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改革学习心得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标改革学习心得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通过对《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就教学方式而言,要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关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感受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柳夕浪教师在课程中提到教学评价的几点注意事项,让我受益匪浅。

他提出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 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反思英语教学,个人认为应该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等各方面。 2. 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

反思英语教学,目前我们这里的测试就比较合理。六年级段70%为卷面测试,其余30%包括,朗读,问答练习,英文才艺如歌曲歌谣、手抄报,课堂纪律,作业等多个维度。当然在细节方面还需要多努力!

3. 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总之,学完这门课程我明白了,教学无小事,教育要细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坚持学习,努力在教学评价这个领域里做出自己的心得!

第三篇:新课标学习心得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院西小学 杨雪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四篇:新课标学习心得

二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对二年级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 我觉得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这时可先让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活动角),边长不一样,然后分别让他们摆出大小不一(边长短角大,另一个边长长角小)的角,看看是不是边长越长角越大呢?教师还可出示两把长短不一的剪刀,让学生来操作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注重复习课的设计

数学课在整理知识点时,尽可能避免让孩子回答:本单元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这种口头回答根本没有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的题目,把单元的重点、难点从题目中反馈出来,这才最能反映出孩子的掌握情况。选题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题可以是:本册新授例题;学生作业常错题;单元测试经典题;其他学习资料的好题。复习课是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

五、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1、 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再加上老师适当的鼓励、表扬与肯定,调动起学生渴望成功的想法。

2、听讲方面: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心静”,刚上课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调整自己,平静下来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其次要让学生“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每节课可让学生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的成绩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会牢牢记住章老师说的:“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研究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五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

逸夫小学 侯玉英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新老师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雷锋义诊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