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

2024-05-12

《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桃花心木》这一课,我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理解。

首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

岗赵小学冉会萍

篇2:《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在上《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篇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关键词:不确定,两个学会,借物喻人

一、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抓住重点句段, 联系生活实际,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在 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入

有一个孩子,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 生交流)

是啊, 他会遇到各种困难, 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 努力成长, 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 在30岁时就获得过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这个人叫林清玄, ( 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 ( 板书课题) .

( 二) 初步感知“桃花心木”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这个课题, 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 导向桃花心木的样子: 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 ( 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 三) 整体感悟“种树”

带着刚才的疑问, 打开书45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 ( 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1. 实际上, 这篇文章就写了一件事? 什么事? 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 种树。

2. 可是这个人种树和别人不一样, 让我感到奇怪, 这个人的哪些做法让我奇怪呢?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请默读课文, 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 放声读一读。

的确, 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你看, 他来的间隔时间“不确定”, 浇水的量也“不确定”, 什么时间来, 也“不确定”。

读到这里, 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 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 你想问他什么? ( 生交流)

是啊! 作者和你们一样, 也忍不住问他, 它问了什么 ( 读11段) ?

可是, 这个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从课本找出, 放声读。

( 四) 精读“不确定”

种树人认为:

1. 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 结果会怎样?

生长过程: 养成依赖心, 根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

生长结果: 自然枯萎, 遇到狂风暴雨也会被吹倒。

2. 在不确定的环境是生长又会怎样?

生长过程: 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 汲取水源。

生长结果: 长成百年大树, 显示出勃勃生机。

3. 你觉得一棵树会有哪些不确定?

岁月悠悠, 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 想象一下, 在这漫长的成长历程中, 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 必须面对些什么? ( 干旱、洪水、虫害……) 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 ( 板书: 不确定)

4. 现在说一说: 种树人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 种树人 采用了正反对比来说明道理。

由此可见, 种树人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 不但懂得种树的道理, 还懂得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 ( 引导学生朗读) 。

5.“种树人的一番话, 使我非常感动”。由种树过渡到了人的成长。作 者想到了什么? ( 生读第 14 自然段)

为什么“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说人的成长也和树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 因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 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作者只说了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继续说下去?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 就会养成依赖心, 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做不了有用的人才。

我们由树在确定中生活推出了人在确定中生活的情况。把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了出来。说说为什么人也和树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 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 容易养成依赖心, 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做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 才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 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实现自己的梦想。)

林清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 一个是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一个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 五) 升华“不确定”

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人的成长过程, 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

事例准备: PPT1魏永康PPT2刘伟

2008年4月30日, 参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

2010年3月, 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 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 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 同年10月, 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11月, 获奖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 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 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生活给刘伟的养分很少, 但他却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的确了不起!

实际上,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要借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我们, 要成就梦想, 长成参天大树, 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历风雨和磨难, 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齐读最后一句。思考: 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你仅仅看到的是树吗?

( 六) 因文悟法, “借物喻人”

作者借种树来写育人, 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历风雨和磨难, 会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 板书: 借物喻人)

四、作业

1. 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 推荐阅读: 《心田上的百合花》。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 树苗) ——— ( 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篇4:《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生交流)

是啊,他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成长,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在30岁时就获得过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这个人叫林清玄,(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桃花心木”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导向桃花心木的样子: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三)整体感悟“种树”

带着刚才的疑问,打开书4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1.实际上,这篇文章就写了一件事?什么事?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种树。

2.可是这个人种树和别人不一样,让我感到奇怪,这个人的哪些做法让我奇怪呢?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你看,他来的间隔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什么时间来,也“不确定”。

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生交流)

是啊!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问他,它问了什么(读11段)?

可是,这个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从课本找出,放声读。

(四)精读“不确定”

种树人认为:

1.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结果会怎样?

生长过程:养成依赖心,根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生长结果:自然枯萎,遇到狂风暴雨也会被吹倒。

2.在不确定的环境是生长又会怎样?

生长过程: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汲取水源。

生长结果: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3.你觉得一棵树会有哪些不确定?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 (板书:不确定)

4.现在说一说:种树人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种树人采用了正反对比来说明道理。

由此可见,种树人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但懂得种树的道理,还懂得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引导学生朗读)。

5.“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由种树过渡到了人的成长。作者想到了什么?(生读第14自然段)

为什么“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说人的成长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因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作者只说了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继续说下去?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

我们由树在确定中生活推出了人在确定中生活的情况。把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了出来。说说为什么人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林清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一个是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一个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五)升华“不确定”

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

事例准备:PPT1魏永康PPT2刘伟

2008年4月30日,參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

2010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同年10月,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11月,获奖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生活给刘伟的养分很少,但他却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的确了不起!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要借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我们,要成就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你仅仅看到的是树吗?

(六)因文悟法,“借物喻人”

作者借种树来写育人,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会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板书:借物喻人)

四、作业

1.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推荐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板书设计: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篇5:《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写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然后再扩展,回顾以前学习的文章,说说文章是什么物喻人的。学生谈到了《白杨》谈到了《梅花魂》,并且能够说出文中喻人的道理。由此,说明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真正含义。

篇6:《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模板

通过今天改小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成绩一定会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篇7: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但,这生活哲理要是我们直白地告诉他们,也许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学生大多能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篇8:《桃花心木》的教学反思

师:为了上林清玄先生的《桃花心木》,我特意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帮忙做了一个课前调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调查的结果。这是调查的第一题。(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1.《桃花心木》 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B.为了讲这个道理。

师: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选A的没有,选B的有30人。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林清玄写 这篇文章 的目的是———

生:(齐)为了讲这个道理。

师:的确如此,这正是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好,我们再来看第二题。(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2.《桃花心木》 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B.似懂非懂;C.读不懂。

师: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让我有点纠结,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调查结果)选A的,也就是完全读懂的有19人,占63%;选B的有11人,占37%;选C的,没有。我为什么说有点纠结呢,你看,一方面我为大家超强的阅读能力感到惊喜,老师还没教呢,道理已经读懂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其实不用再上这堂课了。所以我又有点为难,到底是上还是不上这堂课,你们建议是上还是不上?

生:上。

师:得找理由呀!

生:我们对道理的理解还有漏洞。

生:我们只是自认为把道理读懂了,可能还有没读懂的地方,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师:这理由比较充分,那我就不再纠结了,我们继续上。来看调查的第三题。(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3.《桃花心木》 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A.故事;B.道理。

师:这道题目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件出示调查结果) 我没想到喜欢故事的只有1个人,喜欢道理的却多达29人。看来,我们班绝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道理部分。那咱们就打开课文,先把这个道理找出来,用波浪线轻轻地画出来。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句子。)

【点评】课前调查,教师是在寻找教学的起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学情是复杂万端的,正因为此,执教者在课前才会反复掂量,小心翼翼。

现在,教学就从学生喜欢的“道理”开始。

二、疑点:不仅仅为了暴露问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道理?

生:(读)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出示该句)没错,林清玄在这个故事当中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从这个道理上看,林清玄要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

生:不确定的生活。

师:把“不确定”一词圈出来。(板书:不确定)你们圈了几个“不确定”?

生:两个。

师:对,两个。林清玄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是有好处的。第一个好处是什么?

生:(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很好,这是第一个好处。你能不能把它简单地概括一下?

生: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抓个关键词:生活考验。(在“不确定”左上方板书:生活考验)

师:在第一个好处中还可以抓哪个关键词?

生:独立自主。

师:很好!把这两个词圈出来。(在“不确定”右上方板书:独立自主)

师:这是第一个好处。我们继续看,在不确定中生活的第二个好处是什么?

生:(读)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这是第二个好处,也请你简单地概括一下。

生:(沉思片刻)转化能量。

师:很好!太厉害了!(在“不确定”左下方板书:转化能量)然后呢?

生:努力生长。

师:是的。(在“不确定”右下方板书:努力生长)把这两个词圈出来。

师:(指板书)孩子们,这就是林清玄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他要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齐)不确定的生活。

师:他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是有好处的,能经得起———

生:(齐)生活考验。

师:会锻炼出———

生:(齐)独立自主的心。

师:第二个好处是能把很少的养分———

生:(齐) 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这个道理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但仔细一琢磨,可能还会有漏洞;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读得似懂非懂,这就意味着还有问题。那么,围绕这个道理,你自己觉得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的,把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师:很好!(在“不确定”旁打“?”)什么样的 生活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继续提问。

生:“生活的考验”指的是什么?

师:你想问“什么是生活的考验”。

生:怎样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师: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在这个道理中,作者已经告诉你了。来,你读第二句话———

生:(读)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明白了吗?怎样才能转化?

生:在不确定中生活。

师:继续提问,相信你们能发现更重要、更有价值的问题。

生:为什么经历过不确定生活的人能有这么多好处?

师:问得好!不但问得好,而且问得深!我知道,你这个问题至少包括四个小问题,你一个一个问。

生: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努力生长?(教师随着学生的提问在板书上以“不确定”为中心,向四个词语画箭头,并在词语旁打“?”。)

师:太好了!我说过,你们一定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果不其然!这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一起看,这所有的问题都跟什么有关?

生:(齐)不确定。

师:(指板书)读这个词。

生:(齐)不确定。

师:再读!

生:(齐)不确定。

师:只有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白———

生:生活考验。

师:只有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白———

生:独立自主。

师:只有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白———

生:转化能量。

师:只有当我们读懂了“不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白———

生:努力生长。

师:但是,怎样才能读懂“不确定”呢?

(全场静默)

师:谁有建议?

生:我建议去读读《桃花心木》这个故事。

师:他建议回到故事,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谁还有不一样的建议?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谈谈生活当中的“不确定”。

师:很好,联系生活。这两位同学提了两条很有价值的建议:联系课文, 回到课文;联系生活,进入生活。真好!

【点评】找出“道理”,教师便引导学生先通过文字本身分析“道理”,从“不确定的生活”到“不确定生活的好处”。概括对话后,利用板书把“道理”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一个中心,两个好处,四个关键词。“道理”表层所言说的内容便清清楚楚了。

那么如何透过表层,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言语背后的深意?王老师用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提问———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找到了通往言语深处的路。

学生的问题深浅不一,表层的,就在朗读中自己发现答案。教师等待的,是思考的深入。“果不其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经历过不确定生活的人能有这么多好处”这个关键的问题。王老师曾经区分“语文之问”与“科学之问”,认为“语文之问”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为了“问出一种情绪、一种意味”。在这里,问题未必是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感受到的疑惑与难点,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思考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正是这面对“道理”的提问引出了课堂教学的“下文”。

你一定发现了,“道理”在这一课中,既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教师串起教学的主要线索。

三、基点:搭建演绎的学习支架

师:我们先回到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桃花心木》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能帮助我们读懂“不确定”?在那些能帮你读懂“不确定”的文字旁边作上标记。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在课文上作了圈点批注,这说明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发现,是吧?我们来回顾一下,《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讲的是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那么,谁还记得种树人是怎么给树浇水的?

生:树苗种下后,他常来浇水。但是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没错,他就是这样浇水的。关于怎么浇水,谁还有补充?

生: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对,他就是这样浇水的。我们把这两段文字组合在一起,原来,种树人是这样浇水的,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生齐读。)

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请问“,不确定”在哪里?

生:种树人给树浇水的量是不确定的。

师:这是他发现的第一个不确定:水量不确定。还有吗?

生:时间。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这是他发现的第二个不确定:来的时间不确定。还有吗?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这是他发现的第三个不确定:天数不确定。

师:来,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好好地感受感受这里的种种不确定。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短短的一段文字,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哪个词?

生:有时。

师:把所有的“有时”圈出来。(生圈词)你们圈了几个?

生:7个。

师:作者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地使用那么多个“有时”,就是为了凸显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是不确定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怎么读呢?所有带“有时”的话我来读,其余的话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师:换过来,所有带“有时”的话你们读,其余的话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点评】找出“有时”合作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在语文教学中,读,常常不只是为了“读”。

师:我很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浇水?

生:因为种树人在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不能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师:明白了,原来,种树人这样给桃花心木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课件出示)

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

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你们看,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所以种树人是这样浇水的———

生:(齐) 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下午来。

师: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不一定。(稍顿)不信,我问,你答。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确定吗?(生:不确定。)所以,种树人才会这样浇水———

生: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明白了。我再问,你再接。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上午还是下午,确定吗?(生:不确定。)所以,种树人才会这样浇水———

生:他来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继续看,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一次下多少确定吗?(生:不确定。)所以,种树人才会这样浇水———

生:他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很好,明白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种树人在模仿谁?

生:(齐)老天。

师:老天下雨是不确定的,所以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也是———

生:不确定的。

【点评】一问,一接。教师是借此引导学生把老天下雨的“不确定”与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细细地作个对应。由此,也就逐步揭示出故事与道理的联系。

师:非得这样浇水吗?

生:(读)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师:如果不这样浇水的话,树苗还能适应老天的不确定吗?

生:不能。

师:如果树苗不能适应老天的不确定,那么它们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吗?

生:不能。

师:它们还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吗?

生:不能。

师:这就是林清玄最终悟出的道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道理,我想此刻的读跟你一开始的读感受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道理部分)

师:所有的好处都是因为———(生:不确定);所有的作用都是来自———(生:不确定)。所以,我们应该把强调的重音留给谁?(生:不确定。)来!一齐读!(生再次齐读道理,重读“不确定”。)

【点评】道理原本不是抽象的说教,它的背后,是言说者生命经验的体悟。教师要带领孩子们透过那似乎“一看就懂”的道理,去还原作者发现道理时曲折的心路,去触摸与感受作者当初心灵的震颤与温度。

办法只有一个,回到故事,回到作者言说的最初。

四、拐点:转向言语形式的秘妙

师:可是,这个道理林清玄一开始就明白吗?(生:不明白。)怎么看出来的?打开课本,寻找蛛丝马迹。

生:(读)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师:很好,她从林清玄的质疑中读出了他的不明白。

生:我从“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我越来越感到奇怪”中的“奇怪”也能看出来。

师:他从“奇怪”当中,体会到林清玄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林清玄当时对种树人行为的一种反应。你们再来找一找“,奇怪”这个反应在故事当中前前后后出现了几次?

(生读书,圈画。)

生:第一次就在第4自然段的开头“: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

师:把这个“奇怪”圈出来,标上“1”。

生:第二次出现在第6自然段“: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师:把“越来越感到奇怪”圈出来,标上“2”。第三次又在哪里?

生:第三次出现在第7自然段“: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师:好,把“更奇怪”圈出来,标上“3”。同学们,林清玄对种树人的反应是“奇怪”,前前后后出现了三次“奇怪”。(出示)

师:一齐读,第一次———

生:(齐)奇怪。

师:第二次———

生:(齐)越来越感到奇怪。

师:第三次———

生:(齐)更奇怪。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林清玄越来越感到奇怪。

师:反应的程度———

生:一层一层推进。

师:好“,层层推进”,这个词用得好。

生:心中的谜团慢慢变大。

生:林清玄对种树人的做法越来越感到好奇。

师:林清玄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写自己的奇怪,而且层层推进呢?有这个必要吗?

生:我觉得是为下文揭示道理做一个铺垫。

生:我觉得作者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师:注意她的回答。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却有一个很专业的术语在提醒我们林清玄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激发。

师:不是。

生:吸引我们阅读。

师:“我们”是谁?

生:读者。

师:太对了!“读者”,这就是她刚才说到的那个很专业的术语。当所有的同学都沿着作者的思路考虑的时候,只有她想到了读者,厉害!你想一想,当林清玄第一次写到自己“奇怪”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也会随着他一起“奇怪”?这时候,作为读者的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继续往下读。

师:对啦,你想要读下去。(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当作者第二次、第三次说奇怪的时候读者的心理,略。屏幕于刚才的台阶图上三次出示:想要读下去)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明白了,林清玄一次又一次地写自己的“奇怪”,其实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吊谁的胃口?

生:(齐)读者。

师:一次不够,吊———

生:(齐)两次。

师:两次不够,吊———

生:(齐)三次。

师:最终把读者的胃口和注意力全部吊到了这个道理上。这种写故事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作———(出示:层层设置悬念)

生:(齐)层层设置悬念。

师:写下来。(生批注)你们一定明白了,要把一个故事写生动,写得富有吸引力,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齐)层层设置悬念。

师:林清玄之所以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生动,如此具有吸引力,正是因为他用了这个方法———

生:(齐)层层设置悬念。

师:当然,以后你在写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用这个方法———

生:(齐)层层设置悬念。

【点评】“这么重要的道理,作者起初是否明白?“”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写自己的‘奇怪’?”像是无心宕开一笔,实则教者着力为之。

“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的,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王老师曾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这句话谈语文教学的内容,他说“语文教师不能做‘常人’”,故而,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匠心”,去品味文章的“形式”。

这一课里“,层层设置悬念”正是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与品味的“匠心”与“形式”。这自然是执教者对本课所谓“语文教学本体性内容”的敲打与照顾。有此“保底”,教学就可以越过“语文”与“文学”,走向教者真正要言说的“意义”了。

五、终点:引领智慧的言语人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联系课文读懂了“不确定”,现在再来联系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不确定”的事。

生:我前不久感冒了,自己不确定什么时候会感冒。

师:感冒了,非常难受,意识到生病“不确定”。

生:我打球的时候没想到扣篮时球给弹到了脸上,受伤了。

师:严重吗?

生:不太严重。

师:哦,还好,你发现意外伤害“不确定”。

生: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也是“不确定”的,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期待的老师要教我们什么。

师:这位同学说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理:课堂是“不确定”的。老师怎么教,不确定;我们怎么学,不确定。两个“不确定”遇到了一起,所以我们对教学充满了———

生:期待。

师:充满了期待。这样上课才有趣儿,才有味儿。

生:考试的时候成绩也是不确定的,有的时候会考好,有的时候会考砸。

师:你是不是遇到过一次?

生:遇到过好多次。

师:遇到过好多次,是考砸了还是考得更好了?

生:考砸了。(生笑)

师:考砸了,所以你印象特别深,那真是刻骨铭心啊!同学们,把手放下来,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很多不确定的生活。现在,想听听林清玄说的“不确定”的生活吗?

生:想。

师:那年我在上海听林清玄的演讲,他就说到了三个人的“不确定”的生活。想听吗?一起来看,第一个叫陆羽。(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唐朝的陆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

师:大家听说过陆羽吗?没有,大家可能不太喝茶,没关系。第二个叫慧能,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唐朝的慧能,把佛教的真髓深深打入中国人的心坎儿,成为禅宗的六祖。

师:听说过慧能吗?没有,大家都不做和尚。(笑声)还有一个玄奘,你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唐朝的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西行5万里、历时19年在印度取经,一生翻译佛经75部、1335卷。

师:玄奘应该听说过吧?因为他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这三个人可不得了,林清玄说,那是他一生当中最敬佩的三个人。我知道这三个人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举足轻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可是,你们谁也想不到,这三个人曾经有过的不确定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位———陆羽。(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

师:当你了解了陆羽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你心里的滋味怎样?

生:感觉他很可怜,很早就被父母丢弃了。

师:是的,可怜。“不确定”的生活有时意味着“可怜”。再来看看慧能。(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供养母亲、维持生活。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慧能的生活,你会用哪个词?

生:艰难。

师:是的,孩子们,“不确定”有时意味着“艰难”。再看玄奘。(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师:这是玄奘的生活,谁都想不到。那一年玄奘几岁?

生:10岁。

师:你们几岁?

生:12岁。

师:12岁,也就是说玄奘遭遇那段不确定生活时的年龄跟你们是差不多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就是10岁时候的玄奘。昨天,你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今天,你却只能在灵堂前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什么感受?

生:感到悲哀。

师:再设想一下,昨天你还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今天,你却无依无靠———什么感受?

生:痛苦。

师:再设想一下,昨天你还在自家的私塾里面跟小伙伴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然而今天,你却只能投身寺庙———什么感受?

生:无奈。

生:绝望。

师:来,同学们,读这个词。(指黑板上“不确定”一词,生齐读。)记住,“不确定”有时意味着“无奈”,“不确定”有时意味着“绝望”,“不确定”有时意味着无限的“痛苦”。你们千万不要认为“不确定”就是“没有规律”,就是“不一定”,就是“有时、有时、有时”,不,那样的理解远远不够!当我们联系生活之后,我们发现“,不确定”可能意味着“可怜”,可能意味着“不幸”,可能意味着突如其来的“苦难”。“不确定”让你绝望,让你沮丧,甚至让你充满巨大的恐惧。

(全场静默)

师:孩子们,想过自己的生活可能会遭遇这样的“不确定”吗?

生:没有。

师:其实是不敢想啊!但是有一个人想过,谁?

生:林清玄。

(师出示描写道理的句子)

生:(齐)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当“不确定”意味着“不幸”的时候,谁能接着读?

生:(灵活接读) 在不幸中生活的人……在不幸中……努力生长。

师:当“不确定”意味着“挫折”的时候,谁来读?

生:(灵活接读) 在挫折中生活的人……在挫折中……努力生长。

师:当“不确定”意味着突如其来的“苦难”的时候,谁读?

生:(灵活接读) 在苦难中生活的人……在苦难中……努力生长。

师:现在,我们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生活中的不确定。孩子们,面对不幸,有人变得气馁,有人自暴自弃,那么面对生活中不确定的不幸,你会怎么想?

生:我要积极地面对不幸。

师:因为你知道———

生:(读)在不幸中生活的人……在不幸中……努力生长。

师:好一个“积极面对”!面对挫折,有人自卑,有人放弃了努力和拼搏,那么面对生活中不确定的挫折,你会怎么想?

生:要有阳光的心态,要自信。

师:因为你知道———

生:(读)在挫折中生活的人……在挫折中……努力生长。

师:好一个“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有人低下了高贵的头,有人甚至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你又会怎样面对?

生:我要勇敢面对,化解一切苦难。

师:因为你知道———

生:(读)在苦难中生活的人……在苦难中……努力生长。

师:好一个“勇敢面对”!好一个“化解一切苦难”!

【点评】联系生活,再悟道理。因为道理源自生活,也最终为了生活。

这生活,不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还有他所阅读感悟的他人的生活。这生活,不仅有学生已经历的现实生活,还有他们未知的人生。道理与生活就这样密密麻麻深深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种联系的建立靠的是教师的选材、拓展还有成功的情境创设、体验教学。

入境体验使善感的孩子们在他人“不确定的生活”中含泪呜咽。化用引读,又让他们在可能面对的“不确定的生活”面前,生发出信念与勇气。

教育,教学,最根本的“意义”不是方法上的,而在文化与人格上。

师:孩子们,林清玄悟出的这个道理,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发现,生活是不确定的———(课件出示,师生接读。)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幸福,有时会痛苦;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成功,有时会失败;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平安,有时会危险;

生活是不确定的,有时会富裕,有时会贫穷;

……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那么,当我们处在痛苦的时候———(课件出示,一生朗读。)

当我们处在痛苦的时候,幸福就在不远处,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时候———

生:(灵活接读) 成功就在不远处,因为失败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危险的时候———

生:(灵活接读) 平安就在不远处,因为危险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是的,既然生活是不确定的,当我们处在贫穷的时候———

生:(灵活接读) 富裕就在不远处,因为贫穷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师: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它可能幸福,可能痛苦,既然这样———(课件出示,师生接读。)

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是的,我们太知道了,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又会怎样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呢?

生:成功来了,就享受成功;失败来了,就直面失败,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生活就是不确定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平安与危险呢?

生:平安来了,就享受平安;危险来了,就直面危险,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那么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富裕和贫穷呢?

生:富裕来了,就享受富裕;贫穷来了,就直面贫穷,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师:正是“不确定”让我们活在了每一个当下,让我们在面对痛苦、面对失败、面对危险、面对贫穷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点评】一次又一次地化用引读,当然不仅是思维与表达的训练,更是生命智慧的启迪。

师:孩子们,到现在,你读懂“不确定”了吗?

生:(齐)读懂了。(师擦去板书“不确定”)

师:读懂了“不确定”,自然也就读懂了什么?

生:(齐)生活考验。(师擦去板书“生活考验”)

师:读懂了不确定,自然也就明白了什么?

生:(齐)独立自主。(师擦去板书“独立自主”)

师:读懂了不确定,自然也就理解了什么?

生:(齐)转化能量。(师擦去板书“转化能量”)

师:读懂了不确定,自然也就知道了什么?

生:(齐)努力生长。(师擦去板书“努力生长”,至此已擦掉所有板书。)

师:看到了什么?

生:空白。(笑声)

师:(向另一生) 你看到了什么?

生:问题圆满解决时的快乐。(赞叹声)

师:(向另一生) 你看到了什么?

生:成长。

师:(向另一生) 你看到了什么?

生:光明与希望。

师:多么会想象的孩子,因为你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孩子们,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而只有“不确定”才是唯一确定的,而这,也叫无常。(板书:无常)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无常,才能经得起———

生:(齐)生活考验。

师: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无常,才能学会———

生:(齐)独立自主。

师: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无常,才能把很少的养分———

生 :(齐)转化为巨 大的能量。

师: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无常,才能真正让自己———

生:(齐)努力生长。

师:一个人只有懂得了无常,才能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彻底醒来!(播放艾米丽·王嘉宝演唱的《醒来》。屏幕缓缓出现歌词,略。)

师:下课。

【点评】“不确定”就是“无常”。但是“无常”的,绝不仅仅是“苦难”“挫折”“不幸”。迁流不住,乃是宇宙的实相,“幸福”“成功”等等也是“不确定”的。正因为此,在课的最后,王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平安”与“危险“”富裕”与“贫穷”这一组组相对的概念,只有认识到“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才能安于每一个当下,在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时,拥有一份真正的安宁、淡然与洒脱。

这是作者林清玄想要向我们传递的生命的智慧。这种智慧带有现代佛教的气息,它也恰是林清玄散文的重要特色。回顾“前文”,林清玄一生最敬佩的三个人中,一个是在佛教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两个则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不确定”里所暗含的文化精神,其实执教者在之前就已悄悄铺垫了。

【评析】

使你看见

———关于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

当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统一体时,林清玄写出了他散文艺术中最光华绚烂的篇章。其间,《桃花心木》着实算不上代表作。相比较而言,《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金色印象》等作品大约更能体现林清玄散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幽雅清韵。但是,《桃花心木》所体现出的作者将个人的生活感悟化为普世的生命体验的创作特质却是最外显的。

周国平曾说:“真正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所表达的决不限于一己的悲欢,而是能够由个人的身世体悟人生的普遍真相。”无疑,林清玄在《桃花心木》里书写了他所体悟的“普遍真相”———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不确定”就是“无常”,这对待“不确定”的生活的态度,就是看清“无常”的实相之后的坦然与坚强。

在佛法中,悟得“无常”的实相大概是修行的前提,由此方能看到空性,并推己及人,生出慈悲。

王崧舟老师熟悉佛法,我相信他是一眼就看出了林清玄在《桃花心木》一文中所要传递与言说的佛理。但是,他把“初步感受林清玄散文的现代佛教文化气息”当作教学的目标之一,并定位为本课学习的难点,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的《去年的树》一课里,他对鸟儿对无常生命的追问、寻找、歌唱与释怀还只是隐隐暗示,现在,他竟然把“无常”两字写到了黑板上。

王老师说,他希望语文走过文学的语境,走向文化的语境。他正致力于开发“文化三课”(权且这样称呼),《孔子游春》之后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之后是《天籁》,以这三节课分别折射“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给孩子们微微开启生命哲学的思考并播下传统文化精神的种子。

我想这种传播与启迪,不只是给了学生,还给了现场所有听课的老师及课堂所有的参与者。它让我们想起许多,或忘记许多,在繁杂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闹的会场感受到瞬间的沉静与澄澈。

其实,无常的何止是苦难,一切皆为暂时,一切都会过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一时的成就与喜悦洋洋忘形,也不会为一时的困苦而一蹶不振。也唯有安顿了心灵,生命方能获得内在的从容。

王老师曾安排学生现场就“道理”的理解写作,现场生成的文字令听课者情不自禁地鼓掌,孩子们接受的程度与感悟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我们常常忘了,儿童离神灵最近。———请原谅,我似乎一直没有真正说说这节课里“语文的事”,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课的价值实在不在“语文”———不在设置悬念的手法,甚至不在文化的传承,而在生命的哲学启迪。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透过《桃花心木》一课,王老师已经带着学生发现了生命智慧生长的一处水源。

龙应台在谈到“为什么需要文学”时,曾说:“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我也相信,真正的课堂,如作家一样,怀着深切的爱与孤独,使人看见———看见 自己,看见世界。

篇9:《桃花心木》课堂教学点评

1.理解并熟读课文揭示的育人哲理。

2.在教师引导下,体会课文“层层设疑,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

3.借鉴课文句式,练习表达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听写训练

1.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齐读课题。林清玄的文章清而不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听老师念一段话,这段话就是林清玄写在《桃花心木》课文里的,请你用心听,仔细听。这段话共有几句?

2.交流。

评价:这就叫会听!这段话非常特别,每句话都有“在不确定中,我们……”,排列整齐,是一组排比句。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听一段话,能听出几句,怎么听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设计,但却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语感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听。让学生从句子的停顿,从每句话开头的相同捕捉到这段话的结构。掌握这段话的形式特点,使学生的语感从迟钝到灵敏。从而习得言语,积淀语感。)

3.老师告诉你们,这段话不但句式非常特别,而且很富有哲理,富有哲理的话我们应该会写,谁上黑板听写第一句?其他同学拿出笔在自己本子上听写。

点拨:

(1)老师再念这三句话,请你听清楚,记住了,因为只有听得进,才能记得住、默得出。

(2)师巡视点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并相机请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

4.评价。

第一句话是谁写的,请他自己大声读一读。

评价要点:听得是否准确,写得是否正确。

(点评:通过听写这段话,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记能力。且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能上黑板听写的权利,训练的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体现的是教师实实在在教语文,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

5.这三句话太重要了,含义太深刻了,不但要会默写,更应该铭记在心,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三句话,看谁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点评:从听到记至读,并不是简单游离于外的语文能力训练,而是把课文中最富含育人哲理的段落以不同的形式融进学生的头脑,刻入学生的内心,并且在熟读中成诵。)

6.总结:看来同学们能把这段话真正读进了自己的心里。相信大家都能读到一个词:独立自主。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不确定中,要学会独立自主。(板书:独立自主)

(点评:独立自主,这是整段话的核心词,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而这段富含育人哲理的话是全文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熟读,对整段话能够进行初步的感悟,当然这种感悟可能还处于欲求而不得的朦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教师应敢于告诉,敢于帮学生提炼,真正起到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联系全文,深入理解这段话

1.不确定,指的是没有规则,不固定。对于桃花心木的树苗来说,种树人的哪些行为表现是不确定的,是令人感到奇怪的?自己读读课文,读到让你感到种树人奇怪的语句就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看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种树人的奇怪。

2.你从哪里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的。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让我们一听就能感受到他的奇怪。

点拨:

——你们所找的令人奇怪的表现是看得见的,因为句子里都带有奇怪、有时、偶尔等词,明确告诉我们他的行为是奇怪的,可是种树人让人感到奇怪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看不见的,是需要你用心去读的。谁能发现?

——这些需要用心去发现的地方可能没有直接去写他的表现,而是通过作者的角度去体现的。

学生读: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浇水的量都不按规律。奇怪!他来我家喝茶的时间不一定,奇怪!树苗莫名其妙枯萎,而他则带树苗补种,未卜先知,奇怪!是懒吧,又好像不懒,是忙吧,又好像不忙,两次猜测,又两次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实在想不明白,确实奇怪!一连向种树人提了四个问题,是以为他有太多令人奇怪的表现。还是奇怪!

(板书:奇怪???

懒?忙?

???? )

(点评:哪里让你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似乎是一个单纯从内容上着眼的问题,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教学环节,因为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读到奇怪,但未必能真正读懂奇怪。所以这一环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在学生几乎都能发现种树人浇水的时间量等不按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句子中都有表示奇怪的词。如句子中一连用了五个有时,侧重让学生关注的是作者如何表现奇怪;再点拨:用心去发现眼睛看不到的奇怪,侧重的是引导学生捕捉言词语句背后的东西。即读懂言外之意。)

3.种树人有那么多令人奇怪的表现,让作者、让我们感到疑惑,怎么会这么奇怪呢?所有的疑问都能在种树人的话语中找到答案。读完之后一定能让你恍然大悟。

(1)指名读第一段话。其他同学思考:种树人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

(2)交流:是为了让树学会自己扎根,寻找水源,独立自主,成就百年的基业。

(3)再指名读。

——注意种树人是笑着对我说,读的时候你要记得在你面前似乎有那么一个人,脑袋里满是疑问,而你正在解答他的疑问。

(4)听了种树人的这段话,我们所有的疑问都能明白了,那为什么下面还有一段话,而且还要语重心长地说?再请你读读种树人说的第二段话,是不是重复了呢?

(第二段话讲了如果每天给桃花心木浇水,浇一定量的水,那树必然会枯萎,从反面告诉我们他这样做的原因。两段话一正一反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5)男女生朗读这两段话。

(点评:种树人有那么多奇怪之处足可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带领学生去读懂种树人的两段话可谓是水到渠成了。如何读懂,第一步,读出种树人所说话的意思。直接提问:种树人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引导学生以简洁的语言来提炼,这是高年级必须具备的概括能力。第二步,以第二段话是否有必要为契点。激发学生阅读第二段的兴趣。为什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还是能由学生的问题出发。老师能看到学生看不见的,提学生没发现的且确实有道理的,学生自然能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

(6)我们读懂了这两段话,如果每一棵桃花心木的树苗跟人一样有思想,会开口说话,它们会理解吗?

假如你就是这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棵,你会理解吗?

现在老师就是这么一大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株,而且奄奄一息,等着种树人给我浇水,等了一天,种树人没来,等了三天,种树人还是没来,等了一个星期,他还是没来。我就要枯死了,我心里抱怨,我心里怨恨!而你们就是我的同伴,你们会眼睁睁看着我枯萎吗?愿意劝慰我吗?

点拨:怎么劝慰呢?可以借用种树人说的话,也可

以借用这段富有哲理的话。

教师抛出话题(略)。

(7)看来桃花心木苗们都能理解种树人的这段话,所以看看你们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优雅自在。由此,作者由树想到了人,得出了这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齐读这句话。

(点评:如果说前面直接阅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是从文字中寻找答案,解决心中的疑问,那么这一情境的设置所进行的说话练习则是抓住学生的情感之线,使学生进行内化的过程。首先,学生内化的是文本的语言,因为要能够劝慰必须学会借用,借用种树人说的话或者全文富含哲理的话,在借用的过程中自然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其次,是内化种树之理。只有清晰地懂得其中之理,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劝慰。

整个第二板块的教学设计承接的是第一板块的教学。在第一板块学生对育人之理的这段话只是朦胧解读的基础上,循着作者奇怪——疑问——恍然大悟这一条心理变化的线索。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具体的事情发展过程中。把朦胧的解读转为清晰,由作者的感悟转为学生的体会。)

三、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1.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担忧的时候。你的语文老师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不安的时候,你的数学老师可能会微笑着对你说:……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彷徨的时候。你的英语老师可能会严肃着对你说:……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徘徊的时候,你的思品老师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对你说:……

2.当有那么多老师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生道理,其他什么都不跟你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3.这样重要的道理,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简单直白地重复了无数次,也会变成令人厌烦的唠叨,可是作者林清玄不就是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道理吗,你觉得唠叨吗?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告诉这个道理的?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告诉这个道理的?

提示:先怎么写?再怎么写?最后才写什么?

4.交流归纳。板书(寓理于事层层设疑)

寓理于事:文章先写种树人种树,再写种树人的回答,最后才写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件事情来写道理,在读这件事情的时候自然得出这个理,这不是唠叨。

层层设疑:作者怎么一步步写种树人种树这件事情的呢?

作者先不急着写这个道理,而是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吊足我们的胃口,让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种树人这样种树的理由。吊足胃口之后才娓娓道来,真叫千呼万唤始出来啊!当然不唠叨。

5.总结:作者借一件事情寓一个理,这件事情在写的时候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层层设疑,引人入胜。全文语言质朴自然,就如品一杯香茗,清新隽永,让人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点评:“作者斯有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感受到一份情。悟到一个理,读到一件事,而更应注重对学生篇章结构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一板块:理是什么?第二板块:读懂道理。第三板块:关注文章如何写出这个理。整个教学就以这样的层次展开。并且在这一环节中以一个情境的设置充分引起学生发现的兴趣,在发现中领会全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林清玄的写作特点,体现的是阅读就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这一教学原理。)

四、迁移写话,深化理解

1.布置作业:林清玄善于用他锐利的眼睛,透过平常的事物发现人生哲理。小故事中蕴涵着大智慧。但是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思考。请同学课届完成一个作业:面对这一个个不确定,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请你课后也能以“在不确定中,我们……”的句式写上一两句话。

2.总结:相信大家在思考和写的过程中对独立自主有更深刻的体会。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都享受在父母的安排中,基本都是确定的、固定的,但是相信大家今后在人生中遇到那些“不确定”的生活境况时,我们的心中,会有一棵桃花心木,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打动”正是“介入”的结果。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出发的,不能从生活的土壤里连根拔起。为了生动而生动,使教学环节成为课堂上调节气氛的精致装饰品。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再由学生回到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打动的就是学生的内心,介入的是学生的生命。学生在运用作者的语言结构的表达中。习得语言,真正完成生命语言的嫁接,这种习得是深刻的。

上一篇:文员实习鉴定评语怎么写下一篇:篮球运动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