沏茶问题说课稿

2024-04-12

沏茶问题说课稿(精选8篇)

篇1:沏茶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沏茶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讨论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的一种体现。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分析简单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多样性及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2.增强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两种:

1.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在学法上,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是谈话导入。

用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导入课题。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体会到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很自然的与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题联系起来。

二是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情景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说明图意。2.让学生想一想,在平时沏茶的时候需要做哪些事情? 3.出示小明沏茶时需要做的事情和时间。

4.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方案。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展示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到黑板前用工序图摆一摆,并说一说设计过程。

6.教师小结。三是巩固练习。

共有三题,第一题是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类似于例题;第二题是提升对合理安排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让学生明确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约时间,同时也要考虑到人身的安全和健康。第三题是联系实际,畅谈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安排时间的经验。

四是课堂总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2.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人名言结束本节课,既和“谈话导入”环节相呼应,也能给学生以启迪。

篇2:沏茶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问题,懂得在同一时间内所做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学准备:课件

三、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1、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沏茶和烙饼两个生活情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沏茶更熟悉,因此调整教材内容,以沏茶引入,并让学生回忆沏茶的工序,特意激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沏茶的最佳方法探求中体会数学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通过沏茶经典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寻找最优化方案。渗透运筹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课的教学力求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直观演示、组织讨论、应用拓展等教学方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五、教学过程

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谈话引入一探究新知—自学汇报——巩固应用——全课总结”五步的课堂模式。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本节课我设计以下活动:

(一)名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上课一开始我采用珍惜时间的名言导入。这样导入新课,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重了学科的整合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出示例1:优化理论(沏茶问题:怎样安排各项事情,能尽快的喝上茶。)

1、教材由一个生活情景来引出问题,并给出沏茶的各项工序及所需的时间。

2、这些工序有先后顺序,有些顺序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如洗茶壶、接水、烧水、沏茶顺序不能改变。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比如在烧水的时候可以洗茶杯、找茶叶等,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三)自学汇报

这里选择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巩固应用: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明最短多长时间就能休息,做饭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习方法的最好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反思

这一节课是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动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并且,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我们生活服务。

2、动口,让学生说。

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本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有以下二个方面:

1.整节课在细节的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语言要更精炼。

篇3:沏茶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 即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形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 (间隔数) 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和“两端都不种”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化为“植树问题”, 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一引导”“二放手”分别完成两个例题的教学。

学法: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学习例1, 在教师放手下“自主探究”学习例2。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学校开运动会, 主席台前跑道长100米, 每隔米站一位同学举彩旗, 两端都站同学, 共需多少名同学当彩旗手呢?

(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数学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引导发现, “两端都种”的规律

1.引出间隔。教师直接用两人之间的距离5米揭示“间隔”的含义, 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植树也是同样如此, 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出示例题1,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反馈答案。

2.动手实践。①“种”:把线段当做小路, 种上几棵小树。 (将复杂问题变简单。) ②画:自己画线段, 标上刻度当小树, 观察观察。③讨论: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 分组讨论: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3.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发现, 教师板书规律:当两端都种树时, 棵数=间隔数+1。

4.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算式解答, 并说一说①“100÷5”的含义②为什么要“+1”呢?

5.小结。

三、自主探究, “两端不种”的规律

取走线段两端的两棵小树后, “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放手通过以下环节完成例2的学习。

1.独立探究, 完成表格。可以利用学具画一画, 摆一摆。

2.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把自己和同桌的数据收集起来填进表格。

3.适时评价, 感受成功。教师可将“小树”作为书签奖励给学生。

4.解决问题, 再现喜悦。提醒学生, 发现规律是很了不起的, 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仔细审题, 哪位同学愿意温馨提示大家这道题容易疏忽的地方? (注意题目中的“两旁”)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说一说你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植树问题”情形。

2.完成1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

3.回到最初, 帮老师解决“旗手”问题。

说板书设计

答:略

篇4:沏茶问题说课稿

而这个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则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从“合理”“省时”两方面来优化沏茶事例,感悟优化数学思想;二是理解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的概念。

而教学过程则可以按如下步骤开展:

一、开课铺垫

课件出示某位学生的日记:“清晨,我从闹钟声中醒来,一看闹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哇!7时整了。我赶紧先穿好鞋子,再穿好衣服,最后穿好袜子。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啊!妈妈做了我最爱的鸡腿,我一边刷着牙一边吃着鸡腿,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师:昨天老师让班上的同学写数学日记,老师笑了,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1:亮亮把穿衣服鞋袜的顺序弄反了,应是先穿衣服、裤子,再穿袜子,最后穿鞋子。

生2:怎么可以一边刷牙,一边吃鸡腿……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第一亮亮穿衣服鞋袜的顺序不对,第二刷牙和吃鸡腿不能同时做,安排不合理。看来合理安排时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这样的设计,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和诙谐搞笑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并从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初读例1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经常遇到家里来客人的情况呀?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明帮他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杯茶的画面情境。

师:今天小明家也来客人了,你们在家沏过茶吗?一起看看小明要做哪些事情,分别多长时间?

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洗水壶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师:要做这么多事情,小明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应该怎么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尽快”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用最短的时间让客人喝上茶,应该怎样安排呢?

师: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哪件事最先做,哪件事最后做。这些事情怎样合理安排呢?同学们想一想,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要多长时间可以沏好茶,再和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听明白了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合理。开始!

这道例题通过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情——以沏茶为引子,让学生帮忙解决应该怎样安排、怎样最合理的问题,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为后面学生安排沏茶流程提供了平台。

2.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四人一组用卡片摆一摆、算一算,再交流。

通过让学生互动讨论、动手操作,得出沏茶优化方案,整个过程显示教师的放手和对学生的尊重,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机会。

(2)小组汇报。

方法一贴出: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洗茶杯2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生:我们组是一项一项事情做的,一共用了14分钟。

方法二贴出: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分钟。列出算式一共用了11分钟。

3.优化方法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让客人喝上茶,对比一下,哪种方法更快?在哪里节省了时间?

生:方法二更快,节省了3分钟,他们组是在烧水的同时又去洗茶杯找茶叶。

师:为什么在烧水的时候可以同时洗茶杯、找茶叶?

生:烧水时不用人去守,所以可以腾出手去洗茶杯找茶叶,这样就节省了3分钟。

通过对沏茶事例的分析,学生能从“合理”“省时”两方面优化沏茶的各程序,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沏茶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了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事情安排合理吗?

(1)小红和小明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2)小晨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也有原则,安排时间既要节省又要合理,一般安排的原则是紧急的事最先做,集体的事优先做,必做的事努力做,普通的事后面做,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篇5:数学广角《沏茶问题》说课材料

教材分析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沏茶时如何操作最节省时间”,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及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我们学校结合定点助教,确立的主题是“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策略的研究”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谈一谈教学中我们是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的。

首先,我们四年组的几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以及学生身边的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伊始,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问学生:“今天早上,咱班寒暄洋同学迟到了,大家一起看一看,他为什么迟到了? ”课件演示情境录像片:(“生1:打一杯热水晾凉后,喝完水再吃饭。结果迟到5分钟。生2:先打一杯热水,然后边吃饭边晾水,饭吃完后水凉了,再喝水,结果提前5分钟。)学生观看后谈想法,从而引出“在生活中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既“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这里,多媒体短片的应用既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又将学生置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了寓教于乐。而后面的探究新知(例2)及习题巩固(量体温、做家务等问题)中,也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依托,在情境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在教学例2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沏茶”为切入点(家里来了客人,应该让客人尽快喝上茶)。教师的提问是:“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更节约时间的方案”。在这里,虽然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学具,但是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学生一定要摆学具来解决问题,而是大胆地给抽象思维发展较快的孩子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以其喜欢的、个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新知的过程将采取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课堂组织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有序,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渗透了优化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最后,本课的教学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一点体现在“流程图”的使用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流程图”表示设计思路。再通过比较,将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出来。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

篇6:《工程问题》说课稿

《工程问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工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2、出示:

(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谈话:

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

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

(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

2、出示:

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

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

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工作时间)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

400÷(400÷10+400÷8)=4 (天)

800÷(800÷10+800÷8)= 4 (天)

(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

3、出示:

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分析思考:A、工作重量不知道怎么办?

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

(2)怎样列式。(尝试)。

(3)交流说说 。1÷( + )中。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

《工程问题》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习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习,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习铺垫:复习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工程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从教材安排上看,由筹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剖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控制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略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换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利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症结:

(1)、教学重点:

控制工作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症结:

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构造。

二、说教法、学法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自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发生共识,协调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亲密与现实生活的接洽,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从而培育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利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激励学活泼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改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答复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换。在独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换,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辅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篇7:《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选择了某旅游团到宾馆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巩固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听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话题来展开讨论。

3、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主要要突出如下三点:

1、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的方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由学生独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老师的教扶下进行,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在解决女游客的住宿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我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抽象概括――适时强化。

(1)导人新课。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DD旅游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学习新课。

A观察情景,找出信息;

B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问题(男女分开住,导游和司机的问题);

C设计13名男游客的住宿方案,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策略;

D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女游客的住宿方案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策略。

(3)巩固练习。

篇8:沏茶问题说课稿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独生子女多, 年龄小,家庭生活优越,大多数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很少参与家务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一课时蕴含的运筹思想非常抽象,课堂上不能直接传授运筹策略,可运筹策略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运筹思想,这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数学素养,有很高的数学驾驭能力,巧妙的教学策略,多管齐下, 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传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活教材,生活素材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一种桥梁,老师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利用多媒体创设“谁是生活小能手”这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怎样安排这些生活小事,为什么?”先出示两组生活实例:(1)吃面包走路上学;(2)抄题思考对这两组实例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 做出安排,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小结:这两个生活实例既可以按先后顺序做,也可以同时做,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这个小结拉开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序幕。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安排方法后, 向学生提问:“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边洗衣服,一边晾衣服,可以吗?”学生的反应很迅速,他们非常清楚洗衣服和晾衣服不能同时进行,这时学生还领悟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能按先后顺序做,不能同时做。顺着学生的思路,老师与班长进行现场演练,老师说:“班长,有一个紧急任务, 由于时间紧促,老师让你一个人一边扫室内,一边扫室外。”班长马上反应过来,一个人不能一边扫室内,一边扫室外,只能先扫室内,再扫室外;或者先扫室外,再扫室内。老师再追问:“如果老师派一个小组给你,你认为还是不能同时做这两件事吗?”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碰撞,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真有趣,同样的两件事,一个人不能同时完成,很多人就能同时完成。接着老师再问“很多人参加大扫除会有几种安排方法?喜欢哪一种安排?为什么?”预设四组来源于生活的片段,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不仅让学生初步领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还学会了对生活安排的技巧与策略,为新课的传授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授业——数学应用于生活

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 无章可循,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数学上的分析、运算,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最后提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新授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 多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制作图片,让学生动手摆放,体验沏茶的不同过程,同时出示导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地设计沏茶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横向比较,哪种设计方案适用于生活,满足生活的需要。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最佳方案,先展示13分钟和12分钟的设计方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方案,接着安排11分钟方案的学生代表展示作品,并请他详细地和同学们讲解节省时间的好办法。此时学生思维不断地迸发出火花,老师抓住时机问:“11分钟的设计方案比12分钟、13分钟的设计方案时间节省在哪了呢?”这个问题抓住了这节课的关键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时老师趁热打铁追问 “要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哪种方案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最后安排学生再次互相探讨,再次小组内交流,选择出最合理的方案,不同方案的比较与选择,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11分钟这种方案的价值,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经历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多种策略,体会运筹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解惑——数学服务于生活

当学生能找到11分钟的设计方案, 应该说在理论上是最优化策略,可在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向学生解释这一生活中的最优设计方案,老师可以从一个问题拓展到一类问题,教给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还不能服务于生活,还不能得到生活的检验,所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设计方案中蕴含的数学运筹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受益最重要的东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数学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安排了几道是非题:

(1)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全班能早点到操场排队,东东一边推着同学,一边快速地下楼梯。()

(3)四年级的小刚看到有一个小孩掉到河里,为了节省时间,快速地跳到河里救孩子。()

这样的安排合理吗?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节省时间的安排就是合理安排,比如损害健康,有安全隐患的 ,即使节省时间也不是合理安排,把学习内容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提高数学的素养,明白数学要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新课改提出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公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性的人才,教学目标越来越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数学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学技能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象、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上一篇: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一篇:苗馆初级中学防雷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