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

2024-04-21

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

虽然两天的培训很短,但听到许多优秀同仁的讲座,让我深受教育、启发。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鲍金芬老师的精彩讲座,豁然开朗,让我对文本及文本解读有了初步的认识。

文本定义颇多。文本解读来自西方的文本一词,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解读是指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编者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与文本编者对话,读懂编者意图。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分析研究,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教材编写内容。要对教材文本(标题、图片、课文内容、问题设计、语法总结等等)的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多教学构想。不仅要读懂文本的显性信息,也要读懂文本的隐性信息。不仅要读出知识与技能信息,也要能读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读后能形成单元技能树与知识树。要分析学情,要将目标细化、分层,并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但教师平常对文本解读中有很多认识不足,如对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等认识会有很多欠缺。而且,由于我们平常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参”和“资源库”而导致没有独立钻研课文,没有认真“倾听文本”,没有对文本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把握。再说,还存在着文本解读难度大与教师文本解读力有限这一矛盾。

文本解读应该解读什么?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充分设想文本的着力点。深入把握文本特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要从语言知识,语言词汇特点,逻辑组织结构,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等多方面考虑。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会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应怎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在文本解读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目录入手,了解本单元核心知识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基本学习要求。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2.研究教材各部分编写意图,完成第一阶段的文本解读。参考单元技能树和知识树,分析学情,挖掘教材蕴含的价值(包括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意义),形成课时目标。

3.要研究本单元围绕技能目标达成所设置的知识内容的构成、联系及可拓展内容,形成单元知识树,完成第二阶段的文本解读。还要按技能目标在文本中的体现整理形成技能树。能够准确描述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并能将知识置于某一个知识或能力框架内进行解读。

4.要深入挖掘本单元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教育价值。

5.要科学确定教学内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整合教学内容。

6.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

为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从教学现象中审视自己。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其次,要多途径走进文本。再次,要多层面审视文本。最后,要多渠道丰富文本,提高自身的素养。

篇2: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

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注意到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出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课堂随之变得不能及时抓出重点句子。大家商讨作者写奇迹的目的是要像安静一样热爱生活。课文写了她的动作,之所以那么轻松自如,就是因为她热爱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创造奇迹。在教案设计的时候也就有意识地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设计让学生找出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体会,能创造这样的奇迹真是不可思议。让学生充分的想象畅所欲言创造奇迹的原因,进而深刻了孩子们的印象。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去闻,去摸,去听,去感受明媚的春天,享受春天般的生活,她对生活是多么热爱。也就能感悟中解读课文创造奇迹的原因了。所以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才能真正解读文本。

当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我们应以尊重。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盲女安静究竟张望到了什么?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说出道理,是允许见仁见智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

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的教学、学习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雄浑。在课堂的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们相信她心中一定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一个缤纷的世界。我们要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残疾人比我们遇到困难要多得多,她们都能战胜,我们更要勇敢地面对我们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无形中就渗透了对待生活态度的理念。

篇3: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

1. 注重“双基”考查, 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 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着重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我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 (理科选考) 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 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因此, “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

2. 强化数学思想, 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是数学知识的神髓。因此, 重点强化数学思想, 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 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 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我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 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 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如果我们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 学生必将敞开心扉, 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

3. 关注知识交汇, 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了“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 《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了浓重的笔墨。“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 “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 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 《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对以前增加了不少。

从2010新课标的全国卷来看, 试题的难度比老教材的要简单, 但几乎每道题都是若干个知识点的交汇。如理1 (复数与函数) 、理7 (导数和不等式结合) 、理10 (二项式与不等式结合) 、理14 (不等式与方程结合) 、理17 (概率统计与不等式结合) 、文17 (函数与导数结合) 等。

篇4:学习新课标的心得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

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篇5: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元区附小 李东泽

假期我们又重新认真细致的学习了《新课标》,感觉又有许多新的、大的收获,我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总结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在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时候,单纯的进行 识字教学 很枯燥,学生不爱学习。我记得在游戏中教学效果很好,如对口令、逛超市、猜字词、出字谜等,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也会和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花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二、转变教学过程:在新课标中,我真正体会到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不应只懂得教学生知识,更应该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学生可以上台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难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该上三年级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想在这方面重点转变。

三、转变教学方式:《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结合课外知识学习,学会收集课外资料、学习到生活中去学习、去积累,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都动手查找资料,有图片、文字、图文结合等,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综合起来,全体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多方面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

四、转变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手势等。我经常鼓励学生,摸摸头、拍拍肩使学生有激情、有动力;对于表现的特别出色的学生,我会情不自禁的把他们抱起来,记得颜苒同学在演讲比赛中朗诵朱自清的《春》、吴迪朗诵《春的呼唤》,得到了同学的好评;在活动课中进行各种比赛,评比颁发有创意的奖章,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

篇6: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 “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篇7:学习新课标的心得2

保靖县迁陵学校 彭司燕

我到网上下载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文本资料,详细地读了一遍,又通过本次远程学习,在学习的平台里观看了视频,并且作了相关的笔记,了解到了新课标的修订原则、以及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哪些保持和修改。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更透彻了,今后我一定会以新课标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首先我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新课标是依据以下几个原则进行修订的。1.以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作为课程标准修订的思想基础。2.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我国 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3.认真研究外**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4.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5.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有价值意见和建议。

其次,通过本次学习,我也了解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后保持了实验稿中七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在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5.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理念,是和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的。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第三、通过本次学习,我还充分了解到了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大大小小共两三百处的修改和调整,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2.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突出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进一步加强操作性。4.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关于汉字教育,就特别强调了从小学到初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在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外,降低了识字量和写字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求低年级教师在完成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写字素养。

篇8: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 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教态表情。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真挚、亲切的感情,一经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课堂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2)语言传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表现出教材的喜怒哀乐,能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会使其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3)以情动情。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存在“情感障碍”的学生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因此,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完全否定,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程度。

2. 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音乐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不仅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开展观察、比较、交换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师生和生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教育网络交流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论证,比较各自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论证,目的是使学生的所学能够有意义并且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地理学科思维的正确性。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的新课堂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我曾看到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宇宙环境时所制作的课件,在精美的图片背景下打上康德、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非常漂亮,带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出诊医师管理措施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