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2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扶贫移民是国家对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安置的一项具体扶持措施。通过对贫困户的移民安置,可以彻底解决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扶贫移民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县贫困农户居住环境的改善、增收能力的提高、支柱产业的培育形成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加快了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并推进了县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在移民户搬迁方面仍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一、扶贫移民搬迁基本情况

至2008年底,镇巴县已累计实施扶贫移民3561户14612人,共建房屋6895间。搬迁800米以上中高山区群众2446户10039人。建成20户以上移民点4个,10户以上移民点32个,5户以上移民点97个。累计完成总投资4730.83万元,其中:其中:投入并兑现到户财政扶贫资金2329.5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及劳力折价2401.25万元。

二、扶贫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移民搬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改变贫困户的居住位置,它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包括搬迁后移民户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移民工作是一项程序性强、包容量大、管理极为复杂的工作。工作中,必须找准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好的解决办法,才能使移民政策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

(一)房屋结构的不同,表现出资金需求的不同。我县移民搬迁户建房结构根据贫困程度和承受能力大致分为三类:即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由于这三种结构房屋造价不同,导致了对资金需求的不同。

1、土木结构房屋。通过对碾子镇红庙村4户搬迁户进行的调查,他们所建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总投资最高为1.4万元,最低为1.04万元。按照当年的补助标准,人均领取移民补助资金1400元。从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看,补助资金购买原材料及支付工钱基本上能够持平。从4户搬迁户的筹资情况看,自筹资金极少,甚至没有投入,搬迁户最高负债2000元。以上表明,国家按照人均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加上政策减免,搬迁户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屋基本上不存在困难。

2、砖木结构房屋。通过对兴隆镇青狮村6户砖木结构的搬迁户进行调查,人均建房面积 25平方米㎡,投资强度(按每平方米算最高为 360元、最低为320元)差异不大。从补助资金与建房实际所需看,补助资金(包括政策减免)占建房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即四口人的搬迁户修建砖木结构房屋3间需投资40000元左右,国家补助资金为9000元。从搬迁户的筹资情况看,6户搬迁户中最高自筹2万元,最低自筹1.5万元。从负债情况看,搬迁户最高负债2.5万元,最低负债1万元。以上情况表明,搬迁户修建砖木结构的房屋,国家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高2.5万元的负债已经超过了搬迁户的承受能力,给搬迁户搬迁后的脱贫致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同时也发现,搬迁户的共同愿望是人均按照6000元补助标准,既能减少他们的负债,又能使他们在建房后继续正常的生产生活。

3、砖混结构房屋。修建这一类房屋的搬迁户是贫困程度较轻,有一定文化素质,自身能力较强,承债能力较高的贫困户。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们住在边远、吊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带,为改变这些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加入了搬迁户的行列。通过调查长岭镇中坝村张义厚、陈祥荣等13户搬迁户,其建房总投资最高为8万元,最低6万元。从补助资金与实际所需资金看,补助资金占所需资金的17%。从搬迁户筹资情况看,最高自筹4万元,最低自筹

2.5万元。从负债情况看,最高负债4.5万元,最低负债3.5万元。通过调查了解,只有5%的搬迁户认为其负债压力不大,而95%的搬迁户认为其负债压力很大,希望国家将补助资金提高到人均8000元。

土木、砖木、砖混三种建房结构,搬迁户要求补助资金数量各有不同,而贫困程度和承债能力大小的不同又是决定建房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县总体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搬迁户房屋建筑均趋向于砖木、砖混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相对减少。故此,当前我县实施的扶贫移民搬迁,国家补助资金如果能够达到每人6000 — 8000元的标准,搬迁户就能够基本解决建房资金困难问题。

(二)民户搬迁后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移民扶贫并不是仅仅将其住房位置进行挪动,最重要的是改变居住位置后,其经济条件是否得到相应提高,子女上学、通电、通路、通水、就医等各方面是否得到改善。对此,必须首先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无论搬迁户搬迁到哪个地方,其户口也随之迁移,子女上学,群众就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按照正常的人员户口迁移对待。

第二,要解决好移民户搬迁后的经济发展问题。搬迁移民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贫困户的经济得到发展,只有为移民户寻求到可靠的经济来源,才能达到移民搬迁的最终目的。但部分搬迁户搬迁后在短时间内还适应不了新居住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思想守旧,眼界不开阔,反而陷入了困境之中。为解决这类问题,这就要求各级组织不但要对移民户的搬迁工作负责,更要为搬迁户创造条件、寻找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改变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第三,要解决好对移民户搬迁后的管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只注重搬迁而不注重管理,移民户搬迁后,其相应的土地,山林等得不到落实,搬迁户在新居住地成了一只“孤雁”,无所适从,更无法发展。对此,无论是搬迁前所在地政府还是搬迁后所在地政府均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出一些有利于搬迁户发展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意见及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调查表明,无论是贫困程度的深浅,还是建房结构的不同,搬迁户在异地安置后均多少不同地承担着债务,而搬迁户也一致希望国家能提高补助资金,减轻他们的债务压力,以便使其在搬迁之后能很快恢复,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每年实际搬迁数量与需要搬迁的数量差异很大,很多急需搬迁的农户,搬迁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不但要加大搬迁户人均投资力度,更要加大总的投资力度和增加扶贫移民指标,同时还要给予移民户政策倾斜和优惠,为移民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更快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搞好“五个结合”。要把扶贫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这些政策都是为使社会全面均衡发展而制定的可行政策。因此,把移民搬迁同这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使移民搬迁体现出真正的优越性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按照城建部门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建点,统一样式,分户建设,并为移民点建设配套相应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为搬迁人口提

供就业机会。二是要与重点村建设相结合。在实施重点村建设时要把移民搬迁当作一项重要内容,为村容村貌的改变提供条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方便。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相结合。对分散的人口进行集中安置,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模式,给贫困户提供机会让他们向市场经济靠拢。同时,结合退耕还林政策,把散居的人口迁移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禁管护。

(三)加大移民工作及资金的管理力度。第一,要严格移民对象的审查。村委、乡镇扶贫办要认真调查研究,既要体现农户意愿,又要体现政策的严肃性,真正使贫困户搬得出、能致富。第二,增强移民工作的透明度,实行移民工作公开化,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三,要强化对移民户从建房到安置结束后的生产生活的监测,对移民户存在的困难要及时解决,保证他们搬的顺心、住的安心。第四,严格移民资金的管理,实行移民资金专帐专人管理。搬迁户在领取移民资金时实行张榜公布,严禁“跑、冒、滴、漏”和“吃、拿、卡、要”,做到移民资金移民户用,资金用在建房安置工作中。

(镇巴县扶贫办皮汉生)

篇2: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千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由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转变,使扶贫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为建立区域性开发和到户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近期,我们在对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典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现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分析,也对下一步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们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5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境内川窄塬小,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一个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山区农业贫困县。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核定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万人(低收入人口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万人)。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扶贫移民搬迁为支撑,以扶贫重点村为重点,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扶贫搬迁力度,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其中移民搬迁补助资金3126万元,实施移民搬迁1485户5680人,贫困户建房5940间,新建扶贫移民搬迁点68个。全县64个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覆盖52个,使贫困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区域性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推进贫困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位于北部深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是贫困人口分布的聚集区,成为今后区域性扶贫开发的重点。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找准贫困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全县位于北部深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村按照居住现状,划分为3个类型,位于深山区的高崖乡为1类区,位于山塬结合部的村为2类区,位于川塬地带的村为3类区。对划分的区域类型,重点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类区:高崖乡

高崖乡位于距县城62公里的北部深山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共辖9个行政村,1152户,4302人,常住人口2683人,拥有耕地22560亩。2005年以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个村42户,搬迁贫困户132人,新建移民搬迁点3个。

1、人口减少趋势明显。2005年,全乡共有农业人口1356户,5612人,常住人口4100人。与2005年比较,农业人口减少204户1308人,年均减少41户261人,自然减少率达到5.2%。5年内常住人口减少1317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不足1500人,呈明显下降趋势。

2、群众建房存在顾虑。由于高崖乡踞县城较远,耕作和居住条件较差,加之是甘肃、宁夏、陕西三省人口混居地区,后代繁衍难、持续发展难等各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群众大多是有走心、没守心。全乡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136户,仅占总农户的8.5%。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过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等项目的扶持,近几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除个别较为边远的村外,大部分村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农民增收潜力不大。由于国家近年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畜牧产业明显下滑,玉米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年种植玉米8260亩,产值495.6万元,人均1224元。农业产业单

一、效益较低的现状,导致全乡40岁以下农民都外出打工,农民增收长期陷入困境。

二类区:柳王庙村

柳王庙村位于县城以北浅山区的山塬结合部,共有5个村民小组,86户312人,常住人口206人,拥有耕地3560亩。2005年以后,未实施移民搬迁项目。

1、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多是在搬迁与发展的道路上徘徊。全村砖木结构房屋6户,仅占总农户的6.9%。90%以上的农户住房都是50至6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和土窑洞。其中50%以上房屋都已经出现裂缝、漏雨等问题,群众居住条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2、安全饮水存在困难。全村共有2处人畜饮水设施,均为70年代修建,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使用。群众吃水每天要到2公里以外的山沟里驮水,遇到雨雪天气,在集水窖里担水吃。安全饮水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柳王庙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村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除较为边远的组外,大部分组已经建成了通村公路,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主导产业颇显优势。由于柳王庙村位于山塬结合部的浅山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又有山区的资源优势,畜牧、核桃和玉米产业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牛羊存栏360头(只),核桃面积520亩,年种植玉米2319亩,可实现产值420多万元,人均1998元,农民增收的潜力较大。三类区: 黄里村

黄里村位于川塬结合部,是较为典型的半川半塬型村庄,共有5个村民小组,139户602人,常住人口567人,拥有耕地1580亩。2005年以后,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

1、群众居住较分散。全村5个村民小组,3个居住在川道地带,2个居住在台塬地带。因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群众组织化程度低,出现思想观念、耕作方式、生活习惯上的迥异,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区域性贫困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在台塬地带的62户群众收入较低,年人均纯收入1665元,与川道农户相差386元。存在居住条件差、公共设施不健全,与公共服务共享有一定的差距等区域性贫困现象。

3、产业化程度较低。由于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出现地域性产业类型,居住在台塬地带群众主要从事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居住在川道地带的群众主要从事大葱、辣椒等特色产业。由于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所有产业的规模都不大,主导地位不能彰显,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三、主要模式

从以上三个地区类型分析情况看,居住位置条件是决定移民搬迁模式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现状、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搬迁模式和规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只有深刻剖析和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针对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扶贫移民搬迁模式,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问题。

一类区:自然分流式。对于高崖乡这样距县城较远的北部深山区,通过对未搬迁人口现状的分析和对已搬迁农户的走访座谈,拟采取鼓励农户在川道村入户、到外村买房居住、到县城做生意、举家外出务工等形式,逐年进行自然分流,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

二类区:异地搬迁式。对于柳王庙这样位于山塬结合部浅山地带的村,拟借鉴庙岭村庄基地置换形式,对所有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异地居住,原地耕作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类区: 集中搬迁式。对于黄里这样位于川塬结合部,居住较为分散的村,拟借鉴英明村村内落实庄基地,对部分居住条件较差的贫困户,进行村内集中实施移民搬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逐步向城乡统筹发展方向迈进。

四、对策建议 移民搬迁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首要途径,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的转变,扶贫移民搬迁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区的移民搬迁模式,才能确保在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彰显其独有的作用。

1、思路上瞄准三集中。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残疾人建房项目,思路上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将边远村人口向乡镇集中居住,将自然村人口向村委会集中居住,将零散户向搬迁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2、力量上开展三帮扶。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千村千企行动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力量上要采取企业帮扶、部门帮扶、社会联扶形式,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的突出问题。

3、措施上抓好三倾斜。以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为依托,措施上采取资金、技术、人力向移民示范村倾斜的方式,扶持移民搬迁示范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解决搬迁群众的能力性贫困问题。

篇3: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移民搬迁 扶贫 秦岭大巴山区

目前我国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偏远山区农村的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重点中的重点,本次调查报告以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高川镇秦岭大巴山脉贫困区为例,经走访调研、座谈了解的方式对扶贫前沿阵地观察,得到最新的扶贫信息。本文主要以移民搬迁这一扶贫主要方式展开叙述。

一、高川镇基本情况

(一)地理环境

高川镇位于西乡县东南部,距县城73公里,北与茶镇交界,东与马家湾乡接壤,南与五里坝镇、镇巴县相连,西与石泉县毗邻。下高川集镇是镇政府所在地,是高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设施便利,通信用电完善。

(二)经济模式

高川镇主导的经济模式以茶叶、生猪养殖、烤烟、劳务输出四个方面为主。

1.茶叶种植。高川镇地处高山,有连片的茶园,气候、光照条件适宜茶叶的生长。高川镇加大招商引资和融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和加工设备,提高茶叶技术加工水平。

2.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是高川镇的另一发展支柱,然而养猪并未形成规模,养猪的人较少,活猪卖给杀猪匠,供应镇上的村民食用。

3.烤烟种植。近几年政府在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业,烤烟成为一条农民致富的切实可行的方式,高川镇成立烤烟新区,在各城镇烤烟种植中名列前茅。

4.劳务输出。高川镇作为全县劳务输出重点镇,输出至经济发达沿海地带及直辖市。由于经济不景气,国内的外贸加工等行业纷纷下滑,薪酬很低。

(三)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面,从西乡县到茶镇的国道2006年开通,2011年修建茶镇到高川镇的公路,将来这条公路会加大加宽,公路修通了。近几年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以高川集镇、八角楼居民点、下高川集镇为重点,以茶镇碾子亚路为主线,“三点一线”的小集镇框架,基本消除制约高川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争取筹措资金对薛河、红庙、五星便民桥进行了修复,解决了三村245户,632人的交通问题,完成了周家河饮水、五星大堰衬砌、集镇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沼气100口,小城镇集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四)灾后重建

2008年汶川地震,受地震影响,上高川受损严重,主要集中在红庙、老君、宝华、罗贯沟四个村。受政府重视,各村积极开展灾后自救、灾后重建,修建了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房屋外面也粉刷一新。全镇灾后重建292户,房屋638间,涉及1160人;维修房屋541户,房屋1131间、涉及1845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16年,高川镇各村已经形成集镇式发展社区,高川镇的面貌也发生巨大的改变。

(五)人口分布

高川镇的整体人口情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是14672人,其中男性比例52%,女性比例48%,各年龄阶段,14岁以下男性占12%,女性占10%,14岁至65岁的男性占34%,女性占32%,65岁以上男性占5%,女性占4.6%。总体来看,男性比例超过女性比例,女性少产生很多问题,青壮年比例相对较高,以外出务工和求学、在家务农为主。

二、调研情况反馈

(一)走访移民搬迁村民

以高川镇大树村和五星村移民搬迁点为例,大树村原住在河道及山腰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村民,全部集中安置在位于大树村道路两侧的新修建社区中。大树村民在2012年至2015年三年时间,通过外出务工挣钱、银行贷款的方式在道路旁新建了房屋。新建社区共集中村民30户,共168人。房屋为一层两间,有一个后院,院墙外是其他村民的田地。房子内部大部分没有装修,很少购置家具,经走访了解大部分村民不愿意购置家具的原因,其一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二是常年在外务工,家具使用率低。房子多半为自己外出务工多年的积蓄所买,家庭贫困者也有在银行贷款的。

(二)走访大树村党支部书记

在2016年2月16日走访找到了大树村党支部书记,了解了关于大树村乃至高川镇的一些移民搬迁及扶贫情况。近几年国家扶贫力度比较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从较偏远、道路不方便的山顶、山腰地点,搬到山下统一安置。总的说来,国家的政策是很好的,希望将农民集中在一起,脱贫致富。然而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农民可持续发展,挫伤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集中安置起来,吃喝问题怎么解决,土地远,怎么种粮食;无法发展养殖业,原有房屋废弃,买什么东西要去镇上买,没有经济收入;思想观念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改变;移民搬迁后垃圾多。

(三)走访大树村外出务工人员

除去社区村民劳务输出这一方式外,其他的如发展农业、副业显得苍白,务工常年在外,每年家里种地的人较少,因此发展农业不景气。另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因素,如地理环境原因、种地成本高、回报率低。每年水稻分两次种植,先培育种子,栽小秧,再栽大秧。一亩水稻的每年产量是1000斤稻谷左右,计算成本每亩1330元,而每亩收益卖谷子在1400元,卖成大米收益在1610元,还不算平时管理费用。从数据统计来说,种植水稻,确实不能赚钱。据分析,目前制约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式有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涉农经济体制改革,这里三者兼有。

三、思考及对策

陕南是国家集中连片的贫困重点地区,地处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其地势复杂、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不起来,贫困率较高。移民搬迁能够有效缓减迁出压力,降低贫困水平,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很大意义。移民与减贫的关系,不但决定移民工作的成效,还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精准扶贫,也是近几年扶贫工作采取的形式,要反复思考“贫困者贫困的原因是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得到了什么”、“贫困者通过什么方式致富”这样的问题,同时认识扶贫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一)建立贫困档案卡

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从基层来说,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到困难的村民还是很难,真正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的受益群体必须是那些真正的贫困户。要真正落实扶贫的名额缩减工作,当务之急是对贫困户建立档案卡。高川镇扶贫的具体情况,要落实到实处,找到源头。

(二)因地制宜搬迁

理论上移民搬迁对象要坚持“避灾优先、扶贫优先”,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出现搬富不搬穷的问题,能搬出去的都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反而那些优先搬迁的村民却得不到搬迁,因此尽可能防止扶贫不走样,不要只注重搬迁的数量、速度,还要关注过程、质量和发生的问题。

陕南秦岭大巴山区的移民搬迁,从山上迁到山下,配套基础设施,是否就是扶贫,有待考量和研究。对于政府来说,搬迁责无旁贷,如果搬迁100户,每户的代价是10万元,那么搬迁的总成本就是1000万元,后期还应该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而搬出后的村民未必满意。这种搬迁工作不同房地产开发拆迁,需要巨量的净投入。针对这种情况,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不搬迁就不搬迁,因地制宜,如属于自然保护区或确实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就要搬迁。如果实行大规模移民搬迁,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安置是个大难题。山区新开田,代价高昂,地方的培育需要时日,所以在中国真正属于移民搬迁的只占一小部分。

在整个扶贫中,移民搬迁远非主体,应当综合思考,因地制宜,适合用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三)改善山区基础设施

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山区基础设施,许多深山区,在公路修通后,凭借山区的物产和资源条件,迅速变富的例子多的是。这些年,西南地区几次大旱,靠新建的公路和乡村公路和便道,山区的农民用打工挣钱的上千辆摩托,一边挂一支水桶,在运水上起了关键性的大作用。绝大多数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并不是不创造生存条件,靠建小水塘、小水窖,在几乎完全裸露的石山上,一个村造出上千亩、几百亩良田,大大改变生存条件的例子比比皆是。贵州苗岭主峰的雷公山海拔1700多米高处的脚尧村,几乎没有什么水田,是苗岭海拔最高的村,这个村靠种茶叶等由穷变富,每到采茶忙时,山下的人还要到山上去打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村取水点太远,为一个村通电成本太高,即创造生存条件不如搬迁为好,才适宜搬迁,准确地说,搬迁是不得已才为之的方案。现在的村里,大批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出去打工,客观上减轻了山区扶贫的压力。

(四)政府加强带动引领

扶贫工作不是一时就能产生较大的转变,当前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上级政府在审批重大项目时应重点向贫困地区靠拢,使得贫困户真正受益。扶贫工作如果只指望贫困者自己发展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贫困户受到资金、观念或者惰性的因素。要使他们摆脱贫困,需要加强指导和带动。带动和引领不是一对一的指导带动,而是通过村干部或者致富能手发挥率先垂范作用才行,将贫困户的脱贫需求、致富能手的发展需求和政府的领导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行。然而各方面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使得这三者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致富能手如果要壮大自己,肯定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群众的加入,但是致富能手眼光的局限性,会不会利益独享,是问题所在。当然,贫困户受落后观念的影响,生产经营的被动,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如果自我意识太强、不服从管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另外,政府的项目帮扶有可能会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强行完成任务,也是需要克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冯明放,彭洁.浅析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特区经济,2012.10.

[2]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篇4: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主席 王甲训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决策,也是着眼于陕南立地条件,消除自然灾害威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山区群众安全持续发展、稳定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更是加快幸福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围绕助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近期商洛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组织对全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视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一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成效和特点

商洛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因灾毁家致贫的教训十分深刻。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无疑是商洛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的重大历史机遇。工程实施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统一,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财,强化措施,稳健推进,整体工作实现了高点起步、良好开局。2011年底,全市完成移民建房16721户67797人,占省下达计划1.6万户6.4万人的103%。其中,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13个,占计划任务的102%;集中移民安置完成建房13439户52991人,主体建成封顶7797户28615人;分散安置完成建房3277户13307人,主体建成封顶的有3146户12507人。2012年,各县区移民搬迁对象审查确定、计划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全年确定集中安置点272个,搬迁安置2.1万户8.2万人,目前大部分安置点已开工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最根本的防灾避灾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机遇,成立了以市、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由市县(区)长抓综合协调、常务市县(区)长抓政策落实、分管市县(区)长抓工程推进,市上调整编制组建了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管理办公室,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夯实了市、县(区)、镇、村的工作责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作体系。

(二)规划编制到位,工作基础扎实。市、县(区)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队伍,深入调查摸底,核实搬迁对象,建立了县(区)、镇(办)、村组和搬迁户档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分析论证,统筹考虑搬迁移民避灾减灾、生活保障、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市、县(区)、镇移民搬迁十年和三年工作规划,同步制定了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并按照传承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规划设计了具有秦岭民居特色的移民安置楼、“三位一体”小区等移民搬迁安置新区模板,供各移民户选择和集中安置点参考。镇安县按照“一次规划到位、逐年搬迁建设”的思路和“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不拆迁”的标准,在集镇规划建设300户以上安置点19个,提高了集中安置水准。

(三)工作机制规范,搬迁安置有序。市、县(区)、镇政府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进移民搬迁。一是及时制定《商洛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移民搬迁项目实施办法》、《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搬迁安置工作组织有力、规范有序、顺利推进。二是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各方责任,督促落实到位。市政府按月督查各县区移民搬迁工作,并在《商洛日报》公示通报,对连续两个月排名末位和连续三个月排名后两位的县(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问责。三是严格搬迁安置对象的筛选、审查、公示和确定程序,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审计管理,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公开、公正、有序进行。

(四)注重典型培育,示范效应明显。按照“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2011年,全市确定36个规模较大、设计理念较新、建设标准较高、示范作用较强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明确包抓领导,落实包抓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创造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商南县试马镇按照“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的思路和“农村社区化、种养园区化、农民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山阳县高坝镇街道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三统一、三结合”模式,通过优先向移民拍卖经营性街面房,弥补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建设不同面积户型供移民自主选择,满足不同搬迁移民需求;在集中安置点新建社区,加强搬迁移民的管理与服务;实行移民搬迁户明白卡入户制度,提高落实移民搬迁政策透明度等成功做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价值。

(五)坚持多元投入,资金保障有力。确保资金投入是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关键。市、县区政府想方设法,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统筹安排扶贫、工赈、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实行资金捆绑使用,确保群众建房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柞水县采取捆绑项目、整合资金、财政配套、向上争取、群众自筹“五个一点”的办法,为移民搬迁安置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2011年,全市共筹措配套资金16.7亿元,其中建房补助资金9.7亿元,户均6.06万元,超过省政府规定6万元的补助标准,兑现了让移民搬迁户少拿钱的承诺。同时,制定了《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措与管理办法》,对各个渠道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

(六)强化产业配置,移民致富有望。各地在解决好“搬得出”的基础上,把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有土安置与有业安置相结合,着力在“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在有土安置方面,近距离搬迁的农户,继续耕种原有土地,同时按照土地占补平衡原则,坚持搬新拆旧,全面垦复搬迁后的宅基地,用于发展生产。在有业安置方面,结合城镇化建设,尽最大可能把移民搬迁安置点规划在县城城郊和镇政府所在地,并建设一定面积的商业用房,供搬迁户直接经营或出租;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区域,规划设施种植、养殖小区,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到县域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居民小区公益岗位就业;通过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措施,对搬迁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为搬迁群众发家致富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商洛市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商洛市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起步较高、开局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少数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既有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等同于以往工赈移民和扶贫移民的现象,也有认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任务艰巨、心存畏难的现象。部分移民搬迁对象对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初衷理解不深,坚守祖业、故土难舍的思想情结根深蒂固,一定程度阻碍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政策不够灵活。一些地方强调集中安置多,关注分散安置少,分散安置移民的政策兑现、建房质量和发展致富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在移民建房面积上执行呆板,搬迁移民选择空间不大。一些地方在移民建房尤其是集中安置点移民建房模式上,要么一律统规统建、要么一律统规自建,灵活性不够。

三是资金配套压力很大。商洛是一个贫困地区,所辖7个县区均属吃饭财政,财力十分匮乏,一直靠国家转移支付运转。加之,近年来需要市县区配套资金的项目增多,市县区财政压力本身就很大。而要全面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市县区共需配套36.67亿元,年均近4亿元,市县区财政资金配套压力更大。

四是土地矛盾依然突出。商洛土地稀缺,集中连片的川道平地更少。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类项目逐步增多,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可供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地方十分有限。尤其是在镇安、柞水这样一些山大沟深地区,全面落实省上30户以上以集中安置为主的要求,选址更显困难。同时,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审批仍然不够快捷,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移民搬迁工作的稳健推进。

五是移民致富困难较多。一方面,受资金、规划等影响,多数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搬迁移民出行、用水、如厕、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受立地条件等因素制约,移民安置途径狭窄、渠道不多,有土安置缺地、就业安置乏力。这些都使搬迁移民真正稳得住、能致富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对稳健推进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建议

(一)深化宣传教育,增强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稳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必须在巩固已有宣传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心下移、延伸触角的思路,把加强基层干部和移民搬迁对象的宣传教育作为重点,一方面,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思想教育、深化培训、严格考核等方式,加大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目的意义、工作步骤、政策措施等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消除畏难心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和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上来。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移民政策宣教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引导工作,真正让移民搬迁对象知晓政策、明白政策,自觉贯彻执行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陕南移民搬迁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移民搬迁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坚定信心,响应政府号召,自愿搞好搬迁。

(二)加强分类指导,全面落实政策。“搬得出”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前提,核心要解决好移民搬迁户的安置方式、户型标准和资金补助问题。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全面落实并深入研究陕南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规定,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真正让搬迁群众通过政策落实,得到应有实惠。在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上,既强调以集中安置为主,又充分考虑陕南山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实行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建房搬迁相结合,适当扩大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建房搬迁的比例;在户型标准上,应充分考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允许搬迁群众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适当扩大建房面积,以满足不同搬迁移民的需求;在建房形式上,既强调统规统建,又注重统规自建和自己设计自己建房,允许形式多样;在资金补助上,应严格按照省市政策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形式,公开透明、一次到位,以落实搬迁移民责任,相对减轻财政不必要的负担。

(三)集约利用土地,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规划用地,合理选择移民搬迁地址,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要环节。应坚持集约用地、科学规划,把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科学论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务必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执行“三高三避”的移民搬迁选址原则,把安置点选择在靠近城镇、川道和安全地带,绝不能把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从一个地灾隐患点搬到另一个地灾隐患点。特别是对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搬迁的移民户,更应高度重视选址问题,必须经过镇以上政府组织专业人士现场考察论证,确无灾害隐患,方可实施搬迁。加快移民搬迁用地申报审批,对审批手续一时不能到位的,允许边报批,边建设,甚至先建设后报批,确保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严格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决算制和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对建材及建筑质量的监督监管,确保移民搬迁工程不出任何问题。

(四)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民生环境。资金问题是制约陕南移民搬迁的关键问题。应千方百计争取中省支持,积极化解市县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资金配套压力。继续遵循“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各计其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发改、国土、水务、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捆绑使用,努力破解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瓶颈。坚持把加强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搬迁移民“稳得住”的重中之重,既注重在移民搬迁规划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通过盘活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土地存量资本、优先向搬迁移民户出售商业用房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多元筹措资金,加大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好搬迁移民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和文化活动等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

(五)坚持多元安置,确保移民致富。移民致富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根本所在。应继续坚持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相结合,综合运用推进土地流转、新修基本农田、适当调剂口粮田等措施,积极为搬迁移民就近就地发展农业产业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利用搬迁移民所在区域特点,主动加强与周边企业的联系,合理调剂城镇就业岗位,努力为搬迁移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加大搬迁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搬迁移民创业致富本领,通过鼓励搬迁移民发展第三产业、从事劳务输出,稳定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对搬迁群众的素

篇5: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启动陕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让白于山区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艰苦生存环境。

一、陕北白于山区基本情况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是全省集中连片的三大贫困区域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贫机率很高。此区域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个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个县,共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十二五”期间需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1、白于山区海拔高,地下水资源埋藏深,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十年九旱、降雨稀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以暴雨为主;受地质条件影响,水源中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国标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氟含量不得大于l •O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是我省群众吃水最困难的地区。

2、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山区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

4、贫困面广,按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8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5、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在4亩左右,但土地质量差,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原始的“人背驴驮” 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缺乏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

三、搬迁工作目前进展情况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惠民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为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积极筹谋,大力协助,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工作开展。

1、成立组织机构。省级相关部门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两市和各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市扶贫办建立了处(科)室抓点示范和派驻督导员制度,定期下乡到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政府都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抽调专人,充实力量,确保工程推进中有人抓、有人管。

2、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合理选择安置地。各地根据省上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了解群众的搬迁意向,安塞县严格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审、张榜公布、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批”等工作程序,坚持“五优先”(即家庭最穷、生存条件最差、居住最边远、住房最烂、搬迁迫切的贫困户)的原则确定搬迁对象;靖边县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就近集中安置、集镇即集镇周边安置、县城安置、财政集中供养安置等四种方式,不同的安置方式采取不同的安置措施和建设标准;定边县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人下山、林上山、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确定迁入地。

3、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地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依照省市移民搬迁计划要求,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有活干、能致富,为有序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4、多方筹措搬迁资金。“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投资139.77亿元,资金投入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资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资38.54亿元,部门投资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搬迁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800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合计不低于15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省级财政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在严格执行省、市建房补助的基础上,安塞县进一步实行“1+2”建房补助政策,每搬迁一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吴旗县也实行了“1+2+5”补助政策,即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每户按进度奖励5000元。各县根据自身财力情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多方资金,着力解决扶贫移民搬迁资金问题。

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搬迁资金管理上,各级政府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实施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运作程序。在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与审计,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实施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了滞留、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四、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计划,全省累计总投资27亿,其中省市县共落实财政资金16.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34万户、6.01万人;建房面积126.4万平方米;建设移民安置点128个,其中:县城7个、重点集镇28个、农村新型社区11个、中心村(安置点)77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特殊人群安置点2个。搬迁任务确定后,各县遵循“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任务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住房、就业、资金等问题进行具体实施和落实。在八个县中,定边县搬迁任务量最大,2011年计划搬迁2万人,占全部搬迁任务的33.3%。

1、从搬迁人员现状及生产生活状态看:目前留守在家里的人员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在家以种植玉米、豆子、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禽养殖方面以养羊、家禽、毛驴为主,农闲时出去打零工,主要在建筑行业。据子长县李家岔镇介绍,有的空壳村原来800-900人,现在只有20-30人,有九成人外出,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打工赚钱。

2、从搬迁意愿看:说心里话,群众都愿意搬迁。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大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水保局、扶贫办积极落实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部分工程已到使用年限,滲漏老化现象普遍。子洲县马岔乡蒙山村领导介绍,他们村2009年的引水工程,因水位下降,估计五年后将出现干涸;现在家里只剩下年龄大的人,泵坏了想修理都没人抬。对于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群众打心眼里愿意积极配合和支持。定边县杨井镇秦湾村搬迁83户415人,群众积极支持搬迁工作。一方面本地有油,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群众对生活期望提高,同时土地面积大,养羊效益好,收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现在居住的土窑洞比较危险,每年修理五、六次;还有吃水困难,每次到3公里外拉水,1立方30元,搬迁后群众的居住、吃水困难都能得到解决。

3、从新建住房承受能力看:若村里经济条件允许,搬迁地离居住地1公里左右,集体搬迁可以实现,群众有建房承受能力。像横山县双城乡王梁村,有176户居民,搬迁116户,搬迁户达到66%。新建房房基为本村土地,住房每户三间平房110平方米,需7-8万元,农户首付1.3万元,多数农民可以接受;搬迁后,坡地种苜蓿、造林,平地建大棚发展蔬菜、种粮。新居住地有农户入股的养猪场、肉联厂,每户在肉联厂或养猪场都能打工挣钱,年底都有可观的入股分红收入。但是,在部分经济条件差的村,有些父母愿意让孩子住进新建房,自己住原地。

4、从住房结构看:白于山区群众多数喜欢住窑洞或平房独院,不太愿意住楼房,主要是饲养牲畜方便,避免了邻里矛盾,也符合农户生活习惯。

5、从最关注的问题看:有八成人关注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户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土地起码吃饭有保障。在调查中子洲县水地湾乡野狐峁村的农户不愿意搬迁,县上规划他们村要搬到6公里外的后湾村,因征地只能满足居住,没有耕地,村民要回家种地,困难很大,生活和生存都成问题。因此,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等待政府政策进一步明确。子洲县马岔镇是本县最边远的镇,有些村搬迁到那里后没有土地。村民们认为市政府应统一规划,最好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建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就行,有地种农民就能安心生活。

五、存在的问题

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但是由于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设用地紧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土地比较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所以统一征用土地集中安置移民搬迁比较困难。

2、土地审批手续复杂。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复杂,报批流程多,涉及部门多,没有土地批复就无法动工,这样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进程。定边县截止今年7月中旬,还有77.25%的土地正在市土地部门审批中。

3、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群体,平时在外打工照顾子女上学,农忙时再回家种地。因日常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包括供子女上学、租房等需要花费,因此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子长县搬迁户若搬迁到县城,住房面积80平方米,含地皮共需12万元,按每户4人计算,减去建房补助,群众自筹部分需要8万元多;定边县杨井镇搬迁户的住房面积为120平方米,需13万元,群众自筹需要9万元。自筹资金数额之大,对于主要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4、农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发展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不愿放弃;有的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粮食直补等依附土地的补助随搬迁离开而不复存在,经济损失使农户不愿承担;还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信心,感情上也不愿离开故土。

5、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像房屋产权不明晰问题,群众是否有产权?还是只有居住权?搬迁后,原来土地怎么办?是农户继续耕种,还是五年后政府统一管理?这些关系到农户切实利益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明确,使群众了解搬迁政策,支持搬迁工作。

六、意见和建议

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解决移民资金困难问题。对于不能按期付清自筹资金的农户,确因家庭困难,政府可以以搬迁户房子为抵押,每户贷款3-5万元,逐年偿还,以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

2、加大培训力度。在规划设计上,要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群众有一技之长,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也为以后几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工作。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单位多,范围广,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土地审批、资金、建房等方面,互相衔接,不推诿,确确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4、迁出地封山育林。这个政策要逐步实施,一是改善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恢复植被,提高土壤涵养水分。二是做好迁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安置工作,全面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安心、放心地生活下去。

5、政策要明确,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些政策该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群众有异议的问题,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如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好多地方政策不明确,激励力度不够。要进一步明确并加大对搬迁户进城的优惠力度,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低于同城居民的标准。

6、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善白于山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各地应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全面权衡当地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项工作,切不可急于政绩,搞一些面子工作,把民生问题抛在脑后。要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稳扎稳打,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

7、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加快步伐。目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城后户口很难落在城市,子女上学、医保等政策很难落实,严重地阻碍农村人口进城愿望的实现。

签发:李忠义

核稿:刘志勇

篇6: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张宁

更新时间:2012-2-20

2011年9月上旬,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安排,对白河、旬阳两县的6个移民安置小区及新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笔者提出如下感悟、体会和建议。

一、总体印象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虽直接启动时间不长,但其政策背景可追溯到早些时候的“迁移式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7.18”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举措,移民搬迁安置与上述工作有极大的相关性、连续性甚至交叉性,同时又以集中安置为突出特色;2010年“7.18”后,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从2011年起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决定,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完成240余万人(我市共22.6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的战略任务;今年此项工作全面启动以后,县政府高度重视,机遇意识强,积极性主动性高,在目前已确定的具体政策背景下,从县情实际出发,迅速启动,初步形成了规划引领、高点起步、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初见成效的局面。白河县按照“1630”--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5万人)、6个重点集镇(5万人)、30个生态社区(5万人)的总体规划,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三种方式,先后捆绑投入各类资金6亿多元,累计已有5400户2.5万人迁入城镇、社区。截至8月底;旬阳县按照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500人以上中心村、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的总体思路,已累计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902户11521人,占年度任务的83%,其中已竣工558户2381人,占年度计划的16%,分散安置启动776户3165人,目前80%的农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而且,从认识理念上看,已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省委省政府此项决策切合安康实际、符合山区发展规律、为民惠民利民,是一项治根治本、长治久安之策,并深信此举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坚定不移推进,必有卓越成效。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县城--集镇--新村--生态社区”四位一体的城乡体系构架,“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的建设方式,“巴山民居”、“徽派民居”、“欧式民居”等不同风格特色的社区模式,“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的建设模式,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项目整合的资金统筹办法等等。当然,整体上还处于开局起步阶段,需要探讨研究完善的方面还很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也不少。

二、感悟体会

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也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主要是对移民搬迁重大意义的认识有所深化。移民搬迁这件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农民从山上搬到山下的问题,而是大有深意的战略举措。

首先,这件事意味着山区人口的大迁移、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这是我市解放以来第一次非自然形态的人口大迁移,是一次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口大迁移,是一次着力解决人口布局最基本层面科学性合理性问题的大迁移。常言道,“安居乐业”,安居是第一位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却被严重忽视。“7.18”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认识到,在安康这样一个欠发达山区,解决“三农”问题最基本层面、最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就是要实行彻底的移民政策,解决山地危居群众的安全避险和长治久安问题。

人口的迁徙、转移、积聚,从来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大迁移,实质又是一个农村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问题,将改变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居住习惯,实现农村生产力由分散布局到集中布局的历史性新跨越。这种布局的调整,将奠定农村发展的新的战略基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土地流转集中,有利于促进二、三产发展和产业集聚,有利于农民转换身份、就地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次,这件事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大转换。我们过去的发展,是城乡分离、城乡分治、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模式,城市在发展、乡村也在发展,但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关联、极不均衡、极不协调,更谈不上良性互动。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和新型社区建设,则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创造一个城乡一体化、内在联系紧密的、全新的城乡经济社会体系。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我们今天所要努力建设的这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体,将由政府提供统一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不分城乡、日趋完善。这个由统一的社会制度、机制所保障、服务的社会有机体有两极:一极是集中聚居的城市化的村民社区,规模大小不一,渐次递进延伸上去,是集镇、中心集镇、县城、中心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大城市是这个社会体的另一极;永远有人会生活在农村,但无论生活在哪里,社会公共服务政策是一致的,在农村居住的人也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乡“二元”制度壁垒消失,许多人也许会放弃城市而选择宁静的乡村生活。我认为应该按照这个目标定位来规划、设计未来城镇化的发展。

第三,这件事意味着农民生存生活生产方式的大转变。生存方式上由千家万户分散居住到整村甚至跨行政村、跨区域相对集中居住,相对集中的生存方式再加上相对集中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必然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化,必然带来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可能和趋势,必然带来农村产业的集聚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集中集约生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等等。这将从根本上动摇农业社会基本条件,从而为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奠定新的基础。

上述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中,都是带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所以,不管这件事有多少困难、面临多大难题,我们都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的扎实做下去。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规划。在这件事上,科学规划的意义尤其重大。一定要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一定要有全域规划作背景和依托,一定要有长远观点、前瞻意识和兼容意识。布局布点一定要科学合理,要有20年、30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理念,要经得起时间、实践和未来发展的考验与检验;布点上有的社区属于城镇扩张的范畴,既要依托城镇、又要在城镇功能定位和布局体系中彰显特色,并与城镇形成互补;有的社区既不属于现实集镇范畴,又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村的范畴,而且规模潜力较大,跨村设置跨区域集聚的可能性极大,类似这样的社区,也许我们现在建设的就是未来的新的集镇、城市,这就要按照建造新的集镇的理念来规划设计,考虑它的功能定位和配置;有的社区或集聚小区规模较小,接受辐射空间距离较远,相对独立性较大,扩充的可能和空间十分有限,就要充分考虑它的自身功能的相对完整,同时要考虑它在全局布局中的串珠效应,以便捷通达的交通来弥补其不足。规划上还应考虑预留发展空间问题和土地的集约使用问题。

上一篇:人、车、路的对话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红头文件激励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