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2024-04-26

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通用11篇)

篇1: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角色游戏:娃娃家

(一)娃娃餐厅

活动总目标:

1.围绕“娃娃家”主题开展游戏。了解娃娃家的物品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萌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3.围绕“娃娃家”开展游戏,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4.引导学习抱娃娃的方法及如何给娃娃喂饭等。

5.继续巩固游戏常规,能正确使用各种游戏材料。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1.娃娃若干、炊具(煤气灶、锅、铲、勺等)、餐具(碗、盘子、茶壶、杯 子、小勺等)、电视机、食品(面条、鱼丸、饺子、各种饼干等)。

2.布置若干娃娃家的环境。

指导要点:

一、教师出示娃娃家物品引起幼儿游戏兴趣。

二、幼儿了解娃娃家物品的名称并讨论其使用方法。

1.让幼儿说说桌上有什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这些物品? 2.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认识的物品的使用方法并示范。

三、幼儿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创设若干个娃娃家,幼儿自由游戏练习使用各种炊具、餐具等。

2.在游戏中教师可充当某个角色和幼儿一起玩。

3.教师在游戏中进行随机教育,提醒幼儿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具玩完后要及时归位。第一次观察推进:

1.观察:从本次游戏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小朋友们对娃娃家的游戏十分兴趣,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地方脱离游戏,以下是几游戏片段

片段1:有一个小朋友抱着布娃娃坐在桌子旁边,什么都没有做,一个下午 的游戏时间浪费了

片段2:另外一组一个小朋友拼命的把各种蔬菜水果放进了锅里,然后再倒 出来,最后再放进去,这样一直重复,没和任何交流也没做其他的事。

2.推进: 娃娃家小朋友们的表现,反应了小班小朋友现在仍处于操作材料 自我满足的阶段。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有时候一个东西可以玩很久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改怎么样做,不会与人交往,教师在今后的游戏中要继续的引导,使幼儿有更多互动和分享经验。

篇2: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吴群玲

最近我在关注孩子们区角活动的情况,发现去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时总是重复类似的活动内容比如:烧饭,吃饭,喂娃娃吃饭和给娃娃过生日等。作为老师的我,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样的游戏活动状况处于停滞状态,于是我在游戏分享的时候,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关于娃娃家孩子们能作什么事情的讨论!

幼儿们听了纷纷举手,样子十分激动,很想说给大家听。通过讨论,孩子似乎对娃娃家又有了新的游戏欲望,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到“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还会换着角色玩,这次指引让我由衷的感到:孩子就像漂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当它不再前进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像是一缕海风轻轻的吹动它,直到它靠岸,走向人生的旅途,我们只有默默在内心祝福每个孩子走好人生!

篇3:娃娃家的故事——角色游戏案例

镜头一:

在娃娃家的角色分配中通过挂“角色牌”的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其中进入丫丫家参与游戏的幼儿在门口都没有进入,靠近一听原来是他们在争执,A和B都要进去当妈妈,其中A小朋友已经拿到了牌子,B小朋友没有拿到,她就是不让A进去游戏,哭着说“我是妈妈,我上次就是当妈妈的”。过了一会儿发现没有人愿意换角色,本想介入娃娃家的B小朋友看到旁边玩具店里挺热闹,有的在卖玩具,有的买了玩具在玩,她看到了也想进入,正好还有一块角色牌,她挂好牌子成功进入了玩具店。A小朋友也进入了娃娃家当起了妈妈。

镜头二:

我以“娃娃的阿姨”敲了丫丫家的门,“娃娃的爸爸”很热情地招待我,直接请我进屋并给我吃蛋糕。娃娃的妈妈抱着娃娃走到我身边,看到我在吃蛋糕,她自己拿起蛋糕也吃了起来,边吃边走到娃娃身边,娃娃你也吃蛋糕。妈妈抱起娃娃认真地喂着,妈妈还不时说:“快快吃,这样才能长大”。当娃娃的爸爸看到妈妈在喂宝宝吃蛋糕,他也拿起蛋糕喂起来。这时两人都争着要喂娃娃,谁也不肯退让。过了两分钟左右娃娃的妈妈说:“娃娃吃饱了”。这时娃娃的爸爸欣然接受了,自己又去厨房烧菜。当活动结束时,娃娃的爸爸妈妈都管自己离开没有收拾家里的物品,娃娃也丢在地上没有放好。

分析:

《纲要》中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环境育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班的幼儿都是小班刚入园,情绪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所以,我们更要创设自由、安全、宽松、舒适的环境。小班幼儿还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尤其是在玩游戏的时候,自己想担任什么角色,就一定要当。案例二中,由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还未意识到要遵循物归原处的原则。入园三个月的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会消除一些不安,娃娃家中的各个成员角色是他们最喜欢扮演模仿的角色。对于我们班的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与他们的生活最为贴近,能使他们在“家”的氛围中紧张的情绪得到一些缓和,在游戏情景中再现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指导策略:

《指南》中指出: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当幼儿同伴间产生矛盾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情景,诱发各游戏主题间进行交往,化解同伴及角色间的矛盾,提高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

1、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面对幼儿争抢扮演角色的问题时,我不是直接介入游戏,先当他们的旁观者,如果直接介入游戏,我只能满足一名幼儿的游戏愿望,伤害了另一名幼儿。当了旁观者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在观察到其他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会被吸引过去,他们就会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去。针对幼儿争抢角色与玩具的情况我也进行了调整,多开设角色区和玩具材料(提供的材料有成品材料和半成品材料)这样给予幼儿提供了游戏中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而且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需求。

2、在游戏过程中,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而是采用了通过暗示性提问的方式,让能力强的幼儿马上能领会到。当娃娃家里物品凌乱时,他们会将凌乱的物品都取下来从新摆放并用自己的方法摆放物品,在摆放中提升了经验,使游戏继续进行下去,并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家的温馨快乐。

3、在游戏的分享交流时,我将角色里的物品凌乱这一问题拿出来让幼儿共同参与探讨,通过同伴的讨论,通过集体的交流,使每个幼儿都能摆放收拾好角色区中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学会整理收拾材料。同时我也是以团队讲评的形式来奖励,哪一个家里的人员活动中认真且收拾好材料的就进行奖励。这样几次下来,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团队意识。

初显成效:

篇4: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妈:喂,老师。

师: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妈:到我家来给宝宝过生日。

师:那我怎么走啊?你是哪一家啊?

妈:我是小猪家。

师:那我怎么走啊?

妈:你左拐,再直走就到了(这时爸爸走到教师面前来接教师了)。

师:小猪爸爸来接我了,好的,我一会儿就来。

(教师把手上其他幼儿的衣服放到衣柜里后,便到“小猪家”去了。下面是发生在“小猪家”的对话实录。)

师:你们家宝宝过几岁生日啊?

妈:3岁。

师:有蜡烛吗?

妈:没有。

师:哦,你们家没有蜡烛啊?

爸:哦,我去买。

师:哎,你等一下啊,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啊?

爸:直直的。

(幼儿从“百宝箱”里拿来一根短而细的绿色管子当蜡烛。)

师:怎么插啊?

妈:这儿插一根,那儿插一根。

师:插几根啊?

妈:3根。

(幼儿又从“百宝箱”里拿来两根绿色管子。)

爸:我去找打火机。

师:打火机是什么形状的?

爸:是长方形的。

师:宝宝醒了吗?

妈:醒了。

师: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啊?

妈:就叫宝宝(是妈妈和爸爸商量的结果)。

师:宝宝真可爱。

(接下来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吹蜡烛的是小猪家的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

师:谁吹蜡烛啊?

妈、爸:宝宝吹(于是妈妈和爸爸便让宝宝吹蜡烛)。

(接下来是切蛋糕的环节。)

爸:没刀。

师:啊?你们家没刀啊?

妈:有刀(妈妈拿来刀并把刀递给了爸爸)。

(接下来是吃蛋糕的环节,爸爸把蛋糕切好,先给了教师一份,然后妈妈和爸爸各拿了一份开始吃起来。)

师:为什么先给我吃?

妈、爸:因为你是客人。

师:哦,要先给客人吃啊。

(教师吃完蛋糕后有礼貌地跟幼儿道别。)

评析:

这个游戏指导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话”中的师幼对话,二是在“小猪家”的现场对话。

先来看“电话”中的对话部分。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打电话”的教师和“小猪妈妈”之间的距离不到3米。双方目光对视。“打电话”的教师运用“兴趣导向的策略”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向的策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的做法,比如,她问了幼儿三个问题:“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目的)“你是哪一家啊?”(自我介绍)“那我怎么走啊?”(地点)教师和幼儿通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给幼儿打电话常识的过程,告诉对方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自己是谁、自己的家在哪里。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游戏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思维,当真实事物不在眼前时他们会用其他事物来替代。因此,当幼儿给教师“打电话”时,教师迅速用手势做出“接电话”的动作,并且把在视线范围内的情景假想成不在眼前。教师只有蹲下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当幼儿“打电话”给教师时,教师直奔“小猪家”这样可能令幼儿无语的局面。

在“小猪家”里的对话更能显示出教师指导游戏的机智。小班幼儿往往对过生日吃蛋糕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教师进入“小猪家”。很好地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围绕过生日“宝宝”的年龄、蜡烛的数量和形状、点蜡烛需要的打火机及其形状、插蜡烛、切蛋糕、招待客人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幼儿对话,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并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根蜡烛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教师还以问题“为什么给我先吃”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在这里,教师的语言运用比较恰当,有利于幼儿积极思考、参与。

篇5:角色游戏:娃娃家(一)

(一)(角色游戏)活动目标:

1、学习抱娃娃,喂娃娃吃饭。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配角色初步明确自己的角色。

3、初步会收拾娃娃家的餐具。活动准备:

布置“娃娃家”环境,娃娃一个,“娃娃家”中的玩具八套,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娃娃并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玩“娃娃家”游戏的兴趣。

二、“以谁来照顾娃娃”的问题引导幼儿玩“娃娃家”主题游戏。

“宝宝还小需要大人照顾,那么谁来照顾宝宝?谁来当把爸爸妈妈呢?我们今天来玩“娃娃家”的游戏吧。女朋友当妈妈,男朋友当爸爸。。

三、教师谈话回忆爸爸妈妈照顾宝宝的情景。

“你们看照片上的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喂宝宝,哄宝宝睡觉的?请个别幼儿示范表演。

四、教师介绍场地材料,幼儿在教师帮助下组合,分配角色,并知道自己的角色。

五、幼儿分组游戏,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游戏的开展。

1、观察指导幼儿使用娃娃家材料和抱娃娃的动作。

2、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通过提建议帮助幼儿学习交流与沟通。

六、整理游戏材料,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提醒帮助幼儿按照物体的名称整理游戏材料。

篇6: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 以“娃娃家”为例

――以“娃娃家”为例

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周颖佳

一、研究背景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在其《学前儿童游戏》中指出:“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而且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游戏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因此,本文以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为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若干观察案例,简要地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游戏中的冲突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案例1.1 冲突之新鲜体验

鹏宇和嘉何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我闻声一看,原来是鹏宇哭了。我走上前问:“鹏宇,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鹏宇指着嘉何说。“嘉何,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妈妈,他当爸爸。”嘉何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抢东西吗?”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头。

【分析与对策】

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多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在游戏中,也需要经常提醒幼儿: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

经过我们的多次提醒,幼儿间争抢的行为逐渐少了。

案例1.2冲突之角色多样化――“两个妈妈”

从“娃娃家”里传来了争吵声,我连忙走过去。只见大宝和琪琪两人都紧紧地拉扯着“娃娃”,互不相让。看到我来了,大宝说:“老师,这个娃娃是我先拿的,我是‘娃娃家’的妈妈。”琪琪也不甘示弱:“老师,我也要做娃娃的妈妈。”这时,我接过了她们手里的娃娃,抱在怀里,说:“娃娃乖,不哭了。看,你们把娃娃弄哭了。快跟她说声对不起。”她们点点头:“娃娃,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看着她们沮丧的眼神,我说:“刚才娃娃悄悄地告诉老师,说你们两个她都喜欢,所以想让你们两个一起做她的妈妈,你们愿意吗?”“愿意。”她们两个高兴得跳了起来。

【分析与对策】

现在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独享玩具,他们没有与他人协商的意识和经验,互相之间很容易为了某种共同的需求而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如果只留下一个“妈妈”,那么另一个幼儿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两个“妈妈”的出现,不但满足了幼儿各自的心理需求和游戏愿望,也消除了矛盾,增进了幼儿之间交往。因此,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初期,应该允许角色的重复,如两位妈妈、两位爸爸等。

案例1.3冲突之不和谐的声音――扔东西

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砰”的一声,只见平平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翻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我正想上前批评,可当我看到平平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平平,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平平委屈地说道。“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听我这么一说,平平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

【分析与对策】

1.平平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一些原因被其他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作为老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

2.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再引导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二)游戏中的“停顿”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幼儿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这充分说明,幼儿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幼儿知道游戏角色的职责,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而当幼儿不理解角色时,其游戏则“停顿”了。

案例2.1 不知所措

阿哲吃完点心就急忙去了厨房,他插上了“爸爸”牌子,将烧饭的材料全都拿出来,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天要烧许多好吃的菜。”说完他就开始动手烧起来了。心妍觉得无所亭亭,她今天是“妈妈”,看到有“爸爸”在烧饭了,就站在阁楼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我进入“娃娃家”,看到小床上的`若干娃娃和凌乱的衣服,就建议她去洗一洗,晒一晒。心妍果真将一件件的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做好后,她跑到“爸爸”那儿一起端饭菜。我又以“阿姨”的角色给他们演示如何做一个小客人,游戏结束时和他们一起参与整理。

【分析与对策】

1.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没有了更多的发展。有的只是停留在摆弄材料上,例如一开始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地开始和结束,没有进一步的情节发生。因此教师在观察和指导时要有提示,有重点,并且以鼓励为主,进一步引导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

2.小班孩子喜欢模仿,我们老师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就像案例中,老师的参与使孩子变得积极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愿意学着积极参与,可以进行“娃娃家”角色游戏的模拟展示,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讨论、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三)游戏中的经验迁移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在游戏活动中虽然以模仿为主,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游戏水平在模仿中也有所提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经验的迁移与创新。

案例3.1 迁移新经验――吃火锅

诚诚正在“娃娃家”炒菜,把各种各样的菜一股脑儿都倒进锅子里,不停地用铲子翻来翻去。“锅子”小,菜太多,再加上诚诚的炒菜动作有些笨拙,锅子里的菜不断掉出来,散落在地上,旁边的幼儿忍不住跑来告状:“老师,诚诚把菜全部倒在锅里一起烧啦,弄得很乱。”我扮作小客人去“娃娃家”做客。“娃娃爸爸,你在烧什么呀?”诚诚头也不抬,一边专注地摆弄着锅子里的菜,一边说:“我在烧火锅呢!” “有些菜从锅子里掉出来了哦!”我微笑着提醒了一句,诚诚马上对我吐了一下舌头,做个鬼脸儿,拣起了掉出来的菜。

【分析与对策】

每次游戏之前,我们都会强调这一规则,即要求孩子们不要把菜全部混在一起,而诚诚的解释虽然与规则不符,但是他确实迁移了生活中吃火锅的经验,是一个有创意的新玩法。因此,在强调游戏规则的时候不可过于死板,应给幼儿真正“创造游戏”的机会,如何构想生活中的创意变成孩子们的新游戏?角色游戏依赖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等均与孩子的社会生活有关。幼儿往往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因此,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需建立在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案例3.2 多样化的交往――欢迎来做客

今天,我到“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妈妈宁宁、爸爸瑞瑞、宝宝灏灏的茶杯)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活动中,我看见孩子们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不动声色,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肚子疼要吃药的,还要挂盐水的。”我说:“我现在疼得很厉害。”宁宁说:“不要紧的,我先帮你揉一揉吧,揉了就不疼了。”灏灏问:“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瑞瑞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宁宁给我揉揉肚子,灏灏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弥补他们的过失。

【分析与对策】

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可以看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教师通过平行介入游戏的方式,即扮演角色,参与游戏进行暗示,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我们还可提供一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角色游戏更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

案例3.3生成新游戏――临时医院

今天活动时,陆艺霖抱着娃娃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我家的娃娃生病了。”我马上关心地问:“是吗?什么病呀?”她说:“发烧。”“你是怎么知道的?”“头可热呢。”她边说边用手去触摸娃娃的额头。旁边的天天正在做饭,拿着一个小碗走过来说:“我这儿有药。”说完,他坐在床边用饭当做药喂娃娃吃。遥遥一边干活,一边说:“再不好去医院打一针。”这三个孩子开始忙着照顾生病的娃娃,最后决定去医院。我们临时找了一个角落当医院,他们推选我当医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恋恋不舍。为了了解幼儿对医院的认识程度,我们组织了谈话活动。我对幼儿说:“今天陆艺霖家的娃娃生病了,去医院看病。你们都到医院看过病吗?都是怎样治好的呢?”小朋友有的说:“我生病去医院,大夫给我打一针就好了。”有的说:“我发过烧,量体温,然后打一针就好了。”还有的小朋友补充说:“体温表还得甩一甩呢。”东东补充说:“大夫还得穿白大褂,戴白帽子呢!”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对医院的认识。联系到“娃娃家”孩子生病也需要到医院看病这一情况,我和小朋友们决定在“娃娃家”附近开设一家医院。就这样,在幼儿的共同努力下,“医院”诞生了。

【分析与对策】

相关经验的丰富,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玩得更加有趣味了。从这个活动的生成及深入,我认识到,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相关的目标一一挖掘出来,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幼儿年龄的发展目标,以有效地指导游戏的发展。从游戏中三名幼儿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游戏的内容已经随着情节的丰富而产生了新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幼儿兴趣这一教育的生长点,来扩展幼儿的经验。我作为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们共同游戏,很快发现他们新的兴趣需求“我家的娃娃生病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真实地、创造性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医院”的引出也就成为必然。作为孩子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我们应敏锐地抓住这一教育生长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孩子对“医院”“医生”的已有认识,扩展经验,使孩子们在感兴趣的“医院”游戏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中医院的功能、医生的职责及其与病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将社会性教育适时地融入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四)游戏中的规则

在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地整理材料是一项重要的游戏规则,这将会影响每一次角色游戏的秩序,有必要让孩子养成把游戏物品归放原处的习惯。

案例4.1 整理玩具――洗衣机收藏箱

“娃娃家”新增了几件家具,孩子们特别喜欢老师制作的可以开关的微波炉和洗衣机。游戏开始了,有的孩子做爸爸,忙着烧菜,做出好多菜肴招待客人;有的孩子做妈妈,一会儿抱娃娃,一会儿喂娃娃吃东西;小客人也不闲着,他们一会儿帮着爸爸把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一会儿又帮着妈妈把东西放进洗衣机清洗,忙得不亦乐乎。游戏结束了,孩子们开始收拾东西,我惊奇地发现,诚诚把“娃娃家”的水果、馒头、菜刀等东西都往洗衣机里收,洗衣机竞变成了孩子们的收藏箱!

【分析与对策】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支柱,好的玩具能满足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其功能也是多变的,可以让幼儿把它们想象成许多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满足幼儿不断萌生的愿望。洗衣机变收藏箱,正体现了孩子们对材料的想象。于是,我们就物品归放的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借以提醒小朋友养成好的整理习惯。同时,这也引起了我们对如何投放游戏材料的思考。一方面要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游戏规则的生成和调整。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孩子对游戏内容的熟悉和了解之上,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三、结束语

篇7: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内容:

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3、对于全班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放低音量地进行游戏给予表扬,并告诉幼儿在下次游戏中也要看他们的表现;

教学反思: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通过玩具材料可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引起游戏愿望,并可以使幼儿游戏活动更有目的,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幼儿模仿多,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戏初期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

再有,小朋友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把能力好的和能力差的搭配起来,让他们互相带动和感染,共同感受游戏的快乐。

篇8:角色游戏娃娃家餐厅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布置时,我们用架子和纸箱的组合将“娃娃家”分隔成“厨房”和“卧室”,“厨房”放置“饮具”,“卧室”放置“家具”,再布置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使“娃娃家”变得更舒适、更温馨。在娃娃家中,我们投放的有成品的、自制的、半成品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增强角色游戏的操作性、趣味性。

因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是刚从“家”到“幼儿园”这个集体中,他们接触的只有爸爸妈妈,也只能从爸爸妈妈的角色开始扮演。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自然而然会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我们应该注重游戏的观察,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二、事例描述

一进娃娃家里,“爸爸妈妈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妈妈抱娃娃,爸爸烧饭,忙得是不亦乐乎。澜澜一走进马上说:“我给小熊宝宝找一件衣服。”说着,向衣柜走去。悦悦一边脱鞋一边大声地说:“我要给小熊宝宝穿衣服,我们一起来穿好吗?”澜澜看了看她,悦悦拿了裤子帮小熊穿了起来。只见澜澜走进厨房说:“小熊生病了,我要给它吃药。”说完端出一碗药给小熊喝,旁边的小钰儿看到了说:“你喂一次我喂一次可不可以?”澜澜看了她一眼,没回答。悦悦走了过来说:“我来给小熊宝宝穿衣服了。”“好,穿好衣服我来给它喂药”。澜澜一起和悦悦给小熊宝宝穿起了衣服,两人一直在照顾小熊宝宝,一会儿给它做好吃的,一会儿给它换衣服,一会儿陪它睡觉,做得还真是有模有样。

悦悦陪小熊宝宝在睡觉、照顾宝宝

这时一旁的宸宸发现衣柜里的衣服被拿完了,他钻进了衣柜藏了起来,很希望有人能去找他。桤桤发现了这个秘密,好奇地打开了衣柜门,此时两人相互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布布从进娃娃家一直忙着切菜、烧菜,这样重复着,没有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只是把烧好的菜不断地放在餐桌上,桤桤津津有味地吃着布布做的美餐。

三、观察分析

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需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事例的描述和观察,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1.游戏水平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悦悦、澜澜在生活中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在活动中,她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去照顾小熊宝宝,给它穿衣、喂它吃饭、抱它睡觉,这些有时也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自己想象的生活。布布在家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切菜、烧菜的样子,所以在活动中他一直重复这些动作。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个体现。

2.交往能力

活动中,有些孩子们之间从一开始的独自游戏渐渐地有了交流,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角色意识。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布布一直在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很少,这与幼儿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3.规则意识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来不及整理就换游戏了。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忙到最后还要老师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首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件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还有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和状态。

四、过程调适

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选择成品进行游戏,不会考虑结合其他的半成品材料进行组合,教师这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小熊宝宝好想吃你们包的饺子,你们愿意做吗?饺子里面都有哪些菜?”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递进地自我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花片、橡皮泥,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捏自己需要的东西,如蔬菜、食品等。以上材料的投放,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小班幼儿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尝试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等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只要收拾玩具的音乐一响,小朋友就可以按照“常规示意图”来整理玩具,把玩具放在原来的位置。

五、反思跟进

1.丰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游戏中角色的理解和扮演,如果孩子不具备对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致不能持续了。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就越高。

引导孩子观察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让他们说说自己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时引导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去。

2.丰富游戏材料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小班幼儿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他们对角色的动作兴趣最高。所以,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多一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一些,成品玩具、色彩鲜艳的玩具要多一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游戏水平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建立联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还能一物多用。为此,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如皱纹纸、小积塑片、棒冰棍等便于幼儿操作。

3.适宜游戏指导

篇9: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1.多提供相同内容的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做游戏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一个家里同时会有三个爸爸,四个妈妈,而他们又各玩各的,游戏行为大多都是买菜、烧饭、抱娃娃、喂娃娃吃饭。对此,我也曾感到困惑:“要不要教会幼儿知道角色分工?”事实上,通过观察幼儿游戏,我发现,幼儿其实根本不在乎家里有几位妈妈几位爸爸,他们是否在干同一件事。幼儿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想玩的能不能玩上,自己手里有没有拿到想要的玩具(道具)。因此,我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多个“娃娃家”,在每个“娃娃家”里,提供相同的小床、小桌、小灶具、娃娃等材料,充分满足每一个幼儿的游戏需求,提供充足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快乐地去体验游戏的过程,并等待他们成长。

2.适时添加适宜的游戏材料。

孩子们多玩了几次“娃娃家”游戏,又没有新的材料投入,便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简单的重复便会兴味索然。这时候,就要适时地添加适宜的游戏材料了。我会给娃娃家中提供彩泥、各种质地的纸、各色毛线、瓶子等,以及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废旧饮料瓶、包装盒、小积木块、小瓶子、大小不一的花布、纱巾等。这些丰富的材料会再次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并促进幼儿主动性及以物代物能力的提高。

二、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游戏中无意萌发的各种新经验,推动和提高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

例如,游戏时间到了,沙俊霖来到娃娃家,就把目标锁定在了那个红色的手机上,生怕别人抢走,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快步走到柜子前,如愿拿到了小手机。他一拿到手机,就有模有样地打起电话来。他边打电话,边在娃娃家里转来转去,顺手又提了只开水壶,给这个倒一下,又给那个倒一下,发现他的开水壶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我就好奇地问:“你给他们倒的是什么茶呀?”他边拿给我看,边解释道:“这不是茶,是有营养的菜汤。”哦,原来如此,他平时最喜欢喝汤了。突然我发现他蹲在地上,把手机放在了微波炉里,这是咋回事?走过去一听,原来是在帮手机消毒,吴亦涵看见了,着急地说:“手机不能放在水里洗的,要坏的。”沙俊霖连忙解释道:“没有用水洗的,你看,没有水的,放在微波炉里转一下,细菌就会被杀死了。”他停了一会儿,又吩咐吴亦涵:“把手机都拿来消毒吧,这么多人都打,一定有很多细菌的。”他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搬到了游戏中,看得出,他既是个很讲卫生的孩子,也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别的孩子拿到手机,也就是打打,而他想到了给手机消毒,发展了新的游戏情节。

三、尊重孩子的想法

例如,在一次游戏活动中,大大咧咧的季煜雯,一进区就大声嚷嚷:“我要做妈妈。”杨雅童听见了,看了看季煜雯,小声地说:“我是妈妈,我先来的。”季煜雯大着嗓门喊道:“不行不行,我就要做妈妈。”施科帆赶紧过来对季煜雯说:“那你做爸爸吧,我不做了。”季煜雯开心地说“好啊,我来做爸爸,我来扫地吧,地上真脏。”说完,就拎起吸尘器,在娃娃家里忙起来了,吸得非常认真,看到脏的地方,甚至跪在地上仔细的吸尘。还大声的告诉别人:“我是爸爸,我很忙的。”还是那句话,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我们不必担心孩子的游戏是否合乎常理,要允许孩子拥有“沉浸在那些不起眼甚至不合理的游戏中”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把孩子的玩当成一件“大事”来尊重,还应该努力保证孩子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充分体味游戏的乐趣。

四、教师的适时介入

1.利用标记图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

众所周知,小班娃娃家里的物品特别多,而每次活动结束后,整个娃娃家里乱七八糟的,材料被扔得到处都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我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柜子上,帮助幼儿了解收拾玩具的常规,产生一个物品一个“家”的意识,养成“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好习惯,把娃娃家的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

2.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

留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幼儿出现困惑时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以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例如,顾凡思、黄天一等几个幼儿选择了娃娃家,顾凡思高高兴兴来到灶台前,边摆弄游戏材料边自言自语:“我是妈妈,我要烧饭了。”一转身,“嘭”,不小心把煤气灶撞翻在地上,把她吓了一跳,但小姑娘很机灵,马上冷静下来,蹲下来观察起煤气灶,左看看右看看,发现只是背后的一块花板掉了下来,就想自己把它修好,可由于小手不听指挥,也由于不够力量,目测不够精细,摆弄了好长时间,也总是弄不好。见顾凡思尴尬的左顾右盼等不到谁来帮她,我上前安慰顾凡思:“别急,我来帮你修。”然后大声喊道:“哎呀,我没有工具,怎么办呢?”黄天一听到了,快步跑到工具箱旁,从里面拿了一把榔头,转身飞快的来到顾凡思身边,边插边拿榔头敲敲打打,误打误撞的把煤气灶修好了。这下,他的兴趣转移到了修理上,拿个榔头不过瘾,干脆拎着个工具箱,得意洋洋的到处转悠:“谁有东西坏了?我会修的,谁有东西要修?”他的喊声终于引来了客户,妈妈乔子芊大声回应起来:“哎呀,我们家里的电磁炉坏了,你会修吗?”黄天一正愁没生意呢,一听有活干,连忙答应:“会会会,给我看看。”说完他就低头摆弄起来,那认真的模样,没得说!一会儿工夫,娃娃家客厅的地上,堆了一大堆需要修理的东西,而黄天一则忙碌得马不停蹄,乐此不疲的当着修理工。看得出,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并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篇10:小班娃娃家游戏反思

今天开放活动区,我走进了娃娃家。孩子们都玩的十分的高兴,有的在给娃娃盖被子,有的在给娃娃准备丰盛的午餐。这时,晗晗突然哭着对我说:“曾老师,晨晨抢了我的勺子!”我走过去一看,仔仔正在寒寒手里使劲的抢,寒寒又不给他。于是我对仔仔说:“今天我们就让寒寒给宝宝煮饭、炒菜好吗?”仔仔很不愿意的把勺子给了寒寒,但是他自己一直翘的嘴巴。我发现了他的表情,于是灵机一动,对仔仔说:“仔仔你看,寒寒给宝宝煮好了饭,你还能为宝宝做什么呢?”说完我就悄悄的走开了。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了娃娃家,看见仔仔正在有摸有样的给宝宝喂着香喷喷的饭,还不时听见他对宝宝说:“慢慢吃!宝宝,别烫到了!”我欣慰地笑了。

这是活动区经常发生的矛盾,但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老师应该正确看待、并恰当的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因为孩子年龄还小,以自我为中心、独霸的意识强烈,所以经常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抓扯。孩子的控制能力很弱,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教育他们学会互相谦让,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有意识的让他们逐步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矛盾,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

篇11:游戏案例分析 娃娃家

案例发生的区域:娃娃家

一、案例描述:

星期五上午区域活动开始了,我请幼儿坐好,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当我正在说:“我们今天玩的活动有娃娃家、图书区、小巧手区、宝宝书吧„„”的时候,好几个幼儿抢着说:“我要做娃娃家妈妈,我要做娃娃家爸爸„„。”这时我就说了:“你们声音再这么吵,那我们今天就不要玩区域游戏了。”听了我的话,幼儿都没声音了,等着我给他们分配。我就逐个区域的进行分配,我说:“要玩娃娃家的举手。”要玩的幼儿们都举起了小手,我就请了3个能力强的幼儿和3个能力弱的幼儿去娃娃家。其他区域我也是先请幼儿举手,我再来请,一般每个区域我都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活动中,玩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一直提醒幼儿声音轻一点,声音轻一点,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我请幼儿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有的幼儿没有这个意识,玩起来什么都要,玩过了就到处扔不把玩具送回家;还有的幼儿玩好后不知道收拾游戏结束时胡乱堆放草草了事,游戏结束后可以用“一片狼籍”来形容小朋友刚玩过的娃娃家。因此,我在讲评的时候就重点说了幼儿整理玩具这个点。

二、案例分析:

这是我们一次区域活动的实录,在活动中我是根据幼儿的意愿分配他们喜欢玩的区域游戏,我和幼儿是相互互动的,而不是单纯的老师进行指派。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游戏材料认识不足缺少整理物品的技能。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我将正确收拾玩具的视频录像进行活动前的观看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幼儿一起讨论,幼儿们就知道了,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不然玩具宝宝要哭的。

幼儿渐渐的有了整理玩具的习惯,而且知道玩好一样就送回去,去拿另一样材料出来玩。这主要还是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才能让幼儿明白区域游戏的规则。

三、案例指导策略与反思:

上一篇: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表下一篇:六一节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