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老师讲课

2024-04-09

程红兵老师讲课(精选6篇)

篇1:程红兵老师讲课

特级教师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

(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析】听程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感到很有特色,兹略述于后。

1 精选教学切入口。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而程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程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 充分调动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请看程老师的示范,他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所包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细腻至极。这样的阅读分析,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更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篇2:程红兵老师讲课

新城小学 丁华娟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要求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聆听了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教授《学校的教学领导》的精彩报告,亲身感受了名师的风采,感慨万千。

程教授虽然是中学特级教师,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但他的讲座还是非常贴近我们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信手拈来;虽然他的报告主要是站在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但对我们小学基层普通教师还是极具教育启发性的。

听了程教授的报告,我对他的一些论述甚感受益匪浅。一、一堂好课的标准:五个“实”,即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缺憾的课或有待充实的课)。如果我们的课能够真正做到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常态、有遗憾,那么这样的课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效果长远的。对比自己的课,距离甚远,心中倍感惭愧。

二、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的几个“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这几个“有”很好地概括了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需要达到的要求。对照这些要求我觉得自己还需加倍努力,逐步完善自我。

三、课堂“三声”。即“掌声”:教师深刻与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顿悟;“笑声”:教师教学语言生动幽默,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浓厚;“辩论声”亦即学生自主与探究的积极参与,教学效率最高时是师生辩论时。我们课堂上的笑声倒是不时出现,辩论声也时有发生,但真正发自学生自觉的掌声,那真是太难了。我们知道,只有由衷地打动学生、和学生产生共鸣、并语言思辨精到,才有可能做到,这样的掌声、笑声和辩论声自我感觉实在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四、教学内容处理。学生已经懂的我们只需检查就行;学生不懂但他们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加以概括与提炼即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来弄懂;如果讨论与交流还弄不懂的话,那老师就必须进行讲授

与阐明。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结合本班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五、教师语言三境界:第一、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第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第三、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教师语言做到如此境界并非易事,特别是第三境界,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思维敏捷的学生为数甚少,如果教师的语言能让他们思而无涯,那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六、教学方式主要有三,即传授、训练、研究。这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使用,有的教学内容该选用讲授进行知识的传授,有的教学内容需进行操练,有的教学内容则需创建学习环境,利于知识的构建。这些教学技能都绝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可唾手可得的。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与探讨中不断自我完善。

七、测试后的讲评。测试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个问题。既要讲答案,又要讲问题;既要讲问题,又要讲原因;既要讲原因,又要讲规律;既要讲规律,又要讲方法;既要讲大家,又要讲个别;还要讲清楚以后如何改进。

八、评语“三忌”。即一忌公式化,德智体美,优点缺点希望;二忌脸谱化,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三忌公文化,语言冷漠,“该生如何”。“三宜”即一宜面对学生,如同促膝谈心;二宜有针对性,写入内心;三宜语言活泼,激励感染。如果每次评语都做到这“三忌” “三宜”那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个方面将会达到他个人的顶峰。

在报告中,程教授还主张把课堂适当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但该讲的还必须讲,该还的必须还。课堂就是要求听、说、讲、做,到什么环节都要充分给予时间进行活动。这些都引起我的无限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中我是否利用了每一时刻进行充分的听、说、讲、做了呢?

报告中,程教授提到过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82岁高龄时说的一句话:“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于令人遗憾的课。”这话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切实体会到名师名家的风范,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我要永远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篇3:程红兵老师讲课

关键词:作文,想象,教学评价

想象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 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包含了个人经验、情感和思维方式。新大纲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当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各种方法辅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程红兵老师的这堂课上的非常精彩, 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教态从容, 重点突出

程红兵老师上课时情绪非常的轻松, 语言平缓, 很好地掌握了整堂课的节奏, 成为了掌舵者。上课的地思路非常的清晰, 层层递进, 循循善诱, 很好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 大家都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程老师依次讲了想象的定义, 想象的方法, 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要求, 并没有死板的去传授知识, 而是多变地进行教学。

二、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新课改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也使得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之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有了新的理念意义。这种新的蕴含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因此,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不应该再墨守陈规, 而是应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 更应该有专业的职业素养, 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素质。正如程红兵老师与学生所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可以在视频中发现学生都非常的活泼, 并没有太多的拘束。这种课堂氛围, 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良好素质, 这和当下的“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也是吻合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程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频繁互动, 抓住“在想象中想象”这个重点, 让学生发散思维, 思考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让学生评价学生的答案,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改变了一贯的“教师讲, 学生记”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很高, 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还要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

三、围绕想象, 指导作文

三幅山水画, 提问式的导入, 让学生体会想象之奇妙。领略想象让诗文的意境增色不少, 激起学生对“想象”学习的兴趣、渴望。然后介绍什么是想象, 让学生对“想象”有理性的印象。写作教学讲究的是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作品就是人们生活最真实的反映, 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观察能力。不仅让学生认真思考, 还具体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吸引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山水的答案上, 学生们给出了很多的答案, 有的说像波纹, 有的说像音符, 还有的说像人生的起落。“开放式的教学”不拘泥于课本, 一条波浪线, 两个象形文字, 三个几何图形, 四个词组, 阶梯式的围绕“想象”展开提问, 条理非常的清晰。

四、教学艺术, 多面呈现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的要求,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它可以把事物比喻得形象化。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的特性, 在教学中师生心联系在一起, 课堂氛围愉快, 大家都其乐融融。教学艺术具有审美的性质, 这样可以给一堂课带来审美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同时教学也是表演的一种展示方式, 诙谐的语言幽默、生动的肢体语言等一系列的展现方式, 无一不给一堂课带来了生机。当然教学艺术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的, 变化无穷的课堂教学方式, 可以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程老师的课堂上呈现了教学艺术的很多方面, 我选几点重点展开说说。

首先, 程红兵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 “可能是最后一堂课, 大家肚子饿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幽默感, 使学生在笑声中学习知识, 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这点值得我去学习。

其次, 程红兵老师在讲解想象的方法和想象的要求中用到了板书艺术, 板书了方法的横向、纵向和超越时空三个方面。无可厚非, 板书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板书呈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总体格局的合理布置, 简明扼要的内容展示以及粉笔色彩的巧妙运用, 粗细线条的恰到好处的点拨, 这一系列的条件都使得板书成为了一门艺术, 其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添了色彩。

再次, 是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也是最能拉动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的。不同的提问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一个问题也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突然很严肃。程老师在课堂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提问艺术, “想象是什么, 想象又是什么, 想象还是什么”, 请学生用形象化的手法回答, 这样的问题开动了学生的脑筋, 使课堂气氛不至于那么死板,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是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素质。

最后, 是课堂组织艺术。程老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 请学生在认可的情况下鼓掌。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表扬,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既是手段又是工具,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总之, 程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郑国民著.新世界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篇4:麦子好书吧/程红兵推荐

《书生校长》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第一版

本书可视为程红兵校长的半生自传。在书中,程红兵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从教经历,展示了成长途中的许多关键事件,给读者诸多启发。

本书为《中国青年教育家》丛书之一(李希贵主编)。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本书被列入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书中谈论了程红兵心中的教育形态,包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还着重论述了理想的语文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还有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

《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这是程红兵第一本个人著作,主要收录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其中大部分是语文教育论文,包括他的成名作。

《创新思维与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作文教学用书,作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一条从思维入手教会孩子写作方法的创新之路。本书根据思维类型分为: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单一原点思维创新、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动态思维创新、静态思维创新与作文,后馈思维创新、超前思维创新与作文,辨证思维创新与作文,作文创新等七个部分,介绍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中外创新实例,着眼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做一个书生校长》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这是程红兵第一部关于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经验方面的个人著作,还介绍了他访学澳大利亚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本书一共印刷9次,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审定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篇5:程红兵教学课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一个重点,即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的。从而让学生学会一点鉴赏小说的方法。学习重点:情节。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课时,45分钟。

一、运用故事导入课文

试图达到两个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

师:这里说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天父亲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便一把夺了过来,翻开一看,上面有老师的批语:“该生在课堂上射弹弓,往同学口袋里装毛毛虫„„请家长来谈谈。”父亲看罢火冒三丈,抄起棍子要打,(教师顿了一下,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是打好,还是不打好?(学生小声议论,七嘴八舌,多数人认为不打好)对,打了就没戏啦,故事缺乏变化,不新奇。只听儿子说:“爸爸,你可别打我,该打的是你,这张通知单是刚从你的箱子里翻出来的,这上面说的是你的表现。”父亲愕然。(同学笑)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是很讲究情节布局的,请大家看226页(初中《语文》第五册)这里提到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认识这个特征是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在,学习重点也在这里,通过情节看人物,通过情节看主题。

二、分析情节 l.分析情节构成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话把各部分内容概述出来。明确开端:菲利普一家盼于勒归来;发展:菲利普夫妇赞美于勒;高潮: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表现;结局:菲利普夫妇领着一家人躲开于勒。(教师板书情节构成,板书附后)在学生分析情节各部分内容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师:在情节的开端与发展之间,作者用插叙交待了菲一家盼于勒回来的原因,原因是什么?于勒又是怎样离家的? 生:盼于勒的原因是:于勒来信说他发财了,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勒离家不是自愿的,是被赶走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被赶走的? 生:从课文中“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一句可知,特别是“送上”“打发”两词。

师:情节发展部分也写了盼于勒,这部分盼于勒与情节开端部分写盼于勒有何不同?大家看课文比较一下。

生:发展部分增加了一些内容。师:增加了什么内容? 生:母亲常常赞美于勒,他们一家人好像看见于勒。

师:于勒明明远在天边,然而此时菲利普一家人却觉得他近在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幻觉般地出现这样一种情景:“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看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天涯如咫尺,说明了什么? 生:十年过去,这家人盼于勒更加热切了,他们由希望变成渴望。

师:由此可知发展部分与开端部分有程度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和下文有什么联系? 生:这样写与下文形成了对比。师:对,由希望变渴望,由盼望到热切盼望,作者不断升温的目的在于为下文的降温作准备,使之形成反差,由希望的天堂坠入失望颓丧的深渊。反差巨大,对比强烈,读者感受也就更深了。师:见到于勒以后,菲利普夫妇有何表现? 生:开始恐慌,继而菲利普太大破口大骂,与先前的赞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领着一家人避开于勒。

师:结局“一片紫色的阴影”这一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心理? 生:烘托了这一家人阴郁颓丧的心理。这恰与刚出游时的人物心情形成对照。刚出游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人们的心情是快活而骄傲的。2.通过情节看主题

教师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前后两大部分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教师将对联板书)师:当初盼于勒时,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见到于勒时,明明近在眼前,却如远在天边。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这都是因为什么?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同学给上面对联拟一个横批。

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横批“金钱世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生沉默思考,教师启发)小说主题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 生:深刻的。

师:何以见得?(学生沉思,教师再次启发)小说是不是就家庭写家庭? 生:不是,小说写的是一个家庭,但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师:对,从一个细胞反映了整个机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深刻性。小说还有一个细节,嫁不出去的二姑娘终于嫁出去了,也是因为钱,这一细节增加了小说主题的典型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样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恩的这一思想观点在小说中也得以反映。3.通过情节看人物

首先明确小说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师: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联系情节来说。

生:盼于勒是因为菲夫妇要用他的钱为自己谋利,赶他走,是因为怕他连累自已,说明菲利普夫妇非常自私。盼于勒、赞于勒是图于勒有钱,赶他走、骂他、躲避他是因为他分文不值,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非常贪。当日思夜盼的富翁于勒变成穷水手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却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翻脸不认人,可见他俩非常冷酷。

三、分析小说运用其它手段刻画人物

师:小说通过神情、动作、言谈、心理描写刻画人物也很成功。先看牡蛎一例。作者写太太们吃牡蛎的动作过程是为了烘托表现谁的心理? 生:为了表现烘托菲利普的心理。师:“托、伸、动、吸、扔、”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太太们吃牡蛎的过程,这个过程打动了菲利普;在他看来非常文雅、高贵、令他抨然心动,于是这位穷酸的父亲也很想“高贵”一回,(学生笑)接下来人物对话侧重表现谁? 生:侧重表现菲利普太太。

师:菲利普太太的一番话非常“精彩”,谁能分析一下这番话在她来讲起到什么作用?(学生沉默、思考、教师启发)我们改一下她的话,让她这样说:“吃,我们都去吃,吃他个痛快。”这样好不好? 生:这样不好,菲利普太太舍不得花钱。师:我们再这样改一下:“吃什么吃,你有几个钱好吃,别打肿脸充胖子!”这样好吗? 生:不好,这样丢面子,而且女婿在跟前

师:同学们再比较一下课文是怎么说的,她这番话作用何在? 生:既维护了小资产阶级的面子,又省下了两个人的钱。

师:说得好,菲利普一时昏了头,而菲利普太太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她此时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要说不吃,明显丢面子;要说吃,又怕花钱,很快想出了一石双鸟的办法。整个吃牡蛎的细节可以看出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生:爱慕虚荣、庸俗。

师:作者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事实上菲夫妇二人同中有异,还有各自不同的个性,这一点提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小说对若瑟夫虽着墨不多,但也个性鲜明。(请一同学读课文202页第5、6自然段)若瑟夫细致观察于勒,目光饱含怜悯之意,内心充满叔侄亲情,给小费则直接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若瑟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他,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有何作用? 生:若瑟夫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善良可爱的孩子。若瑟夫恰与菲利普夫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在若瑟夫身上寄予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四、解题

师:小说为何以于勒为题

生:于勒是线索人物,是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人物;正是对待于勒的前后不同态度,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师:标题在“于勒”之前加上“我的叔叔”,这又是为什么? 生:反映了“我”——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我”仍把于勒看成自己的亲叔叔,道出了孩子的心声,由此看出作者的希望所在。

五、评价小说情节

师:课文前面已有评价,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曲折体现在哪里? 生:由盼而赶,由赞而骂,最后避开。

师:故事不长却也跌宕起落。小说情节惟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才能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使人产生目不暇接的美感。构思巧妙主要体现在何处? 生:主要体现在高潮、结局上。

师:何以见得?(学生沉默、思考,教师启发)这里假设两种情况,同学们和原作比较一下。第一种:顺势正向发展。菲一家在船上正好碰上衣锦还乡的于勒,菲赶紧上前,紧紧拥抱于勒,眼泪纵横,菲利普太太在一旁大唱赞歌:“好心的于勒,你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 生:这样安排不好,原因是:〈1〉情节缺乏变化;〈2〉不能形成对比,削弱了人物性格,人物的本质不能充分暴露;〈3〉从而消弱了主题。

师:第二种安排,于勒此时已成为海盗,看到兄嫂在船上。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手起刀落,结果了他们两人„„(学生笑)生:这样安排也不好,虽在意料之外,但不在情理之中。而且主题也乱了。

师:而原作构思巧妙,妙就妙在:情节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时法国小资产阶级日趋贫困,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有必然性。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归纳一下,判断小说情节安排如何,应从那些方面考虑? 生:〈1〉生动性,要曲折多变,才能扣人心弦;〈2〉合理性,要合乎生活逻辑,真实可信;〈3〉有利于表现人物、表现主题。

六、巩固成果,开拓想象

提供一个类似本文情节安排的小说故事,省去高潮和结局,要求学生补出,进一步体会情节要求。师:下面说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故事;一个爱花的父亲托人花两三百元钱买了两个名贵的花种,当他正把晶莹的种子下到两只精致的花盆里的时候,五岁的女儿沁沁跑了过来,嚷着也要种花。父亲想:这样名贵的花种怎么能让小孩糟塌? 女儿一看父亲不肯,便撅起小嘴,掉下了眼泪。父亲灵机一动,叫女儿去拿一只空盆来,自己找了两个酷似花种的石子,极认真地放在盆里,女儿高兴地亲着父亲的脖子,拿着小铲,小心地培上土,浇了水,土里埋进了一个小小的欺骗。沁沁有了一盆自己的花:尽管还没出芽,没长叶,没开花,但她相信一切都会有的,她觉得很了不起,逢人便讲。每天学着父亲的样,给花浇水,把花盆搬到太阳底下,埋上几粒化肥。夜里,所有的梦都是花,红的,黄的,蓝的,好香,好香。这时候父亲觉得办了一件蠢事。一段时间以后,女儿问父亲;“爸爸,你那盆早就出芽了,我的怎么还不出芽呢?”父亲说:“这盆不要了,我们换一盆。”沁沁不干,依然学着大人的样子做着一切。故事讲到这里,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给补出。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学生思索,教师提示)石头本来不能开花,意料之外,花得开,问题是怎么开法。生:父亲买了花种,重新种在女儿的花盆里。师:这是背着女儿做的,还是当着女儿面做的? 生:背着女儿做的。师:父亲本来就是因为欺骗了女儿而感到懊悔,现在难道会用欺骗的手段讨得女儿的欢心吗? 生:父亲当初拿的两个酷似花种的石头,本来就是花种。

师:这位同学心地颇为善良,但是可以肯定,那不是种子,而的确是石头。

生:父亲把真相告诉了女儿,重新买了花种种上。另一学生:不好,不新颖,而且父亲肯定会想到,如果说出真相,女儿心理会受到伤害。

师:同学们都是从人为的角度来设想考虑,总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现在能不能换一换思维的方向,撇开人为的角度。生:是鸟儿叼来的种子。师:很有可能。

另一学生:是风儿吹来的种子。

师:什么样的花种随风飘散,能很快长出芽来? 生:蒲公英。

篇6:听程红兵校长谈课堂教学

根据2016校长研修的安排,我有幸学习了程红兵校长关于课堂教学的讲座。报告中,程校长直面课堂教学研究,围绕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直接切入主题,通过大量的事例阐释“三种课堂”的基本要求。

规范课堂要做到:

1、目标适当——聚焦行为(成就证明:用可以观察的学生行为来表述,应采用以下这类外显的行为动词——列出、定义、计算、演示;行为条件:学生完成行为所必需的条件具体化,例子:能借助什么完成什么)

2、内容恰当——学科要求(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练;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

3、方法得当——自然得体(教师不能只管自己讲,不顾及学生反应,好一些教师还会鼓励并注意学生反应,更好的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老师想得清楚,说的明白;学生听的清楚,想得明白。顾泠沅认为:听课应关注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佐藤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该说的说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

高效课堂要做到:

1、目标精确——水平要求(清晰具体的目标需要在时间、质量、数量上有所要求,如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要在90%以上;不看笔记,学生应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原因,并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的解释,全部完成时间为30分钟;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3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

2、内容精当——目中有人(教师备课准备要充分,要充分预设,不能出现这种笑话: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出了一个上联“同学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古诗对出下联。一学生说:“老师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3、方法精准——心中有数(麦黑尔“差异教学法”:要教约翰数学,不仅要了解数学和约翰,还必须了解如何帮助约翰用他自己的方式学数学。)

教学三元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存在3种组合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用课前设计好的程序方法展开教学。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在教教材。因此对完成教学的每个知识点、预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视,努力牵引着学生沿着既定的轨迹行进,即便中途出现意外,也都要回到主轨上来。教师主宰着课堂,掌握着教学的进度与尺度,掌握着教的方法与方式,把持着话语权。有效率,但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会陷入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窠臼,学生处于被动。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同一名导游,循循善诱,娓娓讲述,揭示教材中的神秘、优美和奇趣。学生则如蜜蜂采蜜,兴奋雀跃于教材之中。这样的教学是生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反馈,教与学和谐生动,师与生教学相长。“只有一个地球”两个课例比较。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学生携带问题寻访教师、质疑问难,不是因外力作用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更主要是被知识的力量、学习的快乐所吸引。当学生互相研讨而不得,愤悱待启,向教师请教。在方向上指点迷津,在学业难点上引领和点拨,在智慧碰撞中起到燧石点火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教学的至高境界。当下教师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尚缺少一些实质性的进展。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斯梯温:我可以把马领到河边,但我无法保证他们都喝水。马不喝水,我们不能强迫。

教师的作用就是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充满智慧,有文化的课就是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多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评价必须有所转变:从教师的讲解精彩度转变为学生的参与度,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转变为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从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转变为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的参与度。

智慧课堂要做到:

(一)思维层次

萨拉教学的意义:不仅是生物学的生命标准,更主要初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堂上迅速提升——

一是对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的训练。学生们相互反驳的那些理由,成人会觉得太过浅显幼稚,从两个相距较远的“类”中迅速抓出共同点(比如骡子和太阳都不能繁殖、手机和太阳都有能量耗尽而“死”的可能),作为类比推理的起跳台。这种远距离联想配合类比推理,正是许多创新的开端。

二是对传统科学观的挑战。传统的看法一方胜出,但科学争论往往没有永恒的胜出者,也总会有不能完全被说服的“C组”人士。争论双方可能“两输”,也可能“双赢”;“输”未必永世不得翻身。课堂辩论微缩了人类科学曲折前行的历 程,这种“不确定”的体验,比“确定”的知识点更重要。

三是面对争议时溯源的思路。回到初始判断标准上。善于从众说纷纭中找出冲突根源,从本质上解决争端。这节课,区别不在当下而在日后。

美国学者奥斯伯恩:“科学家的特质之一即具有批判性和理性质疑精神,学生缺少发展科学辩论能力的机会,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弱点。”教育的最高目标即“思维自由”。否则,知识塞满了,智慧荒芜了;智商提高了,识见崩塌了。

(二)开放程度

话语有限,其意无穷,充分想象,思也无涯。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看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应该是单一视角,而应该学会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例如学习“朝鲜战争”,可以让学生既看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让他们看朝鲜教材,看韩国教材,看俄罗斯教材,看美国教材,看看人家的教材是怎么说的。从多种角度看同一事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选择。如果是理科教学,同一个题目,应该让学生知道有多 种解题方法,所谓一题多解;还要让学生知道一题多变,同样一种情况,会有几种变化,掌握变化中的规律。再进而探究与所谓规律相反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相同,知道差异变化,知道相反,多角度看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课堂不是片面传输,而应该充满思维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出现矛盾冲突,才能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冲突,课堂才有深度。例: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如何评判美国人的抗税,既要让学生知道站在英国人的立场如何评判,也要让学生知道站在美国人的立场如何评判,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同时交给学生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较,让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在课堂里不是简单的了解、认同和吸收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而是要勇于质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审视教材内容,与课本对话,与教师对话,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或者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认识、吸收,或者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三)文化品位

1、价值思想

人家是在培养思想力,而我们是在培养记忆力。中国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 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我们的历史试题: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日本的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2、人的观念

3、文化品味

我们经常只看到这堂课上得好,而不是看到一位把课上好的老师。

一堂好课的组成要素是教学技巧和课堂管理方法,但是仅仅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和管理方法是绝对上不出一堂有智慧的课。

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科修养,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课堂有深刻的理解。浓厚的学科需要需要积淀。深刻的课堂理解需要批判思维。

周国平说:“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凡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是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程校长最后说,把教材还给教师,把学习还给学生。最短的路与最快的路。我们要做出正确选择。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收益最大,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一个人知识多并不代表这个人智慧多,而智慧多的人也不一定知识多。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将学生培养成智慧者。

规范、高效的课堂必须处处体现智慧,智慧课堂必然是规范乃至高效课堂。

三种层次的课堂是教师不同水平的体现,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努力追求高效、智慧的课堂。

上一篇:2022年度民主评议党员报告下一篇:语感作文教学中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