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教案

2024-04-26

《娃娃家》教案(精选12篇)

篇1:《娃娃家》教案

《娃娃家》教案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学习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本学习领域的特点,主要是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

1、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娃娃家的活动中,感受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审美表现力。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进行纸盒变娃娃家的设计。

3、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重难点:

教学难点:娃娃家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学习材料:各种包装盒、彩纸、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1)提出具体问题。

娃娃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帮助?(2)欣赏娃娃家文化。(3)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1)继续欣赏娃娃家文化,欣赏介绍后讨论交流:现代娃娃家在造型、装饰、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2)现在请小组同学来研究一下,你们面前的娃娃家是用哪些形状的纸盒制作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分小组研究,可拆开分析。(小组教具:铁丝椅子和药盒写字台;纸盒椅子和光盘桌子;牙膏盒沙发;酸奶瓶桌子)(3)分组介绍,总结制作方法。

课件展示制作方法:挖、刻、折、剪、装饰粘贴、插、组合。

(三)、学生创作

(1)请各小组选择一套娃娃家,全组分工合作完成。

(2)小组研究讨论:分别说说娃娃家各部分的形状?选择适合的纸盒,想想用什么方法制作娃娃家?展示图片提出思考问题:你还能想出和作者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吗?(3)学生讨论交流。

(4)你认为制作都应该注意什么?

(5)欣赏多种的作品,例如椅子的多种制作方法。

(四)、展示评价

1、自我评价

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每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派代表给大家介绍他的作品。

2、生生互评,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教师评价

展示获得较高评价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相互学习。

(五)作业:

作业要求:各小组制作出一套造型新颖、漂亮的娃娃家,并将它们布置在你们的“新家”中。

篇2:《娃娃家》教案

无棣第三实验学校

李倩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2.在运用设计、工艺等方法进行娃娃家创作的活动中,感受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和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并利用娃娃家在同学们之间进行有趣的游戏。

重点难点:重点:打开学生思路和创作欲望,动手设计和制作娃娃家,并大胆地进行游戏。

难点:制作新颖、美观,造型多样的娃娃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纸材、废弃纸盒、剪刀、双面胶、彩笔、示范作品等。

学生:各种纸材、废弃纸盒、剪刀、双面胶、彩笔等。教学思路:采用观察——探究——交流——示范——制作——表演的教学策略。一:观察、了解生活中娃娃家的家居设计及色彩搭配,扩大孩子视野。二:引导学生拆拼“娃娃家”教具,探索纸盒的巧妙变化和纸造型的方法。三:在通过有趣的活动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简单的添加、组合、变化及装饰,合作完成有趣的“娃娃家”家居作品。在探索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示范视频,直接感受卷、粘、折、刻的方法,感受造型之美,视频形象直观的展示调动了学生亲手制作、创造的兴趣,进而在合作中完成创作,最后展开游戏。

一:欣赏导入

课前与学生交流梦想这一主题。

教师: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知道了 播放视频:(教师旁白)“原来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想成为超人拯救世界;有的想成为宇航员探索太空;然而,我的梦想,却是可以住进自己设计的房子里面。这样的房子有温馨的色彩搭配;有唯美的家居组合;有漂亮的壁纸背景;有独特的造型设计;甚至还有像城堡一样的小床。同学们,你们也有跟我一样的梦想吗?(34秒)

教师:那么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美术课堂《娃娃家》。(PPT展示)板书课题

二:观察感悟

教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娃娃家家具、电器的模型制作。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娃娃家家居 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1.2.用到了什么材料?(PPT展示)用到了什么方法?

请小组讨论一下。

比如,看老师这里有几个废弃纸盒,还有不同颜色的彩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给它们变个模样的吗?一起来看视频吧。(110秒)三:探究体验

制作方法(板书)总结板书1.卷2.粘贴3.折4,刻 那同样的用这几种方法还可以做出这样,ppt漂亮的小床和样式不同的沙发。

欣赏课本作品

那欣赏完其它小朋友的的作品,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制作梦想中的娃娃家。制作过程

四:作业要求

看完小朋友和老师的作品,你们有没有很心动啊,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制作一个娃娃家作品呢。一起来看一下制作要求吧!

1.选择桌面材料,运用剪、折、粘、添画等方法制作娃娃家的家具,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可爱的娃娃家。

2.给自己的娃娃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温馨提示: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并且要保持教室桌面整洁。

五:作品展示(5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到爱心社区的规划图板上,再把照片投放到投影上展示)1.请一个组长自评,2.教师评价(一好一差,组织好语言)3.学生互评

1.5个小组的娃娃家作品现在都在展板这了,请同学们一起看这里。看了你们的作品老师不得不给你们一个大大的赞,完成的非常好,不仅漂亮还很有创意,而且还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老师第一眼就被这件作品吸引了,这是哪个小组的?黑白色调的墙壁地板搭配亮色调的家具简直太漂亮了,客厅的设计也很协调。给你们小组一个赞。

2.接下来,有哪个小组想第一个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娃娃家呢?

3.现在,这5件娃娃家作品有最打动你,最让你喜欢的吗?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到前面来说一下? 1.同学们介绍自己组的作品

我们创作的娃娃家叫《》,我们的作品用到了()等材料,运用了()的方法。

2.同学老师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娃娃家作品。六:拓展环节

篇3:谈小班“娃娃家”游戏的开展

在创设“娃娃家”的环境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他们的生活经历、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求和能力,努力创设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快乐,能促进孩子各方面发展的游戏环境。

一、努力营造家庭化游戏环境

开学初,孩子们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处在分离焦虑时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小班幼儿入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克服分离焦虑。所以在新生还没有入园之前我们就要做好环境的创设。在最初的阶段,由于孩子并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不适合分区游戏,因此我们创设了一个大的“娃娃家”,在这个大的“娃娃家”里我们将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以便于孩子们取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一个大的家庭环境。一个墙饰制作成欢迎小朋友入园的画面,另一个墙饰设置为红红小鸡、绿绿小鸡和黄黄小鸡的家。小班孩子年龄小,玩具及空间布置要富有童趣,投放的玩具材料有小厨房、床、餐桌椅、抱抱娃、各种成型的玩具等,也可根据幼儿园的情况投入如小爬滑、摇摇椅等材料。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新奇有趣的游戏玩具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调整不良情绪,激发参与游戏的愿望,积极进入到游戏情景中。这样的环境创设对于初入园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二、在游戏中学会生活

遵循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充分重视在生活、游戏活动中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离不开自然、真实的生活,在“娃娃家”家庭化的游戏环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模仿、习得生活技能,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创造“娃娃家”环境上我们力图再现家庭的生活场景,突出“家”的真实感、温馨感,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因此在幼儿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我们根据幼儿兴趣调整游戏环境、材料,在满足幼儿最初刚入园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根据幼儿发展,有计划地调整材料,创设了单独的“娃娃家”游戏区。根据幼儿兴趣增添了多种布做蔬菜、水果,小沙发、靠垫、小推车、饮水机、小衣服、奶瓶等家中及幼儿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幼儿轻松地游戏,尝试着给娃娃做饭、喂饭、穿衣服、哄娃娃等。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体验的增加,加之教师的恰当指导,游戏情节会更加丰富。

三、在游戏中学会探索

新《纲要》指出要让幼儿自由探索,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娃娃家”游戏提供了幼儿探索的条件。小班幼儿正处在“我自己来”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和探索,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自己,勇于尝试动手克服困难。相比较第一阶段入园初期,我们在材料投放上做了调整,将一些成型的玩具收起一部分,适当地投放了半成品材料和废旧材料制作的玩具。同时在制作上体现趣味性,以吸引幼儿的游戏情趣。幼儿游戏具有依赖于具体的玩具或材料来进行的特点,幼儿年龄越小,对玩具材料的依赖就越大,对游戏材料的逼真程度要求越高。因此,小班的玩具材料在制作上就要形象逼真、颜色鲜艳。如:皱纹纸做的饺子皮、荷包蛋,泡沫纸做的幼儿可以自己动手串的“鱼串、肉串、豆腐干串等”、多功能布包、切切看点心等。这些材料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小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控制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他们自己尝试着多种玩法,通过自己的尝试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小班幼儿的探索意义不在于研究得多深,而在于树立其“我能行”的信心,增强其自我意识。

四、在游戏中学会交往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自控能力弱,坚持性差。由于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孩子的独占欲望强,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是常见现象,特别是表现在争抢玩具材料上。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备份”。利用孩子从众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在材料的投放上,每一种、每一类我们都投放多件,如系扣的、喂豆的、操作用的蔬菜、水果,还有娃娃、餐具、小筐、小包等都投放3—4个,力图让幼儿有条件自主选择玩具材料。另外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喜欢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甚少。因为游戏材料是孩子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最好媒介,所以我们经常更换一些游戏材料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如我们给孩子开设了“银行”、“菜场”、“超市”,提供了小推车、生日蛋糕、小药箱等,于是买菜、过生日、看病的游戏主题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而且小班幼儿游戏的重复性、模仿性强,这些带主题情节的游戏内容,他们百玩不厌。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己初步萌芽,独立意识增强,自尊心、同情心开始发展,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合作、轮流、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内化,将有利于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社交能力的人。

五、让孩子通过多层次材料获得成长

“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得来的,让孩子与材料对话不是把材料直接交给孩子就能实现的,而是让材料同时存在幼儿视野中,使孩子成为材料的真正主人,根据需求而发展”。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不同,应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多功能性,做到一物多用,让孩子发明创造新玩法,使每种材料在不同孩子的手中,发挥出不同的用途。例如“喂娃娃吃饭”的功能就能使孩子感知大小、颜色、形状。

篇4:快乐娃娃家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布置时,我们用架子和纸箱的组合将“娃娃家”分隔成“厨房”和“卧室”,“厨房”放置“饮具”,“卧室”放置“家具”,再布置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使“娃娃家”变得更舒适、更温馨。在娃娃家中,我们投放的有成品的、自制的、半成品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增强角色游戏的操作性、趣味性。

因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是刚从“家”到“幼儿园”这个集体中,他们接触的只有爸爸妈妈,也只能从爸爸妈妈的角色开始扮演。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自然而然会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我们应该注重游戏的观察,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二、事例描述

一进娃娃家里,“爸爸妈妈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妈妈抱娃娃,爸爸烧饭,忙得是不亦乐乎。澜澜一走进马上说:“我给小熊宝宝找一件衣服。”说着,向衣柜走去。悦悦一边脱鞋一边大声地说:“我要给小熊宝宝穿衣服,我们一起来穿好吗?”澜澜看了看她,悦悦拿了裤子帮小熊穿了起来。只见澜澜走进厨房说:“小熊生病了,我要给它吃药。”说完端出一碗药给小熊喝,旁边的小钰儿看到了说:“你喂一次我喂一次可不可以?”澜澜看了她一眼,没回答。悦悦走了过来说:“我来给小熊宝宝穿衣服了。”“好,穿好衣服我来给它喂药”。澜澜一起和悦悦给小熊宝宝穿起了衣服,两人一直在照顾小熊宝宝,一会儿给它做好吃的,一会儿给它换衣服,一会儿陪它睡觉,做得还真是有模有样。

悦悦陪小熊宝宝在睡觉、照顾宝宝

这时一旁的宸宸发现衣柜里的衣服被拿完了,他钻进了衣柜藏了起来,很希望有人能去找他。桤桤发现了这个秘密,好奇地打开了衣柜门,此时两人相互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布布从进娃娃家一直忙着切菜、烧菜,这样重复着,没有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只是把烧好的菜不断地放在餐桌上,桤桤津津有味地吃着布布做的美餐。

三、观察分析

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需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事例的描述和观察,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1.游戏水平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悦悦、澜澜在生活中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在活动中,她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去照顾小熊宝宝,给它穿衣、喂它吃饭、抱它睡觉,这些有时也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自己想象的生活。布布在家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切菜、烧菜的样子,所以在活动中他一直重复这些动作。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个体现。

2.交往能力

活动中,有些孩子们之间从一开始的独自游戏渐渐地有了交流,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角色意识。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布布一直在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很少,这与幼儿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布布一直在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很少

3.规则意识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来不及整理就换游戏了。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忙到最后还要老师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首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件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还有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和状态。

四、过程调适

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选择成品进行游戏,不会考虑结合其他的半成品材料进行组合,教师这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小熊宝宝好想吃你们包的饺子,你们愿意做吗?饺子里面都有哪些菜?”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递进地自我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花片、橡皮泥,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捏自己需要的东西,如蔬菜、食品等。以上材料的投放,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小班幼儿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尝试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等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只要收拾玩具的音乐一响,小朋友就可以按照“常规示意图”来整理玩具,把玩具放在原来的位置。

五、反思跟进

1.丰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游戏中角色的理解和扮演,如果孩子不具备对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致不能持续了。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就越高。

引导孩子观察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让他们说说自己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时引导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去。

2.丰富游戏材料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小班幼儿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他们对角色的动作兴趣最高。所以,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多一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一些,成品玩具、色彩鲜艳的玩具要多一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游戏水平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建立联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还能一物多用。为此,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如皱纹纸、小积塑片、棒冰棍等便于幼儿操作。

3.适宜游戏指导

幼儿游戏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接受能力、已知经验等进行适宜的指导。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教师来启发诱导;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主题,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为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一步拓展游戏内容。

参考文献:

袁小丽.对幼儿园角色区域的观察与思考[J].保育与教育,2013(07).

篇5:小班教案《泥娃娃分家家》

1、观察泥娃娃的外形特征,并尝试按某一特征来分类。

2、愿意向同伴介绍各自的记录方法,体验给泥娃娃分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泥娃娃图片、记录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知道泥娃娃是我国民俗工艺品

1、小熊开了一家泥娃娃店,你在哪里也见过泥娃娃?

小结:泥娃娃是我国江苏特有的民俗工艺品,代表着吉祥如意。

二、观察交流――观察泥娃娃的外貌特征,找到泥娃娃身上的共同点

1、泥娃娃找朋友

(1)请你们仔细找一找,他们身上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2)还有哪些泥娃娃是好朋友?

2、小熊开展览会

(1)小熊要开一个泥娃娃展览会,为了方便顾客参观,小熊想把这些泥娃娃分分家,是好朋友的放在一层展柜上,不是好朋友的放在另一层展柜上。

(2)这么多泥娃娃你觉得该怎么分呢?

三、幼儿操作――尝试按某一特征分类并记录

(1)第一次分类操作

1、找一找,泥娃娃身上的哪些地方是一样的,他们就是好朋友。

2、好朋友放在一层,不是好朋友的放另一层。

(2)第一次分享交流

1、你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帮泥娃娃分家?

2、示范记录纸

小结:你们找的真仔细,其实还有很多的办法,现在请你们再去找一找,分一分,不过,这次有点难度。

要求:a找不同的方法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b介绍记录纸

(3)第二次分类操作

1、幼儿操作,并尝试记录。

2、鼓励幼儿寻找不一样的方法。

四、交流分享――体验给泥娃娃分家的快乐

(1)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好方法。

篇6:《娃娃家》教案

【活动目标】

1、帮助泥娃娃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

2、感受中国民间工艺品—泥娃娃的特色。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每人一套泥娃娃图片,PPT,音乐“泥娃娃”。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泥娃娃来了。

1、播放歌曲“泥娃娃”,听:谁来了?

2、交流:到底谁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泥娃娃是一个假娃娃,但是他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有手脚,跟真娃娃差不多,可是,她不会动。

[价值分析:直入主题,让孩子先对泥娃娃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二、介绍交流:了不起的娃娃。

1、出示1个泥娃娃,看:泥娃娃来了。

2、仔细观察泥娃娃的样子,交流:泥娃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小结:泥洼娃是胖胖的,十分可爱。

3、是谁做出了那么漂亮的泥娃娃?

小结:泥娃娃是中国无锡特有的民间艺术品,也叫大阿福,是只有我们中国有的,他们是外国式没有的。

三、泥娃娃分家家。

1、出示5个泥娃娃图片:看,今天老师把泥娃娃请到了我们的中间,瞧,一共来了几个泥娃娃?

2、他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过渡:小朋友真棒,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

3、老师想把他们放在教室里展览,这里有一个两层的架子,该怎么把5个泥娃娃分别放到2个架子里呢?

4、请幼儿按特征分类,教师在旁作记录示范。

[价值分析:通过观察尝试进行不同的分类。]

5、幼儿操作两人一组,观看泥娃娃的图片,商议如何根据泥娃娃的特征分成两家,可为两家命名,并把他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1、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帮泥娃娃分一分,不要忘记记录哦!

2、幼儿操作。

3、交流各自的记录,并在以后的操作中继续尝试。

小结:我们在分类的时候可以根据泥娃娃不同的特征来进行分类,把相同特征的娃娃可以分在一起。

[价值分析: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巩固根据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篇7:《娃娃家》教案

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环境创设:

1、“爸爸妈妈好”“小花被”

2、生活区布置:帮妈妈整理衣服,帮宝宝穿衣服

家长配合工作:

1、和孩子一起找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合影,并和孩子一起说说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内容等,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2、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下家里的鞋柜、衣橱等,一起说说哪些是妈妈的用品,哪些是爸爸的用品;准备爸爸妈妈的一些不穿不用的物品带至幼儿园提供幼儿的游戏材料。

3、在家和孩子一起参观自己的“家”,向孩子介绍每一间房间的名称和功能,以各种孩子喜欢的方法(如考考你,猜一猜等)帮助孩子巩固经验。爸爸——“亲亲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飞呀飞”,及爸爸力量大。

4、爸爸妈妈引导孩子观察爷爷奶奶在家里做事的情景,和孩子谈谈爷爷奶。

5、奶奶年纪大了,可是为了照顾孩子,还要做很多事情,真辛苦!知道宝宝长大了,很多事情要自己做。

篇8:《娃娃家》教案

“娃娃家”这个游戏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是幼儿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 我们可以从幼儿玩“娃娃家”这个游戏中隐约地看到幼儿在自己的家庭中是怎么样生活的!

一、总体特征

小班的幼儿对“娃娃家”的理解还不是太透彻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娃娃家”这个词的意思, 有些幼儿就只是纯粹的玩“娃娃家”里的玩具, 而有些幼儿可以理解一点“娃娃家”.

二、角色选择

1. 自主分配角色

对于幼儿分配角色的问题, 当幼儿玩“娃娃家”的时候, 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说明谁当爸爸谁当妈妈, 幼儿会自己分配。我举个例子:

有一次教师说:“好, 现在可以去玩‘娃娃家’。”姚××就一边搬椅子一边往“娃娃家”那边走, 后来又有一名幼儿 (贺××) 去了, 姚××就对他说:“我当妈妈, 你当爸爸。”贺××很乐意地答应了。这样, 我们就知道了幼儿明白“娃娃家”里应该有爸爸妈妈。同时, 幼儿自己心里也会有想当什么的想法。

2. 服从教师分配角色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 有时候教师会进行分配, 如教师在上完课时对幼儿说:“现在我们玩‘娃娃家’的游戏, 老师点到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椅子搬过去, 现在屠××和汤××去, 屠××当妈妈, 汤××当爸爸。”两个幼儿就很快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去玩了, 就是按照教师说的, 他们没有发生争议。这说明, 幼儿对于教师所分配的角色不存在着异议, 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角色。

三、幼儿“娃娃家”的具体内容、特征

幼儿在玩“娃娃家”的时候, 有些“爸爸妈妈”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些“爸爸妈妈”则没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可以说是对什么感兴趣就专注于做那件事情。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

单×和刘××在玩“娃娃家”之前就进行了分工, 而且在玩的时候分工很明确:单×当妈妈, 刘××当爸爸。在玩的时候, 他们各自做各自的事, 单×在照顾小宝宝, 刘××在煮饭。

在单×和刘××玩“娃娃家”玩到一半的时候, 我去看他们, 看到两个人都在炒菜。看见我来了, 他们就对我说:“老师, 我们在炒菜。”我问:“你们在炒什么菜啊?”他们说:“我们在炒鸡蛋。”我又问:“你们炒给谁吃的啊?”他们没回答。我再问:“是炒给小宝宝吃的啊?”“嗯, 是的。”他们说。说的时候, 两个人都看着自己手上的菜, 很认真地摆弄着。我看了看他们, 说:“小宝宝哭了, 你们是不是应该哄哄他 (她) 啊?”这时他们才想到旁边的小宝宝, 赶紧过去拍拍小宝宝, 嘴里并说着:“宝宝不哭啊!”拍了一会, 就又去弄他们的菜了!这时我对他们讲:“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爸爸妈妈两个角色, 我们当妈妈的就应该做好妈妈的工作, 当爸爸的就要做好爸爸的工作, 不可以两个人同时去做一件事, 那样我们的小宝宝就没有人照顾了啊!”

由于3岁半的幼儿还很小, 不能在玩游戏之前想好玩什么, 所以他们通常是是看到什么玩具就会联想到什么游戏。因此, 教师不要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意愿去玩游戏, 他们想怎么玩, 我们就让他们怎么玩。在游戏中,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幼儿, 就像我在上面举的例子那样, 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幼儿讲:“小宝宝哭了, 你们是不是应该哄哄他 (她) 啊?”这样, 孩子就会很快的去哄小宝宝。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 教师要让幼儿受角色的约束, 比如你是当妈妈的就要爱护自己的孩子, 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把家里打扫干净, 把物品放整齐。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幼儿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 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 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这充分说明, 幼儿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有些幼儿知道分工, 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分工的意思。

幼儿在玩“娃娃家”这个游戏的时候, 他 (她) 会有影射, 如他 (她) 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是怎么样的, 他 (她) 也许就会用到“娃娃家”这个游戏中来。例如:在家里妈妈是怎么喂他 (她) 吃饭的, 这个幼儿就会怎么喂小宝宝吃饭;妈妈在喂饭的时候会说一些话, 这个幼儿就会在喂小宝宝吃饭的时候说类似的话;爸爸在家怎么做的, 这个幼儿就会在“娃娃家”游戏中体现出来……但也有些幼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爸爸和妈妈。

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 会选择不同的事情:在家里看到爸爸经常扫地, 他 (她) 做爸爸的时候就会去扫地;在家里看到妈妈经常烧菜, 那他 (她) 做妈妈的时候就会去烧菜。幼儿选择的事情不同, 可以体现幼儿不同的社会倾向。

篇9:“无处不在的娃娃家”

镜头一:“科学区里的娃娃家”

在我们班级里,清清和牛牛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在科学区里玩磁铁玩具“钓鱼”。玩着玩着,清清突然对牛牛说:“我的小宝宝最喜欢吃鱼了,让我们多钓几条鱼烧给他吃吧!”“好啊,等我钓到了,我也把鱼送给你的宝宝。”于是,两个小伙伴接着玩钓鱼。过了不久,牛牛站了起来说:“这根鱼竿不好,我想去买根新的鱼竿。”“好啊,那我陪你一起去吧。”清清回答。于是,两个小家伙在班级里兜了一圈,假装是在寻找新的钓鱼竿。

镜头二:“语言区里的娃娃家”

为了鼓励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我在语言区里投放了几只可爱的手偶玩具。一天,小颖抱着一只小花猫手偶,拿了一本故事书,轻轻地对小花猫手偶说:“小宝宝,你想听什么故事呢?”说着,她把小花猫放在自己的腿上,把书打开和小花猫一起看。过了不久,她抱起小花猫说:“故事讲完了,现在妈妈要抱着宝宝睡觉了。”她哄了一会小花猫后,把它放在书架上,悄悄地问旁边的小男孩说:“小花猫宝宝还没有爸爸呢?你想做小花猫的爸爸吗?”一旁的小男孩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啊”。于是,他们在语言区里一起照顾着小花猫。

镜头三:“户外活动区里的娃娃家”

只见菲菲把呼啦圈套在自己一侧肩膀上,高兴地对旁边的诺诺说:“你看,这是我的新包包,我们一起去买菜吧!”“那好吧!要不你坐在我的车里吧,我带去你买菜。”诺诺也指着自己手里的拖拉玩具车回答。于是,两个好朋友跨在小车上,在活动场地里跑了一圈。停了下来后,菲菲在一旁的花坛里找到了几张落叶,捡起来对诺诺说:“我买到菜了,我们去烧菜吧!”接着,菲菲又把呼啦圈从自己肩膀上取了下来放在地上,把刚才捡来的小树叶放在呼啦圈中间。很显然,原来把呼啦圈当成了挎包,现在摆放在地面上就变成了大锅。接着,诺诺也来帮助,两个小家伙便开始做菜了。

从以上三个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娃娃家游戏行为的确是在非专门的“角色区”进行的,可以说完全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那么,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游戏场景呢?我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幼儿的自身发展因素

(一)幼儿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儿童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世界具有三种意义,其中包含了开放的意义,意为儿童从事着人类共同的生活、工作;第二是无拘无束的意义,意为儿童能无拘无束地的游玩,玩各种游戏。这两项意义证明了幼儿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幼儿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并不仅仅是在游戏,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针对“想象娃娃家”游戏而言,幼儿每次都能在自由支配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进行情景创编并体验着娃娃家情景的游戏乐趣。

(二)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幼儿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幼儿除了睡眠和饮食以外,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他们童年期的主要活动。娃娃家游戏更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幼儿能够将自己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所有经验建构在自己的角色中,通过自己扮演、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并获得最大的身心愉悦。

(三)幼儿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

新时代下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健康、营养、游戏等总体方面都胜过从前的我们。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们注重幼儿教育,孩子们生活在美满的家庭中,所以对于如今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如案例中提到的“钓鱼”、“坐车买菜”等,这些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都会成为幼儿游戏中的情景。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幼儿在区角娃娃家里没有进一步开展的情节,所以会延伸至其他时间段来完成情景体验,即所谓的“想象娃娃家”游戏。

二、班级娃娃家活动区的设置因素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想象娃娃家”中的幼儿交往能力强,能与伙伴们进行直接顺畅的沟通,他们喜欢运用更大的空间去完成自己所假设的情节,显得更加自由。难道老师精心打造的娃娃家反而达不到幼儿“想象娃娃家”的游戏效果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游戏材料过于丰富,分散幼儿注意力

为了吸引幼儿游戏,很多老师都会为娃娃家里投放丰富的材料。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游戏,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以及各种漂亮的装饰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了。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小班幼儿特别喜爱摆弄游戏材料,对新材料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远远超过照顾宝宝、招呼小客人等娃娃家游戏的扮演了。例如,老师新投放了一架照相机,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先拿到它,导致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抢着玩。当小客人已经在门外敲门时,爸爸妈妈已然忘记该给小客人去开门了。这恰好与心理学家史密斯和康洛利的观点不谋而合:玩具的数量与幼儿游戏社会性互动水平成反比。玩具数量越多,越不能促进幼儿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这就是为什么班级很多孩子在没有任何玩娃娃家游戏所需物品的支持下进行“想象娃娃家”游戏,反而能更好地与自己的伙伴沟通交流的原因。

nlc202309040119

(二)成型的游戏材料过多,不利于幼儿想象

成型的游戏材料往往都定格玩法以及用途。再以投放照相机为例,以废旧小纸盒组合成照相机,尽管它的外形制作得很逼真,但是实操性质并不大,它的玩法就是孩子们假装按一下快门键。这些制作好的具有既定功能的玩具反而不利于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不太现成、不太逼真的游戏材料能给将要开展的游戏活动提供更多想象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案例三中菲菲拿一只呼啦圈套在自己的肩膀上,她开心地说“这是我的新包包”,还把落叶当成是买来的菜,接着又把呼啦圈当成是炒菜的锅了。

(三)娃娃家游戏名额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幼儿游戏欲望

照理说幼儿园保证为每个孩子提供的游戏时间是充裕的,又怎么会仍旧没法满足每个孩子的游戏欲望呢?例如在班级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我们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玩到娃娃家区域,这就势必会出现一部分孩子将利用其他时间、其他场地来完成自己喜爱的娃娃家游戏,以此来满足自己对于娃娃家的游戏欲望。

笔者想,不管老师再如何精心设置娃娃家活动区域,不论是在里面投放多么精美的材料,若是出现了幼儿“玩不起来”的现象,那么就一定是因为班级娃娃家活动区的设置上存在了问题。如果娃娃家达不到最理想的游戏效果,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策略一:注重材料投放的科学性

(一)关注材料的投放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

在幼儿的生活中,各类玩具、日用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一定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物品。比如小女孩们喜欢用发夹等饰品来打扮自己,她们就会希望在娃娃家里也能有一个梳妆台,还要能够真实照到自己小脸的镜子。小男孩们比较喜欢玩车,他们看到自己的爸爸就是每天开车去上班的,当他们进入娃娃家时扮演的角色正是爸爸,所以小男孩们会想,要是自己能在娃娃家里也有一辆车该多好啊!

(二)关注材料的投放是否是幼儿真实需要的

教师不仅要需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也要关注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因此相关娃娃家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考虑投放的材料是否是幼儿真实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细致观察幼儿游戏中的情节,根据新的游戏情节与幼儿共同商议是否需要增添。例如,老师在创设娃娃家区域的时候已经在家里投放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但是当夏天到了,娃娃家的“爸爸”说“小宝宝很想吃西瓜”,然而在老师投放的水果中却正好没有西瓜。就算是教师认为自己设置的娃娃家材料已经足够充分,但若不是幼儿真实的需要,再多的投放也没有意义,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所以说投放材料一定不是盲目的“填满式”,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进行有序、有层次地投放。

策略二:注重材料投放是否有利于游戏情节的开展

(一)会说话的墙饰设计

教师在娃娃家墙面上贴好精美的花朵图案等来装饰墙面,的确能让娃娃家显得更加温馨。另一方面,如果墙饰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鲜明的生活经验提示,启发幼儿开展丰富的娃娃家游戏行为则是更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发现娃娃家里的妈妈不善于照顾宝宝,就在墙面贴上了“照顾宝宝小常识”,有喂奶、喂食的图片,为宝宝穿衣服的图片等等。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运用老师新投放的洗衣机,我们就可以在洗衣机旁边贴好“洗衣流程图”,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流程洗衣服。

(二)适当的半成品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尽管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弱,但是他们同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半成品材料的投放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并以此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作用。例如,小班的孩子能够把油泥搓成长条了,那么老师就能够利用幼儿的这项手工技能鼓励孩子们在娃娃家里自己做“面条”。能力强一点的幼儿还能运用油泥做成圆圆的饼干等不同的食品来,这远比教师提供成型的面条或饼干玩具更加具有吸引力,游戏情节也显得更加丰富了,大大增强了幼儿游戏的趣味。

策略三:扩大娃娃家的活动区域

一般情况下,由于小班的娃娃家个数多,所以每个娃娃家所占的空间就小。因为空间小,几个平行娃娃家不可能全部同时拥有一整套应有尽有的生活设备(厨房、客厅、洗衣间、淋浴间、卧室、梳妆台等等),狭小的空间不利于幼儿娃娃家游戏的开展与同伴交往。整个班级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同时为多个平行娃娃家增大占地面积,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在几个平行娃娃家外面开设公共洗衣房和公用电话亭等简易的小区域。如:把某一家的一台洗衣机拿出来并增加一只双层晾衣架就能组合成一个“公共洗衣房”,几个娃娃家的妈妈们都能在这里同时洗衣服并进行晾晒。再将某一家的电话机拿出来做成比较大型的公共电话亭,让所有幼儿都能来这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娃娃家拥挤的现象,而且一家娃娃家的物品变成了大家都能共享的物品,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在玩的同时丰富了娃娃家游戏情景,还能增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娃娃家游戏行为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及时反思,再积极地以科学的方法支持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那么我们的娃娃家游戏就一定就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篇10:《娃娃家》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内容: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3、对于全班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放低音量地进行游戏给予表扬,并告诉幼儿在下次游戏中也要看他们的表现;

教学反思: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通过玩具材料可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引起游戏愿望,并可以使幼儿游戏活动更有目的,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幼儿模仿多,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戏初期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

再有,小朋友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把能力好的和能力差的搭配起来,让他们互相带动和感染,共同感受游戏的快乐。

篇11:《娃娃家》教案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娃娃家超市

活动:

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冷饮店

活动目的:

1.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逐步的加强游戏的集体性。

3.能够为游戏选择替代玩具。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继续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冰淇淋盒子、珍珠奶茶杯子,海绵,各种瓶子,罐子等)

2.继续布置冷饮店,添加各种杯子。

活动过程:

一.以回忆上次的游戏情况引入活动。

1.师:上次,你在玩什么游戏?你扮演了谁?

2.师;你最爱玩什么?你在冷饮店里扮演谁?冷饮店里有什么?

3.师:冷饮店的生意好吗?(不好,人手不够,很多顾客来了,但是制作的冰淇淋不够卖)为什么?

引导幼儿分配角色。(冷饮店的老板,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篇12:《娃娃家》教案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案:

娃娃家、超市、冷饮店

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冷饮店

活动目的:

1.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逐步的加强游戏的集体性。

3.能够为游戏选择替代玩具。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5.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快乐体验。

活动准备:

1.继续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冰淇淋盒子、珍珠奶茶杯子,海绵,各种瓶子,罐子等)

2.继续布置冷饮店,添加各种杯子。

活动过程:

以回忆上次的游戏情况

引入活动:

1.师:上次,你在玩什么游戏?你扮演了谁?

2.师;你最爱玩什么?你在冷饮店里扮演谁?冷饮店里有什么?

3.师:冷饮店的生意好吗?(不好,人手不够,很多顾客来了,但是制作的冰淇淋不够卖)为什么?引导幼儿分配角色。(冷饮店的老板,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上一篇:遥想30岁500字作文下一篇:行政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