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老师讲课笔记

2024-05-03

黄煌老师讲课笔记(精选8篇)

篇1:黄煌老师讲课笔记

朱老师讲课笔记

有一辆奔驰,修完以后老开锅。我去一试,就开锅的事。这奔驰车应该加黄色防冻液,修理工给加绿色的。汽车冷却系统设计的沸点不一样。这辆车设计的是113度,修理工给换了普通的冷却液,导致温度上不去。温度上不去不仅仅是开锅的问题,整个发动机永远都没工作到正常温度。

篇2:黄煌老师讲课笔记

benson老师 20:09:18 内部!

benson老师 20:09:42 50句英语!

benson老师 20:09:49 5秒!

benson老师 20:09:55 2秒!

benson老师 20:10:11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0:12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0:25 最重要的是养成每天大声说英语的习惯

benson老师 20:11:45 5 5---3

benson老师 20:11:55 5---10---5

benson老师 20:12:27 5秒9句训练法!

benson老师 20:12:39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2:39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2:40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4:13 It doesn’t have to be a foreigner;it doesn’t have to be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you!

benson老师 20:14:14 It doesn’t have to be a foreigner;it doesn’t have to be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you!

benson老师 20:14:48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4:50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5:06 逻辑?

benson老师 20:15:17 to

benson老师 20:15:24 to get in the habit of

benson老师 20:16:10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benson老师 20:16:17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1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1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2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49 逻辑!

benson老师 20:17:5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9 理解!

benson老师 20:18:58 容易,--框架!

benson老师 20:19:19 换一篇!

benson老师 20:19:24 逻辑1

benson老师 20:19:28 30分!

benson老师 20:19:30 半天!

benson老师 20:19:49 中间!

benson老师 20:19:56 小班!

benson老师 20:19:59 互动训练!

benson老师 20:20:01 话筒1

benson老师 20:20:1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20:16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20:37 最关键:

benson老师 20:20:52 lose weight

benson老师 20:21:19 逻辑--轻松!

benson老师 20:21:59 busy

benson老师 20:22:08 run

benson老师 20:22:31 教育!

benson老师 20:24:37 1----10

benson老师 20:24:43 1---10篇!

benson老师 20:24:47 框架!

benson老师 20:24:55 活用单词量!

benson老师 20:25:14 30个逻辑---?

benson老师 20:26:09 benson!

benson老师 20:26:33 扬州人!

benson老师 20:29:10 思维!

benson老师 20:29:16 嘴巴,听力!

benson老师 20:29:20 思维!

benson老师 20:29:28 速度--听力?

benson老师 20:31:15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benson老师 20:31:16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benson老师 20:31:17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benson老师 20:31:25 歌词!

benson老师 20:31:31 t

benson老师 20:31:44 what a

benson老师 20:31:55 连浊现象!

benson老师 20:32:09 连:前后辅+后前元

benson老师 20:32:19 汉语拼音

benson老师 20:32:26 what a

benson老师 20:32:47 t夹在两个元音字母中间t--d

benson老师 20:33:03 fool i’ve been

benson老师 20:33:04 fool i’ve been

benson老师 20:33:50 一样!

benson老师 20:34:10 语感!

benson老师 20:34:36 错误习惯!

benson老师 20:35:02 listen

benson老师 20:35:47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benson老师 20:38:23 let it out and let it in

benson老师 20:38:39

i’ve been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缩读现象:and---n

benson老师 20:40:18 信念---行动---简单!

benson老师 20:40:29 行动--信念--难!

benson老师 20:41:51 let it out

benson老师 20:42:01 let(d)it(d)out

benson老师 20:42:04 let(d)it(d)out

benson老师 20:42:13 双待连读

benson老师 20:43:39 t+h

benson老师 20:43:48 结尾,开头!

benson老师 20:43:56 h没有了!

benson老师 20:44:12 ler her go out!

benson老师 20:44:18 let her go out!

benson老师 20:44:22 let her go out!

篇3:钱梦龙老师的讲课艺术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实践中, 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自学课文后, 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能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下,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分类, 开启清晰思路之门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一篇篇幅长的课文讲通讲透, 如果是上课就让学生打开书, 然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 我想即便是讲三天也不能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思路和脉络。只有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和课文走向的脉络才能进一步分析课文, 并解读课文。在《故乡》的教学中, 钱梦龙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问题归类”的学习过程, 以理清课文思路。

《故乡》教学片段 (一)

(上课之前, 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疑问)

师:昨天, 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 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 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 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 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 (齐) 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 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

师:对, 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 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 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故乡》一文中涉及少年的“我”和闰土、长大后的“我”和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母亲、我的侄儿……一大串人物。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的跳跃性很大, 而且离现在已经是年代久远了, 所以要真正理解这篇课文绝非易事。而钱梦龙老师采用学生自学, 提出各种问题, 在把问题分类, 一一讲解。这样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在脑海中编织了一张思维的网络, 纵横皆通。无论是在理清课文线索上, 还是在解题思路上, 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二.自问自解, 激活思维兴奋剂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钱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问题, 在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 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步步引导,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细密的思考, 再次细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过去所学知识, 最终得出答案。这种“思考———提问———思考——提问”的形式不但让学生解答了课文的疑问, 而且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还能因为自己能解答疑难问题而更加投入地学习,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故乡》教学片段 (二)

生:《故乡》中的“我”, 《社戏》中的“我”, 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 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 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怎样, 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 (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 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 (齐) 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 (齐) 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 (接话) 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

生: (接话) 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 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 《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 (齐) 不是。

师:为什么?

生: (齐) 《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 《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 当然是小说。 (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 (齐) 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以上教学片段充分体现“自问自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好问、乐问也就使学生达到了好学、乐学了。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注意转换提问视角, 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曲问点金, 擦出智慧火花

所谓“曲问”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 而是另辟蹊径, 绕道迂回, 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 教师旁敲侧击地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清除思维障碍, 疏通思路,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提得好, 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老师善抓主要矛盾, 以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 采用步步为营等方式逐一解决, “多线并进”的形式, 以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故乡》教学片段 (三)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

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 故乡是美的么?

生: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说不出佳处”来呢?

生:没有印象了。

生:小时记忆是美的, 现在是辛亥革命后的倒退, 不美了。

师:记忆中的故乡的美, 作品中的“我”有没有看过?

生:在对闰土的回忆中, 就联想到了故乡的美。

师:是啊, 那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那是怎样的图画?天是———

生: (齐) 深蓝的。

师:圆月是──

生: (齐) 金黄的!

师:西瓜地是──

生: (齐) 碧绿的。

师:你看, 多美!但这些情景, “我”有没有亲眼见过?

生:没有。这是根据闰土说的话想象出来的。

生:故乡只是在“我”的幻想中有一个美的感觉, 因为他在小时候跟闰土一块玩得很高兴。

师:对啊, 对啊, 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让我们再稍为概括一下, 这说明“我”跟闰土的关系怎样啊?

生:有深厚的友谊。

师:是啊, 友谊使“我”感到故乡美, 这是幻想中的图画, 而并非亲眼见到过的, 所以“我”看到眼前这不美的故乡, 也说是“故乡本也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 (齐) 萧索的荒村。

师:这说明什么?

生:农村日益贫困破产了。

师:是啊, 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故乡是更加荒凉了。那么“我”没有好心绪, 母亲也藏着凄凉的心情, 都是为什么呢?

生:要离开故乡了, 舍不得。

师:对啊, 热土难离嘛。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屋卖掉了。

师:很好。为什么要卖掉?

生:破产啦。

师:我倒没想到, 原来是破产啦! (笑)

生:生活不富裕。

师:你怎么知道的?杨二嫂不是说“我”阔了么?

生:因为要到外地去谋生。

师:你们找找看, 书上有一个词语, 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生:“辛苦辗转”。“我”生活不安定, 到处奔波。

师:对啊, 对啊, 课文快结束的地方提到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课文要———

生: (齐) 思前顾后。

......

篇4:大学老师讲课不需要谁教导

客观地看,这篇来信所谈到的一些问题,在大学课堂上确实存在,我们或多或少也曾遇到过那种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段子、作喷子的老师。大学开放自由兼容并包,应该容得下各种人各种声音,所以学生们虽然比较反感,但多没有太当回事,多是一笑了之。

首先,不要低估大学生的智商和判断力,现在已经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全盘接受的年代了,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有了质疑和批判的能力。对于胡喷瞎侃的老师,学生们往往会站起来辩论,或者会用嘘声去鄙视。

其二,不要高估了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影响力,互联网上的牢骚和段子比大学课堂严重多了,如今年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大多了,某些教师只是拾网络牙慧罢了。

其三,大学课堂的开放与自由有自我净化功能,并不像中学是教师主导填鸭式的,真理越辩越明,自由的讨论和声音的争鸣会让年轻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看得更清楚。

其四,应该相信大学自治的能力,如今每所大学都有教学评估机制,学生给老师评分,一个老师如果整天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段子和胡侃乱喷,学生肯定不会给高分。

媒体这封来信,初衷可能是善意的提醒,但客观上却放大和渲染了这种问题,让舆论和高校教师产生抵触。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比如,媒体如果克制一下评论的热情,而尽可能地去客观记录,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去让读者自己判断,而不是代替读者判断,舆论就更能接受。这封来信称:记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既然听了这么多的课,不妨做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将老师所讲一节课的内容完整地整理出来,并经讲课者同意后刊登出来,由读者来评价。洋洋洒洒的来信,都是评论和批评,却没有具体的论据,到了哪所高校,听了哪个老师的课,这个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没有翔实的报道,只有抽象的评论,这种批评如何能服人呢?

评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没有新闻,就没有事实的基础,评论很容易让人产生“立场先行”的反感。而且,不提具体学校,不提具体讲了什么,既让人无从核实记者所言的真假,也让高校老师失去了为自身辩护的机会。空洞抽象地提向“高校教师”这个符号,只会让所有教师跟着被污名化。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和记者老老实实当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避免成为当事人,会避免很多争议。如果我去操作这个报道,我会尽可能多地去采访学生,让学生去发言,让学生去评价老师的讲课。虽然派了很多记者,去了很多大学,听了很多老师的课,但这种听课,只能是浮光掠影地听。听得再多,不比学生更有发言权。你只是听了一节课,可学生是听了一学期几学期,学生的评价显然会更客观些。有些老师可能只是偶尔开开玩笑,你记者听了几句就拿去当批评的材料了,这对老师也是很不公平的。多采访学生,多让学生去评价,媒体作一个记录者,由读者去评价,由教育部门去重视这个问题,这才是应有的角色分工。

篇5:黄煌老师讲课笔记

一、概说与问题

著名的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用恺撒大帝来比喻罗马法,威风八面的恺撒大帝(借用莎士

比亚的话)已经早已化做一块灰土,但是这块灰土今天还可以用来堵塞一下我们房子的漏洞,保证我们的温暖。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他比喻了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整栋房子是用英国的法律制度搭建起来的,然而,搭建起来后发现这个地方有个窟窿、那个地方有扇窗户掉了,反正漏洞不少,这个时候,罗马法就能弥补这个漏洞。因此,不了解罗马法,也很难完整地、彻底地理解英国的法律制度,或者说英美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罗马法构成了西方法治的源头活水。

罗马法也是外国法制史教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领域,非常博大精深。象周枏教授的《罗马法原论》有上下册,基本是讲罗马法的许多概念体系。还有,法律出版社的尼古拉斯的《罗马法概论》,是对罗马法内容的基本介绍,是本标准的教科书。同时,罗马法发展的历史方面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的一批学者翻译的《罗马法史》、《罗马法教科书》,还有从前翻译的《查士丁尼民法总论》、《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按照不同的制度进行摘要性翻译,中国政法大学还与罗马第二大学又一个长期合作项目,加强罗马法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上堂课对法治以及希腊人对法治的探讨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古希腊的人长于哲学思考,没有发展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业,他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使用的语言是哲学的语言,比如,正义、善恶、节制、美德。这些话语,非常适合于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讨论,但没办法进入到专业化、职业化领域的领域中间。古希腊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思想启迪,但是法律是一门研究和关注调整社会关系的学问,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一门形而上的思考,它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实实在在的关系、日常关系进行一番专业化的解读,把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专业化的描述加以分类,通过抽象的语词加以概括,这样才能使法律人运用这样一套概念去把握不同的社会关系。在把握这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所以,希腊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希腊社会的后期,罗马已经逐渐地兴盛。罗马这个国家从法律的角度讲的鼎盛期是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后100年,这段时间整个罗马社会发展得繁荣,罗马的法律制度也走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其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到后来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Iustinanus)皇帝,当时的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法律在查帝的手下集大成,罗马法形成四部伟大的经典《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法典》、《新律》,合称为《国法大全》。但也是“天鹅之歌”,整个的罗马文明也就结束了。所以,汤因比曾说,一个文明到了编纂大规模的法典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文明走向了灭亡,气数已尽。

这个博大精深的遗产在中世纪已经湮没不张,没有人知道当时罗马原始的经典都在哪。蛮族入侵使得整个罗马文明被灭亡了。接下来是黑暗时代,罗马法已经不大为人们所知道。日耳曼人入侵使得整个罗马社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也没了,唯一的文明传承者就是僧侣阶层。僧侣阶层说拉丁文,僧侣阶层的属人法是罗马法。但是在欧洲的南部地区,比如高卢,或者更南部,人们仍然在适用着罗马法,但是是所谓粗俗版本的罗马法,也就是说,没有古典罗马法那样的精致、具有非常严格的逻辑体系,而是千差万别的,罗马法与习惯法之间的距离已经看不大出来。

有一些问题是我们在关注罗马法时不得不去想的,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在古罗马形成这样灿烂的法律文明?这本身是一件不大容易解释的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法律制度就发达,所以古罗马就有了那样的法律文明。但是,古罗马有商业,其他地方也有商业,据别人的研究,中国的宋代及其以后的社会有很发达的商业,为什么中国做生意做来做去没做出罗马法来呢?那么罗马法的产生、发育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提给大家。古罗马的法律文明在发生学上有哪些因素?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罗马法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以私法为基本核心的法律模式。罗马也有公法,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也是罗马人提出来的。关系到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是公法,涉及到私人之间的法律都是私法。这种划分对后世、欧洲大陆国家,乃至我国都有重要影响。在古罗马,这种划分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一个方面非常发达、一个方面很不发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公法基本上对后世没有太多的影响,有影响的都是私法。这样的情况,以及古罗马一些法律格言,比如说“皇帝所希望者均为法律”使我们对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否可以称之为“法治的源头活水”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法律发展上这样的格局本身就是一种疑问。

第三个疑问是,整个古罗马法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出相当深刻的法律思想。也就是说,古罗马人是法律实践上的巨人,但是是法律思想的矮子,只有一个西塞罗。但是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许多人认为西塞罗不过是把古希腊的许多思想传递到古罗马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思想本身没有太多的创造性,比如他的〈论共和国〉、〈论法律〉。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一方面是用法律制度、法律规范调整社会极为发达,而法律思想却没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获得太大的发展。法律这种专业化的训练不足以训练一个好的思想家。法学是否蕴涵着思想的东西?或者,法学就是一套工具理性意义上的一种规范,并不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力度。这关乎到我们研究的对象的价值问题。在看到罗马法律的作品时,我常感到,这样的一种条分缕析、仔仔细细地去界分甚至走到了一种琐碎化的概念,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描述我们的世界很有趣。这是一种法律知识,这是罗马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但是这些东西与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形而上地思考之间有没有关联?

第四个问题是,古典的罗马法与近代的罗马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二、罗马法的特点

古罗马是一个征服民族,是一个富于扩张性的民族。从古希腊的城墙上,放眼向西看去,远远地你可以看到在亚平宁半岛上,有一个小渔村,渔村慢慢地发展壮大就成为罗马城,当时人们就称其为“拉丁姆”,拉丁语等的叫法也源于此。后来这个国家就开始逐渐地成长、壮大,王政时期就开始显示出一种活力。尽管希腊人对罗马人总是在文化上抱有一种优越感,但是罗马人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文化方面不耻下问,很愿意向希腊人学习,所以就逐渐受到很多希腊文明的影响。再后来,就等于大米白面养出贼了,希腊人用自己的文明、文化养育了罗马人,但是罗马人最后征服了希腊,不仅征服了希腊,而且征服了许许多多不同地方,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他们国家的“内他你呀湖”。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帝国能够把地中海变成内湖,罗马人做到了,而且这是最后一次。在这个过程中,罗马把许多不同文明整和到自己的版图之内,因此对罗马法的分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重视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就是罗马人自己的法律,而万民法就是迦泰基人、埃及人那边的法律。这样的划分对后世国际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当注意的是,在罗马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就象清朝入关一样,一方面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另一方面希腊又征服了征服者。征服者最后完全地归依了希腊的文明,他们对希腊的文化可以说非常地推重。比如诗人贺拉斯说,希腊把他的粗鲁的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那未开化的拉丁姆。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在他的杰作中给希腊人以最崇高的评价。但罗马将在武功和创建良好政府方面超过希腊。这是维吉尔在他的一篇作品里做的预言。还有其他一些描述,希腊“还将有一些人造出更高的雕像,造的比我们高明,有的将用大理石雕出宛如真人的头像。他们在法庭上将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用你的威权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臣服的人要宽大,对傲慢的人通过战争征服他们”。这是维吉尔对两个文明的比较,说明罗马人在建立一个合理的政府方面不是特别地落后,但是在其他的艺术方面,罗马人没有任何的创造性,罗马人成为后来人们常常议论的对象往往与帝国征服相牵连。现在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建筑是一个典型的象希腊神殿一样的建筑,克林斯式的廊柱,一种尖顶,古希腊人后来才创造出圆顶。到了17、18、19世纪,西方人特别喜欢希腊,不大喜欢罗马,也许与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关。雪莱专门写过《希腊颂》,在序言里他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艺术全都可以在希腊人那里找到他们的根,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就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或者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个更糟,我们可能象中国和日本那样,处在停滞而又可悲的社会制度的统治之下。

(一)混合政体。在西方,文化界讨论希腊和罗马时,就把罗马当作希腊一个简单的模从者,一个二道贩子,贩运一些古希腊的东西,最多做一些结合,但这种结合原创意义并不大。这样的分析也许并不合理。我拿的这本书叫《罗马的遗产》,讲的更多的是罗马人伟大的地方,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渺小,让人藐视。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法律制度以及建立一个法制政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一种政体学说,包括古希腊人讨论的那种政体安排在罗马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里面如何变为一种现实。所谓的贵族政体、君主制、民主制如何在一个社会里得到更好的安排。正是古罗马人,将这样的一个政体学说加以实践,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政体是混合政体。君主制,好处在于重视荣誉,但是也容易发生篡位,发生僭主统治;贵族制,好处在于让社会中的有产阶级、一批优秀的头脑能够统治这个社会,他最大的地方是慈爱,坏处是可能变成寡头统治,少数人专断地对社会进行统治;民主制,可能走向他的反面是暴民统治。古罗马即使在帝国时期仍强调他们统治形式的特殊性,那就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统治形式加以综合。如果我们观察后世的法律制度或者政治制度的发展的话,许多国家在政制安排上走向这种混合政体的典范。比如,美国的政体可以说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特别是贵族制和民主制一种良好的结合。这是我们可以从西塞罗那里学到的一些必要的智慧,从古人的实践那学到一些智慧。

(二)罗马的社会道德和政治有一种相分离的趋势。他们追求法律规范本身的纯粹性,或者说职业主义,大家追求的法律规范具有同其他规范不同的特色。比方说,宗教的考虑是怎样的考虑,道德的考虑是怎样的考虑,他跟法律本身有区别。法律形成一个职业,有自己的律师、法官,形成了与其他外行人不相分享的知识,这就构成社会中各种规范之间一种独特的规范。我们在梅因、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里面,都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他不再混在一块,逐渐开始分离。这样一个分的过程,可以说在法律规范方面古罗马追求规范的独特性。规范的独特需要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对事物的看法、分类。

(三)这就涉及到,我们下面要讲的,法律是对日常生活一种抽象的提升。也就是说,把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通过一套抽象的话语、抽象的概念、原则,对人们日常表达进行抽象的表达。我们可以对罗马人怎样观察我们的世界做出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人独立性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司法的独立性也好,在建立法治社会过程中我们去限制一个专横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也好,如果法律人没有一种仿佛是黑话似的独特语言,和大家说一样的话,就没法限制一种专横的权力,也没有办法保证决策的必要的确定性,或者说可预期性。那么从哪去发现这套话语,罗马人创立的这套知识非常重要。首先我们看到,罗马人的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物”,“物”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能够使用、能够带来便利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需要有一种基本划分。划分基于物的特征,《学说汇纂》中,有一些叙述:人不是物,但是奴隶被作为物,基督教兴起后,奴隶被当作物受到了质疑。

(四)在罗马出现了法学,尤其是摆脱具体案件的、抽象的法学获得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发现,在古罗马时代,并不是没有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哲学流派。比如说,由芝诺创造的斯多噶学派,他们聚会的场所就叫斯多噶,创造了一个跟法律密切相关的理论。他们的一个重要学说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通过理性加以分析和加以解决的,那么理性就占据了所有思考的中心位置。每一种行为本身都必须通过理性加以合理化。这样的对理性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当时罗马的许多法学家也都是斯多噶学派的信徒,他们喜欢这样的学说,喜欢运用理性到分析现实世界的过程之中。

(四)同时受到希腊的影响,又产生了法律解释方面的一些新的方法,比方说运用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分析各种法律的概念、在解释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分析语词的特定来源。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平义的分析方法,注意大家在生活中对词义的共识,这样的法律解释方法在当时已经萌芽。在具体的案件中抽象出一般的方法、一般的理论,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在今天,我们的法学解释方法中还有对立法意图探讨,平义解释、运用日常话语的方式。西方有一本教科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如何解释法律。“不得在公园里睡觉”,那么“睡觉”是什么含义?一个绅士站在树前面睡着了,另一个流浪汉躺在公园长椅上闭目养神,但他是失眠症患者。哪个人违反了法律?这就需要法律解释,法官需要运用日常的概念去解释。那么,绅士就违法了。但是绅士说,我们需要理解立法意图,不能仅根据生活中的概念去解释法律。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法律?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园里用来人休息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不允许躺在长椅上睡觉,我没有违法,是流浪汉违反了法律。

(五)受希腊影响的另外一个创造就是,罗马的衡平法出现了。用衡平原则去纠正个别案件可能带来的不公正,有一种衡平意识。把希腊人,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一种衡平观念形成一种有形的制度。

我国现在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也是一个倾向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我们要进行一种制度创造,需要从罗马人那里获得许多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灵感。事实上,古罗马创造出的这一套法律制度在相当长时间里是法律教育的唯一一个蓝本。法律教育依据这样一种模型,或者说人工理性、书面理性。

三、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宪法实践

城邦民主在罗马得到实践。有元老院和由贵族组成的参议院。执政官每年由人民选举,经常轮换,很多人都是有从政经验。他的官员们不领薪,体现了尊严。官职对于下层人封闭。但是贵族阶层是开放的阶层,奴隶获得解放后也能做很多事业,同时不重视国界、身份。这也促使了法律的过于普适化要求。

罗马又是凯撒主义式的君主制,而法律伴随着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发达着。

(二)《民法大全》作为法学之源

普通法中,人们学习法律的源泉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书。比如,较早出现的四大律师会馆,他们学的是一种技艺的东西,正如跟师学徒一般,布莱克斯通称之为“living oracle”。罗马法则依赖于典籍,主要是《法学阶梯》,阶梯也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三)普适法学的追求

古罗马不存在法律科学,其法学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追求内在体系化。

(四)成为法律教育的主旋律

形成了欧洲大陆逻辑化、形式化的法律体系。

(五)程序法的缺失

在欧陆,权利靠宣言;在英美,权利体现在法律程序中。

程序与英国法律史独特的历史进程有关联,以个案的解决过程创造法律。英国是程式化的诉讼,欧陆是宣言式的法律。

(六)法是可以移植的

篇6:《观潮》讲课稿及读书笔记

《观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自我评价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图片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篇7:老师讲课的作文

他是有包公一样的肤色,张飞一样的气质,李白一样的豪放。土家人嘛,自然有着浓厚的土家气息,比如:粗犷、豪放。

听吴老师讲课自然也就有了土家人返璞归真的味道。

那是一次有关物质分离的方法的课。只见他提着一篮子实验器材,耸着肩,两臂微曲,又带着“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感顿时上升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在那篮子里了。再看看吴老师,这时又是微挑的眉毛,嘴角上扬,那就像魔鬼的蔑笑。可是,画风突然一转,“同学们先自行预习一下。”然后,只见他将粉笔盒挪到桌子边,又从篮子中拿出一根长管子,轻放在抹布上,然后又拿出一个漏斗状的带活塞的仪器,轻放在长管子旁边,接着,用湿抹布擦了一遍桌子,将课本和教案整齐的摆放在一边,当然还少不了一杯润喉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过了一会儿,正式上课了。他先简单地叙述了一遍实验原理及内容,又详细讲解了实验步骤以及各种这样的细节。整个过程都十分顺畅,仿佛这堂课昨天也上过一样。可是部分同学仍是觉得较乏味,然后思绪就快要去到周公那里了。当然,吴老师是不会放走学生去见周公的。于是,他开始了实验的重头戏。他拿起了讲台上的那根长管子,笑眯眯地问到:“大家知道它的名称吗?”熟悉了实验步骤的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到:“冷凝管!”正当我们得意之时,他突然拉下脸来,表情十分严肃,大喝一声:“错!这是一根破了的冷凝管!”一头雾水的我们又给逗笑了。然后,他搞怪地眨了眨小眼睛,微微吐下舌头。搞怪归搞怪,活跃气氛后,我们的精力高度集中,于是吴老师趁热打铁一股劲儿地将实验给我们做了一遍,又不停地强调了各个细节。

篇8:老师讲课的作文

老师在前一天就让我做好准备,我回家赶紧做课件,我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资料,我便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上去,在我做完最后一个幻灯片后,我看了看时间,耗时1小时15分32秒,我又赶紧做作业。那天,我一夜未眠,我在脑子里反复地想上去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弄得我早上顶着个大大的、可爱的“熊猫眼”去上学。

我焦急地等待着第二节课,终于,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响了,我的心在扑通扑通地跳着,腿也直发抖。老师让我上台时,我更紧张了,我在心里想:别害怕!要勇敢!要给同学们留下好印象!我猛吸一口气,又猛呼出来,迈着大步大方地向前走去。

刚开始是我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但过了一会儿心情慢慢平稳,也不太紧张了,声音也慢慢地大了起来,看起来真像是个老师在讲课。

这节课讲完了,老师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同学们也为我的付出而以热烈地掌声来回报。

上一篇:金融系英语演讲比赛方案下一篇:汽车队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