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2024-04-29

读思考的技术有感(共8篇)

篇1: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正如知识改变命运所言,在如今知识碎片化、信息大爆炸、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与人的差距更多的是围绕着思想的不同。

首先,社会变化太快,我们是否失去或者混乱了逻辑思维?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更文明的时代,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矛盾,有时人云亦云,有时特立独行,虽有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磨练,但即使起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最终也会有大的区别,导致区别的主要原因也多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在社会影响力的威逼利诱下随波足流而忽略了事实等等。

其次,事实和现象并不一定一致。我们都学过政治课里讲的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在应付考试时我们可能很得心应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忽略掉。当现象和本质不一致时,很可能说明这个结果带有主观意识,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不能从这个现象来下手了,而是深究问题的本质。比如一个产品推不出去,销售部反馈的是产品做的不好,产品部反馈的是销售部的销售方法不当,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可能事实是销售部或者产品部的问题,但也有一个可能是市场的问题等等。

再次,与人沟通需要在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建立共振效应。诸如很多销售技巧所讲一样,你需要让对方能够快速跟着你的思维并理解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本书有讲到金字塔原理,即先搬出论点,再围绕论点举出论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这个亦可理解为总分式或者分总式,有论点无论据或者有论据无论点都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体现。

最后,思维无界限,但任何结论都有其时间、空间等维度的限制。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但它不能总结出永恒不变的结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有很多结论,我们不能说这些结论不是在理性思维下证实的,但这些结论有可能在某一天看来也只是假设。

人类社会是而且一直是颠覆与被颠覆的时代,而我们勿忘的则是所拥有的主观能动性--理性思维,maybe all is fault.Logic is the eternal sexy:读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我所阅读的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刘锦秀、谢育荣译。零零散散地读完,前后大概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客观而言,整本书的干货并没有其前言中所宣称的那么多。相比起深层次的对逻辑思维实质和方法的探究,全书更多地着墨于泛泛的原则介绍和实例讨论。加上出版社将行间距搞得很宽(行距大概有2.0),所以在阅读的间隙我不时会问自己,Am I being fooled?实话讲,这种没有被坦诚以对的体验确实不很好。

但不得不承认,作为思维训练的入门者,全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而且在训练伊始就先了解业内大师心里的标杆与原则,确是幸事。尤其是此书是我在Edward学长朋友圈推荐的前提下购得,在阅读前甚至连大前研一何许人也都知之甚少,也算是误打误撞地有了超预期的收获,所以总体而言还蛮值当的。

一言以蔽之,全书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甚至预见未来)的王道。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呢,就是在解决万事万物的过程中都纯熟应用理工科的思维模式(收集数据-假设-验证-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两点,一是Value facts, value data,二是Practice daily.在此之后,作者也谈到了执行力的问题。包括怎么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如何提高逻辑思维力。

2干货部分

零、前言

新大陆的四个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

一、正确思维模式及常见错误

经营分析和科学研究是同一套思维体系:收集数据-假设-验证-结论。

解读未来时,关键看目前在起作用的几个要素中,哪个才是影响未来最重要的要素。

1、假设混同结论:“说出你的依据”、“证实这个假设的证据”

2、原因分析错误

1)现象混同原因:不能在列举了各种现象之后就停止思考,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

2)未抓住核心矛盾: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而其他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全方位努力的想法是错误的3)信息收集错误:找出真正原因需要进行实地访谈,并不停追问、不断验证

3、假设构建错误:重新做假设,再次出发即可(即使是人生——大前研一本人就各种换行业)

二、思考框架:“金字塔结构法”

支撑唯一结论;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自下而上

1、查看资料及背景,将导出的结论、主张列成一张表

2、把表上的主张、结论按类似主题分类

3、把同一类型的主张、结论排序

4、讨论同一级别中的共通结论,将从中导出的结论放在上一级

5、重复,直到出现金字塔

6、寻找证据,再次检验逻辑结构

三、具体思考方法(按重要性排序)

1、关注思维方式,而非知识

1)应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设法提出假设,并努力验证假设

2)“有前提就有对策”的思维模式

2、尊重facts & data3、构想是通过不断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办法产生的1)加大思考自由度,把所有的可能性加以试想

2)理所当然的现象,反而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部分

3)不断刺激大脑中的不同地方

4、抱有一小时要产生百万元价值的紧张感做事

5、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不要想

6、人际方面

1)拥有相互否定打击对方的朋友:推翻对方假设,让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2)对事不对人,忠于事实

3)不要置于同类人构成的群体中

4)U形管和J形管现象:有效沟通

四、说服力

(一)演讲前

1、一个建议就够了:“总裁,请做这一项”

在做演讲前,想想“如果只有一分钟时间面对总裁,你会做些什么?”

2、将说明立足于facts and data3、说明时提出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即必须这么做,充分条件即这么做会更好

4、从结论说起:简洁的语言,做简洁的分析,每一页一个结论。然后用累积的结论再导出整体结论,最后再以此提出建议

(二)演讲中

1、思考受众的角度,从其立场出发。(要注意人的情绪问题)

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

2、将演示文稿熟记于心

1)不看PPT,用5分钟把内容全部说一遍

2)在中间抽调一页稿子

3)一边想下一页内容,一边做这一页说明

3、提案的构成1)业界的动向

2)企业竞争公司的动向

3)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

4)改善条件:即什么条件下,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要具体,如“成本要削减15%”

5)解决方案:在提案时要提到的整体结论

6)具体建议

7)计划步骤

(三)演讲后

前期沟通、事后追踪,从而保证提案的有效、顺利进行。

五、Bonus and Tricks1、28分钟通勤时间,给自己想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怎么做?”

3、“如果只有一分钟时间面对总裁,你会做些什么?”

4、不要看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五分钟之内把提案的内容说一遍

5、读完每天的新闻后,提出5个疑问

附:冷知识与火花

1、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活力的自由现金流量的8倍

2、“大前法则”:资料来源一致(google),行动方向一致(soooooo creepy!)

3、“学院智者”下,“街头智者”上

篇2: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它的名字叫做《思考——人类的翅膀》。这个故事讲的是:传说很久以前,上帝把翅膀赐给许多动物,询问他们是怎样利用翅膀的。老鹰说:“翅膀让我高飞,让我成为空中的霸主。”鸵鸟说:“我的翅膀已没有用处,反而成了累赘。”企鹅说:“我的翅膀可以像鱼的鳍一样,帮助我游泳。”„„所有的动物都说完了,上帝看见角落坐着一个人,沉默不语。

上帝惊奇地问:“我并没有把翅膀赐予你啊?”人说:“是的,我肩上没有翅膀,但您赐予了我思考的能力,就像给我的灵魂插上了一双翅膀。我学会用火,耕田,发明了文字,创作了诗歌,小说和音乐,创造了飞机,卫星„„”这个故事告诉我:老鹰的翅膀让老鹰高飞;鸵鸟的翅膀让鸵鸟毫无用处;企鹅的翅膀帮助企鹅游泳;而人类的翅膀让人学会了用火,耕田,发明了文字,创作了诗歌,小说和音乐,创造飞机,卫星„„还告诉了我:思考是人独有的天赋,它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源泉。

篇3: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谁是管理者?一所学校中, 是否校长才是管理者?彼得认为“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无论其是否有下属, 不论职位的高低, 主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 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管理者阵营的扩大有利于专业人员、知识工作者等生产力的释放与激发, 实质性地推动组织专业能力的根本性提升;同时, 也可以使“管理”褪去神秘的光环, 走下神坛, 成为一项被广泛掌握的能力。用这样的眼光看, 不仅仅是校长、中层, 教职员工也是管理者。

身为一名管理者, 重心不是该如何管理别人, 而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 但管理者却可以管理好自己。

谁都可以做到卓有成效吗?彼得指出, 在他认识和共事过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中, 有的讨人喜欢, 有的令人敬而远之;有超然世外、卓尔不群的, 也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 有的因循附和;有的能豪饮, 有的滴酒不沾;有的虽不是自私, 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却落落大方, 始终为人着想;有的专注于他的本职工作, 心无旁骛, 有的其志趣却全然在事业之外, 做社会工作、跑教堂、研究诗词、演唱流行歌曲;有的运用逻辑和分析, 有的靠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直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实践中, 经历一段训练后, 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而且, 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地方, 做什么事情, 这些训练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有效”是可以学会的。

那么如何学会卓有成效呢?他指出,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必须在思想上养成以下的习惯:

1. 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人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 而大多数人同时也是时间的浪费者。“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格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 是很难理解并做到的, 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可以做到的。记录自己时间的实际耗用情形。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 每天记录, 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有了时间耗用的记录样本, 便能自行检讨:

(1) 找出自身原因引起的浪费:什么事不用做, 做了也是浪费时间, 无助于成果;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劳而又不影响效果;哪些活动没效果但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各类会议检查就是很好的例证。

(2) 找出那些管理不善和机构缺陷引起的浪费: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形成时间浪费。事实上时间浪费是可以预见的, 同一种浪费反复出现, 往往是疏忽和慵懒造成的:是否人员过多, 时间没有花在工作上, 而是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是否会议太多;是否信息传递功能不健全。了解了时间用在哪里, 就可以着手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改良一些浪费。“你若不能管理时间, 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所以时间管理, 更多的是时间的概念及做事习惯的养成。

2. 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重视贡献, 我觉得跟重视结果是一个意思。过程固然重要, 然而结果, 或者贡献, 才是真正说明一切的硬道理。并非过程无所谓, 而是, 以最终结果为导向。作为一个管理者, 只有重视贡献, 才会作出大的贡献。因为, 只有学校之外的外部世界, 才是产生贡献的地方。管理者重视贡献, 必然重视外部世界。这样, 管理者不会限制于其本身的部门和工作, 而是从整体绩效考虑, 从整个组织对于外部世界产生的成果来考虑。只有站在这样的思考高度, 一个管理者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才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对于教职员工来说, 通常只考虑, 我被分配了什么工作, 而不是考虑我能做什么。当然, 完成既有工作, 这是无可推辞的;但在此基础上, 如果能考虑我能贡献什么, 那么, 无疑进了一大步——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员工, 而是成了自己的管理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是激发自我潜力非常重要的一步。自我贡献的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激励的源泉。即“跳出学校看学校”。例如, 我们现在提的如何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就是要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

3. 善于利用长处

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善于抓住有利形势,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 也绝不会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所谓的样样皆通, 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往往缺点越多。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全能的人, 最多只是有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教师群体也是如此。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避其所短, 用人之长, 则本身就是一位弱者, 结果是既完不成任务, 又缺乏有效性。

如何发挥自己上司的长处呢?主要是如何有效和上司沟通的问题。我们能左右上司的渠道不多, 没有行政命令, 那么只能沟通。抱怨和建议是两种方式, 但是抱怨只能让你看到不足, 建议则能诱发前景, 并按照你设想的方式前进, 所以沟通方式很重要。如何提出建议, 应该不光是轻重是非, 而是陈述的先后顺序。就如在寺庙里, 对方丈说“可不可在念经时抽烟”和“可不可在抽烟时念经”, 得到的回答各异的效果是一样的。

至于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前提条件是认识自己, 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刻地剖析自己必不可少, 也许痛苦但是必定有效。

4. 集中精力在少数重要领域

即要事优先, 有两个原则: (1) 摆脱昨天; (2) 先后次序。开始觉得奇怪, 为什么把摆脱昨天放在要事优先的章节中, 但是回过头看看, 什么对我们作的决定影响最大?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还是明天可能的结果?现实情况是, 大多数人是非理性动物, 不能很好地整理过去和未来。让自己的判断不受昨天事情的影响, 是很大的学问和能力。微软, 因为在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上的成功, 而忽视了互联网热潮;因为觉得自己还忘不了以前的女朋友而不肯停步往前, 都是昨天的因素影响了今天的行动和明天的未来。所以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应该暂时放到一边。如我们校长在前一个学校成功实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就没有完全带到博爱小学来。当然, 生活中没有这么绝对的, 人也不是那么容易摆脱过去, 不像电脑重新开机一下, 就是崭新的未来。这也就是把摆脱昨天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关于先后次序, 可能看上去蛮简单, 但是到了决策层面, 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书中提到一点:“被搁置的事情, 实际上等于取消。”所以很多管理者, 不敢轻易将一件并不重要的事情缓行。而该工作可能占用关键资源, 问题相当矛盾。书中强调, 要事优先并不是我们平时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优先, 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已知的情况下去做一个有勇气的取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任何事情如果同时并进的话, 那么其结果可能是一事无成。比如, 这次博爱教育集团的成立问题, 如果博爱小学自身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就直接和怡康小学进行集团化操作, 那么其结果是优势资源不能整合, 还会使博爱小学“掺水”, 所以放缓了集团化的脚步。

5. 必须善于作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重点不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这一点必须谨记在管理者脑中。决策是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的, 如果仅仅关注某一个问题点的话, 那么相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再犯。所以管理者要弄明白: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 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对于例行性的问题, 一定要搞清楚背后的产生问题的机理, 然后建立流程来避免例行性问题。策略性问题, 则宜用权变理论来对付。还有一类问题是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要求在还没出现问题的时候, 来看问题可能产生的环境。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战略部署。从B2B开始做, 市场铺垫, 诚信体系, 物流整合, 支付方案, 将所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在最开始就计划进去。然后选择合适的时候推出C2C的淘宝, 形成B2B2C2C模式。再到最近的阿里软件和阿里妈妈的广告平台。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但是从来不失战略性眼光。所以决策者要分清楚什么是战略决策, 什么是例行性问题, 什么是策略性问题。战略性问题是高层必须时刻谨记的问题, 中层和基层可以建议的问题。例行性问题, 是需要规范和流程来规避的问题。策略性问题, 是执行层要考虑到权变问题。

决策的5个要素如下:

(1) 了解问题的性质, 经常性问题, 用规范和流程解决。

(2) 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

(3)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4) 确定的解决方案是必须可执行和贯彻的。

() 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反馈。

对于第二个要素,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解决问题的边界, 不是说解决到哪一步就可以了, 而是要确认, 什么样的答案是不可接受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欠了信用卡的钱, 是赚钱还, 还是办另外一张信用卡来还这张卡!答案很明显, 后者只会让你成为卡奴, 但是如果仅仅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这个手段也解决了该问题。对于第三、四个要素, 需要指出:先考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再考虑可实施性。如果在问题的一开始, 就考虑可实施性, 那么把很多可克服的问题都当成不可克服的问题, 从而排除在外, 实际上采用的是一个最差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 有几个要素必须时时考虑: (1) 要做什么; (2) 怎么做; (3) 由谁来做; (4) 何时完成。执行反馈, 这个每位管理者我相信都深有体会, 没有反馈就是没有执行!

有效决策:书中提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是从见解开始。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我仍然认为事实基础上的见解来得更有说服力。但是在事实基础上,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如果我举双手赞成, 而又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 十有八九隐藏着更深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领导者不能轻易发表意见, 一旦他发表意见了, 那么下属很可能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 诤友很少, 更何况是下属!有效的决策还取决于有效地执行。如果一个决策作出, 那么必须执行。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出现反对声音的时候, 管理者提出“让我们再研究研究”, 则说明要么管理者没有作出一个有效的决策, 要么管理者缺乏胆识, 因为小错误而停止全盘的策略。

篇4: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却也有出现形式上“刻意雕琢”、表面上“富丽堂皇”,而实际却远离文本本真,淡化“真英语” 的浮躁课堂教学现象。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媒体泛用对学生参与言语实践和学生思维品质产生冲击,在这样似是而非的负影响的背景下,汪潮教授从素描、素食、素颜等观念中引申、梳理出“素课”的概念。

素色课堂,究其词本身,素色为单一的色调,单一色调的课堂难道不显得平淡枯燥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首先是“素”的定义。在字典里,素有多种含义,一是白色,又指颜色单纯,也就是我看到“素色”二字的第一反应;二是指本质,本性,事物的根本;三是指质朴,不加装饰;还有指清淡无为等等的含义。在《回归本色教学 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一文中,汪教授说道:“素课是对现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学的返璞归真,素课是拒绝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拒绝做秀演绎,更拒绝虚情假意;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在我看来,素色课堂这一理念超新脱俗,对如今略显浮夸的教学课堂来说像一声闷雷,又像一道闪电,闪现出了最本质,最真切的教学方法。

本文紧扣素色课堂、实践与思考三个关键字展开。从初中英语素色课堂的角度,实践围绕学习目标,教学设计清淡,追求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思考如何使英语素色课堂成为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追求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培养有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如何通过实践与思考,使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质朴、真实、互动、静谧润泽的气息。例如在初中英语教材My Day单元中,文本内容围绕一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展开了介绍,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就可在素色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教学框架,用“素色”统领教学设计,和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返璞归真,于此同时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笔者认为,能贴近学生生活常态的课堂是对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最能高效学习的课堂。作者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学完“would like”句型后,第二天让学生造句:“我想要牛肉西红柿面条。”学生答:“I want beef and tomato noodles.”作者不置可否,鼓励其他学生评价,有个学生说:“You are right,不过你out了”,逗笑了全班人,最终通过提醒,说出了新学的句型。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既能保证全班注意力的集中,而且还加深了同学们对新句型的记忆。课堂中游戏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其次,游戏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游戏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同时游戏也要有评价,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恰当地运用游戏,才能真正让游戏为教学服务,形成最具吸引力、高能效学习的课堂。

生生互动也是素色课堂的一大特色。在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更自然顺畅,主观能动性更强。学的本质本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途径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而生生互动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比如作者在教Shopping这一课的reading时,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去商场购物和店员讨价还价,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的活动,同时他要求学生扮演购物者时尽量挑剔一些,一来这和生活真实情况更接近,二来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话。在这样的生生活动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还能主动提问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生活中时常会用的用语,增加了新词汇、新句型的掌握。这样的互动,比起单一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对知识的习得也更进一层楼。

有效的素色课堂,也应该是能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生生互动式的“动”的课堂结合“静”的思考式的课堂才能使素色课堂的效益最大化。静,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专注思考,自我分析和总结。作者举了一个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例子,说要通过“感知——模仿——自构”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自助构建新知。正好之前做的就是这一单元的Grammar的教学准备,因此深有感悟,归根到底是在课堂中运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观察、思考并总结出新的规律,这样新的知识点就成了自己知识宝库里的又一财富。

篇5:读《创业者的思考》有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0916班胡翟娜

寒假在读到《创业者的思考》这本书后,联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的将来,生出了许多感想。

无论做哪一行,首先要了解,要有信心做行业领头羊,这样才能成功。不然,就先交学费把经验学到手。不是老板帮你交学费,就是自己交学费。创业是艰苦的,先苦后甜吗!坐下来好好想一想,拿张纸,拿支笔,结合环境、自己。为自己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要很详细,具体怎么做。(详细到开店要买一支记账的笔。)然后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赚到多少钱。接着就去坚持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一行,竞争都是激烈的,市场也是很大的。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一定会成功!

创业总觉得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创业就是要开一个大公司,然后轰轰烈烈的干一场,其实不然,在读过一书后才恍然大悟,创业,是新颖的、创新的、灵活的、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以及能承担风险的,发现并把握机遇只是创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创业是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价值的一种过程,这种价值的创造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付出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金融、心理和社会风险,并能在金钱上和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到回报。因此创业的范围其实很广,它包括创办一个公司或工厂,但也包括经营一家小店甚至是摆地摊,亦或是业余创作等等。因为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是到了自己迈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了,对于创业也真的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大体看来其实创业也是很简单的。作为创业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确定创业的方向,这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也就要发现商机,确定项目。接下来就是制定创业计划,而后就是去实践。商机作为创业的关键,我们就需要练就一双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况下对待商机的问题上大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有人说:商机=运气+等待。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商业触角、明察秋毫的选择及分析信息的本领是很难发现商机的端倪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头脑的人,创业者需要一颗市场意识的头脑。处处留心商机,是创业者应仔细考虑的问题。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因此创业的商机还在于创新。要比创业就要比创

新。比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高人一筹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

创新是需要不断培养。创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在《创新者的思考》书中讲到磨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对自己所遇见的事或通过换位思考,考虑要是换作自己的话该怎么办,把自己摆在这个位置时进行彻底思考,并把思考过程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在纸上。感触非常深的是他在书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广告的同时也要进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拍吗?这样拍能达到效果吗?我会选这样的场景,选这个演员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细微观察的精神,其实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另还可以去不停地拜见能给我们强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见他们并聆听高论,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还可以使不断的自我否认。在思考和不断的自我否认中都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这也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做事情的一个向导,因此,想要创业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计划.书中讲到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在创业计划书中主要记载一切创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类型、市场调查和分析、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估计、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创业计划书犹如一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它可以帮助创业者记录许多创业的内容、创业的构想,能够帮助创业者规划成功的蓝图。

每天的进步都能让你驱除恐惧,践踏怀疑。你会从积极的思考进展成为积极的领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挡得了你。

一、创业要有足够的资源。

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都是资源十分欠缺的。资源不足,使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资源也是不可能的。在资源具备上,一般来说,要符合两种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码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具备差异性资源。假如任何条件均不具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

客户资源:谁来购买;

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

经营治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

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

行业准入条件:某些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与限制,需要进入资格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

二、创业前要慎思

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除了要足够的资源预备外,心理预备最重要。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第一,我为什么要创业?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愿意承担风险吗?过去的利益是

否舍得放弃。

第二,我是否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承受挫折,是否具有全面的素质,还是有专项技术特长?

第三,我创业成功的核心资源优势是什么?我具备的条件是:足够的资本?行

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运作能力?与即将面对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度过创业期的消耗,估计通过多长时间走过创

业瓶颈阶段,自己有多长时间的预备。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不要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对风险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预备,否则,一碰到现实状况与想象不一样,一下会造成信心动摇。

篇6: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陈芳

春节期间,好友推荐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正向思考的力量》,并赠书评—“没有哪段经历是导致最终成败的直接原因,人生苦难的来源并非个人经历或所谓的创伤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一打开书我就迫不及得地翻阅起来。在如今这个纷繁浮躁的社会,谁不希望每天正能量满满,面对困难和问题都能朝着正向的方向去思考。我在这本书中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黄金屋”,充实了我的一整个春节假期。

《正向思考的力量》是阿德勒写给读者的心理启蒙书,帮助解读行为密码,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教会读者朋友坦然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化阻力为动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获得想要的幸福。

其中,第一章,生活的意义写道:“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当我们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不同的思维方式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不同的解决方法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选择正向思考,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困难,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的确,宠坏的孩子只会关注自己,很难对他人或事物产生兴趣,只听得进自认为有益的教导,成长中,就会逐渐缺乏社会感,曲解了人生的意义,就会抛弃责任感和独立性,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找到有益的行为方式。本书后面章节分别从情感与身体、自卑与优越、梦与记忆、家庭与学校、青春期、培养正确的心理、职业问题、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角度,辩证分析形成正向思考方式、努力增进合作的重要性。

要想拥有正向思考的力量,首先要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其实这点对中国人是挺难的。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中国文化就是种挑刺儿的文化”我们从小被父母、老师不断挑刺儿。内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疑点:“这事我能做好吗”,“我到底行不行,”这些对自我的不认可,都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长此以往会怀疑生活的意义。而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打破对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每个人都必须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自己的任务,有能力做好,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人人争做独立合作之人,人类发展前途将无可限量。

篇7:读《独立思考》有感

信息泛滥时代的困境

近些年来,大家都喜欢谈论中西方思维的差别。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西方人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中国人的思维更具系统性。当然从表面看,有着这种区别,但是从本质看,思维的方法和路径没有存在根本的差异。是人,就具有其独特的思维习惯,一旦具有思维习惯,其所想到的,所写到的,所说到的,必然是基于其信息的输入经过思维模式的加工形成的。这种选择性的获取外界信息,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模式必然会造成所谓的“一家之言”。

在现代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谁的话可以听,谁的话需要认真听,谁的话要怎么听,便成了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独立思考》让我们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看到别人由于其专业背景所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而又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

批判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吸取外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

作者提到备选的思维风格有两种,一是海绵式思维,一是淘金式思维。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海绵式思维有什么不好,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所了解的领域,海绵式思维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认知。我觉得我们使用全盘接受的方式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反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等到自己对这个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之后再开始使用淘金式的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才是最佳的学习路径。如果一开始就对新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过多的质疑,那是有碍于自己基本知识的积累的`。

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如此具有完整性的批判性提问结构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人自然是非常有价值而且必须严格的履行每个步骤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严谨。那么我们还需要不断去磨练这些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能力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那么完整的对一篇文章、一场演讲、一场谈话作这种结构性色分析,否则的话人活着便不断的处于求证和验证之中。噢,那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我们不需要,但是我们需要时刻有这样的警觉,而且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之后,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融入我们的思维框架之后,即便我们忘了这本书,忘了这个完整的结构,我们也可以由于此前的不断练习所取得的效果长久收益。

三段论

基本上“论题――论点――论据”的分析就构成了我们日常思维的三段论。但是作为批判性思维来说,我们需要走得更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我们所作的没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这句话很明确的点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其实并没有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那么简单。那些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任何人都一样。

价值观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没有优劣次第之分。当然价值观假设不是那么容易被我们挖掘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写书评常常喜欢写一个主题“这个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希望找到书的作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因为发现作者的价值观可能是除了从阅读书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之外大家最感兴趣的东西。

批判性思维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证据的验证。最好的验证观点的办法是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嘛。但并非所有的观点都能够用行动进行验证,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有必要用行动来验证。一般的论证所用到的证据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现实生活的事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东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思维练习过程,但是就像一开始所说的,如果我们对批判性思维这个领域知之甚少,那么不要一开始就采取批判性思维。先采用海绵式的思维风格,当我们已经对批判的思考方式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的时候,再用批判性思维来批判这本书所提出的提问结构,相信我们会获益匪浅的。

END

篇8: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 主要被认为发放职工薪酬的重要依据。后来, 由于其绩效考核导向和企业的战略方向具有重要的线性关系而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各种各样的绩效管理工具在企业管理的历史发展中次第粉墨登场, 发挥着不同的功效。然而, “乱花渐欲迷人眼”, 对于在众多绩效管理工具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绩效管理工具, 理论界虽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然而对于企业实务界来讲, 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不过, 当你读完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 也许可以从容不迫地做出理性的选择了。这是因为, 该书涵盖了管理学中常见的问题, 即:如何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等。虽然, 该书内容博大精深, 然而读起来觉得深入浅出, 朴实无华。作者娓娓道来, 论述透彻, 犹如醍醐灌顶, 令人幡然醒悟。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本书, 笔者试图从实务中大家关心的绩效管理入手。现结合企业绩效管理中常常令人疑惑的几个方面, 谈下笔者的感受。

一、绩效管理与公司目标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 绩效管理无可争议地应当服务于公司战略。毕竟, 绩效管理只是手段和方式, 通过绩效管理的优化, 引导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既然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那么了解企业的目的变得理所应当了。德鲁克先生认为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他化繁就简, 抛却了各种与企业目的相关的理论探讨,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从而为后面阐述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 即“营销和创新”奠定了基础。那么, 企业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同样, 德鲁克先生既没有列举也没有引用, 仍然是基于企业存在的目的给出了企业的目标的含义, 也即:“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 都需要有目标。”

德鲁克先生认为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领域应该涵盖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在《未来的管理者》一章中, 德鲁克先生还提出了明天的管理者需要达成的七项任务。从该书开篇到最后一章, 德鲁克先生无不在强调企业目标的重要性, 要求管理者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制订或调整公司战略, 以防范风险。同时, 利用团队合作和员工的成长促进公司长远的发展。总之, 德鲁克先生认为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而这种目标, 既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但是, 这种目标是公司层面的, 而非部门或个人层面。绩效管理通过平衡各种目标, 达到企业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

然而, 说易行难,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见到部分公司为了考核绩效在做绩效管理。这些公司花费重金聘请咨询公司设计了一套看起来优美的绩效考核体系, 藉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然而, 由于公司战略不够清晰或经常调整, 而绩效管理并未及时修正, 导致出现了“买椟还珠”的状况。这就是公司战略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匹配问题。

举个例子, 如果一家以电子产品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战略是实现立足于行业内的前三甲, 那么仅仅依赖营业收入每年的递进增长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身处竞争激烈以及科技进步呈现日新月异式变化行业中的企业, 应更为关注研发技术的投入和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团队的培养。只有更为关注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该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二、各种绩效管理工具怎样结合

德鲁克先生还着重强调各种目标之间的平衡, 并认为管理是否有成效的指标莫过于管理者在平衡各种目标上所显现的绩效。关于企业目标平衡的理论, 显然要早于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戴维·P.诺顿博士提出的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简称BSC) , 探究起来, 这是不是BSC产生的渊源呢?

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双向充分有效沟通, 从而实现公司目标。在企业绩效管理的动态过程中, 企业可以借助各种管理工具。在各种战略管理工具中, 企业可以借助于诸如BSC、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简称KPI) 、和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下简称ABC) 等工具。因为这些工具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设定公司战略目标, 采用科学的方式予以层层分解, 最终通过各个层级业务活动的实施, 从而实现公司预定目标。由于各种管理工具自有优缺点以及企业自身特点不同, 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便成为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 仅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管理工具。

KPI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帕累托原理, 即“二八原理”。故此, KPI指标着重于影响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并将其从上至下层层分解, 从而保证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对而言, BSC更加系统地强调公司的绩效考核和公司战略的紧密联系, 从四个密切相关的维度着手来实施企业的战略, 同时, 该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地图的概念, 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四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而国资委于2010年度开始推广的EVA, 从计算方式上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资本 (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 的成本。其理论渊源出自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958年至1961年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一系列论文。与其他绩效考核指标的不同之处在于:EVA考虑了企业利润来源的所有资金成本, 这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ABC也是近年来引进的管理会计新概念。ABC是一个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其核心就是作业, 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反映, 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 评价作业中心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它吸纳了传统的成本核算按生产工艺过程来界定费用的方法, 有利于考核各单位的责任成本, 是责任成本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预算决策和控制中的作用, 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企业实践中, 以上各种考核工具对于如何运用考核结果也大体相同。即主要运用于员工的薪酬发放和调整、员工的考核和晋升、员工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部门业绩的改善等。但是, 实践中大家倾向性地认为BSC的用途更为广泛。认为BSC作为管理的一个平台, 不但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进, 更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基于此, 在企业实践中, 我们可以融合它们的优点而将其综合运用。总体思路可以描述如下:

首先, 运用企业价值链的原理, 通过企业作业活动的分解, 调整企业的作业活动, 增加增值型作业, 删减或合并非增值型的作业;其次, 以BSC指标体系为框架搭建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在分别制订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时, 参照KPI的思想, 选择对企业战略有重要影响的KPI指标, 并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制订一套涵盖公司、部门和个人各层级的考核体系。其中, 对于财务指标, 可以设计为以EVA为主。内部流程改善中可以借鉴ABC的思路, 逐步完善作业活动。如此, 既综合发挥了它们的优势, 又体现了体系完整、工作重点突出, 可以保证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员工个人绩效如何改善提高

在这个追逐个性的年代, 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也趋向于多元化。而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非一时可以形成。员工和组织的关系, 犹如拼图中的一个个小块。如果拼图有方, 则会形成赏心悦目的图画;如果组织不当, 只能形成散乱无序的涂鸦。那么, 员工和组织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呢?德鲁克先生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因此, 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贡献的同时, 也要为其充分发挥自我才干提供良好的平台。对于个人而言, 由于经济层面以及个人价值的需求, 也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基于此, 企业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团结协作的学习型氛围非常重要。同时, 企业也应适时宣传企业的公司战略和策略, 让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 让其了解个体在组织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另外, 通过积极的反馈机制, 尽量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制订与自己相关的决策, 也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引导其制订符合公司发展理念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反思我们实践中个人绩效不理想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准确定位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以BSC体系中的个人平衡计分卡为例, 很多公司在制订公司和部门层面的BSC指标之后, 只是依葫芦画瓢将这些指标分解给个人, 想当然地认为制定了完善的公司、部门和个人完善体系。其实, 正因为忽略了个人的感受、兴趣及其职业发展规划, 导致员工的激情不能充分发挥。另外, 在绩效考核环节, 管理者往往根据完成情况发放员工的绩效, 并没有与员工及时沟通绩效完成与否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简单的、一锤定音式的绩效考核因为太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 从而导致组织的绩效形成恶性循环。

大家知道, 人力资源作为公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没有像有形资产一样被记录在公司财务账簿中。因为人力资源是无形的, 它对组织的贡献在于其潜能的发挥及人力资源间的整合。只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动力, 组织的绩效才能被有效扩大。

四、企业信息化助力于绩效管理

《论语》中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作为企业, 要想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 需要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可用资源。德鲁克先生在29章谈及未来的管理者需要达成的新任务时提到:“他必须有能力迅速清晰地沟通信息, 懂得激励员工。”而企业信息化则为企业提供了整合各种信息的平台, 这其中也包括绩效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如基本的人力资源状况、绩效的定期完成情况及相关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等。

在企业实践中, 企业信息化也应以公司战略为导向, 首先制订公司层面的信息化规划, 然后分步实施, 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笔者所经历过的ERP系统上线, 有失败的亦有成功的。总结其教训或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司的信息化规划要非常明确。其中涉及到绩效管理的部分, 除了能够完成基本的薪酬发放之外, 还应该具有绩效考核指标的适时反馈机制。以便管理者及时了解和调整公司整体的绩效完成状况。否则, 管理者仅凭主观印象拍脑袋, 很容易迷失方向, 从而导致公司绩效的下滑。

五、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重要职责

德鲁克先生认为, 企业和社会犹如船和大海的关系, 也即企业不能脱离社会性和公共性, 即使私人色彩浓厚的公司也不例外。对于现代社会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 一般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中对其利害关系人应付的责任, 主要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责任。它主要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据《证券时报》2011年12月1日报道:2010年度, 共有327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显然已披露的公司占沪市同期上市公司总体数量较低, 但是较2009年度的318家还是增加了9家。另外, 针对上交所要求的社会贡献值的披露, 也仅有92家公司。需要说明的是, 每股社会贡献值是上交所为了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首创的。按照其《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的要求, 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每股社会贡献值= (每股收益+税收+员工工资+借款利息+对外捐赠-环境成本 (扣减排污费后的净额) ) /公司总股本。该计算公司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真正体现了一个企业作为社会组成单元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而且由于其实现了量化而更便于比较, 从而可以促进企业加大社会责任的实现。

笔者认为, 今后应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力度, 而且应该在非上市公司中予以推广。在我国经济组织的所有权形式中, 民营企业对于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及稳定社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的数量毕竟有限, 而且很多上市公司具有国有企业的背景。只有引导广大非上市公司加大社会责任报告, 如可以通过财政、税务、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倾斜, 使企业自觉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和创造, 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为和谐。

上一篇:气宇轩昂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百科知识(文学文化知识)