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

2024-04-22

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精选10篇)

篇1: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

听艾莫老师讲课有感

近期公司组织集体观看艾莫老师的“做企业最有用的员工”讲座,让我收益匪浅,感触良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受老板器重的优秀员工一直是我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常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当看完艾莫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心潮十分澎湃。虽然艾莫老师的讲课每集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在短短的培训讲座过程中让我相信能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展现自我,实现我在公司中的价值。

艾莫老师告诉我们,做最有用的人就要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否是一个讲义气的人,是否是一个忠诚的人,是否是一个可塑造的人,是否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和缺点的人,是否是一个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那才是有高洁情操的人,要做到这些,说着容易,做着都是很难得,所以要能够坚持不懈。

做最有用的人就要有敬业精神,要努力的工作。什么才是努力呢?那就是用肩扛、用头顶、用生命的力量托起超过负荷的东西。无论你今天为公司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敬业都是一个好员工。敬业是这样一种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将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好,要能够主动的去工作,把企业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因为只有当你敬业的时候你才能

塑造自己的价值。人类所有的财富都躲在问题的后面,所以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将提升了自己。真正敬业的员工,是制造问题而不推卸责任,防御问题而不声张,解决问题而不居功自傲,这样才是敬业的好员工。

无论做什么事,其实跟人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一样的,当你没有去过的时候,你总会觉得好远,不想走了,其实当你走过去了,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简单。任何事都需要坚持,持之以恒,终有成功之日!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最有用的人,一个最有价值的人!既然选择了来到这里,选择了梦祥,那就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现在我为成为梦祥的一员而自豪,终将有一天我要让梦祥为我而骄傲!

做最有用的人无非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可以成功。很多人认为成功的人都有成功的秘诀,是真的吗?不然。艾莫老师告诉我们说:在世界上根本没有秘诀,当你决定做一个最有用的人才的时候,那就是你成功最大的秘诀!

篇2: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

11月28日上午,我满怀期待早早来到三楼多媒体教室,等待王健老师的精彩讲课。早就听说,王健老师在全国语文赛课中荣获一等奖,这个荣誉含金量可高了,能参加全国赛课的老师那都得经过层层选拔,那都得是各个学科的精英,能走到这个平台上就已经非常优秀了,更何况还取得了一等奖!

王健老师讲授的是三年级上册的《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面对众多听课教师,面对陌生的孩子们,王健老师教态大方,亲切镇静,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健老师年轻、漂亮,声音甜美,课前与孩子们的简单交流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消除了学生们的紧张感,真是经验丰富!

先说王健老师的板书,写字时潇洒,字写成时漂亮、规范,从板书这一点就能看出王健老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更能体现王健老师的教师基本功相当扎实。

再看王健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旨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并且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彰显着“教语文”的理念。比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王健老师是如何突破的呢?在她的设计中,把这以重点与识字、理解词语联系起来,在识字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尝试用这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这篇文章而言,题目利用的也很到位,王健老师所选的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都是带有指向性的,都是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做铺垫的。王健老师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把相应的词语分别放到陶罐和铁罐的下面,然后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先从说一个事物开始,梯度设计合理,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用词很准确,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干净利落。既然是故事,如何复述出来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王健老师是通过从开头、中间、结尾找关键段落很轻松就解决了这个难点,我想学生会有一种“原来如此”般豁然开朗的感受。如果不告诉孩子这样的方法,他们也能复述故事,但是就是太罗嗦,废话特别多,既然文章中就有如此关键的段落,只需要我们找到它们串联起来就解决了这个难点,多么轻松啊!我想这堂课下来,孩子们对于故事性的文章,对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复述故事应该游刃有余。

突破本文另一个难点——通过对话感受人物性格,感悟文章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时,王健老师通过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提问:奚落是什么意思?誰奚落谁?怎么奚落的?说了什么?一个个巧妙地提问直接指向本文的对话描写,聚焦对话描写,通过创设配音演员招募的情景指导朗读,孩子们入情入境很投入,他们好像已经忘了刚开始上课时的紧张,玩得很嗨,读得很享受„„这样还不够,还有演员招募的情景设计,当时我就为王健老师喝彩,读出来哪里有演出来精彩呢?如果孩子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人物的性格不是赫然场上吗?而作为“演员”的孩子们必定会紧紧抓住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演绎,难点不就突破了么?高手不愧是高手,总会带领孩子们纵深探求,深入文本之后又跳出文本,以本篇课文当个例子而已,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收获真是太大了。联想自己的教学,忙碌而低效,反思,首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不精准,不明确,总想什么都抓住,到头来却啥也抓不牢,今后的备课中,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堂课下来,王健老师最关注的总是孩子学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教了什么,哎,说到这,今天下午在美术教室我精心准备了古诗两首的PPT,期待着孩子们掌握解读古诗的方法,效果不好,而且严重拖堂,每一个环节进行得都很不顺,还得反思,只讲完了第一首古诗,也许我当初想的两首古诗都讲完就根本不可能吧。还有其中这样一个环节,组内学习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先问有没有组内解决不了的词语,李嵩说有,而他的组长王棋申却说已经解决了,而解决了,李嵩竟然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小组交流没有实际效果,还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反思,在学习第二首古诗的时候我要缩短他们交流的时间,而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多用点时间来考察交流结果,并进行及时评价。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些什么?有没有掌握解读古诗的方法,我是没有底的。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值得注意,我的话太多,还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孩子的自主学习还是没有开展起来,今后的课上一定要注意!

意犹未尽,王健老师的讲课结束了,孩子们满脸带笑地离开了。王健老师先做了本节课的反思,主要还是强调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关注一堂课上孩子们学会了什么,这个什么其实就是学习语文的方法,而本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弄懂一篇课文不难,但是学会这一类文章如何解读的方法不易,如何巧妙地渗透给孩子们更是不易。

篇3: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

2014年12月4日,在浙江教学月刊社和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创会、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教育研习”活动上,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做的《那些让我欢笑、落泪、沉思的故事——< 最佳儿童文学读本 > 的选评与思考》的讲座,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诚如方老师所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触及到了关于童年、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具备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从而展现儿童文学的纯真和质朴,幻想和幽默,玄思和深邃,丰富和大气……这不只关乎儿童的语文,更关乎儿童的精神发育和生命的陪伴。他认为:让童年有文学的陪伴,这是社会的文明,教育的文明,它展示自身的高度和尊严的这样一种基本的姿态,也是文明的一种重要的自觉……在今天,首先是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和熏陶,这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和介入他们童年生活的最大的一个理由,也是存在的最高意义。深邃的文化学视角,诠释着童年和儿童文学应有的姿态。充满着使命感的话语方式,让我们相信儿童文学在人早年阅读中的塑造,相信今天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用文学来浇灌,不是为了明天和未来,而是为了今天和现在;让我们相信,教育应当首先是一种陪伴和滋润,这是基本的文明伦理。这样的童年情怀,实在值得我们这些天天与儿童打交道的成年人深刻反思。现实中的童年危机,需要我们警惕:童年有其独特的、自我的存在价值,失去童年,也就意味着失去未来。

童年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不仅是文明的需要,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方老师在讲述时聊到自己和儿子小时候的一段生活小插曲:不足三岁的孩子洗完澡光着身子在床上跳,还哼着自创的歌谣,在词穷处自动地加上了“嗯嗯嗯”。职业的敏感让他觉得虽然孩子语言还不丰富,表达还不老练,思考也很瞬间,但孩子自动地用“嗯嗯嗯”的音节来替代,说明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完全感受到儿歌是富有韵律之美的,是富有独特格式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孩子对语言、对文本样式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有着敏锐的把握和捕捉的能力。其实稍作观察,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和日常教学中十分常见。幼虫破茧而出,视力十分微弱,但是它能够随着光线的指引,朝着明亮的方向,寻觅到生命中的第一片嫩叶。这就是本能。我想儿童也是如此。“他们天然对儿童文学充满了敏感,天然地拥有对语言韵律、趣味的感受力,这种敏感与生俱来,可能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方卫平语)

在合适的时间让孩子读合适的儿童文学,我想这就是儿童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就像方老师所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召集起来与童年相伴。开卷有益对高阅读阶段更是真理;但对孩子来说,开卷有益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谬误,因为他们的辨识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我是怀着对童年的谦卑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做着这一切。对于童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需要这样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相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成人的陪伴就变得非常重要。”(方卫平语)这让我想起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夜晚,因为父母的朗读和讲述而让幸运的孩子内心安宁、温暖,蓄满着向上生长的力量。这让我想起雷夫,想起他在中国之行中的一段话:阅读是最重要的,过去一本书、一支笔的老时光已经不再了。现在面临很多干扰的因素。但是我每天花90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读文学著作,让他们自己读,学生就不感兴趣,我就和学生一字一句一起读,身体力行。孩子天天看电视,从不阅读,如果我们强行把电视关了或者搬出去,这是欺负人,教育是教孩子主动把电视搬出去。我经常带学生旅行,他们在宾馆可以看电视,但是他们喜欢阅读,这是因为我始终陪他们一起读。这同样让我想起我的工作地绍兴,想起自己主持推动的儿童阅读力工程,自2008年至今,有没有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成人和儿童文学的陪伴。

篇4: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赵四小 牛颖颖 2014年9月12日,我和韩瑞丽、陈莹莹和王怡三位老师奔赴天津参加了窦桂梅老师的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带着一路的激动和期盼,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天津市华明中学。下车后先交学费,一共交了800多元,我看到后很震惊——这么贵,这足以说明了学校的用心良苦,感谢王校长和领导们对我们的厚爱,不惜重金栽培我们,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我们一行四人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座无虚席的报告厅,抬头一条印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大横幅映入了眼帘,在等待中一名年龄约50岁左右的温文尔雅的穿着朴素的女教师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上了讲台,只见她和台上30名孩子在呢喃什么。片刻就正式开始上课了,窦老师由谈话导入课堂,亲切的话语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她先向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三张名片:感谢,赞美和微笑并且向孩子们推荐了一本书《大脚丫跳芭蕾》。刚开始觉得没什么特殊,毫无激情,但在她慢慢的引导中孩子们毫无拘束的述说自己的所想成为了此时的亮点。窦老师的循循善诱令我佩服,在短暂的时间内她竟能记住每个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并能从中找出一个孩子所提的最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来步步引导,把其他孩子的问题都不知不觉的引出,而且让孩子自己回答自己刚开始质疑时提出的问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她的层层深入,毫无痕迹,令我折服,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

《大脚丫跳芭蕾》是一个绘本,是一本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她采用了让儿童观察图画中人物为主,引导孩子们发现,质疑,从图画细节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评委对大脚丫跳芭蕾的态度前后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为什么大脚丫最后高兴地答应了评委的请求?窦老师抓住相互矛盾的心理来展开教学,注重孩子们的朗读,当孩子们读不出味道来,就举和孩子们相关的事例来帮他们找灵感,再次读,如果再读不出来,老师就充当其中一个角色泛读,然后再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直到读出味道,并从孩子们语言中板书重要词语,并及时引导,紧扣文本、链接资料、联系生活来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大脚丫跳芭蕾》的中心思想。

整个课堂过程中,孩子们发言都很积极踊跃,窦老师并不急着评价孩子们的对错,只是一味的鼓励,赞美,表扬。孩子们虽然说的范围较广,但句句在理,最后窦老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的诉说为本节课的精彩亮点。这三部分组成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模式没什么区别,只是在传授知识时老师不仅完全采用了放手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完全就是只起引导作用,而且教师语言的巧妙的运用,精湛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值得学习却又学不来的。

接着窦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听得不仅入迷更是欢笑不断,没想到她讲座时和授课时简直判若两人,刚才还温文尔雅,讲座时却激情四射,手舞足蹈,还用说书的方式有板有眼的说了一段《水浒传》,她告诫在场的所有语文教师:什么样的文本要还它什么样的味道,做为语文教师,不能只读故事情节,而应该读出语言的味道来。

她讲的主题是《1+X课程实施》,从如何体现儿童的最大化入手,她说儿童要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站在学校的正中间。教学上,窦老师主张三个超越:

1、学会教材,超越教材。

2、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3、尊重教材,超越教材;三个一: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解决三个问题:

1、教什么?

2、怎么教?

3、考什么?最后窦老师还和所有的听课教师进行了互动,她对在场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如此完美,令人钦佩。她的声音是如此富有魅力,以一个教育大家的姿态令所有在场语文教师折服。中场十分钟休息时,听课教师都纷纷与窦老师合影留念,我也鼓足勇气与窦老师拍下了这难得的瞬间,来纪念我的专业成长历程。

篇5: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文学院 102班 武永梅 10111207 通过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讲课视频以及阅读他的一些作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管是在阅读设计,提问设计,各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首先,在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上,他总能巧妙的运用板块设计法,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比如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来说。他没有像常规的教学设计一样按部就班的先读,然后一句句分析诗歌。而是将课堂内容分为四个乐章。把诗歌按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从心开始”三步进行分析,层层深入,这样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理解并吸收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紧扣诗歌主题的比较阅读也使教学变得新颖有深度。而最后一环节的实践写作更是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在这一诗歌中学到的哲理内化和升华。真正做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而这一过程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进行的。这样巧妙而全面的教学真的非常让人佩服。但我也相信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这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专研,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以及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他总能以几个主问题巧妙地贯通整个课堂。而且这些主问题的质量之高让我非常佩服,这也是我很困难做到的。比如他讲的《七颗钻石》中的主问题设计,在文本研读中通过让学生思考“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问题来一步步深入课文。这四个主问题每个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地深入课文,开动思维,并自己找到答案,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自动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涵。而不是像传统教学的成串的“连问”或者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那样,而是提出主要的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让学生自觉而主动的深入文本,开动思维。这种高质量的主问题的设置是教学成功的很关键因素,但我想这种问题要想做到高质量必须做到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文本,只有教师思维发散才能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嘛!所以我们必须要善于专研,善于动脑。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篇6:听冯建刚老师讲课有感

感受”大师”风采

——听冯建刚老师讲课有感

郑 斌

今天,聆听了冯建刚老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冯老师的教学始终在一种追求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在这节课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效”二字。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有效地提问

冯老师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学生的知识在这里升华。就语文本身而言,语文课堂最能体现师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而语文老师的提问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所提问题要突出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这节课 冯老师确定了一根主线,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扮演学生与教师双重角色去感悟文本”用这根线串连起接下来的教学。

二、有效地读悟

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冯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读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仅是在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在对话,他们也在与所有的听课老师对话。这种心灵的感受使书读出了味儿,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校园的诱人时,冯老师去词再填词的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就会让学生真正的领悟文本,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行和有效性,做到读悟结合,这样就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三、有效地迁移

学语文,还是应该学语言、学文章的表达为主。学习本课,应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更应该让学生知道,课文是通过怎样的结构与方式表达眷恋之情的。本文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习作方法的好范例。在这节课中冯老师通过对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顺势利导总结写作方法,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听完冯老师的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的课能讲得这样好?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授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首先在于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把问题阐述得这样全面透彻。其次,他的成功得益于其勤于思考的精神。最后,他的成功还在于其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在于其持之以恒的认真与留心,在于其不断努力向前的勇气。在接下来精彩的讲座中,冯老师也给出了我同样的答案。他对“教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跟我们谈了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睿智生动的语言让我混沌的心逐渐明朗起来:语文教师应该摒弃浮华、返璞归真,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同时,自己也静下心来深刻的反思,也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足:

1、备课设计教学时,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备教材上下了点功夫,但备学生、备教法与学法很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

得不到发展。

3、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不强。

4、自身的语文底蕴和积淀不够丰厚,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5、小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和总结。

篇7: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 姚红艳

在这一学期里,我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感受很深,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感觉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我校举行的评教赛讲活动中老师们都积极的参与了进去,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难,学校领导从活动反馈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及时从图书室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老师们从名家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机智中获得解除困惑的办法,当我看到这本课堂实录时,我很兴奋,借来后就急不可耐的看第一课《晏子使楚》,读时我被窦老师的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深深吸引,读后我不仅为窦老师的上课艺术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啧啧称叹,引人深思。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纵览窦老师的这节课沿着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楚王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 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 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我想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够把一节课挖掘的如此深刻,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我觉得这正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素养的真正体现。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顺利完成品人、评事、欣文、解字等就觉得很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站的高度还不够高,这就提醒我们去更多的关注新课标,跟主动地去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窦老师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窦老师恰当的引入了《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一位历史学家的评语和一位外交家的观点等补充材料,这些无不让这节课锦上添花,而这些材料的妙用无不证实了窦老师的博学多才,更充分体现了窦老师站的的高度之高,以及眼光之远,为我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榜样。

二、多媒体的适当利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我注意到窦老师的课堂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总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而且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可见多媒体手段是窦老师挑动学生神经,激起学生激情与只会火花的有力武器。可想想自从我们的导学案全面铺开以来,我们的多媒体设备却被我们冷落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实施课改的一个败笔吧。在此我也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多媒体设备为我所用,相信你的课堂也一定会生机盎然。

三、多上公开课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捷径

在这儿我想引用窦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有观点:“想想也是,有专家高手的悉心传授,虽属”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也就逐渐从”偶像派演员“变成了”实力派演员“——毫无疑问,其进步速度,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点滴积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在上公开课这方面老师们做的都很好,都能积极配合教研组长参与本组及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很让人感动,我们的教学技能一定会有突飞猛进,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活力课堂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篇8:听曲连坤老师讲课有感

这几天听了来自基层体育战线上的两位教师的两堂课,一位是来自南阳市镇平县雪枫初中的王信芳老师,一位是来自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的魏建军老师。

这两位老师都来自基层,都来自于教学一线,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都是省级名师,省级骨干,各种光环和荣耀围绕着他们,他们付出的艰辛也是我们不曾想过的!

王信芳老师来自一所农村初中,在简陋的操场上,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硬是把一节枯燥无味的跑步课上成了一节饶有兴趣的、有评价、有讨论、有分组、有协作的、体现新课标的省级优质课,从河南大学体育系毕业,一生扎根农村体育教学一线,无怨无悔!他的动人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魏老师做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基层体育教师》的报告,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身运动装,一双运动鞋,一块秒表,一只小小的哨子,春夏秋冬,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演绎着快乐,制造着健康,虽不富裕,但很充实,这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真实写照!

篇9: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

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吴教授讲座时出示了前几年在某个学校拍摄的照片《坐在角落中的女孩》,吴老师就给那个女孩上了一节课,那个女孩就要给吴老师打电话,和吴老师含泪留影,说:“吴老师,一节课就会记住你一辈子”。吴老师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高高在上,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稍有不好就会大发脾气,整的学生整节课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低,教师会找学生的各种理由,而不从自身找原因。优秀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名能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爱是传承世代的积淀,爱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没有爱的贯穿,纵然你的教学水平再高,最后剩下的快乐也只是独乐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教师要面向全体孩子,学会微笑,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

一个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有学生缘的老师。你对学生的喜爱、公平、尊重、友善都会在其中。吴老师上课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每节课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每节课都是满脸的笑容去和孩子们交流。听吴老师的几节课,我都听到吴老师在说:“谁还没有发言呢?让没有发言的孩子回答一下问题。”她总是想到每一个孩子,不给每一个孩子留下遗憾。“我不再是木头!”这句话是发自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心声。我想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每个老师心里都会一震,都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不例外。我可以说是个严厉的老师,我的笑容很吝啬,整天板着面孔上课。尤其是有领导听课或者参加评优课的时候,班级的孩子有70多人,有时候给他们点阳光就灿烂,课堂就会像一窝蜂一样不好掌控,不敢放开了让孩子们去讨论,争辩。更不敢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生怕他们会说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话语,让我无法收拾残局。平时的教学有时候为了能一节课顺利完成任务,也很少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是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教室就是让孩子出错的地方,要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资源。而那些学困生更应该去关注他们,给他们说话的权利。其实他们的错误并不可怕,有时正是有了这些错误,会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它恰恰会成为这堂课的闪光点。

今后的我一定多些微笑,用我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相信我的微笑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我,和我打成一片。这样我的生活会更加轻松,工作会更加愉快!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平等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例如:吴老师在教学《估算》一课时,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

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所以我们老师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

四、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吴老师讲《重叠问题》一课,后部分是六年级上册探索乐园内容,听课的是三年一班的学生。吴老师没有直接出示例题,开始用一年级学的排队问题引入:同学们排队,亮亮从左数是第五个,从右数还是第五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孩子们有的说有11个,有的说有10个,有的说有9个,吴老师没忙着说谁对谁错,而是说:“有什么办法证明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算、数、画的方法来验证,搞清为什么是9,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5-1=9,刚才认为是10个、11个的孩子真正懂得了为什么是9。这个排队问题是个难点,多数教师教学时,为了赶进度,不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验证,只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致使孩子们在遇到这个问题时还出错。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五、老师要做傻子老师,懒老师,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吴老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装点懒,装点傻,把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都留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积极思维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还有的时候,吴老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来,孩子不会提,她就一句一句的启发式的去教。当然这样训练下去的结果大家都会知道,以后的课堂孩子们就会去主动思考,主动去问问什么?当然知识掌握的就会扎实,就不会出现老师抱怨的:讲了好多遍还不会这种情况了。

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扎实,让孩子们真正能学到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们渐渐走出了“花哨、华丽就能吸引学生的魅力”这样的误区,渐渐不再花很多时间在搞花哨搞可爱来投学生所好上了。大家渐渐明白虽然一些设计确实吸引了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却只起到了哗众取宠的作用,喧宾夺主,把重要的教学内容给弱化了,一节课下来教师就像导演了一部短剧,教学效果甚微。现在,更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教学成本与教学实效,开始追求朴实扎实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工作毕竟是一件繁杂的工作,低成本的教学设计与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为自己减轻工作压力的最佳途径。现代人,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给自己减压。

七、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幽默风趣,这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

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语言的艺术!“虽然这个组没有搭配全,但我们发现有一点挺亮的,虽没有找全,没有关系。” “问问同学们,大家对我们组有何想法,问吧,你随便叫吧。” “你在欣赏他,是吧,哎呀,你在自我陶醉呀,你快向大家介绍经验吧。” 听了这样的评价,那个孩子不想跃跃欲试呢?

篇10:听曲龙老师的讲座心得体会

林西三中 刘学军 我有幸聆听了赤峰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曲龙老师关于“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的使用”的专题讲座,他幽默、诙谐、生动的说话艺术以及他的举手投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句心里话,聆听他的报告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感觉他就像跟你面对面的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与身边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曲龙老师用朴实的话语和他那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让我对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领悟。

一、教学要有新策略

1、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听了曲龙老师的《教材的使用与课文教学》讲座后,我更加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曲龙老师讲:“教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他还说:“学生初读的体会最宝贵。”以往,我们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读透,甚至还没有读懂,我们就开始分析,以讲代学。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参与不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课本的使用。教师要处理好课本、读本和课后训练。课本是教学的媒介和载体。读本是课本指导下的学习范围,课后训练是课标要求形成的能力系统,是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曲龙老师认为:教师要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加大学习的量,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而在课本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课后题。课后题是课文的主要问题的再现。曲龙老师说:“学生课文读透了,课后训练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能力训练在课后题中。”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这样教学,不仅学生对课文重点了然于胸,还会解决教学进度慢,完不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要在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教师设置思考题。

然后要求学生再精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处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忽视的。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

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是对话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予了学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一言堂,不仅教师感到累,学生也感觉累,教学效果还很差。

结合我校课改理念和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在以下10个方面有所加强:

1、加强课标学习。课标是总任务,是国家的统一要求。

2、各课导读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后题进行设计,除此以外,导读单上还需要设计必要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及相关材料链接。语文训练单要根据课文类型(文体、讲读课或自读课等)、学习需要设计,或以感悟欣赏为主,或以训练为主。

3、注重对学生默读习惯训练。

默读有利于思考,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对于标注自然段意、思考课后练习题、品析优美语句、理解句子含义等必须要让学生在默读中独立完成。这也为学生的有效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对学生朗读习惯的训练。

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朗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契合的重要途径。只有朗读好,才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深入理解并走入文本。对于朗读,提倡按序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所有同学的朗读意识,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阅读兴趣。但是在按序朗读之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有所准备。默读替代不了朗读,它属于声音训练,必须让学生张口,在开口中校正字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节奏等。

5、教师和学生要加大阅读量。

听了曲老师的讲座,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曲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可谓是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带领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规定的课时中专门安排出时间进行阅读、欣赏、积累。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篇目的选定、读书积累、边读边思考、精美语段背诵等。对于书籍,各班已经有了一部分,图书馆里也有,训练单中要增加美文欣赏栏。

6、继续加强小组合作细节上的指导。

合作学习是为了贯彻执行“兵教兵”的策略,同时也是相互补充、相互校正的过程,这也会为后面的精彩、规范、见仁见智的发言奠基。对于组内合作的内容教师一定要选择好,需要合作的要合作,需要交流的再交流,不可千篇一律,泛泛合作,否则会助长学生的依赖与懒惰的行为习惯。至于合作交流时声音教师要及时调控,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说话的同时又能保证对方听得见。

7、注意学生汇报展示中师生追问的策略。

进行追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起初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不追问,但对于反应灵敏的完全可以适时去追问。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追问。

8、写作训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说实事、说真话,力争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降低学生写作门槛,从而启动学生写作情趣。在作文批阅时,继续执行学期初教

学计划中的批改方法,在培养学生批改作文中提高作文水平。在作文指导时,教师同样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指导,不可高屋建瓴。

9、注重对学生各项学习速度的锻炼。

即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包括查字典、标段意、思考、讨论、完成训练题等。

10、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强调学生“坐”:要头正、肩平、背直、足安;回答问题时要站直、面对同学、声音清晰爽朗;学习时要注意力集中;书写要规范。学生的文具、工具书、练习本等要保护工整,有顺序摆放方便查找。

通过聆听讲座,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会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

上一篇:暗无天日造句下一篇:2011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