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论文

2022-04-18

医改以来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持续投入,建设经费已达12亿,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总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努力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总结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医改新举措——“新津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论文 篇1:

统筹规划 规范管理 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改以来的4年,湖北省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以基层为重点,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8793个,完成建设面积883万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努力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协调省财政厅落实中央项目配套资金,近几年安排卫生基本建设投资6亿元,安排地方债券投資15亿元,全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整合医疗资源。我们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优先发展医疗薄弱地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分级医疗格局的形成。三是全力吸引社会投资。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允许民营医院托管公立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鼓励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办医,鼓励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论文 篇2:

巴蜀大地独占西南鳌头

医改以来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持续投入,建设经费已达12亿,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总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努力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总结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医改新举措——“新津模式”。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发分步实施了“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通过网上采购监管平台集中采购基本药物。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全省57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包括49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进行网上实时监控。

三是科学制定《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国最早并且与发改委联合制定的省份,明确了“设计顶层、规范中层、统一基层”的建设思路,“政府主导,全力建设、整体规划,区域协调、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建设原则,以及“25211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

四是居民健康卡建设和运用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是全国居民健康卡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2012年12月27日,四川省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雅安成功举行,标志着四川省走在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的前列。

五是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夯实全省基层信息化建设。2010年以来,四川省相继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县医院能力”、“远程会诊系统”、“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信息系统建设”、“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项目。为全省47987个村卫生室配置电脑,安装多位一体的业务信息系统;为509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基本药物网采专用电脑和药品条码扫描枪;在171个县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六是以数字化医院评审为抓手,全省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127家医院进行了检查评审,其中有59家医院通过评审(其中,有35家达到四川省以及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呈现出一批数字化医院引路、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七是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按照“25211工程”总体规划,四川省相继制定并公布了“四大目录”和“四川省区域卫生数据共享目录”,为统一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确保卫生信息和数据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在全国前列。

卫生信息化发展步步为营

2011年,是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最大、项目最多、范围最广的一年。中央下达给四川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总计约为8.3亿元。其中,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约4.225亿元,中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约2.1594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约1.79亿元,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约487万元,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约102万元。

截取至2012年2月,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了巨大的成绩。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基本建立,形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全面建立,全省所有市、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以上的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82%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网络直报;建立全省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信息网络;建立全省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出生医学证明大集中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自主开发“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120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110个县与省级平台实现联网,与民政厅合作开发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民政救助参合“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已在20个县投入使用。

医疗服务信息化快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80%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HIS系统,30%建立了LIS和PAC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71个县413个社区卫生机构上线运行;初步建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两个远程会诊中心,已经覆盖200多个医院的远程会诊服务网络。

综合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全省药品持网限竞价、阳光采购;开发和运用“四川省卫生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21个市(州)和卫生厅直属单位通过OA系统,实现公文交换和无纸化办公;建立综合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全省卫生统计信息在线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和汇总。

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起步。成都、自贡、德阳、宜宾、雅安等市积极探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取得突破进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绩效管理平台,实现了县区域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示范工程,共有219家合作医院联网实现了远程医疗信息共享。

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状大。成都、自贡、德阳、雅安等10个地级市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温江等21个区(市、县)建成了县级卫生信息中心,全省147个县建立了新农合县级数据中心和专门管理部门,所有三级医疗机构均设立有信息处(科),编配有信息化专业人员,形成了领导更加重视、机构建立完善、队伍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

四川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是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省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使卫生信息化水平居西部前列。

全省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达到100%;全省90%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并与公共卫生信息融合;建成省市两级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和卫生信息专网,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十二五”期间重点任务

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五大领域信息系统协同应用;建立完善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卫生专网,实现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简称:四川省卫生信息化“25211”工程。

1. 加强两级平台建设

建立四川省卫生信息平台。支持跨地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实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建立全省21个市(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以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综合卫生管理为主体的一体化业务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实现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2. 完善五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应急指挥、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的卫生应急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

加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血液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级数字化医院和“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实现全省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障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实时结算和跨区域的网上结算,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

加强药品供应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各地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使用、报销等情况。完善省级药品采购交易平台、药品供应配送和用药监测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综合卫生管理系统。根据各级卫生管理需要,建立包括综合卫生统计分析、监察管理、绩效考核、决策支持等内容在内的集成化、智能化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 加强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

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疾病预防、医疗服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居民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监测、医疗服务业务协同等信息。

建设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以及相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4. 建设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和运营商网络,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工程所需的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5. 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

在全省发放居民健康卡,逐步将居民健康卡与新农合保障卡、民政救助卡、医疗机构就诊卡“多卡合一”,条件具备时与社保卡合并,实现全省就医、报账、健康档案提取等“一卡通”。

6. 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业务系统术语规范,制定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对进入四川省的卫生信息软件进行检测、评估,建立准入制度。

7. 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等级保护工作技术和管理规范,建立电子认证与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通报制度。加强信息系统数据灾备体制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描绘信息化发展步伐

四川省卫生信息化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实施原则,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共享试点、区域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初步完成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发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市州试点实施,扩大省到市的卫生信息专网;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重点突出3个示范市、20个示范县工作,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使用率达到40%;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以上,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全省100%的省、市医疗机构和90%的县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系统;5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4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8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90%以上的省、市、县医疗机构建成了PACS系统,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3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2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远程医学咨询服务;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覆盖;全省90%以上的村完成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实现了城乡卫生信息一体化,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网上药品采购和配送;8.10%的县级卫生局、3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了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推广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化逐步推进阶段:完善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完成(除甘孜州、阿坝州外)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完全整合,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60%以上;开展全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40%;全省8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8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4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30%的县级卫生局、8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为完善共享、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阶段:完成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并完成甘孜州、阿坝州两个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基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10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80%;100%的市医疗机构(三级),9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5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全面整合五大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与管理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60%的县级卫生局、10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未来的信息化工作重点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医院评审工作。2012年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全省126所医院进行了数字化医院建设评审,评审结果已由厅务会审议,126所医院有59所医院通过了数字化医院评审,通过率46.8%。评审真实地反映了四川省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两个特点:一是建设加快,进步明显。有许多医院信息化程度和运用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二是参差不齐,亟待完善。在未通过评审的67所医院中,50分以下占37所,其中最低分18.07分,说明四川省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必须加快完善,加快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省卫生信息化水平要居西部前列。《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率达到100%;90%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并与公共卫生信息融合;建成省、市两级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和卫生信息专网,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作者:庞涛

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论文 篇3:

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某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县乡医疗 服务体系 审计 对策

一、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导致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1)全县高级卫技人才少,人员业务素质低,服务能力不高。由于乡镇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现有的人事工资制度僵化,医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尖人才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一些医学名校的学生不愿到基层医院来,即使有来的也因无法适应艰苦的环境而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医院,造成医院的储备人才及高素质人才特别紧缺,医疗服务能力偏低。全县医务人员共1829人,其中高级职称仅22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1257人,无职称的475人。而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如某镇卫生院在编50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26人,无职称的15人,临时工14人。全院没有高职称人才和专科医师,如外科医师、五官科医师等。

(2)部分医疗设备欠缺、老化,医疗业务用房不足,服务环境不适应群众就医的需要。全县在用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卫生院实行三项建设时配套起来的,如200毫安X光机、手提式B超机等,大部分设备已超过使用年限,从而影响诊断;还有部分设备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置的,至今仍未还清款项。全县卫生院拥有业务用房面积73940.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有4754.6平方米。近年来,大部分医疗服务单位对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只是对门诊、急诊、病房进行了简易的修缮。

(3)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配套及急救网络尚未健全。不少镇级卫生院急诊室、消毒供应室等未能按新规范的要求建设和配套,污水处理系统不符合卫生学标准;中医科、中药房未能按照省有关要求建设和配套;大部分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站尚未建立和启动。

目前,全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18家,虽然近年来各镇定点医疗机构相应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了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但基础设施、医疗及管理服务水平仍然落后。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需求,部分群众不得不选择到医疗费用高而医疗报销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的县外医疗机构就诊。

2、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1)县乡卫生院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过高地追求利润。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卫生院运行成本费用在原来耗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运营成本,主要是收费成本、医疗风险或纠纷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本、防控物资储备成本、医疗垃圾处置费等。目前县乡卫生院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都是差额拨款,多数乡镇卫生院为了能维持正常经营,普遍存在药品超限额加价、擅自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等乱收费现象。虽然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后患者能报销部分费用,但由于医药费用总体较高,自费部分仍然很多,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一定程度了抵消了惠民政策的效应。

(2)财政投入不足。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财政投入仅占20%,镇级卫生院更是偏低。由于职工工资津贴、奖金没有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全县各医院大部分实行职工待遇与业务挂钩制度。医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个别科室对外实行承包经营。如某镇级卫生院医务人员津贴、奖金全部根据个人业务所得收入提成发放;疾控组则實行独立核算,其日常成本办公费及人员一切补贴和政策性津贴由科室自行负责。

3、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小且单一,会计的工作量也随之较小,导致多数乡镇卫生院对财务工作不重视,财会业务基本由医务人员兼办,账簿设置不规范,业务处理不及时,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加之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随意采购药品及耗材、设备的购置或报废不入账、大额现金支付、药品加价计算超标、私设“小金库”、不合规发票入账等问题时有发生。部分重大工程建设存在没有实行招投标、资产购置没有实行政府采购的问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建立财务监管或内审工作机构,未能按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和定期审计,行业监管名存实亡。

二、加强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优化人才结构,多途径培训和引进卫技人才

要不断加大力度,多途径积极推进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可结合理论教学、注重实践带教,采取集中面授、网络远程培训、区域集中讲课,以及医疗队员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B超、骨科、检验及仪器设备维修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应选派一批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公立医院学习挂职,下派一些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流服务。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县医院应承担起主要培训任务;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每季度应在乡镇卫生院专题培训一次。通过提高乡镇医务人员待遇以及把干部选拔、职称评聘向乡镇卫生院倾斜等优惠政策,在县乡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开展医务人员轮岗试点,缩小城乡技术力量差距,解决城里挤、乡镇缺、流向不合理的问题。要着眼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专项招聘或人才引进方式补充急需紧缺人才。破格引进外地高技能人才,具有高学历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到事业单位工作,不需要通过公开招考。

2、科学划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

要科学界定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服务重点,制定规范详细的分级诊疗标准。逐步改善就医流程,实现乡村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彻底改变“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状。要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等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考核、晋升、淘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实行岗位津贴、福利劳保、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机制,鼓励服务在基层的医护人员安心工作,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才队伍。

3、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卫生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真正做到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实行先预拨,年终按考核最终结果核拨至基层医疗机构,按规定落实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政府应按照国家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基层医院的设备购置、修缮等必要的发展建设支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解债务,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发生新的不合理债务。

4、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按照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建立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注重中医、民营医疗机构、120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卫生资源的整合在整个服务体系网络中的作用。进一步理顺120急救体系体制机制,解决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要继续抓好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要大力整合卫生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协调体制,制定好公共卫生服务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各种预案。

5、将职工工资、津贴、奖金各项经费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要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职工编制标准、工资及津贴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经费,及时拨付,取消个人收入与业务挂钩制度,解决产生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一是乡镇卫生院经费逐步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二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所)各项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式。

6、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行业监管

各医疗单位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建设,特别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财会人员,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混乱的问题,做到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要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和社會监督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行为。建议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财务监管股室和内审工作股室,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定期对全系统各单位开展财务检查,对下属医疗机构财政收支情况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定期审计监督,切实提高县乡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另外,要不断优化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完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规范医疗纠纷处理流程,构建良好医患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团: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卫生治理结构设计[J].社会保障研究,2007(1).

[2] 肖殿民、刘潜、赵晓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赣州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32).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郑炜亮

上一篇:自主合作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学改革大学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