌似简单的“顺口溜”还汇聚了大量的语言信息,使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语音修辞的内涵。作为小品开场白的“上口段子”更是渲染了气氛,强调了主题。

当然,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喜剧小品对“上口段子”的运用,不纯粹是追求语音形式的回环美,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幽默”,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有趣或可笑。

二、同音别解,错位诙谐

汉语中大量同音字的存在为幽默语言的生成与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利用同音字、音近字等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来有意别解字词,是赵本山小品制造言语幽默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

(3)赵本山: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加一起几个猴?

范伟:八个猴。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俩猴。

赵本山:正确,树上骑个猴,地上一个猴,俩猴。(《卖车》)

此段利用“七”和“骑”的同音制造曲解, 若对方理解为动词,就曲解为数词;若对方理解为数词,就曲解为动词,从中创造出言语幽默的氛围与效果。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4)高秀敏:啊,拐了噢,拐啦,拐了噢!拐啦,拐啦!拐啦!

范伟:我说你瞎指挥啥呀,你啊?你知道我要上哪,你就让我拐呀,你啊?

前后两个“拐”是同音多义词,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当事人故意制造“拐”的歧义,因而使对方把“拐棍”的“拐”理解成了“拐弯”的“拐”,造成幽默的效果。

在这些小品中,都巧妙地运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把两个毫无逻辑联系的事物拈连到一起,矛盾、错位,使人感到不伦不类,滑稽可笑,从中创造出言语幽默的氛围与效果。

三、语音飞白,妙趣横生

语音飞白是指描述口语交际活动中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错读、口吃、咬舌、口头禅等[3]。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一般不用飞白,但是在文学艺术中恰当地利用飞白,将错就错地故意实录或仿效对方不规范读音或错误读音,来塑造人物或表达幽默,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喜剧小品制造幽默的常用手法。在小品中恰当地用飞白,再结合演员的表演,效果更容易显现,这也是赵本山的小品常用的语音修辞方式之一。

汉语中大量音同、音近词的存在为飞白这一修辞方式提供了条件。语音飞白往往可以平添新义或引发歧义,制造误会和误解,创造出言语幽默的氛围和效果。例如:

(5)高秀敏:那就拿着吧,要多少是多呀。

赵本山: 要什么自行车呀?要啥自行车?(《卖拐》)

(6)高秀敏:那就拿着,不少啦!

赵本山:恩?带表了?带什么表了!(《买车》)

例(5)和例(6)用的一样的技巧。大忽悠接过其妻的话,故意错读成“要什么自行车呀” 和“不少啦”,利用语音的相近,进行语音偏离。他是为了忽悠到自行车和手表,而有意错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可以看出忽悠技术的高超,也是小品的神来之笔!这里正是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要,让观众在心理满足中捧腹大笑!再如:

(7)毕福剑(一脸震惊):你,叫什么名字?

小沈阳:我的中文名字叫小沈阳。

毕福剑:你还有外国名字?

小沈阳(阴阳怪气):英文名叫“小沈阳”。

毕福剑:什么?

赵本山:没听明白吗?英文名叫小损样儿。(《不差钱》)

此处也是利用语音飞白来制造幽默的,因为小沈阳本人在说自己的英文名字时阴阳怪气的,听起了确实和“小损样儿”接近,所以才可以形成语音飞白,令观众发笑。

四、节奏突变,停连转义

朱光潜曾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4]P102“当我们的感官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5]P46有声语言中,停顿是突出语义重点,区别语义内容的重要节奏手段,除因逻辑表达、语法强调的需要作正常的停顿之外,故意违反常规的停顿,则可以打破语言的固有节奏,造成一种节奏突变,这样就可以获得某种特殊表达效果,这种方法也是赵本山的小品幽默语言的生成技巧之一。

语言的停顿本来是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语法规范的,当为了表达自己的目的,强调语义重点时,会适当停顿。但是在小品中为了取得幽默效果,常常会在不该停时停,该停时不停,然后则转变语义,来制造幽默。这样语音的停顿违背了人们的正常思维,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制造了幽默。例如:

(8)赵本山:别笑话我,我也是有身份人,我告诉你,有一次我到大洒店消费去,我就喝这种酒,我往那一坐,我说上酒,小姐卡就把这酒拿过来,我说多少钱,她说1880,她问我你开吗?我说开,她砰就启开了,我说你开玩笑呢吧。(《送水工》)

在“开玩笑”之间,本不该停顿的却停顿了。这里巧妙地在中间设置一个稍长的停顿,语义发生了突转,就使语言跌宕起伏,富有波澜,增添了风趣幽默的情趣。

(9)赵本山:没意思。不是给你弄脑筋急转弯那个初级阶段了,我是向你陪礼道歉来了。三年了,在这个世界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范厨师。多么好的人。我常跟你们说,你说我骗他干啥?多么忠厚老实,你说我,你打我两下,你下不去手。你骂我两句,你张不开嘴。这样,反正你原谅我也来了,不原谅我也来了,原谅不原谅我都带着诚意扑面而来。(《功夫》)

在“你打我两下,你下不去手”和“你骂我两句,你长不开口”这两句之间,本该停顿不说后半句的,可此处大忽悠却一口气把这两句话前后都连起来快速说完,为的是在他的忽悠对象范厨师面前不吃亏。这一技巧的运用,把人物的狡黠心理极其戏谑地表现了出来

(10)赵本山:先不说病情,先说你是干啥的?

范伟:我是干啥的?

赵本山:你是做生意的大老板——(停了一会儿,观察一下对方的表情,然后接着说)那是不可能的。(语速由快到慢)

范伟:废话,大老板有骑车出来的吗?(《卖拐》)

这段台词先巧妙地运用了语句停顿,又成功地对语流的速度进行了特殊处理,把这位江湖骗者的“高明”刻画得神情毕肖,同时也给予了极大地讽刺。若这句台词采用正常的语速,且中间没有一个稍长的停顿,其幽默风趣效果也就大为逊色了。

五、方音土语,俗音谐趣

喜剧小品以风趣逗乐为主要目的,其语言力求贴近社会生活,因而从一开始就不避方言俚语,吐字行腔不像话剧那样讲究字正腔圆,中规中矩。这种地域式的声腔一方面在喜剧人物身上常常有一种典型化了的性格色彩,便于在“土”与“俗”中表现人性,使人物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感,也更能借助世俗生活本身所蕴藏的力量来打动观众;另一方面,有些方音土调本身就具备了一种不协调因素,演员将之夸张变形,更凸显其滑稽幽默的喜剧效果,给早已习惯了普通话语音的受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例如:

(11)赵本山: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谑了,能把尖人忽悠嗫了,能把小两口过得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卖拐》)

“谑”、“嗫”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人,也非常具有东北特色。鲜明地把东北“大忽悠”的骗人能耐夸张的表现出来。

(12)赵本山:那驴也是这么想的!我告诉你,就这个问题,你先杀谁都不好使。我为什么没回答呢?就因为我考虑它是有问题的。看见了吗?他已经从当年的一根筋,现在成长到两头懂了!(《功夫》)

这里的“一根筋”和“两头懂”都是典型的东北方言,利用方言来表情达意,一下子就把人物的性格、文化也表现出来。

在赵本山的小品中经常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方言词语,例如“玩意儿”、“咋地”、“拔凉拔凉地”、“恁”等等,在小品中运用这些词,演员一说话就知道他是哪儿的,而且使观众在熟悉的普通话之外可以感受一下方言的新鲜。

上一篇: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演讲下一篇:国外早餐食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