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海飞扬诗歌

2024-04-23

流海飞扬诗歌(共8篇)

篇1:流海飞扬诗歌

追梦 女郎

悄悄地,夜静了

我入了梦乡

梦中的百合花萦绕

充盈着红色的芬芳

那心中的渴望

那心中的女郎

别离在寂寞高耸的矮墙

矮墙上映着她的她的微笑脸庞

与我的悲楚惆怅

踌躇在校园的长廊

寒风凛冽

刺骨飒爽

远不如他流海儿般的轻盈爽朗

是欣喜

或悲望

没落中,天上浦下一片片

银色的带着满足的雪光

土地覆满了寂寥的新装

雪花漫飞

爱情芳香

倏而静

倏而狂

载着我的彷徨

承着我等候在可望的又可及的远方

长廊尽头

便是矮墙

我终会翻过险阻

翻过阻挡我们相通的墙

因为我的心

风雨无挡

我也定会

见到心中的女郎

我会飞越海洋

超越梦想

体味那女郎清新爽朗的流海飞扬!

篇2:流海飞扬诗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做叶的事业》。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我要说,师不可以不德高。而“爱”是师德的灵魂。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能安贫乐道;有了爱,才能宽容待人;有了爱,才能“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了爱,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虽然我刚工作一年,但我已经体会到“爱”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元旦晚会是个快乐的夜晚,学生和老师的界限没有了,学校纪律也暂时失效,老师和学生玩在一起,闹在一起。就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夜晚,一个不和谐的、孤独瘦弱的身影闯入我的眼睛。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在纸上写着什么,她看起来是那么寂寞,那么悲伤,那么无助。我无法在与学生闹下去,虽然我在看演出,但是我的心已经全在她的身上,我没有直接走过去,只是远远地望着她。我不想伤害到她的自尊,也不想打破她心中的那份宁静,我要一步一步的走进她的心里。

我找班干部了解她的情况,知道她家庭一般,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不喜欢与同学接触。她的学习成绩一般,可能老师平时忽略她了,加上刚上高中不适应环境,难免心中有些自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上课多提问她,让她有表现的机会,增加她的自信心,也增加同学对她的了解。单元测试后我会单独拿出她的试卷,把她叫到办公室帮她分析错题,事实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的,先成为她的良师,再做她的密友。她变了,上课开始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和同学接触多了,脸上也时常洋溢着笑容。

她只是一个缩影,在教学中,我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上我提醒学生要劳逸结合,生活上我告诉学生要宽容待人。或许是我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学生都喜欢课下叫我一声“荣姐”,我知道这一声“姐姐”中,包含着爱,包含着信任。

一往情深精诚所至,一心一意顽石开,爱心所至,情感所至,必将春风化雨暖人心。正如诗中所写:生命的远景,艰难而稳重,美丽而动人,道路的伸展,都是给时间的方向,从脚下开始,从脚下结束。

我奉献了爱,也收获了爱,带着沉甸甸的爱我离开了五中。我太爱他们,太舍不得他们,所以我选择悄悄地离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但是,这一切都没瞒过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也读懂了我的心思孩子们什么也没表现出来。在我离开的那天,他们悄悄地把鲜花和礼物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老师,我们懂您的心思,我们不哭。我们用最真诚的微笑送老师走;我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用最热情的笑容欢迎您回来看我们。”我哭了,孩子们用最好的方式回报了我的付出。

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回望昨天我们已无奈,面对今天我们是无畏,展望明天我们将无悔。昨天,我坐在讲台下倾听您的谆谆教诲谆,今天我也成了您,站在三尺讲台,明白了了那支粉笔背后的付出,明天,我会自豪的告诉您,我无悔叶的事业。

篇3:流海飞扬诗歌

《宋史·乐志》载:“隋、唐至今, 诗歌愈富, 乐无虚作。”2可见唐朝诗歌与音乐的高度发达程度。辉煌灿烂的大曲艺术, 在文学上造就了一个以诗歌吟咏音乐的创作高峰, 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佳作。

《全唐诗》中收录了约有几百首与唐大曲有关的诗歌, 内容涵盖了唐朝音乐舞蹈的各个方面, 其中一部分作品不仅对音乐舞蹈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更能利用诗人深厚的音乐艺术造诣对其进行精到的评论与分析, 这些对我们今天利用文献史料了解唐大曲、解读唐代音乐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可以说, 这些诗句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一提到唐朝描写音乐舞蹈的诗歌, 我们一下子便能想到白居易这首著名的《霓裳羽衣歌》, 它几乎已成为我们今天了解《霓裳羽衣舞》最直接的材料了, 其中不仅对其场面和舞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还对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由于我们已在“法曲”部分详细论述过, 这里就不再复述。除此之外, 流传至今的唐人诗句中还有大量以唐大曲为题材的作品, 下面将分类作以概述:

二、对舞蹈的吟咏

唐大曲是歌、舞、乐的综合艺术形式, 唐诗中对这三者的均有相当数量的创作。其中舞蹈可分为“健舞”和“软舞”, 唐诗中对“健舞”的吟咏要属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流传最广, 虽然唐代舞蹈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 但通过诗人传神的刻画, 那雄浑激越的舞姿立即浮现眼前:“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鑊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白居易的《柘枝妓》也对“柘枝”这一属于健舞范畴的舞蹈有精彩描述:“平铺一合锦筵开, 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 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 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 云飘雨送向阳台。”从诗中可知, 唐代《柘枝舞》多是在华美的宴席开始后由三声画鼓开场, 舞者从摇曳的烛光与桃叶样的舞具后走出来, 舞动时旋转如风, 帽上的金铃随之清脆作响, 舞蹈结束时如白云、细雨般的柔美轻盈, 难怪诗人为之动容而写下诗句, 在舞蹈结束时还那样依依不舍。这样美伦美奂的歌舞场面我们通过一般客观记录的史料记载很难获得, 只有在诗歌中, 通过诗人感性而精妙的语言去感受和品味。可以说, 因为有了诗人, 才能使我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才能使生命中的点滴蓦然深刻, 我们很难说清楚, 究竟是诗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 还是艺术家们的作品触动了诗人们柔软善感的灵魂而写下了永恒的诗章。

三、对歌唱的吟咏

唐代诗人对音乐中音响的描写不胜枚举, 由于音响的即逝性和其必须通过听觉接受的特性, 我们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造型记录和描述, 而诗人们往往凭借丰富的想象来正面描摹或侧面衬托音乐的优美, 使我们一样能够领略千年以前音乐的美妙动人。

如杜甫的《听杨氏歌》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杨氏歌声的巨大感染力的, “满堂惨不乐, 响下清虚里。江城带素月, 况乃清夜其。老夫悲暮年, 壮士泪如水。玉杯久寂寞, 金管迷宫徵。勿云听者疲, 愚智心尽死。”我们从中不难感受当时诗人听杨氏歌时的心醉神迷的状态, 在场的奏乐都为之停止而专心倾听杨氏那似乎能婉转飘入月宫的歌声, 老人与青年人听了以后都纷纷放下酒杯而悲泣, 每个人的心都被美妙的歌声牵引着, 不能自己。文中虽然没有对歌声的正面描写, 但通过听众的反应也能够让我们为这位唐代歌者杨氏的歌声感染。诗人李涉的《听多美唱歌》对歌声进行了正面的描摹:“黄莺慢转引秋蝉, 冲断行云直入天。”诗人以黄莺啼, 秋蝉鸣, 冲断行云, 直入天宇, 描写歌者多美嗓音的婉转清亮, 歌声的美妙动听。人声是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乐器”, 它比任何丝弦、吹管乐器更贴近人的心灵, 那声声从心底发出的美妙歌声对诗人们的吸引不亚于他们面前的一坛香醇美酒。

四、对器乐的吟咏

开放、自信的唐朝, 对大量非中原乐器的传入采取的是宽容和接纳的态度, 这个时期的乐器种类远远超过了以往朝代, 器乐曲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由于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稳定与祥和, 器乐演奏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极为流行, 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器乐演奏家成为人们追崇的偶像。与之相对应的, 这一时期对器乐的歌咏数不胜数。诗人们通过极强的想象力和良好的音乐基础, 用简练而精准的无声文字描写有声的乐音, 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诗人李颀笔下对音乐的吟咏精妙传神, 其中《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写道:“枯桑老柏寒飕飗, 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诗人采取以声写声的写法, 将筚篥这一出自龟兹的乐器的音色, 以及唐代器乐演奏家安万的高超演奏技艺进行了描写, 首先, 诗人以寒风吹袭枯桑老柏而飕飗作声来形容筚篥音色中的苍凉感, 继而又以凤生九雏, 各发其音来描写筚篥还能发出鸟鸣般的清脆乐声, 当吹奏到高潮段落时有如龙吟虎啸般的恢宏气势, 又如百道山泉与秋天中的各种声响交织为一体。诗人的才情与对音乐深刻独到的理解跃然纸上。另外, 李颀还有一首描写听乐兼以赠人的名诗《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该诗首先写著名胡笳曲《胡笳十八拍》:“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归客。”将《胡笳十八拍》的来历与节拍特点写了出来, 又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此曲的哀婉悲伤, 成为我们如今形容胡笳常常引用的诗句。胡笳弄, 是用琴弹出胡笳的声调, 在描写董大弹奏胡笳弄时又有“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之句。诗人从正面描写了琴声由幽怨转为自由激扬的曲调, 飘飘洒洒如长风吹林时的雨打屋瓦, 又像山泉喷薄扫过树梢一样飒飒而下, 忽而又如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叫声。诗人以恰当形象的比喻表现琴声的轻快悠扬, 不断转换视角突出琴声的变化万千, 运用鲜明的意象, 以形写声, 手法高超。

此外, 我们不得不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音乐方面, 无论从对琵琶音色的描写, 还是对悠扬旋律及乐曲节奏变化的描摹都堪称传神。“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 “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对当时琵琶弹奏技法的描述, 又突出了弹奏者动作的轻柔。“嘈嘈”“切切”反复排比重叠的字句与琵琶声交映成趣,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名句流传千古, 成为我们追求民族拨弹乐器好的音色的标准——圆润、清透而又坚实。

五、对唐大曲其他方面的吟咏

唐诗中有大量的作品以大曲的伎部名称或大曲名为标题的, 足可见唐大曲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已不单单是在音乐领域内。有的诗章是单纯以描写大曲为目的的, 有些是通过描写大曲而引申出其它一些社会问题的。由于唐大曲的发展轨迹与唐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轨迹相平行, 极度繁荣辉煌的唐大曲与曾经如日中天的盛唐一样, 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唐代诗人们透过大曲的兴衰感叹唐王朝命运的兴衰, 这使得这些以唐大曲为题的诗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描写唐大曲本身的诗歌不胜枚举, 有白居易的《西凉伎》《七德舞》《立部伎》《法曲歌》《卧听法曲霓裳》等;另外还有元稹的《西凉伎》《法曲》《立部伎》等其他一些文人的诗作。

结语

唐代的文人无论身处在如日中天的盛唐还是在日斜仍晖的晚唐, 他们身上的那股傲气与自信成就了气势如虹的唐代诗歌。他们运用其博古通今的文化修养、敏感善听的心灵, 将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注入音乐活动中, 此时普通人眼中的歌舞声色, 通过诗人们心灵的积淀, 运着于笔下的是一首首精美佳作。唐大曲的繁荣也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使得它不仅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代表了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抹亮色。不仅如此, 文人们也赋予了大曲音乐更为深沉的灵魂, 使它不仅只是供人娱乐的工具, 更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给予大曲音乐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加之他们积极参与创作大曲歌辞的行为, 使其更富文化内涵, 把歌舞大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摘要:唐朝, 是诗的时代;唐朝, 是歌的国度。在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 艺术创作的每个环节中, 处处都飘逸着诗情与诗性。无论我们谈起唐朝的任何文化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将之与唐诗相联, 对于唐大曲这种极尽综合的大型艺术形式更是如此, “唐宫乐舞的高度发展, 是唐人诗化人生的必然结果。”1唐大曲反之对诗歌也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诗歌的创作起于为单片曲子或大曲中的歌唱部分填词, 而后独立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唐大曲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元素也成为诗人笔下抒写不倦的主题。本文通过唐诗对唐代歌舞大曲的吟咏描述揭示唐大曲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唐诗,唐大曲,歌舞,白居易

注释

11 .袁禾, 《中国宫廷舞蹈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7页。

篇4:诗歌也飞扬

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新课程背景下的低年级语文教材,诗歌体裁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它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具有丰富的想象,处处闪烁着社会生活美和心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小学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积极的潜在作用。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诗歌的“说教”功能,学生很难走进这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境界,对诗歌的审美快感也就消失了。殊不知诗歌的核心功能是审美,要想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只能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实现。可见我们所做的诗歌教学是放弃基础而在为学生搭建空中楼阁。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并且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想法。所以,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体验诗歌内容,逐渐领悟诗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情感和审美趣味,让思想得到熏陶,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什么是审美情趣

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体验。审美是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鉴赏诗歌的首要因素是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感受到诗歌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身心的愉悦。

2努力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其乐融融”的交流,也有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沟通。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让知识在不断整合中丰满起来;而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在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将符号化、抽象化的诗歌语言生活化,融汇成丰富多姿的画面,从而达到与诗歌、诗人的交流。这种多元组合、多方交流,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染与召唤。

3鼓励创新。这是诗歌教学在审美意识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通过与作品交流之后,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才能使其产生创新的意识,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三、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情趣

1形象激励,塑造美的心灵。审美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如果一件事物让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这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们在欣赏、领略美而产生美感时,必然从直觉的形象开始,整个审美教育活动也必然以感性形式进行,并且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下得到完成。诗歌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光辉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高尚的、进步的,是与和谐及优美相联系的,能使人崇敬,让人向往。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为我们勾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单纯地让学生去体会二小的勇敢,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诗中敌人的“扫荡”、文中的插图,都为学生理解诗歌语言作了铺垫,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把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暗含的品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鲜活的形象当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共鸣,从这些光辉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去追求美的心灵。或通过丑的形象的分析,如敌人恼羞成怒,将二小残忍地挑死在枪尖,使其善恶美丑产生对比,从而使学生爱美憎丑,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陶冶性情,塑造美好的心灵。《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教学时应紧扣少年“送蝈蝈”“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实实在在、极富感性而非空洞的形象感染,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净化。

2情境创设,陶冶美的情趣。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借助图画、音乐创设审美情境可唤起学生的潜在情感。人的感情一般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分析、评价、品味美的事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声、色、光等媒体创设激发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自觉而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如教《水乡歌》,放一段优美动人的《太湖美》,学生就会在如醉如痴的音乐欣赏中顿悟,感受江南的鱼肥水美;品味《鲜花和星星》,听听配乐朗诵,孩子们就会被诗中那童话般的自然风物所感动,会被作品流露的清新之美所感染;有时播放一段风景片,挂上几幅图画,唱上一首歌曲,所收之效,则会远远胜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其实,诗歌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把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趣。《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老师设置夏天池塘边的场景,在一阵阵“雨声蛙鸣”中为学生提供“变魔术”的氛围,让学生多元表达,自由对话:“夏天来了,夏天的小池塘多可爱,你还想变成什么呢?也来当当小诗人、小画家。”其实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情和趣是画也画不完、说也说不完的。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去发现,用一双灵巧的手去描绘,用一颗仁爱的心去呵护,在他们的世界里大自然会更美,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会更快乐!这样的“诗画”课堂,让学生倍感生趣,无论走进诗去看画,还是走出画来读诗,在这有形、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提高,生活经验在积累。

3语言揣摩,领略美的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是文学作品形式的首要因素。所以说领略文学作品形式美,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美。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凝练的,它具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节奏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美的语言,从中领略美的形式。如《水乡歌》这首诗歌形式整齐。节奏流畅,诗的三节均蕴含着“多”的词句,且有相同之处,我把重点放在第一小节的教学,让学生发现一个“多”居然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数字的魅力:“千条”“万条”和“一个连一个”。在引出第二小节中“船多”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找句子、读句子,而是缓了一下,让学生学习“水多”的方法来造词:你能用哪些词句来表达“船多”,学生经过细细品味,慢慢斟酌,思维被激活了:“千只船,万只船”,“船儿一只连一只”,“船儿多得数不清”……更妙的是,学生脑子里的江南景物远非这些,他们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如“千座桥,万道梁,桥儿座座像彩虹,跨满湖面跨满河。”“千朵荷花,万朵莲花,花儿朵朵像姑娘,亭亭玉立在水中。”“千条鱼,万条鱼,装满一箩又一箩,乐得渔民笑哈哈。”……学写诗,自编歌。一句一景,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欢快的声音织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景,在学生的感悟中都鲜活起来。

篇5:流海飞扬诗歌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 年 9 月 30 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 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 11月21日—22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 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篇6:诗歌,让青春和梦想飞扬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目的是促使全国的出版社利用假期走到校园中去、走到学生当中,让作家能够进入校园捐赠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实现“书香童年”,最终通过书香童年实现书香中国的梦想。作为全国少儿出版优秀代表,接力出版社积极响应“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自觉承担起出版的责任和担当,竞选全国50位诗人创作的202首优秀少年儿童朗诵诗歌,组织出版了《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这套丛书非常大,内容涉及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等六方面。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诵读中国梦主题诗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让更多的少年与祖国齐奋进,与青春同成长。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录制的朗诵示范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图书封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专业、权威的诵读指导。朗诵会后,接力出版社启动了在全国开展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据悉,参赛者将按省市(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比赛,7月开始报名并展开初赛,11月在北京进行决赛。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了活动期间嘉宾的精彩发言。

金波(《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丛书主编):实际上朗诵诗这种形式应该是诗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诗歌它是讲究音乐性的,而使得它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是人的声音。人的声音这时候就表现得比音乐更重要更亲近。一首诗编出来,印在了纸面上,它还是躺着的,真正让一首诗可以站立起来,可以飞翔,是朗诵者的声音。所以朗诵者朗诵一首诗的时候,朗诵者就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也融入了朗诵者的心血、朗诵者的爱、朗诵者的追求、朗诵者的亲情。当朗诵者朗诵它的时候,这首诗就有了朗诵者的呼吸,就有了朗诵者的心跳,就有了朗诵者火热的身体温度,这首诗就飞翔起来了。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事实上诗这门艺术的诞生很复杂,也许是起源于劳动,也许是起源于巫术,也许纯粹是起源于快乐的游戏。总之,一些复合因素使人类拥有了诗歌。拥有诗歌的同时,诗歌的声音也鼓动、燃烧着人们的灵魂,所以,和谐与共鸣的声音是诗的载体,在没有文字与书写工具的岁月中,诗依靠声音而代代相传;在产生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直至当今的电脑时代,谁敢断言无声的诗能永垂不朽?诗永远离不开声音的帮助,它们事实上已被一句“言为心声”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无声的诗”当然存在,不过这指的是另一种艺术——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如果不是大言欺人兼欺世的话,全是上口成诵、过耳不忘、音韵和谐、意境曼妙的,而朗诵诗这一诗歌百花园中无比鲜艳的花,恰是诗歌借助声音而传之久远的力证。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1995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贝尔格莱德聆听了一场由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们举行的街头诗朗诵,他们分别吟唱出属于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诗意,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手势和张弛有度的吟诵,我感觉领悟了诗人们的心声。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声音,仅仅是借助于扩音器传达出的声音,使我坚信,人类最钟爱的艺术只能是诗歌。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的作者们也应努力执着于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我殷切地希望诗歌界与朗诵艺术界直至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把好诗付诸声音,传递到我们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心底,去鼓荡、振奋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让他们在诗意的关照下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成为心理上的一名强者。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世代留下的无数优秀的诗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朗诵诗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校园、亲情、自然、成长、未来六个分主题,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展现他们对祖国、未来和成长的憧憬与期盼,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进行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段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朗读会让人们更为真诚和朴素。“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朗诵时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一个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nlc202309051229

陈醇(著名播音艺术家、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家):朗诵一首诗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又是一次诗情画意的陶冶,同时还能从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要想把一首好诗朗诵得好,一定要下些功夫去钻研。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朗诵一首诗,是朗诵者代表诗人在说话,是一次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也是一次思想感情的熔化、燃烧。这就是说,朗诵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在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我们要刻苦探索,努力掌握这种燃烧的本领。真挚饱满的感情来源于对诗篇精神的透彻领会和具体感受,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任何虚伪的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之中。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朗诵者要像入梦似的,进到作品所形成的境界中去,把身外的一切,统统忘记掉。在准备朗诵时,不能只从文字表面去捕捉形象,而必须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心中去揣摩感受,用丰富的想象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活动的画面。朗诵时尽量不要从意境之中跳出,努力保持自己进入意境的感受,同时把听众引领到诗的意境中。最后,要朗诵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诗的语言精练,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诗的朗诵如果不能体现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朗诵诗不应侧重表情,更不能近似表演,而是要努力将诗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朗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诗人心灵中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瞿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朗诵是语言的表现艺术,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人从朗诵中感受情感的冲击,领悟思想的提升。朗诵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同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并需要进行认真的训练。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听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朗诵者在接到一首诗歌时,先进入作者的心灵,了解这首诗是为谁而写,要告诉观众或听众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个事物这样感动作者,使他有感而发。这里包括创作的年代、诗歌的主题、描写的层次,朗诵者要真正理解作品。不要小看“理解”这两个字,朗诵者不要急于背诵或表演,一定要静心阅读。理解有偏差,朗诵的基调就不会准确。当你读懂了、理解了、感动了,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才能把握朗诵的基调。而当作品融入你的心灵,你就能排除朗诵时的紧张感,就会像平常说话一样,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了解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清楚地知道表达这种思想需要怎样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哪个段落或哪些诗句,你就会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情景和鲜活的形象:是静是动、是美是丑、是哭是笑、是愉悦是伤感等,这就会让你的朗诵自然朴实。其次,朗诵要有相应的技巧,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手段越多,表现的方式也就更多,语言的表现力就更丰富,就能使诗句插上翅膀,飞进观众或听众的心灵。重音、停顿、语调是体现作品的外部技巧。重音最能突出“语句目的”词或词组,它可以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而停顿、语调可使感情更加生动,意境令人回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朗诵时也要准确地把握站姿、手势的分寸。至于呼吸调整,吐字归音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加以提高。朗诵是“会说话就可学习”的一门艺术,可以普及,但朗诵却不是“会说话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

篇7:流海飞扬诗歌

中国梦想融进俊美诗行

“追求时代的脚步, 借丹顶鹤的翅膀, 我们将诗意带上云端, 充满激情地书写生活的美好篇章……”

时代 ? 诗歌 ? 生活第三届“扎龙诗会”诗歌朗诵会, 是由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鹤城晚报》主办, 由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齐齐哈尔市诗词楹联家协会、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文体新闻界、齐齐哈尔中学、《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市艺术剧院承办, 由中共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委宣传部、新浪网齐齐哈尔频道、龙沙国学馆协办的一次盛会。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欣郁说, 为配合我市打造城市主题文化, “扎龙诗会”借鹤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 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诗歌朗诵会, 下半年还将推出《青年文学家》诗歌专号, 活动紧跟时代主旋律,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城市建设和传承鹤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鹤城市民的文化层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 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甘肃、河北、四川、广州、深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作者, 也都纷纷来稿, 为“扎龙诗会”增光添彩。

这是一次紧跟时代主旋律、高规格、高品位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赞美鹤城、讴歌发展、品味生活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名家与新人同台展演、老幼相结合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现代诗歌与古风新韵争相竞彩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阵容强大、内涵深厚、形式新颖的诗歌朗诵会。

不同篇章唱响心中期望

“梦不是一场空想的冲动, 而是由我们自己托起的一片晴空;梦不是一场幻觉, 而是一次庄严而又神圣的旅程……”诗人程玉峰的一首《梦的畅想》, 拉开了诗歌朗诵的第一篇章。

“中国梦想”、“扎龙情思”、“古风新韵”、“感谢生活”、“名家风采”和“腾飞鹤城”, 六个篇章、十八首诗,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各自的风采, 或激昂、或抒情、或宛转的音乐伴奏, 配合LED屏幕展示和灯光, 让朗诵者的诗意更盎然、激情更广博;其中, 古韵与新诗的完美结合, 展示了诗坛的百花齐放。此次诗会, 还专门邀请专业主持人上台朗诵部分诗人作品, 让整个诗会星光闪耀, 那字字珠玑的诗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 更加激动人心、让人感同身受, 台下那此起彼伏的掌声, 便是对朗诵者最高的奖赏。

来自哈尔滨的诗人桑克, 不仅带来了他创作的诗歌《海岬上的缆车》, 还亲自上台朗诵, 为此次诗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他说, 一个城市的发展, 是从经济建设向文化建设的提升, 齐齐哈尔鹤文化艺术节?“扎龙诗会”诗歌朗诵会,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齐齐哈尔的一大亮点。并且, 鹤城的诸多文友、诗友,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创作的诗歌激昂、向上, 极具社会意义和地域特点, 相信鹤城的文化未来、诗歌未来一定会越走越好。

来自讷河市的诗人王亚杰, 创作了一首感悟生活的诗歌《为幸福定义》, 让我们倾听一种源自生活、源自心灵的诗歌朗诵。她说, 这首诗的创作初衷出于她对生活的感动, 即使一把米、一捆柴, 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通过诗歌朗诵, 要让每一个倾听者都对家乡、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 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多接触、多倾听, 在民间形成一种热爱诗歌、倡导诗歌的氛围, 这样才无愧于中华民族这一诗歌的国度。

同是来自讷河的吴欣苓, 自15岁开始发表诗歌, 也是连续三届都参与了“扎龙诗会”的诗歌创作, 这是首次来到诗会现场, 他心情激动地说, 诗歌朗诵对作者而言, 是诗歌创作的延伸, 更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诗韵飘香盈润少年胸膛

“诗情奔涌, 心潮激荡;雏鹤振翅, 麦田翻浪。”第三届扎龙诗会的最大亮点, 是融入更多青少年儿童, 其中有齐齐哈尔中学、迎春艺术学校的学生, 还有龙沙国学馆的孩子们。

此次诗会, 有的中学生直接创作诗歌参与, 齐齐哈尔中学的王文悦创作的《芦苇》, 便在第二篇章《扎龙情思》中被同是齐齐哈尔尔中学的秦佳琳同学现场朗诵;有的中学生和由家长带领的儿童也前来倾听诗会, 让诗情古韵在青少年心中播种、开花、结果, 让诗歌文化得以代代传承。来自齐齐哈尔中学高三 ? 二班的刘宇楠说, 她平时也喜欢古诗意境、韵律, 但却没注重自身对诗歌创作的培养, 通过这次诗会的聆听深感受益匪浅, 将来也要努力学习写出这样的好诗。同班的李佳慧说, 她很荣幸参加这样的诗会, 她要以同学王文悦为榜样, 在诗歌创作中放飞梦想。

齐齐哈尔一中校长徐凯, 不仅亲自带领学生们来参加诗会, 还意味深长地说, 办教育要体现全面培养, 特别是通过活动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兴趣爱好, 并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篇8:流海飞扬诗歌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年9月30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 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 11月21日—22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 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

2014年4月5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海飞扬诗歌】相关文章:

雪花飞扬作文04-08

梦想飞扬范文05-17

童心飞扬范文05-17

飞扬的青春范文05-19

童心快乐飞扬范文06-01

一名激情飞扬范文06-04

唱响童年童心飞扬06-25

放飞梦想童心飞扬06-28

激情飞扬创意无限07-05

激情飞扬展示自我07-05

上一篇:补连塔煤矿通风队注氮机管理办法下一篇:二星级厕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